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要工程制图蜂考
想要做工程制图,你首先需要学习三视图最基础的,不行去报一个班,或者上大学有专门的课程,还有就是自己去图书馆或者自己买一本机械制图书或者工程制图的书籍,自学成才,其实制图是很简单的,不是很难
⑵ 单片机对讲机原理
方案一 以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的DMR对讲机方案(MSP430F149+AMBE1000)
1.工作原理
发射时,由麦克送来的模拟语音经CSP1027进行A/D转换,由声码器AMBE1000进行语音压缩,交单片机MSP430F149进行协议填充组帧,送到CC1101进行调制后发射。接收时,由CC1101解调出来的码流经MSP430F149进行帧恢复,交由声码器进行解压,数据经CSP1027进行D/A转换为模拟语音信号。
2.关键器件
微控制器采用TI公司的MSP430F149,它是16位超低功耗、混合信号微控制器,采用“冯·诺依曼”结构,可用JTAG(一种标准测试接口)进行仿真调试。
芯片的电源电压为(1.8~3.6)V,在RAM数据保持方式下耗电仅0.1uA,活动模式耗电250 uA/MIPS(每秒百万条指令数)。运算时由于本单片机采用16位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一个时钟周期可以执行一条指令,而传统的单片机要12个时钟周期才执行一条指令。工作在8MHz的晶振频率时,指令速度可达8MIPS,而同样这个指令速度,16位处理器比8位处理器高远不止两倍。
概述
声码器AMBE1000在国内已有产品,价格比较合理。CC1101的灵敏度为-116dBm(1.2kbps,1%数据包误码率,工作在433MHz时),与国内的对讲机可用灵敏度-120dBm相比偏低,但符合欧盟的CE标准规定小于-107dBm.另外,射频模块的功率输出仅12dBm(16mW),所以本方案仅适用短距离范围的通信。提高灵敏度可考虑用器件ADF7021作为射频模块。
方案二 以DSP+MCU为核心处理器的对讲机方案
1.工作原理
方案以MSP430为中心系统来完成数据的收、发控制等工作,系统采用MSP430中 USART模块的SPI同步通信模式。在接收过程中,首先接收来自射频芯片的FSK数据,解调后由MSP430将数据帧的同步域、尾域、ID域以及命令字节去除后,数据发至C5402进行去压缩处理,数据交AIC23进行D/A转换为语音信号。在发送过程中,首先由AIC23进行A/D转换,数据交C5402将语音压缩,再由微控制器MSP430进行协议填充,加上头域、尾域、ID域以及命令字节形成数据帧,然后控制射频模块将数据发送。
2.关键器件
TMS320C5402是TI公司于1996年推出的一种定点DSP芯片,采用先进的修正哈佛结构和8总线结构,使处理器的性能大大提高。其独立的程序和数据总线允许同时访问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实现高速并行操作。如,可以在一条指令中同时执行3次读操作和1次写操作。TMS320C5402的运行速度为40MIPS,指令周期为25ns.此外,还可以在数据总线与程序总线之间相互传送数据。从而使处理器具有单个周期内同时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位移操作、乘法累加运算以及访问程序、数据存储等强大功能。
概述
采用DSP方案时,免去选用语音芯片声码器的烦恼,提高了数字对讲机对语音处理的能力,可让语音编码的算法尽量优化,从而使对讲机语音信号的处理更具通用性和扩展性。本方案是以DSP为开发平台,经过连续可变斜率增量(CVSD)调制编解码得到语音信号的清晰度和自然度好,但软件开发工作量大。CC1000不支持4FSK调制与解调,本方案不适用于DMR与dPMR协议。另外CC1000的接收可用灵敏度为-110dBm,国内对讲机厂家可能嫌低。
方案三 以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的dPMR对讲机方案(CMX618+CMX7141)
1.工作原理
发射时,麦克送来的模拟语音经CMX618内部进行增益调节,A/D转换和压缩处理,然后通过SPI(串行外围设备接口)进入CMX7141基带处理器,在微控制器LPC2138的控制和管理下经CMX7141芯片内部进行信道编码,dPMR协议栈打包,数字滤波以及4FSK调制,调制编码后的语音数据经CMX7141芯片的MOD1/2管脚分别输出给外部的发射VCO和压控温补参考时钟,经两点调制输出射频载波给发射功放,并到天线输出。
接收时,CMX7141对基于超外差射频接收模块送来的4FSK解调信号在微控制器LPC2138的控制和管理下进行4FSK解调,dPMR拆包,信道解码,最终得到语音编码数据,经SPI串口送给CMX618进行语音解压缩并恢复语音信号。
2.关键器件
语音编解码片CMX618是CML微电子(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产品,芯片由音频压缩/解压器、RALCWI编解码器、前向纠错编解码器和其他特殊功能模块几部分组成。
RALCWI是一种鲁棒的先进的复杂性波形插入技术,与其他语音编解码技术不同,它使用独有的信号分解和参数编码方法,可确保在较高的压缩率下有较好的语音质量。
在声码器中,采用RALCWI技术实现的语音质量与编码速率在4kbps以上的标准声码器话音质量相当。
概述
本方案优点是开发时的灵活性高,模拟与数字可双模设计,且同一个硬件开发平台能满足不同的数字对讲机标准,支持多种语音声码器,射频的接收灵敏度可做得较高达到-118dBm(误码率为1%时)。发射功率0.5W,功率容易提升。
缺点是前期的软件开发成本高并有一定难度,射频模块ATB010只支持dPMR的EN301,166标准,不支持DMR.
方案四 以MCU+DSP的DMR对讲机方案(MSP430FG4619+VC5510)
1.工作原理
发射时,由麦克送来的模拟语音经模数转换器AD73311采样成数字信号,AMBE2000对语音数字信号进行压缩编码,数字信号由VC5510进行DMR通信协议填充组成帧信号和4FSK的调频波成形,最后由微控制器MCU进行D/A转换,送往射频模块进行发射调制,实现发射。
接收时,MCU将射频模块送来已解调数据进行A/D转换,经VC5510进行拆帧,交AMBE2000进行解压,数据由AD73311数模转换为语音信号。
微控制器MSP430FG4619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人机接口如键盘、显示器与MCU直接连接。微控制器实现对射频模块的控制,包括基带信号的发送与接收、射频频率点的控制、信道检测等,MCU还负责DMR协议的高层信令控制、人机接口的互通等。
另外,请注意微控制器还要完成基带信号的AD/DA转换功能。
2.关键器件
AMBE2000TM声码器是美国语音公司DVSI推出的一款适应性强、高性能、单芯片的语音压缩编解码器。它能在低速率下提供优良的语音质量,并实现了实时的、全双工的标准设定的AMBE语音压缩软件算法。
大量的评估显示,这款声码器具有在一般数据速率下提供同数字蜂窝系统一样性能的能力。AMBE在2.4kbps速率下保持自然语音质量和清晰度,由于AMBE算法复杂性低,所以它能够完全集成在成本低、功耗低的芯片上。
概述
方案简单,实用。
软件开发中,微控制器和数字处理器的程序对DMR协议的分层必须有清晰的概念,正确的程序设计是硬件实现的保证。声码器的选用有较大的余地。
方案五 以ARM+DSP的DMR对讲机方案
1.工作原理
发射时,由麦克送来的话音信号由数模转换器AD73311进行采样,数据由声码器进行压缩,OMAP5910内的DSP与ARM对压缩的数据进行协议添加与控制,形成4FSK波形,数模转换器AIC23将4FSK数字波形模拟化后进行射频调制,调频载波由天线发射。
接收时,射频模块对接收的模拟信号进行解调,模拟信号交AIC23进行数字化处理,OMAP5910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信道解码和拆帧,帧信号交声码器进行解压,数据由AD73311还原为模拟语音信号。
2.关键器件
OMAP5910是一款嵌入式双核处理器,它集成了高性能的ARM925、TMS320C55x DSP核和已经得到的广泛应用的各种接口与外设,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较低的功耗和较高的信价比。ARM处理器内核用于DMR协议的处理与系统控制,DSP内核用于完成数字信号的实时处理。
OMAP5910及其设计套件具有多个目标应用市场,提供多媒体功能、改善人机界面并延长电池寿命。
概述
从技术上讲,双核处理器方案与前面介绍的DSP+MCU相比,可以降低系统体积,减少电路的复杂性,对通信协议能作较好的兼容,升级空间大。声码器的应用有可选国产芯片的余地。
缺点是前期的软件开发工作量大,ARM与DSP间的协调工作要深入研究,以免浪费处理器的资源。此外,由于OMAP的功能十分强大,该平台还可以有更多的应用,如加入视频、娱乐等功能。
方案六
1.工作原理
发射时,麦克送来的模拟语音经WM8758B进行A/D转换,送到SCT3252进行压缩处理,经SCT3252进行dPMR协议处理后送到WM8758B的D/A转换单元调制成4FSK信号,经两点调制输出射频载波给发射功放,送天线输出。
接收时,WM8758B对射频模拟信号进行A/D转换,送到SCT3252进行4FSK解调,dPMR拆包,信道解码,最终得到语音编码数据,经解码处理后把语音数据送到WM8758B进行D/A转换,经由外部放大电路送入喇叭还原成话音。
2.关键器件
SCT3252是上海士康公司生产的语音编解码及dPMR协议栈处理芯片。具有较好的语音质量及较高的接收灵敏度(可达-126dBm)。
概述
本方案的特点是语音编解码及dPMR协议栈都集成在SCT3252中,大大减少了控制单元MCU的工作量,另外SCT3252为LQFP100封装,焊接方便。整个方案简单,软件升级的空间大。本方案可以实现数模兼容,通过开关可方便进行数字与模拟通信之间的切换。
WM8758B只起模数转换作用,厂家认为,把它集成进SCT3252是指日可待的事。
⑶ 晶振在数子电路中的基本作用
晶振一般采用如图1a的电容三端式(考毕兹)
交流等效振荡电路;实际的晶振交流等效电内路如图1b,其中容Cv是用来调节振荡频率,一般用变容二极管加上不同的反偏电压来实现,这也是压控作用的机理;把晶体的等效电路代替晶体后如图1c。其中Co,C1,L1,RR是晶体的等效电路。
分析整个振荡槽路可知,利用Cv来改变频率是有限的:决定振荡频率的整个槽路电容C=Cbe,Cce,Cv三个电容串联后和Co并联再和C1串联。可以看出:C1越小,Co越大,Cv变化时对整个槽路电容的作用就越小。因而能“压控”的频率范围也越小。实际上,由于C1很小(1E-15量级),Co不能忽略(1E-12量级,几PF)。所以,Cv变大时,降低槽路频率的作用越来越小,Cv变小时,升高槽路频率的作用却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引起压控特性的非线性,压控范围越大,非线性就越厉害;另一方面,分给振荡的反馈电压(Cbe上的电压)却越来越小,最后导致停振。
采用泛音次数越高的晶振,其等效电容C1就越小;因此频率的变化范围也就越小。
⑷ 书籍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类,如文学.哲学,科学类.另外还有小类,
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61 南亚语系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
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64 东北亚诸语系
65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66 芬兰-乌戈尔语系67 闪-含语系
7 印欧语系81 非洲诸语系83 美洲诸语系84 大洋州诸语系
9 国际辅助语
I 文学
0 文学理论
1 世界文学
2 中国文学
3/7 各国文学3 亚洲文学4 非洲文学 5 欧洲文学
6 大洋州文学 7 美洲文学
J 艺术
0 艺术理论
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2 绘画 29 书法、篆刻
3 雕塑 4 摄影艺术 5 工艺美术
[59] 建筑艺术(请查TU-8)
6 音乐 7 舞蹈 8 戏剧艺术
9 电影、电视艺术
K 历史、地理
0 史学理论
1 世界史
2 中国史
3/7 各国史
3 亚洲史 4 非洲史
5 欧洲史 6 大洋州史 7 美洲史
81/83 传记
81 世界人物传记及传记研究与编写 82 中国人物传记
83 各国人物传记
85/88 文物考古
85 考古学 86 世界文物考古 87 中国文物考古
88 各国文物考古
89 风俗习惯
9 地理
自然科学
N 自然科学总论
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1 自然科学现状、概况
2 自然科学机关、团体、会议 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 [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请查G257.36,Z88/89)"
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 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94 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 [99] 情报学、情报工作(请查G35)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1 数学
11 古典数学 12 初等数学
13 高等数学 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 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
17 数学分析 18 几何、拓扑
19 整体分析、流形上分析 21 概率论、数理统计
22 运筹学 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
24 计算数学 29 应用数学
3 力学
31 理论力学(一般力学32 振动理论
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 34 固体力学 35 流体力学
369 物理力学 37 流变学38 爆炸力学39 应用力学
4 物理学
41 理论物理学42 声学43 光44 电磁学、电动力学
45 无线电物理学46 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
47 半导体物理48 固体物理学51 低温物理学
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53 等离子体物理学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
56 分子物理学、高能物理学59 应用物理学
6 化学
61 无机化学62 有机化学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
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65 分析化学69 应用化学
7 晶体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1 天文学2 测绘学3 地球物理学4 气象学5 地质学
6 地质学(二)7 海洋学9 自然地理学
Q 生物科学
1 普通生物学2 细胞学3 遗传学4 生物学5 生物化学
6 生物物理学7 分子生物学81 生物工程学[89] 环境生物学(请查X17)
91 古生物学93 微生物学94 植物学95 动物学96 昆虫学8 人类学
R 医药、卫生
1 预防医学、卫生学2 中国医学3 基础医学4 临床医学
5 内科学6 外科71 妇产科学72 儿科学
73 肿瘤学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76 耳鼻咽喉科学 77 眼科学
78 口腔科学
79 外国民族医学
8 特种医学
9 药学
S 农业科学
1 农业基础科学2 农业工程3 农学(农艺学)4 植物保护
5 农作物6 园艺7 林8 畜牧、兽医、狩猎、蚕、蜂9 水产、渔业
T 工业科学
TB 一般工业技术
1 工程基础科学
2 工程设计与测绘
3 工程材料学
[31] 金属材料(请查TG4)
32 非金属材料
33 复合材料
35 耐低温材料、耐高温材料
37 耐腐蚀材料
39 其他特种性能材料
4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
41 爆破技术
42 密封技术
43 薄膜技术
44 粉末技术
48 包装工程
49 工厂、车间
5 声学工程
6 制冷工程
7 真空技术
8 摄影技术
9 计量学
TD 矿业工程
1 矿山地质与测量
2 矿山设计与建设
3 矿山压力与支护
4 矿山机械
5 矿山运输与设备
6 矿山电工
7 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
8 矿山开采
9 选矿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1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2 钻井工程
3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5 海上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6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
8 石油、天然气存储与运输
9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
[99] 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宜入X74)
TF 金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冶金技术
3 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
4 钢铁冶炼(黑色金属冶炼)(总论)
5 炼铁
6 铁合金冶炼
7 炼钢
79 其他黑色金属冶炼
8 有色金属冶炼
TG 金属学、金属工艺
1 金属学、热处理
2 铸造
3 金属压力加工
4 焊接、金属切割及粘接
5 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7 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手工具
8 公差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量仪
9 钳工工艺、装配工艺
TH 机械、仪表工艺
11 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
12 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
13 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
14 机械制造用材料
16 机械制造工艺
17 运行与维修
18 机械工厂(车间)
2 起重运输机械
3 泵
4 气体压缩及输送机械
6 专用机械
7 仪器、仪表
TJ 武器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2 枪械
3 火炮
4 弹药、引信、火工品
5 爆破器材、烟火器材、火炸药
6 水中兵器
7 火箭、导弹
8 战车、战舰、战机、航天武器
9 核武器及其他特种武器与防护设备
TK 动力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热力工程、热机
2 蒸汽动力工程
3 热工测量和热工自动控制
4 内燃机工程
5 特殊热能及其利用
6 生物能及其利用
7 水能、水利机械
8 风能、风力机械
91 氢能及其利用
TL 原子能技术
1 基础理论
2 核燃料及其生产
3 核反应堆工程
4 各种核反应堆、核电厂
5 加速器
6 受控热核反应(聚变反应理论及实验装置)
7 辐射防护
8 粒子探测技术、辐射探测技术与核仪器仪表
91 核爆炸
92 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与制备
929 辐射源
93 放射性物质的包装、运输与贮存
94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与综合利用
99 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TM 电工技术
0 一般性问题
1 电工基础理论
2 电工材料
3 电机
4 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
5 电器
6 发电、发电厂
7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8 高电压技术
91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92 电气化、电能应用
93 电器测量技术及仪器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0 一般性问题
1 真空电子技术
2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
3 半导体技术
4 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
6 电子元件、组件
7 基本电子电路
8 无线电、电信设备
91 通信
92 无线通信
93 广播
94 电视
95 雷达
96 无线电导航
97 电子对抗(干扰及抗干扰)
[98] 无线电、电信测量技术及仪器(请查TM93)
99 无线电电子学的应用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
1 自动化基础理论
11 自动化系统理论
13 自动化控制理论
14 自动信息理论
15 自动模拟理论(自动仿真理论)
17 开关电路理论
18 人工智能理论
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
20 一般性问题
21 自动化元件、部件
23 自动化装置与设备
24 机器人技术
27 自动化系统理论
29 自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3 计算技术、计算机
30 一般性问题
31 计算机软件
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
33 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34 电子模拟计算机(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35 混合电子计算机
36 微型计算机
38 其他计算机
39 计算机的应用
6 射流技术(流控技术)
60 一般性问题
61 射流元件
62 射流附件
63 检测发信装置
64 执行机构
65 动力源
66 射流控制线路
67 射流自动控制系统
69 射流技术的应用
7 遥感技术
70 一般性问题
72 遥感方式
73 探测仪器及系统
75 遥感图象的解译、识别与处理
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8 远动技术
80 一般性问题
[81] 元件、部件(宜入TP21)
83 远动化装置
84 信道
87 远动化系统
89 远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TQ 化学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基础理论
2 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
3 化学反应过程
4 化工原料、辅助物料
5 化工机械与设备
6 化工生产过程、最后处理及包装
7 化工产品与副产品
8 化工厂
[09] 化学工业废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宜入X78)
11 基本无机化学工业
110 一般性问题
111 无机酸类生产
113 氨和铵盐工业
114 氯碱工业
115 无机盐工业
116 工业气体
117 特种气体
118 无机过酸及过酸盐
12 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13 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
15 电化学工业16 电热工业、高温制品工业
17 硅酸盐工业2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
31 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
32 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33 橡胶工业
34 化学纤维工业
35 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41 溶剂与增塑剂的生产
42 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43 胶粘剂工业
44 化学肥料工业
45 农药工业46 制药化学工业51 燃料化学工业
52 炼焦化学工业
53 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
54 煤炭汽化工业
55 燃料照明工业
56 爆炸物工业、火柴工业
57 感光材料工业
58 磁性记录材料工业
61 染料及中间体工业
62 颜料工业
63 涂料工业
64 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肥皂工业
65 香料及化妆品工业
9 其他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纺织工业、染整工业
2 食品工业
3 制盐工业
4 烟草工业
5 皮革工业
6 木材加工工业、家具制造工业
7 造纸工业
8 印刷工业
91 五金制品工业
93 工艺美术制造工业
94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95 其他轻工业、手工业
97 生活供应技术
TU 建筑科学
1 建筑基础科学
19 建筑勘测
2 建筑设计
3 建筑结构
4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
5 建筑材料
6 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
7 建筑施工
8 房屋建筑设备
9 地下建筑
7 高层建筑
98 区域规划、城镇规划
99 市政工程
TV 水利工程
1 水利工程基础课学
21 水资料调查与水利规划
22 水工勘测、设计
3 水工结构
4 水工材料
5 水利工程施工
6 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
7 水能力用、水电站工程
8 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
[91] 运渠(运河、渠道)工程(宜入U61)
[02] 港湾工程(宜入U65)
[93] 农田水利工程(宜入S27)
U 交通运输
1 综合运输
2 铁路运输
4 公路运输
41 道路工程
44 桥涵工程
45 隧道工程
46 汽车工程
461 汽车理论
462 整车设计与计算
463 汽车结构部件
464 汽车发动机
465 汽车材料
466 汽车制造工艺
467 汽车实验
468 汽车制造厂
469 各种用途汽车
471 汽车驾驶与使用
472 汽车保养与修理
473 汽车用燃料、润滑料
48 其他道路运输工具
49 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
6 水路运输
[8] 航空运输
V 航空、航天
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11 航空、航天的发展与空间探索
19 航空、航天的应用
2 航空
21 基础理论及实验
22 飞机构造与设计
23 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
24 航空仪表、设备、控制与导航
25 航空用材料
26 航空制造工艺
27 各类型航天器
31 航空用燃料及润滑剂
32 航空飞行术
35 航空港(站)、机场及技术管理
37 航空系统工程
4 航天(宇宙航行)
41 基础理论及实验
42 火箭、航天器构造(总体)
43 推进系统(发动机、推进器)
44 仪表、设备、制导与控制
[45] 航天用材料(请查V25)
46 制造工艺
47 航天器及其运载工具
51 航天用燃料(推进剂)及润滑剂
52 航天术
55 地面设备、试验场、发射场、航天基地
57 航天系统工程
[7] 航空、航天医学(宜入R85)
X 环境科学
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2 环境综合研究
3 环境保护管理
4 灾害及其防治
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7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9 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Z 综合性图书
1 丛书
2 网络全书、类书
3 辞典
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5 年鉴、年刊
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⑸ 求蜂考运筹学资源
蜂考在腾讯课堂在线教育平台开课啦!超强大的上课工具,QQ/微信提醒,3万门高质课程,千万名同学和你一起学习,快来腾讯课堂关注蜂考吧!
⑹ 求TD-SCDMA的工作原理
3G是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是指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什么是TD-SCDMA?
TD-SCDMA的中文含义为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该项通信技术也属于一种无线通信的技术标准,它是由中国第一次提出并在此无线传输技术(RTT)的基础上与国际合作,完成了TD-SCDMA标准,成为CDMA TDD标准的一员的,这是中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也是中国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的贡献。在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的竞争中,中国提出的TD-SCDMA已正式成为
全球3G标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进入世界领先之列。该方案的主要技术集中在大唐公司手中,它的设计参照了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
TDD模式是基于在无线信道时域里的周期地重复TDMA帧结构实现的。这个帧结构被再分为几个时隙。在TDD模式下,可以方便地实现上/下行链路间地灵活切换。这一模式的突出的优势是,在上/下行链路间的时隙分配可以被一个灵活的转换点改变,以满足不同的业务要求。这样,运用TD-SCDMA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3G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合适的TD-SCDMA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
TD―SCDMA的无线传输方案灵活地综合了FDMA,TDMA和CDMA等基本传输方法。通过与联合检测相结合,它在传输容量方面表现非凡。通过引进智能天线,容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智能天线凭借其定向性降低了小区间频率复用所产生的干扰,并通过更高的频率复用率来提供更高的话务量。基于高度的业务灵活性,TD―SCDMA无线网络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器(RNC)连接到交换网络,如同三代移动通信中对电路和包交换业务所定义的那样。在最终的版本里,计划让TD―SCDMA无线网络与INTERNET直接相连。
TD-SCDMA所呈现的先进的移动无线系统是针对所有无线环境下对称和非对称的3G业务所设计的,它运行在不成对的射频频谱上。TD-SCDMA传输方向的时域自适应资源分配可取得独立于对称业务负载关系的频谱分配的最佳利用率。因此,TD-SCDMA通过最佳自适应资源的分配和最佳频谱效率,可支持速率从8kbps到2Mbps的语音、互联网等所有的3G业务。
TD-SCDMA为TDD模式,在应用范围内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终端的移动速度受现有DSP运算速度的限制只能做到240km/h;二是基站覆盖半径在15km以内时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容量可达最佳,在用户容量不是很大的区域,基站最大覆盖可达30-4km。所以,TD-SCDMA适合在城市和城郊使用,在城市和城郊这两个不足均不影响实际使用。因在城市和城郊,车速一般都小于200km/h,城市和城郊人口密度高,因容量的原因,小区半径一般都在15km以内。而在农村及大区全覆盖时,用WCDMA FDD方式也是合适的,因此TDD和FDD模式是互为补充的。
TD-SCDMA在3GPP国际标准化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TD-SCDMA是一个由中国和欧洲的公司共同推动并正在开发的一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特别适合中国市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的需求。目前,这一技术已经被国际电联(ITU)正式采纳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IMT-2000家族的一员,并且被公认为能够全面支持第三代业务的技术。这一技术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同时,由于IMT-2000中包含TD-SCDMA技术,因此,在第三代协作项目组织(3GPP)内部正在加紧进行标准融合的工作,以促进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这一点,使TD-SCDMA更进一步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实际上,人们很早便开始了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1998年1月,欧洲标准化组织——欧洲通信标准协会特别移动部(ETSI SMG)采纳了一项关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提案,这一提案被命名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即人们现在常说的UMTS。UMTS陆地无线接入(UTRA)包括了两种模式,频分双工模式(FDD)和时分双工模式(TDD)。
前者采用的技术为WCDMA,后者采用的技术为TD-CDMA。
在欧洲开发UMTS标准的时候,日本也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日本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工业贸易协会(ARIB)同样选择WCDMA技术,即日本和欧洲对FDD模式的提案几乎是一致的。北美的T1标准化组织也在开发极其相似的概念。
与此同时,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CATT)、西门子公司和中国无线电信标准委员会(CWTS)也在加紧进行TDD模式的TD-SCDMA 技术的开发。
为了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1998年12月,第三代协作项目组织(3GPP,http://www.3gpp.org)成立。该组织由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信标准化组织组成,包括欧洲的ETSI、美国的T1、日本的ARIB、韩国的TTA、中国的CWTS等。3GPP非常好地协调了来自各地不同的标准化组织提出的建议,并为建立一个统一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而努力。对于这个标准,我们现在仍称之为UTRA。UTRA是基于GSM核心网,并且包含FDD和TDD模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
与此相对应,第三代协作项目2组织(3GPP2,http://www.3gpp.org/)则正在发展一个被称为cdma2000的第三代移动无线标准。这一标准是基于IS-95 CDMA网络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离不开运营商的支持。1999年6月,运营商协调组织(OHG)中的主要国际运营商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全球第三代移动通信(G3G)概念,这个概念已经被3GPP和3GPP2所接受。经协调的G3G概念是一个单一的标准并带有下列三种运行模式:
* 直序扩频CDMA(CDMA-DS),基于由3GPP规范的UTRA FDD模式;
* 多载波CDMA(CDMA-MC),基于由3GPP2规范的FDD模式的cdma2000;
* TDD(CDMA TDD),基于由3GPP规范的UTRA TDD模式。
通过同生产厂商团体合作,运营商协调组织将尽可能地使无线参数一致并定义通用的协议栈,从而达到所有基于CDMA建议的融合。这将使多模终端的实现得以简化并能接入现存的GSM MAP以及ANSI-41核心网。OHG的建议已被考虑进3GPP规范1999年的第一 版标准里,此标准已于1999年底完成。
为了将TD-SCDMA融入UTRA,新的协调工作已在3GPP里开始。作为第一步,根据码片速率的差异,分别将TD-CDMA和TD-SCDMA称为3.84 Mcps TDD和1.28 Mcps TDD 。 这些工作正在3GPP技术规范小组中的许多工作组里进行。包括:
* WG1 (物理层)
* WG2 (协议层,MAS 和RLC)
* WG3 (接口,IuB和IuR)
* WG4 (RF要求和测试规范)
来自欧洲、中国和韩国的工程师们对此作出了贡献。这项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是要将TD-SCDMA吸收作为UTRA第四版标准的一部分(Release 2000)。这些规范在3GPP和3GPP2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成为ITU的IMT-2000建议的一部分。
为了进一步发展这些标准,3GPP的所有成员和参与者定期会面,交换意见并提出新的观点。根据专家们的介绍和建议,3GPP组织针对一些特殊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将新的特性和改进推广到现有的规范中。
3GPP的工作组预期在2001年初完成2000年版本标准。 对于正期待着三代标准的市场,三个子标准——CDMA-DS(UTRA FDD),3.84Mcps TDD 和 1.28Mcps TDD (TD-SCDMA)将逐渐趋于成熟。
TD-SCDMA技术特点浅析
TD-SCDMA的提出比其他标准较晚,这给其产品成熟性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在另一方面,TD-SCDMA吸纳了九十年代以来移动通信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强大的后发优势。与其他3G标准相比,TD-SCDMA系统及其技术有着如下突出优势:
频谱效率高
TD-SCDMA系统综合采用了联合检测、智能天线和上行同步等先进技术,系统内的多址和多径干扰得到了极大缓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进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容量。
具体来讲,联合检测和上行同步可极大降低小区内的干扰,智能天线则可以有效抑制小区间及小区内的干扰。另外,联合检测和智能天线对于缓解2G频段上更加明显的多径干扰也有极大作用。所以,TD-SCDMA系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将非常适合于在3G网络建设初期提供大容量的网络解决方案。
支持多载频
对TD-SCDMA系统来说,其容量主要受限于码资源。TD-SCDMA支持多载波,载频之间切换很容易实现。因为TD-SCDMA是时分系统,手机可在控制信道时扫描其它频率,无需任何硬件轻松实现载波间切换,并能保证很高的成功率。另外通过多载波可以消除导频污染以及突发导频,从而降低掉话率。因为TD系统可以将邻小区的导频安排在不同的载波上,从而降低导频污染。大家都知道导频污染是CDMA系统最头疼的地方。TD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另外TD在室内覆盖方面也有很大优势。
不存在呼吸效应及软切换
用户数的增加使覆盖半径收缩的现象称之为呼吸效应。CDMA系统是一个自干扰系统,当用户数显著增加时,用户产生的自干扰呈指数级增加,因此呼吸效应是一般CDMA系统的天生缺陷。
呼吸效应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每种业务用户数的变化都会导致所有业务的覆盖半径发生变化,这会给网络规划和网络优化带来很大的麻烦。TD-SCDMA是一个集CDMA、FDMA、TDMA于一身的系统,它通过低带宽FDMA和TDMA来抑制系统的主要干扰,使产生呼吸效应的因素显著降低;
由于TD-SCDMA在每个时隙中采用CDMA技术来提高容量,产生呼吸效应的唯一原因是单时隙中多个用户之间的自干扰,由于TD-SCDMA单时隙最多只能支持8个12.2k的话音用户,用户数量少,使用户的自干扰比较少。
同时,这部分自干扰通过联合检测和智能天线技术被进一步抑制,因此TD-SCDMA不再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而是一个码道受限系统,覆盖半径不随用户数的增加而变化,即没有呼吸效应。
组网灵活
频谱利用灵活、频率资源丰富
TD-SCDMA系统采用时分双工模式,它的一个载波只需占用1.6MHz的带宽就可以提供速率达2Mbps的3G业务,对于频率分配的要求简单和灵活了许多。在今后多家移动运营商共存的情形下,频谱资源的使用情况会相对复杂,而TD-SCDMA系统大大提高了对频谱资源利用的灵活性。
中国政府为TDD分配了155MHz的工作频段,对比于FDD上下行共90MHz的对称频段,TDD系统在频率资源方面的优势,为TDD系统的网络扩容和后续发展埋下了轻松的一笔。
除中国外,世界各国3G频谱规划都包括TDD频段,日本、欧洲运营商3G牌照中已经包括TDD频段,为未来TD-SCDMA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这为TD-SCDMA技术的国际化应用和国际漫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与GSM组网易于实施
从系统角度看,TD-SCDMA与GSM均为时分复用系统,可以灵活进行系统之间的测量控制和切换。从终端角度看,TD-SCDMA与GSM的切换较易引入目前单模手机,TD-SCDMA/GSM双模手机成本低于WCDMA/GSM成本。目前,展讯,T3G等芯片厂商均支持TD-SCDMA/GSM双模手机解决方案。
灵活高效承载非对称数据业务
TDD技术的采用是TD-SCDMA系统与其他两大3G主流标准FDD系统的根本区别。TD-SCDMA系统子帧中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是可以灵活设置的,根据不同承载业务分别在上下行链路上数据量的分布,上下行资源可以有从3∶3的对称分配到1∶5的非对称分配调整。
在未来3G多样化的业务应用中,非对称的数据业务会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大部分业务的典型特征是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业务量不对称。FDD系统由于其固定的上下行频率的对称占用,在承载非对称业务时会造成对频谱资源的浪费。而TD-SCDMA系统可以通过配置切换点位置,灵活地调度系统上下行资源,使得系统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因此TD-SCDMA系统更加适合未来的3G非对称数据业务和互联网业务方面。
综上所述,TD-SCDMA单独组网具有网络规划简单,建设和维护成本低的好处。而TD-SCDMA具有的非对称数据业务传输的特点使其更具有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TD-SCDMA系统的接力切换技术
越区切换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早期的频分多址(FDMA)和时分多址(TDMA)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是“硬切换技术”,该技术使系统在切换过程中大约丢失300ms的信息,同时占用信道资源较多。
美国高通公司开发的CDMAIS-95无线通信系统使用了“软切换技术”,软切换过程不丢失信息、不中断通信,还可增加CDMA系统的容量。但是,软切换技术只解决了终端在使用相同载波频率的小区或扇区间切换的问题,对于不同载波的基站之间,FDDCDMA系统仍然只能使用硬切换方式。而且,处于切换过程中的每一个终端要同时接收来自两个或三个基站的信息,并在反向链路中向这些基站发送相应信息,这占用了较多的通信设备和信道,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
而在TD-SCDMA系统中,采用了一种新的越区切换方法,即“接力切换”。TD-SCDMA的独特之处是使用了智能天线获得用户终端的方位(DOA),采用同步CD
⑺ 蜜蜂在飞行的时候的特点
蜜蜂飞行的特性:
(1)蜜蜂飞行时前翅外顶点的运行轨迹为细长“8”字,过程与常规的书写方向相反,翅的行程角度约为120°。
(2)蜜蜂在加速、减速、变向、匀速、悬停飞行时,其振翅频率几乎不发生变化,这说明蜜蜂不是通过改变振翅频率来改变飞行状态的,而是通过调整翅膀的攻角来改变飞行状态。
(3)通过观察烟风洞中蜜蜂的振翅图像,发现蜜蜂振翅时紧贴身体背部的气流流动速度明显高于身体下方的气流,形成类似前缘涡的烟分布,为非定常高升力机制提供支持。这些成果可以为微型仿昆虫扑翼飞行器的设计提供理论探索。
⑻ 嵌入式比赛中的电路原理图设计是怎么做
嵌入式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王军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
摘要:针对嵌入式系统的杭干扰设计要求,从电路及印制板设计、机箱及电缆连接等方面讨
论了硬件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技术;从软件的可靠性设计、程序跑飞的预防、补救及妥全措
施等方面讨论了软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技术.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 抗干扰 EMI可靠性
引言
嵌入式系统的工作现场往往具有大量的电磁干扰源,它们一般可分为:(1)来自电源的
传导干扰:(2)来自传输信道的传导干扰;(3)来自空间的辐射干扰。嵌入式系统在设计时
如果未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则运行时CPU及其它微弱信号处理模块很容易受这些干扰源
影响,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抗干扰性能一直是影响嵌入式系统工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如何提高抗干扰性能,一直是嵌入式系统开发者关心的问题。
为了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在系统设计开始时,就应该对使用环境的电磁干扰
情况作出合理估计,并提出适当的电磁兼容性 (EMI)指标。在硬件设计、实现、系统互连
中,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保证EMI指标;在软件设计及编程时,对于嵌入式计算机最容易出现
的逗程序跑飞地问题,需要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本文将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对以上问题进
行讨论。
一、硬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硬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主要指电磁兼容性设计,电磁兼容性包含两个方面:(1)对环境
中的电磁干扰有一定的耐受能力;(2)不可以向空间环境发射过强的电磁能量。
EMI问题主要源自电路的分布参数。许多电路从原理 (集中参数)上看,似乎没有问题,
而实际系统中由于器件的非理想性,以及结构、布线等问题,造成EMI发射或敏感。抗干扰
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
(I)抑制干扰源:减小电压/电流变化率,如并联阻容吸收电路,串联阻尼电感,并联续
流二极管等。
(2)切断传导及辐射千扰的传播路径:如使用滤波器或隔离电路,使用屏蔽技术。
(3)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千扰性能:缩短连线,减小环路面积,加宽电源及地线
以下主要从电原理及印制板设计、机箱屏蔽及电缆连接技术等方面讨论硬件系统的抗干
扰设计技术。
1.1电路设计及布线
在研制初期,就应该对系统进行可靠性预计及分析工作,确定影响可靠性的关键部件及
元器件。确认方案的合理性后,对影响可靠性的关键元器件降额使用。
以 卜是作者在实践中的儿点体会:
(1)尽可能简化、优化体系结构。如使用功能更全的Soc,嵌入式计算机。
(2)注意嵌入式系统的可靠复位。当电源有尖峰干扰或电压上升速度太慢时,普通阻容
复位电路难以正确复位,可考虑专用器件。
(3)电路的环路面积对EMI性能影响很大,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可以有效减小环路面
积,从而提高抗干扰性、减小空间电磁发射。
(4)逻辑器件尽量使用CMOs电路,因为噪声容限大、功耗低。CMOs器件的输出阻抗
很小,而输入阻抗很大,连线过长时,应在输入端使用阻抗匹配电阻:不使用的输入端应接
高电平。
(5)数字信号的转换速率应与要求速度相适应 (必要时使用阻尼电路),仅在需要时使
用高速器件。
(6)注意信号电缆的EMI性能。最好使用屏蔽电缆,必要时使用隔离电路。如必须使用
扁平电缆,则可以将信号线与地线交错布置。
关于印制板设计的几点建议:
(1)成本允许时,尽量使用4层以上的线路板,以提高EMI性能。
(2)仔细考虑器件的位置和方向。
(3)对敏感电路及强辐射电路使用屏蔽。
(4)尽量减小高频信号及高敏感信号 (如时钟信号)的回路面积,旁边不布置其它信号
线,并用地线包围。
(5)在器件的电源、地端就近布置退藕电容器。
(6)无论器件位置、布线、信号电缆、地线,都尽可能按照电特性的不同 (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离散量信号等)进行分组。
(7)不同部分的电路使用不同的地线,并形成树形连接,避免地线环路;PCB空白位置
可以用地线填充:如果要连接系统地线与机箱地线,则在信号电缆连接器位置进行低阻抗连
接。
(8)使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如PCB设计、制做、焊接、器件老化。
1.2机箱及过线的EMI设计
机箱及穿过的电源线、信号电缆通常是EMI设计的关键问题。机箱的作用是双向电磁屏
蔽及接地,而穿过的导线很容易破坏机箱的电磁屏蔽效果。
为了防止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进入电源线,同时防止电源线上的干扰进入设备,一
般需要使用电源线滤波器抑制双向的共模及差模传导干扰,还可以使用瞬态电压保护器及压
敏电阻抑制浪涌电压。
需要指出,来自电源线的共模千扰通过共模抑制电容器接至机箱。机箱必须妥善接地,
才能保证共模千扰的抑制效果。较大的共模抑制电容器可以改善共模千扰的抑制效果,但会
产生较大的漏电流,对安全不利。
当设备比较复杂时,屏蔽和接地方案需要仔细设计。如图1,作者的一些体会:
(1)从机箱电源输入口到电源线滤波器输入端的连线应尽量短,以防止双向空间电磁祸
合。最好选用带插座的电源线滤波器。
电源线滤波器外壳应该与机箱形成良好导电接触,并就近布置接地桩。
电Dv,线滤波器的输入、输出引线不要靠近,以防庄电磁祸合。建议把电源线滤波器靠近机箱
壁放置。
(2)穿过机箱的信号电缆很容易引入共模干扰,最好使用馈通滤波器或光电隔离器,必
要时应使用屏蔽网套。信号电缆应远离电源线。
(3)为了屏蔽电磁干扰、抑制静电放电干扰,机箱应近似为完整、连续的导电体:严格
控制机箱开孔尺寸,必要时使用多个狭缝或蜂窝状屏蔽通风窗。
(4)键盘及显示器件往往需要较大的窗口,不利于电磁屏蔽,可以考虑使用隔离仓技术
将显示电路与其它电路隔离,或使用透明屏蔽材料。
图1建议的机箱及屏蔽方案
二、软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嵌入式系统的灵魂是软件系统,嵌入式系统的抗干扰设计,必须解决软件系统的抗干扰
问题。很遗憾,目前的冯一诺依曼计算机体系无法保证软件运行的绝对可靠,因此,必须使用
工程方法增强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以下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给出一些针对软件系统的可靠
性设计技术。
2.1软件的可靠性设计
(1)开机自检。即在复位后,软件先进行系统检查,以确保ROM内容正确、RAM可正
常读写、各外设正常工作……开机自检对系统可靠运行是十分必要的。
(2)软件的正确性和功能符合性。符合功能规范要求、并能正确运行,是软件可靠性设
计的基本要求。和微机上的纯软件相比,嵌入式软件不但和具体硬件紧密关联,而且往往具
有明显的、需要程序员维护的多任务特性:嵌入式系统还要求简洁、直观的人机交互方式,
因而需要仔细设计软件。
(3)对错误数据的抗敏性。除了基本功能符合性之外,软件设计时还应提高对错误数据
的抗敏性,如对输入数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数据通信的校验机制等。关于数据通信的举例:
从串口接收数据,数据报格式为:[报头」[-氏度]{数据}[报文校验和],接收到[长度l后,应检查
长度值的合法性:接收时,还应检查数据报相邻字节的时间间隔,超时后放弃接收。
(’)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的编程语言一般是c语言,甚至汇编语言,它们
都是过程性语言。和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C++, java)相比,过程性语言缺乏数据抽象、封
装和隐藏,程序员经常使用一堆零散的变量表示一个对象,不容易保证软件的可靠性,也不
利于软件维护。
根据作者的实践经验,即使使用过程性语言,只要在程序设计中使用了面向对象的编程
思想,也可以设计出可移植性强、易于维护的程序。当然,在传统的过程性语言中体现出面
向对象的编程思想,需要一定的编程经验和技巧。
2.2暂态设计
在设备复位、启动或关闭时,往往要求输出端口具有确定状态、或进入安全态,可以从
以 卜儿方面分析、测试并处理:
(1)假设电源稳定,当CPU处于复位状态时,设各输出端处于什么状态?
可以分析得到。如果复位时输出端状态与要求状态相反,可以使用非门转换;如果复位时口
线呈现高阻态,则可以加上拉或一「拉电阻。
(2)电源接通、断开瞬间,设备输出端处于什么状态?
由于实际系统的复杂性,电源接通、断开瞬间,设备输出端的状态很难准确分析,一般采用
试验、调整方法解决。
(3)许多可编程芯片都有复位时间要求,设备启动时能否保证这些芯片的复位时间?主
要依靠分析和试验方法解决。
2.3程序跑飞时输出保持安全态
安全态指非动作态 (如电机停止运转)。在嵌入式系统中,来自内部的程序设计缺陷或外
部窜入的电磁干扰都有可能造成程序跑飞。在系统方案设计时就应采取措施,当程序跑飞时
输出尽可能保持在安全态。
程序跑飞时,CPU已无法执行正常程序流程。为了使输出保持在安全态,必须使用硬件
逻辑判断CPU发出的指令是否正确。基本思路是:CPU的输出口线不直接控制动作器,而在
两者之间增加硬件判断逻辑:当CPU口线输出特定的信号序列时,硬件判断逻辑才输出动作
指令,否则不输出动作指令。
如图2,图中使用了单稳态触发器判断动作信号:只有当CPU口线连续输出高于一定频
率的方波时,才有动作指令输出。图中用与非门实现两个信号的逗与地操作,提高可靠性。可
以使用CPLD等器件实现更复杂的动作信号判断。
图2用单稳态触发器实现指令判断
2.4程序跑飞后能自动恢复
即看门狗(WatcliDog)技术,己普遍应用。其基本原理是:设置一个定时器(即逗看门狗,
’),
该定时器溢出时会引起系统复位。程序需仔细设计:在正常执行时,能及时地对看门狗定时
器清零 (称为逗喂狗,,),看门狗定时器不会溢出:当程序跑飞后,由于没有及时逗喂狗地
,看门
狗定时器溢出,系统复位。
看门狗程序设计的关键是:(1)逗喂狗地指令应比较特殊,以防程序跑飞后CPU将其它数
据解释为逗喂狗地指令:(2)只在少数关键程序位置逗喂狗地
,以保证程序跑飞后看门狗溢出。
可见,看门狗的作用是程序跑飞后尽快复位,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系统的可靠性。因此,
可靠性设计仍应从系统、硬件、软件实现上仔细设计‘
除看门狗之外,还有其它类似技术。如:(1)在不使用的程序存储器中存放逗软利复位地
指令,当程序跑 匕后,引起软件复位;(2)在汇编指令之间插入一些nop指令,减少CPU对
L指令错误读取的概率。
2.5部分数据发生错误— 休闲复位
软件的运行错误有时还表现为一部分数据发生错误,而主进程 〔或土循环)仍在运行。
如:系统在开始运行时设定外设的工作状态,运行中不再刷新。在运行中,如果外设的一{作
状态被干扰破坏,将无法恢复。这样的错误很难用看门狗技术完全检测。嵌入式系统通常设
计为尽量简洁的用户界面、尽量少的用户干预,当系统出现运行错误时,应尽可能自动恢复
到正常运行状态。
为解决以上问题,一种可用的处理方法是:程序定期刷新外设的工作状态 其缺点是;
系统性能下降、效果不理想、具体实现较复杂。为此,作者在实践中使用逗空闲复位地技术进
行解决:
当系统处于空闲状态一定时间以后,自动重新启动。为了维持以前的状态信息,可以在
非易失性存储器中保存少数关键数据。系统重新启动后,需要检查这些数据,如果数据值无
异常,则装入这些数据:否则,装入缺省数据,并根据需要给予提示。
三、结语
嵌入式系统的抗干扰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以上主要从硬件的EMI
设计及软件的抗干扰设计等方面讨论了作者对嵌入式系统抗千扰设计技术的一些理解。从目
前的应用现状看,硬件EMI设计技术己经很成熟,应用也较成功;但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
与灵魂的软件系统,在可靠性方面还需要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张松春等,电子控制设备抗干扰技术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钟毓宁等,机电产品可靠性应用,中国计量出版社,1999
李海泉。计算机中的电磁干扰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2.12, p30
何立民,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一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1]
阴
[3]
[4]
⑼ GSM移动台组成及工作原理
移动通信技术
GSM属于第2代(2G)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模拟蜂窝技术被称为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宽带CDMA技术被称为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
无线电接口
GSM 是一个蜂窝网络,也就是说移动电话要连接到它能搜索到的最近的蜂窝单元区域。GSM网络运行在多个不同的无线电频率上。
GSM网络一共有4种不同的蜂窝单元尺寸:巨蜂窝,微蜂窝,微微蜂窝和伞蜂窝。覆盖面积因不同的环境而不同。巨蜂窝可以被看作那种基站天线安装在天线杆或者建筑物顶上那种。微蜂窝则是那些天线高度低于平均建筑高度的那些,一般用于市区内。微微蜂窝则是那种很小的蜂窝只覆盖几十米的范围,主要用于室内。伞蜂窝则是用于覆盖更小的蜂窝网的盲区,填补蜂窝之间的信号空白区域。
蜂窝半径范围根据天线高度、增益和传播条件可以从百米以上至数十公里。实际使用的最长距离GSM规范支持到35公里。还有个扩展蜂窝的概念,蜂窝半径可以增加一倍甚至更多。
GSM同样支持室内覆盖,通过功率分配器可以把室外天线的功率分配到室内天线分布系统上。这是一种典型的配置方案,用于满足室内高密度通话要求,在购物中心和机场十分常见。然而这并不是必须的,因为室内覆盖也可以通过无线信号穿越建筑物来实现,只是这样可以提高信号质量减少干扰和回声。
⑽ ATM128单片机编程应用。
电子技术书籍
音响技术
74 立体声音箱的结构、应用和制作
75 电子产品维修技术丛书 音响原理与电路分析
76 家用电器维修丛书 家用音响电路原理与检修方法
77 现代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大全
78 高保真音响设计制作
79 实用音响工程与调音技术
80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高保真扩音机制作
81 现代扩声技术与工程
82 现代音响工程
83 新编HI-Fi音响原理及检修技术
84 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精华
85 家庭影院组建
86 怎样配置、调试家庭影院系统
87 音响爱好者
硬件编程
95 VHDL 与数字电路设计
96 复杂数字电路与系统Verilog HDL设计技术
97 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
98 ahdl入门
仪器仪表
99 常用仪表的使用方法
100 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原理、维修、检定与应用
101 常用仪表的使用方法
102 电子示波器及其应用
103 高压兆欧表
104 胜利牌数字仪器仪表原理与检修指南
105 无线电实验丛书 常用无线电仪器和器件手册
106 现代电信仪表原理与应用
107 常用电子仪器原理、使用、维修
108 电子示波器及其应用
109 模拟与数字万用表检测及应用技术
110 实用万用电表检修
111 万用电表检修技巧与实例
112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怎样用万用电表检测集成电路
113 线电爱好者丛书精品系列 万用电表使用技巧与实例
114 新型万用表的使用技巧
115 新型万用表实用手册
116 用万用表检测电子元器件
117 指针式万用表实用测量技法与故障检修
118 万用表测试元器件大全
119 新型数字万用表原理与维修
120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怎样用万用电表检测集成电路
显示技术
121 液晶电视――液晶显示的原理和应用
122 液晶器件工艺基础
123 液晶显示应用技术
124 高新技术丛书 平板显示器件原理及应用
125 LED显示屏系统原理及工程技术
126 VGA、SVGA彩色显示器的原理、维修及图集
127 电子显示技术
128 光栅数字显示技术及其应用
129 计算机数据显示器原理与设计
130 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实用维修技术与实例
131 显示技术(译文集)
132 显示器电路原理与维修
133 显示器维修大全
134 荧光屏上的示波测量法 电子示波器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35 示波器技术
微波技术
136 微波电路
137 微波技术基础(第二版)
138 微波通信与卫星通信
139 微波电路设计
140 微波技术基础与应用_陈振国
141 微波原理_吴下娴
微电子技术
142 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应用
143 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44 集成电路名词术语解释
145 集成电路入门
146 集成电路――设计原理与制造
147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148 集成电子技术教程
149 模拟集成电路(原理、设计、应用)
150 专用集成电路高级综合理论
151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基础
15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技术
153 集成电路及应用
154 微电子电路设计原理及应用
155 微电子焊接与封装
156 微电子技术概论
157 微电子技术基础 双极、场效应晶体管原理
158 微电子器件应用可靠性技术
159 微电子设备的换热
160 微电子学丛书 ULSI器件、电路与系统
161 微电子学丛书 碳化硅宽带隙半导体技术
162 微电子学丛书 小尺寸半导体器件的蒙特卡罗模拟
163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微电子器件可靠性
遥控遥测技术
164 实用遥控电路原理与设计速成
165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实用无线电遥控(修订本)
166 无线电遥测
167 遥测遥控技术
168 遥感遥测及计算机应用
169 遥测遥控信息传输原理
嵌入系统设计
嵌入式系统开发圣经
电磁兼容技术
170 机电一体化电磁兼容设计
171 电磁兼容标准汇编·通信、信息技术设备类及系统间卷
172 通信系统中的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
173 无线电工程中的电磁兼容
174 电磁兼容性原理及应用
175 电磁兼容标准与认证
176 电磁兼容标准汇编·电工、电子产品类卷
177 电磁兼容设计
电子工艺技术
178 电子工业生产技术手册(3)电子元件卷
179 电子工艺及电子工程设计
180 电子工艺实训教程
181 电子装配工艺
182 电子组装技术
183 高等学校教材 电器制造工艺学(第2版)
184 高等学校教材 电子工艺基础
185 晶体管原理与工艺
186 现代电子工艺技术指南
187 电工产品学
防干扰技术
188 电子设备的防干扰设计
189 电子电路实用抗干扰技术
190 屏蔽技术
191 电子对抗原理(上册)
192 电子电路实用抗干扰技术
193 密封技术
194 密封
静电技术
195 电机工程手册(第二版)(7) 应用卷(二) 第5篇 静电技术和电的其他
196 电子产品防静电技术要求
197 电子产品制造防静电系统测试方法
198 电子设备制造防静电技术
199 esd 保护设计
200 ESD知识介绍
201 接地技术
自动化技术
202 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 检测自动化
203 电气控制与PLC
204 高等工科学校适用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20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手册
206 工业自动化仪表丛书 射流技术及其应用
光电技术
207 光电技术
208 光电子学及其应用
209 激光原理与激光技术
210 高等学校教材 光测原理和技术
211 光电检测技术
212 光电子学及其应用
213 红外技术基础与应用
214 激光工艺与微电子技术
215 无损检测技术丛书 激光全息检验
216 现代高技术丛书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
217 红外电子学
218 红外技术原理手册
219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红外线与超声波遥控
220 光电图像处理
221 激光等离子体原理
222 激光技术和应用
223 激光器件原理与设计
224 激光原理与激光技术
225 固体激光技术基础丛书之二 激光晶体
电工技术
226 安装与维修电工技术 (第2版)
227 带电作业技术
228 低压电工实用技术
229 电动机应用技术丛书 变频器应用技术及电动机调速
230 电工基础
231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下册
232 电工类实用手册大系
233 电工与电子基础
234 供配电设计手册
235 交流电机的非正弦供电
236 节电技术与节电工程
237 输配电工程学
238 常用电工计算
239 电工必读丛书 电工电气线路与设备故障检修600例
240 电工基础
241 电工实用技术丛书 常用电工测量技术
242 电工实用技术丛书 如何保证安全用电
243 电工实用手册
244 现代家庭生活常识丛书 电工常识百问百答
245 现代家庭实用电工技术
245 袖珍电机修理工手册
247 最新电工实用经典线路范例
248 交流步进传动系统
249 交直流传动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250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
251 执行电动机
252 直流无刷电动机原理及应用
对讲机
253 集群移动通信机和对讲机原理、使用及维护手册
254 对讲机原理、使用及纵图集(二)
255对讲机原理、使用及纵图集(三)
通信技术
256 GSM手机维修培训教程
257 OHM科学丛书 图解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258 可视图文业务网
259 通信基础知识
260 现代通信系统原理
261 射频通信电路
262 综合业务数字网导论
263 综合宽带接入技术
264 宽带城域建设与管理
265 专用移动通信网组网技术及维护
266 渔业电子技术丛书 单边带通信原理
267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类教材(通信技术专业) 手持移动电话原理与维
268 有线电视模拟-数字光纤与微波传输技术
269 异步转移模式――ATM技术及应用
270 异步传递方式宽带ISDN技术
271 移运通信前尚技术丛书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
272 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丛书 GSM网络与GPRS
273 曜高技术普及丛书 虚拟专用网
274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丛书 蓝牙协议及其实现
275 无线寻呼机(BB机)原理与维修
276 无线寻呼系统
277 无线电寻呼和无绳通信
278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的使用与维修
279 微机通信指南
280 微机通信原理与实用技术
281 微波与光导波技术
282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丛书 电子商务站点黑客防范
283 同步数字体系(SDH)技术及其应用
284 完全手册系列丛书 MODEM完全手册
285 网络与通信译林精选系列 ADSL/VDSL原理
286 通信原理与技术
287 通信原理(第4版)
288 通信网原理及其实现技术
289 锁相与频率合成技术
290 数字移动通信及ISDN
291 数字移动电话机原理及维修技术
292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技术
293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及设备
294 数字通信:第三版
295 实用卫星电视接收技术 ――原理、安装、测试和检修
296 时分双工CDMA移动通信技术
297 时尚数字手机原理与维修(二)
298 雷达原理(修订版)
299 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通信技术领域 信号复制生成理论及应用
300 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通信技术领域 编码密码学
301 宽带无线接入和无线局域网
302 宽带网络技术及测试
303 宽带Zooe丛书 xDSL技术与应用
304 宽带Zone丛书 宽带接入技术
305 纠错编码技术和应用
306 精通串行通信
307 介质光波导器件原理
308 集成锁相环路 原理 特性 应用
3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综合业务数字网与异步转移模式ISDN
310 光纤通信设计
311 光纤接入网技术
312 光纤技术及应用
313 蜂窝移动通信――模拟和数字系统
314 分组变换技术及其应用
315 调制解调器实用技术
316 调制解调器初学者指南
317 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工作原理及标准
318 cdma 2000技术
319 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320 通信流理论基础与多媒体通信网
321 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管理
322 信息高速公路实用教材 宽带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323 信息编码技术及其应用大全
324 异步传递方式宽带ISDN技术
325 GSM标准
32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原理与工程设计IS-95 CDMA和cdma2000
单片机
327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328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实用技术
329 位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330 单片机开发与典型应用设计
331 单片机实用系统设计技术
332 IBM PC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333 MCS-51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修订版
334 北京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培训教材 单片机――原理·操作·实验·应用
335 单片机实用技术_整机设计、多机通信、实用技术
336 EM78系列单片机简介
337 单片机器件应用手册
338 MCS 96 MC68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339 数字PID及其算法
家用电器电器维修技术
340 45种厨房电器使用与维修
341《家用电器常识丛书》 声像·厨房家用电器分册
342 DVD机维修技术原理与方法
343 OHM科学丛书 图解数字磁带录音机
344 VCD、CVK、SVCD、DVD激光影碟机实用指南
345 VCD/DVD视盘机原理与维修
346 VCD/SVCD/DVD机维修宝典丛书 十大主板名牌VCD/SVCD/DVD机维修精
347 VCD/SVCD/DVD机维修宝典丛书 十大主板拼装VCD机维修精要与实例
348 百种家用电器实用手册
349 彩色显示器原理与检修技术速成
350 初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含视频设备维修工、音频设备维修工)
351 磁带录像机原理与调试
352 大彩电、摄录机、影碟机 原理·调测·检修
353 大哥大 BP机 住宅电话使用手册
354 大屏幕遥控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
电子基础
442 图解电子学入门[日]OHM
443 变流技术基础及应用
444 超高频技术
445 磁路与磁场
446 等离子体电子工程学
447 低频电子线路
448 电子工程师便携手册
449 电子高新技术丛书 第6分册
450 电子调节技术入门
451 电子工程中的积分变换
452 电子模拟数字转换器
453 电子技术教育丛书 电子特技原理及应用
454 电子设计技术
455 电子线路(提高版·模拟电路与脉冲数字电路)
456 电子学基础及应用集成和分立系统
457 电子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
458 电子学重要公式活用手册
459 高等电路
460 高等学校教材 数字电路
461 固态高频电路
462 高频电子线路 第三版
463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无线电技术
464 脉冲与数字电路
465 实用电气线路及原理
466 实用电子公式手册
467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468 数字集成电子技术基础
469 数字信号处理(修订版)
470 数字原理
471 现代工程师实用数字化技术
472 线性与非线性电路
473 线性系统理论和设计
474 新旧电气图形符号对照读本
475 现代电子学辞典――英汉、汉英名词对照
476 信号变换与处理
477 袖珍电子工程师手册
478 优化方法与电路优化设计
479 与电子爱好者谈电子技术
480 怎样看电气线路图
481 自适应滤波器原理(第三版)
482 电子工程师指南
483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精品系列 无线电爱好才读本
484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精品系列 无线电爱好才读本(上)
485 21世纪电子电气工程师系列 数字电路
486 数控技术
487 数字控制系统――原理、硬件与软件
488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489 数字电子技术分析及其实用电路设计
490 21世纪电子电气工程师系列 数字电路
491 数字系统现场集成技术丛书
492 图解数字电路的计算
493 无线电接收
494 通讯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
495 电子电路资料荟萃
496 超高频技术和器件(上册)超高频技术
497 磁偏转线圈设计理论基础
498 电器照明设计
499 电子爱好者电子线路设计应用手册
500 电子电路系统及标准最佳设计及实践
501 电子线路设计手册
502 蓄电池快速充电的原理与实践
502 非线性半导体电阻及其应用
503 变容二极管的应用
504 常用电子元器件简明手册
505 常用新颖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506 磁性材料基础
507 电力电子电路精选 ――常用元器件·实用电路·设计实例
508 电介质材料及其介电性能
509 电力电子新器件及其应用技术
510 电子电路及电子器件
511 电子工程师手册 上册 第4篇 电子元器件
512 电子工程师手册 上册 第1篇 常用资料
513 电子电路及电子器件
514 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
513 无线电元器件精汇
514 无线电元器件检测与修理技术入门
515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丛书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及应用
516 最新电子元器件产品大全第三册--真空电子器件与显示器件
517 最新电子元器件产品大全第一册--分立半导体器件
518 固态继电器
电子制作技术
519 电子镇流器原理与制作
520 实用电子装置制作精选·续集·
521 新颖实用电子设计与制作
522 无线电制作精汇
电视技术
523 背投影式彩色电视机检修手册 1
524 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
525 闭路电视系统设计与应用
526 彩色电视和立体电视
527 超高频电视调谐器设计与原理
528 大屏幕电视
529 大屏幕遥控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
530 等离子体电子工程学
531 电视机元器件检修大全(下)
532 电视机原理与检修
533 电视技术与应用
534 电视墙显示及控制技术
535 电视天线放大器原理、制作与维修
536 电信技术普及丛书 大屏幕电视
537 电信新技术培训系列教材 会议电视
538 高清晰度电视(HDTV)
539 工业电视摄象机
540 共用天线电视系统(修订本)
541 广播电视设备原理·使用·维修系列教材 有线电视原理·设计·维修
542 家用电器维修金例丛书 大屏幕及背投彩电维修金例
543 监控电视系统原理与设计
544 开路与闭路电视原理及维修
545 看图学修家丛书 看图学修彩色电视机
546 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和DVB
547 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
548 数字电视技术:高清晰度数字视频原理与应用 (第三版)
549 数字电视原理
550 天线原理
551 图文电视系统原理与应用
552 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技术
553 电视与有线电视技术(修订本)
554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 电视接收天线
555 相控阵和频率扫描天线原理
556 新型电视接收天线
557 有线电视模拟-数字光纤与微波传输技术
558 有线电视系统性能检测
559 最新实用卫星电视接收技术(第二版)
电源技术
560 电源技术
561 电子工业技术词典 电源
562 不间断电源的原理安装调试和维修
563 电子设备电源技术普及丛书 逆变器知识
564 开关集成稳压器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
565 特种集成电源最新应用技术
567 微型计算机电源原理与维修
568 新型单片开关电源的设计与应用
569 转换式电源供给器原理与设计
570 PWM开关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571 UPS不间断电源剖析与应用
572 UPS应用及其维修技术
573 不连续导电模式高功率因数开关电源
574 集成开关电源的设计制作调试与维修
575 开关电源
576 开关电源的设计
577 开关电源的设计与应用
578 开关式稳压电源
579 开关稳压电源――原理、设计与实用电路
580 实用电源电路集锦
581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精品系列 新型实用电源电路集锦
582 现代电源设计大全
583 新型特种集成电源及应用
变频技术
584 变频高速应用技术
585 变频器基础及应用
586 变频器应用手册
587 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丛书 SPWM变频调速应用技术
588 交流调速技术
589 脉宽调速系统
590 PWM变频调速技术
591 SPWM变频调速应用技术 第二版
592 大功率交-交变频调速及矢量控制
变压器技术
593 电力变压器安装
594 变压器应用与维修
595 变压器全书 (电力变压器实用技术)
596 电力变压器的安装、运行和维修
597 电力变压器绝缘技术
598 电流互感器
599 电能表修校及装表接电工
600 继电保护丛书 发电机变压器 整流型保护继电器原理
601 脉冲变压器设计
602 新编变压器实用技术问答
程控交换技术
603 EWSD数字电子交换系统
604 程控交换机原理及维护
605 程控数字交换与现代通信网
606 清华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列教材 程控交换与综合业务通信网
607 数字程控交换原理与应用
608现代交换原理
传感器技术
609 传感器
610 传感器的理论与设计基础及其应用
611 传感器原理 设计与应用(第三版)
612 现代传感器集成电路:通用传感器电路
613 新编传感器技术手册
DSP技术
614 DSP基础与应用系统设计
615 DSP控制器及其应用
616 DSP芯片的原理与开发应用(第2版)
617 DSP原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618 TMS320C6000系列DSPs的原理与应用
619 DSP开发技术
620 DSP原理及应用
621 DSP广度与深度
622 DSP指导
USB技术
623 USB系统体系
SMT技术
624 实用表面组装技术
625 表面安装技术设计指南
626 自动装置元件及其动态特性
627 表面组装工艺通用技术要求
628 表面组装用胶粘贴通用规范
629 表面组装元器件焊接实验
630 表面组装组件焊点质量评定
631 贴片代码手册
PLC技术
632 CAD应用系列丛书 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
633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应用技术
634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技术
635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原理及应用
636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例
637 可编程序控制器基础与编程技巧
638 逻辑与可编程控制系统
639 现代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640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原理与应用
641 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
642 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开发与应用
PCB技术
641 无线电电子设备印制板的设计和生产的自动化
642 印制电路技术
643 印制电路设计标准手册
644 高速PCB设计指南
645 PCB设计基础教程
646 PCB设计基本工艺要求
647 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原则和抗噪声措施
648 印刷电路板的平衡设计
649 PCB Designer’s SI Guide
半导体技术
650 CMOS模拟电路设计
651 半导体变流技术
651 半导体超晶格材料及其应用
652 半导体导波光学器件理论及技术
653 半导体电路原理及应用
654 半导体发光材料和器件
655 半导体和半导体器件
656 半导体器件物理
657 半导体手册 第二编 材料
658 半导体应用知识
FPGA/CPLD技术
659 CPLD技术及其应用
661 CPLD数字电路设计--使用MAX+plusⅡ入门篇
662 PLD与CPLD数字电路设计――使用machxl
663 FPGA高级设计
664 FPGA原理、设计与应用
665 可编程逻辑陈列FPGA和EPLD
666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与应用
667 FPGA设计指导手册
668 FPGA集成培训
669 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CP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