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器电路 > 电路第四节

电路第四节

发布时间:2023-01-21 20:56:50

Ⅰ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上篇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和特种电动机。
下篇主要内容有:常用半导体元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及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数字电路基本知识,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交流调压和变频器简介。
本书第2版新增了相关实验,配有电子教案,习题形式多样,新增填空题和单选题,书后附有习题答案,供自学时参考.
本书集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于一体,为机电技术应用者提供必需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可供高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和机类专业(多学时)使用,也可作为岗位培训教材。
书后附有习题答案,供自学时参考。[1]

章节目录
前言
上篇
第一章电路的基础知识 /
第一节电路的组成及主要物理量 /
第二节电路的基本元件 /
第三节基尔霍夫定律 /
第四节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
第五节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
第六节简单RC电路的过渡过程 /
实验课题一直流电路综合训练 /
边学边练一万用表的使用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第二章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
第一节正弦量 /
第二节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
第三节单一元件的交流电路 /
第四节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 /
第五节RLC串联电路的相量分析 /
第六节复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
边学边练二功率因数的提高 /
边学边练三串联谐振电路的认识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第三章三相正弦交流电路 /
第一节对称三相正弦量 /
第二节三相电源和负载的连接 /
第三节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
实验课题二三相电路的连接和测量 /
边学边练四中性线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目录■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第3版
第四章磁路与变压器 /
第一节磁路的基本知识 /
第二节单相变压器 /
第三节三相变压器 /
第四节其他变压器 /
边学边练五变压器绝缘电阻和变压比的
测试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第五章电动机 /
第一节直流电动机 /
第二节三相异步电动机 /
第三节单相异步电动机 /
实验课题三异步电动机的认识 /
边学边练六步进电动机的认识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下篇
第六章常用半导体器件及应用 /
第一节半导体二极管及应用 /
第二节晶体管 /
第三节单管基本放大电路 /
第四节多级放大器 /
第五节场效应晶体管及应用 /
实验课题四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测试 /
边学边练七直流稳压电源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第七章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
第一节集成运算放大器 /
第二节负反馈放大器 /
第三节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
实验课题五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
边学边练八RC正弦波振荡器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第八章数字电路基础及组合逻辑电路 /
第一节数字电路基础 /
第二节门电路 /
第三节常用集成组合逻辑电路 /
实验课题六集成门电路的应用 /
边学边练九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第九章时序逻辑电路 /
第一节触发器 /
第二节计数器 /
第三节寄存器 /
实验课题七计数器的应用 /
边学边练十555时基电路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第十章半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 /
第一节晶闸管 /
第二节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
第三节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
第四节三相可控整流电路 /
第五节有源逆变电路 /
第六节双向晶闸管及应用 /
实验课题八单相半控桥可控整流电路的测试 /
边学边练十一双向晶闸管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第十一章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 /
第一节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 /
第二节变频器的基本概念 /
第三节脉宽调制型变频器 /
第四节直流斩波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与习题 /
附录 /
附录A常用阻容元件的标称值 /
附录B国产部分检波与整流二极管主要参数 /
附录C国产部分硅稳压管主要参数 /
部分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

Ⅱ 三只功率各3KW的加热管接成三角形和接成星形,两种接法的总功率和是多少怎么计算

参考已经知道。
三角形接法是星形接法的三倍。
如果加热管额定电压是220V, 星形接法9KW,三角形接法27KW(但超过额定电压了)。

Ⅲ 实用机床电路图集的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机床电路基本知识
第一节 常用电工图形、文字符号、术语
一、常用电工图形符号
二、常用电工文字符号
三、术语
第二节 接触器继电器电路典型环节
一、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电路
二、电动机单向起动的控制电路
三、电动机的可逆起动控制电路
四、用辅助触点作联锁保护的电动机可逆起动控制电路
五、用按钮作联锁保护的电动机可逆起动控制电路
六、复合联锁保护的电动机可逆起动控制电路
七、可逆点动、起动的混合电动机控制电路
八、可逆起动以行程开关作自动停止的电动机控制电路
九、自动往返电动机控制电路
十、串电阻(电抗器)减压起动控制电路
十一、自耦变压器(补偿器)电动机减压起动控制电路
十二、星—三角(Y—△)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
十三、延边三角形电动机减压起动控制电路
十四、绕线转子电动机转子串电阻起动控制电路
十五、绕线转子电动机转子串频敏变阻器起动的控制电路
十六、双速电动机的控制电路
十七、三速异步电动机起动和自动加速控制电路
十八、单向起动反接制动控制电路
十九、双向起动反接制动控制电路
二十、单向起动半波整流能耗制动控制电路
二十一、双向起动半波整流能耗制动控制电路
二十二、单向起动全波整流能耗制动控制电路
二十三、再生制动电路
二十四、电容制动电路
第三节 电子典型电路
一、整流电路
二、晶体管稳压电源
三、晶体管典型电路
第四节 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
一、数制及数字编码
二、计算机语言
三、硬件和软件
四、逻辑电路的构成
第二章 车床的控制电路图
图2-1 C620型车床的电气原理和接线图
图2-2 C616型车床电气原理和接线图
图2-3 能使用但不合理的C62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4 设计错误的C62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5 C63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6 CA614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7 C65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8 带快速的C650型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9 C650型车床电气接线图
图2-10 电机转子旋风车床(C630型车床改装)电气原理图(主回路)
图2-11 电机转子旋风车床(C630型车床改装)电气原理图(控制回路)
图2-12 1K62型(原苏联)普通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13 CW6140型车床电气原理和接线图
图2-14 CW6163型普通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15 CQC6140型普通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16 165型(原苏联)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17 C618K—1型普通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18 C618K—1型普通车床电气配线主电路
图2-19 C618K—1型普通车床电气配线控制电路
图2-20 C618K—1型普通车床配电板外电气接线线路
图2-21 C618K—1型普通车床电气接线图
图2-22 C640型普通车床(改进)电气原理图
图2-23 CW61100ECW61125E型普通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24 L—1630L—1640型精密高速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25 L—1630L—1640型精密高速车床电气接线图
图2-26 C0330型仪表六角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27 C336—1型回轮式六角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28 C1325C1336型单轴六角自动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29 C1312C1318型单轴六角自动车床电气原理图
图2-30 CE7120型半自动仿形车床电气原理图(1)(2)
图2-31 CE7120型半自动仿形车床电气原理图(3)
图2-32 CE7120型半自动仿形车床电气原理图(4)
图2-33 C2132.6D、C2150.4D、C2163.6、C2150.6型卧式六角自动车床电气原理图(1)
图2-34 C2132.6D、C2150.4D、C2163.6、C2150.6型卧式六角自动车床电气原理图(2)
图2-35 CB3463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1)
图2-36 CB3463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2)
图2-37 CB3463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3)
图2-38 CB3463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4)
图2-39 CB3450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1)
图2-40 CB3450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2)
图2-41 CB3450型组合式半自动转塔车床电气原理图(3)
图2-42 C1160重型车床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2-43 C516A型单柱立式车床电气原理图(1)
图2-44 C516A型单柱立式车床电气原理图(2)
图2-45 改进后的伺服电路
图2-46 JS11系列时间继电器的接线图
图2-47 C523型双柱立式车床主电路
图2-48 C523型双柱立式车床控制电路(1)
图2-49 C523型双柱立式车床控制电路(2)
图2-50 C523型双柱立式车床控制电路(3)
图2-51 C534J1型立式车床主电路
图2-52 C534J1型立式车床控制电路(1)
图2-53 C534J1型立式车床控制电路(2)
图2-54 C534J1型立式车床控制电路(3)
图2-55 C534J1型立式车床控制电路(4)
图2-56 C534J1型立式车床的电阻测温计电路图
图2-57 电磁离合器线圈的基本控制电路
第三章 刨、插、拉床的控制电路图
图3-1 B516、B5020、B5032型插床电气原理图
图3-2 B540型插床电气原理图
图3-3 B635—1型牛头刨床电气原理图
图3-4 B690—1型牛头刨床电气原理图
图3-5 B7430(原苏联)型插床电气原理图
图3-6 B7430(原苏联)型插床电气接线图
图3-7 L710型立式拉床电气原理图
图3-8 A系列龙门刨床电气设备示意图
图3-9 B201216A型龙门刨床工作台前进后退速度变化图
图3-10 工作台的行程开关的零位
图3-11 电压负反馈环节电路图
图3-12 加速度调节器电路
图3-13 前进和后退励磁控制电路
图3-14 电流正反馈环节电路
图3-15 桥形稳定环节电路
图3-16 电流截止负反馈环节电路
图3-17 前进减速时的励磁控制电路
图3-18 步进、步退的给定励磁部分电路
图3-19 停车制动和自消磁电路
图3-20 欠补偿能耗制动环节
图3-21 电流截止环节硒整流片击穿后的电路
图3-22 B2016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主电路
图3-23 B2016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电机放大机控制系统
图3-24 B2016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控制电路(1)
图3-25 B2016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控制电路(2)
图3-26 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1)
图3-27 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2)
图3-28 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3)
图3-29 B2012A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4)
图3-30 B220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1)
图3-31 B220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2)
图3-32 B220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3)
图3-33 B220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4)
图3-34 B220型龙门刨床电气原理图(5)
第四章 磨床的控制电路图
图4-1 M125K型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2 M131型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3 M135型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4 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5 M250型内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6 KU250/750型万能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7 Y7131型齿轮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8 M5080型导轨磨床电气原理图(1)
图4-9 M5080型导轨磨床电气原理图(2)
图4-10 M7120型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1)
图4-11 M7120型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2)
图4-12 M7130型卧轴矩台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13 M131W型万能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14 M7120A型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15 M7120A型平面磨床电气接线图
图4-16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电气主电路
图4-17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的控制电路
图4-18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的退磁控制电路
图4-19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的磁力吸盘退磁电路
图4-20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1)
图4-21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2)
图4-22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3)
图4-23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4)
图4-24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5)
图4-25 M7475型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磁力吸盘退磁电路(6)
图4-26 MM7120型平面磨床交流拖动电气线路
图4-27 MM7120型平面磨床横向进给电路
图4-28 MM7120型平面磨床无触点行程开关LXU原理图
图4-29 MM7120型平面磨床BL1—Y1断开延时元件原理图
图4-30 MM7120型平面磨床电磁吸盘的退磁电路
图4-31 371M1型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32 M7120A型提高精度卧轴矩台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33 励磁和给定信号电路
图4-34 控制电路
图4-35 高速起动保护环节
图4-36 限幅环节
图4-37 校正环节
图4-38 MGB1420型磨床晶闸管无级调速系统原理图
图4-39 M7130型卧轴矩台平面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40 M1332CM1332CX15型外圆磨床电气原理图
图4-41 M1332CM1332CX15型外圆磨床电气接线图
图4-42 立磨(C512立车改装)电气原理图
图4-43 立磨(C512立车改装)电气接线图
第五章 钻、镗床的控制电路图
图5-1 Z35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2 Z3040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3 Z5163型立式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4 Z3040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改进)
图5-5 Z32A、Z32K、Z3025J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6 Z37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7 Z3025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8 Z3063、ZQ3080、Z3080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9 ZW3225型车式万向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
图5-10 ZH3140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1)
图5-11 ZH3140型摇臂钻床电气原理图(2)
图5-12 T68型卧式镗床电气原理图(1)
图5-13 T68型卧式镗床电气原理图(2)
图5-14 T68型卧式镗床电气原理图(3)
图5-15 T68型卧式镗床下层配电板配线图
图5-16 T68型卧式镗床上层配电板配线图
图5-17 T4163A型单柱坐标镗床电气原理图(1)
图5-18 T4163A型单柱坐标镗床电气原理图(2)
第六章 铣床的控制电路图
图6-1 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原理图
图6-2 X52K型立式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
图6-3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1)(主轴电动机的控制)
图6-4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2)(升降台向上与工作台向右时的回路)
图6-5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3)(工作台向前、升降台向下时的回路)
图6-6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4)(工作台向右时的回路)
图6-7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5)(工作台向左时的回路)
图6-8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6)(进给变速冲动时的回路)
图6-9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7)(快速行程回路)
图6-10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8)(单向自动控制的牵引电磁铁电气回路)
图6-11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9)(半自动循环电路)
图6-12 X63W型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原理图(10)(圆形工作台控制电路)
图6-13 X8120W型万能工具铣电气原理图
图6-14 龙门铣床外观结构图
图6-15 主轴控制电路
图6-16 横梁控制图
图6-17 控制电路图
图6-18 进给行程极限控制图
图6-19 交流进给控制图
图6-20 稳压电源原理图
图6-21 调节器原理图
图6-22 放大器原理图
图6-23 直流控制系统故障检查流程图
图6-24 触发器原理图
图6-25 变速起动控制电路图
图6-26 变速中挡位控制
图6-27 变速中各工作阀控制图
第七章 电加工机床控制电路图
图7-1 静电储能式晶体管脉冲电路
图7-2 利用3个不同直流电源的同步电源电路
图7-3 QC晶体管脉冲电源方框图
图7-4 从属型晶体管脉冲电源原理图
图7-5 高低压复合晶体管脉冲电源示意图和波形图
图7-6 等脉冲晶体管脉冲电源原理图
图7-7 直流偏磁系统
图7-8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图7-9 晶体管触发电路
图7-10 用变压器升压的高低压复合回路的高压附加电路
图7-11 另一种高压附加电路
图7-12 电磁储能式电路
图7-13 和间隙串联的晶体管电路
图7-14 和间隙并联的晶体管电路
图7-15 多晶闸管脉冲电路
图7-16 晶闸管脉冲电源其他形式(1)
图7-17 晶闸管脉冲电源其他形式(2)
图7-18 晶闸管脉冲电源其他形式(3)
图7-19 电磁储能式回路(1)
图7-20 电磁储能式回路的原理示意图
图7-21 静电储能式电路及波形图
图7-22 电磁储能式回路(2)
图7-23 非储能式电路及波形图
图7-24 非储能式电路及间隙电压、电流波形图
图7-25 大电流晶闸管脉冲电源电路
图7-26 重叠式脉冲电路及波形图
图7-27 晶闸管和RLC联合应用的电路
图7-28 多回路加工脉冲电源电路示意图
图7-29 晶闸管粗加工线路形式(1)
图7-30 晶闸管粗加工线路形式(2)
图7-31 晶闸管粗加工线路形式(3)
图7-32 晶闸管精加工线路形式(1)
图7-33 晶闸管精加工线路形式(2)
图7-34 晶闸管精加工线路形式(3)
图7-35 晶闸管精加工线路形式(4)
图7-36 晶闸管精加工线路形式(5)
图7-37 等脉冲式晶闸管脉冲电源的主电路
图7-38 小晶闸管触发电路
图7-39 晶闸管调压电路
图7-40 变压器复合式晶闸管脉冲电源的主电路
图7-41 双电源复合式晶闸管脉冲电源的主电路
图7-42 典型的晶体管脉冲电源方框图
图7-43 晶体管自激多谐振荡器
图7-44 改进后的振荡器电路
图7-45 防停振电路
图7-46 较完善的防停振电路
图7-47 缓冲级射极输出原理图
图7-48 常见的典型锯齿波发生器电路
图7-49 环形振荡式脉冲发生器电路图
图7-50 置零功能系统示意框图
图7-51 集成电路数字式脉冲发生器电路框图
图7-52 单稳态电路图
图7-53 简单可靠的电路
图7-54 反相放大器
图7-55 典型的脉冲反相放大器电路
图7-56 功率放大级电路原理图
图7-57 JF—40A晶体管脉冲电源前置放大器原理图
图7-58 典型的互补射极输出放大器原理图
图7-59 几种保护电路功耗曲线和波形图
图7-60 采用MOS管的功率放大级电路
图7-61 高压功率级原理图
图7-62 微细加工电路图
图7-63 等脉冲电路控制系统线路图
图7-64 伺服板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7-65 SG—300A型晶体管脉冲电源电柜布置图
图7-66 D6125G型电火花穿孔机床脉冲电源电路
图7-67 SG—30C型电火花加工机床面板图
图7-68 SG—50B型电火花加工机床电器件排布图(1)
图7-69 SG—50B型电火花加工机床电器件排布图(2)
图7-70 SG—100B型电火花加工机床伺服电路框图
图7-71 SG型电火花加工机床脉冲电源框图
图7-72 SG—30C型脉冲电源电路
图7-73 SG—30型计算机原理图(见插页)
图7-74 D6140A机床晶体管脉冲电源电路(见插页)
图7-75 四回路晶体管脉冲电源面板图
图7-76 四回路晶体管脉冲电源低压主电路
图7-77 四回路晶体管脉冲电源电路
图7-78 D703型小孔机床操作面板图
图7-79 D703型小孔机床主轴伺服印刷板图
图7-80 D703型电火花高速小孔机床电气原理图(见插页)
图7-81 SG—100B型步进电机伺服控制原理图(见插页)
图7-82 SG—30C型键盘接口板原理图(见插页)
图7-83 直流电机拖动原理图(见插页)
图7-84 SG—100B型计算机板图(见插页)
图7-85 引燃式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框图
图7-86 放电间隙状态检测环节工作原理框图
图7-87 步进电机伺服进给控制主程序框图
第八章 数控机床与PC机控制电路图
图8-1 数控装置的基本组成框图
图8-2 点位控制系统加工
图8-3 直线控制系统加工
图8-4 连续控制系统加工
图8-5 开环控制系统
图8-6 闭环控制系统
图8-7 半闭环控制系统
图8-8 FANUC公司OM系统框图
图8-9 步进电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8-10 交流伺服电动机的控制方法
图8-11 FANUC交流主轴驱动控制系统原理
图8-12 SIMODRIVE交流主轴驱动系统结构框图
图8-13 直线式感应同步器定尺、滑尺结构
图8-14 感应同步器工作原理
图8-15 鉴幅型感应同步器检测系统方框图
图8-16 鉴相型感应同步器检测系统方框图
图8-17 干涉条纹式光栅工作原理
图8-18 光栅信号的光电转换
图8-19 光栅运动方向的判别
图8-20 光栅信号的四倍频线路
图8-21 数控系统工作流程图
图8-22 译码缓冲存储区
图8-23 数字积分法直线插补
图8-24 数字积分法圆弧插补
图8-25 两坐标联动的数字积分插补器
图8-26 DDA圆弧插补框图
图8-27 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
图8-28 逐点比较法圆弧插补
图8-29 圆弧插补进给方向
图8-30 时间分割法直线插补
图8-31 时间分割法圆弧插补
图8-32 扩展DDA直线插补
图8-33 扩展DDA圆弧插补
图8-34 零件轮廓与刀具中心轨迹
图8-35 刀具半径偏移计算
图8-36 数控机床操作面板
图8-37 符号组合使用例
图8-38 数控机床操作盘原理示意图(1)
图8-39 数控机床操作盘原理示意图(2)
图8-40 KSJ—1型顺序控制器简化逻辑图
图8-41 条件步进型顺序控制器简化原理图
图8-42 左移码步进器
图8-43 D触发器组成的步进器
图8-44 CP脉冲发生电路
图8-45 步进器单稳电路
图8-46 晶体管多“1”检测电路
图8-47 集成电路多“1”检测电路
图8-48 跳步电路
图8-49 输入矩阵
图8-50 输出矩阵及联锁矩阵原理图
图8-51 定时电路
图8-52 显示电路
图8-53 控制电路
图8-54 KSJ—200H型条件步进式顺序控制器原理图
图8-55 继电器与PC控制系统的比较
图8-56 PC的构成框图
图8-57 编程板
图8-58 小功率晶闸管—电动机单闭环调速系统原理图
图8-59 给定电压与转速负反馈环节
图8-60 放大和电压微分负反馈电路
图8-61 电流截止环节
图8-62 触发脉冲电路
图8-63 采用运算放大器的调速系统框图
图8-64 运放应用电路
图8-65 线性集成电路在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图8-66 无静差调速系统原理框图
图8-67 比例积分调节器组成的无静差调速系统
图8-68 速度与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框图
图8-69 双闭环调速系统(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图8-70 双闭环调速系统(晶闸管触发电路)
图8-71 双闭环调速系统(速度调节和电流调节电路)
图8-72 SF13型数显原理方框图
图8-73 SF13型数显电路图(预置工作方式)
图8-74 SF13型数显电路图(稳幅电路及显示计数器)
图8-75 SF13型数显电路图(振荡器及脉冲形成)
图8-76 振荡电路
图8-77 脉冲形成电路及其波形
图8-78 前置放大器
图8-79 高通滤波器
图8-80 主放大器
图8-81 精门槛电路及波形图
图8-82 防闪门和计数脉冲门电路
图8-83 函数变压器构成框图
图8-84 两级函数变压器
图8-85 转换计数器与译码电路
图8-86 运动方向判别电路
图8-87 符号及加减判别电路
图8-88 粗精转换电路
图8-89 表头逻辑电路
图8-90 预整定和校对电路
图8-91 脉宽放大器的主电路
图8-92 单极性输出脉宽调制放大器
图8-93 V5系列调速装置方框图
图8-94 SKC—630型数控车床逻辑图(见插页)
图8-95 MJ—3215型带锯机床数控进尺装置逻辑图(1)(见插页)
图8-96 MJ—3215型带锯机床数控进尺装置逻辑图(2)(见插页)
图8-97 KD—350型数控水压机逻辑图(见插页)
图8-98 ZSK25型数控钻床逻辑图(见插页)
图8-99 SKY—80型数字程序控制冲模回转压力机逻辑图(见插页)
图8-100 DT16—28型粗镗电气原理图(1)
图8-101 DT16—28型粗镗电气原理图(2)
图8-102 DT16—28型粗镗电气原理图(3)(PC输入、输出点分配)
图8-103 Y132型端盖油压机(轴承)电气原理图(1)
图8-104 Y132型端盖油压机(轴承)电气原理图(2)
图8-105 梯形图(1)
图8-106 梯形图(2)
图8-107 梯形图(3)
图8-108 梯形图(4)
图8-109 梯形图(5)
图8-110 梯形图(6)
图8-111 梯形图(7)
图8-112 梯形图(8)
第九章 其他机床电路图
图9-1 JB23—80型80T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80T冲床)电气原理和接线图
图9-2 80T冲床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
图9-3 G607型圆锯床电气原理图
图9-4 G607型圆锯床电气接线图(1)
图9-5 G607型圆锯床电气接线图(2)
图9-6 G607型圆锯床电气接线图(3)
图9-7 JDW91—10型外定位冲槽机电气原理图(1)
图9-8 JDW91—10型外定位冲槽机电气原理图(2)
图9-9 JDW91—10型外定位冲槽机电气接线图
图9-10 JDW91—10型外定位冲槽机电气箱面板接线图
图9-11 Y38型滚齿机电气原理图
图9-12 Y3150型滚齿机电气原理图
图9-13 手动电气控制装置原理图
图9-14 电工鳞板线电气原理图(1)
图9-15 电工鳞板线电气原理图(2)
图9-16 电工鳞板线电气原理图(3)
图9-17 15/3t桥式起重机电气原理图
图9-18 20/5t桥式起重机电气原理图
图9-19 晶闸管中频电源主电路系统图
图9-20 晶闸管中频电源控制和保护系统图
图9-21 晶闸管中频电源操作系统图(见插页)
图9-22 JSMJ型晶体管脉冲式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23 JS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1)
图9-24 JS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2)
图9-25 JS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3)
图9-26 JS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4)
图9-27 JS13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28 JSB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29 JSJ0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30 JSJ1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31 JSDJ型晶体管断电延时继电器电路
图9-32 JSK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直流)
图9-33 JSKJ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交流)
图9-34 JSU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35 TJSB1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延时型电路
图9-36 TJSB1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脉冲型电路
图9-37 JS14型晶体管时间继电器电路
图9-38 JS20型系列晶体管时间继电器所用场效应管断电延时电路
图9-39 JS20型系列晶体管时间继电器所用场效应管通电延时电路
图9-40 BJWO—1/□型热继电器电路
图9-41 BJWO—3/□型热继电器电路
图9-42 LJ2系列晶体管接近开关原理电路图
参考文献

Ⅳ 物理电功率: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各自特点,如电阻 ,电功率,和电压,电流,和计算公式在初中范围内

第七章 欧姆定律
第一节 探究电阻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伏安法

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 表达公式:I=U/R
2、 变型公式:R=U/I 当U=0时,R≠0
U=IR
3. R一定 I1/I2=U1/U2
U一定 I1/I2=R2/R1

第三节 测小灯泡的电阻
1、 器材:电源、开关、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2、 电路图: R1=U1/I1 R2=U2/I2 R3=U3/I3
求平均值:R=R1+R2+R3/3
3、 实验步骤:调动滑动变阻器使灯两端的电压达到额定电压,在采集两组数据,使灯两端的电压比额定电压低一点
4、 原理:I=U/R导出R=U/I
5、 方法:伏安法
* Uac=1.5V Uad=1.5V Ucd=0V Uab=3V
当S断开,Rx与Ro串联Ux/U-Ux=Rx/Ro
Rx=Ux/U-Ux`Ro
当S断开时,电压表测Ux;当S闭合时,电压表测U

第八章 电功率
第一节 电能
1、 能量:
(1)物质存在的形式:
方式: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机械能、原子能等
不同形式的能间可以互相转化
发电厂 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转化为
其他形式能———电能———————————其他形式能
(2)电能单位:焦耳 J 焦
度 kw•h 千瓦时
2、电能的计量:
电能表的作用:测量用电器、电路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多少
3、 电能表的使用
电功: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 电流通过用电器做的功
电流做功的过程这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4、电功(W) W=UIt 焦=伏•安•秒 W=Pt(瓦•秒)
电能的消耗量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
※ W=U2/R•t=I2•R•t (纯电阻电路)

第二节 电功率
1、 电功率(P):在一秒内(单位时间内)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是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2、 单位:瓦特(Watt) 千瓦(kw)
3、 定义式:P=W/t 适用于所有电路 瓦=焦/秒 千瓦=千瓦时/小时 1瓦=1焦/秒
4、 计算式:∵P=W/t W=UIt ∴P=UI 瓦=伏•安 适用于所有电阻
5、 计算电功:W=P•t 1kw•h=1kw•1h=3.6×106
6、 用电器:纯电阻 电能———热能
非纯电阻 电能———小部分热能和大部分其他能
7、 U额、P额和U实、P实
U实>U额 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
R=U额2/P额=U实2/P实 同一用电器:U2额/U2实=P额/P实

串联:
R1=U1=P1=W1
R1 U1 P1 W1
P总=P1+P2 P总=UI=I2(R1+R2)=U/R1+R2
W总=W1+W2
并联:
R1=I2=P2=W2
R2 I1 P1 W1

第三节 测小灯泡电功率
1、 原理:P=UI
2、 器材: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导线若干
3、 电路图:
4、 测定不连续工作用电器的P额
g工作时间系数 g=t1/t1+t2 t总=24g
冰箱P额已知,测不连续工作用电器的电能
操作:用手表从冰箱刚启动时开始计时到刚停机时记下所用时间t1,继续计时直到下次冰箱刚启动为止,记下停机时间t2

第四节 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 消耗能量——热能
2、电热与什么因素有关:
电热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3、 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Q=I2Rt
4、 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利用电热:加热物体
防止电热:加装通风孔(风扇、散热片)
5、 串联
Q1=R1=W1=U1=P1
Q2 R2 W1 U1 P1
6、 并联
Q1=R2=W1=I1=P1
Q2 R1 W2 I2 P2

第五节 电功率与安全用电
一、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1、 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P1+P2=UI
I=P1+P2/U
2、 短路
二、 保险丝
1、 作用:当电流中电流过大时能自动切断电流,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2、 材料:应选用电阻率大的,熔点低的铅锑合金
3、 选择:应该让保险丝的I额稍大与或等于电路中的最大电流
4、 安全用电原则: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第六节 生活用电常识
1、 家庭用电常识

火线——零线 220V
零线——地线 0V
火线——地线 0V
2、 试电笔:
笔尖金属接触导线,笔尾金属接触人体。
用试电笔可以辨别火线和零线
用试电笔辨别电路是否有电
3、接地线的作用:
家电内部的火线绝缘皮破损或失去绝缘性,至使火线与外壳接通,外壳就会带电。人体接触外壳就会发生触电事故,而家电的外壳接地后,即使外壳带电,也会从地线流走,人接触就没有危险了。
4、触电方式:
(1)低压触电:①双线触电 ②单线触电
(2)高压触电:①跨步触电 ②高压电弧触电赞同98|评论

Ⅳ 设计电气控制电路图时的原则主要是什么

电气原理图设计

为满足生产机械及工艺要求进行的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

电气工艺设计

为电气控制装置的制造,使用,运行,维修的需要进行的生产施工设计

第一节 电气控制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一,电气控制设计的原则

1)最大限度满足生产机械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

2)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使控制系统简单,经济,合理,便于操作,维修方便,安全可靠

3)电器元件选用合理,正确,使系统能正常工作

4)为适应工艺的改进,设备能力应留有裕量

二,电气控制设计的基本内容

1.电气原理图设计内容

1) 拟定电气设计任务书

2)选择电力拖动方案和控制方式

3)确定电动机的类型,型号,容量,转速

4)设计电气控制原理图

5)选择电器元件及清单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 电气工艺设计内容

1)设计电气设备的总体配置,绘制总装配图和总接线图

2)绘制各组件电器元件布置图与安装接线图,标明安装方式,接线方式

3)编写使用维护说明书

第二节 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和电动机的选择

一,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

1,拖动方式的选择

2,调速方案的选择

3,电动机调速性质应与负载特性相适应

二,拖动电动机的选择

(一)电动机选择的基本原则

1)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应满足生产机械的要求,与负载的特性相适应

2)电动机的容量要得到充分的利用

3)电动机的结构形式要满足机械设计的安装要求,适合工作环境

4)在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优先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二)根据生产机械调速要求选择电动机

一般---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双速电机

调速,起动转矩大---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

调速高---直流电动机,变频调速交流电动机

(三)电动机结构形式的选择

根据工作性质,安装方式,工作环境选择

(四)电动机额定电压的选择

(五)电动机额定转速的选择

(六)电动机容量的选择

1,分析计算法:

此外,还可通过对长期运行的同类生产机械的电动机容量进行调查,并对机械主要参数,工作条件进行类比,然后再确定电动机的容量.

第三节 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的一股要求

一,电气控制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

设计前,应对生产机械工作性能,结构特点,运动情况,加工工艺过程及加工情况有充

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控制方案,考虑控制方式,起动,制动,反向和调速的要求,

安置必要的联锁与保护,确保满足生产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

二,对控制电路电流,电压的要求

应尽量减少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种类,控制电压应选择标准电压等级.电气控制电

各常用的电压等级如表10-2所示.

三,控制电路力求简单,经济

1.尽量缩短连接导线的长度和导线数量 设计控制电路时,应考虑各电器元件的安装

立置,尽可能地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缩短连接导线的长度.如图10-l.

2.尽量减少电器元件的品种,数量和规格 同一用途的器件尽可能选用同品牌,型号的产品,并且电器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

3.尽量减少电器元件触头的数目.在控制电路中,尽量减少触头是为了提高电路运行

的可靠性.例如图10-2a所示.

4.尽量减少通电电器的数目,以利节能与延长电器元件寿命,减少故障.如图10-3a所示.

四,确保控制电路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正确连接电器的线圈 在交流控制电路中,同时动作的两个电器线圈不能串联,两个电磁线圈需要同时吸合时其线圈应并联连接,如图10-4b所示.

在直流控制电路中,两电感值相差悬殊的直流电压线圈不能并联连接.

2正确连接电器元件的触头 设计时,应使分布在电路中不同位置的同一电器触头接到电源的同一相上,以避免在电器触头上引起短路故障.

3防止寄生电路 在控制电路的动作过程中.意外接通的电路叫寄生电路.

4.在控制电路中控制触头应合理布置.

5.在设计控制电路中应考虑继电器触头的接通与分断能力.

6,避免发生触头"竞争","冒险"现象

竞争:当控制电路状态发生变换时,常伴随电路中的电器元件的触头状态发生变换.由于电器元件总有一定的固有动作时间,对于一个时序电路来说,往往发生不按时序动作的情况,触头争先吸合,就会得到几个不同的输出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电路的"竞争".

冒险:对于开关电路,由于电器元件的释放延时作用,也会出现开关元件不按要求的逻辑功能输出,这种现象称为"冒险".

7.采用电气联锁与机械联锁的双重联锁.

五,具有完善的保护环节

电气控制电路应具有完善的保护环节,常用的有漏电保护,短路,过载,过电流,过电压,欠电压与零电压,弱磁,联锁与限位保护等.

六,要考虑操作,维修与调试的方便

第四节 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一,电气控制电路设计方法简介

设计电气控制电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析设计法,另一种是逻辑设计法.

分析设计法(经验设计法):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选择一些成熟的典型基本环节来实现这些基本要求,而后再逐步完善其功能,并适当配 置联锁和保护等环节,使其组合成一个整体,成为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电路.

逻辑设计法:利用逻辑代数这一数学工具设计电气控制电路.

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中,把表示触头状态的逻辑变量称为输人逻辑变量,把表示继电

器接触器线圈等受控元件的逻辑变量称为输出逻辑变量.输人,输出逻辑变量之间的相互关

系称为逻辑函数关系,这种相互关系表明了电气控制电路的结构.所以,根据控制要求,将

这些逻辑变量关系写出其逻辑函数关系式,再运用逻辑函数基本公式和运算规律对逻辑函数

式进行化简,然后根据化简了的逻辑关系式画出相应的电路结构图,最后再作进一步的检查

和优化,以期获得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

二,分析设计法的基本步骤

分析设计法设计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步骤是:

l)按工艺要求提出的起动,制动,反向和调速等要求设计主电路.

2)根据所设计出的主电路,设计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即满足设计要求的起动,制动,

反向和调速等的基本控制环节.

3)根据各部分运动要求的配合关系及联锁关系,确定控制参量并设计控制电路的特殊

环节.

4)分析电路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加入必要的保护环节.

5)综合审查,仔细检查电气控制电路动作是否正确 关键环节可做必要实验,进一步

3.设计控制电路的特殊环节

第五节 常用控制电器的选择

一,接触器的选择

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接触器种类的选择:根据接触器控制的负载性质来相应选择直流接触器还是交流接触器;一般场合选用电磁式接触器,对频繁操作的带交流负载的场合,可选用带直流电磁线圈的交流按触器.

2.接触器使用类别的选择:根据接触器所控制负载的工作任务来选择相应使用类别的接触器.如负载是一般任务则选用AC—3使用类别;负载为重任务则应选用AC-4类别,如果负载为一般任务与重任务混合时,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AC—3或AC-4类接触器,如选用AC—3类时,应降级使用.

3.接触器额定电压的确定: 接触器主触头的额定电压应根据主触头所控制负载电路的额定电压来确定.

4.接触器额定电流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接触器主触头的额定电流应大于等于负载或电动机的额定电流,计算公式为

式中I.——接触器主触头额定电流(A);

H ——经验系数,一般取l~1.4;

P.——被控电动机额定功率(kw);

U.——被控电动机额定线电压(V).

当接触器用于电动机频繁起动,制动或正反转的场合,一般可将其额定电流降一个等级来选用.

5.接触器线圈额定电压的确定: 接触器线圈的额定电压应等于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为保证安全,一般接触器线圈选用110V,127V,并由控制变压器供电.但如果控制电路比较简单,所用接触器的数量较少时,为省去控制变压器,可选用380V,220V电压.

6.接触器触头数目: 在三相交流系统中一般选用三极接触器,即三对常开主触头,当需要同时控制中胜线时,则选用四极交流接触器.在单相交流和直流系统中则常用两极或三极并联接触器.交流接触器通常有三对常开主触头和四至六对辅助触头,直流接触器通常有两对常开主触头和四对辅助触头.

7.接触器额定操作频率 交,直流接触器额定操作频率一般有600次/h,1200次/h等几种,一般说来,额定电流越大,则操作频率越低,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二,电磁式继电器的选择

应根据继电器的功能特点,适用性,使用环境,工作制,额定工作电压及额定工作电流来选择.

1.电磁式电压继电器的选择

根据在控制电路中的作用,电压继电器有过电压继电器和欠电压继电器两种类型.

表10-3列出了电磁式继电器的类型与用途.

交流过电压继电器选择的主要参数是额定电压和动作电压,其动作电压按系统额定电压的1.l-1.2倍整定.

交流欠电压继电器常用一般交流电磁式电压继电器,其选用只要满足一般要求即可,对释放电压值无特殊要求.而直流欠电压继电器吸合电压按其额定电压的0.3-0.5倍整定,释放电压按其额定电压的0.07-0.2倍整定.

2.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选择

根据负载所要求的保护作用,分为过电流继电器和欠电流继电器两种类型.

过电流继电器:交流过电流继电器,直流过电流继电器.

欠电流继电器:只有直流欠电流继电器,用于直流电动机及电磁吸盘的弱磁保护.

过电流继电器的主要参数是额定电流和动作电流,其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被保护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动作电流应根据电动机工作情况按其起动电流的1.回一1.3倍整定.一般绕线型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起动电流按2.5倍额定电流考虑,笼型异步电动机的起动电流按4-7倍额定电流考虑.直流过电流继电器动作电流接直流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1-3.0倍整定.

欠电流继电器选择的主要参数是额定电流和释放电流,其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直流电动机及电磁吸盘的额定励磁电流;释放电流整定值应低于励磁电路正常工作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最小励磁电流,一般释放电流按最小励磁电流的0.85倍整定.

3.电磁式中间继电器的选择

应使线圈的电流种类和电压等级与控制电路一致,同时,触头数量,种类及容量应满足控制电路要求.

三,热继电器的选择

热继电器主要用于电动机的过载保护,因此应根据电动机的形式,工作环境,起动情况,负载情况,工作制及电动机允许过载能力等综合考虑.

1.热继电器结构形式的选择

对于星形联结的电动机,使用一般不带断相保护的三相热继电器能反映一相断线后的过载,对电动机断相运行能起保护作用.

对于三角形联结的电动机,则应选用带断相保护的三相结构热继电器.

2.热继电器额定电流的选择

原则上按被保护电动机的额定电流选取热继电器.对于长期正常工作的电动机,热继电器中热元件的整定电流值为电动机额定电流的0.95-1.05倍;对于过载能力较差的电动机,热继电器热元件整定电流值为电动机额定电流的0.6一0.8倍.

对于不频繁起动的电动机,应保证热继电器在电动机起动过程中不产生误动作,若电动机起动电流不超过其额定电流的6倍,并且起动时间不超过6S,可按电动机的额定电流来选择热继电器.

对于重复短时工作制的电动机,首先要确定热继电器的允许操作频率,然后再根据电动机的起动时间,起动电流和通电持续率来选择.

四,时间继电器的选择

1)电流种类和电压等级:电磁阻尼式和空气阻尼式时间继电器,其线圈的电流种类和电压等级应与控制电路的相同;电动机或与晶体管式时间继电器,其电源的电流种类和电压等级应与控制电路的相同.

2)延时方式:根据控制电路的要求来选择延时方式,即通电延时型和断电延时型.

3)触头形式和数量:根据控制电路要求来选择触头形式(延时闭合型或延时断开型)及触头数量.

4)延时精度:电磁阻尼式时间继电器适用于延时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电动机式或晶体管式时间继电器适用于延时精度要求高的场合.

5)延时时间:应满足电气控制电路的要求.

6)操作频率:时间继电器的操作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其使用寿命,甚至会导致延时动作失调.

五,熔断器的选择

1.一般熔断器的选择:根据熔断器类型,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及熔体的额定电流来选择.

(1)熔断器类型:熔断器类型应根据电路要求,使用场合及安装条件来选择,其保护特性应与被保护对象的过载能力相匹配.对于容量较小的照明和电动机,一般是考虑它们的过载保护,可选用熔体熔化系数小的熔断器,对于容量较大的照明和电动机,除过载保护外,还应考虑短路时的分断短路电流能力,若短路电流较小时,可选用低分断能力的熔断器,若短路电流较大时,可选用高分断能力的RLI系列熔断器,若短路电流相当大时,可选用有限流作用的Rh及RT12系列熔断器.

(2)熔断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熔断器的额定电压应大于或等于线路的工作电压,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所装熔体的额定电流.

(3)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

1)对于照明线路或电热设备等没有冲击电流的负载,应选择熔体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

大于负载的额定电流,即 IRN≥IN

式中IRN——熔体额定电流(A);

IN——负载额定电流(A).

2)对于长期工作的单台电动机,要考虑电动机起动时不应熔断,即

IRN≥(1.5~2.5)IN

轻载时系数取1.5,重载时系数取2.5.

3)对于频繁起动的单台电动机,在频繁起动时,熔体不应熔断,即

IRN≥(3~3.5)IN

4)对于多台电动机长期共用一个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为

IRN≥(1.5~2.5)INMmax+∑INM

式中INMmax——容量最大电动机的额定电流(A);

∑INM——除容量最大电动机外,其余电动机额定电流之和(A).

(4)适用于配电系统的熔断器:在配电系统多级熔断器保护中,为防止越级熔断,使上,下级熔断器间有良好的配合,选用熔断器时应使上一级(干线)熔断器的熔体额定电流比下一级(支线)的熔体额定电流大1-2个级差.

2.快速熔断器的选择

(l)快速熔断器的额定电压:快速熔断器额定电压应大于电源电压,且小于晶闸管的反向峰值电压U.,因为快速熔断器分断电流的瞬间,最高电弧电压可达电源电压的1.5-2倍.因此,整流二极管或晶闸管的反向峰值电压必须大于此电压值才能安全工作.即

UF≥KI URE

式中UF-一硅整流元件或晶闸管的反向峰值电压(V);

URE——快速熔断器额定电压(V);

KI——安全系数,一般取1,5-2.

(2)快速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快速熔断器的额定电流是以有效值表示的,而整流M极管和晶闸管的额定电流是用平均值表示的.当快速熔断器接人交流侧,熔体的额定电流为

IRN≥KI IZmax

式中IZmax——可能使用的最大整流电流(A);

KI——与整流电路形式及导电情况有关的系数,若保护整流M极管时,KI按表10-4

取值,若保护晶闸管时,KI按表10-5取值.

当快速熔断器接入整流桥臂时,熔体额定电流为

IRN≥1.5IGN

式中IGN——硅整流元件或晶闸管的额定电流(A).

六,开关电器的选择

(一)刀开关的选择

刀开关主要根据使用的场合,电源种类,电压等级,负载容量及所需极数来选择.

(1)根据刀开关在线路中的作用和安装位置选择其结构形式.若用于隔断电源时,选用无灭弧罩的产品;若用于分断负载时,则应选用有灭弧罩,且用杠杆来操作的产品.

(2)根据线路电压和电流来选择.刀开关的额定电压应大于或等于所在线路的额定电压;刀开关额定电流应大于负载的额定电流,当负载为异步电动机时,其额定电流应取为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5倍以上.

(3)刀开关的极数应与所在电路的极数相同.

(二)组合开关的选择

组合开关主要根据电源种类,电压等级,所需触头数及电动机容量来选择.选择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1)组合开关的通断能力并不是很高,因此不能用它来分断故障电流.对用于控制电动机可逆运行的组合开关,必须在电动机完全停止转动后才允许反方向接通.

(2)组合开关接线方式多种,使用时应根据需要正确选择相应产品.

(3)组合开关的操作频率不宜太高,一般不宜超过300次/h,所控制负载的功率因数也不能低于规定值,否则组合开关要降低容量使用.

(4)组合开关本身不具备过载,短路和欠电压保护,如需这些保护,必须另设其他保护电器.

(三)低压断路器的选择

低压断路器主要根据保护特性要求,分断能力,电网电压类型及等级,负载电流,操作频率等方面进行选择.

(1)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低压断路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线路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

(2)热脱扣器:热脱扣器整定电流应与被控制电动机或负载的额定电流一致.

(3)过电流脱扣器:过电流脱扣器瞬时动作整定电流由下式确定

IZ≥KIS

式中IZ——瞬时动作整定电流(A);

Is——线路中的尖峰电流.若负载是电动机,则Is为起动电流(A);

K考虑整定误差和起动电流允许变化的安全系数.当动作时间大于20ms时,取

K=1.35;当动作时间小于 20ms时,取 K=1.7.

(4)欠电压脱扣器:欠电压脱扣器的额定电压应等于线路的额定电压.

(四)电源开关联锁机构

电源开关联锁机构与相应的断路器和组合开关配套使用,用于接通电源,断开电源和柜

门开关联锁,以达到在切断电源后才能打开门,将门关闭好后才能接通电源的效果,实现安

全保护.

七,控制变压器的选择

控制变压器用于降低控制电路或辅助电路的电压,以保证控制电路的安全可靠.控制变压器主要根据一次和二次电压等级及所需要的变压器容量来选择.

(1)控制变压器一,二次电压应与交流电源电压,控制电路电压与辅助电路电压相符合.

(2)控制变压器容量按下列两种情况计算,依计算容量大者决定控制变压器的容量.

l)变压器长期运行时,最大工作负载时变压器的容量应大于或等于最大工作负载所需要的功率,计算公式为

ST≥KT ∑PXC

式中ST——控制变压器所需容量(VA);

∑PXC——控制电路最大负载时工作的电器所需的总功率,其中PXC为电磁器件的吸持功

率(W);

KT一一一控制变压器容量储备系数,一般取1.1-1.25.

2)控制变压器容量应使已吸合的电器在起动其他电器时仍能保持吸会状态,而起动电器也能可靠地吸合,其计算公式为

ST≥0.6 ∑PXC +1.5∑Pst

式中 ∑Pst_同时起动的电器总吸持功率(W).

第六节 电气控制的施工设计与施工

一,电气设备总体配置设计

组件的划分原则是:

l)将功能类似的元件组成在一起,构成控制面板组件,电气控制盘组件,电源组件等.

2)将接线关系密切的电器元件置于在同一组件中,以减少组件之间的连线数量.

3)强电与弱电控制相分离,以减少干扰.

4)为求整齐美观,将外形尺寸相同,重量相近的电器元件组合在一起.

5)为便于检查与调试,将需经常调节,维护和易损元件组合在一起.

电气设备的各部分及组件之间的接线方式通常有:

l)电器控制盘,机床电器的进出线一般采用接线端子.

2)被控制设备与电气箱之间为便于拆装,搬运,尽可能采用多孔接插件.

3)印刷电路板与弱电控制组件之间宜采用各种类型接插件.

总体配置设计是以电气控制的总装配图与总接线图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图中是用示意方式反映各部分主要组件的位置和各部分的接线关系,走线方式及使用管线要求.总体设计要使整个系统集中,紧凑;要考虑发热量高和噪声振动大的电气部件,使其离开操作者一定距离;电源紧急控制开关应安放在方便且明显的位置.

二,电气元器件布置图的设计

电气元器件布置图是指将电气元器件按一定原则组合的安装位置图.电气元器件布置的依据是各部件的原理图,同一组件中的电器元件的布置应按国家标准执行.

电柜内的电器可按下述原则布置:

l)体积大或较重的电器应置于控制柜下方.

2)发热元件安装在柜的上方,并将发热元件与感温元件隔开.

3)强电弱电应分开,弱电部分应加屏蔽隔离,以防强电及外界的干扰.

4)电器的布置应考虑整齐,美观,对称.

5)电器元器件间应留有一定间距,以利布线,接线,维修和调整操作.

6)接线座的布置:用于相邻柜间连接用的接线座应布置在柜的两侧;用于与柜外电气

元件连接的接线座应布置在柜的下部,且不得低于200mrn.

一般通过实物排列来确定各电器元件的位置,进而绘制出控制柜的电器布置图.布置图

是根据电器元件的外形尺寸按比例绘制,并标明各元件间距尺寸,同时还要标明进出线的数

量和导线规格,选择适当的接线端子板和接插件并在其上标明接线号.

三,电气控制装置接线图的绘制

根据电气控制电路图和电气元器件布置图来绘制电气控制装置的接线图.接线图应按以

下原则来绘制:

1)接线图的绘制应符合GB6988.3—1997《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 第3部分:接线图

和接线表》中的规定.

2)电气元器件相对位置与实际安装相对位置一致.

3)接线图中同一电器元件中各带电部件,如线圈,触头等的绘制采用集中表示法,且

在一个细实线方框内.

4)所有电器元件的文字符号及其接线端钮的线号标注均与电气控制电路图完全相符. 5)电气接线图一律采用细实线绘制,应清楚表明各电器元件的接线关系和接线去向,其连接关系应与控制电路图完全相符.连接导线的走线方式有板前走线与板后走线两种,一般采用板前走线.对于简单电气控制装置,电器元件数量不多,接线关系较简单,可在接线图中直接画出元件之间的连线.对于复杂的电气装置,电器元件数量多,接线较复杂时,一般采用走线槽走线,此时,只要在各电器元件上标出接线号,不必画出各元件之间的连接线.

6)接线图中应标明连接导线的型号,规格,截面积及颜色.

7)进出控制装置的导线,除大截面动力电路导线外,都应经过接线端子板.端子板上

各端钮按接线号顺序排列,并将动力线,交流控制线,直流控制线,信号指示线分类排开.

四,电力装备的施工

(一)电气控制柜内的配线施工

1)不同性质与作用的电路选用不同颜色导线:交流或直流动力电路用黑色;交流控制

电路用红色;直流控制电路用蓝色;联锁控制电路用桔黄色或黄色;与保护导线连接的电路

用白色;保护导线用黄绿双色;动力电路中的中线用浅蓝色;备用线用与备用对象电路导线

颜色一致.

弱电电路可采用不同颜色的花线,以区别不同电路,颜色自由选择.

2)所有导线,从一个接线端到另一个接线端必须是连续的,中间不许有接头.

3)控制柜常用配线方式有板前配线,板后交叉配线与行线槽配线,视控制柜具体情况

而定.

(二)电柜外部配线

丨)所用导线皆为中间无接头的绝缘多股硬导线.

2)电柜外部的全部导线(除有适当保护的电缆线外)一律都要安放在导线通道内,使

其有适当的机械保护,具有防水,防铁屑,防尘作用.

3)导线通道应有一定裕量,若用钢管,其管壁厚度应大于1——;若用其他材料,其壁

厚应具有上述钢管相应的强度.

4)所有穿管导线,在其两端头必须标明线号,以便查找和维修.

5)穿行在同一保护管路中的导线束应加人备用导线,其根数按表10-6的规定配置.

(三)导线截面积的选用

导线截面积应按正常工作条件下流过的最大稳定电流来选择,并考虑环境条件.表107

列出了机床用导线的载流容量,这些数值为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最大稳定电流.另外还应考虑

电动机的起动,电磁线圈吸合及其他电流峰值引起的电压降.

五,检查,调整与试运行

主要步骤:

1.检查接线图:在接线前,根据电气控制电路图即原理图,仔细检查接线图是否准确

无误,特别要注意线路标号与接线端子板触点标号是否一致.

2.检查电器元件 对照电器元件明细表,逐个检查所装电器元件的型号,规格是否相

符,产品是否完好无损,特别要注意线圈额定电压是否与工作电压相符,电器元件触头数是

否够用等.

3.检查接线是否正确 对照电气原理图和电气接线图认真检查接线是否正确.为判断

连接导线是否断线或接触是否良好,可在断电情况下借助万用表上的欧姆档进行检测.

4.进行绝缘试验 为确保绝缘可靠,必须进行绝缘试验.试验包括将电容器及线圈短

接;将隔离变压器二次侧短路后接地;对于主电路及与主电路相连接的辅助电路,应加载

2.skV的正弦电压有效值历时1分钟,试验其能否承受;不与主电路相连接的辅助电路,应

在加载2倍额定电压的基础上再加 IkV,且历时 1分钟,如不被击穿方为合格.

5.检查,调整电路动作的正确性 在上述检查通过后,就可通电检查电路动作情况.

通电检查可按控制环节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注意观察各电器的动作顺序是否正确,指示装

置指示是否正常.在各部分电路工作完成正确的基础上才可进行整个电路的系统检查.在这

个过程中常伴有一些电器元件的调整,如时间继电器,行程开关等.这时,往往需与机修钳

工,操作人员协同进行,直至全部符合工艺和设计要求,这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工作才

算全面完成.

Ⅵ 电器控制电路的装接原则和接线工艺的要求

电气原理图设计

为满足生产机械及工艺要求进行的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

电气工艺设计

为电气控制装置的制造,使用,运行,维修的需要进行的生产施工设计

第一节 电气控制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一,电气控制设计的原则

1)最大限度满足生产机械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

2)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使控制系统简单,经济,合理,便于操作,维修方便,安全可靠

3)电器元件选用合理,正确,使系统能正常工作

4)为适应工艺的改进,设备能力应留有裕量

二,电气控制设计的基本内容

1.电气原理图设计内容

1) 拟定电气设计任务书

2)选择电力拖动方案和控制方式

3)确定电动机的类型,型号,容量,转速

4)设计电气控制原理图

5)选择电器元件及清单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 电气工艺设计内容

1)设计电气设备的总体配置,绘制总装配图和总接线图

2)绘制各组件电器元件布置图与安装接线图,标明安装方式,接线方式

3)编写使用维护说明书

第二节 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和电动机的选择

一,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

1,拖动方式的选择

2,调速方案的选择

3,电动机调速性质应与负载特性相适应

二,拖动电动机的选择

(一)电动机选择的基本原则

1)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应满足生产机械的要求,与负载的特性相适应

2)电动机的容量要得到充分的利用

3)电动机的结构形式要满足机械设计的安装要求,适合工作环境

4)在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优先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二)根据生产机械调速要求选择电动机

一般---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双速电机

调速,起动转矩大---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

调速高---直流电动机,变频调速交流电动机

(三)电动机结构形式的选择

根据工作性质,安装方式,工作环境选择

(四)电动机额定电压的选择

(五)电动机额定转速的选择

(六)电动机容量的选择

1,分析计算法:

此外,还可通过对长期运行的同类生产机械的电动机容量进行调查,并对机械主要参数,工作条件进行类比,然后再确定电动机的容量.

第三节 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的一股要求

一,电气控制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

设计前,应对生产机械工作性能,结构特点,运动情况,加工工艺过程及加工情况有充

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控制方案,考虑控制方式,起动,制动,反向和调速的要求,

安置必要的联锁与保护,确保满足生产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

二,对控制电路电流,电压的要求

应尽量减少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种类,控制电压应选择标准电压等级.电气控制电

各常用的电压等级如表10-2所示.

三,控制电路力求简单,经济

1.尽量缩短连接导线的长度和导线数量 设计控制电路时,应考虑各电器元件的安装

立置,尽可能地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缩短连接导线的长度.如图10-l.

2.尽量减少电器元件的品种,数量和规格 同一用途的器件尽可能选用同品牌,型号的产品,并且电器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

3.尽量减少电器元件触头的数目.在控制电路中,尽量减少触头是为了提高电路运行

的可靠性.例如图10-2a所示.

4.尽量减少通电电器的数目,以利节能与延长电器元件寿命,减少故障.如图10-3a所示.

四,确保控制电路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正确连接电器的线圈 在交流控制电路中,同时动作的两个电器线圈不能串联,两个电磁线圈需要同时吸合时其线圈应并联连接,如图10-4b所示.

在直流控制电路中,两电感值相差悬殊的直流电压线圈不能并联连接.

2正确连接电器元件的触头 设计时,应使分布在电路中不同位置的同一电器触头接到电源的同一相上,以避免在电器触头上引起短路故障.

3防止寄生电路 在控制电路的动作过程中.意外接通的电路叫寄生电路.

4.在控制电路中控制触头应合理布置.

5.在设计控制电路中应考虑继电器触头的接通与分断能力.

6,避免发生触头"竞争","冒险"现象

竞争:当控制电路状态发生变换时,常伴随电路中的电器元件的触头状态发生变换.由于电器元件总有一定的固有动作时间,对于一个时序电路来说,往往发生不按时序动作的情况,触头争先吸合,就会得到几个不同的输出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电路的"竞争".

冒险:对于开关电路,由于电器元件的释放延时作用,也会出现开关元件不按要求的逻辑功能输出,这种现象称为"冒险".

7.采用电气联锁与机械联锁的双重联锁.

五,具有完善的保护环节

电气控制电路应具有完善的保护环节,常用的有漏电保护,短路,过载,过电流,过电压,欠电压与零电压,弱磁,联锁与限位保护等.

六,要考虑操作,维修与调试的方便

第四节 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一,电气控制电路设计方法简介

设计电气控制电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析设计法,另一种是逻辑设计法.

分析设计法(经验设计法):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选择一些成熟的典型基本环节来实现这些基本要求,而后再逐步完善其功能,并适当配 置联锁和保护等环节,使其组合成一个整体,成为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电路.

逻辑设计法:利用逻辑代数这一数学工具设计电气控制电路.

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中,把表示触头状态的逻辑变量称为输人逻辑变量,把表示继电

器接触器线圈等受控元件的逻辑变量称为输出逻辑变量.输人,输出逻辑变量之间的相互关

系称为逻辑函数关系,这种相互关系表明了电气控制电路的结构.所以,根据控制要求,将

这些逻辑变量关系写出其逻辑函数关系式,再运用逻辑函数基本公式和运算规律对逻辑函数

式进行化简,然后根据化简了的逻辑关系式画出相应的电路结构图,最后再作进一步的检查

和优化,以期获得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

二,分析设计法的基本步骤

分析设计法设计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步骤是:

l)按工艺要求提出的起动,制动,反向和调速等要求设计主电路.

2)根据所设计出的主电路,设计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即满足设计要求的起动,制动,

反向和调速等的基本控制环节.

3)根据各部分运动要求的配合关系及联锁关系,确定控制参量并设计控制电路的特殊

环节.

4)分析电路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加入必要的保护环节.

5)综合审查,仔细检查电气控制电路动作是否正确 关键环节可做必要实验,进一步

3.设计控制电路的特殊环节

第五节 常用控制电器的选择

一,接触器的选择

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接触器种类的选择:根据接触器控制的负载性质来相应选择直流接触器还是交流接触器;一般场合选用电磁式接触器,对频繁操作的带交流负载的场合,可选用带直流电磁线圈的交流按触器.

2.接触器使用类别的选择:根据接触器所控制负载的工作任务来选择相应使用类别的接触器.如负载是一般任务则选用AC—3使用类别;负载为重任务则应选用AC-4类别,如果负载为一般任务与重任务混合时,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AC—3或AC-4类接触器,如选用AC—3类时,应降级使用.

3.接触器额定电压的确定: 接触器主触头的额定电压应根据主触头所控制负载电路的额定电压来确定.

4.接触器额定电流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接触器主触头的额定电流应大于等于负载或电动机的额定电流,计算公式为

式中I.——接触器主触头额定电流(A);

H ——经验系数,一般取l~1.4;

P.——被控电动机额定功率(kw);

U.——被控电动机额定线电压(V).

Ⅶ 高二物理 第四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怎么比较电流与电压变化大小 然后来选择内接或外

分母是内接测得,还是外接测得的U、I,都可以的。
但是必须保证,如用内接的,那么U、I就得都是内接的。不能U用内接的,而I用外接的。

Ⅷ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点

电工入门必背的知识电工基础知识入门必背的知识点

1、左零右火。

2、三相五线制用颜色黄、绿、红、淡蓝色分别表示U、V、W、N 保护接地线双颜色(PE)。

3、变压器在运行中,变压器各相电流不应超过额定电流;最大不平衡电流不得超过额定电流的25%。变压器投入运行后应定期进行检修。

4、同一台变压器供电的系统中,不宜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混用。

5、电压互感器二次线圈的额定电压一般为100V。

6、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在工作时不得短路。因短路时将产生很大的短路电流,有可能烧坏互感器,为此电压互感器的一次,二次侧都装设熔断器进行保护。

7、电压互感器的二次侧有一端必须接地。这是为了防止一,二次线圈绝缘击穿时,一次高压窜入二次侧,危及人身及设备的安全。

8、电流互感器在工作时二次侧接近于短路状况。二次线圈的额定电流一般为5A。

9、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在工作时决不允许开路。

10、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有一端必须接地,防止其一、二次线圈绝缘击穿时,一次侧高压窜入二次侧。

11、电流互感器在联接时,要注意其一、二次线圈的极性,我国互感器采用减极性的标号法。

12、安装时一定要注意接线正确可靠,并且二次侧不允许接熔断器或开关。即使因为某种原因要拆除二次侧的仪表或其他装置时,也必须先将二次侧短路,然后再进行拆除。

13、低压开关是指1KV以下的隔离开关、断路器、熔断器等等。

14、低压配电装置所控制的负荷,必须分路清楚,严禁一闸多控和混淆。

15、低压配电装置与自备发电机设备的联锁装置应动作可靠。严禁自备发电设备与电网私自并联运行。

16、低压配电装置前后左右操作维护的通道上应铺设绝缘垫,同时严禁在通道上堆放其他物品。

17、接设备时:先接设备,后接电源。

18、拆设备时:先拆电源,后拆设备。

19、接线路时:先接零线,后接火线。

20、拆线路时:先拆火线,后拆零线。

21、低压熔断器不能作为电动机的过负荷保护。

22、熔断器的额定电压必须大于等于配电线路的工作电压。

23、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必须大于等于熔体的额定电流。

24、熔断器的分断能力必须大于配电线路可能出现的最大短路电流。

25、熔体额定电流的选用,必须满足线路正常工作电流和电动机的起动电流。

26、对电炉及照明等负载的短路保护,熔体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负载的额定电流。

27、对于单台电动机,熔体额定电流≥(1.5-2.5)电机额定电流

Ⅸ 工厂电气控制电路实例详解的目录

第一章 单相交流电动机的控制电路
第一节 单相交流电动机的基本接线
第二节 倒顺开关控制的单相电动机
第三节 接触器控制的单相电动机
一、接触器控制的单相电动机正转
二、接触器控制的单相电动机正反转
第四节 两处操作的单相电动机
一、两处操作的单相电动机正转控制电路
二、两处操作的单相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
第五节 关于启动电容器的匹配
第二章 三相交流电动机常见操作方式
第一节 三相交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实际接线
一、电动机控制电路(接触器线圈交流380V)的实际接线
二、电动机控制电路(接触器线圈交流220V)的实际接线
第二节 按钮点动操作的三相电动机
一、电路工作原理
二、一处启动两处停止(接触器KM线圈工作电压交流380V)的电动机控制实际接线
三、一处启动两处停止(接触器KM线圈工作电压交流220V)的电动机控制实际接线
第三节 两处操作的三相电动机
一、无状态信号的两处操作的电动机交流380V控制电路
二、有状态信号的电动机控制接线
第四节 三处操作的三相电动机
一、电动机正反转主电路接线
二、只有开关联锁的三处操作的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
三、加有中间触点与开关联锁三处操作正反转控制电路
四、双重联锁三处操作的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
第三章 星三角降压启动的压缩机控制电路
第一节 概述
一、电路简介
二、启动前的电路准备
三、油泵启动与加热器投入
四、增载与减载控制电路
第二节 压缩机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一、启动前的必备条件
二、压缩机开停机操作顺序与电路工作过程
第三节 压缩机运行与故障信号控制回路
一、压缩机运行与故障信号控制回路
二、压缩机工艺故障停机
三、故障停机信号
四、油泵过负荷故障分析
第四节 重复启动油泵和投入加热器电路控制原理
第四章 润滑油泵控制电路
第一节 油泵与主机主轴直连方式
一、压缩机主轴直连控制电路
二、辅助润滑油泵控制电路
第二节 中型压缩机的润滑油泵控制电路
第三节 大型压缩机润滑油供给系统与控制电路
一、主润滑油泵控制电路
二、备用润滑油泵控制电路
三、辅助润滑油泵控制电路
第五章 自耦减压启动的电动机控制电路
第一节 自耦减压启动的水泵电动机控制电路
一、送电的操作
二、自动操作
三、手动控制
四、注意与说明
五、正常停机与故障停机
第二节 自耦降压启动的粉碎机与带式运输机控制电路
一、启动顺序
二、启动出料带式运输机
三、粉碎机启动工作原理
四、上料带式运输机电路工作原理
五、粉碎机与带式运输机停止
第三节 自耦降压启动的引风机控制电路
第四节 自耦降压启动的送风机控制电路
第六章 采用电磁调速的机械设备控制电路
第一节 概述
一、控制器面板上各部分名称
二、电磁调速控制器与电动机功率配用
三、测速发电机及励磁线圈的接线
四、电磁调速器投入前的核实检查
五、电磁调速器各元件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 电磁调速的炉排电动机的控制电路
一、炉排电动机运行前检测
二、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三、启动原动机(交流电动机)
四、停机的操作
五、锅炉房炉排和出渣机机械故障
六、炉排和出渣机启动过程中的故障排除
第三节 电磁调速故障现象与处理
第四节 查线灯的使用
第七章 双梁抓斗桥式起重机控制电路
第一节 起重机的基本结构及专用电气设备
一、起重机的基本结构
二、起重用三相异步电动机与电磁制动器
三、双梁抓斗桥式起重机的电路保护
第二节 控制电路
一、总电源接触器K投入电路工作原理
二、大小车操作与大小车控制电路
三、起升机构交流控制屏送电时的现象
四、抓斗升降与开闭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第三节 桥式起重机的电气故障
一、电气故障因素
二、总电源接触器K不吸合故障
三、抓斗上升或闭合方面故障
四、大车与小车电路故障
第八章 交流接触器加有半波整流的控制电路
第一节 接触器交流启动直流运行的两用控制电路
一、说明
二、接触器直流运行工作原理
三、交流接触器的交流运行控制原理
四、停止电动机
五、图81与图82控制电路图的区别
第二节 装车用油泵接触器线圈直流运行的控制电路
一、常用泵电动机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二、停止常用泵电动机
三、备用泵电动机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四、停止备用泵电动机
第三节 最简单的接触器直流启动直流保持的控制电路
一、接触器直流启动直流保持的控制电路
二、常用与备用泵接触器直流启动直流保持的控制电路
第四节 交直两用的接触器控制电路
一、直流运行
二、交流运行
三、备用泵的运行
第九章 小配电所母联自动投入控制电路
第一节 概述
一、母联接触器KM3的操作
二、401配电所1号进线及Ⅰ段母线送电
三、配电所2号进线及Ⅱ段母线送电
四、验证母联接触器KM3动作正确与否
第二节 母联接触器的自动投入
一、1号进线失压跳闸后,母联接触器KM3自动投入
二、2号进线失压跳闸后,母联接触器KM3自动投入
三、401配电所控制电路
第三节 高低压系统运行方式
第十章 6kV高压水泵控制电路
第十一章 化工常用电动阀门控制电路
第十二章 常见电气控制电路实例
第十三章 电气设备故障与事故分析处理

Ⅹ 电工基础知识

要从事电工这门职业,就一定要
学习到高级阶段,建议学习电工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
主要分为 电工的初级,中级 和高级教程, 这个淘宝
有的买,很便宜的。
关于高级电工 就需要学习 基本电工电路分析了
和电子技术基础 包含 模拟 和数子电路分析
建议最好是先学习 电路分析,
因为学会这个
看以后的模拟会简单的多。
以下是需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盘内容:
电力生产全过程
1、火力发电场的生产过程;
2、水力发电场的生产过程;
3、电力线路;
4、变电所;
5、用户;

第二盘内容:
电工基本操作
1、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
2、导线的连接和绝缘恢复;
3、墙孔的錾打及木契的安装;
4、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
5、简易起重、搬运工具的使用;

第三盘内容:
室内线路与接地装置安装(上)
1、瓷夹板配线;
2、瓷瓶配线;
3、槽板配线;
4、塑料护套线配线;
5、线管配线;

第四盘内容:
室内线路与接地装置安装(下)
6、常用照明灯具、开关及插座的安装;
7、进户装置及配电板的安装;
8、接地装置的安装;
9、接地电阻的测量;

第五盘内容:
电子技术基本操作(上)
1、晶体管的简易测试;
2、安装12伏5安稳压电源的整流电路;
3、安装和调试12伏5安稳压电源(上)
第六盘内容:
电子技术基本操作(下)
4、安装和调试12伏5安稳压电源(下)
5、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安装。

第七盘内容:
课题一
直流电路
1、电路的组成
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第八盘内容:
课题二
简单直流电路的计算
1、简单直流电路的计算
2、基尔霍夫定律

第九盘内容:
课题三
1、磁场
2、电磁感应

第十盘内容:
课题四
正弦交流电路
1、正弦交流电
2、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法
3、正弦交流电路
4、谐振电路

第十一盘内容:
课题五
1、电阻器
2、电容器
3、电感器
4、变压器

第十二盘内容:
课题六
三相交流电路
1、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及其特点
2、三相电源的联接
3、三相负载的联接
4、三相交流电路和功

第十三盘内容:
1、电动机的安装
2、控制电器的安装
3、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第十四盘内容:
1、母线的制作与安装
2、电力变压器的安装
3、高压熔断器的安装
4、隔离开关的安装
5、成套配电柜的安装

第十五盘内容:
1、少油式断路器的安装与调整
2、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安装
3、二次接线
4、补偿电容器的安装
5、避雷器的安装

第十六盘内容:
1、倒闸操作的要求和步骤
2、电器设备的正确操作
3、变配电所常见的倒闸操作
4、倒闸操作实例
5、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项接地事故处理
6、仪表的抄读

第十七盘内容:
1、电杆的安装
2、横担的组装

第十八盘内容:
1、导线的安装
2、电缆施工

第十九盘内容: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检修(第一部分)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故障排除

第二十盘内容:
重绕50千瓦以下的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
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首末端的判别
电动机的安装与运行

第二十一盘内容:
台风扇电动机的检修
单相电钻常见故障的检修
小型直流电动机常见故障的排除
小型直流电焊机的维修
一千千伏安以下电力变压器维护
小型变压器的绕制

第二十二盘内容:
常见低压电器的检修

第二十三盘内容:
点动控制线路
单相起动控制线路

第二十四盘内容:
星……三角起动控制线路
绕线式电动机起动控制线路
机械制动控制线路
自动往返控制线路
双速电机自动加速控制线路
直流电机起动调速控制线路

第二十五盘内容:
CW6163型车床电气线路的安装与维修

第二十六盘内容:
M7120型平面磨床电气线路的安装与检修

第二十七盘内容:
X62W万能铣床电气线路的故障排除

第二十八盘内容:
1.序
2.第一章
触电事故与电气安全技术

第二十九盘内容:
1.序
2.第二章 高压配电装置和低压电器-高压配电装置
3.第三章
高压配电装置和低压电器-低压电器

第三十盘内容:
1.序
2.第四章 变压器和电动机的安全运行知识

第三十一盘内容:
1.序
2.第五章
电工测量仪表亿仪用互感器的使用知识
第三十二盘内容:
1.序
2.第六章
电气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

第三十三盘内容:
1.基础电学定律
2.电阻、电感、电容

第三十四盘内容:
1.晶体二极管和晶体三极管的万用表的原理和使用
2.万用表的原理和使用

第三十五盘内容:
由李丽英主讲的电子基础8集1套

第三十六VCD建筑电工内容:
本片采用全实景的拍摄模式从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常用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开始讲起,重点则讲述了建筑电工基本操作技能,并通过导线的连接、线路的敷设、电气器具的安装以及电缆的敷设等操作实例,深入浅出地教您掌握建筑工各种基本操作要领,带您轻松入门

第三十七、三菱伺服电机视频教程

第三十八、电机拖动视频教程
电机负载与拖动分析,直流电机,交流电机,伺服电机(控制电机),电机调速方法,机电控制元件,开关继电器逻辑与PLC,PLC梯形图的画法

第三十九、电机拖动图文教程

第四十、电工电子技术视频教程
第1章直流电路分析
第2章正弦交流电路分析
第3章磁路和变压器
第5章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第6章电工测量
第7章半导体元件及其应用
第8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第9章直流稳压电源
第10章组合逻辑电路
第11章时序逻辑电路

第四十一,电工实用手册电工实用工具

第四十二中国电气工程大典

四十三,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教程

四十四,西
安交通大学电机学专用教程

四十五,弱电工程培训教程

四十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视频教程1-19讲
第一篇
电气控制技术
第一章 常用低压控制电器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接触器(一)
第二节 接触器(二)
第三节
继电器
第四节 熔断器
第五节 低压开关和低压断路器
第六节 主令电器

第二章 电器控制线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环节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电器控制线路的绘制
第二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控制(一)
第二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控制(二)
第三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控制
第四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控制
第五节 其它典型控制环节
第六节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

第三章 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主要内容
第一节 卧式车床的电气控制
第二节 平面磨床的电气控制

第二篇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第一章 可编程控制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PLC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三节
PLC技术性能
第四节 PLC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第二节 松下电工PLC产品FP1介绍

第三章 FP1指令系统主要内容
第一节 键盘指令
第二节 非键盘指令(一)
第二节 非键盘指令(二)
第三节
扩展功能指令(一)
第三节 扩展功能指令(二)

第四章 FP1特殊功能及指令主要内容
第一节 FP1的特殊功能
第二节 速度及位置控制指令(SPDO)
第三节 FP1系列PLC
A/D、D/A转换模块

第五章 PLC控制系统的开发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分析控制要求
第二节 PLC规模的估算和机型的选择
第三节
常用接口模块的选择

新电工手册:上册

第一篇电工基础

第一章基础知识

第二章常用符号

第二篇变压器

第一章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

第二章变压器铁心和绕组的结构及计算

第三章35kV及以下低损耗变压器

第四章特种变压器

第五章小型电源变压器

第六章互感器

第七章调压器

第八章电子变压器

第三篇变配电及低压电路安装

第一章10kV以及下户内变配电工程安装

第二章户内配线工程

第三章架空线路

第四章电缆线路

第五章低压设备安装

第四篇电机

第一章小型同步发电机

第二章三相异步电动机

第三章直流电机

第四章微特电机

第五章电动工具

第五篇电器

第一章高压电器

第二章低压电器

第三章继电器

第四章成套电器

第五章电焊机

第六章电热设备

新电工手册:下册

第七章 日用电器

第八章 照明

第六篇 电工材料

第一章 导电材料

第二章 特种电工材料

第三章 磁性材料

第四章 绝缘材料

第七篇 电工测量及仪表

第一章 电工测量原理

第二章 电工仪表及仪器

第三章 数字式电工仪表

第八篇 电气传动

第一章 传动电动机的选择

第二章 电动机起动控制

第三章 直流电动机调速

第四章 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第九篇 电子技术及元器件

第一章 二极管、三极管及其应用

第二章 晶闸管及其应用

第三章 半导体集成电路

第四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

第五章 微型计算机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

第七章 智能建筑电气

第八章 常用电子元器件技术数据

第十篇 用电知识

第一章 安全用电

第二章
节电技术

电子技能与实训仿真教学系统
+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教学系统
+

如果都学习会了,那就是电工领域中的牛人

阅读全文

与电路第四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黑豹外墙防水刷不出面积怎么回事 浏览:176
宁波佳爱特家用电器 浏览:333
江西皇蒲家具有限公司电话多少 浏览:802
台州林内热水器售后维修电话 浏览:487
婚前买的家电怎么处理 浏览:464
下柱墩如何算防水面积 浏览:426
家电维修电路板工作原理 浏览:104
地面怎么翻新效果好 浏览:708
垫层不平怎么做防水 浏览:490
镜林家具 浏览:562
联想维修售后服务中心 浏览:280
香樟木家具好吗 浏览:595
沈阳创美家居有限公司 浏览:355
家电家具店什么时开业 浏览:652
顺德大良哪有培训家电维修 浏览:488
厕所里的墙砖缝怎么填缝防水 浏览:429
为什么拼多多看不到卖家电话 浏览:33
有什么歌可以改成家电内容 浏览:879
空压机维修用什么工具 浏览:459
汽车发动机冲床怎么维修 浏览: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