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電信ICT業務如何突破瓶頸
然而,隨著ICT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市場拓展、盈利水平提升等瓶頸逐步顯現,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ICT兩類業務盈利能力不同 中國電信現有的ICT業務主要可以分為集成業務、外包業務、專業服務和知識服務四大類。其中,集成業務規模最大,外包和專業服務業務也初步達到一定規模。集成業務又分為網路通信集成、網路應用集成、行業應用集成業務三類,其中又以網路通信集成和網路應用集成業務為主。根據盈利能力的不同,中國電信ICT業務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分包型業務,一類是運營型業務。 分包型業務往往以網路通信集成業務、行業應用集成為主,這部分業務大多由中國電信總包,然後部分分包給合作第三方。以網路通信集成業務為例,該類業務一般涵蓋多項子系統,通信網路系統是其中的子系統之一,同時還包括智能布線、門禁、建築裝修等其他子系統。由於建築裝修等子系統並非中國電信的專長所在,因此,該部分業務就需要分包給合作第三方。分包型業務,由於中國電信只掌握一部分競爭優勢,其盈利水平相對較低。 運營型的ICT業務往往以網路應用集成、專業服務和外包服務為主,在這些業務中的網路基礎資源和運營服務等關鍵服務都由中國電信提供,同傳統業務類似,中國電信通過向客戶收取租金獲取收益。運營型的ICT業務中,比較典型的業務包括網路應用集成業務全球眼、專業服務中的容災備份業務。上述業務同通信網路和通信技術密不可分,是中國電信核心能力所在,因此,業務盈利水平較高。盡管如此,有少部分的運營型ICT業務也需要同第三方公司進行合作。 商業模式發展三大瓶頸 經過了幾年飛速發展之後,中國電信的ICT業務發展速度明顯減緩,ICT對收入的拉動作用也有所下降,業務發展的瓶頸日益凸顯出來。 首先是市場拓展瓶頸 從ICT細分市場來看,市場空間最大的當屬網路通信集成、網路應用集成和行業應用集成三項業務。其中,以全球眼為代表的網路應用集成業務市場逐步進入成熟期,後續發展空間有限;而行業應用集成業務,同其他專業公司相比,中國電信的競爭力相對不高,在規模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的今天,想要有進一步的市場突破難度非常大;網路通信集成業務市場規模也較大,但由於部分業務分包,導致業務發展空間也相對有限。另外兩項業務專業服務和外包服務的市場空間較小,盡管後續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但對於整個ICT業務收入的帶動也只是杯水車薪。綜合來看,市場拓展將成為中國電信今後幾年ICT業務發展最大的瓶頸。 其次是盈利水平瓶頸 分包型的ICT業務本身盈利水平就不高,而且正是由於中國電信的加入,這類型的ICT業務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紅得發紫的海洋」,盈利水平進一步下滑。這部分業務個性化明顯,且同傳統業務的交叉較少,盈利水平很難有所突破。隨著全業務競爭時代的到來,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將相繼提升自身的ICT綜合競爭實力,運營型的ICT業務市場競爭勢必將更加激烈,該類業務後續的盈利水平預計也將逐步下滑。未來幾年,中國電信的ICT業務盈利水平提升將會遇到較大的外部壓力,加強內部運營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將是提升盈利水平關鍵所在。 最後是綜合能力瓶頸 中國電信現有的業務中,運營型的業務大部分為中國電信獨立運營,而分包型的業務就需要藉助第三方的力量。分包型的ICT業務的綜合服務能力同第三方合作方的能力密不可分。目前,在一些本地化的ICT業務中,中國電信的合作夥伴是一些中小型公司,與國際ICT業務巨頭和國內大型ICT服務提供商相比,這些本地的中小型公司雖然在市場響應上和本地化服務上有一定優勢,但整體技術能力並不十分突出,為應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其服務質量和持續穩定服務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升。而獨立運營型的業務中,中國電信自身的技術能力也略顯不足,尤其是IT相關技術和IT咨詢能力亟待進一步提升。 建議一:轉變ICT業務商業模式 在運營型的ICT業務領域,中國電信應積極拓展核心競爭能力,培養自身在技術方案設計、方案實施和運行維護全方位的技術能力,全面掌握和提升網路應用集成、外包服務、專業服務三類服務中主要產品的核心技術,從而實現獨立的綜合信息服務提供,成為客戶的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 在分包型的ICT業務領域,中國電信應加強總包能力的培養,重點培養方案的需求挖掘和管理、方案總體設計和項目實施管控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加強對合作第三方的管理,通過總包實現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做好客戶綜合信息服務的咨詢顧問和實施顧問。 建議二:聚焦核心業務 在固網業務發展乏力的時候,中國電信非常有前瞻性地提出了向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轉型 ,為客戶提供ICT業務,在資源上也逐步向ICT業務予以傾斜。獲得移動業務經營權後,中國電信業務經營的重心將隨之調整,與此相配套的資金資源、人力資源等基礎資源投入也相應有所變化。投資拉動明顯的ICT業務必須進一步聚焦,優化各項資源配置。 全業務經營後,融合型的ICT綜合信息業務,尤其是基於移動平台的綜合信息業務將成為運營商之間競爭的焦點。只有掌握了基於移動和固網融合的綜合信息服務能力,才能繼續保持中國電信在政企客戶市場上的巨大優勢。網路資源的整合、客戶信息化需求的深入挖掘、綜合信息服務能力的培養是中國電信努力的方向。 建議三:轉變考核導向,優化效益管控 目前ICT業務考核基本上以收入考核為基礎,導致ICT業務拓展上對效益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項目的投資效益難以達到電信運營商的平均利潤水平,存在某些項目在扣除稅金和資金成本之後無法盈利的情況。部分盈利業務也存在收入回收周期長、用戶欠費等情況,導致項目的實際經濟效益偏低。因此,未來ICT業務考核應逐步從收入導向向效益導向轉變,弱化收入考核的同時對效益和欠費情況進行考核,例如設置收入利潤率、用戶欠費率等考核指標。為了確保效益考核落到實處,在無法實施對收入效益考核之前,可以通過效益管控,強化項目效益審批,強化對ICT業務准入管理,從源頭摒除盈利能力較差的項目。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新進電信運營商經常不計成本參與ICT業務競爭,對於這部分項目進行效益管控時,應綜合評估項目直接經濟效益和客戶保有帶來的經濟效益,即測算ICT項目本身的效益的同時測算客戶的傳統業務收益。 建議四:優化第三方合作管理 無論是分包型的業務還是運營型的業務,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業務分包或者第三方合作,優化第三方合作管理是確保和提升這部分業務品質和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目前來看,中國電信在第三方合作管理上隨意性比較強,缺乏規范化的管理。未來,中國電信應根據業務規模情況,對主要的業務合作夥伴建立閉環的管理體系,規范合作方准入、合作方選擇、合作方評估和合作方退出機制,逐步建立雙贏的ICT業務供應鏈。
『貳』 華為ict維保主要是做什麼的
解答如下
1、負責本公司在國家電網公司駐場服務工作,完成數據網相關路由、交換及安全設備調試技術服務工作;
2、負責數通安全、IT、大數據、雲軟體等相關產品和服務開展工作;
3、跟蹤產品或服務項目的交付、驗收對接和售後服務工作;
4、對項目的推進和實施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工作。
『叄』 什麼是ICT有何優缺點
ICT,In-Circuit Test,是通過對在線元器件的電性能及電氣連接進行測試來檢查生產製造缺陷及元器件不良的一種標准測試手段。它主要檢查在線的單個元器件以及各電路網路的開、短路情況,具有操作簡單、快捷迅速、故障定位準確等特點。
飛針ICT基本只進行靜態的測試,優點是不需製作夾具,程序開發時間短。
針床式ICT可進行模擬器件功能和數字器件邏輯功能測試,故障覆蓋率高,但對每種單板需製作專用的針床夾具,夾具製作和程序開發周期長。
1.2 ICT的范圍及特點
檢查製成板上在線元器件的電氣性能和電路網路的連接情況。能夠定量地對電阻、電容、電感、晶振等器件進行測量,對二極體、三極體、光藕、變壓器、繼電器、運算放大器、電源模塊等進行功能測試,對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進行功能測試,如所有74系列、Memory 類、常用驅動類、交換類等IC。
它通過直接對在線器件電氣性能的測試來發現製造工藝的缺陷和元器件的不良。元件類可檢查出元件值的超差、失效或損壞,Memory類的程序錯誤等。對工藝類可發現如焊錫短路,元件插錯、插反、漏裝,管腳翹起、虛焊,PCB短路、斷線等故障。
測試的故障直接定位在具體的元件、器件管腳、網路點上,故障定位準確。對故障的維修不需較多專業知識。採用程序控制的自動化測試,操作簡單,測試快捷迅速,單板的測試時間一般在幾秒至幾十秒。
1。3意義
在線測試通常是生產中第一道測試工序,能及時反應生產製造狀況,利於工藝改進和提升。ICT測試過的故障板,因故障定位準,維修方便,可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減少維修成本。因其測試項目具體,是現代化大生產品質保證的重要測試手段之一。
ICT測試理論做一些簡單介紹
1基本測試方法
1.1模擬器件測試
利用運算放大器進行測試。由「A」點「虛地」的概念有:
∵Ix = Iref
∴Rx = Vs/ V0*Rref
Vs、Rref分別為激勵信號源、儀器計算電阻。測量出V0,則Rx可求出。
若待測Rx為電容、電感,則Vs交流信號源,Rx為阻抗形式,同樣可求出C或L。
1.2 隔離(Guarding)
上面的測試方法是針對獨立的器件,而實際電路上器件相互連接、相互影響,使Ix笽ref,測試時必須加以隔離(Guarding)。隔離是在線測試的基本技術。
在上電路中,因R1、R2的連接分流,使Ix笽ref ,Rx = Vs/ V0*Rref等式不成立。測試時,只要使G與F點同電位,R2中無電流流過,仍然有Ix=Iref,Rx的等式不變。將G點接地,因F點虛地,兩點電位相等,則可實現隔離。實際實用時,通過一個隔離運算放大器使G與F等電位。ICT測試儀可提供很多個隔離點,消除外圍電路對測試的影響。
1.2 IC的測試
對數字IC,採用Vector(向量)測試。向量測試類似於真值表測量,激勵輸入向量,測量輸出向量,通過實際邏輯功能測試判斷器件的好壞。
如:與非門的測試
對模擬IC的測試,可根據IC實際功能激勵電壓、電流,測量對應輸出,當作功能塊測試。
2 非向量測試
隨著現代製造技術的發展,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使用,編寫器件的向量測試程序常常花費大量的時間,如80386的測試程序需花費一位熟練編程人員近半年的時間。SMT器件的大量應用,使器件引腳開路的故障現象變得更加突出。為此各公司非向量測試技術,Teradyne推出MultiScan;GenRad推出的Xpress非向量測試技術。
2.1 DeltaScan模擬結測試技術
DeltaScan利用幾乎所有數字器件管腳和絕大多數混合信號器件引腳都有的靜電放電保護或寄生二極體,對被測器件的獨立引腳對進行簡單的直流電流測試。當某塊板的電源被切斷後,器件上任何兩個管腳的等效電路如下圖中所示。
1 在管腳A加一對地的負電壓,電流Ia流過管腳A之正向偏壓二極體。測量流過管腳A的電流Ia。
2 保持管腳A的電壓,在管腳B加一較高負電壓,電流Ib流過管腳B之正向偏壓二極體。由於從管腳A和管腳B至接地之共同基片電阻內的電流分享,電流Ia會減少。
3 再次測量流過管腳A的電流Ia。如果當電壓被加到管腳B時Ia沒有變化(delta),則一定存在連接問題。
DeltaScan軟體綜合從該器件上許多可能的管腳對得到的測試結果,從而得出精確的故障診斷。信號管腳、電源和接地管腳、基片都參與DeltaScan測試,這就意味著除管腳脫開之外,DeltaScan也可以檢測出器件缺失、插反、焊線脫開等製造故障。
GenRad類式的測試稱Junction Xpress。其同樣利用IC內的二極體特性,只是測試是通過測量二極體的頻譜特性(二次諧波)來實現的。
DeltaScan技術不需附加夾具硬體,成為首推技術。
2.2 FrameScan電容藕合測試
FrameScan利用電容藕合探測管腳的脫開。每個器件上面有一個電容性探頭,在某個管腳激勵信號,電容性探頭拾取信號。如圖所示:
1 夾具上的多路開關板選擇某個器件上的電容性探頭。
2 測試儀內的模擬測試板(ATB)依次向每個被測管腳發出交流信號。
3 電容性探頭採集並緩沖被測管腳上的交流信號。
4 ATB測量電容性探頭拾取的交流信號。如果某個管腳與電路板的連接是正確的,就會測到信號;如果該管腳脫開,則不會有信號。
GenRad類式的技術稱Open Xpress。原理類似。
此技術夾具需要感測器和其他硬體,測試成本稍高。
3 Boundary-Scan邊界掃描技術
ICT測試儀要求每一個電路節點至少有一個測試點。但隨著器件集成度增高,功能越來越強,封裝越來越小,SMT元件的增多,多層板的使用,PCB板元件密度的增大,要在每一個節點放一根探針變得很困難,為增加測試點,使製造費用增高;同時為開發一個功能強大器件的測試庫變得困難,開發周期延長。為此,聯合測試組織(JTAG)頒布了IEEE1149.1測試標准。
IEEE1149.1定義了一個掃描器件的幾個重要特性。首先定義了組成測試訪問埠(TAP)的四(五〕個管腳:TDI、TDO、TCK、TMS,(TRST)。測試方式選擇(TMS)用來載入控制信息;其次定義了由TAP控制器支持的幾種不同測試模式,主要有外測試(EXTEST)、內測試(INTEST)、運行測試(RUNTEST);最後提出了邊界掃描語言(Boundary Scan Description Language),BSDL語言描述掃描器件的重要信息,它定義管腳為輸入、輸出和雙向類型,定義了TAP的模式和指令集。
具有邊界掃描的器件的每個引腳都和一個串列移位寄存器(SSR)的單元相接,稱為掃描單元,掃描單元連在一起構成一個移位寄存器鏈,用來控制和檢測器件引腳。其特定的四個管腳用來完成測試任務。
將多個掃描器件的掃描鏈通過他們的TAP連在一起就形成一個連續的邊界寄存器鏈,在鏈頭加TAP信號就可控制和檢測所有與鏈相連器件的管腳。這樣的虛擬接觸代替了針床夾具對器件每個管腳的物理接觸,虛擬訪問代替實際物理訪問,去掉大量的佔用PCB板空間的測試焊盤,減少了PCB和夾具的製造費用。
作為一種測試策略,在對PCB板進行可測性設計時,可利用專門軟體分析電路網點和具掃描功能的器件,決定怎樣有效地放有限數量的測試點,而又不減低測試覆蓋率,最經濟的減少測試點和測試針。
邊界掃描技術解決了無法增加測試點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簡單而且快捷地產生測試圖形的方法,利用軟體工具可以將BSDL文件轉換成測試圖形,如Teradyne的Victory,GenRad的Basic Scan和Scan Path Finder。解決編寫復雜測試庫的困難。
用TAP訪問口還可實現對如CPLD、FPGA、Flash Memroy的在線編程(In-System Program或On Board Program)。
4 Nand-Tree
Nand-Tree是Inter公司發明的一種可測性設計技術。在我司產品中,現只發現82371晶元內此設計。描述其設計結構的有一一般程*.TR2的文件,我們可將此文件轉換成測試向量。
ICT測試要做到故障定位準、測試穩定,與電路和PCB設計有很大關系。原則上我們要求每一個電路網路點都有測試點。電路設計要做到各個器件的狀態進行隔離後,可互不影響。對邊界掃描、Nand-Tree的設計要安裝可測性要求。
『肆』 什麼叫ICTICT是怎樣維修的。
ICT設備維護的文件,可以儀器維護的文件一樣做.只是不用外校.自檢OK就好了
『伍』 華為的「ICT」是什麼意思
是華為的一種認證方式。
『陸』 剛剛實習的大學生,選擇ICT售後好還是售前好
剛剛實習的大學生,選擇ICT售後好
售前你要說服買家,為公司創造利潤,針對買家提供特殊的技術解決方案,無論從哪裡層面,技術要求都比較高
售後就簡單了,對已售出設備進行咨詢和維修,都是有據可依的已有設備
『柒』 ICT 解決方案 是什麼
ICT是 In Circuit Tester 的縮寫,中文名稱為 在線測試儀,是一種電路板自動檢測儀器,又稱為靜態測試儀(因它只輸入很小的電壓或電流來測試,不會損壞電路板)。
ICT能夠在短短幾秒內測出電路板的好壞,並指出壞在哪一個區域及哪一個零件。將您公司產品在生產線造成的不良因素,如錫橋,錯件、反插等問題…一一的檢查出,大大提高效率和品質。
ICT優點:
1、縮短測試時間:一般組裝電路板如約300個零件ICT的大約是3-4秒鍾。
2、測試結果的一致性:ICT的質量設定功能,能夠透過電腦控制,嚴格控制質量。
3、容易檢修出不良的產品:ICT有多種測試技術,高度的可靠性,檢測不良品種、且准確。
4、測試員及技術員水平需求降低:只要普通操作員,即可操作與維修。
5、減省庫存、備頻、維修庫存壓力、大大提高生產成品率。
6、大大提升品質。減少產品的不良率,提高企 業形象。 效益結果: 人員費用節省 材料與資源節省 品質提升,降低成本 成品產量增長,業績量大增。
『捌』 ict要怎樣保養
不知道你說的是硬體維護還是軟體維護?
硬體出了日常保養外,沒有其他的維護項目,出問題時候還是要請廠商來處理,工廠使用者是沒有技術能力維修的,除非是氣動元件可以自己維修。
軟體經常殺毒,但是不能把殺毒軟體長期安裝在本機上,使用時不能啟動殺毒軟體,否則會有干擾。另外就是要定期從廠商處獲得新的版本,一般新的版本都是修正軟體的BUG或者增加功能。但若工廠的軟體版本非常穩定的話,也沒有必要升級,畢竟搞系統要花時間和有風險。
本人搞TR5001幾年了,購買機器或維護機器或技術支持都可以聯絡我
[email protected]
絕對可以給你提供非常專業的支持。
『玖』 什麼是華為ict戰略
為ICT領域領頭羊,華為以「邁向ICT轉型的全聯接之路」為主題,英文為「Open ROADS to a better Connected World」,向業界展示華為在運營商領域的最新實踐和成功案例。
眾所周知,電信設備商每次通信展精心打造的展會主題和內容,針對的是運營商現在和未來的主要需求和發展痛點。這一次,華為在延續去年「建立全聯接世界」主題的基礎上增加了「OPEN」和「ROADS」,突出「開放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展會,華為立足超寬頻基礎網路, 聚焦6大新領域創新突破,總結歸納推出「1+6」戰略。對業界而言,這個主題十分新穎,與其他設備商展示主題大為不同。
據悉,「1+6」中的「1」定義為超寬頻基礎網路,包含無線、固網。「6」大新領域包含以NFV/SDN為代表的未來網路演進、以雲為代表的IT基礎設施、視頻、DC/IT服務、以IT PaaS為平台包括BES(商業使能套件)的商業使能平台以及大數據。
可以看到,「1+6」戰略涉及網路、業務以及能力轉型,順應運營商從CT向IT發展趨勢,其IT內容比重大幅度增加。當然,該戰略並非憑空制定,而是基於華為成功的ICT實踐、多年助運營商轉型的豐富經驗,體現了華為運營商BG中國區對行業發展的深刻理解。
華為助運營商贏在現在,也希望通過「1+6」戰略助運營商贏在未來。
那麼,華為為何要提出「1+6」戰略?該戰略中的每個數字到底蘊含哪些意義以及實踐?在當前電信業發展面臨重重挑戰背景下,其是否能助力運營商實現業務轉型?就此,記者采訪了華為中國區運營商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部部長岳坤。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階段,目前由ICT技術驅動進入到了智能化階段。「智能」 被注入到了聯接的千億設備當中,覆蓋了從生產到生活的方方面面。5G、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都是支撐智能化工業革命的ICT核心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
順應潮流的ICT轉型之路被證明可行,也讓華為收獲了更快的增長速度。2015年上半年,華為公司年銷售規模達到1759億人民幣,其中中國區上半年收入約790億人民幣。在中國區運營商市場,增長主要來自包括LTE建設、全光網建設以及ICT轉型等領域,帶動了中國全聯接指數的不斷增長。
「在本次通信展上,華為以『Open ROADS to A Better Connected World』為主題,發布『1+6』戰略,展示華為在ICT轉型領域的最新實踐和成果。下一步,華為將繼續攜手國內運營商,部署面向未來的戰略轉型,構建更為美好的全聯接世界。」華為中國區運營商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部部長岳坤表示,他看好運營商未來的發展。
ROADS體驗驅動運營商重構自身競爭力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迅猛發展和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與實施,國家「創新驅動」政策紅利日益凸顯,高速互聯網需求飛速增長,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發展空間巨大,也給運營商發展帶來了新增長點——享受到來自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智慧家庭等應用帶來的更多的數字紅利。
讓我們設想下2025年是什麼樣子?新增40億互聯網用戶、27座城市超過1000萬人口、80億智能手機在使用、聯接數將達一千億、每人每天消費1.7GB數據、移動支付將達到3萬億美元……未來將是一個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全聯接世界的未來將深刻地影響到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每一個行業。
與此同時,在萬物互聯時代,用戶體驗從獨立的應用體驗,過渡到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互動、融合的集成體驗,ROADS已成為新的用戶體驗標准,既Real Time(實時)、On Demand(按需定製)、All Online(全在線)、DIY(自定義服務)、Social(社交化分享)。
在此背景下,華為將本次北京通信展主題定為「Open ROADS to a better Connected World」。岳坤介紹,Open ROADS強調了開放、開源的特點。實際上對運營商以及華為自身從CT向IT轉型,華為均在強調這樣的開放概念。
此外,運營商傳統業務受到OTT業務的挑戰更加明顯,自身業務「增量不增收」的問題並未解決。如何實現這些ROADS體驗?如何應對業務挑戰?這都需要運營商盡快完成基礎設施使能轉型。
具體而言,這些機會與挑戰要求運營商將自身信息系統從支撐系統向業務系統轉變,與主業務進行深度融合,進一步大規模地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客戶需求精準匹配度以及資源的利用率。
而構建ICT能力是運營商基礎設施使能轉型的基礎,這也正是華為的優勢所在。一些人士可能不知道,華為並非雲計算領域的新手,早在2008年就開始布局雲計算,2010年啟動「雲帆計劃」,正式進入大IT市場。
岳坤告訴記者,如今華為已成功完成了自身的ICT轉型,構建了自身完備的IT能力,並將IT的技術思想注入CT領域。正是因為在過去8年多時間里積極投入IT領域,才使得華為有能力在運營商當下的基礎設施使能轉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幫華為拉開與其他設備商的距離。
「作為通信產業鏈中設備製造商的一員,華為一直在研究如何助力運營商轉型的問題,從去年開始逐漸形成比較成熟的理念,即「1+6」理念。」就推出「1+6」戰略的原因,岳坤如此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