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南合眾明德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河南合眾明德是一汽大眾品牌特需授權4S店,憑借其優惠的價位、嚴謹的服務理念、專業的售後團隊實力在中原汽車行業迅速崛起,行業後起之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航海路淮南街交匯處東南角
法定代表人:丁建坡
成立時間:2012-07-16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192000084135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鄭州市二七區航海路165號
㈡ 李達人是誰
李逵他哥
㈢ 大學是什麼
大學的由來及其知識的界定 「大學」最早出現在8世紀末,它是社會找到全方位知識的進路。「大學」的拉丁文名字Uni-versitas,是由Versus「趨向」和Unum「一」合成,是「合眾為一」的涵義。當時的先知先覺之士,意識到到長久以來的「養士」之風,固然可以集結「知識分子」,但是,如何聚集「知識」?「知識」究竟有多少?如何能有全方位的知識進路?當時聰明才智高的人,他們在聖經中的《舊約.創世紀》中,詮釋人的三重祝福。首先是:人的靈魂是上帝的肖像;第二重是:亞當獲賜"伴侶";第三重是:上帝將天上飛的鳥、地上走的獸、水中游的魚都交與人類管理,人類成了「萬物的主人」。當時的學者們依照這三重祝福,認為知識應該包括「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物」三個面向,因而界定「大學」的統一知識,於是大學三學院:人文學院、社會學院、科學學院的規定因而形成。 不過學者們發現,在人類歷史的潮流中,尚有兩大行業沒有包含到「大學」之中,那就是「教士」和「醫生」,前者關懷人的靈魂,後者關懷人的肉體。於是除了人文、社會、科學三學院之外,再加上神學院和醫學院,就成了綜合大學的模型。 十三世紀初,當巴黎大學、牛津大學、撒拉曼加大學創立之初,一、二年級的「初階」是以人文為主;因此人文學院的文、史、哲三系就是大學的「通史」,全校同學都「必修」。三、四年級的「進階」則是學生可以深入自己愛好的科目。 大學: dà xué 英文:university 法文:Université 俄文:университет 1、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通常設有許多專業,再由幾個相近的專業組成系。這里的專科的含義是專門科目,如醫科大學、農業大學、林業大學、葯科大學、商科大學、高新科技大學等。 現代大學的概念,來自英文university(A university is an institution where students study for degrees and where academic research is done)。 2、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 3、[古]∶聚集在特定地點傳播和吸收高深領域知識的一群人的團體。
編輯本段教育機構
大學的含義
大學是國家的高等教育學府,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現在的大學一般包括一個能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和數個專業學院,以及能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大學還包括高等專科(高職)學校。 大學通常被人們比作象牙塔(IvoryTower)。象牙塔(IvoryTower),根據聖經《舊約雅歌》(the Old Test ament,song of songs)第7章第4節,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羅門(Solomon)曾作詩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愛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這樣贊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你的頸項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實本巴特那拉並門旁的水池;……)。很清楚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來描述新娘美麗的頸項。這個詞後來被逐漸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與世隔絕的夢幻境地、逃避現實生活的世外桃源、隱居之地」。在漢語中,象牙塔的外延涵義主要是指「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小天地」。大學,研究生院正是這種地方。
中國大學
在中國古代,類似於大學的高等教育機構有國學(太學、國子監)以及後來的高等書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點整理、研究和傳播高深領域知識的機構。中國古代的高等學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如虞舜之時,即有上庠,「上庠」即「高等學校」的意思。不過,中國古代的高等學校和西方現代的大學存在差別,尤其官辦學校以培養治理政府的仕人及從事文化教育的文人為主,學科上自然科學尤為缺乏,所以到近代整個的傳統教育體系都面臨著轉型、革新。 在近代和西方交流以來,西方的「University」早期被翻譯成「書院」等,後又稱為「大學堂」、「大學校」,民國以後「大學」成為正式的稱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開始大量興辦近代學堂,日本的學校成為官辦學堂最主要的借鑒對象。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成立於1895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則轉為效法美國的大學制度,而延續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則為全蘇聯式的教育。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逐步恢復民國的道路,使美國的大學教育模式成為華人地區主要的借鑒指針。
編輯本段文獻古籍
《大學》概述
大學讀本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採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內容
書名:《大學》 作者:不詳(相傳為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 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孔子圖片en211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傳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