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组装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目标 学会组装电路 认清电路原件 实验器材 导线 1.5v电池两节 开关 用电版器若干 实验过程权 先将导线接入电源正极 依次组装开关 用电器 最后将导线接入负极 实验注意事项 注意不要短路 负责会损坏导线和电源 实验结论 电源接线时应该正进负出 绝对禁止直接将电源正负极直接连接起来
B. 墙面电路隐检报告
预检是在自检的基础上由质量检验员和专业施工员对需要进行预检的分项工程进行把关检查。建筑工程的主要预检项目有:a)工程定位测量预检;b)基槽验线预检;c)模板工程预检;d)楼层放线预检;e)节点做法预检;f)预制构件吊装预检;g)设备基础预检;h)混凝土结构施工缝预检。建筑工程主要隐检项目及内容土方工程:土方基槽、土方回填前检查基底清理、基底标高情况。支护工程:锚杆、土钉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插入长度、钻孔直径、深度和角度等:地下连续墙的成槽宽度、深度、倾斜度垂直度、钢筋笼规格、位置、槽底清理、沉渣厚度等。桩基工程:钢筋笼规格、尺寸、沉渣厚度、清孔情况等。地下防水工程:混凝土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穿墙套管、埋设件等设置的形式和构造:人防出口止水做法:防水层基层、防水材料规格、厚度、铺设方式、阴阳角处理、搭接密封处理等。结构工程(基础、主体):用于绑扎的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锚固和接头位置、搭接长度、保护层厚度和除锈、除污情况、钢筋代用变更及胡子筋处理等:钢筋焊(连)接形式、焊(连)接种类、接头位置、数量及焊条、焊剂、焊口形式、焊缝长度、厚度及表面清渣和连接质量等。预应力工程:检查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形状、端部的预埋垫板: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切断方法、竖向位置偏差、固定、护套的完整性:锚具、夹具、连接点的组装等。钢结构工程:地脚螺栓规格、位置、埋设方法、紧固等。砌体工程:外墙内、外保温构造节点的做法。地面工程:各基层(垫层、找平层、隔离层、防水层、填充层、地龙骨)材料品种、规格、铺设厚度、方式、坡度、标高、表面情况、节点密封处理、粘结情况等。抹灰工程:具有加强措施的抹灰应检查其加强构造的材料规格、铺设、固定、搭接等。。门窗工程:预埋件和锚固件、螺栓等的数量、位置、间距、埋设方式、与框的连接方式、防腐处理、缝隙的嵌填、密封材料的粘结等。吊顶工程:吊顶龙骨及吊件材质、规格、间距、连接方式、固定、表面防火、防腐处理、外观情况、接缝和边缝情况、填充和吸声材料的品种、规格。轻质隔墙工程:预埋件、连接件、拉结筋的位置、数量、连接方式、与周边墙体及顶棚的连接、龙骨连接、间距、防火、防腐处理、填充材料设置等。饰面板(砖)工程:预埋件、(后置埋件)、连接件规格、数量、位置、连接方式、防腐处理等。有防水构造部位应检查找平层、防水层、找平导层的构造做法,同地面基层工程检查。幕墙工程:构件之间:以及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的安装及防腐处理:幕墙四周、幕墙与主体之间间隙节点的处理、封口的安装:幕墙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及墙面转角节点的安装:幕墙防雷接地节点的安装等。细部工程:预埋件或后置埋件和连接的数量、规格、位置连接方式、防腐处理等。建筑屋面工程:基层、找平层、保温层、防水层、隔离层情况、材料的品种、规格、厚度、铺贴方式、搭接宽度、接缝处理、粘贴情况:附加层、天沟、檐沟、泛水和变形缝细部做法、隔离层设置、密封处理部位等。
C. 电路实验报告怎么写
单相交流电路的实验报告 目标:开发交流传动实验系统,能够对交流传动产品进行包括供电装置(如变压器、高压柜等)在内的主变流器、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综合试验。附图1: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牵引系统原理图。系统采用交流牵引电机背靠背的方式取代直流电机作为陪试机,用变流器取代原直流发电机—同步机组,直接向接触网,在达到试验目的的前提下大大减小能源消耗。附图2:原交流传动试验系统原理电路图。附图3:能量反馈型交流传动试验系统原理电路图。系统主要由主电路部分、控制部分和测试部分组成,分别要求完成以下内容:2、设计内容与要求1)试验系统主电路的设计和部件选型① 主电路结构的设计,基本部件的确定;② 陪试牵引变压器的选型;③ 陪试变流器的选型;④ 陪试交流牵引电机选型;2)试验系统控制部分的设计① 主电路工作原理分析;② 控制电路工作原理分析;③ 保护电路工作原理分析;④ 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⑤ PLC的选型、硬件配置、控制协议的确定;⑥ PLC程序流程的编写。3)试验系统测试部分的设计① 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② 测试传感器的选型;③ 工控机、信号调理装置、PCI采集板卡等的选型;④ 电路监测和保护的设计;⑤ LABVIEW程序流程的编写。4)系统设计要求:① 试验系统主要由10kV电网,单相交流供电的综合试验电源系统,被试变流器,交流牵引电机,陪试变流器,反馈变压器,控制电源,三相AC380V动力电源,测试和控制系统等组成。② 根据试验系统总体电路,计算10kV、50Hz电网单相、三相所需的的容量,计算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及对三相电网的影响。③ 单相交流供电的综合试验电源系统参数要求:? 单相升压变压器(10kV/25kV)实现单相25kV/50Hz电源,容量4000kVA,在输入电压允许变化范围内保证输出电压变化范围17.5~31kV。? 牵引变压器的牵引绕组的短路阻抗设计为25%,同时通过配备可调的电抗器来调节支路短路阻抗以实现不同综合试验的需求。? 电源系统的保护至少应包括:高压警示、电流速断保护、电流过流保护、变压器保护(温升保护、压力保护、瓦斯保护等)等。④ 通用陪试变流器参数要求:? 输出三相对称的电压,输出电压范围0~2200V RMS;? 输出电流范围0~1300A RMS,输出频率范围0~200Hz;? 输出的最大功率≥3200kVA。⑤ 平台负载系统要求:? 采用交流牵引电机背靠背的方式作为陪试机,通过陪试牵引变流器和牵引变压器直接向接触网反馈能量;? 被试变流器的最大功率按照2800kW设计,被试异步牵引电动机的最大功率按照1250kW设计;? 平台电机负载的保护应包括:高压警示、电流速断保护、过流保护、过压保护、电机温升保护、电机超速保护、短路保护、接地保护、缺相保护、陪试变流器保护(过流保护、过压保护、接地保护、超温保护、低温保护、失压保护、水位保护等)、陪试变压器保护(温升保护、压力保护、瓦斯保护等)等。⑥ 测试系统的准确度满足:交直流电流、电压基波、有效值的测量准确度不低于±0.5%,转速测量准确度不低于±0.1%或±1r/min,转矩测量准确度不低于±1%,功率测量准确度不低于±1%。⑦ 其他性能要求:☆ 可靠性要求:系统能满足长时间、间断稳定运行。☆ 安全性:系统应保证人身、设备安全。☆ 易操作性:系统应提供友好人机界面,操作简单。⑧ 系统设计完成后的资料整理扩声电路实验报告怎么写 一、直观检查法 直观检查法是断开电源后立即进行。不用仪器、仪表,凭直观的感觉,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4种感觉特性,进行判断。这种检查方法虽然准确性较差些,但速度快,直观检查法尤其对电源故障检查很有用。 一看观察机器或部件及其外部结构。看按键开关、接口、指示灯有无松动,线路板接绪有无脱落,有无虚焊、变色、裂痕、爆裂等现象,保险丝有无烧断、打火、冒烟、变形、未卡住等问题,采用眼睛,直接识别和判断。 二听轻轻翻动机器或部件,摇摆摇摆,听听有无零件散落或螺丝钉脱落情况,是否有碰击声。作连续翻转有无不正常的“吱吱”声或“啪啪”的打火声(通电时)。如果有这些现象,故障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 三闻用鼻子闻闻有无烧焦气味,找到气味来源,故障可能出一放出异味的地方。 四摸用手摸摸变压器外壳(断电后进行),不要触及接线端子,因为有时因充电电容存在,电压甚高,危及安全。感觉一下,是否超过正常温度、发烫,无法触摸。功率管有无过热或冰凉现象。调整管有无过热或冰凉不热现象。如果有这些现象,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 二、试探法 试探法是针对怀疑部分的电路采用比较、分割、替代、模拟等试探手段,寻找故障所在,然后排除。具体方法如下: 1、比较找一台与故障机完全相同型号的机器,在专业设备中利用同一台机器的左、右声道部件,测量相对应部分的电压、电阻、电流数量,再加以比较,找到故障所在。 2、分割将某部分电路与其他部分脱开,接上外加电源,注入信号,进行判断。 3、替代用好的元件替代怀疑元件,或将左、右声道部件对换,尤其对于集成电路块可以这样进行。如果部件对换之后,机器恢复正常,则说明该部件存在问题或损坏。 4、模拟温度模拟,采用电吹风加热,或用酒精降温,进行温度性能检查,振动模拟是使用细的塑料绝缘棒轻击某些部件,看看电路工作状况,可以发现某些虚焊现象,检查故障所在。这种方法一般由技术熟练者进行,否则,容易出现故障加重现象。 三、静态参数测量法 静态参数的测量必须持有厂家生产设备的维修手册,注明各个元器件端点静态工作电流、或电压,利用万用表测量电路各个部分的电流、电压或电阻值,看是否与标称值相符合。 1、电阻测量 用万用表的欧姆档×100或×1K档,不要使用R×10K档,因为这档上电表内接22.5伏电池,对晶体管测量不合适,容易损坏晶体管。在断电的情况下测量,若有充电电容存在,必须用绝缘的螺丝起锥充分放电后进行。测量线路中电阻必须焊开一端,否则测量不准确。 2、电压测量 在作此测量过程中要考虑万用表内阻对测量值的影响。静态测量值与动态测量值(加入信号时)不相同,这一点应当注意。测量静态时各晶体管管脚,电阻、电容端电压是否与标称值一致,晶体管脚相对电压能判断管子是否损坏。 3、电流测量 采用直接测量时,将电流表串入电路中,检查电流大小。采用间接测量时,测量两端电压,用电阻值去除电压值,便得到电流值大小。 除静态参数测量外,还可使用动态检查法,利用信号源和示波器,注入信号直接检查,对电路进行判断。这种方法直接、准确,并且不容易损坏元器件,还可对电路和机械结构进行调整和校对。
D. 电路图读图报告
台灯电路原件的解释,
这个图只要明白了单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就容易了,
现就来从可控硅的工作原理说起:
单向可控硅,工作的特点是,控制极需正信号电压,只需几毫A就可能控制其导通,一旦导通,撤掉控制极电信号也不影响其导通状态,唯有通过的电流减少至其最小工作台电流以下,或是电压反向;
好了,现在根据上面这个针对单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就可以分析了
1.因为可调电位器最大为1M欧姆,再串10K,也就是说,对C2,充电,极慢,所以调1M电位器减小滑阻可加快C2充电速度,C1只是起纹波滤除作用,所以得出C2的充电速度可以改变晶闸管的导通晶隔时间,而市电为交流电,经电桥后变为同相交流电,在变于0点时,就自动断开,在上升阶段,唯有C2充到一定的电后,才能启动晶闸管,所以事个电路行成一个回路,LAMP灯泡就亮了,亮度随RP调节,好了,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有人会问
C1滤波后C2得到的不就是相当于直流电压么
单向可控硅在电路中一段时间内(数个周期)能的导通时间不是固定的么,由导通角决定,那么只是改变一个周期的长短有什么用?
有人说:晶闸管可以理解为水龙头,控制级输入不同电压,晶闸管即可实现不同的电流大小
回答
延伸:(晶闸管可以理解为水龙头,控制级输入不同电压,晶闸管即可实现不同的电流大小)
这是个错误的理解,晶闸管的一个特点就是,触发通了就通了,只有通过的电流小于最小工作电流,就断开了,需再触发,
那个电容的作用,就是滑阻器阻值大小决定了,C2电容充满的时间以达到晶闸管的开通时间,
最终就是正半周一部分被导通,而行成回路,使灯可以调节,
指明的是,晶闸管只能相当于三极管无限放大,而非可控放大.......
E. 关于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戴维南定理及功率传输最大条件
一、实验目的
1、用实验方法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
2、学习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等效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
3、验证功率传输最大条件。
二、原理及说明
1、戴维南定理
任何一个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对外部电路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和电阻相串联的有源支路来代替,如图3-1所示。理想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原网络端口的开路电压UOC,其电阻等于原网络中所有独立电源为零时入端等效电阻R0 。
2、等效电阻R0
对于已知的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其入端等效电阻R0可以从原网络计算得出,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测出。下面介绍几种测量方法。
方法1:由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可知:
因此,只要测出含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OC和短路电流ISC, R0就可得出,这种方法最简便。但是,对于不允许将外部电路直接短路的网络(例如有可能因短路电流过大而损坏网络内部的器件时),不能采用此法。
方法2:测出含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OC以后,在端口处接一负载电阻RL,然后再测出负载电阻的端电压URL ,因为:
则入端等效电阻为:
方法3:令有源一端口网络中的所有独立电源置零,然后在端口处加一给定电压U,测得流入端口的电流I (如图3-2a所示),则:
也可以在端口处接入电流源I′,测得端口电压U′(如图3-2b所示),则:
3、功率传输最大条件
一个含有内阻ro的电源给RL供电,其功率为:
为求得RL从电源中获得最大功率的最佳值,我们可以将功率P对RL求导,并令其导数等于零:
解得: RL=r0
得最大功率:
即:负载电阻RL从电源中获得最大功率条件是负载电阻RL等于电源内阻r0 。
三、仪器设备
电工实验装置 :DG011 、 DY031 、 DG053
四、实验内容
1、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的外特性
按图3-3接线,改变电阻RL值,测量对应的电流和电压值,数据填在表3-1内。根据测量结果,求出对应于戴维南等效参数Uoc,Isc。
表3-1 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的外特性
RL(Ω) 0短路 100 200 300 500 700 800 ∞开路
I(mA)
U( V )
2、求等效电阻Ro
利用原理及说明2中介绍的3种方法求R。,并将结果填入表3-2中,方法(1)和方法(2)数据在表3-1中取,方法(3)实验线路如图3-4所示。
表3-2 等效电阻R0
方法 1 2 3
R0(KΩ)
R0的平均值
3、戴维南等效电路
利用图3-4构成戴维南等效电路如图3-5所示,其中U0= R0= 。
测量其外特性U=f(I)。将数据填在表3-3中。
表3-3 戴维南等效电路
RL(Ω) 0短路 100 200 300 500 700 800 ∞开路
I(mA)
U( V )
4、最大功率传输条件
1.根据表3-3中数据计算并绘制功率随RL变化的曲线:P=f(RL) 。
2.观察P=f(RL)曲线,验证最大功率传输条件是否正确。
六、报告要求
1、 根据实验1和3测量结果,在同一张座标纸上做它们的外特性曲线U=f(I),并分析比较。
2、 完成实验内容2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