① 滕王阁在明代时经历了几次修建
自从滕王阁受到明朝第一位帝王朱元璋厚爱以后,至明末崇祯年间270余年时间里,由于兵燹战乱,水患火灾等各种原因,滕王阁迭废迭兴达7次之多。
滕王阁的第一次修建是在1436年至1438年之间。当时,滕王阁在大水冲击下,江岸坍塌,阁基松动,渐沦于江。于是,江西布政使吴润在遗址上重建,作为“迎拜制诏之所”。重建以后,吴润将滕王阁改名为“迎恩馆”,又称“迎恩堂”。
明代时对滕王阁的第二次修建,是在1452年。当时,都御史韩雍巡抚江西,“适值馆毁于火”,他遂率三司诸僚在旧址上重建,改名为“西江第一楼”。
第三次是在1468年,“西江第一楼”自景泰三年(1452年)落成后,仅13年便再一次被毁。布政使翁世资看见后,便慷慨出资,并号召身边的同僚一起出资,于1468年农历五月鸠工兴建,同年十月落成。此次修建规模甚壮,建成后,翁世资将此楼阁重新命名为“滕王阁”。翰林学士、工部尚书谢一夔为它作《重修滕王阁记》。
1519年,滕王阁毁于兵乱。直至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才组织人员第四次重建。重建后,吏部尚书罗钦顺撰《重建滕王阁记》道:“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阁之前“堂凡五间,大门前峙,其壮皆与阁称。”阁之后为堂三间,名为“二忠祠”,以纪念抗金民族英雄文天祥、谢叠山二公。
第五次是在1599年,阁自嘉靖五年重建,已逾70余年,“楹础欹圯,阶除湫隘”。江西巡抚王佐、都御史夏良心重又修葺一新。
第六次是因滕王阁于1616年又一次毁于火,新任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以滕王阁是“千年古迹也,何忍当吾世遂废之?”而发起同僚捐资重建,他在募捐时说:“凡我同事,捐金缔构。”
第七次是在1633年,江西巡抚解石帆捐俸重修滕王阁,并在旧阁遗址上另建一楼,名“环漪楼”。重建工程于农历五月动工,八月落成。邹维琏撰《重造滕王阁记》,记中赞美此阁有“高山流水之韵,明月清风之致”。从明代时对滕王阁的七毁七建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滕王阁不仅是江南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也是标榜“太平盛世”的象征。
② 明代滕王阁经历了几次修建
1368年8月的一天,是明朝太祖朱元璋大快人心的日子,他经过1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鄱阳湖的泾江口,得到他的老对手陈友谅死去的消息。
于是,在那一天,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到了洪都后,为了庆祝胜利,他便传令在滕王阁上大摆庆功宴,犒赏三军。
因为楼阁地方有限,当时的宴席铺满了滕王阁左右的各个亭子和空敞的地坪,朱元璋的宴席设在三楼。
在这一天,南昌城里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滕王阁上张灯结彩,一片辉煌。
这时,红光满面的朱元璋端着酒杯,在刘伯温、胡大海、宋濂等一班文臣武将的簇拥下,一边向两旁的将士致意,一边健步登上滕王阁的三楼。
在这之前,因为忙于战事,朱元璋曾几次路过这座名楼,而没有登楼静心赏景。
今天,却不一样,当他登上三楼,凭栏远眺,江西烟云朦胧,章江之水滔滔北去,南浦上空流云飞渡,真是令人赏心悦目,未尝美酒人先醉了。
观赏完毕,文武官员,二字排开等朱元璋入座后,相继入席坐定。
朱元璋高举酒杯朗声说道:“吾与友谅大战鄱阳湖十有八载,全靠诸位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才有今日之胜利,才有大宴名阁,望诸位一口而尽,一醉方休。”说罢,朱元璋一饮而尽。
几天后,朱元璋又带着自己的部队,回到南京,在那里建立的明朝。
自从滕王阁受到明朝第一位帝王朱元璋的厚爱以后,至明末崇祯年间的270余年的时间里,由于兵燹战乱,水患火灾等各种原因,滕王阁迭废迭兴达7次之多。
滕王阁的第一次修建是在1436至1438年之间。当时,滕王阁在大水冲击下,江岸坍塌,阁基松动,渐沦于江。于是,江西布政使吴润在遗址上重建,作为“迎拜制诏之所”。
重建后,吴润将滕王阁改名为“迎恩馆”,又称“迎恩堂”。
明代时对滕王阁的第二次修建,是在1452年。当是,都御史韩雍巡抚江西,“适值馆毁于火”,他遂率三司诸僚在旧址上重建。
重建后,“堂高逾二十尺,而楼又逾其半,宏深富丽,……”取韩愈“江西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之意,名为:“西江第一楼”。文渊阁大学士陈循作《重新滕王阁迎恩馆记》。
第三次是在1465年,“西江第一楼”自景泰三年落成后,仅13年便再一次被毁。布政使翁世资看见后,便慷慨出资,并号召身边的同僚一起出资,于1468年农历五月鸠工兴建,同年十月落成。
此次修建规模甚壮,建成后,翁世资重新将此楼阁修改名为“滕王阁”。翰林学士、工部尚书谢一夔为它作《重修滕王阁记》。
第四次是在519年。当时,滕王阁毁于兵乱。直至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才组织人员重建。
重建后,吏部尚书罗钦顺撰《重建滕王阁记》道:“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阁之前“堂凡五间,大门前峙,其壮皆与阁称。”
阁之后为堂三间,名为“二忠祠”,以纪念抗金民族英雄文天祥、谢叠山二公。陈洪谟亲题《二忠祠》诗一首,置于祠内。
第五次是在1599年,阁自嘉靖五年重建,已逾70余年,“楹础欹圯,阶除湫隘”。江西巡抚王佐、都御史夏良心重又修葺一新。
第六次是因滕王阁于1616年又一次毁于火,新任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以滕王阁是“千年古迹也,何忍当吾世遂废之?”而发起同僚捐资重建,他在募捐时说:“凡我同事,捐金缔构。”
新阁落成后,王佐在晋撰《重建滕王阁碑记》,捐款者“皆得列名于右”。
第七次是在1633年,江西巡抚解石帆捐俸重修滕王阁,并在旧阁遗址上另建一楼,名“环漪楼”,辟为文人结社之所。
重建工程于农历五月动工,八月落成。邹维琏撰《重造滕王阁记》,记中赞美此阁有“高山流水之韵,明月清风之致”。每当欢宴阁上,举杯眺望,顿觉“空翠当轩,江练映席,游鱼出沫而蛟藏,飞鸟翔空而鸥舞,种种奇绝,尽在觞前,赏心送目,何异蓬瀛耶”。
从明代时对滕王阁的七毁七建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滕王阁不仅是江南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也是标榜“太平盛世”的象征。
从古人留下的历史记录中,可以知道,明代的滕王阁在建筑艺术风格上较讲究秀雅、小巧、精致,但在建筑规模上则比以前缩小了。
因为在明代建立时,滕王阁最初是受到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视的,为此,后人们在重建的滕王阁内,还专门收藏了一幅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这幅画像藏在滕王阁的三楼,画面上的朱元璋身穿皇袍端坐在那里,一幅踌躇满怀的模样。
此外,在后来重建的滕王阁内,还有一幅记录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滕王阁古画,画中的建筑形式继承了宋、元之风。
据明代绘画考证,屋顶有所变化,为盔顶式。阁楼的建筑特色为:共二层,长23米,阔23米,高13米。
③ 清代滕王阁修建了几次
在清代,滕王阁兴毁极为频繁,达13次之多。先后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10个皇帝,平均约20年一次,其兴废之频繁,乃是修建楼阁史上所没有的。其兵火战乱殃及滕王阁次数之多,也是阁史上历朝历代所罕见的。
究其毁因,除嘉庆年间的两次重修和乾隆五十二年的一次重建属于年久失修而自然损坏坍塌外,有两次毁于兵燹战乱,8次焚于大火。
1648年,滕王阁焚于兵燹战火,1654年,巡抚蔡士英重建,改明代阁基面向正南而为面向正西,恢复唐阁、宋阁面对西山之旧观,以览江山之胜。
清康熙年间,从1679年至1702年,在短短的23年时间里,滕王阁四毁四建,毁因皆为火灾。重建者是安世鼎、宋荦、张志栋、郎廷极4人,他们均为江西巡抚。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滕王阁二毁二建。1731年毁于火。5年后,也就是1736年,江西总督赵宏恩、巡抚俞兆岳重建。1743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重修,复旧额为:“西江第一楼”。
1749年,彭家屏又在滕王阁的后面建立“迎恩亭”,为接恩诏拜御赐之所。
1788年,滕王阁再次倒塌。第二年,江西巡抚何裕成在旧址上重建。
清嘉庆年间,阁因年久失修,“榱角日已圯,丹艧日以剥”,大中丞、江西巡抚秦承恩、江西巡抚先福于公元1805年和1812年两次重修一新,并由江西布政使陈预作记。
至清道光年间,滕王阁再次经历了重修重建两次。
一次是1847年,楼阁内部分被火毁,旋即修复;第二次是此次修建的第二年,楼阁再一次的遭到火焚被毁,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
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滕王阁毁建各一次。1853年农历五月,楼阁毁于兵火。1872年,湘军宿将刘坤一担任江西巡抚以后,便立即主持集资重建。这次重建后,楼阁为二层,在滕王阁前,并恢复了“迎恩亭”。
不仅如此,刘坤还亲自为楼阁作记。并在上层前楼额为“西江第一楼”,后层还刻有小篆书韩愈的《重建滕王阁记》,门匾上为“仙人旧馆”。
清光绪至宣统年间,滕王阁毁建各一次。1908年,滕王阁复遭火焚,并在第二年重建。此次重建后,楼阁的牌楼上书“棨戟遥临”;阁上有楹联:“大江东去;爽气西来”。
总体来看,清代滕王阁的规模和形制以清初蔡士英重建为最。其后历次重修重建,大都沿袭清初的形制。
清代滕王阁的兴废盛衰,与明代一样,不但是标榜“太平盛世”的一种标志,同时又是用来炫耀“政绩”的一种象征。清初著名大臣蔡士英在清代第一次重建后,写下的《重建滕王阁自记》中道:
江流不改,景物犹存。第时有盛衰,故事有兴废,主持在人。安见衰者不可使复盛,而废者不可使复兴耶?
蔡士英的寥寥数语,既可见其之感叹与苦衷,又道出了重建滕王阁,使之不绝于世的原因。
清代的滕王阁,从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毁于兵火,至1909年最后一次重建为止,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筑规模较低。
从当时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出,清代滕王阁的建筑特色主要是木结构,歇山重檐,黑瓦木柱,无彩绘。有牌坊式的入阁正门,颇似南方寺观。楼阁共有二层。
④ 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芦荟鲁健修改病句
这个句子的毛病有两个,一个是语序不当,一个是语义重复。即“共”主要是限制次数的,不应该用在“重建”前面,另外“共……达29次”与“之多”应该用其一。修改的的句子可以是: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重建共达29次。或者: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重建达29次之多。
⑤ 元代时滕王阁经历了哪几次修建
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元代的滕王阁,自忽必烈于1279年建立元朝后,在近100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过两次重建。
第一次是1294年。当时,滕王阁几经战乱而破败不堪,大有倾塌之势。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将南昌改名为龙兴,并封裕皇前来江西。这裕皇便是元裕宗,名真金,是世祖忽必烈的嫡子。裕皇在1261年时被封为燕王,1273年时被封为皇太子,之后,元世祖便把他派到了龙兴封地。1294年,裕皇到滕王阁游玩,发现这座古老的楼阁非常破败,他便立即向自己的奶奶隆福皇太后要银子,想要重建这座楼阁。
隆福皇太后在大家的请求之下,由隆福官拨出5000缗银子,将阁移建城墙之上,于是重新修成了一座漂亮的楼阁。此楼阁修成后,元代文学家姚燧在《滕王阁记》中专门介绍了这座楼阁的修建情况:
国朝分建行中书省,其镇乎江西者,即龙兴而治焉。郡城之上,有曰滕王阁者,府临章江,面直西山之胜。自唐永徽至元和十五年百七十余年之间,其重修而可知者,昌黎韩文公记,之后五百四十九年,当我朝之至元三十有一年,省臣以兹郡贡赋之出,隶属东朝,乃得请隆福皇太后赐钱而修之,记其事者,柳城姚文公也。……非若今出钱隆福宫,一瓦一木,不阶其旧,悉毁而新之如是。不变其名,犹曰“滕王阁”。……深以五筵,崇以七寻,其势则出而云飞矣。
从姚燧的文章中,可以知道,这一次滕王阁不是重修,而是重建,其规模不一定超过前代,但是气势却不逊色,宋代时留下的旧砖瓦等一律都没有使用。除了姚燧的《滕王阁记》,元代著名散文家贡师泰也为这座新建的楼阁作了一首《题滕王阁图》:
雄地控华甸,杰阁临芳洲。飞甍起千仞,曲阑围四周。丹碧何辉煌,文采射斗牛。帝子去不返,俯仰几经秋。江黑帘雨卷,山青栋云收。孤舟天际来,扬帆在中流。
狂飙薄暮起,坐觉增烦忧。何当扫重翳,白日耀神州。开图发长叹,天地一浮沤。
从古人留下的这些资料描写可以看出,1294年新修建的滕王阁气势不凡,气甍千仞,曲阑回护,丹碧辉煌。
滕王阁的第二次重修是在40年后,也就是1334年。当时,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儿来到南昌,游登滕王阁,见阁破旧将倾,便采纳当地的最高长官平章马合睦的建议,于同年12月兴工,第二年7月竣工,阁址仍在城墙之上。重建后的滕王阁,其规模虽比宋阁缩了一些,但“材石坚致,位置周密,檐宇虚敞,丹刻华丽,有加于昔”。新阁落成,塔夫帖木儿遣使请奎章阁侍读大学士、礼部尚书虞集撰写《重建滕王阁记》:今天子即位,改元元统,其明年甲戌,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失贴木尔,时以丞相来镇兹省,尝登斯阁,而问焉,追惟裕皇先后之遗德,期有以广圣上之孝心。平章马合睦赞之曰:“重熙累洽之余,民力亦既纾息,名迹弗治,将无以致执事之恪恭也。”集众思于僚佐,请于朝而作新之。是年十二月丙子,授工庀役,越明年乙亥,仍改元至元之岁,其五月之吉柱立梁举。属吏之来受事者,相与登临览观于斯阁,优游雍容以歌颂国家之盛,而发挥其尊主庇民之心,不亦伟乎。
在此文章中,虞集还认为,可以将江西的文物瑰宝汇集陈列在阁上,一则可供游人观赏,炫耀南昌的确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二则可让四方宾客“登临览观,优游雍容,以歌颂国家之盛,而发挥尊主庇民之心”。人们为了纪念元代重建的这座楼阁,还专门留下了元代的《滕王阁图》,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元代的滕王阁在建筑艺术上,雄浑壮观,雕饰简朴,粗犷有力。这幅元代的古图一直保存着,后来被完整地收藏在重建成的滕王阁内。
历史上,裕皇真金并未继位,他与元世祖忽必烈同在1294年去世。裕皇的儿子成宗铁穆耳即位,追谥裕皇为文惠明孝皇帝,尊其母阔阔真为隆福皇太后。因此,在姚燧的文章中提到的隆福皇太后,可能是裕皇的妻子,如此一来,那么真正在元代第一次号召修建滕王阁的人,可能是裕皇的儿子铁穆耳了。
⑥ 陈滕王阁一共重建了几次
重建达29次之多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此阁因王勃一首《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世的经典。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
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8年10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举办新晋5A级旅游景区授牌会,滕王阁旅游区正式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
⑦ 滕王阁1980年前被重建过多少次
28次。
第29次为1989年。
滕王阁在历史上的兴废更迭达29次之多,现在的滕王阁主阁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共九层,净高57.5米,南北配有回廊连接的两个辅亭,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
⑧ 滕王阁在元代经历了哪两次大的重建与修缮
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元代的滕王阁,自忽必烈于1279年建立元朝后,在近100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过两次重建。
第一次是1294年。当时,滕王阁几经战乱而破败不堪,大有倾塌之势。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将南昌改名为龙兴,并封裕皇前来江西。
1294年,裕皇到滕王阁游玩,发现这座古老的楼阁非常破败,他便立即向自己的奶奶隆福皇太后要银子,想要重建这座楼阁。
隆福皇太后在大家的请求之下,由隆福官拨出5000缗银子,将阁移建城墙之上,于是重新修成了一座漂亮的楼阁。
这一次滕王阁不是重修,而是重建,其规模不一定超过前代,但是气势却不逊色,宋代时留下的旧砖旧瓦等一律都没有使用。
从古人留下的这些资料描写可以看出,1294年新修建的滕王阁气势不凡,气甍千仞,曲阑回护,丹碧辉煌。
在元代,滕王阁的第二次重修是在40年后,也就是1334年。
当时,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儿来到南昌,游登滕王阁,见阁破旧将倾,便采纳当地的最高官平章马合睦的建议,于同年12月兴工,第二年7月竣工,阁址仍在城墙之上。
重建后的滕王阁,其规模虽比宋阁缩了一些,但“材石坚致,位置周密,檐宇虚敞,丹刻华丽,有加于昔”。
⑨ 第二十九次重建滕王阁成了什么样
滕王阁,初建于唐代,修成后,经历了千余载的历史,历经宋、元、明、清4朝,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
后来在南昌重建滕王阁委员会的组织下,这座楼阁的第二十九次重建终于拉开了序幕。重建的滕王阁负城临江,傍依南浦,遥对西山,使人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所描绘的意境。
其主阁,是根据遗留下来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参照“天籁阁”旧藏宋人彩画《滕王阁》以及宋代《营造法式》一书,重新设计的一项大型仿宋式古建筑。
占地4.7平方千米,阁身净高57.5米,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取“明三暗七”格局,基座象征古城墙,碧色琉璃瓦顶,彩画斗拱梁柱,具有唐代“层台耸翠,上出云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和风格。
滕王阁主体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高台阁座,高12米,分为两级。
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长廊。长廊北端为四角重檐“挹翠”亭,长廊南端为四角重檐“压江”亭。
在一级高台的上面,便是象征城墙的台座的二级高台。这两级高台共有89级台阶。二级高台的墙体及地坪,均为江西峡江所产花岗石。高台的四周,为按宋代式样打凿而成的花岗石栏杆,古朴厚重,与瑰丽的主阁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级高台与石作须弥座垫托的主阁浑然一体。由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
其中,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此鼎乃仿北京大钟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设,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滕王阁的主阁色彩,绚烂而华丽。其梁枋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室内外斗拱用“解绿结华装”,突出大红基调,拱眼壁也按此色调绘制,底色用奶黄色。
室内外所有梁枋各明间用“碾玉装”,各次间用“五彩遍装”,天花板每层图案各异,支条深绿色,大红井口线,十字口栀子花。椽子、望板均为大红色,柱子油朱红色,门窗为红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栏杆油古铜色。
主阁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内容选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正西为“下临无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内容均选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为底贴金匾额。
由东抱厦的正门入阁,门前红柱上悬挂着一幅4.5米长的楹联: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第一层的大厅内,便是那副《时来风送滕王阁》的汉白玉浮雕。
一楼西厅是阁中最大厅堂,西梁枋正中挂有“西江第一楼”金匾。此厅陈放了一座滕王阁铜制模型,又叫“阁中阁”。它是按1比25的比例制作。台座乃是采用桂林白矾石打制。厅内丹柱上悬挂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笔的楹联。
主阁的第二层是一个暗层,采光和通风均靠人工解决。此层的陈设,体现的是“人杰”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壁画《人杰图》,画高2.55米,长20多米。
画面上生动地描绘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些人虽然时代不同,服饰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素质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谐统一在同一的画面之中。
这是一幅由江西历史上众多名杰组成的辉煌长卷,展示了伟大华夏民族之雄风。画面人物造型生动,格调雅逸,线条组织富有韵味。
在这一层的正厅两侧,设有贵宾接待室和小会议,进入西厅门楣上,横挂“俊采星驰”金匾,与《人杰图》浑然一体。
主阁的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额,规格都是长4.5米、宽1.5米。东匾上写着:“江山入座”,西匾上写着:“水天空霁”,南匾上写着:“栋宿浦云”,北匾上写着:“朝来爽气”。
这些匾额内容均是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
这一层的东厅两侧陈列有“銮驾”礼器,取材于“戟”、“帷”等古仪仗,有朝天镫、月牙戟、判官手、仪仗扇、龙凤屏、金爪等。
面北耳厅陈列以“物华天宝”著称的江西工艺展品,北耳厅为一茶座,是阁中品茗、小憩之地。
此外,在这一层的中厅处,还有一副长5.5米、宽2.8米的壁画屏壁,壁画的内容是《临川梦》,取材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牡丹亭》剧本写成于1598年,第二年,汤显祖首次在滕王阁上排演了这出戏,开创了滕王阁上演戏曲之先河。滕王阁由此而从一座歌舞楼台逐渐演变成戏曲舞台。
画面以灰蓝色为基调,采用装饰手法,刻画戏剧人物,体现神灵感梦的故事情节,通过梦幻来体现汤公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对理想社会的憧憬,表现出强烈的爱憎。
第三层的西大厅为“古宴厅”,西边梁枋挂一金匾,上书“临江一阁独秀”。东墙上便是一副《唐伎乐图》铜浮雕。
主阁的第四层与第二层建筑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个暗层。此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壁现《地灵图》,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精华。
画面从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岭梅关、弋阳圭峰、上饶三清山、鹰潭龙虎山、井冈山、庐山、鄱阳湖、石钟山等。画面严谨,功力深厚,充分表现了江西“钟灵毓秀”的壮丽山川。
在此层西厅的门楣上方悬挂这一块写有“雄峙”字样的金匾,西厅则为“滕王阁竹刻楹联堂”。
主阁的第五层与第三层相似。也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是登高览胜、披襟抒怀、以文会友的最佳处。廊檐下四块金匾,内容出自《滕王阁序》。正东为“东引瓯越”、南为“南溟迥深”,西为“西控蛮荆”,北为“北辰高远”。
在这一层的东厅中央,陈列着滕王阁规划全景模型。西墙上镶嵌着两幅大型陶瓷壁画,规格都是长2.6米、宽2米。这两幅画,一幅名为《吹箫引凤图》,取材于东汉刘向所作《神仙传》。
传说,在春秋时,有个名叫萧史失,擅长吹箫,秦穆公之女弄玉对他非常仰慕,拜其为师。秦穆公曾专门修建一座“凤台”,供他们学习时使用。
后来,师徒二人结为伉俪,弄玉在萧史指点之下,很快掌握吹箫技艺,她模仿凤凰之声、引来凤凰围绕她翩翩起舞。数年后,夫妇双双乘凤凰飞升天界成仙。
另一幅是临摹的五代画家关仝的《西山待渡图》。
五层的东厅两侧,为“翰墨”、“丹青”两厅。两厅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家具,有供书画家泼墨挥毫的书画案,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极佳环境。
厅正中屏壁上,镶置用黄铜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阁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苏东坡手书,经复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镌刻而成。
西厅东壁悬挂磨漆画《百蝶百花图》,有东方油画之誉。
五楼是滕王阁最高的明层。漫步回廊,眺望四周,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山水之美,尽收眼底;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一派城市繁荣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两块长5米、宽2米的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
其内,虽是一个暗层,但设计者将中厅南北角重檐间的墙体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线极好,与明层无异。
由台座之下的底层算起,这一层实为第九层,故大厅题匾为“九重天”。
大厅中央,有汉白玉围栏通井,下可俯视第五层,其上方对一圆拱形藻井,寓含天圆地方之意。24组斗拱由大至小,由下至上,共12层,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个月,24个节气。斗拱采用的是明、清民间木作处理手法。彩绘采用五彩装,沥粉贴金,金碧辉煌。
最顶端的彩绘,则是参照西安钟楼的彩绘式样精心绘制而成。这一螺旋式藻井,在我国古建中是不多见的,能给人以动感,凝神仰视,仿佛在不断旋转,不断变化,又给人以时空无限之感,这也正是设计者的匠心独具之处。
藻井中央,悬挂着精雕细刻的“母子”宫灯,随气流变化,宫灯不停地微微转动。
在这“九重天”的西厅,有一仿古戏台凌霄,是一座小型戏台,每天进行古装歌舞表演。戏台两侧陈列有楚国曾侯乙墓乐器的复制品,有编钟、编磬、建鼓、双凤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深寓歌舞兴阁之意。
其中,有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磬复制件。编钟为24件,可进行演奏,曾获得许多奖项。编磬为32件,其厚薄不同,敲击时发音各异。
此外,还有土乐“埙”、竹乐“”“排箫”,革乐“建鼓”、“双凤虎座鼓”,匏乐及丝乐“瑟”、殷代“虎纹磬”、“铙”等塑件,还有隋唐时代的乐俑。这些仿古乐器既是陈列品,又可利用它们进行小型的乐舞演奏。
在大厅的南北东三面墙上,便是大型的唐三彩壁画《大唐舞乐》。
总之,重建的滕王阁,布置成了一座具有唐宋时代文化渊源和浓厚气氛并给人真实感的文化荟萃之地,成为文人墨客以文会友、吟诗作对、雅集抒怀和饮宴歌舞的高雅典丽场所。
滕王阁,这座瑰伟绝特的千古名阁,在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1436年江西布政使吴润重修时,曾改名“迎恩馆”,以及1452年江西巡抚韩雍取韩愈“江西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之意,改名为“西江第一楼”和1743年南昌布政使彭家屏重修滕王阁时又一次恢复“西江第一楼”旧称外,历代重修重建均叫“滕王阁”。
纵观1300多年来滕王阁的29次重建和重修,阁址虽有所变动,但均沿袭了唐阁的初旨,保持了唐阁的特有风格。历朝历代重建的滕王阁及其附属建筑,规模与规格虽不一样,但基本上是官建官管官用。
滕王李元婴当年创建这座“瑰伟绝特”的江南名楼,其主观上不过是“极亭榭歌舞之盛”。也许,这位亲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所创建的这座名楼,自才人王勃一序后,名声远播,成了一座文化大殿堂、一座不朽之阁,而且其功能大大超出了他的初衷。
1300多年来,滕王阁历尽风雨沧桑,屡毁屡建,逐渐变为具有多功能的名阁,成为游观、雅集、歌宴、拜诏、迎送、祭奠之地。
千百年来,历朝各代多少文人雅士慕名而来,以登临题咏、高吟俯唱、挥毫泼墨为幸事和快事,留下了丰厚的艺术瑰宝和文化积淀。它既是一座多临观之美的千年古阁,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文化高阁。
历经风雨沧桑的滕王阁,是历史盛名盛衰、国家治乱的标志。从滕王阁存亡兴废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古人所谓的“乱世则废,治世则兴”的深刻内涵。
⑩ 腾王阁是哪年重建
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胜利落成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