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一下互聯網這10年來的發展史
88分................
互聯網十年中發展迅速,大大超乎我們的預料。
從貓到寬頻,網速可謂是質內的飛躍。
互聯網從看新聞看圖容片,變成了玩游戲,看視頻,聽音樂.....
並且已經有了互動問答平台,文檔分享平台.......
具體問題,可以網路HI我
補充,互聯網至今從貴族走到了千家萬戶,在10年前,我們只能在窗外羨慕富貴人家有電腦,有網路,現在,我們自己隨隨便便就能上網。手機,電腦,電視。。。。。。
不知20年後,互聯網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會不會在大街的牆壁上就能免費上,?
❷ 世界互聯網的發展歷史
1974年美國國防部國防前沿研究項目署(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開發了TCP/IP協議,定義了在電腦網路之間傳送信息的方法。這一協議於上世紀80年代初被世界廣泛採用,成為互聯網的核心。
1986年,美國建設了第一個互聯網骨幹網。1994年前後,隨著WEB技術等互聯網技術的發明,第一代互聯網全面成熟,也給世界互聯網的領先者——美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促進了美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的繁榮。
1989年,我國正式開始了互聯網建設,但因為種種原因,進展遲緩。1994年,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的建設為代表,我國互聯網建設進入加速期,先後建成了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和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四大骨幹網。
1998年,CERNET的研究者在我國第一次搭建了IPV6試驗床。2001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國第一個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並通過驗收,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2003年,國務院批復了由發展改革委主導的8部委「關於推動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有關工作的請示」,隨後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CNGI項目開始實施。(
❸ 家用電器發展史
簡史 家用電器問世已有近百年歷史,美國被認為是家用電器的發祥地。1879年,美國T.A.愛迪生發明白熾燈,開創了家庭用電時代。美國電力工業的發展,為家用電器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0世紀初,美國E.理查森發明的電熨斗投放市場,受到普遍歡迎。電熨斗的廣泛使用改變了當時僅在夜間供電的傳統並促使其他家用電器相繼問世。因此,人們認為美國的家用電器工業發軔於電熨斗。1907年,具有現代產品雛型的吸塵器問世。1910年,電動洗衣機和壓縮機式家用電冰箱相繼問世。1914年電灶出現。1930年,房間空氣調節器問世。1937年,全自動洗衣機研製成功。從此,電氣類產品的產量迅速增長,品種不斷增加和更新。
19世紀末,愛迪生效應的發現和驗證電磁波存在的實驗,為電子學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95年,義大利G.馬爾可尼發明無線電報,促成了無線電話和無線電廣播的出現。1904年,英國J.A.弗萊明發明了二極電子管。1906年,美國L.D.福雷斯特發明具有放大能力的三極電子管。之後,四極管、五極管、更多極的電子管和復合管相繼問世。電子管作為第一代的電子器件,在晶體管發明以前的近半個世紀里,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1919年,超外差式接收機問世,為收音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年,第一個定時播發語言和音樂的無線電廣播電台在英國建成,次年,在美國的匹茲堡又建成一座無線電廣播電台。1923年和1924年,美國V.K.茲沃雷金相繼發明了攝像管和顯像管;1931年,他組裝成世界上第一個全電子電視系統。約在30年代末,英、美先後開始了試驗性的電視廣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電視廣播便在各國逐漸普及。1954年,美國採用NTSC制正式開始彩色電視廣播。1963年和1966年,聯邦德國、法國分別確定了兼容的PAL和SECAM彩色電視制式。1898年丹麥人發明了磁性(鋼絲)錄音機,1935年德國通用電氣公司製成了磁帶錄音機,1963年荷蘭飛利浦公司發明了盒式磁帶,從此盒式磁帶錄音機很快普及。
50年代電子工業和塑料工業的興起,促進了家用電器的迅速發展。晶體管的發明應用,尤其是集成電路的發明,使電子技術進入微電子技術時代,出現了巨大的飛躍,使家用電器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70年代,微型計算機的問世,推動著家用電器向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一批高技術型的家用電器相繼出現。
分類 家用電器的范圍,各國不盡相同,世界上尚未形成統一的家用電器分類法。目前,主要有按產品功能與用途和按產品電氣工作原理分類的兩種方法。後者將家用電器分為製冷、電熱、電動、電子電器4類,這種分類並不很完善。按產品功能與用途分類較為常見,但具體分法各國有異,大致分為8類。
①製冷電器:又稱冷凍電器。用於物品(主要是食物)的冷凍、冷藏,包括家用冰箱、冷飲機等。
②空氣調節電器:簡稱空調電器。用於調節室內空氣流動、溫度、濕度以及清除空氣中的灰塵,包括房間空氣調節器、電扇、換氣扇、冷熱風器、空氣去濕器等。
③清潔電器:用於織物清洗、保養和室內環境與設備的保養,包括洗衣機、乾衣機、電熨斗、吸塵器、地板打蠟機等。
④廚房電器:用於食物配製、烹調及廚房衛生,包括電灶、微波爐、電磁灶、電烤箱、電飯鍋、洗碟機、電熱水器、食物加工機等。
⑤電暖器具:用於生活取暖,包括電熱毯(墊)、電熱被、電熱服、空間加熱器。
⑥整容保健電器:用於理發、顏面清潔和家庭醫療護理,包括電動剃須刀、電吹風、整發器、超聲波洗面器、電動按摩器、空氣負離子發生器等。
⑦聲像電器:用於家庭文娛生活,包括電視機(見電視接收機)、收音機、錄音機、錄像機、攝像機、組合音響等。
⑧其他電器:如煙火報警器、電鈴等。
有的國家將照明器具列為家用電器的一類,將聲像電器列入文娛器具,而文娛器具還包括電動電子玩具;有的國家將家用煤氣器具(包括燃油器具)和太陽能器具也列入家用電器內。美國採用混合分類法,將家用電器分為大件器具類、小件器具類、空氣調節器具類、家用電子消費器具類、辦公器具類、商業和公共設施用器具類、售貨及錢幣器具類。
產品基本要求 主要有安全、實用、可靠、新穎、耗能少等。
安全 家用電器使用廣泛,且使用者不一定具備電學知識,故其安全性能十分重要,要求電器在發生機械或電氣故障時不會造成人身傷害事故。多數國家頒布了家用電器安全管理法規和標准,有些國家還用法律形式強制執行。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頒布了家用電器的安全規則。中國規定家用電器的國家標准等同或等效採用IEC的安全規則。
實用 實用性是家用電器的基本特徵。產品應具有基本的使用功能,結構合理,操作方便,做到使用者不需具有專門技能也能正確使用。
可靠 可靠性是反映家用電器產品質量的綜合性指標。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是家用電器產品可靠性的一個主要指標。對產品的生產過程需要實行嚴格的全面質量管理,保證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新穎 家用電器具有美化家庭的特點,因此應具有裝飾性。產品造型和外觀不僅要有鮮明的時代性,反映一定時期的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審美志趣,並且要體現出結構的科學性、選材的合理性及工藝的先進性。
耗能少 提高家用電器的效率指標,降低能耗是家用電器主要生產國家長期努力的方向。美國1975年12月制訂的能源政策和保護法(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對 14種耗能多的家用電器規定了最低能耗效率標准。日本於1979年6月頒布了合理使用能源法,對耗能多的電冰箱、空調器的能耗效率確定了判斷標准,並規定在特定產品上設置能耗效率標記,以便於消費者選擇。
普及率 家用電器普及率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經濟水平。通常,國民總產值高、人均收入高、人均耗電量大的國家,家用電器的普及率也高(見表)。 發展超勢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智能化 廣泛採用電腦控制,提高家用電器的智能化程度,表現出更富有時代性。裝有聲音合成和聲音識別系統的家用電器,將可以實現真正的人-機對話。家庭機器人已經問世。
自動化 多種自動化的產品如洗、漂、烘全自動化的家用洗衣機,能自動烹調的微波爐等已相繼問世。將家用電器和計算機相結合的家庭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使未來的家庭實現在家工作、在家上學、在家購物、在家醫療。這種家庭生活的高度自動化,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傳統的生活方式,成為人類文明的新標志。
塑料化 家用電器使用塑料具有良好的電氣絕緣性能和經濟性,適合大批量生產。家用電器塑料化將會更快發展。
節能和多種能源利用 家用電器節能技術研究已取得明顯的進展。電冰箱在高效壓縮機、低導熱的隔熱層、改進製冷劑、合理的製冷系統匹配方面不斷發展,耗電量大幅度降低。利用多種能源的吸收式冰箱亦有新的發展,產量迅速增加。節電效果最有前景的途徑是在家用電器上應用微電子技術和太陽能,如高性能大容量的太陽能電池研製成功,太陽能家用電器將會很快地發展起來。
❹ 國際互聯網發展簡史
Internet發展史 國際互聯網是美國高科技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美國政府出於軍事目的不得已而為之的產物。為了分散因遭遇外國核武器打擊本國軍事指揮控制系統所帶來的危險(即當網路中的某一物理層遭到破壞不至於影響整個網路系統的正常運行),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立了一個實驗型的網路架構APRANET,資金來源於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規劃局(APRPA)。起初,只有幾個著名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及軍事設備承包商等單位被允許與APRPANET聯接。APRPANET的建立雖然是出於軍事上的目的,但在和平時期,這一網路卻極大地方便了各部門的研究人員在該網路上進行信息及技術數據交流。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又建立了一個更加龐大的網路架構NSFnet。1990年,APRPANET中止了與非軍事有關的營運活動,隨即NSFnet便成為國際互聯網初期的主幹網。由於是政府出資,NSFnet因而只對大學院校及公共研究機構免費開放,而且限制在該主幹網傳輸與商業活動有關的數據信息。然而許多大企業都對網路潛藏的巨大商業機會表示了極大的關注,並且出現了一些由企業自主興建的主幹網路。到了1992年,由於網路技術已日趨成熟,NSF為了推進國際互聯網的商業化進程,宣布幾年後將停止營運NSFnet,並開始積極鼓勵和資助各類商業實體建立主幹網。從此,國際互聯網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商業化進程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NSFnet也於1995年正式退出。要了解國際互聯網,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幾個重要事件。國際互聯網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發展息息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以及技術上的創新是決定國際互聯網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網路的主要功能是交換信息,而採取什麼樣的信息交換方式則是網路早期研究人員面臨的首要問題。 1961年,MIT的克蘭洛克(Kleinrock) 教授在其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包交換思想,並在理論上證明了包交換技術(packet switching)相對於電路交換技術在網路信息交換方面更具可行性。不久,包交換技術就獲得了大多數研究人員的認同,當時APRPANET採用的就是這種信息交換技術。包交換思想的確立在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史上是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因為包交換技術使得網路上的信息傳輸不僅在技術上更為便捷,而且還在經濟上更為可行。國際互聯網發展中的第二個里程碑是信息傳輸協議(TCP/IP)的制定。網路在類型上有多種,諸如衛星傳輸網路、地面無線電傳輸網路等等。信息的傳輸在同樣類型的網路內部不存在任何問題,而要在不同類型的網路之間進行信息傳輸卻會在技術上存在很大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DARPA研究人員卡恩(Kahn)在1972年提出了開放式網路架構思想,並根據這一思想設計出沿用至今的TCP/IP傳輸協議標准。 在TCP/IP中,「網路」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即任何一個能傳輸數據分組的通信系統都可以被視為網路。這樣,只要採用包交換技術,任何類型的數據傳輸網路都可相互對接。由於兼容性是技術上一個重要的特徵,因而標準的制定對於國際互聯網的順利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TCP/IP標准中的開放性理念也是網路能夠發展成為如今的「網中網」——Internet一個決定性因素。第三個里程碑事件是互聯網頁(World Wide Web,又叫萬維網)技術的出現。早期在網路上傳輸數據信息或者查詢資料需要在電腦上進行許多復雜的指令操作,這些操作只有那些對電腦非常了解的技術人員才能做到熟練運用。特別是當時軟體技術還並不發達,軟體操作界面過於單調,電腦對於多數人只是一種高深莫測的神秘之物,因而當時「上網」只是局限在高級技術研究人員這一狹小的范圍之內。 WWW技術是由瑞士高能物理研究實驗室(CERN)的程序設計員Tim Berners-Lee 最先開發的,它的主要功能是採用一種超文本格式(hypertext)把分布在網上的文件鏈接在一起。這樣,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在大量排列無序的文件中調用自己所需的文件。1993年,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國家超級應用軟體研究中心(NCSA)設計出了一個採用WWW技術的應用軟體Mosaic,這也是國際互聯網史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軟體。該軟體除了具有方便人們在網上查詢資料的功能,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即支持呈現圖象,從而使得網頁的瀏覽更具直觀性和人性化。可以說,如果網頁的瀏覽沒有圖象這一功能,國際互聯網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如此巨大的進展的,更不用說發展電子商務了。特別是,隨著技術的發展,網頁的瀏覽還具有支持動態的圖象傳輸、聲音傳輸等多媒體功能,這就為網路電話、網路電視、網路會議等提供一種新型、便捷、費用低廉的通訊傳輸基礎工具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適應未來商務活動的發展。如果說,最初網路的發展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信息交流的需求,而現在通過網路進行的商務活動或者人們所熟悉的電子商務則是國際互聯網今後發展的主要推進器。可以肯定的是,國際互聯網仍將以一種不可預見的飛快速度向前發展,同時,如何發展網路經濟也將成為每個國家不可廻避的重要問題。
❺ 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
1、在年, 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5年目標:國家級四大骨幹網路聯網。
2、在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3、在1994年4月,NCFC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路連接,標志著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的誕生。中國科技網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4、在1994年, 中國第一個全國性 TCP/IP 互聯網——CERNET示範網工程建成,並於同年先後建成。
5、在1994年, 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 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6、在1994年, 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7、在1995 年,張樹新創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讓老百姓進入互聯網。
8、在1998 年,CERNET 研究者在中國首次搭建IPV6 試驗床。
9、在2000年, 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10、在2001年,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驗收。
11、在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12、在2003年, 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 項目開始實施。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四大階段
1、學術牽引期。指的是互聯網從美國引入中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科研單位歷經數年的努力,推動互聯網從信息檢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業化探索。
2、探索成長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眾對互聯網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穩步成長。在這一期間,我國最早一批互聯網公司相繼成立,熱情高漲,一路高歌,不畏互聯網泡沫期帶來的考驗,努力探索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3、快速發展期。該階段成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經建立,「內容為王」的時代慢慢過去,開始轉向「關系為王」的web2.0。互聯網的角色關系也開始轉變,內容的締造者不再只是網站,個體用戶也可以參與其中,逐步通過內容來拓展自己的關系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NS時代。
4、成熟繁榮期。該階段正是我們目前經歷的成熟互聯網階段。從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移動應用與消息流型社交網路並存,真正體現了互聯網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
❻ 簡述互聯網的發展史
1、互聯網始於1969年的美國,又稱網際網路。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2、1978,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3、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orldWide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盡管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4、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開發出來。
5、現在——至今
微軟全面進入瀏覽器、伺服器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市場的轉變已經完成,實現了基於互聯網的商業公司。1998年6月微軟的瀏覽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電腦顯示出Bill Gates(比爾.蓋茨)在迅速成長的互聯網上投資的決心。
❼ 關於發達國家家電維修行業現況
美國,日本等發來達國家是沒有源家電維修這一行業的,他們的電器在一定時間內是包換的(一兩年)或很少維修。維修人員都是公司職員並非個體戶,他們工資比一般工人要高,屬高級技術人員級別,家電維修在中國已是夕陽產業,但絕不會消失。
❽ 家電維修的發展趨勢
(一)國內市場需求保持增長,產品結構升級換代,渠道加速整合
從需求方面看,隨著2007年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家電消費需求將會進一步增長,但是,總體上買方市場的局面不會出現逆轉。而且需求有逐步向高端化、人性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例如,滾筒洗衣機、高能效的空調器,三開門冰箱以及保健美容家電都將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從生產方面看,電冰箱、平板彩電、洗衣機的產量仍將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但是在國內空調需求增幅連續三年下降的情況下,空調產量增幅有可能出現負增長。環保節能技術將會在家電生產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從2007年開始,CFCs(即氟氯碳化物)將從市場上銷售的所有製冷產品中消失,從而實現製冷行業的綠色環保。在冰箱禁氟的改造過程中,由於國家提供了很多相關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冰箱企業將順利平穩地實現無氟化。而冷櫃行業在升級改造過程中,還要面臨資金不足和技術創新的壓力。
從流通渠道方面看,2006年國美、永樂並購案改變了家電流通渠道格局。可以預見,2007年,隨著家電渠道整合的加速,渠道競爭將日趨白熱化,零供矛盾將更加突出。另外,2007年外資進入中國家電流通業的步伐還會繼續加快,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外資並購成為新進企業涉足中國家電流通業的主要手段。
(二)家電產品國際貿易變數增加,貿易壁壘日益凸現
由於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降低,全球家電貿易增長將有所放緩,加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預計2007年我國一些家電品種出口增幅將有所下降。
近年來,中國家電出口頻遭環保壁壘和技術壁壘。繼歐盟實施繼電氣電子設備環保雙指令後,又設置了《生態設計指令》,並將於2007年8月正式實施。該指令適用於所有「能源消耗產品」。歐盟先後實施的三個指令,對電氣電子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一直到回收利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都提出了嚴格的環保要求。而電子電器垃圾回收將使中國家電企業出口增加10%左右的成本。另外,美國要求到2007年7月所有的21英寸彩電都必須增加數字電視調諧器,這將增加CRT彩電的製造成本,大大制約國內彩電企業對美國出口此類CRT電視,使彩電出口在歐、美市場進一步受阻。因此,2007年在國內競爭激烈和國際市場壁壘增大的雙重挑戰下,國內彩電企業需要面對新的挑戰。
三、相關政策建議
面對國內外的形勢和背景,對2007年家電市場運行調控的重點應是改善市場環境,擴大居民消費,促進行業的穩定健康發展。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努力擴大國內家電市場的消費需求。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細分家電市場,生產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和綠色環保的產品。加大力度開發農村消費市場,開發和生產價格低廉、功能適用的家電產品為農村居民服務,特別要加強農村家電市場的售後服務。
二是加快廢舊家電的回收制度建設。我國家電消費已步入二次購買和集中更新階段,廢舊家電數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激增。一方面廢棄家電對環境產生巨大污染,另一方面廢棄家電中含有大量可再利用的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物質。因此,應針對廢舊家電的特點,政府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引導企業以及消費者等多方力量,建立行之有效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制度,完善家電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的制度環境。
三是鼓勵家電企業進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雖然中國是家電生產大國,但並不是家電創造強國,大量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國外跨國公司手中,中國大多數家電企業僅僅扮演「組裝商」的角色,每年繳納的專利費用已經成為一些家電企業不能承擔之重。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家電自主創新的激勵力度,提高對基礎性、關鍵性、共同性的技術研發的資源投入力度。家電企業也需苦練自主創新的內功。
四是加大家電節能技術的推廣力度。目前,一些能效標准未能很好實施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技術,而是生產商不願意增加節能成本,而損失市場份額。因此,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應在加大節能標准監督力度的同時,建立有效的節能技術推廣制度,降低成本。
五是調整家電出口品種,優化出口結構。通過家電品種和出口退稅率的調整,達到優化出口結構,提高效率的目的。2007年應重點鼓勵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大、出口前景好的家電產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