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京長江大橋路面已經過多少次維修了
我是南工大工程院的,我們老師說的大修12次,小修500,是個虛數,大體500次
大修就是你說的全面維修吧,1972,1976,1978,1985,1988,1995(當年連修了5次,當時南京市長張連發主持修繕工程,被譽為馬路市長),1997,1999
這些大修都不是封閉施工,因為長江大橋不收費,對於南京人而言太重要了,要知道如果你住在江北,開車上下班來回就至少30元,一個月至少600多元的過路費,而南京人(江北)平均收入每月只有1800多元,這是官方報道
② 南京長江大橋維修到什麼時候啊
南京長江大橋維修預計耗時27個月,計劃於2018年12月底完工通車。
③ 南京長江大橋封閉維修了嗎
南京長江大橋目前尚未開工維修。根據2015年9月29日披露的該工程二次環境影響公示,說明長江大橋封閉改造工程從法定程序上正在加快,但目前還是可以上橋玩的。大橋橋面是沒有開放時間限制的,晚上也能上去走走。南堡公園本身是不要門票的,但乘電梯上橋是要票的,一般來說從南堡上去比較好,因為那裡風景比較好,對住在城裡的人來說也比較方便,而北堡不太方便。
④ 南京長江大橋什麼時候封閉維修 南京長江大橋要修多久
現在還在議論階段,離做方案還有一段時間呢。
⑤ 南京長江大橋今年是不是要翻修啊地鐵是是、明年什麼時候修
其實老早就說要修了,前段時間在報紙上看到要等到青奧會結束後才會翻修,到時候地鐵三號線已經開通了。畢竟大橋是南京的標志之一,總不能不讓遊客遊玩吧,而且修也不是一天兩天能修好的。。。你家在江北還是在江北上班?
⑥ 南京長江大橋什麼時候修好
1968年10月1日,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正式童車。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正式通車,南京長江大橋全線貫通。
⑦ 南京長江大橋維修兩年多 但是什麼時候封橋呢
南京長江大橋擬花9億維修兩年半 何時封封多久未定,2015南京長江大橋維修-巴蜀網
導讀:8月18日,揚子晚報報道了南京長江大橋要封鎖大修的動靜,激發社會廣泛存眷。經歷了半個世紀風雨的南京長江大橋將怎麼修?此次徹底「動刀子」是不是能一'...
查看大圖
8月18日,揚子晚報報道了南京長江大橋要封閉大修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經歷了半個世紀風雨的南京長江大橋將怎麼修?這次徹底「動刀子」是不是能一勞永逸?
昨天,南京市交通局在官網發布「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改造工程社會穩定風險分析公示」,首次對外公布大修初步方案。公示披露,此次大橋維修將投資約9億元,工期預計兩年半。不過,最終封閉時間是否是兩年半?何時開始正式封橋?這些問題尚未最後確定,要等待下一步具體施工方案出台。
大修方案
近期時間表
9月份:上橋勘察病害
11月底:完成勘察專家會診
明年:力爭搭棚架,需耗時1年
備註:具體維修時間未定,封閉時間未定
1 1576米正橋橋面全部拆掉
針對「病灶」:橋面屢修屢壞
「拆除原陶粒混凝土行車道板和鋼縱梁,改造為正交異性板鋼主梁結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省交規院道橋新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章世祥表示,就是把現在的正橋橋面部分全部換掉,這個橋面並不是指瀝青層,而是指整個橋面結構。大橋原來的橋面採用的是混凝土結構,自重較鋼結構要重許多,將混凝土的橋面全部拆除,換成受力性能更好的鋼結構橋面,就能徹底地解決「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問題。
2 橋面伸縮縫全部換新
針對「病灶」:開車跳個不停
經常開車經過大橋的車主都會感覺到,大橋的橋面不平整,開一小段就要「跳」一下。
除了表面瀝青層的坑洞,伸縮縫老化損壞是重要原因。
據了解,此次維修更換橋面伸縮裝置、增設橋面板與鋼橫梁間支座都將改善大橋的受力。理論上換了新的伸縮縫,可以解決「跳車」問題。
3 兩側人行道變鋼結構
針對「病灶」:表面坑窪不斷
人行道是南京長江大橋的一大特色。大橋1.5公里的正橋橋面共寬20米,其中行車道寬15米,兩側還各有2.5米寬的人行道,每天數萬的遊客和市民從人行道經過,這么多年來南京長江大橋的人行道早已滿目瘡痍。此次大修,准備將混凝土結構的人行道全部扒掉,改為鋼結構,進一步減輕橋身自重,防止表面再坑窪不斷。
4 引橋T梁改連續結構
維修目的:行車舒適性大提升
在大橋橋頭堡兩側為引橋,北引橋1247米,南引橋1765米。引橋的「T梁」,簡單說就是在引橋橋柱子上方橫樑上,兩個柱子中間的一個「T」形的梁,用於支撐橋面結構。目前大橋引橋是簡支結構,這種結構每兩個「T梁」之間是有接縫的,改為連續結構後,就把「T梁」從縱向連成了一個整體,不再有縫隙,行車舒適性將大大提升。
5 雙曲拱段換拱頂填料
維修目的:減自重為橋梁減壓
南京長江大橋富有中國風情的「雙孔雙曲拱橋」,一直以來被視為大橋的一大特色,但目前這部分病害嚴重。雙曲拱段更換拱頂填料,其實也是為了將拱頂填料換成更輕的材料,減輕自重,改善受力。
專家解疑
雖然是「根治方案」,但不改大橋經典外觀
近12年經,南京長江大橋維修了不下10次,這次能徹底解決問題嗎?省交規院道橋新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章世祥認為,初步方案將整個橋面全部換掉,應該說是根治方案。
在短短1百多字的維修方案中,3處提到了「改結構」,此次大修會不會改變南京長江大橋半個世紀以來留在人們心中的經典外貌?章世祥說,這次的大修就像是手斷了換個假肢,並不改變整體結構,因此也不會改變大橋的經典外觀。
下層火車可能會調整運營圖
南京長江大橋的設計流量每天1萬輛左右,近幾年,已經穩定在每天平均接近10萬輛,這次維修能不能提高大橋的承重能力,從而增加日常行車能力?章世祥告訴記者,通行能力與橋面的寬度有關,與結構沒有直接關系,但是承重能力不會比原來低。
南京長江大橋是公鐵兩用橋,上層的公路橋面全部拆除,會不會影響下層京滬鐵路線的正常運行?專家認為,在鐵路橋列車運行上部空間加裝臨時性硬頂,兜住公路橋維修散落下來的東西,從理論上可以做到,但是這種措施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可能根據工程時間節點,對列車運營圖進行適度調整,盡量將施工對鐵路的影響降到最小。
焦點追問
是否意味著大橋要封閉兩年半?
為什麼大橋修一下要兩年半?昨天下午,揚子晚報記者聯繫到南京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
據介紹,大橋此次大修時間的確很長,不是因為工程量巨大,而是因為工程比較復雜。因為大橋是公鐵兩用橋,上面公路橋維修,勢必要影響到下面的鐵路運行。為此,在正式維修之前,必須在鐵路橋列車運行上部空間加裝棚架,以免施工掉落物影響鐵路。這一施工需要在鐵路空窗期實施,因此,在兩年半的工期中,光搭棚架可能就需要一年時間。
據悉,本月交通部門就將組織上橋勘察,對大橋病害做一個徹底的摸底,11月底完成勘察並進行專家會診。
目前南京市交通局的計劃是,力爭明
⑧ 南京長江大橋是什麼時候修的
【建設地點】:南京市西北面長江,連通南京市區與浦口區 【開工時間】:1960年1月18日 【竣工時間】:1968年9月鐵路橋通車,同年12月公路橋通 【橋塔高度】:70米 【橋梁長度】:正橋長1577米,鐵路橋長6772米,公路橋長4589米 【結構形式】:雙孔雙曲拱橋形式 【橋孔跨度】:第一孔是128米外,其餘9孔均為160米 【建築造價】:2.87億元 【設計單位】:鐵道部大橋工程局 【建設用途】:公路和鐵路雙用 【施工單位】:鐵道部大橋工程局 【英文名稱】:Nanking Yangtse River Bridge
⑨ 南京長江大橋什麼時候修的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於1968年,位於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1968年12月29日竣工。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餘為引橋,是我國橋梁之最。正橋的路欄上,公路引橋採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桿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潔白雅緻。南北兩端各有兩座高70米的橋頭堡,堡內有電梯可通鐵路橋、公路橋及橋頭堡上的瞭望台。堡前還各有一座高10餘米的工農兵雕塑。南堡下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公園。
南京長江大橋共有9個橋墩,最高的橋墩從基礎到頂部高85米,底面積約400平方米,比一個籃球場還大。正橋的橋孔跨度達160米,橋下可行萬噸巨輪。整座大橋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壯觀。尤其是晚上,橋欄桿上的1048盞泛光燈齊放,橋墩上的540盞金屬鹵素燈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加上公路橋上的150對玉蘭花燈齊明,橋頭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盞鈉燈使大橋像一串夜明珠橫跨江上。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綿延十餘里,「疑是銀河落九天」。
有位哲人說,「橋是凝固的歷史,它記錄了民族的精神。」秦人公元前蒲津橋, 隋人的趙州橋,南宋泉州的萬安橋顯出中國古代文明「俯視六合」那份輝煌與自 信。而清代那種囿於情韻、小巧琦麗的橋卻成了帝王公侯後園獨享的玩物,雖風 光依舊,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橋文明」走入了一個「死胡同」。而中國橋 梁的輝煌時代卻是共和國50年,這筆「濃墨重彩」就繪於滔滔的長江上。 長虹接地通南北,遠水浮天貫古今。6300公里的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各拉丹 東雪山的沱沱河,流經11個省市。多少年,多少代,中國人夢想在長江建橋,19 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圓了國人第一個夢想。到現在,宜賓以下的長江上空 已建有宜賓、瀘州、白沙陀、南紀門、涪陵、萬縣、西陵峽、枝城、武漢、黃石 、九江、銅陵、南京、揚中和江陰等17座大型橋梁,囊括了拱橋、鋼桁架橋、斜 拉橋、懸索橋等各種橋型,成為反映中國橋梁建設各階段水平的龐大「博物館」 。兩代架橋人在這座「博物館」里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向極限發出 挑戰。
60年代,完全由中國人自力更生建造的南京長江大橋,曾以「最長的公鐵兩 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