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家電大全 > 娃娃家電視機怎麼裝飾

娃娃家電視機怎麼裝飾

發布時間:2022-04-12 21:15:03

1. 娃娃房間裝修要注意什麼

1、安全是最重要的了,小孩子的自保護意識是很薄弱的,因此在這方面家長應該更加註意,在購買傢具和室內用品的時候,盡量買一些圓形的傢具,電源越少越好,地板上不能放置一些雜物。
2、環保也非常的重要了,裝修兒童房時,要採用綠色環保材料,選擇一些天然的材料,特別是防水塗料、膠粘劑、油漆溶劑(稀料)、膩子粉等。
3、色彩的搭配也不容忽視哦,兒童房的色彩和空間搭配上最好以明亮、輕松、愉快為選擇,多加點對比的顏色,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性格。切忌用以些猙獰怪誕的形象和陰暗的色調,使幼小的孩子產生可怕的聯想。
4、光線也不可小看,房間最好要是向陽的,採光要很好,書桌的燈光要柔和,均勻,使房間更加溫暖,讓孩子更加安全。可見,兒童房裝修需掌握空間布局、裝飾品、色彩、安全性等方面的技巧,同時需要注意光線問題,兒童房是孩子的重要活動場所,要讓孩子感受到溫馨安全才是硬道理。
本條內容來源於:建築工業出版社《家庭裝修大全》

2. 寬松溫馨的小班生活環境怎樣創設

【熱點導讀】:淺談幼兒良好活動環境的創設 幼兒園的隱形課程:教育環境 讓環境成為幼兒的第三任老師 ——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懷特說:「在促進幼兒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創設良好的環境」。根據《學前教育原理》中的第四章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的原理與策略中為幼兒創設的環境必須解決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環境是幼兒所接受的呢?通過大量事例,我認為為幼兒營造寬松、溫馨的生活環境,更能激發幼兒的探索、思考和想像能力,更能促進幼兒自主學習。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對親近的人有著強烈的情感依戀,初入園時,陌生的新環境令他們產生分離、焦慮情緒,經常哭鬧,所以小班的生活環境更應有寬松,溫馨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們有充足的時間來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逐漸將自己的情感依戀從家人轉移到教師、同伴和幼兒園。
一、把「家」搬進教室
自從現象學大師胡賽爾在《歐洲哲學的危機——超驗現象學》一文中提出「生活世界」以來,人們日益認識到幼兒的學習離不開幼兒的生活,教師應該為幼兒創造貼近於幼兒生活的環境。從字意上理解,生活環境就猶如自己在家的感覺,讓幼兒把幼兒園當作自己的家,幼兒會產生安全感和愉快感,從而激發了幼兒自身的興趣和特長,有助於幼兒經驗和視野的擴展以及各種技能的掌握。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對親近的人有著強烈的情感依戀,初入園時,陌生的新環境令他們產生分離、焦慮情緒,從而哭鬧。所以針對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把小班的教室環境布置成溫馨的家,使剛剛入園的孩子們有充足的時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讓幼兒逐漸將自己的情感依戀從家人轉移到教師、同伴和幼兒園。
教師把教室布置成溫馨的家,在教室里放卡通式的櫥櫃、小床、漂亮的娃娃、小推車、娃娃餐具(小勺、碗、煤氣灶、筷子)、各種水果、蔬菜模型、給娃娃蓋的被子、穿的衣服;在盥洗室的牆上畫上幼兒喜歡的畫;在午睡房裡裝上溫馨的窗簾、鋪上印有動物圖片、溫馨綠色的被單、放上有花紋的小枕頭;讓剛入園的幼兒走進教室,就像走進自己的家,滿足幼兒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幼兒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我們在實例中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布置成「家」的教室,哭的現象明顯減少,剛入園的第二周就開始正常游戲和活動。
針對小班幼兒年齡的特點,小班幼兒特別喜歡玩「娃娃家」,老師在娃娃家裡設有廚房,客廳,卧室,書房等,使幼兒能在寬松、溫馨的生活環境中體驗樂趣、快樂成長。記得我班的穎穎小朋友,剛來園時一個勁地哭,吵著要回家,我說:「好,那我帶你回家吧。」當我帶幼兒來到「家」時,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自己走進了娃娃家,坐在小床上,看著漂亮的娃娃,我說:「娃娃在睡覺,你不要吵醒她」。穎穎點點頭,輕輕地說:「我來抱娃娃!」「好啊。」孩子的情緒一下子穩定下來,一會兒就隨著同伴一起游戲。模仿成人生活是兒童天性的自然外射過程,從古到今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通過這樣小小的例子,讓我們更能明白創設一個溫馨的家園,會讓幼兒自覺地投入家庭氛圍,主動融入家庭角色,更能對生活情趣的體驗,滿足像成人一樣獨立生活的嚮往。
為幼兒把家搬進教室,有利於幼兒的介入和實踐。幼兒創設的環境,必須是幼兒能時時介入的,在生活中實踐。如班中的苗苗小朋友,在家是個「小公主」,父母非常溺愛,剛來園時,什麼事都要老師、阿姨幫忙。可這位孩子特別喜歡在娃娃家做媽媽,有一次她來到娃娃家,做媽媽,帶孩子去飲食店吃點心,一不小心碰臟了娃娃的衣服,她傷心地哭了,對著我說:「娃娃的衣服臟了。」「哪怎麼辦?」「帶回去,讓給我媽媽洗。」「不用,我們這里就有呀!」我帶著苗苗來到洗衣機旁,說:「看,這里就有洗衣機。」苗苗一下子就笑了。她開始忙碌起來,就像家裡的媽媽,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把洗好的衣服用衣架曬到教室的陽台上,可是人矮,掛不上去,又跑到我這里,急著說:「晾衣架有嗎?」「沒有」,「我幫你」,為此還給我一個啟發,我特地在陽台上為幼兒添置了衣架,晾衣架,夾子等等生活中需要的日用品,在娃娃家的櫥櫃里放置著嬰兒的衣服、褲子、襪子、手帕等,處於這樣貼近於幼兒生活的環境,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時時介入,也自然而然地學會了穿衣褲,扣鈕扣,整理物品,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意願來布置自己的教室
幼兒需要的環境是隨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調整的,只有這樣,幼兒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實現,我們在添置活動室的各種設施時應盡可能地提供可以隨時搬動的材料。如:帶有小輪子的玩具櫥、可以隨意搬動的小椅子、小桌子、各種小柵欄、小紙箱、布簾等,讓幼兒在活動中按意願來布置自己的家。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的環境布局已遠遠不能滿足開放性,多元化課程模式發展的要求。在區域活動中有的幼兒喜歡單獨探究問題,相反,有的幼兒喜歡和大家一起搭建積木,這樣,一個人和好幾個人的場地分布就顯得不夠合理。因此為幼兒准備易搬動的,輕巧的櫥櫃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有了易搬動、輕巧的櫥櫃,激發幼兒自己布置教室的願望。如幼兒在進行區域活動時,幼兒利用易搬動的櫥櫃把娃娃家、小手真能幹、玩具加工廠、彩泥屋等活動區域區分開來,孩子們把櫥櫃當門,當桌子,當圍牆,當椅子等,使環境富於變化、利於交往、讓每個孩子都能滿足自己游戲的慾望。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家戶戶增設了許多電器,幼兒再也熟悉不過了。在我們「娃娃家」中,有床、桌子、椅子,櫥等傢具,在孩子游戲的過程當中,當材料不能滿足幼兒游戲時,有的小朋友會問:「咦!怎麼沒有冰箱?」「要是有彩電多好啊!」有一次,我班的凡凡小朋友用家裡帶來的幾個牛奶盒粘在一起,然後用彩紙裝門,他大聲告訴我:「老師,老師,你看,這是海爾冰箱。」我一看,真的,他在箱子的左上方貼了一個標志,我笑著說:「你真行!」凡凡可高興了,一個勁地對同伴說:「你看,這是我做的冰箱。」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了,紛紛說:「我也要做!」 「我家也有盒子」。為此,孩子們收集了許許多多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紙箱,有葯盒、餅干盒、鞋盒、大家電的包裝箱……孩子們把它們搬進了廚房,客廳,卧室,自己動手用彩紙、圖片、瓶蓋子,來裝飾紙箱,一會兒,這些不起眼的紙箱就變成了餐桌、冰箱、洗衣機等。
三、老師要給予及時的支持和鼓勵
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創設了寬松、溫馨的環境,是非常必要的,但作為老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遇到問題要給予及時的支持和鼓勵,特別是對於小班的孩子,行為受情緒支配作用大,他們的情緒仍然很不穩定,容易沖動,常常會為了一件小事大哭大鬧,小班孩子仍然十分依戀父母和老師。孩子剛來到幼兒園的大家庭中,更多地需要老師的關心和鼓勵,所以我們老師應站在小班孩子的心理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深入地研讀每一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孩子,你就能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和幼兒平等交談是走進幼兒心靈的第一步,教師利用幼兒早晨來園的時間,和幼兒一起交談、玩玩具、參與幼兒的游戲,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使老師有機會成為孩子的朋友,也使幼兒園的一切活動能更順利地開展。如小班孩子剛來到陌生的地方,雖然有了寬松、溫馨的環境,但是還是需要老師給予更多的關注。記得我班有個孩子叫朱恆,每天早上來得很早,我每次早班,總是和他一起玩玩具、有時講故事給他聽、有時和他一起玩娃娃家、有時我彈琴,他唱歌,成了他的朋友。後來又早來了一位小朋友,第一天來哭著想媽媽,我帶著她玩,朱恆走過來說:「老師,我來幫你,」朱恆學著我的樣子和她一起玩,模仿我的言行,跟她講故事、做娃娃家,成了她的小老師,孩子的情緒開始穩定下來,以後每天早上來,朱恆總是和她一起玩,他們成了好朋友,也使老師也有了更多的時間能順利地開展活動。
當碰到孩子哭鬧時,我會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朵小紅花,一顆五角星等等,.都成為關愛孩子的法寶。記得我班有個孩子叫愛愛,她平時很少說話,常常皺著眉頭,不願和同伴說話,做游戲,遇到不開心的時候,常常會哭鼻子。老師有空抱抱她,跟她說說話,每次來幼兒園的時候,站在教室的門口,笑著跟她打招呼,拉著她的手,把她帶進教室。記得有一次,她穿了件新衣服,我說:「你真漂亮!」她笑了,終於開口對我說:「老師好。」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是我知道, 愛愛已成為我的好朋友。。
自然成熟理論代表人物福祿貝爾一直堅持認為,把幼兒放在適合於年齡和經驗的有趣的生活環境中,才能發揮其更大的潛能,也通過大量的實踐和事實中,我們更能明白,為小班幼兒營造寬松、溫馨的環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讓環境貼近於幼兒的生活,還給孩子自然,還給孩子自由,這樣更有利於小班幼兒的介入和實踐,也促進教師和幼兒的互動.
下學期,我們還將針對小青蛙故事賽、各階段開展的主題活動繼續本專題研究,並注重對如何為幼兒創設接近生活的環境,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增加幼兒學習興趣,讓幼兒更加有機會跟同伴交流的研究;如何讓孩子們按自己的意願來布置他們的活動環境,會充分體現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滿足他們學習的需要;當孩子碰到困難時,老師如何及時地鼓勵幼兒,使幼兒克服膽小的心理,充滿自信,積極探索。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3. 《娃娃家》卧室 托班教案

課題: 娃娃家
學習領域:綜合 探索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欣賞了解家居和傢具的造型美。
2、引導學生利用各自准備的材料來設計製作家居模型。
3、培養學生樂於與同伴合作、共同合作完成作業。增強集體主義精神。
學重點教:設計家居模型、製作傢具。
教學難點:如何根據收集的材料設計製作傢具。
教學准備:收集各種小紙箱、紙盒、彩色卡紙、絨布、剪刀、雙面膠、家居圖片、傢具照片、錄像機、電視機、投影儀、VCD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放錄像、讓學生欣賞各種家居室內布置、欣賞各種傢具的造型美。播放娃娃家的布置錄像,激發學生玩娃娃家的游戲的願望。引出今天的教學內容,設計布置娃娃家。
二、發展階段:
1.引導學生議一議玩娃娃家,裡面要有什麼傢具?(床、沙發、櫥櫃)如何擺放傢具?
2.小組討論,誰來設計房間的家居布置?誰來製作什麼傢具?用什麼材料(紙盒、泡沫塑料板、牙膏蓋等)。
3、老師示範如何運用大紙盒做大衣櫥,板式結構的櫥,先用卡紙或木紋紙把盒子包裝起來,注意六面體的包裝,用雙面膠把四面貼好,再把上下兩面貼牢,然後裝飾櫥門、全身鏡、把手。
啟發引導學生根據傢具的特徵來選擇材料,進行設計加工要求同學既分工又合作,大膽地創新設計出與眾不同的傢具和家居安排,又要把家設計溫馨可愛,讓家人喜歡聚在家裡。
4、小組分工,每人領到自己的任務,設計製作一至兩件或兩人合作一件傢具,由一人設計傢具的擺設。提醒學生材料資源的共享。
三、作業展示:
每組選一人做解說,介紹本小組家居特色,其它小組成員互評、欣賞。
四、課後拓展:
每人做一個玩偶或做一個頭飾,再製作其他分角色表演娃娃家游戲,增進同學之間交流。

4. 娃娃家的桌子究竟放在哪裡

托班的時候,每天早晨的角色游戲時間里,總能看到兩個娃娃家裡都熱火朝天,幾乎大半個班級的孩子都涌進了娃娃家。孩子們從最初的單獨平行游戲,到托班後期能「爸爸」「媽媽」和娃娃一起過生日的初步的模仿、合作游戲,孩子們的游戲水平在不斷提高,對「娃娃家」游戲的興趣卻始終那麼濃郁。 但是自從孩子們升入小班,更換了教室,重新創設了娃娃家環境以後,娃娃家卻似乎沒有了托班時候的熱鬧。取而代之的是小舞台、建築角等區域吸引了很多的孩子。而那些進入娃娃家游戲的孩子也又重新回到了孩子們剛入園時的單獨游戲狀態。 思考一: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習慣於獨自玩玩具,初到幼兒園,他只要玩自己要玩的玩具,不管別人怎麼樣,他要什麼就要立刻得到,不會等待更別說輪流使用,別人要玩就不願意給,所以教師提供充足數量的相同玩具,讓孩子們進行平行游戲,是符合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游戲水平的。 但是隨著幼兒入園以後,自理能力逐漸增強,對幼兒園生活越來越適應,對同伴越來越熟悉,開始產生較多的模仿行為。他們不再局限於玩自己的玩具,常學著別人一起玩。也開始有了合作的願望,作為老師,應該要抓住機會,強化他們的這種合作意識。 那為什麼升入小班以後,孩子們的游戲行為卻退回到原先的獨自平行游戲里了呢?為此,我展開了進一步的觀察。 觀察二: 娃娃家布置得很溫馨,一張漂亮的娃娃床,床邊精緻的床頭櫃上放著電話機,色彩鮮艷的餐桌、餐凳、娃娃餐具、各種食物,還有許多娃娃、小衣服等,娃娃家的牆上還貼著班裡每個小朋友的全家福。可是,娃娃家在開學初熱鬧了一個階段後就很少有人光顧,孩子們只是偶爾來玩一下煮飯、喂娃娃吃飯的游戲。 於是我又在娃娃家投放了一些新材料:洗衣機、微波爐、飲水機、小床等,果然,冷清的娃娃家又重新熱鬧起來了。可是在這熱鬧的幾天里,去娃娃家裡游戲的孩子也都只是忙於擺弄這些新的材料,相互之間很少語言交流,更談不上有什麼游戲情節。 思考二: 環境是「幼兒自身以外,並能對幼兒產生作用的一切」。這就是說,只有當環境對幼兒產生了作用,這樣的環境才會對兒童產生意義。所以我首先就從娃娃家的環境創設入手,尋找影響幼兒游戲的症結。 溫馨的娃娃家及裡面的許多娃娃、小衣服、娃娃餐具、各種食物,洗衣機、微波爐、飲水機、小床等都是孩子們真實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品。這些物品出現在娃娃家後,孩子們注意到了,並與它們積極地互動起來。而且材料的分批投入,促使了孩子游戲行為的不斷發展。 但是為什麼,孩子在熱鬧過後,新鮮過後,就又會回到游戲的最初狀態呢?對於已經接近小班下期的孩子來說,為什麼他們的游戲里卻很少有語言和行為的交往呢?看來,還得進一步尋找原因。 觀察三: 我把原先娃娃家餐廳里靠牆放的圓桌移到了餐廳的中央…… 寧寧走進了娃娃家。今天她繫上了圍裙做媽媽。她在娃娃家的廚房裡燒飯,一會把魚放進鍋子里,一會又把蘋果放進鍋子里,忙的不亦樂乎。辰辰坐在餐桌邊喂娃娃,寶寶坐在餐桌邊吃著「媽媽」燒的菜,相互間沒有交流。「媽媽」終於忙完了,也坐下來吃飯了。辰辰抬頭,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一邊還空著的椅子,就把在娃娃家外玩的軒軒叫了過來,拉著他一起坐在桌邊。桌邊的四個小椅子一下子都坐滿了。辰辰顯的有點高興,於是就在每個人的面前放了一個小碗,在小碗里還放了菜。四個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你給我夾菜,我給你夾菜,語言和動作出現了。 其後的幾天里,我每天都看見娃娃家餐廳的桌子邊我圍滿了人,忙著相互夾菜。 思考三: 《綱要》告訴我們:「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綱要》在這里專門用了「引發」和「支持」兩個詞彙,「引發」——顧名思義,是引起和觸發、激發的意思,這里即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又有教師的正確的指導作用。「支持」——不僅是從物質上為幼兒提供條件,還要從精神上體現一種鼓勵,營造寬松的心理環境。 把一張桌子和一些椅子放在娃娃家區域里是幼兒園游戲環境創設中一種很常見和很自然的方式。但是怎麼放,放在哪裡是有講究的。老師原先的想法是,讓娃娃家的桌子、椅子、床等所有的傢具都靠牆放置,以空出更多的空間讓孩子活動。可是當桌子靠牆放置以後,勢必使坐在桌邊游戲的孩子是與牆面為鄰,或是抬頭就看見牆壁。雖然老師也注意到在牆面上進行美化和裝飾,甚至貼上一些與幼兒有關的照片等,意圖讓孩子與牆面「對話」,但是對小班孩子來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比人與物之間的互動更為有趣,同伴比牆面更能引發孩子的語言和行為,乃至一個表情的互動。 所以,娃娃家材料的不斷豐富能引發和支持幼兒的游戲發展,而材料放置的方式也對孩子的游戲行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娃娃家區域中心放置的一張普通的圓桌比一張靠牆放置的精美的小茶幾更能贏得小班孩子的喜愛,更能引發孩子間的互動,孩子們也在不斷地互動中提高交往能力。 (編輯 思齊)

5. 娃娃機掀起來一股熱潮,家裡娃娃太多應該怎麼擺放才顯得卧室可愛有風格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溫飽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人們更注重精神層面上的追求,同樣商場中休閑娛樂的設施也是玲琅滿目。抓娃娃也是其中一項,玩兒的多了,自然娃娃抓的也就多了,但是也不能抓完隨處亂丟啊,久而久之家裡堆滿了這些娃娃,需要陳列起來,可以在卧室的一角打造一個格子。

總之無論如何就是要利用起這些抓來的娃娃,雖然說都不是特別貴,但是也是經過自己的努力而得來的。而且這些娃娃擺放在家中,無論是放卧室啊,還是說放在客廳當中都是可以提高一些人氣的,對吧?

6. 幼兒園大班娃娃家投放的材料有哪些

角色區游戲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其中「娃娃家」是經久不衰的典型角色區游戲。從觀念上來說,幾乎沒有人不認同「娃娃家」是幼兒最喜愛的游戲之一。但事實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不難發現許多幼兒在「娃娃家」常常處於無事可做的狀態,要麼在「家」做一些單調的工作,要麼就頻繁外出,流連忘返。「娃娃家」的游戲主題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家庭生活,如做飯、吃飯、照顧小寶寶、整理房間、洗滌衣物等;一是與其他區域相聯系而生發出的活動,如幼兒外出去「餐廳」吃飯,去「菜市場」買菜,去「醫院」看病,去「理發店」理發,去「超市」購物等。應該說,其他角色區的存在拓展了「娃娃家」的游戲主題,但如果幼兒只對參與其他角色區有興趣,而對「娃娃家」里的活動反應比較消極,那就值得我們反思了。理想的「娃娃家」游戲應該是幼兒首先能夠在「家」里興致勃勃地游戲,然後通過互動、想像,與日常生活情節相聯系,生發出一系列與其他角色區相關的活動。但現在的問題是,幼兒在外玩得很開心,在「家」里卻玩不起來,原因何在? 在很多幼兒園,「娃娃家」的典型場景是這樣的:一張床,床上有一個布娃娃,有一張小桌子,兩張小凳子,桌子上有縮小,版的燃氣灶、碗、盤、勺子、奶瓶以及各種塑料蔬果等。有的幼兒園還會用紙箱或紙板製作一些諸如微波爐、電視機、冰箱之類的家用電器。單單看「娃娃家」的場景,我們就可以推想幼兒可能開展的活動:抱娃娃,喂娃娃吃東西,在桌子上擺弄蔬菜、水果和碗盤,開關家用電器。這些活動對於幼兒動作的要求比較單一。由於所有物品都是現成的,沒什麼變化或延展活動情節的餘地,幼兒無需太長時間就可以一一玩遍,接下來就無所事事了。如果多玩幾次「娃娃家」游戲,幼兒更玩不出什麼新花樣,要麼簡單重復,興味索然,要麼向「外」發展。 「娃娃家」游戲是幼兒在教師特意營造的家庭情境中通過動作和語言來扮演角色,使用游戲材料進行角色互動,展開游戲情節的活動。所以,角色、材料、動作和情境是「娃娃家」游戲的基本要素。幼兒自出生起,每天都在家庭中吃、穿、住、玩,他們對家庭生活有著豐富的經驗。因此,幼兒可以在「娃娃家」開展什麼活動主要依賴外在游戲環境的支持,尤其是游戲材料的支持,他們的行為很容易受到材料本身所預示的功能的限制。不同的材料營造著不同的游戲情境,暗示著不同的活動方式,制約著游戲者的角色行為。例如,手推車暗示幼兒可以推車外出購物;各種類型的衣服示意幼兒可以給娃娃穿脫衣服或整理衣物,練習扣紐扣、拉拉鏈、系鞋帶;一把小錘子可能生發出修理活動;筷子可以讓幼兒練習夾東西;紙杯、吸管、小豆子會讓幼兒想到請客人喝珍珠奶茶;橡皮泥意味著幼兒可以拿來做糕點、麵食;漂亮的蛋糕盒可能讓幼兒想起慶祝生日,等等。在很多幼兒園,教師往往滿足於使「娃娃家」看起來像現實中的家:彩色的地毯,溫暖的靠墊,可愛的裝飾品,迷你的廚具、傢具、電器等,這些常用的家庭設施是他們創設「娃娃家」場景的基本選擇。他們通常認為,只要創設這樣一種家庭環境,幼兒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開展游戲了。而實際上,這樣的環境雖然能讓幼兒感受到家庭的氛圍,卻不能暗示他們做些什麼。無論娃娃家與真實的家庭有多接近,如果缺乏可供幼兒動手操作的材料,幼兒必然陷入無所事事的狀態。例如,做飯是「娃娃家」的傳統活動,雖然教師為幼兒准備了灶台、鍋、碗、刀具以及各類逼真的塑料蔬菜、精心縫制的餃子等,可是面對成形的食物,除了擺放、排列,幼兒還能做什麼呢?如果教師准備的是紙片、橡皮泥、石子、草、樹葉等材料,幼兒就可以擇菜、切菜、做面條、包餃子、做糕點、燉肉……幼兒只有自主進行大量的切割、翻炒、盛放等活動,做飯才有樂趣可言。 可見,「娃娃家」留不住人的根源在於游戲材料。游戲材料在數量、種類、可操作性上的不足是導致「娃娃家」游戲缺乏吸引力的關鍵原因。一部電話機對「娃娃家」游戲來說,就比一台電視機更有意義,畢竟電話機可以讓幼兒拿來練習撥號、假裝打電話,而電視機只能作為擺設。芬蘭的兒童教育家蘇塔瑪曾經指出:「一種理想的游戲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極的佔有物」,就是強調了幼兒游戲中操作材料的重要意義。再進一步分析,操作材料還存在著可操作性程度的不同。可操作性強的材料相對來說更富於變化,幼兒可以用更多的動作類型和方式來操作這種材料,故而擺弄的時間也更持久。例如,一根真黃瓜的可操作性就要強於一根塑料黃瓜。雖然塑料黃瓜也可以誘導幼兒做模仿性的切、夾、吃等動作,但真黃瓜除了可以滿足這些操作要求外,還可以由整體變成部分,由大變小,變換形狀。而這些變化會給幼兒帶來新奇的感受,使游戲更有趣味。因此,為了豐富「娃娃家」里的活動,教師應多投放一些操作材料,尤其是可操作性強的材料。那些成品游戲材料雖然外形逼真,但功能固定,用法單一,留給幼兒自由想像和創造的空間較小,幼兒不容易根據需要進行象徵性改造。而非成品游戲材料,尤其是一些廢舊物品,如包裝盒、瓶子、布頭、棍子、石頭、樹葉、木塊等,可以一物多玩,具有靈活、多功能、耐用、成本低等優點。很明顯,非成品游戲材料比成品游戲材料的可操作性更強。在「娃娃家」游戲中,教師可多為幼兒准備一些用法多變的非成品游戲材料。 此外,「娃娃家」游戲材料長期得不到更換也是導致游戲主題單一的原因。游戲材料長期不變,幼兒的游戲內容為材料所限,他們的游戲就會在原有水平上停滯不前。「娃娃家」里的游戲材料並非越多越好,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游戲情況分期分批地投放。比如,當幼兒對切菜、做糕點漸漸失去興趣時,教師可增加一些毛線團,這樣幼兒的興趣就會自動地轉向這些新材料,生發出一些與毛線團有關的編織、纏繞、捆綁等活動,也可能將這些新活動與原來的活動相結合,創造出更為豐富、高層次的游戲內容。當幼兒對某些材料不再觸碰、熟視無睹時,更新材料就變得勢在必行。因此,及時更新游戲材料是使「娃娃家」游戲保持吸引力的重要策略。 「娃娃家」作為幾個常設角色區中的一個,它所存在的問題往往在其他角色區中也能得到印證,如「醫院」游戲中的醫生、「超市」游戲中的營業員,在沒有病人和顧客時也常常無所事事或東游西逛。角色游戲作為一種通過幼兒模仿、想像、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形式,它的突出特徵是社會性。因此,很多教師把角色游戲定位為發展幼兒社會性的游戲活動,認為角色游戲主要應強調幼兒之間的交往,幼兒對游戲材料的操作不是角色游戲的重點,由此,他們忽略了角色區操作性游戲材料的設計與投放。確實,角色游戲是一種鼓勵幼兒交往的活動,但問題在於,如果缺乏操作性游戲材料,幼兒無事可做,他們之間交往的主題是什麼呢?他們又該怎麼交往呢?幼兒只有擁有可以動手操作的材料,才可以清楚地用行為界定自己的角色,從而產生合作、交往的需要。因此,在角色區,操作可以說是交往的基礎。要解決「醫院」的醫生在沒有病人光顧時的左顧右盼,「超市」營業員在沒有顧客時的百無聊賴等問題,增加操作材料與及時更新材料是關鍵。 幼兒操作游戲材料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獲得信息的過程。幼兒會按照自己的發展水平通過游戲活動「破譯」游戲材料所蘊含的信息。與集體教學活動不同,區域活動是一種典型的教師「間接教」的活動,教師對活動的調控主要表現在游戲材料的投放上。把游戲材料作為改進活動的切入點,不僅對角色區游戲有意義,對其他區域活動也有價值。

7. 幼兒園娃娃家區角怎麼布置

不同區角布置方法:

1、走廊空間

可以設立一些孩子們喜愛的內容,比如益智類玩具,或者是繪本之類,供孩子們日常玩耍娛樂。既強調了娛樂性,又不影響孩子們的日常學習,為孩子們打造多樣化的幼兒園走廊空間。

幼兒園區角活動的意義:

區角活動是對原有課程組織形式的一種拓展,它能夠為每個幼兒提供更個別化、更針對性的教育方案。

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每個人的個體差異不僅僅是年齡的差異、認知能力上的差異,還包括在心理特徵、認知結構、學習風格、成長經驗、家庭背景等許多方面。

因此,教育的實施就必須遵循兒童的特點和差異,而區角活動作為一種以幼兒個別化學習為主的教育活動形式,可以保證幼兒在教師提供的豐富材料和符合其學習興趣、需要以及更個別化的指導的前提下,真正得到發展和提高。

8. 怎樣給6歲兒童講美術《電視機》一課 最好有教案

(美術)電視機 活動目標:1、能正確感知電視機的外形特徵,會用圖形組合的方法畫電視機2、能正確辨認圖形,並對圓形進行塗色 3、發揮想像,在電視機屏幕內進行添畫重點難點:學慣用圖形組合的方法作畫,學習在有輔助點的情況下畫方形活動准備:彩色方形紙、蠟筆、勾線筆等活動組織:1、 觀察電視機,感知電視機的外形特徵說一說你看到的電視機是什麼樣子的?有些什麼形狀組成?(有方形、圓形)觀察娃娃家的電視機,說說這個電視機有些什麼圖形組成?2、 用圖形組合的方法畫電視機(1)你覺得用幾種圖形可以畫出一個電視機?怎麼畫呢?(2)學習畫方形:方形是怎麼畫的?為幼兒定好四個頂點,要求幼兒能在兩點之間畫直線(3)步驟:先將紅色的點連起來形成一個大方形,再將黑色的點連起來形成一個小方形,再添畫圓圈等做小按鈕3、 在電視機的屏幕內進行添畫。想一想你的電視機裡面在放些什麼?請你把它畫出來。4、 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要求:給電視機框和按鈕分別塗上不同的顏色,畫面要干凈 5、 評講表揚畫面干凈、添畫生動有趣的幼兒。並對存在問題的幼兒提出改進要求。

9. 娃娃家材料投放有哪些

娃娃家材料:

一、手推車暗示幼兒可以推車外出購物;

二、各種類型的衣服示意幼兒可以給娃娃穿脫衣服或整理衣物,練習扣紐扣、拉拉鏈、系鞋帶;

三、一把小錘子可能生發出修理活動;

四、筷子可以讓幼兒練習夾東西;紙杯、吸管、小豆子會讓幼兒想到請客人喝珍珠奶茶;

五、橡皮泥意味著幼兒可以拿來做糕點、麵食;

六、漂亮的蛋糕盒可能讓幼兒想起慶祝生日,等等。

在很多幼兒園,教師往往滿足於使「娃娃家」看起來像現實中的家:彩色的地毯,溫暖的靠墊,可愛的裝飾品,迷你的廚具、傢具、電器等,這些常用的家庭設施是創設「娃娃家」場景的基本選擇。通常認為,只要創設這樣一種家庭環境,幼兒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開展游戲。

投放材料要求:

一、 材料豐富但無須過多。

活動區材料投放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包括材料自身應附著多種教育因素。如:小班穿珠游戲中的珠子可以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質地區別的,且數量充足,以保證幼兒通過對材料的充分操作,獲得某些感知和經驗的積累,從而促進其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

二、材料要美但無須有價。

根據《幼兒心理學》中「一切鮮明、具體、生動的形象和新異多變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因此教育活動中的玩教具必須是顏色鮮明、形象生動、新穎多變。」

許多教師會讓家長不惜花錢購買一些漂亮的玩具來園,如「變形金剛」、「釣魚」玩具、木質拼圖等,或者不惜加班加點製作一些逼真的玩具,投放到活動區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娃娃家

10. 幼兒園小班可以做什麼區角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區角活動作為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充分滿足幼兒的自由操作,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游戲,進而對活動產生興趣,促進幼兒各個方面能力的發展。 小班幼兒剛入園,分離焦慮產生,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沖動,經常會大哭大鬧,從小班幼兒新入園的特點出發,我們的區角活動將成為幼兒個別化學習的主要載體。同時,為了使幼兒真正在自主的游戲狀態中參與自主的個別化學習或小組學習,也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關注到每個幼兒的發展,從而幫助幼兒形成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習慣。 一、積極開展豐富的區角活動 為幼兒創設情境化的活動空間,即在主題背景下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幼兒在自然、逼真的游戲情境中反映和積累生活經驗,為孩子們的後繼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最終推動個體的發展。 1、為幼兒營造生活化的情境。自然、逼真的情境對於幼兒經驗的回憶和再現起了很大的暗示和刺激,有了這樣的情境,才會使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們剛剛從家庭來到幼兒園,一切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為了能使幼兒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我們盡量在區角活動中為他們營造與其生活經驗相關的環境。如娃娃家:娃娃家的游戲是最貼近小班幼兒的認知經驗的,每位幼兒都可以成為娃娃家的主人。在娃娃家裡設置了兩室一廳的套房,有卧室、餐廳、衛生間,整個娃娃家的區域創設就是幼兒日常生活的再現。 在「娃娃廚房」里,我們用廢舊布做了窗簾,貼上了很多蔬菜圖片,提供了整套的廚房用具供幼兒模仿擺弄;在「娃娃客廳」里,我們在牆壁上布置了花布,掛上了欣賞畫,放上了自製的沙發,靠墊,還用廢紙箱做了一台電視機; 「娃娃卧室」的牆壁上貼上了很多孩子們帶來的「全家福」,添上了自製的小床、小桌子、放上了電話機,布置了媽媽的「梳妝台」;洗衣房裡,有自製的洗衣機、、小衣架等。當幼兒們看到這一切熟悉的情境時,都迫不及待地想進去玩一玩。從最初的簡單擺弄,到逐步地學著模仿成人的勞動,漸漸地,孩子們也能三三兩兩地玩一些簡單的互動小游戲。如:「家裡來客人了」、「寶寶生病了」、「給寶寶喂飯」等等,游戲內容日漸豐富。 2、提供情境化材料。隨著孩子們對游戲環境和材料的逐步熟悉,游戲中出現了各種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連的情節。教師作為幼兒游戲的觀察者、合作者和支持者,及時幫助幼兒提供幼兒喜愛的材料,使幼兒在游戲情境中再現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我們在建構區,提供牛奶盒和各種瓶罐供幼兒用來玩疊高游戲,搭建各種有趣的東西;操作區中的小調羹是用來喂小動物吃飯喝湯的,各種各樣的發夾頭飾給寶寶梳頭;益智類的游戲材料分別放在開放性的低矮的架子上,用筐、籃子、盤子等分類擺放。同時用圖案表示物品存放的位置,幫助幼兒輕松順利地取拿和收拾物品……幼兒通過在與老師和同伴的游戲互動中獲得新的經驗和情感體驗,這正是體現游戲價值的關鍵所在。 3、實施情境化教育。我國傑出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我們的區角活動對幼兒來說,就是幼兒現實生活的簡單在現,使他們能夠在自主的空間中表現和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自己的想法。游戲中,孩子們依然稱呼老師為「老師媽媽」,而老師則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身份來稱呼。如:奇奇爸爸、雯雯媽媽、佳佳姐姐等。這樣的稱呼不僅可以增強幼兒的角色意識,也可以很容易地讓幼兒發現游戲中角色的重復,引導幼兒嘗試運用各種辦法來交流、協調,達成一致。有了生活化的稱呼,孩子們在寬松、自然的氛圍中表現出了自己各不相同的生活經驗。經常會聽到,孩子們在情急之下冒出的很多地方方言;每個孩子的個性在游戲中得以不加掩飾的張揚;孩子們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會通過他們的語言和行為表現出來;有時候更會暴露出自己在生活中的點滴壞習慣。老師在參與和指導的過程中,更注意游戲語言的運用,不留痕跡地加以暗示或以自身的行為進行示範和引導。久而久之,使孩子們更主動地投入到游戲情境中,產生了許多饒有趣味的生活情節。如:買水果看朋友;放鞭炮娶新娘;帶寶寶上醫院看病等等。孩子們在游戲中也能注意自己的行為,努力地學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 二、把區角開設到大自然中去 農村自然資源豐富,大自然中有取之不盡的材料,同時也是天然的活動區。農村中多的是土,用土做成泥,用泥做糖葫蘆,做饅頭,包餃子,做汽車,還可以撿樹葉,做標本,貼畫,拼畫…… 在大自然中,幼兒的想像力盡情放飛,創造力盡情地發揮,同時盡情感受大自然的美,體會大自然帶來的無限樂趣,這是在幼兒園那狹小的空間中所不能代替的。 三、將活動區擴展到家庭之中 現在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幼兒在幼兒園是「乖寶寶」,在家卻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長無奈,教師力不從心。我們把區角活動還擴展到幼兒家中。首先請家長為孩子開拓一片屬於孩子自己的天地,並提供豐富材料,讓幼兒自由畫、捏、剪、折。還可請家長為孩子提供勞動機會,比如幫家長摘揀蔬菜,幫家長做餃子或餃子皮。讓幼兒身臨其境,不僅豐富了生活經驗同時還增強了勞動意識,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四、活動實踐案例 1、在娃娃家中,張善若抱著娃娃喃喃自語:「別哭,別哭,媽媽幫你洗澡」,說著,把玩具全倒到地板上,用裝玩具的框框當澡盆給娃娃洗澡,可過了一會她又去小廚房裡忙個不停,說要個娃娃給娃娃做飯。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小班幼兒年齡小,喜歡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區角活動,他們在活動中做飯往往伴隨著各種假想的心理和行為,常沉迷於自己假想的游戲情景中,把自己在區角活動中的活動想像為在現實情景中的活動,把自己當成了某一情景中的人物,努力模仿該人物的言行進行游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因勢利導,在游戲的情景中加以引導。告訴幼兒洗澡久了娃娃會冷,要趕緊幫娃娃穿衣服,讓幼兒在游戲化的情景中學習各種自理動作,獲得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提高。 2、近期,我班的美工區在玩撕紙拼貼游戲,這天,我們又新投放了一些小塑料瓶,意在讓幼兒進一步運用撕貼的技能裝飾彩瓶。王一陳等幾位孩子正在嘗試新的玩法,這時,尹子辰小朋友進來了,他看了看新投放的瓶子,擺弄了一會兒,就拿起撕貼用的手工紙往瓶子里塞,塞滿了一個再換一個,王一陳看到了,好奇地盯著他看了一會兒,也放下手中的活兒效仿起來,旁邊的幾個孩子見狀也紛紛圍了過來,模仿他們的樣子玩起塞瓶子的游戲,不一會,桌上便擺滿了一堆被各色手工紙塞得滿滿的瓶子,美工區內的撕貼活動就這樣變成了塞瓶子活動。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愛模仿是小班幼兒在區域活動表現出來的另一個特徵,他們喜歡模仿教師、家長和同伴,尤其是喜歡模仿同伴的言行,當看到同伴有了不同的言行時,他們容易放棄原有的行為而去模仿同伴的行為,這種模仿是幼兒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班幼兒的經驗,技能等往往是通過模仿而獲得和發展的,模仿成為小班幼兒學習的動機,也成為小班幼兒學習,成長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充分發揮同伴的榜樣作用。在發現這種情況時可以平行介入幼兒的活動,用正確的方法裝飾彩瓶,一邊做還可以一邊自言自語,引起孩子的注意:「我要裝飾一個五彩的瓶子,掛在窗口,那肯定很漂亮的……我要一小塊一小塊地撕,密密地貼在瓶子上,這樣會更好看……」等,這樣孩子就會很自然的模仿老師的動作,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了。另外,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引導幼兒觀察、模仿能力強的孩子,也可以充分利用同伴作品的展示為幼兒提供模仿學習

閱讀全文

與娃娃家電視機怎麼裝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路上pe 瀏覽:905
隔熱塗料廠家電話多少 瀏覽:904
徐州利民搬家電話多少 瀏覽:739
平頂山有二手家電市場在哪裡 瀏覽:241
屋頂防水怎麼打報告 瀏覽:662
國家電網多少臨時工 瀏覽:400
腰包怎麼戴防水 瀏覽:783
寐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960
2021定製傢具活動怎麼做 瀏覽:69
家電業務員做哪些工作 瀏覽:275
三源家電維修部電話 瀏覽:466
大連金州國家電網電話多少 瀏覽:333
錘子手機深圳維修點 瀏覽:863
電路板測評 瀏覽:789
貴陽市創維電視維修服務電話 瀏覽:33
機械硬碟保修多久 瀏覽:271
維修更換配件應入什麼科目 瀏覽:470
章丘空調維修電話號碼 瀏覽:548
國正家電維修怎麼樣 瀏覽:364
兄弟列印機維修中心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