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維修問題 > 遷江大橋什麼時候維修

遷江大橋什麼時候維修

發布時間:2021-01-23 21:52:25

1. 關於遷江美麗風景的作文

「北俯鳴灘」是舊時遷江縣的八景之一。
發源於大明山龍頭峰的清水河,流經幾個縣,越流越大,流到遷江就流進了紅水河。「北俯鳴灘」就在清水河流入紅水河的交匯處,由北俯灘和北俯角構成。
在這個交匯處,由落差、頑石、水花、巨響繪制而成的一幅動態圖景,遷江人命名為北俯灘。整個灘面白茫茫一大片,凹凸不平的河底頑石,鋪蓋著急流而下的河水,瀑出一堆堆雪團,滾動飛揚,濺起縷縷淡白淡白的水霧,在灘面上輕飄慢舞。灘頭至灘尾,灘水帶著震天巨響,狂奔急瀉,若雪山崩塌,如萬馬脫韁,勢不可擋,似要把紅水河攔腰斬斷。灘中間有一岩石小洲立於水面,就像一條巨大的鯉魚,似乎是正在興致勃勃地與灘水相戲,任由一個個銳不可擋的雪團急劇滾來,管他響聲震盪不絕於耳,「鯉魚」毫不畏懼,永不退縮,猶如一個貪玩的頑童,得意洋洋說:「好玩!好玩!」
「好玩!好玩!」在北俯角小巧玲瓏的觀賞亭里,時常有幾個人,他們臨風憑攔,放眼俯看,灘面奇觀盡收眼底,賞心裡之餘,一定也會這么說的。他們或者是達官貴人,或者是平頭百姓——好景色人人都想看嘛,豈能有貧貴之分?在這里還可以看到兩條河沿岸千樹萬樹的木棉花開,一樹更比一樹開得鮮,一樹更比一樹開得紅,滿眼鮮紅鮮艷得讓人心頭發熱。還可以右看斜陽中的榜山,左看霧靄中的印山,一邊是晰晰清朗,空靈絕塵,一邊是若隱若現,神秘莫測,榜山為什麼臨河而止,印山為什麼遠遠遙望?故事不長,邊看邊講吧,你一句我一句。還可以看紅水河邊的「美女曬羅裙」, 「羅裙」依舊在,卻不知美人流落到了水的哪一方,不妨把她的故事續一續,邊看邊講吧,你一句我一句。還可以看晚霞中的遷江寶塔,熠熠生輝,瑰麗煌煌,寶塔里還藏著一個神仙的故事,邊看邊講吧,你一句我一句。身臨此境,眼觸彼景,會做詩的詩興大發,你詠河灘我詠木棉,他詠榜山印山寶塔,你方唱罷我登場,你吹捧我:「好詩,不得了!」我奉承你「好詞!真是絕妙!」個個得意,人人開心。不會做詩或者不想做詩的,也不要緊,在這里指指點點,言笑靨靨,也很好。
然而能夠在這個亭子里觀灘賞景、作詩講古的人,應該都全部作古了,因為據說,這個亭子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就已經毀掉了。許多年前,我也曾想找一找這個觀賞亭遺址,卻是連影子也找不到了。
不過,北俯角依然還是當年的北俯角,高高地聳立在兩條河交匯點之南,聳立在北俯灘的上空,是一組高度近百米的石壁,拔兩河交匯的水面而起,偉岸,雄奇,峻險。我早年在遷江時,就經常聽到人們說這么一句氣話:「你想不開你就去跳北俯角啦!」不過,我從未聽聞有人敢去那裡跳過。

2
據說,兩條河邊的大蔸木棉樹大部分是在大煉鋼鐵那陣子被伐掉的。此後因木材和燃料匱缺,木棉樹仍繼續遭到不斷砍伐,大的小的都砍了,到了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就幾近絕跡了。五叔跟我說過,過去在北俯角附近的東門一帶有七八蔸木棉樹特別大,要兩三個人才能合抱。我對他說,真有更大?是不是誇張了?他說我,你曉得什嗎,最少也要兩個人才能合抱!我小的時候,也是看見過兩蔸大木棉樹的,在北俯角附近的西南面,我們十六隊的地頭,但遠沒有五叔說的那麼大,所以我才懷疑他說話誇張,不過我所見的這兩蔸木棉樹,樹腳直徑大概也有一米左右的,當然後來也被砍掉了。現在我又看到,清水河和紅水河兩岸又密密麻麻的長出了不少木棉樹,特別是在北俯角東面的清水河兩岸,又特別是在我們隊地盤的南岸,長得更多,更可人,有的已經長得蠻大了,直徑有一尺或者一尺多了,而且多數都長得筆直挺拔,大約有五六層樓房高了。只是,在木棉花開的時候,我每次回去沒能遇著過,遇著的話,應該是很好看的了,很有規模的了。我大都是清明節回去,這時木棉花都是剛剛開過,只能看到滿地落紅,樹上最多也是殘余幾朵而已。也許是因為去年冬天太冷,而且連續冷得太久,今年清明節我回去又是尚未開花,連花蕾也還沒結成。
如今,北俯角隔紅水河相望,多了一個遷江糖廠。遷江糖廠的名望,在全國都是掛得上號的,相當老牌了,是全來賓市最上檔次的糖廠,現在隸屬於東糖集團。三十多年前,這糖廠開始建設時,我曾在那裡得過幾塊錢,是工錢。那時我還是個學生,跟幾個人合夥去挖基腳,挖了個大坑,大約是星期天去的吧,可能也逃了點課。那時我們班裡有三個糖廠的同學,可能是他們幫聯系去做的吧,但印象中他們卻沒有人參加我們做。另外還有一次是去南門河挑沙子,也是挑給糖廠的,這一次好像是有一兩個糖廠的同學參加了我們。
紅水河一漲水,北俯灘奇觀就被淹沒了,但卻是又另有一種奇觀來取代,那就是「青龍鑽過黃龍底」。是謂,清水河之水清清,紅水河之水渾渾,清水河灌入紅水河時,交匯處的水面便是青一抹,黃一抹,或呈圓圈,或呈逗號,或呈長條,或呈絲扭扭,忽大忽小,忽隱忽現,相互交映,動感十足。這一景觀雖然好看,老一輩人卻是認為有點問題。什麼問題呢?據說,舊時遷江女子風流韻事多,而且性工作者人才輩出,不知是哪位地理先生把這一現象歸咎於「青龍鑽過黃龍底」,認為是風水使然。遷江人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有這么一個順口溜:「榜在東來印在西,遷江城門四向低,青龍鑽過黃龍底,遷江美女路人妻。」後面這句版本較多,這是我在遷江聽到的多數人說法,個別很不客氣的說法是「遷江美女眾人妻」,比較客氣一點的是「遷江美女眾人知」、 「遷江美女天下知」。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是或露骨或含蓄道出那麼一種意思。不過我覺得,從整個順口溜來看,「遷江美女路人妻」也不盡然是因為「青龍鑽過黃龍底」,「榜在東來印在西」,「遷江城門四向低」似乎也都是原因之一。事實到底是不是這樣,鬼才懂。

3
在北俯灘的稍微上游處,有一個碼頭,我們對這個碼頭的稱呼很亂,有時稱為北俯碼頭,有時稱為北門碼頭,有時還稱為東門碼頭。稱為北門碼頭或許是因為它比較靠近舊時遷江城的北門,又是在城外的北端;稱為東門碼頭大概也因為它同時又是比較靠近舊城的東門,而且在它的上游約兩百米處,原先就有一個真正的東門碼頭,這個碼頭可以說是從東門碼頭移下來的。我覺得,從碼頭處的具體位置來講,稱為北俯碼頭是更准確一些的。我不知道這個北俯碼頭開始於何時,但可以肯定最早早不過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因為老人都說,遷江的城牆是在這一年拆掉,而未拆城牆前這里是不通路的,不通路也就不可能有碼頭,當然在此之前另有東門老碼頭在起作用。當年的那個老碼頭,是由遷江城的東城門進出的,出東城門直走一百多米就是老碼頭的這邊岸了。據說,當年的東門老碼頭鋪設得很好,全部是石板台階,從東城門到碼頭也都全是石板路。小時候我仍然看見東門老碼頭遺留下來的一些石板台階,對岸的多一些,我們這邊只是在靠近水邊的地方有幾塊石板。

待續...
北俯碼頭的東面,就是我們隊的河邊地,差不多到碼頭頂的地方,旁邊還有我家的一塊飼料地。飼料地其實是一種另類的自留地,大概是因為對食品站的生豬收購任務總完不成,公社領導和大隊領導都很頭疼,貧下中農們又普遍反映:沒地種飼料養豬難哦!你們不是有自留地嗎?自留地不可以種飼料嗎?唉,生產隊的收入夠不夠生活你們也懂的,就靠自留地來補點好點了,哪個還捨得拿去種飼料呢?領導們也心知肚明這是實情,於是就靈機一動另外分給飼料地,並且嚴格規定:飼料地只能種飼料!在我的印象里,我家的那塊飼料地確實也沒有種過經濟作物,只是種些紅薯玉米木薯之類的東西。
北俯碼頭的渡船常在灘頭擺渡,有時也移到灘尾擺渡。在灘尾擺渡時,船隻總是要被清水河的灘水沖進紅水河很遠的地方,然後又慢慢的繞彎子搖回來。船隻被水急沖的那個時刻,坐在船上我總是覺得很刺激,很過癮,多數人都覺得很好玩的,少數膽小的婦女會顯得很緊張,船頭船尾的兩名艄公則是全神貫注,絲毫不敢鬆懈。河水漲得不見灘時,就多是在灘面位置擺渡。如果不是灘尾擺渡,常常在兩岸立樁拉一根大纜繩,艄公就手拉這根纜繩把船渡過這邊渡過那邊。
我第一次坐船過河,就是在這個渡口,是放假了跟著我母親上榜山割草,那時我大概十歲吧,或者更小一些。在渡船搖到半中河的時候,我母親交給我五分錢硬幣說,丟到河裡去吧。我問為什麼要把錢丟到河裡去,她說頭一回坐船過河的人都要丟錢下河的。我又問為什麼頭一回坐船過河的人都要丟錢下河?她說,不要講更多了,你趕快丟!接著又說是老人講的,老人規定的。拿著那五分錢,我雖然仍有點捨不得,但終於還是按她說的丟進了河裡。後來我想,那五分錢應該是進貢給河神爺的吧,是對他的敬重,對他的虔誠,是請他多多關照,保佑平安。那時坐船過河每人每次來回也就兩三分錢而已,而我母親卻讓我丟了五分錢,可見她對河神半點不敢馬虎,同時,在她看來,也是對兒子的安全高度負責。大概因為這個風俗,在枯水季節,我們常拿著螞蟥釘去北俯灘邊的石夾里挖挖找找,時常能得到一些銅錢,銅鐳,還有一分兩分五分的硬幣,運氣好的話,還能得到一個廣東20毫的銀幣。有時也到大河(遷江人時常把紅水河稱為大河,同時把清水河稱為小河)的舊碼頭去挖找,也有類此所得。
人民公社時期,北俯灘渡口的渡船是屬於高龍大隊所有,渡船的艄公也是高龍大隊委派來的。高龍大隊所轄的好幾個村都是在對面河的那邊,他們來遷江趕圩都要經過這個渡口,他們在這個渡口過船時都是免費的。那個時期雖然大家都很窮,但社會福利卻往往能深入到最普通的民眾之中,是為一個例子。我們在這里坐船雖然收費,但也是很低廉的,每次來回也夠不上買一個雞蛋的錢,個別人實在沒有錢也不會遭到拒載。
這個渡口我是經常過的,過那邊河割草、鋤柴等(柴頭,我們遷江話是說柴等)、釣魚、攀魚等,有時也特別過去玩玩,比如帶一幫同學去爬榜山——在榜山上可以對遷江風貌一覽無遺,居民點,舊城的城基,彎彎曲曲的清水河,西瀉東去的紅水河,遷江糖廠,遷江大橋,柳邕公路等等,皆盡收眼底。直到離開遷江多年了,談戀愛時我還帶女朋友來爬過榜山,這是我最末一次過這個渡口,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攀魚都是五叔帶我過去的。五叔絕對是我們十六隊最多才多藝的人,在整個遷江街我看也是,各種竹編網織他都會,他不但精通泥水、木工、打鐵這些活兒,而且都有很齊全的工具,並且是他本人自製的,捕魚他也是個行家,他的漁具相當多,大魚叉小魚叉,大魚轉小轉,大魚領小魚領,大魚巡小魚巡,各種規格的攔綱網,手網還有罾網等,他都有,而且也都是自己做的。攀魚就是用罾網來捕魚,這種捕魚方式在我小時候就已經是很少見了,據我所知,當時在遷江一帶只有一兩個比五叔老二十歲以上的人有捕魚罾具,在五叔的同齡人或者年輕一些的人中,則唯獨五叔一人有罾具。每當紅水河漲水到合適位置的時候,他就從北俯渡口過去攀魚,時常帶上我,過了北俯渡口直走到差不多與寶塔相對的紅水河南岸,在一個水灣里下罾攀魚。五叔下罾的那一帶紅水河岸邊,有不少老蔸的大頭竹,攀罾累了他就去找竹筍,五叔家一直都有一個很大的筍果壇。五叔還從那裡拿了兩蔸竹子種在他房子後面不遠的空地里,一年多以前我回去時,拍下了當年他種的這兩蔸竹子的照片,放進我的博客中的一個視頻里,並題字道:「兒時,曾看著五叔在這里種下兩竿大頭竹。如今,五叔老矣,竹子卻成長了大家族,青枝綠葉,俊秀挺拔。」
是啊,歲月如梭,現在五叔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已經是好多年不去攀魚了,在我們隊附近一帶,甚至可以說在遷江一帶,五叔很可能是最後一個攀魚的人了,現在的年輕人十個至少有九個都不懂罾為何物了。我在去年出版的一本長篇小說里曾對攀罾這種捕魚方式有所描述,茲選錄如下:

十三公說:「大河水漲到位置了,明天我要去攀魚了,你們想去的話可以帶你們去。」
我說:「好啊!攀魚又怎麼攀呢?」
「攀魚就是攀罾。」
「攀罾又是怎麼回事啊?」
「攀罾當然是一種捕魚方法啦。明天你們去看了就懂了。這是一種很古老的捕魚方法了,我小時候私塾先生教我們讀屈原的《九歌》時,我就注意到有兩句『鳥何萃兮萍中,罾何為兮木末。』說明在屈原那時就已經有攀罾捕魚了。你們注意了沒有?是屈原那時,而不是李白那時,更不是蘇東坡那時,而屈原比李白和蘇東坡都要早上千年哩!」
…………
罾是一種用絲線織成的網,像一口煮菜的大鍋,但罾口卻是四四方方的。罾口邊長有差不多一丈,十三公說,他的罾算是織得蠻大的。整個罾網越往罾口的地方越寬,越往罾底的地方越窄,罾的網眼也相應是越往罾口的地方越稀,越往底部就越密。攀罾除了有罾網,還要有罾架。罾架用四根竹子做成,用鐵線穿綁成十字形,每根竹子的尾部都彎成弧形,分別用來繫上罾網的四個角。另外還要用兩根竹竿在水岸邊做一個人字形的架子。用一根粗大的繩子連結人字形的架子,再連結罾架。往回拉動這根粗繩就是起罾,再慢慢放掉這根粗繩就是下罾,人字形的竹架子帶動著整個罾起落。完全下罾時,罾網全部都泡在水裡,罾架也泡,只露出十字交叉點的那地方。裝好罾後,在罾網里丟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以便使罾網下墜到水裡。下罾後每三五分鍾起一次罾,如果有魚游進來,起罾時就會被網在罾網里。怎麼把罾網里的魚捉住呢?用一種叫撈繳的魚具把它們撈上來。攀罾專用的撈繳有一根很長的把,是一根竹竿,人可以站在岸上撈罾網里的魚。魚撈上來了,又放進魚領里泡在水中活養著。魚領是一種竹子織成的用來裝魚的漁具,扁形,口寬,頸小,肚大。魚領口有一個用軟竹蔑做成的須罩罩著,使得放進去了魚不能逃出來。十三公的那個魚領做得很大,能裝三四十斤魚呢。
…………
這罾我們要是一個人拉,稍為有點吃力,兩個人拉就十分輕松。我和阿園拉第一手就得三條魚,一條斤多重的鰱魚,一條七八兩的骨魚,一條二三兩的黃蜂魚。當罾網起到水面,漸漸上升時,它們就在罾網中的水裡射來射去,最後它們就被困在罾網里小小的一窪水中,噼噼啪啪地活蹦亂跳,看去真是叫人興奮不已。
十三公對我們豎起大拇指,哈哈笑著說:「好嘍,你們來了個開張大吉!」又指揮木弟把罾網里的魚撈了。
…………
當罾已經起到大半的時候,罾網里的水面還是很平靜的,我都感到失望了,以為又是一次空罾了。可是隨著罾網的進一步提起,忽然間喝啰一聲大響,一條大魚狠狠撞了一下水面的罾網,弄得罾架都搖擺震動起來。「好大一條魚啊!」我們幾乎都同時喊了起來,人人都面露喜色。
…………
直拉到罾網里只剩下很少一窪水了,它還是不動。這時已經完全能看清楚了——媽呀,是一條頭大大、身長長的魚,白白圓圓的,大約有兩三尺長,看樣子少說也有二十斤重呢。
「是什麼魚啊?我從來不見過這樣的魚。」阿園說。
「這是一條桿魚。哎,不要拉罾了,要留點水給它,不然它垂死掙扎了就不好辦了。別看它現在一動不動的,這種魚兇猛哩,是專門吃比它小的魚長大的。」 木弟說。
有一次,大約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從北俯渡口過那邊河去找蚯蚓——製成地龍干可以賣錢。這次去找蚯蚓我幾乎是沒有收獲,但卻在榜山東面的窯灰村(現在好像是寫為堯威村了)往榜山頭出村不遠的路邊上,我卻看到了一塊石碑,上面赫然寫著四個大字:「雙河縣界」。這塊石碑當時是蓋在路邊的一條小水溝上面,算是當作跨過小溝的橋用吧。後來我跟一些人說起這事,有遷江老人說,那個地方以前確實立有一塊很大的石碑,是縣界碑,所以過去都是把那一帶地所稱為「界牌」的,但是我問這塊碑牌上都寫了些什麼字,卻沒人能說得出來,不識字的說不出來,識字的也說不出來,我問我老頭子時,他是這樣答我的:反正古曉得那塊大石碑是來賓縣和遷江縣的界牌了,哪個有閑情走過看它寫的是什嗎字。他說的也是,當初我看到那塊寫有「雙河縣界」的石碑時,也只是好奇地看了一下,連碑的旁邊寫不寫有小字,我都毫無意識要留心看看,我也是許多年以後才意識到那塊石碑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他們描述中的這塊界牌跟我見到的那塊大小也不相符,描述大都很肯定他們見這塊界牌碑寬一米左右,高有一米多,而我見到的那塊則幾乎要小一半。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聽老人說過遷江縣原先叫雙河縣的,但是非常奇怪,我至今為止所能看到的有關遷江縣的文字資料中,從未見有提到過「雙河縣」這個名稱,關於遷江縣的變遷,文獻資料中我只是見說遷江縣的縣治地址最先是雅山村一帶,然後移到紅水河北岸,再移到南岸。
但是我聽遷江老人對「雙河縣」何以變成「遷江縣」的講述卻是有板有眼的:遷江縣的縣治原本是在紅水河北岸的對河村和現在的遷江糖廠帶,因為附近有兩條河——紅水河和清水河,因而叫雙河縣。有一段時間,作為縣長坐騎的那匹馬,在紅水河北岸放養時,它一次又一次游過水流湍急的紅水河,然後就自個兒在南岸河邊吃草。後來縣里的師爺知道了這件事,就特地派幾個風水先生到南岸考察了一番,然後他就對縣長進言,這是上天對我們的昭示,南岸那邊風水比這邊好,我們應當順從天意把縣治遷到南岸那邊去。縣長採納了這個意見,接著就把縣治遷過來了。因為是從北岸遷到南岸,縣名就改為「遷江縣」。另外,為什麼遷江縣的縣界竟然被來賓縣劃到榜山的背面來,遷江的老人也有講述:當時兩縣約定以縣長跑馬來圈地盤,遷江縣(當時應該叫雙河縣)的縣長很懶,那天人家來賓縣的縣長都已經要跑到遷江縣大本營的家門口了,他才被人喊醒起床。聞報來賓縣縣長的馬頭就要到東面榜山腳了,遷江縣長也還算聰明,他想,紅水河右岸(順流而言)算是完蛋了,必須從左岸搶回來,因此他就從縣治所在地(當時應該在對河村及遷江糖廠一帶)出發,順紅水河而下,直跑到橋鞏、古瓦一帶才往北圈良塘、七洞,然後再圈河裡、北泗,然後再圈溯社、平陽,然後再圈大里、石陵,然後再圈陶鄧、韋里,最終總算基本上打個平手。這個傳說自然是不十分可靠,但卻解釋了遷江來賓兩縣為什麼你管到我的門口,我也差不多管到你的門口。至於由「雙河縣」變成「遷江縣」的傳說,我覺得還是相當有理據的。我估計,我見到的那塊界碑並不是遷江老人說的那塊稱為「界牌」的碑,而且他們說的那塊大界牌也不會寫有「雙河縣」字樣,因為如果寫有話,老人們在講到遷江縣原為雙河縣時一定會提到(事實上沒人提到過),並以此為證。我估計我見到的這塊界碑是先於老人們說的那塊界牌而立的,他們說的界牌應該是由「雙河縣」變成「遷江縣」後重新立的

2. 跪求南寧開摩托車到柳州二級公路的路線,一定要詳細。

從南寧金橋客運站出-安遠加油站-中國石化壯鷹加油站-二塘鎮-中國石內油金星加油容站-金雨傘工業園-中旺石油加油站-四塘鎮-五塘鎮-五塘鎮公路收費站-八塘村-昆侖鎮-新橋鎮-蘆圩鎮-賓陽縣-中國石化賓陽鄒圩加油站-鄒圩鎮-石陵鎮-遷江大橋-河裡鄉-合山城東汽車站-思練鎮-大塘鎮-板六村-柳江縣成團鎮濟安葯店,直行就進入柳州市區了,全線是國道322線。全線長250左右。

3. 遷江大橋哪年開始開工

來賓市興賓區遷江鎮遷江大橋70年代建成,是紅水河上第一座公路橋,連接桂林、柳州到南寧的公路。

閱讀全文

與遷江大橋什麼時候維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井多久維修保養一次 瀏覽:501
崑山花橋美的空調售後維修 瀏覽:448
上海售後公房維修收費標准 瀏覽:120
貴陽華帝灶維修電話是多少 瀏覽:675
南京格蘭仕微波爐售後維修點查詢 瀏覽:357
二手房傢具家電指哪些 瀏覽:869
南京木工機械維修電話 瀏覽:587
德瑞邦定製傢具怎麼樣 瀏覽:205
蕉嶺電力維修電話 瀏覽:820
止水帶防水檢驗批怎麼填寫 瀏覽:89
東方盛世傢具 瀏覽:238
翻新輪胎怎麼分辨過期 瀏覽:933
先鋒電風扇上海松江維修點 瀏覽:123
傢具對外貿易 瀏覽:748
舊牆體翻新有吊頂怎麼辦 瀏覽:648
國家電網考試報名條件專業有哪些 瀏覽:989
舊家電處理廠家在哪裡 瀏覽:937
電路圖正負極 瀏覽:291
舊物翻新地磚怎麼做 瀏覽:118
朗逸天窗漏水維修多少錢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