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二电路原理,求路过大佬一看一解) 原题:图示电路,已知I等于2安,求电阻R
『贰』 电路替代原理例题
您好,将3//6=2Ω,然后与5Ω串联。可以看出,从3//6Ω之前的与2Ω和4欧姆之间的节点1开始,到4A的电流源的流入的节点2结束,该段回路发热电流为4A,故可以用一个电流源表示,方向节点1为+,节点2为-。其他的保持不变。即得下述电路。
『叁』 一道简单的电路题(2)
先回复楼主问题
1,E1,E2是电源,电路工作的必备条件
2,两个电阻限流,一般回二极管正偏导通状态它相当于答短路
3,右下角有个断开的一小段标示负的一段是接地,也有的电路省略这部分默认接地
解释一下这个电路
1,VD1的阳极通过电阻与12V相连,阴极电压为6V,所以VD1处于导通状态
2,VD2的阳极通过电阻与12V相连,阴极电压为0V,所以VD2也处于导通状态
3,VD3的阳极通过电阻与12V相连,阴极通过电阻与-12V相连,所以VD3也处于导通状态
4,VD4的阳极电压为8V,阴极通过电阻与-12V相连,所以VD4也处于导通状态;但是VD4的阴极同时和VD3的阴极相连,而VD3处于导通状态时的电压为12V,高于VD4阳极8V电压,所以VD4处于截止状态
以上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个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肆』 有人知道这部分电路原路是什么吗
MOS是调压作用,U2A是信号比较(PT20和MZ68比较)放大,U2C是输出放大,R4是给MOS管输入专端配置基准电压。工作过属程:P铂丝电阻值变大,U2A反相输入变小,输出变大;同时MZ6阻值变大的话,U2A正相输入变小,输出变小;正反相两个信号比较产生最终的输出信号加到MOS管的输入端,对输出的电压进行调节,这个输出电压同时加到U2C的正相,经U2C放大后输出。 以上是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关键要搞清楚两个一体的传感器的系数是正系数还是负系数,还有两者系数的大小比较,才可以清楚电路单元的具体功用。
『伍』 电路原理考试题
老师会给划范围,出题也简单,把老师布置过的课后题全做了,保你能过内90,因为是tyut嘛!!考试遇到不会容写的,把搭边的公式写上,在图上标上各个节点以及分路电流,和元件电压标号。
什么对于节点1,有I1+I2+I3=0。对于环路1,U1+U2+U3=0,列方程。。。。。
我是过来人,写满了,老师给你分也容易点。梁金蕊老师啊,电气学院的好老师啊!教的我们电路
『陆』 电工电路,这道例题的图看不太懂,求详细解释。
那么,电流 I 就更清晰了;
『柒』 电路原路,三相电路
对称三相电路中,两个功率表的读数分别为
P1=UAC*IAcos(30°-Ф)
P2=UBC*IBcos(30°+Ф)
其中,Ф为相电流滞后于相电压的相位角,即负载阻抗角。
当负载为纯电阻时,cosФ=0,P1、P2>0
当负载的功率因数cosФ>0.5时,P1、P2读数不等,但都为正
当负载的功率因数cosФ<0.5时,P1、P2读数不等,且有一个为负值
当负载的功率因数cosФ=0.5时,P1、P2必有一个为零,一个为正
在三相三线制电路中,无论负载对称或不对称,通常只用两只功率表来测量总功率。
功率表W1和W2的读数分别为P1和P2。
可以证明总功率P=P1+P2=UAC IAcos(UACIA)+UBCIB cos (UBCIB) =PA+PB+PC
式中PA、PB、PC分别为负载等效星形连接时各相功率。
功率表W1和W2读数的代数和等于负载消耗的总功率。
单只功率表的读数无意义。
若功率表的指针反转,可把功率表电流线圈两端的接线对换,但这时功率表的读数应取负值。
以上内容来自http://wenku..com/view/c777920a52ea551810a6876b.html
因此你可以根据:P1=UAC*IAcos(30°-Ф)=800,P2=UBC*IBcos(30°+Ф)=-400
来算出cosФ
cos(30°-Ф)/cos(30°+Ф)=-800/400=-2
cos(30°-Ф)+2cos(30°+Ф)=0
3cos30°cosФ=sin30°sinФ
cos^2Ф=1/28
cosФ=√7/14
好像太小了?
『捌』 电路原理例题求解问题
UA`=-24x12/(36+12)=-6V
12V电压源作用:UA``由于两头接地熟练的话一看就知道UA=-24x12/(36+12)=-6V
要过程呢用叠加原理版求,
-24V电压权源作用,电压为0。
UA=UA`+UA``=-6+0=-6V
『玖』 电路原理题
答案应该为C。因为Us的输出电压恒定不变,外电路不变,所以输出电流也不变。而R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当然R支路的电流要改变。
『拾』 求解电路原理这题
解:将图中的R12=4Ω,源R23=10Ω,R31=6Ω组成的三角形变换为Y型连接。
R1=R12×R31/(R12+R23+R31)=4×6/(4+10+6)=1.2(Ω);
R2=R12×R23/(R12+R23+R31)=4×10/(4+10+6)=2(Ω);
R3=R23×R31/(R12+R23+R31)=10×6/(4+10+6)=3(Ω)。
并联电路的电阻为:R=(R2+10)∥(R3+5)=(2+10)∥(3+5)=4.8(Ω)。
(1)并联支路的电压为:U2=Is×R=5×4.8=24(V)。
10Ω电阻电压为:24×10/(R2+10)=240/(2+10)=20(V);5Ω电阻的电压为:24×5/(R3+5)=120/(3+5)=15(V)。
所以:U=20-15=5(V)。
(2)R1的电压为:U1=Is×R1=5×1.2=6(V);
24Ω电阻的电压为:U3=Is×24=5×24=120(V)。
所以:Uab=U1+U2+U3=6+24+120=150(V)。
或者:电流源外部总电阻为:1.2+R+24=1.2+4.8+24=30(Ω)。
所以:Uab=5×30=150(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