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吃,穿,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額呵呵呵,這個問題很犀利,說明人類社會在進步,說明生活越變越好,說明只要努力就會有美好的生活。
Ⅱ 改革開放前後電視的變化
簡單的說是: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球面到平面。 具體情況見下: 我國彩電業起步於70年代中期,至今已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的導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長期,心臟90年代中後期的成熟期。 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誕生在1958年。在大躍進熱潮中,天津712廠彩國產電子管心臟一部分當時蘇聯的元器件生產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當時我國電視機研製技術與日本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但由於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心臟政治形勢的影響,70年代我國彩電定的發展緩慢,降彩電顯像管等關鍵部件仍需要進口外,生產規模,產量,性能,質量等方面與同期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顯拉大。 70年代未、80年代初我國彩電事業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在自力更生基礎上,遵循以市場換技術的指導方針,與國外合作,彩世界先進技術和設備來發展自己的民族彩電工業。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接著我國彩電工業擺脫了自行摸索的階段,縮短了與國外彩電技術的差距。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也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這期間國產品牌無論是技術還是規模都有了長跑的進步,僅長虹的產量就已達到單班日產1500但是由於我國電視機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02台和0。8台。 到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80年代後期,國產彩電品牌囿於技術、品種、功能、質量、價格等諸多因素的局限,難以滿足國內日益教務長的市場需求,於是外國彩電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匯報會時機地搶灘中國彩電市場,造成國產品牌發展和產品銷售執著趨弱。 為了沖破洋品牌沖斥中國彩電市場的局面,1989年8月9日,四川老軍工企業長虹決定,長虹彩電在全國范圍全面降價,每台向消費者讓利50元,同時保證國家稅收一分不少。長虹這次彩電降價開創了我國彩電史上價格戰的先河,50天後,國家出台了彩電降價政策。此次長虹第先降價至少產生了兩個劃時代的影響,首先是從此國產彩電擺脫了計劃經濟的陰影,企業真正取得了對自己產品營銷的主動權,為我國彩電業市場化奠定了基礎。此外,正是由於國產品牌不斷通過價格優勢與外國品牌拉開了距離,為彩電最終進入進入尋常百姓家創造了條件。 進入90年代後,我國彩電市場格局動盪,一些誕生於計劃經濟時代的彩電老企業由於競爭能力弱,相繼停產、轉產甚至破產,被無情淘汰,而長虹、康佳、TCL、創維等一批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競爭意識強的彩電企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中國彩電市場的骨幹企業。外國品牌在國產彩電技術飛躍提升和連續的大戰後,市場銷售勢均力敵頭日漸萎縮。 到90年代中期,全國已有彩電企業98家,國產品牌彩電年產量高達3500萬台,從而穩居世界首位並保持至今。與此同時,國產彩電在質量和高新技術含量上的不斷提高為開拓國內市場奠定了基礎,而價格更是具有與外國品牌競爭的優勢。1996年,國產彩電銷售額首次超過進口彩電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到1998年,我國彩電業進入成熟期,產量持續位居世界首位,電視機產量達到3513萬台,其中彩電產量2643萬台,彩電產量比1980年增長了822倍。此外與實際產量相比,我國電視機的潛在生產能力更大,據電子部統計截至1997年底,我國電視機生產能力已達6507萬台,其中彩色電視機生產能力4479萬台,有近半數生產能力閑置。我國城鎮居民彩電擁有量已經超過100%,而農村的彩電擁有量也已經達到了32.5%,電視機成為20年來對我國居民生活最具影響力的產品。 當前在品牌經營上,市場格局已基本成型,國產品牌基本可以分為三個組群:第一組群是80年代以熊貓、牡丹、金量等為代表的老品牌,這些品牌現在多進行區域性營銷工作,在消費者心目中不具有相當的知名度。第二組群是長虹、康佳、TCL、創維等當紅品牌憑自己的實力和策略控制著絕大部分市場代份額,其中長虹、康佳、TCL三家企業即佔領37。82%的市場份額。而海爾、樂華、春蘭、萬燕、華寶等近年來利用其品牌優勢進行擴張進入彩電行業而構成了新生品牌的組群。由於彩電是技術成熟品牌,生產難度和開發資金不大,所以這個組群發展很快。 進入90年代後期,我國彩電業無論是生產技術、產銷量、企業管理等已全面進入成熟期,彩電市場已形成綜合性品牌競爭,品牌營銷已成為企業經營影響力的因素,品牌特色、營銷策略的成功預示企業產品的騰飛。企業間比技術、比質量、比價格、比服務、構成家電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彩電市場的品牌效應更加集中,並且出現了主導品牌壟斷市場趨勢。市場銷售不斷地向幾個市場知名度高的名牌集中,而非名牌彩電的市場份額則逐漸萎縮。據對我國大型零售商場彩電銷售情況的調查,1998年市場佔有率前10名的彩電品牌,已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並且可以支撐高於同類慧名牌產品價位,預計今後名優彩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還會進一步提高,市場集中度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據國家信息產業部一項統計資料顯示,1998年全國已有3億電視用戶電視機及其帶動的電子元器件等電子產品的產值約佔全國電子信息產品總產值的43%。彩電品種已中早期的黑白進入彩色,由模擬向數字化邁進,顯示器由球面到平面,以至於掌握大屏幕等離子、背投、立體、高清晰度等彩電技術,創新的步伐越走越快,。進入品牌競爭時代的彩電企業的產品已不僅僅單指它的有形商品,還包括它的服務、信譽、品牌、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在新的世紀里,國產彩電品牌的歷史任務是塑出具有"中國籍"的國際名牌,只有當一個品牌國際化時,其品牌形象才會更加穩因,而品牌國際化的關鍵是技術在國際上領先。
Ⅲ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北京新中國成立60年經濟發展數據解讀 我介紹的題目是新中國60年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數據解讀背景資料,第一方面是民生改善方面。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常住人口只有420.1萬人,1978年增至871.5萬人,是1949年的2.1倍。改革開放以來,人口規模逐步擴大。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695萬人,又比1978年增長近1倍。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後,外來人口呈現快速增長,2008年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為465.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7.4%,比1978年提高了24.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2008年北京城鎮化率達到84.9%,比1990年提高11.4個百分點。這條曲線表示為北京常住人口居住生活在城鎮人口所佔比重,這可以認為是城市化進程。 就業規模不斷擴張。1949年,北京城鎮在業人員僅為43.3萬人,和總人口相比,占的比重是一到二成。1978年,全市從業人員達到444.1萬人,其中城鎮在業人員291.6萬人,比1949年增加248.3萬人,占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3。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類型的出現、發展壯大、全市從業人員增加速度很快。2008年末,北京從業人員達到980.8萬人,是1978年的2.2倍,年均增長2.7%,佔全市人口的近六成。和1949年的就業崗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張圖表現的是1978年以來,北京市主要年份全市的從業人員數量。這個從業人員既包括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從業人員,也包括從事二產和三產的從業人員。
Ⅳ 改革開放30年屋內電器變化
1978年1月,國務院決定將輕工業部同紡織工業部分開。為了發展家用電器工業,在組織機構設置上成立了五金電器工業局。同年,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計委)計委決定,由輕工業部統一歸口管理全國各系統、各地區家用電器工業,並將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列入國家和部管計劃,同時對國內尚不能生產的家用電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壓縮機、洗衣機定時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國家列入進口計劃,輕工業部統一分配,解決了重要零部件配套問題,這對促進各地主管部門重視發展家用電器工業起到了積極作用。同年,國家還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
1979年4~5月,以輕工業部部長梁靈光為團長的中國輕工業代表團訪問日本。在考察期間,同日本著名家電公司洽談引進冰箱心臟部分——壓縮機項目,該項目於1984年正式列為國家重點項目。7月,輕工業部五金電器工業局在蘇州召開了全國家用電器發展規劃座談會,此次會議被稱為「家用電器發展誓師大會」。會上規劃重點省市二輕系統集團所有制機械修配廠、五金廠、工具廠轉產洗衣機、冰箱、電風扇和電飯鍋等家用電器產品定點生產工作,利用集體經濟資金發展家用電器生產,並對轉產的家用電器生產的供產銷和基建投資技術改造措施費用,納入國家和地方計劃進行了綜合平衡,妥善安排;會上同時制定了1979年~1981年3年發展規劃。為了加強產品質量檢測和制定統一標准,1979年在廣州成立了中國日用電器工業標准化質量檢測中心。
1981年,中國家用電器工業標准質量檢測中心在北京成立。
1982年,家用電器工業局從五金電器工業局獨立出來,主要負責洗衣機、冰箱、電風扇、房間空調器、吸塵器、電熨斗等6個產品的生產管理工作。10月,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中國彩電業迅速升溫,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出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3年,輕工業部根據國務院關於對市場需求變化預測的指示精神,對全國421個家用電器企業、192個商店(商場)和20196戶城市職工和農民家庭進行了調查,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家用電器產銷調查和預測。這一年洗衣機產量由1978年的400台上升到365萬台,此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熱潮,大約有40多個廠家先後從洗衣機技術先進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引進技術60多項。從1983年起,中國開始引進冰箱壓縮機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1984年2月,電子工業部做出了加快彩電國產化步伐的決策,開始實施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
1985年3月和9月,計委、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以下簡稱經貿委)、輕工業部聯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冰箱、洗衣機專業會議。這是國家對家用電器工業發展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最後形成了國務院以國發[1985]77號文件,批轉計委、經貿委、輕工業部《關於加強電冰箱行業管理,控制盲目引進的報告》,確定了「七五」計劃期間42個定點廠,引進規模為842萬台。9月,電子工業部承建的23套衛星電視接收站全部開通,實收效果良好。年底,第一批採用國外技術設備生產的冰箱壓縮機投放市場。
1986年,廣州建成了從日本松下電器株式會社引進年產百萬台的冰箱壓縮機廠。與此同時,北京也建成了從飛利浦設在義大利的「伊瑞」公司引進年產百萬台的冰箱壓縮機廠。這兩個冰箱壓縮機廠對保證發展冰箱國產化起到了重要作用。7月30日,經貿委等8個部委聯合發出《關於認真落實三包的規定通知》,對冰箱、洗衣機、電風扇、彩色電視機、黑白電視機和收錄機這6類家用電器(包括進口零部件組裝的家用電器)的三包辦法做出了統一規定,1986年10月1日起實行包修、包退、包換。10月,國家決定把彩電國產化作為重大項目列入「七五」計劃。12月底,頒發洗衣機生產許可證大會在上海召開,首推生產許可證制,當時共計43家企業和43個產品領取到生產資格證明。
1987年3月,彩電國產化的工作方針被確定為「引進、消化、開發、創新」。7月,中國彩電(北京牌8308型PS47cm彩電)首次獲國際金獎。同時,為表彰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家用電動洗衣機及其安全要求」國家標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獲得國家級重大獎勵。這一年,首屆「全國家用電器展覽會」在北京召開,展覽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以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參展團的300多個家電製造企業參加了展覽,由此拉開了中國家電業會展文化和會展經濟的序幕。
1988年,第一台國產分體壁掛機空調—KF-19G1A「雪蓮」在華寶空調廠誕生,開啟了中國家用空調行業的一個新時代,這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標志著中國空調行業的發展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高峰。同年,琴島—利勃海爾四星BCD-212升雙門冰箱,上菱四星BCD-180升雙門冰箱獲國家優質產品金獎,這是家電行業首次獲得國家質量最高榮譽獎。10月,第二屆全國彩色電視機質量評比結果揭曉,熊貓、金星、牡丹等58種型號的18英寸彩電和海燕、金星、宇航的3種型號22英寸彩電獲一等獎。這次評比結果表明,中國自己生產的彩電從整體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或達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1988年國家機構進行改革,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於12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2月19日,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也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9年1月,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從該年2月1日起對彩色電視機實行專營管理,並開始徵收彩電特別消費稅和國產化發展基金。8月,機械電子工業部和國家技術監督局在京發布《彩電綜合標准》,總共包括344個標准,其中國家標准173個,行業標准171個,它的貫徹實施標志著中國家電的質量和可靠性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11月,北京市利用外資建成的最大合資企業——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公司舉行開工典禮,該公司是中國第一個被認證向美國出口的顯像管生產企業。
1990年1月,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建造的錄像機生產線在南京無線電廠投入試生產。5月底,「第二屆全國家電產品展覽會」在北京舉行,這是20世紀90年代家電行業最為宏大的展覽會,展示了許多名優新產品,小家電品種數量占絕對優勢。7月份,廣東珠海壓縮機廠生產的空調壓縮機成功出口,這是中國壓縮機行業首次打入國際市場。華飛彩色顯示系統有限公司於11月在南京成立,至此,中國「七五」期間規劃的陝西咸陽、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華飛4個項目全面投產,中國彩電生產配套能力大大提高。11月,「全國電子工業引進消化吸收國產化工作會議」和「全國第五次彩電國產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1991年,眾多家電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杭州冰箱廠率先研製成功替代氟利昂的新型冰箱製冷劑R500,並推出具有「除臭保鮮」功能的冰箱。截至1991年,已有23個企業的24個產品獲得符合國際標準的安全認證。10月底,輕工業部召開「房間空調八五發展規劃座談會」。會議討論和編制了中國第一個房間空調發展規劃。自此之後,尤其是90年代初突破定點生產之後,中國家電業進入全面快速增長期。年底,企業調整消息不時見諸報端,北京的白蘭、白菊電器公司合並,成立蘭菊電器公司;同月,琴島海爾集團公司成立。
1992年1月,由北京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等單位研究開發的集成電路CAD熊貓系統通過國家技術鑒定,它的研製成功對中國集成電路技術特別是集成電路CAD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和中國信託投資公司聯合組團參加「德國科隆家用電器及用具展」,這是中國家電行業首次參加德國科隆展,共有10個企業參加,中國展區引人注目。4月,青島冰箱總廠經過DNV國際專家嚴格審核,率先在行業內通過ISO9001認證。5月,「全國集成電路設計(ICCAD)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研究了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思路和規劃布局,確定了集成電路定點設計單位的基本條件等。6月,青島冰箱總廠上半年冰箱出口量達8萬台,成為世界級供應商,同時成為亞洲地區出口德國市場冰箱最多的廠家;天津空調公司與土耳其合資興建的一家空調工廠在土耳其建成,該廠技術設備全部由天津空調公司提供,這是中國空調生產企業首次在境外建廠。
1993年,電子工業部提出實施「大公司戰略」,加快了彩電行業生產向大公司、大集團集中的過程,提高了彩電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這一年,中國研製出氟利昂替代品CFC-11,解決了冰箱行業發泡劑替代難題。家電產品的開發也突出了科技的先導作用,許多企業在開發低氟產品、加強電腦技術應用等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在國際組織的支援下,萬寶、海爾、長嶺、華意等公司紛紛推出低氟冰箱產品。琴島海爾集團推出變頻式空調。11月初,「北京國際家用電器產品及技術裝備展覽會」成功舉辦,這是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首次主辦的國際家電行業大展。12月初在河南新鄉召開了「全國家用製冷CFC替代工作會議」,會議確定了中國家用製冷行業CFC替代總體思路和戰略。
後面看參考資料
Ⅳ 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
首先,鄧小平理論是在反對本本主義、思想僵化的斗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高舉解放思想,實事求事的大旗,在黨內恢復和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反對本本主義和思想僵化斗爭的勝利,鄧小平理論就不可能形成和發展
第二,鄧小平理論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每一個問題的論述,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事思想路線的鮮明體現。諸如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問題、改革開放問題、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問題、「一國兩制」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問題等等,無一不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偉大成果和光輝體現。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些問題就不可能提出和解決。 第三,鄧小平理論是從實踐中來,總結我國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又回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的理論。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思想,最初從農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在農村中推廣,並在農村改革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然後,推廣到城市,在城市改革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而逐步完善起來,並且還要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發展。
第四,鄧小平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內涵作了精闢地、完整的闡述和概括,他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
總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所取得的理論和實踐的重大成果。都離不開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思想路線的堅持。離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的出現,也就不可能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其實改革開放說起來應該很簡單,如果當初按既定的方向和道路走得好好的,我們為什麼偏要改弦易轍,「摸著石頭過河」?必定是認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決心,另謀出路。
事實也正是這樣。對於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連肥皂、火柴、燈油都要憑票限量供應,所謂「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不是醜化和恫嚇,而是一種無日無之的生存體驗和沉重壓力;而對於具有國際視野的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更有與周邊國家發展速度相比較而產生的緊迫感。正是這種種內外因素,促成了真理標准大討論,達成了「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的基本共識,最終促使我們在實現現代化的路徑上選擇了市場取向。
Ⅵ 以前和現在的家電有什麼變化
現在的家電是比以前的功能多,智能化,顏色好看,體積小。但是說到質量問題,現在的家電不禁用,不像以前的家電能用很多年
Ⅶ 改革開放後,我國取得那哪些巨大的變化請列舉說明。
14個沿海開放城市
1984年,中共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它們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及海南島由北到南連成一線,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早在1957年,新中國第一任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教授就認識到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提出了新人口論,他大事疾呼「控制人口,刻不容緩。」可是在當時,國家某些領導人卻認為"人多好辦事"。結果「錯批一個人,多生了幾個億」。1980年,國家正式把「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
(7)改革開放後家電的變化說明了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偉大轉折
1978年12月18日-22日,鄧小平召開了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它是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繼往開來的會議。具體表現在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淡化了「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當下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2.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未來的會議。全會明確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3.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逐步開辟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40年來,中國人民沿著這條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
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於是他率先提出要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總設計師!
Ⅷ 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1、信息傳遞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從固定電話到移動手機,從語音通話到視頻聊天,人們的聯系告別了「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2、家電的改變
過去家家戶戶沒有一件電器,如今太陽能路燈在村裡徹夜通明,液晶電視的屏幕越來越大,家家戶戶接上了寬頻網路,看上了APTV。
3、衣著服飾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服裝也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變得絢麗多彩。如今,人們的衣著早已不再顏色單調、款式單一,服裝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個性化,製作強調工藝化,面料趨高檔化。
(8)改革開放後家電的變化說明了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Ⅸ 從衣食住行用說明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
衣: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家裡一年到頭很少添置新衣服。一件外套往往是春夏單穿,秋冬罩毛衣棉襖穿,可謂「充分利用資源」了。如今不僅是過年才買新衣服,平時只要有空逛街,都可以淘到幾件喜歡的衣服。無論從樣式品味到質量價錢都是以往不能比的。爺爺對我講起以前的事情,就感慨不已:「剛上班那陣,吃都吃不飽,一件衣服冬天穿完夏天穿,只有過年時才能給你爸爸和姑姑做件新衣服。而如今,冬天出門也不怕冷,他們給我買了好幾件棉衣,有薄的有厚的,出門隨便穿! 30年前是有錢買不到東西,30年後是東西多的沒錢買啦!」
食:從填飽肚子到吃出文化和健康
近幾年,每逢節假日,家裡的餐桌上少了很多雞鴨魚肉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新鮮的蔬菜、水果和素食。媽媽說:「過去雞、鴨、魚、肉是好菜、大菜,但現在因為脂肪含量高已經被我家的餐桌逐漸淘汰了。如今講究吃出文化和健康。你們不是常提醒我,一日三餐要講究搭配,才能營養到位;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易消化吸收;雞蛋一天不要超過一個;早晚吃點水果可抗衰老……」
回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7角錢一斤的肉每個星期只能吃上一回。到了憑票供應時,光有錢還不行,還得拿上戶口本,按家裡人口限制供應。那時家裡的糧食都要稱好了計劃著吃,否則就會青黃不接。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供應的豐富,票證也逐漸取消。「糧票是最後一個取消的票證。逐漸取消時,開始可以糧票換雞蛋,我都一直沒捨得換。現在家裡攢下來的糧票早成了『文物』了。」爸爸說。
現在逢年過節,大多數人的家裡都不會准備太多年貨,因為菜市場、超市天天有新鮮的供應。有時還會在飯店訂一桌飯,即方便有省事,還吃得健康吃得舒心。
住:三次換房 越換越大
現在,我們家住在單位的家屬院中。我記得自己家換過三次房子了。記得小時候住20平方米左右的一間房,後來換成5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廳,2004年,家裡更是又躍上了一個新台階,住上了有暖氣天然氣的80多平方米的二室一廳。院子環境優美,家裡整潔干凈,「住這種房子,心裡敞亮、舒坦,心情格外高興。」
行:回家的路這樣走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爸爸用兩年積蓄買了平生第一輛代步工具——永久牌28型自行車,100多元,這在當時十分時髦。爸爸說,那時結婚都講究要「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錄音機,可見自行車當時是個奢侈品。平常都是騎自行車。在初中以前,我們一家三口出門都是靠這架28自行車呢,它可是我們家的「老功臣」了。
後來,人們上下班大多都騎摩托車,電動自行車,而現在單位同事擁有家庭小轎車是越來越多了。
用:電視機從小「黑白」變成大「液晶」
今年為了看奧運,我特意為家裡更換了一台液晶電視,可爸爸心情卻沒有買第一台「黑白電視機」時那麼興奮。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鄰居家陸續有人買電視。「每天晚上,大家都圍在他家,看著電視里新奇的畫面,久久不願離開。」爸爸說,當時為買那台二三百元的黑白電視機,考慮了一個月,花了好幾年的積蓄。「那時雖然只有兩三個頻道,可每天晚上大家總是看得津津有味。」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們家的黑白電視機罷工了,爸爸就換了台21寸的彩色電視機。那幾年,家裡的洗衣機、電冰箱、電風扇等家電從無到有,每有客人來,都會驚訝我們家的「現代化程度」。進入九十年代,家裡又陸續添置了微波爐、抽油煙機、空調等新一代家電。如今我給家裡購置了電腦,平常上網聊QQ看電影,教媽媽上網打麻將,連生活方式也越來越現代化了。
從我家生活的點滴變化,我深切感受到我國三十年的滄桑巨變,三十年的光輝歷程,中華民族終於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鑄就了一個民族百年夢想,中國,開始向騰飛之路大步邁進。回顧我與改革開放共同成長的30年,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長軌跡和收獲。成長為了什麼?不是為了成長而成長,而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同時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不可否認,我們已經自然而然地的站在了改革開放新的實踐者和推動者的位置上,而我們也正在努力,努力在更寬廣的舞台上創造新的奇跡。
Ⅹ 以前的家電到現在有什麼變化
開始是煤油燈
---6、70年代白熾燈
---7、80年代日光燈
---80年代開始用電視、電話、收錄機、冰箱、內風扇等容
---90年代使用空調、洗衣機、電飯煲等
---21世紀以來電器品種數以萬計,比如電腦、dvd、各式各樣的廚房電器(開水壺、微波爐、電壓力鍋、抽油煙機、洗菜機、烤箱等)和客房電器(滅蚊機、加濕機、除濕機、自動清洗機、數碼電器),還可以參考順德的聖托電器網上的上萬款的新式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