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芯馳科技上市了嗎
部分上市了,但仍然在發展中。
芯馳科技是一家提供高性能域控級別大型車規處理器的本土晶元企業,業務領域覆蓋智能座艙、中央網關、自動駕駛。致力於為OEM及Tier 1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助力客戶加速研發,實現產品快速落地。
芯馳晶元已開啟規模量產,馳科技旗下的三大類晶元X9、G9、V9都採用16nm製程。這一製程水平在消費電子端已經比較落後,但在汽車行業內,16nm製程是主流產品。目前甚至還有不少汽車晶元產品停留在28nm或45nm的水平。
但是,16nm並非汽車晶元的終點,晶元巨頭正在發力布局更先進製程的晶元產品。目前,已經有多款新車搭載了高通第3代驍龍汽車數字座艙平台,這一平台就採用7nm製程,包括2021款理想ONE、吉利星越L、威馬W6等都已經前裝量產上市。而在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自動駕駛電腦Hardware 3採用14nm製程,今年年底到明面年初,將有多款車型搭載英偉達Orin自動駕駛晶元,這款晶元也採用7nm製程。甚至有消息說,特斯拉也正在「悄悄」研發5nm製程Hardware 4自動駕駛晶元。同時,高通還宣布,明年將量產基於5nm製程的第四代驍龍汽車數字座艙平台,其性能或與今年安卓旗艦手機的驍龍888接近。
由此可見,從消費電子到智能汽車,晶元製程是各大廠商追求的重點方向之一。
使用更先進製程的晶元,意味著在同樣的面積下,可以堆放更多數量的晶體管。因此,性能、功耗表現都會更出色。
拓展資料:
芯馳科技X9U可實現「一芯十屏」剛剛過去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芯馳科技推出了全開放自動駕駛平台——UniDrive,這一自動駕駛平台可以允許開發者快速部署自動駕駛演算法,加速晶元量產上車。
從L0級別的預警輔助,到L2+級自動駕駛,芯馳科技的晶元產品線已經能夠完全覆蓋。
2022年,芯馳將推出10~200TOPS之間的自動駕駛晶元——V9P/U,該產品擁有更高算力集成,可支持L3級別的自動駕駛。
㈡ 湖塘電腦維修哪個比較好
其實干電腦這行不存在技術問題,主要是乾的時間長,解決的問題就越多,電腦這行 都差不多 ,想家用電腦最多重做系統就得了 。
㈢ 如何看待芯馳面向汽車的三款SOC晶元
引言:上個月受邀看了芯馳(SemiDrive)的9系列SoC線上發布會,年初其實就收到了線下發布會的邀請,但因為疫情一直無法確定時間。這次線上發布會看下來還是頗有亮點的,只可惜沒有抽到獎品。芯馳這次發布了三款晶元(X9、V9、G9)三大汽車晶元產品,作為一個國產車規高性能晶元的團隊,這次發布的9系列晶元有不少獨到之處,依據發布會的信息簡單聊一聊這三款晶元和晶元對汽車電子的發展影響。
01? 晶元在新型架構中重要性
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大變革背景下,汽車軟體作為一種車企需要探索的模式,從產品定義的角度圍繞軟體出發,已成為業界需要探索的共識。在這個裡面,傳統汽車採用經典的分布式 E/E 架構遇到了核心的瓶頸,主要的原因是:單個ECU的計算能力不足、供應商軟硬體迭代一體化使得產品SOP之後固化,面向未來更多功能的通訊帶寬不足等等,都不能滿足未來的汽車發展的需求。
在目前的EE電子電氣升級中有幾個突出的特點值得關註:
1)汽車ECU的硬體架構和ECU協同工作的網路升級。升級路徑表現為分布式(模塊化→集成化)、 域集中(域控制集中→跨域融合)、 中央集中式(車載電腦→車-雲計算)。在這個過程中,車載網路骨幹由CAN匯流排向CANFD、乙太網方向發展,甚至發展到後期可能採用PCIE的板卡通信架構發展車載電腦的整體設計。
2)軟體架構升級。通過 AutoSAR和Autosar Adaptive等軟體架構提供標準的介面定義,模塊化設計,促使軟硬體解耦分層,實現軟硬體設計分離;?Classic AutoSAR 架構逐步向 Classic AutoSAR 和 Adaptive AutoSAR 混 合式架構。好處在於:可實現軟體/固件 OTA 升級、軟體架構的軟實時、 操作系統可移植;採集數據信息多功能應用,有效減少硬體需求量,真正實現軟體定義汽車。
在智能汽車的計算平台的硬體上,大部分車企會採用混合架構,傳統主控制器主要還是基於32位Tricore,PowerPC以及850等架構的微處理器, 主要作為冗餘和兼容的部分。對於AI和計算力消耗較多的自動駕駛和交互應用, 需提供GPP通用處理器、硬體加速器(HWA)和嵌入式的可編程邏輯陣列(eFPGA),域控制器最大的提升還是在晶元算力的提升,這也使得晶元廠家和車企的直接溝通,也在這個層級需要和軟體聯合考慮。
比較典型的是類似於BMW的架構,如下圖所示,BMW的智能駕駛的所有基礎就是基於Intel和Mobileye的基礎晶元平台,在這個基礎晶元平台上
02 芯馳的晶元平台
智能汽車計算平台硬體架構,基於高性能CPU/GPU的SOC晶元實現娛樂、自動駕駛和內部的高速通信,需要強大的硬體運算資源,在智能駕駛領域能夠基於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定位系統和高精地圖等多信息融合實現環境感知定位、路徑決策規劃和車輛運動控制等,滿足智能駕駛系統高性能和高安全性的控制需求。在娛樂領域,處理後台的大量視頻數據滿足外部的高速數據傳輸,這一切都需要計算平台內的晶元滿足強大的運算能力滿足計算性能與實時性要求、滿足ISO 26262的功能安全要求、滿足信息安全要求、支持多種車內通信協議CANFD/Ethernet等、支持FOTA升級,實現功能迭代、滿足車規級標准(溫度、電磁兼容、可靠性等)和滿足成本要求。
這裡面我們看到的更多的還是國外晶元企業在汽車領域的布局,可能還有三星和蘋果未來也要參與這個游戲。
英特爾早期嘗試發布自動駕駛平台IntelGo,並通過並購來完成布局,包括Mobileye的EyeQ系列專用晶元、Altera的FPGA晶元和Movidius的視覺處理單元VPU,以及自己的8核凌動晶元CPU處理器,形成自動駕駛的整體硬體解決方案。
英偉達的Drive PX和PX2可滿足L2、L3級ADAS應用,為合作夥伴提供從底層運算、操作系統層、軟體演算法層以及應用層在內的全套可定製的解決方案;自動駕駛處理器Xavier和Orin晶元可滿足L3/L4級自動駕駛應用,集成了NVIDIA新一代GPU架構和Arm Hercules CPU內核以及全新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加速器。
高通通過將自己的移動處理晶元升級為車規級切入汽車電子領域,2019年量產的820A支持深度學習的ADAS應用,經過迭代以後高通發布自動駕駛晶元平台驍龍Ride,採用了模塊化的高性能異構多核 CPU/GPU,包括深度學習加速器和自動駕駛軟體Stack,內置了AI計算機視覺引擎。
這次芯馳發布的三款晶元,定位是很有意思的:
X9系列晶元用來支持未來智能座艙:在傳統汽車座艙里,人和車的溝通只能通過按鍵和基礎的觸控屏等進行;而一顆X9晶元可以同時支持多塊高清屏幕,具備語音交互、手勢識別,駕駛員狀態監控等功能,可以讓人在車內感受到多元化的交互體驗;
V9系列晶元是自動駕駛的核心大腦:作為域控制器核心,V9內置高性能視覺引擎,支持多達18個攝像頭輸入,不僅能滿足ADAS應用需求,還能給未來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留有充足的擴展空間;
G9系列晶元是未來汽車的智慧信息樞紐;X9智能座艙、V9智能駕駛,以及其它功能模塊和域控制器,原本相互獨立、各自為政,G9在其中起到了交互連接的作用,讓各個功能模塊在車內互聯互通,形成未來汽車的智慧神經網路。同時,G9還可連接外部網路,支持OTA在線升級,自動駕駛在線開啟等功能。
我覺得這些產品的推出,特別是芯馳也和一些生態的夥伴把晶元的應用嘗試推起來,真的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能給產業多一種選擇。傳統半導體通常我們會用3個維度來評價一個半導體,通常是Performance(性能),Power(功耗),Price(價格)。對於車規晶元來講,還有三個維度:安全性、可靠性和長效性。圍繞未來的智能汽車的計算平台的需求,對於晶元這塊我們只看到華為把手機晶元往汽車級別遷移,並沒有太多其他企業專注於這個領域。
小結:這一篇文章我覺得還是重點談一下SOC晶元平台存在的意義,我們可以看一下這三款產品發布會上的視頻,後面我們來談談芯馳的架構師的一些總結,非常有意思。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愛綠光電在光電行業的排名怎麼樣
愛綠光電( iGreen Optronics,簡稱iGreen) ,成立於2010年,為一結合產品設計、研發及銷售的新形態面板顯示公司,創業團隊來自工研院、TFT-LCD大廠、及驅動IC廠等各專精領域。
iGreen超廣色域顯示技術Super Diamond LED (簡稱Diamond LED),具高色彩飽和度、高對比度、超廣視角、具有更省電的功能,增加使用時間,可支援手機、平板電腦所需之色彩亮麗、節能的顯示技術;讓使用者擁有鑽石級華麗視覺享受。
Diamond LED的顯示色域(Gamut),可超過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面板顯示色域的25%~35%,達NTSC標准135%以上;再搭配上iGreen自行開發的新式超低功耗「 Silence節能技術」,與傳統LCD面板及AMOLED面板相比,功耗將可節省達20%~60%以上。
iGreen即將推出全彩超低功耗電子書技術(簡稱Silence 技術),以及反射式超低功耗Silence全彩顯示技術(Reflective Silence Color ,簡稱RSC),結合手寫與筆觸之新式觸控技術,讓您享受毛筆字般的觸控新體驗。
Diamond LED及Silence 顯示技術為iGreen自行研發設計,並布局多國專利,該技術生產,尺寸小從3~4吋,大至60~70吋,可快速進入量產,廣泛應用到可攜式裝置、大尺寸數位電視及監視器上; 從根本上解決了AMOLED彩色畫面耗電過高的問題,在廣色域上比AMOLED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