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世傑是誰有哪些作為呢
引言: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民族英雄都值得我們去銘記,他們的英雄事跡都活躍在現代人的眼前,今天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前進。
現在張世傑的祠堂就位於天台縣城民主路,因為就是為了紀念南宋末年的抗原英雄張世傑所建立的,而且這個祠堂坐東朝西,在張世傑死了之後,他的妻子和孩子曾經輾轉到了天台避難,因此他的後來就在天台定居了下來,然後天堂的百姓在他殉國之後就為他建了祠堂,而且也供奉了排位,從此這里就成了張家的宗祠,而且在解放後 這所祠堂曾經被天台縣的糧管局接管,改造成了糧庫,現在經過了休整已經作為了縣糧食局老人活動的中心。
⑵ 文天祥的生日是多少號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o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 「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 「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昨天上午,倉山潘墩村的祠堂擠滿了人,村中男女老幼正在商量如何為文天祥過769歲生日。潘氏宗祠理事會副理事長潘家順告訴記者:每年農歷三月十六日是文天祥生日,村中都要舉行盛大的儀式紀念文天祥。這個習慣已延續了624年。
文天祥不是福州人,為何這個潘姓村莊要年年為他過生日呢?
記者在村中老人的引領下,走進了一個忠義千古的故事。
文天祥與龍津潘氏始祖義結金蘭
潘墩村全姓潘,其中有一支為龍津潘氏,他們始祖叫潘龍,宋金陵人氏,其妻為抗金名將江萬里之女。因文天祥曾受館於江萬里,與潘龍由相識到義結金蘭。宋末,潘龍護駕入閩,文天祥率軍也入閩,屯兵毬山練兵設防。為振奮士氣,文潘二公在林浦的許獅山白佛岩下,建造了大唐安史之亂時保衛睢陽城的名將張巡、雷萬春等人的神壇一座,用於表明誓與大宋共存亡的心跡。後來,文天祥北上抗元,離別時與潘龍互贈衣冠留念。此後,潘龍護駕南奔,崖山之役戰敗宋室亡後,潘龍隱居福建他鄉,先期被俘的文天祥也在燕京殉難。因懷念與文天祥在毬山共度的時光,潘龍臨死前囑咐子孫一定要回毬山。明洪武十三年,潘龍之孫潘清保尊祖令,率全家定居毬山,至今在此已繁衍了23代。因為都姓潘,毬山後來就被人家稱作「潘墩」。
潘龍之孫為文天祥建祠廟
昨天下午,村中老人潘作明一邊展示著大量文史資料,一邊向記者介紹說:潘龍後人遷到潘墩不久,潘家人雖然住著四面透風的草屋,但卻請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修文天祥祠廟,並於當年就修好。潘龍玄孫潘中憲上奏朝廷奉立文天祥為毬山社稷神享祀千秋,朝廷奏准。文天祥祠廟建好後的幾百年間,該村的村民還多次自發捐款維修祠廟。
在村裡數位老人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文天祥祠廟。祠廟正中立有高大的文天祥彩色塑像,殿堂正上方還有一塊寫有《正氣歌》的牌匾。右邊立有文天祥兒子的彩色塑像,左右兩壁有兩大片彩色壁畫,畫著文天祥麾下的六大助手。
潘墩形成了獨有的文天祥文化
文天祥祠廟現被立為倉山區文物保護單位,立在村口的保護碑上寫著「這是福州地區惟一一個文天祥祠廟」。記者在潘墩村采訪,發現這個村形成的文天祥文化,或許也是福州城中獨有的。
從1830年廟建好後,每年舉行三次全村參加的大型紀念活動。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月夜,請文天祥金身聖駕繞境行香祈福;每年農歷三月十三日,公祭文天祥及文家軍為國捐軀的將士;每年三月十六日,請文天祥金身入潘氏宗祠內,舉行華誕祝壽活動,並聘請大型閩劇團來祠演出數日,以示慶賀。
⑶ 富田鎮的風景名勝
古街:由王家古街和匡家古街組成,整個古街全長約1500米。王家古街長約600米,連接龍川閣古碼頭和誠敬堂兩個旅遊景點,同時穿過馬路到達匡家古街。匡家古街曾是一條古老的驛道,街上古民居、古商鋪多,東南西北由四個古廟串聯,多為明清時期建築。這里是紅色標語的大海洋,革命教育的大課堂。
在大革命時期,富田是紅白軍競相爭奪的地方,爭奪的遺跡主要表現為牆上密密麻麻的標語,匡家古街現在保存下來清晰可辨的紅色標語就達500多條。古街里還有中共贛西南特區委、蘇維埃中央郵政總局、江西省總工會等機構舊址。
江南第一詞王家大祠堂—誠敬堂(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富田鎮王家村,始建於明朝中期,祠堂長82.3米,寬44.3米,總面積為3645.89平米,是江西省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古祠堂,有「江南第一祠」的美譽,在全國范圍內極為罕見。祠堂建築構思奇特。座東朝西,俯瞰呈「丁」字形,與對面呈「人」字形的照壁相對應,暗寓王姓「人丁興旺」;誠敬堂的門樓風格特異。底層為門廊,俗稱「拴馬廊」,整座門樓全靠兩根立柱支撐,頂層為喜鵲聚巢閣;祠堂的整個布局猶如一座城堡,除大門外,另有6道小側門,縱身分為五個層次:門廊、前廳、天井、正廳和後廳,而且祠堂的平面設計成縱階梯形,寓含了步步高升的意思;後廳的門是一個完整的圓形,且圓形的下方剛好與中廳牆壁的缺口底端相切,就像是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一般,寓意「日」,這恰好與祠堂後面的「月光台」交相輝映,每年舉行祭祖慶典時,旺盛的香火將後廳映襯得紅彤彤的,又因祠堂是座東朝西的,遠處看來,彷彿一輪紅日從東邊冉冉升起,充滿了朝氣和活力;整座祠堂共有五口天井。後廳兩口,中間的院子是一個大的天井,兩邊的耳房也各有一口,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形成一個品字,這也是祖先希望子孫後代做人有品行,讀書有品味,做官有品階。木料銜接都用木榫。全棟祠堂的木料構件數以千計,所有木料銜接部位都用木榫,沒用一顆鐵釘,特別是正廳的穹頂和門樓的鵲閣,這樣高難度的建築不用一顆鐵釘,實在是匪夷所思,令人嘆為觀止,這也是評為國保單位的主要原因。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丞相祠復原工程項目總投資900萬元,佔地1036平方米,為二井三進式結構,祠館結合,祭祀成列。該文丞相祠在歷史上曾得朝廷「敕令」修建而成,歷經三建三毀。作為文天祥故鄉的青原,基於打造文天祥正氣文化承載平台的考慮,於2013年9月決定按照原址原貌規劃復原文丞相祠。2014年1月,青原區以祠館結合的形式對文丞相祠進行維修復原,復原工程得到了各方大力支持,市委辦、市政府辦、吉安縣政府以及文氏後裔、社會各界紛紛慷慨解囊,為項目認捐資金600餘萬元。經過精心的維修復原,文丞相祠終於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下一步,青原區將啟動祠內布展,於明年上半年正式對外開放文丞相祠,並做好周邊古碼頭、古街修復工作,將文丞相祠打造成富田景區新景點。揭牌後,王萍、王少玄、吳敏、劉宗華等在家的市四套班子領導參觀考察了文丞相祠和周邊古碼頭、古街及富田鎮陂下古村。 橫坑古村(國家3A級景區)橫坑古名泓溪,有683年的歷史。橫坑古村田野阡陌,綠樹成蔭,古樟、古楓環繞,竹林掩映,風景優美,是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第四批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古村內原有23座祠堂,現存11座,其中7座保存完好。村內數條古巷縱橫交錯,祠堂、磚雕、石雕彰顯著古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橫坑古村擁有富有特色的農耕文化歷史。為了讓遊客切身體會農耕文化特色,該區在古村重點打造了農耕文化體驗區,建設了1個榨油坊,布置了水車、油槽、碾米間、豆腐磨坊等。建設了兩處游樂池塘,以及300多米的游步道。 白雲湖(白雲山水庫)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白雲山,距吉安市中心城區60公里。白雲湖是白雲山水電站蓄水形成的人工湖,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良好,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庫區水面總面積7500畝,庫容總量1.2億立方米,湖區總面積20餘平方公里。湖區前接民族英雄文天祥故里,後接「東井岡」二次反「圍剿」主戰場一東團畲族鄉,人文景觀豐富。白雲湖聚「紅色、綠色、古色」之秀,是水上娛樂、避暑休閑勝地。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1])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胡立教 (1928-2006),江西吉安人。192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8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1928年至1930年,任江西省吉安縣村團支部書記,歷任連副政治委員、紅軍總司令部電台報務員,新四軍後方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財政部副部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代行長、黨組代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3年後,歷任河南省革委會副主任兼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1981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袁昇平 (1912-2003),中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木湖村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游擊隊班長,贛南獨立團排長、連長,紅軍衛生學校政治教員、政治指導員,紅一軍團第一師十三團總支部書記,一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副營長,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一、二、三團政治委員,第一支隊政治委員,陝甘寧晉綏聯防教導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遼西、遼吉、遼北軍區政治部主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政治部主任,第十二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四十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政治委員,志願軍幹部部副部長,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第二政治委員,北京軍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劉賢權 (1914-1992),少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江背村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幹事,政治指導員,衛生隊隊長兼政治指導員,師衛生部政治委員,敵工科幹事,民運科科長,民運部部長兼統戰部部長,支隊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分區司令員,師政治委員,縱隊政治部主任,師長,副軍長,軍政治委員,海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軍長、沈陽軍區副參謀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青海省軍區司令員,鐵道兵政治委員、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土地革命戰爭中,他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中,他帶領部隊多次粉碎敵人的清剿和掃盪,殲滅大量敵人。解放戰爭中,他參加了東北秋季攻勢和遼沈、平津、渡江、衡寶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為軍隊建設做了大量工作,為祖國的鐵路建設做出了貢獻。
劉華香 (1913—2007),少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江背村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六軍第二縱隊政治部宣傳隊隊長,機炮連政治指導員,紅三軍第八師二十四團政治委員,紅九軍團第三師七團團長,紅三十二軍第九十四師參謀長,第九十六師團長,參加了一至五次反「圍剿」斗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雁北第六支隊支隊長,第五軍分區參謀長,參加了「反掃盪」和「百團大戰」等戰役戰斗。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五軍分區副司令員,綏蒙軍區參謀長,綏遠軍區參謀長,參加了綏包、朔縣、大同等戰役戰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綏遠軍區莎縣軍分區司令員,蒙綏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
劉昂(1916—2002),江西省吉安縣(今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江背村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九軍團第三師九團連政治指導員,紅三十二軍政治部敵工科科長、團政治委員。曾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七一八團營長,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五團副團長,八路軍南下支隊分隊長,湘鄂贛軍區東分區參謀長,軍政幹部學校副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幹部教導團團長,晉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參謀長,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華北軍政大學高級幹部隊隊長、副總隊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三十二步兵學校校長,南京步兵學校校長,南京軍區炮兵副司令員,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空軍軍政治委員,南京軍區空軍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錢江(1915~1996),少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橫坑村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參加長征。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歷任紅軍總司令部宣傳員,軍委二局報務員,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二局工作隊隊長,中原軍區司令部二局政委,東北軍區二局處長、局長,中南軍區二局政委,軍委三部三局局長,總參三部副部長兼解放軍工程學院院長,總參三部政委、顧問等職。一生從事無線電軍事偵察工作,為全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曾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羅通(1915—2005),少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雲樓村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瑞金特科學校排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連政治指導員,陝甘寧邊區關中保安司令部政治科科長,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第四團政治委員,中共豫鄂區委軍事部副部長,路西指揮部參謀長,新四軍第五師十四旅四十一團政治委員,中原軍區第四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湘鄂贛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鄂東軍區參謀長,晉綏軍區第九軍分區副政治委員,中原軍區補充旅政治委員,江漢軍區獨立第二師師長,第四野戰軍五十一軍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戰車學校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政治部幹部部部長,濟南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政治委員,濟南軍區政治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得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廖鼎琳(1914- ),少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木湖村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炮兵營通訊員、警衛員、教導師2團連指導員,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指導員、抗大一分校政治處組織股股長、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營教導員、冀中軍區第2軍分區自衛營指導員、17團政治處主任。第7軍分區36區隊政委、第7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軍區3縱11旅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副政委、第10軍分區副政委、定縣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建國後,任綏遠軍區旅政委、師政委,36軍106師政委。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36軍106師政委、志願軍裝甲兵指揮部政委。獲二級國旗勛章、二級自由獨立勛章。回國後,歷任63軍副政委、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政委,69軍政委、65軍政委、國防科委訓練基地政委,炮兵學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叄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⑷ 「宋末三傑」都有誰其中誰的事跡和作品流傳最廣
宋末三傑指的是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其中文天祥的事跡和作品流傳最廣。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 。文天祥之所以最著名,是因為他有許多有名的事跡。不僅在軍事上有傑出的功績,在文學上,也流傳了許多有名的作品。
文天祥二十歲就考取了進士,在幫助宋理宗提議論策時,一口氣寫下了一萬字,並且不帶草稿。宋理宗看上了這位人才,並提拔他為第一名。在職期間,文天祥多次東下,收復州縣多出。後來,在一次戰役當中,失敗被俘,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殉國。
他還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詞,例如,《赴闕 》、《高沙道中 》、《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 等。
⑸ 崖門謁三忠祠的翻譯
一、出處:
清初詩人陳恭尹所著《崖門謁三忠祠》。
二、譯文:
又吹起了蕭蕭的山風,崖門山下,海浪至今還在悲鳴。
荒殿里杜鵑聲聲啼血,奔波十年的愁苦人,前來拜竭三位忠臣。
既然海水尚被崖門分隔,何以江山沒有地界限制異族入境?
舟泊崖門,我也感受到敗亡日的艱難,懷著敬畏之心,閱讀布滿蒼苔的碑文。
三、原文:
山木蕭蕭風更吹,兩崖波浪至今悲。一聲望帝啼荒殿,十載愁人來古祠。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化夷。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
四、注釋:
蒼苔:青苔。
舊碑:指表彰三忠的碑文。
蕭蕭:搖動的樣子。
作品賞析:
這首詩在韻腳的使用上很有特點,韻部本身便造成低回懇摯的語境,再加上詩人那沉重壓抑的情感,使全詩從內容到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統一和較強的藝術效果。
開頭兩句山木蕭蕭風又吹,兩崖波浪至今悲。蒼涼沉鬱,感慨遙深,為全詩奠定了悲壯的基調,點明了詩人不是在單純弔古,而更是在傷今,語極渾厚有力。
尾句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詩人以三位忠烈的事跡激勵自己,永葆節志。表明了詩人誓不與清統治者合作的決心。
⑹ 珠海文物保護單位是什麼
「珠海市」蘇兆征故居
位於珠海市淇澳島東溪坊。原是蘇兆征祖父在清代所建。青磚木構平房,一座兩間,建築面積68平方米。屋前有小院落,圍以矮牆。中國早期工人運動領袖蘇兆征出生在此並度過青少年時代。
「珠海市」楊氏大宗祠
位於珠海市南屏鎮北山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依山而建,佔地8838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五間三進,兩旁廂房的布局。規模宏大,古樸幽雅。
「珠海市」石溪摩崖石刻
位於珠海市香洲區山場村後山上。山澗旁有30多題摩崖石刻。清道光年間本村進士鮑俊在此地築亭榭,邀文友仿蘭亭修禊聚會。「鵝」、「石溪」、「蓮島」、「曠觀」等大字獨
具匠心,屬鮑手跡。後人也仿此刻石。
「珠海市」梅溪石牌坊
位於珠海市前山鎮梅溪村。共3座。建光緒皇帝為旌表清朝駐夏威夷第一任領事官陳芳及其父母、長子賜建的。兩座八柱三間三樓;一座四柱三間三樓。以花崗岩構築,雕刻工藝精緻。
「珠海市」三灶島「萬人墳」遺址(含「千人墳」遺址)
位於珠海市三灶鎮竹瀝。葬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殘害的三灶島群眾,華僑和港澳同胞集資修建。有牌坊、紀念碑和墳墓,佔地約1萬平方米,1979年遷葬於此。千人墳位於三灶鎮魚弄村,佔地300平方米。
情況:
從新石器時代到先秦時期的高欄島寶鏡灣遺址、淇澳島東澳灣沙丘遺址、三灶草堂灣沙丘遺址,到距今三千多年的高欄島寶鏡灣摩崖石刻畫;從明清時期的南門菉猗堂、北山楊氏大宗祠、梅溪牌坊等古建築,到盧慕貞、唐紹儀、蘇兆征等一批近代歷史名人的故居,每一處文物古跡都是珠海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見證。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最關鍵的工作是保護。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也成為近年來文化部門努力的方向。
1998年,《關於做好我市文物保護工作的議案》被列為市四屆人大六次會議議案。當年,市政府決定從旅遊專項經費中劃出100萬元、此後五年每年由市財政撥款50萬元、作為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文物保護工作。多年來,文保部門精打細算先後搶救維修了唐家唐紹儀故居(含共樂園、望慈山房)、淇澳蘇兆征故居、拱北蓮花亭、前山寨城牆、三灶萬人墳、前山梅溪牌坊(含陳芳故居、家族墓園)、淇澳天後宮(含白石街)、南屏甄賢學校、東澳島東澳銃城、前山蘇曼殊故居(含辦理蘇社添祖居產權過戶)、三灶高欄寶鏡灣岩畫(含遺址考古發掘)、山場石溪摩崖石刻群、斗門張世傑墓、金鼎盧慕貞故居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⑺ 張世傑的後世紀念
張世傑祠堂,位於天台縣城民主路,為紀念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張張世傑而建。該祠坐東朝西,四合院布局,前面為五開間硬山頂的正門,南、北為單坡屋面的廂房,東側是三開間的正祠。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世傑死後,在戰亂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輾轉至天台避難,因此他的後代在天台定居下來。天台百姓在他殉國後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從此這里便成了張家的宗祠。
解放後祠堂曾被天台縣糧管局接管,並被改造成糧庫,七十年代後又成為職工宿舍。現經整修,作為縣糧食局老人活動中心。
正祠的平面為三開間兩進深,屋頂為鉤連搭結構,即前後有兩個兩坡屋頂,前屋脊略低於後屋脊,脊長也略短於後脊,兩屋頂相對的兩坡交接於同一根檁條上,在兩屋頂東西向的中軸線上,第三個屋頂垂直搭接於兩坡之間,並與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體形成「工」字形脊,六個坡面的相交線呈菱形,形態十分優美。
祠堂的雕刻工藝也相當純熟,五朝門上的牛腿花拳和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飾都十分飽滿圓滑,鳥獸造型被巧妙地象徵化卻依舊生動。 參見詞條:張世傑墓
張世傑墓,位於斗門縣井岸鎮黃楊村。墓座西朝東,佔地616平方米,三重回嶺,兩道曲折的左右擺手,三級拜台,金井,一對墓表,前有兜士。墓為灰沙所造,墓碑用青石,碑文:「宋太傅樞密副使越國張公諱張世傑之墓」。
⑻ 潮州的歷史
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制始於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74年歷史。歷史上相繼為潮汕郡、州、路、府治所,隋代經略台灣的始發地,唐代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和對台的主要通道。
宋代以來享有」南國邦郡「、「嶺海名邦」、「海濱鄒魯」之稱。潮州地靈人傑,名人有嶺南第一名臣翁萬達、泰國五大帝之首達信大帝、國學泰斗饒宗頤、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謝國民、廣東省長盧瑞華等。
潮州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潮汕文化重要的發源地、興盛地。以潮語、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綉、潮汕善堂、潮汕商幫文化為代表的潮汕文化影響深遠,譽播海內外。
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對外開放旅遊城市,擁有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廣濟橋、韓文公祠、牌坊街等一批全國著名景區景點和特色旅遊休閑街區。
潮州的風景名勝有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
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今天人們所說的潮州八景是指外八景,即「鱷渡秋風」、「西湖漁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北閣佛燈」、「韓祠橡木」、「湘橋春漲」、「鳳凰時雨」、「龍湫寶塔」(原位於北閣對面江心,現仍存遺址)。
潮州新八景:潮州評選「新八景」旨在「促進文化經濟融合,展現歷史名城風采」。「新八景」為:濱江紅棉、廣場燈影、坊街亭韻、淡浮水墨、綠島晴嵐、桑浦禪泉、鳳凰天池、柘林漁火。
「新八景」特色鮮明,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生態景觀兼顧,山、海資源皆備,既有歷史遺存,又有現代建築,涵蓋潮州各區縣,「老八景」亦布列其間。
潮州的重要人物古代有:楊世略、林大欽、林德鏞、黃仁勇、劉允、蕭端蒙、鄭大進、翁萬達、丁日昌、王大寶、陳夢龍、林大春。近現代有:李嘉誠、饒宗頤、陳偉南、孫大文、蔡瀾。
到潮州旅遊,人們首先想起的是「治潮八月,享譽千載」的文豪韓愈。唐元和十四年(819年),他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僅八個月,改調袁州。後人在刺史公堂後面建造了韓文公廟。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州守王君滌在潮州城南七里處新建韓廟,落成後蘇軾為之寫了碑記。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潮州知軍州事又在韓愈親手植橡木的東山上另建新祠,即現今韓江對岸的公祠。
(8)張世傑祠維修怎麼樣了擴展閱讀
記者在潮州市采訪時了解到,已有近千年歷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駙馬府」完成了維修近日已開門迎客。
「潮州故居,前有百里池塘,後有十里花園。」這是載於許氏宗譜中,北宋駙馬許鈺對其妻子德安公主描述家鄉故居的話語。
⑼ 福清歷史名人事跡
依清乾隆版《福清縣志》稱,宋代福清最後一位知縣為「陳公榮」為「長樂人」,其實不盡然。
陳公榮,字子華,長樂人,曾游太學。宋德佑二年(1276),元軍大舉南下,南宋小朝廷很快土崩瓦解,皇帝趙顯和謝太後被俘北去。5月,趙昰在福州被張世傑、陸秀夫擁戴為帝,年號景炎。端王趙昰下詔書,號召天下勤王。長樂江田太學生陳公榮毀家紓難,變賣家產招募丁壯1700多人待命。陳公榮親率子、侄上福州拜見右丞相文天祥,矢志抗元保宋,深得文天祥的嘉許並薦舉陳公榮為福清知縣兼行軍司馬。11月,元軍直逼福州,張世傑、陸秀夫等護送趙昰帝從海上退到泉州。時泉州節度使蒲壽庚獻城降元,小朝廷又逃奔潮州,只有興化城仍在陳文龍「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旗幟下抗守著。陳文龍生於莆田,長在長樂,是宋度宗戊辰科(1268年)的狀元。此時,陳文龍兵微勢孤,在十分窘迫的情況下,他寫了一封信給福清知縣兼行軍司馬陳公榮請求援助。
陳公榮明知小朝廷已成難挽之局,但毅然率領江田陳氏子弟赴泉州,協助張世傑,和元兵大戰於鳳凰山下。激戰中,陳公榮與陳氏家兵失散,兒子宗傅、侄老成沖鋒尋救,相繼陣亡。此役江田合族173人犧牲,惟陳公榮死裡逃生,一人回鄉。元軍破了南宋所有抵抗,陳文龍被俘,押送北上,在杭州岳廟自盡,留下千秋民族英雄美名。
此後,陳公榮隱居朱熹設館處,親自教讀本族子弟,臨終前囑戒陳氏族人:「勿事二姓,不為元官。」並留一首挽子、侄等173名義士詩:「邊城將星落,浩盪煙塵黃。我亦在行陣,生死未可量。涕滂感永訣,激烈摧肝腸。昔爾仗雄劍,志豐清八荒。神武埒頗牧,奇計如平良。遇賊奮英果,逐殺何奇強。氣數乖人事,竟向鋒刃僵。忠魂薄日月,耿耿萬古光。雖雲獲死所,國恥猶未忘。死應作厲鬼,虜酋盡殺傷。」(見《泉州府志》)。而長樂江田陳氏「終元之世,無一人附官籍者。」(見《福建通志》第八十六冊《忠節傳略》第二頁)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頒旨敕建陳公榮、陳宗傅、陳老成三忠祠,並追封陳宗傅提刑司檢法,陳老成御史台檢法,死難173名義士一律官封千總。
大明王朝建立後,長樂縣令將三忠事跡奏報朝廷,洪武帝朱元璋閱表後深為感動,頒旨敕長樂縣令:春秋兩季均須拜祠祭奠。吏部侍郎顧起元、戶部主事魏良佐、通政參議趙緩等顯宦要員親赴江田憑吊三忠義士,並賦詩撰文,謳歌三義士毀家紓難的崇高精神。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咸豐九年(1859年),清廷仍旨敕長樂地方官春秋兩祭,並撥縣衙庫銀供祠宇維修。1992年,南陽陳氏族人又集資重修,保持祠宇原建規制。祠宇正殿牌匾「三忠祠」三字系原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項南題寫,古樸端莊。這座古祠是江田陳氏族人的驕傲,也是長樂人民的光榮。數百年來,雖屢經戰火,仍安然無恙,成為歷代民眾憑吊一代忠烈的聖地。
三忠祠現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長樂市青少年德育基地。
長樂江田《南陽陳氏族譜》載:唐末,晉國公陳熹與子陳夔攜族人隨王審知從祖居地河南光州固始縣南下入閩,遷居福清新豐里南陽村(今朝陽村),為南陽陳氏始祖,世稱「南陽公」。陳夔五世孫陳泰,於北宋初年(960—970)從福清南陽遷入長樂十九都江田。可見,終究說來,這陳公榮祖籍就是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