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維修問題 > 什麼人會看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什麼人會看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發布時間:2024-05-23 23:50:30

①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場對價值的找尋與探索之旅

倉促本身就是最要不得的態度。當你做某件 事的時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關心它,而想要做別的事。

——波西格

這本書,小說,傳記,游記,學術論文......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它,我只能說它很值得一讀。

父子兩人騎摩托車進行的一次迷人又危險的旅行,匯同一生思想與哲學的討論,組成了一本有趣的書。

裡面的哲學討論融匯東西,觀點獨樹一幟且很具思考,旅行故事則充滿了美國中西部的風景,描繪的朴實而細膩,期間還穿插著父子關系、老友重逢,全本讀來猶如自己的一趟思考與旅程。

「旅行本身遠比趕赴某一個目的地更加愜意。有的時候,到達目的地還不如在旅途中。」

作者以維修摩托車為例闡述了生活中的哲學以及如何找回自身的價值。

感覺他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很好的思路來審視自己的生活,突然有點理解了蘇格拉底說的 未經省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是什麼意思。作者說 「對自己的責任感、努力追求卓越」 引人深思。

這本書的關鍵詞有:良質,古典認知,浪漫認知,二元論,摩托車維修藝術……涉及哲學,修辭學,數學,物理學等等,還談到了禪,印度的神秘主義,《道德經》等。

非常喜歡作者在書中關於 「心靈高地」 的比喻,人對認知的探索,就像少有人走的路,在爬的過程中,你會遇到不確定的空氣稀薄、大量的問題以及關於各種假設的答案。

所以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並不輕松,我像個未做好准備的登山者,選擇它時並未意識到這是怎樣的崇山峻嶺。

讀的過程就感覺大腦一直是在超負荷運轉,常常是不懂不理解,讀著讀著就想要放棄,不想再讀下去了。可是另一方面,卻彷彿又有一股無名的力量在拽著自己繼續讀下去。

「只為了未來的某個目標而生活是膚淺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頂,我們腳下才是萬物生長之地。」

作者用自己對於良質的探索也反映出了想要到達高地會遇到的困惑、迷茫、崩潰、極限、卡住、清晰、懷疑,這些認知和情緒交織裹挾,隨便就可以淹沒沖垮一個人,這些阻礙遇強則強,但卻是求知必走的路。

追求真理果然是智者永恆的目標。

「良質無法定義但卻存在在每個人心中。」

這本書讀起來有點難懂,自己只能抓住一些小的細節,但是我很喜歡,讀完能讓人內心獲得平靜。

讀完之後彷彿體驗了一場大汗淋漓的登山之旅,渾身舒暢。

"人是衡量一切的標准。」

初讀這本書標題時所感到的驚訝,我想也便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在他看來,禪與摩托車維修從來就不是二元對立的,正如藝術與科技、感性與理性、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不能割裂一樣。

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書名而錯過它。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提供了一種正確生活的秘訣。比如他說,我們在維修車子的過程中應該意識到,當你在維修摩托車的時候,你也在維修你自己。這是作者認為的真正的摩托車維修藝術,也是他倡導的人生態度。 

「我們對事物的好壞或美醜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直覺和判斷,而這種形而上的東西,其實就是對良質的感受,而非知識和經驗。 」

這有些像王陽明心學所提出的「良知」:「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這也與作者提到的 「良質是先於知識而存在的」 極度相似。

但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良知」說的是做人,「良質」說的是做事。 

作者借用摩托車維修也講到了這一點, 感受,不僅是源自經驗的理性分析和科學認知,還要有感受力 ,這種區別就好像開車旅行,你對於風景的感受是相機式的,但摩托車旅行,你也是風景的一部分。

關於感受力我還想到了一個詞, 手藝 。當下行業細分,我們發現在分工類別之下做到金字塔的人們,都把工作做成了手藝,有著獨特的手感和手法。

因此,盡可能讓自己成為工作的一部分,成為所做的事的一部分。你就會獲得更別致的體驗和收獲。

我是個平時容易內心焦灼的人,也常常覺得很急躁,讀這本書,就太多的感同身受的段落,解決了內心長久以來的困惑,同時又深深地沖擊著內心世界。

只可惜這種本應一口氣讀完的書,我卻斷斷續續讀了一個多月。

有時候,不去想太多,做芸芸眾生中不求甚解的那個普通人,大概也是種天賜的幸福。想太多,反而痛苦。

書中講述了良質,但何為良質卻又無法用一句話概括表述。

世間規律是亘古不變的,而科學研究產出的是通過該工具獲取對世界的認知,這是存在於內心世界的,會隨著人類的消失而消失。

真正重要的,就是內心的平靜 ,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所謂的內心平靜,是指向一種無我的心境,讓人與周圍的環境完全融合在一起。

深度的自我察覺就來自於內心的平靜。

因為只有內心平靜,我們才能覺察到良質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認知,將兩者融合為一。

把事情做好,需要擁有良質,雖然良質無處不在,也在我們內心深處,但需要我們不斷地發現和感受,不斷地修煉。 所謂用心對待事物,良質會指引你做的更好。

因此,努力保持內心的平靜,接近良質,感受良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用有良質的產品,專注當下,全情投入。

如果沒有創造神靈我們會死

如果沒有誅殺神靈我們會死

啊,迷茫的岩石的王國!

——阿多尼斯《死》

雖然現在思想交流更加快捷,更加寬廣,但也似乎變得更加淺陋。

什麼是好,什麼又是不好,我們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嗎?

「如果你不放慢腳步認真思考,往往會花費更多的時間或得到更差的結果。」

我們終極一生可能都處在自己和自己的拉扯之中,判斷不了什麼對於此刻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因為現代社會所強調的——無止盡追求真理和理性——對人類來說,只是這個是完全不夠的,這只會讓人活得盲目且疏離。

活著的目的其實是尋求內心的平靜,最好的生活是自恰的生活。

你無法定義什麼是好,就像寫文章沒有定式一樣,但是看到一篇文章,你卻馬上可以判斷出是好還是不好,因為這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然而阻止我們平靜的最大的陷阱就是送葬的隊伍——人雲亦雲的行列。

所以作者告訴我們,要學會傾聽良質的指引,重新重視個人的價值,當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能融合在一起,人才能稱為活著的人,而不是被無限物化的「人」(工具人)。

我喜歡作者這樣的思考, 在和自己斗爭的過程中,成為自己。

我們老被教導說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是一定要做到行與思的結合,不斷地思考、反思,達到平衡。

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行走在探索的路上,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在通往理想的路上…而這些都是沒有答案的,只要走過看過思考過,保持不斷的修行和領悟,就無所謂意義不意義。

來人間一趟,看看太陽吧。

文字/綠皮火車

圖片/豆瓣截圖

② 如何評價《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本書

恩,表明立場,這本書在我的top 10里。
我覺得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如果你認為他是在說禪,或者說你是在字面意義的理解這本書的內容的話,那麼是很容易批判他的。這個肯定不是我們東方所說的那種禪,而且說實話,我相信看這本書的人大部分甚至不會騎摩托車,就不要說修理了(我只會騎自行車,甚至也不太會修自行車,我說這一點只是想表示即使是這本書的強烈推薦者的我其實和作者並非那麼一致,當然了,他瘋過,我還沒有。)當然,批判是容易的。甚至也是沒什麼意思的。想說任何東西是或者不是禪,是或者不是哲學,是或者不是雞湯都非常容易,但這不會帶來價值,或者用作者的表述說,這種批判中,不包含良質。
《禪與摩托車維修技術》真正的價值在於,這是一個充滿思考的人自我反思,自我追問,或者說,自我拷問的過程。我相信很多人是活的比較輕松的,或者說,不那麼鑽牛角尖的,但另一部分人,包括我在內,自我拷問是我們日常思想的一部分。無意評價自我拷問這件事情的優劣,但這種思辨活動構成了我人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這種對話是孤獨的,無法給任何人知道的,是自己心靈深處的審判,對話,羞辱,戰斗,旅途。而在看了《禪與摩托車維修技術》之後,能讓我這種人看到另一個聰明人也在這樣戰斗,在對話,在審判,羞辱自己又重新站起來。於是孤單的心靈之旅中,永遠都有摩托車在遠方突突突。

③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禪與摩托車維修技術》是二十世紀美國作家波西格的作品。作者在這篇作品中記述了在橫穿美國大陸的旅途中的見聞美景,並疏通了自己對科學理性等基本哲學問題思考。作者藉助沿途的風景引出自己一直以來對理性和感性矛盾的思考。風景和思考像兩條繩子,纏繞在一起,螺旋推進故事的發展。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想知道作者旅途的盡頭和他思想的源頭。小說帶有自傳的性質,為讀者呈現出作者求學、思考、得出答案的歷程。橫穿美國大陸是一次壯游。沿途的風景、同行的旅伴是作者哲學思考的引子。我隨著作者的見聞和思想,同樣經歷了一次賞心悅目的旅行和印象深刻的Chautauqua。在本篇讀後感中,我打算將作者的思考這條線單獨抽出來,看他思考的脈絡是如何形成的。

在旅途中,作者對摩托車保養等技術問題非常感興趣,而同行的約翰和思薇雅夫婦卻對這種話題無動於衷。除了對修理摩托車不敢興趣,他們對修理水龍頭也不感興趣。作者究其原因是他們無法忍受高科技產物。作者認為他們厭惡和逃避高科技是一種自欺的行為。

作者回想起自己修理摩托車時的糟糕經歷,發現修理人員不害怕科技,卻對科技沒有真正的投入。他們運用科技成果,卻不願與它產生任何關系。摩托車手冊的編寫同樣有類似的問題,手冊編寫者的態度就像是旁觀者的態度。作者打算研究究竟什麼東西把人和人的工作分離開來的問題。

作者藉助兒子克里斯是否相信有鬼存在問題,提出自然法則、科學是屬於現代人相信的鬼神。所有現代科學、西方思想背後的鬼魂就是理性本身。這個想法是作者原先的想法,作者把原先產生這個想法的自己起名為斐德洛。

在又一次修理摩托車的過程中,作者發現了自己和約翰思考問題的不同。作者從理智、知識的角度看待修理摩托車。約翰從直覺和當下的角度看待修理摩托車。前者是內涵的角度,後者是表面的角度。即使思考相同的事情,思考的出發點其實完全不同。在自己認定的世界中,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就是事實。當這些事實被侵犯的時候,甚至會威脅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令人難以面對,繼而產生憤怒。

科技只是討論基本形式的表象,接下來作者將斐德洛的思想進行介紹,從基本形式本身的角度看待基本形式世界。作者利用二分法將人類的知識分為古典認知和浪漫認知。

古典的思想依賴理性和法則,浪漫的模式主要是感情和直覺。騎摩托車旅行是件浪漫的事情,修理摩托車卻是古典的行為。古典的認知方式認為表象是醜陋的,浪漫是淺薄的。

對於浪漫的人來說,古典的人枯燥無味,呆滯醜陋。對於古典的人,浪漫的人輕浮淺薄,膚淺沒有內涵。人們偏向於從一種形式思考和感覺,就會誤解和看清另一種形式。

斐德洛是信奉古典精神的人,注重理智和分析。把分析運用好,就像是善用一把鋒利的小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刀子用以分析世界,把精力放在分析這把刀子本身才是重要的。

古典的認知方法和浪漫的認知方法互不相容。斐德洛希望能夠將兩者融合為一,將重點放在分析的來源。斐德洛研究邏輯,研究古典系統的系統。他熱切地研究理性,因為他想從理性中解放出來。

作者認為,研究理性就要先有理性的例子。研究摩托車維修的藝術,就是研究理性藝術的縮影。摩托車的結構即設計者的理念,各種零件即各種觀念。觀念的結構即為體系,也就是西方知識的基本結構。結構整體即為系統。我們的系統觀就是理性。

從體系中要通過邏輯找到屬於自己的路。邏輯有兩種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解決一個難題通常是交替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正統的科學方法就是把所有狀況寫下來,寫下來後解決的方法就會漸漸浮現。正確寫出問題的步驟如下:

1、 問題是什麼

2、 假設問題的原因

3、 證實每個問題的假設

4、 預測實驗的結果

5、 觀察實驗的結果

6、 由實驗得出結論

由以上步驟可以得知,實驗過程僅是科學的一部分,要避免把實驗和展示混為一談。

在科學方法中,假設是科學的源頭。假設的形成是難以解釋的。愛因斯坦曾說「通往法則沒有合乎邏輯的路,只有靠著直覺和對經驗的體諒才能進入其中。」建立宇宙的基本法則是科學的源頭。這些基本法則就等同於假設。

在實驗假設是否正確的時候,其他假設會不斷涌現出來。斐德洛將假設本身作為一種實體。他擬定一條定理,

這條定理否認了所有科學方法的效用。因為如果假設出現的速度快於實驗能夠處理的速度,就來不及證明所有的假設。如果不能夠證明所有的假設,任何實驗結果都變得不可靠。針對這一點,愛因斯坦認為:「根據進化所顯示的,在歷史上任何一刻,所有可見的存在,總有一個會證明他比其他的一切要優越。」斐德洛看來,這說明真理是一種時間的功能。過去的事實會不斷被新的解釋取代,科學的歷史發展確是如此。隨著科學研究速度的增快,未來科學研究成果的壽命將會越來越短。看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假設也就越來越多。來不及從一堆假設中篩選出真理,就會產生更多的假設。想接著科學的方法接近真理,實際上沒有任何進展,甚至越來越遠,這是當前運用的科學方法造成的。

科學本應消滅這一現象,卻製造出反科學的混亂。

斐德洛認為,科學危機產生的原因是理性存在天生的缺點。古典的理性結構在情感上是空虛的,在美學上沒有任何錶現,在靈性上一片空白。這導致了人們在整個文明的理性結構下,活得很盲目而且很疏離。有些人希望從這個結構(理性和感性二分的結構)之外尋找答案,但是卻找不到持久而令人滿意的答案。斐德洛反其道而行之,想把二者結合起來。

針對什麼是大學這個問題,斐德洛所採用的分析的手法不是將大學劃分成不同的科系,也沒有將學校分成學生、教授和行政部門,而是從教會和地點入手分析大學的本質是流傳下來的理性的自身。

在友人狄威斯家居住的時候,作者以烤肉架說明書為例,說明組合烤肉架的方法不止說明書指示的一種。當內心平靜,發現人和機器之間的關系的時候,就會優千百種烤肉架的組合方式。由此可見科學和藝術是緊密相連的,把藝術和科學分離是完全違反自然的,而兩者的分離已經太久了。

科學的問題在於沒有和人的心靈連接在一起,所以在盲目中表露出醜陋的一面,因而必然引起人們的厭惡。然而理性的方法不可能解決理性自己產生的問題,有些人選擇直接拋棄一絲不苟的理性,跟著感覺走。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拋棄或者否定理性。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該是拋棄或者否定理性,而是要拓展理性的內涵。

良質——就是拓展理性內涵的直接結果。斐德洛開始思考什麼是良質。斐德洛讓自己學生寫什麼是思想和陳述的良質,學生無從下手。斐德洛自己同樣有這樣的困惑。有所謂的良質的存在,但是一旦去界定它,情況就會變得混亂。斐德洛給良質下定義,

良質的這個定義其實就是拒絕給它下定義。

在哲學上良質的定義就是所謂的美學。斐德洛認為把良質歸為某些學問之下,是對良質的污衊。不對良質下定義,良質就不隸屬於任何知識的領域。美學家認為斐德洛並沒有說出道理,因為他沒有用理性的方法證實他的理論。定義是理性的基礎,但是斐德洛困惑與如何用理性界定拒絕被界定的事物。

良質是否存在呢?根據哲學的實在論方法,要證明一個東西是否存在,可以把它從環境中抽離出來,如果原先的環境無法正常運作,那麼它就存在。按照此觀點,把良質從藝術中抽離出來,畫作就無所謂好壞,音樂無所謂好壞,詩無所謂好壞,喜劇無所謂好壞,運動無所謂好壞,食物無所謂好壞,電影無所謂好壞,舞蹈無所謂好壞。但是科學、數學、哲學、邏輯則不會受到沒有良質的影響。

缺少良質後,世界仍能運轉,但是生命將會變得非常呆滯,生命不再有價值活著目標。所以良質是存在的。抽離出良質,就是朴質。缺少良質是朴質的精髓。

朴質會阻礙我們與良質的接觸。也許,問題不是良質是否存在,而是分析本身。

從形而上學來看,良質是存在於我們觀察的事物中,還是主觀地存在於當事者心中?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辯駁這個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邏輯嚴謹的方法如下,一是反駁所謂的客觀暗指的是科學測量的方法;二是反駁主觀暗指的是喜歡的一切;三是否定主觀和客觀是僅有的選擇。也有一些非邏輯性的反駁方法,一是對良質的無知就是無能;二是對於兩難問題自己無法回答,但無法回答不代表沒有答案;三是根本拒絕回答這個問題。斐德洛還是選擇要用邏輯和辯證的方法回答這個問題。

針對客觀的難題——良質為什麼無法用科學儀器測量出來的問題,洛克認為不論是否屬於科學范疇,你只能了解一個事物的良質而非其他。也就是說,良質之所以無法測量,因為良質就是所測量的全部。斐德洛認為這個解釋並不成立,因為事物的物理性質可以測量,良質卻是不屬於物理范疇的模糊特性。於是,從這個角度的解釋暫時擱置。

針對主觀的難題——良質是否是所喜愛的事物的問題,斐德洛發現社會很自然的反對人做自己喜好的事。因為做自己喜好的事情來自於非理性的情感。從科學的物質主義看,能由科學儀器測量的物質和能量才是真實的,其他的都是不真實的,或者說不重要的。喜歡是無法用科學儀器衡量的,喜歡可能是一個事實,也可能是一種幻覺,因此就不真實。從古典形式主義看,無法通過理智了解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良質是一種不能被理智分析的情感認知,因此是不重要的。斐德洛推翻科學的物質主義看法的手段是研究科學的物質主義看法的前提是否荒謬,即無法測知能量的事物就不存在或不重要是否正確。根據數字零的例子、發現重力的例子,可以得知如果主觀被視為不重要,整個科學體系也會隨之瓦解。辯駁古典形式主義的觀點的方法同樣如此。

在面對主觀的難題和客觀的難題時,都必須將整個理性的背景納入考量,而不應該單單因為感情的沖動而立刻做出反應。

我們可能無法被立即發現良質,而是在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明白。

下一個問題是如果每個人都知道良質是什麼,為什麼對它有不一致的意見。一種解釋是雖然純粹的良質對每個人都一樣,但是體現良質的本原卻是人人各異的。這種解釋相當於沒有給良質下定義,不算解答問題。另一種解釋是人們對良質意見的不同在於有些人使用他們當下的情緒,有些人應用他們整體的知識。這種解釋相當於把單獨的統一的良質劃分成了兩個,浪漫的一個,古典的一個。良質被分析這把刀子一分為二。

對於斐德洛來說,他所謂的良質是超越古典的良質和浪漫的良質之上的。良質不是客觀的,它不存在於物質之中。良質也不是主觀的,它不單單存在於人心。良質獨立於人心和物質兩者之外。斐德洛認為,世界是由心、物和良質三種事物組成的。針對三者的關系,斐德洛認為,良質不會單獨與主觀或客觀發生關系,而是在主觀和客觀交匯一剎那出現的。由此看來,良質不是一種物體,是一種事件,是主觀意識到客觀存在時發生的事件,是同時意識到主客觀存在時所發生的事件。良質不僅僅是主體和客體相遇產生的結果,良質是主體和客體的因。

(未完待續)

閱讀全文

與什麼人會看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路圖形大全 瀏覽:769
2A級電路 瀏覽:684
昊幫家居 瀏覽:26
萬賽牌家用電器 瀏覽:365
售後換新機怎麼樣 瀏覽:986
淘寶生鮮產品怎麼處理售後 瀏覽:663
含原電路 瀏覽:904
8大門電路 瀏覽:878
什麼門防水防曬不變形 瀏覽:341
有源吸峰電路 瀏覽:745
美的吸油煙機售後維修點查詢 瀏覽:278
小米台燈進水了還可以保修嗎 瀏覽:469
防水床笠是什麼材質 瀏覽:692
杭州三星電視機售後服務電話 瀏覽:95
樓房防水施工圖紙怎麼看 瀏覽:148
陽台防水補漏多少錢一個 瀏覽:612
今味家居 瀏覽:922
周林頻譜體驗售後中心怎麼樣 瀏覽:941
聚乙烯復合丙綸防水卷材怎麼樣 瀏覽:263
蘋果台州售後授權維修中心 瀏覽: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