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設備為什麼要進行計劃性檢修
由第一次產業革命時的事後檢修/故障檢修(BM,Break Maintenance)發展到19世紀第二次產業革命的預防性檢修(PM,Prevention Maintenance)。預防性檢修又經過多年的發展,根據檢修的技術條件、目標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檢修方式。主要有以時間為依據,預先設定檢修工作內容與周期的定期檢修 (TBM,Time Based Maintenance),或稱計劃檢修 (SM,Schele Maintenance)。我國的計劃維修管理起源於前蘇聯,其思想是:在嚴格的設備設計製造規范和完全計劃形式的生產體制條件下,為預防設備的故障和事故損失,企業對設備採取強制性計劃維修。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一套完善的"二保加大修"的設備管理體系。計劃維修在現代逐步發展為將事後處理變為事前預測分析,事前防範,超越了傳統設備管理的預防性維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體系。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RCM(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起源於美國航空界。該方法以各類故障模型為基礎,以故障分析和狀態監測為手段,以提高設備的可靠性為目標的設備管理方式,即是在對元件的可能故障對整個系統可靠性影響評估的基礎上決定維修計劃的一種維修策略。它需要先建立一個設備故障模型,然後以預計的或觀測到的外場系統性能為基礎,對維修過程和活動進行控制。如可以通過分析預期或實際系統或部件的失效,跟蹤該系統失效的發展趨勢來描述系統的性能,以確定規劃維修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對計劃性檢修的一點體會: 對設備的保養以及大修做出計劃,更有針對性。以防止在保養的時候盲目進行,應該進行更換的零件沒有更換,還能工作的零件卻進行了更換。 有效地突出重點的設備,經常容易發生故障的設備,維修復雜的設備,針對性加強維修人員的技能。 重點分析解決生產效率降低的原因,使設備的生產效率保持下來,防止設備在有效的生命周期內單位時間完成的生產任務越來越少。 更好地評估設備的可靠性,為新設備的采購提供資料 更好,更合理配製維修人員的數量和層次。 最後根據統計分析的結果,形成一定的文件,再根據效果,對第一次的分析有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正,堅持下來。應該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以上是我的看法,也許對你有用
㈡ 什麼是RCM
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RCM)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用以確定資產預防性維修需求、優化維修制度的一種系統工程方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對系統進行功能與故障分析,明確系統內各故障的後果;用規范化的邏輯決斷方法,確定出各故障後果的預防性對策;通過現場故障數據統計、專家評估、定量化建模等手段在保證安全性和完好性的前提下,以維修停機損失最小為目標優化系統的維修策略。
(2)電力系統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RCM認證流程
1、第三方的實驗室評估產品,確定執行的測試標准;
2、測試如出現不符合項,實驗室會對產品進行整改以符合並達到澳洲標准要求;
3、測試通過,出具測試報告;
4、提交測試報告至澳洲發證機構進行文件審核;
5、澳洲審核通過,核發RCM證書;
6、客戶可自行或者交由實驗室完成澳洲網站注冊工作;
㈢ RCM和TPM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RCM和TPM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一:RCM與TPM的定義:
RCM是指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是歐美通過對設備磨損曲線和設備故障診斷技術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後發展出來的一種維修體系。
TPM通常翻譯為全員生產維修。它是40年前由一位美國製造人員提出。由日本的汽車電子元件製造商——Nippondenso在1960』s後期率先引入維修領域。從理論上講,TPM是一種維修程序,起源於「全員質量管理」。
二、RCM與TPM的區別與聯系
聯系:對於企業來講,裝備維修有兩個目標:一是確定物理部件在當前工作環境下的維修需求;二是盡可能經濟有效的完成這些維修作業。RCM通常用於解決第一個目標,TPM則用於解決第二個目標。
RCM主要通過規范化的分析確定裝備的實際維修需求,制定適用且有效的維修工作類型,即提高維修策略的效能。其前提條件是要求工業部門具備基本的裝備運轉條件,而且操作人員的技能水平、養成和訓練要求的標准要高。
TPM起源於製造業,強調人的重要性。TPM過程試圖對企業的組織結構進行重塑以挖掘其自身潛力。TPM的目的是進行更好的維修,而實際上經過TPM規劃後的維修作業及其計劃安排並沒有變,變的是具體操作的人員。
區別:RCM和TPM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是RCM用於提高維修策略而TPM則認為單靠維修並不能提高系統可靠性。由於進程需求的不同產生的因素,諸如:缺乏細心的操作人員和缺少操作實踐經驗,落後的基本裝備運行條件和裝備負載的改變等均對裝備可靠性有影響。除非所有工人能積極的、有意識的避免失誤減少損失,否則製造業和礦業就不能經濟有效的實現早期故障診斷和減少故障。
由於RCM與TPM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因此如何有效的將兩者有機結合必將成為未來維修技術的研究方向。
㈣ 設備預防性維修管理的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RCM
1.設備的可靠性分析
1)什麼是RCM
2)RCM的產生和發展-維修新觀念
3)RCM分析的輸版出
4)RCM的用途及經濟權效益
2.RCM的原理和分析過程
1) RCM的基本觀點
2) RCM分析中的7個基本問題
3) RCM的分析過程
㈤ 急!!!《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圖書,電子版
這樣的書在高校的圖書館會有,或者是城市裡大的圖書館會有,可以借閱。
㈥ 什麼是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性
定義: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工作(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RCM)是基於可靠性分析方法實現維修策略優化的一門技術。其目標是在滿足安全性、環境技術要求和使用工作要求的同時,獲得產品的最小維修資源消耗。通過這項工作,用戶可以找出系統組成中對系統性能影響最大的零部件及其維修工作方式。
區別:應該說RCM屬於可靠性分析(這個可靠性是泛指可靠性工程)的一種方法,常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包括預計、RBD、FMECA、故障樹、事件樹、Markov、壽命周期費用分析、RCM等等;不知道你說的普通可靠性分析是指的哪一個?
1>可能目前電子企業用得較多的是預計,這種分析的目的是在產品設計初期預計產品的故障率、MTBF等可靠性參數指標,從而給設計人員提供參考,設計時重點關注預計結果較差的部件。
但是預計的結果參考價值很有限,所得數值只能告訴你產品的故障率是在這個數量級上面,而且對於機械零部件和企業自產元器件(如果沒有送去做可靠性試驗測數據的話),缺乏足夠的數據,完全無法預計。
2>RBD——可靠性框圖(可靠性建模)也可以計算故障率,但是與預計不同的是可以考慮零部件並聯模型、貯存備份等情況,而預計是把產品看做一個大串聯系統。
3>FMECA——故障模式影響及危害性分析,用於找出產品可能的故障模式和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其本質就是填表,幫助設計人員一步步分析產品可能發生的故障有哪些,並分別標注每個故障模式的嚴酷度。
4>故障樹——聊這個之前我想提一下可靠性分析要達到什麼目的:我們做可靠性工作就是要提高產品的可靠性,減少產品發生故障的概率,那麼,這就要有一個過程;哲學里邊有個方法論還是什麼來著,告訴我們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可靠性工作也是如此。
前面FMECA解決了故障「是什麼」,那麼故障樹分析就是要分析故障原因,解決「為什麼」的問題,找到引起故障發生的原因,並分析找到其中對產品影響最大的那些故障來源,這樣設計師就可以針對這些重要的、關鍵的故障做改進。
5>事件樹、Markov,一般是配合故障樹使用,進行系統PSA、PRA分析,針對關鍵部件進行Markov分析。
6>壽命周期費用分析(Life Cycle Cost,LCC),主要是考慮錢,是計算整個系統或產品從方案醞釀到使用直至報廢的時間歷程中全部費用的方法。
7>RCM——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性分析,樓主關心的分析方法,在其定義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的目的是制定維修策略,這個策略必須能夠滿足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而且所消耗的維修資源(人力、時間、備品備件等)最小。
呵呵,今天很閑,瞎扯了很多,都是原創哦,跟很多正在做可靠性工作的軍工單位交流過,絕非轉載,希望能幫到你。
㈦ 怎樣才能保證電力系統供電可靠性
提高系統接線的靈活性和可靠性;
提高設備的可用率,包括設備因素,人為因素和外界影響因素;
提高運行方式的合理性;
保證電力容量和備用容量的充足。
(2.1 加大電網改造力度,提高供電可靠性。在2009 年我國提 出建立「堅強智能電網」,要建立堅強智能電網則必須加大電網的 改造力度和速度。從電力系統來看,這也是提高電力系統供電可 靠性的關鍵。電網改造的規劃、設計以及建設過程中,涉及到經 濟性和可靠性時,必須優先考慮供電可靠性。而且在改造過程必 須充分考慮主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其滿足N-1 原則,特殊地 區則需要滿足N-2 原則。 2.2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供電可靠性。(1)推廣狀態檢修, 按實際需要進行停電檢修。隨著電網改造力度的加大,電網中逐 漸採用免維護、高可靠性的新的電氣設備,因此傳統的周期性計 劃檢修已經不適應運行設備的需要。所以一種更合理的檢修方式-- --狀態檢修逐漸替代傳統的檢修方式成為主流。狀態檢修可以根據 電氣設備的運行情況、試驗結果與結構特點,通過綜合分析來確 定設備是否需要進行檢修,其基本思想是使電氣設備盡可能長時 間的處於運行狀態。(2)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開展帶電作業的研 究,減少設備停電時間。帶電作業是指在不停電的情況下,對高 壓電氣設備進行操作。帶電作業包括帶電測試、帶電檢查和帶電 維修等幾方面的內容。帶電作業是設備維護中技術性非常強的工 程之一,其不僅對作業人員的技術要求高,而且對作業人員的心 理素質要求極高。 2.3 建立配網綜合自動化系統,提高供電可靠性。通過對現 有配電網的升級改造,以實現配電網的自動化,從而使配電網一 發生故障,自動化系統就可以立即動作,將故障區段予以隔離, 同時,使非故障區段自動恢復正常供電。配電網自動化系統不僅 將故障尋找時間大大縮短,而且還可以將受故障影響的范圍壓縮 到一定的區間,不至於是整個配電網受到影響。如果再給其配置 機械化的搶修隊伍,那麼電力系統因故障而停電的時間可以得到 更大的縮減。同時,配電網綜合自動化系統還可以為狀態檢修以 及電力市場的開放提供決策的依據,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配電網靈 活性,進一步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2.4 加強線路絕緣,提高供電可靠性。由於環境因素的不確 定性,架空線路發生故障導致的停電檢修的次數相對較多,其在 供電設備因故障安排停電檢修對電力系統供電可靠性的影響中占 據著很大的比例。因此,提高輸電線路的絕緣水平,可以有效的 提高電力系統供電可靠性。 3 提高供電可靠性的組織措施 3.1 健全可靠性管理網路,提高可靠性管理意識。(1)電力 系統供電可靠性關乎國民經濟,而可靠性管理則貫穿著整個生產 過程。所以可靠性專職人員不僅要愛崗敬業、工作認真,還必須 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積極深入生產、了解生產的各個環節,並且 要熟練的掌握微機的操作方法以及相應的管理應用軟體的使用。 因此,挑選可靠性專職人員關系著整個可靠性管理網路能否正常 運行,是整個管理網路體系的完善與健全的關鍵。(2)電力系統 供電可靠性管理涉及到生產的各個行業和部門,整個系統是一個 統一的整體。只有得到各方的全面支持和協調配合,可靠性管理 網路才能順利的開展工作。因此,必須採取科學的管理手段,為 可靠性專職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以保證可靠性管理網路能 正常、順利的運行。(3)電力企業不僅需要根據國家有關電力可 靠性的相關規程和行業標准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還需要加強相 應的組織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企業的可靠性例會制度,使相應人 員責任、權利和利益三者相統一。從而提高所有相關人員的意 識,提高可靠性專職人員的業務水平。 3.2 以供電可靠性為中心,優化停電檢修管理。(1)電力系 統電氣設備的檢修關系著供電可靠性,因此要合理的安排每一次 檢修,要精心制定和嚴格控制檢修的施工方案。在制定施工方案 前應該充分考慮作業的實際情況,以確定是實行停電作業還是帶 電作業。再考慮通過相互的協調和配合,是否可以將不同的停電 項目安排到一起進行作業,從而有效地減少停電檢修的次數。 (2)在優化停電檢修的同時,要加大可靠性應用分析的力度。不 能僅僅停留在事後統計可靠性的工作上,要先將可靠性指標進行 計算,然後利用這些數據。並且採用科學的方法,逐步提升監控 的能力,以求達到事前預測的能力,實現目標管理。 3.3 加強運行維護管理工作,充實故障搶修力量。(1)降低 電氣設備故障率是提高電力系統供電可靠性的有力措施,因此要 積極地預防影響電氣設備正常運行的各種因素,及時的發現並消 除電氣設備的缺陷。對於輸電線路需要不斷加強其運行維護管 理,特別要加強外力對其破壞的控制,盡可能的消除安全隱患, 從而降低因電氣設備故障對供電可靠性的影響。(2)電力系統發 生故障在所難免,因此供電企業必須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所轄區 域的不同,在保證應有的日常維護檢修隊伍的同時,還應增加應 對突發性故障的急修人員。要經常性的對急修人員進行培訓,針 對可能出現的故障制定相應的處理預案。在平時,不僅要加大故 障處理工器具的投入,還要定期的組織相關人員進行事故演習, 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鍛煉搶修隊伍的快速反應能力。)
㈧ 什麼是設備的主動維修,預先維修以及以可靠性為中心的RCM管理
所謂主動維修,來預先維修實自際是發現故障或非正常響應時就應進行的維修,有點類似過去的維護保養。而不是等設備罷工了,再組織維修。這樣儀器設備的損壞程度要小的多。這樣的難度要大的多,且需要高素質的友使用及維修人員。
以可靠性為中心則簡單些,只要注意儀器定期或隨時的檢定/校準。最好的辦法是有自己的計量標准。否則花錢作一般問題就會出現。
㈨ 如何實現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
質保期內建議還是4S做 不然容易被認定為脫保 這樣說不清楚了 質保期過了 4S做和外面做差不多了 可靠性 外面的專業修理店也不會輸4S的
㈩ 什麼是電力系統的可靠性
電力系統的任務是向用戶提供源源不斷、質量合格的電能。由於電力系統各種設備,包括發電機、變壓器、輸電線路、斷路器等一次設備及與之配套的二次設備,都會發生不同類型的故障,從而影響電力系統正常運行和對用戶正常供電。電力系統故障,對電力企業、用戶和國民經濟某些環節,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生產和生活對電源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而停電造成的損失也日益增大。因此,要求電力系統應有很高的可靠性。
我國「七五」期間,電站建設總規模為6000萬千瓦至6500萬千瓦,主要是20萬千瓦以上機組。而我國單機容量20萬千瓦至32萬千瓦機組的可靠性指標—可用率低於國外先進水平5%一12%,如果能將發電機
組可用率提高5%,則相當於同期在國家不增加投資的情況下,多增加300萬千瓦至325萬千瓦發電容量,這是非常大的經濟效益。
可靠性一般可理解為:元件、設備、系統等在規定的條件下和預定的時間內,完成其規定功能的性能。電力系統的可靠性是指在規定頻率和一定的電壓偏移范圍內,保證電力供應的性能。電力系統可靠性基本上可以用供電不間斷性和可維修性來描述。
電力系統運行可靠性,就是系統承受這樣或那樣擾動的能力,可以以系統的穩定程度來描述。系統穩定又可分為在系統中常發生的小擾動時的靜穩定性和大擾動時的動穩定性。擾動是多種多樣的,例如,輸電線短路、失去發電功率、增加負荷或甩負荷等等。
電力系統可靠性取決於發供電設備和線路的可靠性、電力系統結構和接線、備用容量、運行方式(靜態穩定和動態穩定儲備)以及防止事故連鎖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