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激电源是什么拓扑
是从BACK-BOOST转换而来,反激拓扑其实就是用多组电感代替常用的单绕组电感的BUCK-BOOST电路
2. 开关电源反激式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要详细点的。
反激电路的重点是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1 当开关管导通时候,变压器的初级线圈是用来储能的。
2 当开关管截止时候,由电感的原理可知,初级线圈靠近电源的一端产生反极性电压,传给二次侧。
也就是说,当开关管导通时,二次侧无输出。开关管截止时,二次侧有输出。
3. 电路拓扑是什么意思
拓扑我个人理解就是组成结构,开关电源电路有几种典型的结构,如Buck,Boost,反激,正激,半桥,全桥等,实际电路也都是以这些结构为基础再进行具体化的
4. 请问这个是基于正激还是反激拓扑的开关电源
正激式主要就是变压器原副边时时刻刻在工作反激式就是开关管导通时变压器原边储能,副边不工作,开关管截止时原边释放能量,副边工作正激和反激 的区别其实主要就是副边圈感应出的电流方向不同当感应出的电流方向不同的话 副边圈后面接的整流二极管的导通截止的时序是不同的另外主线圈接着的开关管的导通截止时序也不同。
5. 为什么LED驱动器不可以采用标准反激式拓扑结构
LED驱动器绝对可以采用标准反激式拓扑结构。
根据具体的性能要求可以适当调整电路。
就反激式拓扑结构而言做LED驱动器毫无问题。
6. 什么是电路拓扑
电路拓扑又称电路的图,即电路结构,是对电路图进行再次抽象、仅由支路和结专点构成的一属个集合,它讨论的是电路的连接关系及其性质,即支路与结点的连接关系。
在一个图中可以有许多回路。如果回路中不包围其他支路,则称这样的回路为网孔。如果在图上标明各支路电流(或电压)的参考方向(通常采用电压和电流的一致参考方向来同时表示电压和电流),这样的图则称为有向图。
(6)反激电路拓扑扩展阅读:
电路拓扑约束: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irchhoff's Current Law,KCL)描述电路中流入(流出)同一个结点的电流之间的关系,其内容为:任一时刻,流出集总参数电路中任一结点的电流代数和为零。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irchhoff’s Voltage Law,KVI)描述电路中绕行同一个回路一周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其内容为: 任一时刻,沿集中参数电路的任一回路绕行一周。各电压降的代数和恒为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路拓扑
7. 这是反激式开关电源的拓扑结构 谁帮忙讲一下 当开关闭合后 和关断时的工作状态
闭合和断开时,初级电流突变导致磁通量突变,次级就会有对应感应电流/电动势,次级产生感应电流/电动势方向在闭合和断开时是相反的,二极管可以选择性的让正压或者负压通过,如果不断开合这时通过二极管出来的电流就是脉冲直流,再经过电容器滤波出来就是近似直流了,
8. 反激式电源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中输入端为什么要加稳压管并串联一个电阻
Snubber回路,其目的是限制开关管关断瞬间其两端的最大尖峰电压,而开关管本身的损耗基本不变。在工作原理上电压钳位模式RC的放电时间常数比抑制电压上升率模式更长。
9. 为什么要选择反激拓扑结构
次级mosfet次级mosfet都是零电压开通关断,不存在开关损耗 次级mosfet的导通损耗同样限制了反激在大功率场合的运用,mosfet体内二极管的反向恢复同样产生损耗,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损耗源于次级,发生在初级mosfet,计算公式如下 考虑到半桥的占空比D可以是0.9,所以以上三个公式基本上没有区别。 3、磁性器件。反激的变压器等效理想变压器和电感器的结合,不知道该如何正激和半桥的磁性器件比较,这里只讨论下为什么反激变压器中漏感的影响大。具体分析见EXEL中《磁性器件》页面 4、电容。同样关心电容的电流应力和电压。电压应力没什么区别。 输入电容电流应力基本没有区别,输出电容上反激的电流应力很糟糕,但需要注意的是,输出电容的电流应力与输出电流成正比,与输出功率并没有直接关系,正激和半桥的输出电容电流应力为0是因为电感假设为无穷大,实际值与△I有关。 5、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反激不适合大功率引用原因如下: 初级mosfet开关损耗 次级mosfet导通损耗 变压器漏感导致的损耗 输出电容电流应力 上面的计算基于输入电压恒定为60V,但实际情况是25~125V。这个情况下,反激拓扑显示出它的优势,可能更恰当的说应该是正激、半桥变得更加难以设计,其原因在于占空比变化过大,导致次级开关管电压应力大,同时初级mosfet的开关损耗可能超过反激 因为功率为400W,我考虑三个方案:全桥,双相交错有源嵌位正激或反激。全桥初级需要四个mosfet,且驱动要浮驱,比较难找到合适的驱动芯片;双相交错有源嵌位正激需要两个N管,两个P管,同样有驱动芯片难找的问题;同时因为以前没有做过反激,对反激比较感兴趣,在一个以前的同事建议下选择双相交错反激。后来事实证明我当时错误估计了漏感的影响,导致了使用复杂的吸收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