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飛機
二戰日本作戰飛機
機 二戰時期日本投入了200多個型號的飛機,可謂品種繁多,五光十色,其中很多型號都是經典之作,如果把所有型號的飛機都介紹一下,恐怕查資料都要查好幾年,呵呵,過年無事,將原本在歷史論壇發表過的日本海軍與日本陸軍作戰飛機里的,沒有說明只有照片的型號,補齊說明並補充了更多照片,轉帖到航空論壇,歡迎網友前來一觀,當然絕不會有200多個型號的說明,只介紹些經典或大量運用,或對戰爭對日本航空發展有一定影響的機種,其他的閑雜機或資料照片缺乏的就不介紹了,也歡迎有網友對本帖遺漏機給予補充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海軍作戰飛機 艦上戦闘機 三菱 A5M 九六式艦上戦闘機 世界第一種性能超越陸基戰機的艦載戰機,很可能還是當時最強的戰機,不過初期並沒有多少人注意日本飛機的性能,所以96艦戰的名氣不大,該機1937年開始在中國戰場投入實戰,性能比中華民國空軍當時任何一種型號的戰機都好,不過初期數量不大以及國軍飛行員的訓練水平超過預料,加上96艦戰雖然盤旋性能很好,但速度不是很快,國軍利用96艦戰這個缺點,採取高速戰機與慢速雙翼機搭配的戰術對付96艦戰,由慢速雙翼機糾纏96艦戰,由高速單翼機伺機偷襲對付96艦戰,並且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外96艦戰航程有限,並不能為日軍執行遠程轟炸任務的轟炸機進行全程護航,而且戰區滯空時間有限,並不能與就近起飛的國軍戰機長時間格鬥,所以96式艦戰雖有整體性能優勢,但也無法解決國軍空軍的戰斗機力量的威脅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海軍航空兵多數戰機其實依然是96艦戰,96艦戰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曾與美軍英軍各種戰機交鋒而且還略占優勢,到1942年底則由性能更加優秀的0式艦上戰斗機全部取代,退役的96艦戰轉為海軍艦上戰斗機訓練機
飛機資料 (96式4號艦上戰斗機 [ A5M4 ] )
翼 面 積 :17.80m2
自 重:1,075kg
最大重量:1,707kg
最大航速:432km/h(高度3,160m)
續航距離:1,200km
上升限度:9,830m
螺 旋 槳:3葉定矩螺旋槳
發 動 機:標稱610馬力 中島 [ 壽 ] 41型氣冷9缸發動機 ×1
乘 員: 1名
武 裝:7.7mm機槍×2
總生產數:990架
主要型號
1號(A5M1):初期生產型,安裝中島 [ 壽 ] 2型改1(標稱460馬力)發動機
2號改(A5M1A):主翼上安裝了20mm機炮的試驗機
2號1型(A5M2A):安裝[ 壽 ] 3型(標稱600馬力)發動機
2號2型(A5M2B):機體,風擋,尾舵修改設計的A5M2A改良型
3號(A5M3):安裝式 [ ヒ式 ] (標稱650馬力)發動機的試驗機
4號(A5M4):安裝 [ 壽 ] 41型(標稱610馬力)發動機,風擋重新設計 三菱 A6M 零式艦上戦闘機 0式戰斗機是二戰時期日本最出名的戰機,幾乎成了日軍二戰戰斗機的代稱,性能特點是爬升率高,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沒有空中對手,說的極端一點0戰就是日本敢於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本錢,因為有了0戰日本才敢於發動太平洋戰爭
0戰於1940年首次出戰時,零戰的卓越表現使它不遜色於世界上任何優秀的戰斗機。速度,航程,爬升率,機動性和可操作性結合在一起鑄成了一件日本海軍手裡無敵的戰機。1940年8月19日,12架0戰從漢口起飛,掩護50架G3M2對重慶進行空襲。這次襲擊未能和中國空軍接戰。9月13日,13架0戰在重慶以東空域和27架中國空軍的I-15、I-16混和機群遭遇。中國空軍27架飛機被全部擊落擊傷(被擊落13架,擊傷11架),0戰則無一損失。在隨後的幾個月里,一共有99架中國飛機被0戰擊落擊毀,而0戰僅有兩架在地面事故里被焚毀
當0戰在中國出現後,當時任中國航空委員會顧問的陳納德曾向美國軍方提出警告,可惜這份本可以挽救許多美國飛行員生命的情報卻被打入冷宮,結果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西方對0戰的情況仍然一無所知。在太平洋戰爭初期,0戰對盟軍飛行部隊造成了空前的災難,給予了盟軍最大的震撼,戰爭初期日軍僅有300架0戰,其中250架投入了太平洋戰場,就憑借這區區250架0戰,日軍在開戰後幾個月時間把盟軍在太平洋地區的戰斗機部隊消滅了2/3,當時盟軍飛行員架機起飛迎擊0戰時,無論飛行員還是指揮官都明白,戰機飛出去以後8成是回不來了
0戰的創造者是三菱重工著名的設計師堀越二郎,他1927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航空工業科,曾在德國容克斯公司和美國寇蒂斯公司深造,他吸收了世界最先進的設計思想,在海軍的96艦戰的設計經驗基礎上設計出了這種全新飛機。0式戰斗機於1937年開始設計,1939年4月1日由三菱重工業公司首次試飛。由於1939年是日本紀年2600年,因此被稱為0式戰斗機,簡稱0戰。0戰是日本飛機設計的重要里程碑,它實現了多個第一,如首次採用全封閉可收放起落架;電熱飛行服,機關炮,恆速螺旋槳,超硬鋁承力構造,大視界座艙和可拋棄的大型副油箱等設備,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投入的0戰21型採用了950馬力的中島榮12星型氣冷發動機,時速達到了533千米,並有可調空戰襟翼,空中纏斗極為靈活
0戰設計期間,三菱公司召開的新戰斗機性能取向會上軍方代表曾有過爭論,一派認為;空戰能力主要取決於轉彎格鬥性能,為了格鬥性能必需犧牲航程與速度。而另一派則認為;日本戰斗機的格鬥性能優越,足夠對抗世界任何戰機,差的就是速度,新戰斗機應該著重解決速度與航程的問題,至於格鬥性能可以適當犧牲。一時會上出現了2種截然相反的觀念,誰也無法說服誰,只得休會。然爾出乎意料的是當新戰機試飛時,性能竟然同時滿足了高速派與格鬥機動派的需求。0戰設計成功一個關鍵因素是日本住友金屬公司當時合成了一種超級鋁合金,日本稱50嵐金屬,這種鋁合金比鋼還硬,強度異常大,因為有了這種金屬,0戰設計時就採用了很細的飛機框架,並且敢於在上面鑽孔減重,此外鉚釘尺寸也非常小,在能保證戰機強度的情況下大大減輕了飛機重量,如果沒有住友金屬的這種鋁合金,0戰是根本生產不出來的。
因為有了超硬鋁合金,對飛機主桁梁進行革新,其抗拉強度好,耐疲勞強度更好,而且機體重量極輕,空重(21型)僅1570千克。零式的性能優勢最大來源就是輕,特別輕,翼載極小,保證了極大的續航力,此外因0戰採用了特殊金屬製造,雖然重量減輕,但機體結構強度很大,可以輕松的安裝上2-4門20mm機炮,並且開火時不會對飛機結構構成損傷
1942年6月,對於盟軍打破0戰稱霸天空所向無敵的局面來說是個重要日子,當天日本對阿留申群島進行了攻擊,意欲牽制美軍,掩護日本對中途島的襲擊。6月3日,小賀忠義兵曹長駕駛一架0戰從龍驤號起飛對荷蘭港進行襲擊,返航途中發現飛機燃料發生泄漏,無法返回母艦,不得不緊急迫降在一個荒島阿庫坦島的苔原上。松軟的苔原陷住了機輪,機身翻倒,折斷了小賀的脖子。5星期後,一支美國搜索隊發現了這架飛機和倒吊在座椅上死去的小賀。飛機除了燃料箱上被地面機槍擊穿兩個洞外,幾乎完好無損。這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最重要的繳獲品。美軍立即將飛機裝箱運回美國,修復並進行試飛,通過試飛尋找對付0戰的辦法和針對0戰的特點設計新型戰斗機。美軍的試飛證明,0戰的確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戰斗機;試飛得到結果如下:
1,爬升率和轉彎半徑極好,能輕易超過F4F野貓和P-40,在低空時用這兩種飛機和0戰進行纏斗無異於自殺。但如果在高空時,0戰優異的垂直機動性能開始惡化,原因是副翼的動作出現呆滯,反應變緩
2,0戰的俯沖速度不快,在戰斗中如果被0戰咬尾,應立即以高速度俯沖並向左滾轉轉向,通常可以擺脫,但切記不可向右滾轉轉向,也不要使用爬升手段擺脫,也不要追擊急劇爬升的0戰,否則死路一條,原因是0戰太輕了,俯沖時加速不快,另外在進入高速狀態時,0戰將無法克服發動機扭力,會向右自動滾轉,必需要進行翼面控制,這樣就增大了飛行阻力,而且左滾轉能力將急劇惡化,當然如果駕駛0戰的是技術非常精熟的飛行員,那還是能夠捕捉住目標,對採取俯沖後左轉脫離的敵機,他可以採取向右反向滾轉超過180度的方式再度咬住目標,不過中途島海戰以後,日軍的熟練飛行員數量是不多的,所以這一戰術使得成千架美軍戰斗機得以在0戰炮口下逃生
3,0戰沒有任何裝甲保護飛行員和油箱,油箱也沒有自封裝置和滅火設備,一旦被縱火穿甲彈射中就很容易起火,並且無法控制火勢,一定墜毀
4,0戰火力不強,對有完善裝甲保護的戰斗機傷害力不足,0戰雖有20mm機炮,但那種機炮是彈匣供彈,攜彈量太小僅60發,而且射速不高,在空戰中很難靠這幾發炮彈命中對方戰斗機,另外0戰的20mm炮彈爆炸力不弱但穿透力並不大,有裝甲的戰斗機即使被少量命中1-2發也不至於被重創。所以0戰對付戰斗機的有效武器實際主要是靠2挺7.7mm機槍,擊落有裝甲的戰斗機並不容易,後來0戰遇到美軍專門針對0戰設計的F6F戰斗機連吃敗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0戰火力太差,很難擊落F6F
當0戰性能解密以後,美軍在設計新式戰機時就有了針對性的設計,並且在專門對付0戰的新式戰機問世以前,美軍也找到了立足現有裝備對抗0戰的有效戰術,挽救了成百上千的盟軍飛行員生命,並及時制止住了因0戰造成的盟軍空中局勢進一步急劇惡化的局面
在專門克制0戰的F6F設計投產以前,美軍飛行員利用0戰俯沖能力不好的特點,對0戰護航的日軍轟炸機採取打了就跑的突擊手段,可以避免0戰的截擊,使得0戰的護航效果大大降低,並且通過俯沖逃跑的手段避免了被0戰擊落,這個戰術的應用使美軍在F6F與P47/51服役以前,成千的飛行員得以在0戰的炮口下逃生,並且給予了日軍轟炸機部隊沉重打擊,有效的扭轉了空中不利局面,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之一 當美軍專門對付0戰的F6F問世以後,0戰的快樂時光就一去不復返了,最後淪為自殺飛機,0戰最大的問題是當初設計時沒有留下足夠的升級空間,飛機設計的太小,無法安裝體積較大的發動機,而小尺寸的發動機提升功率技術上很困難,而且功率提升有限,所以後期的0戰在安裝了裝甲以後,雖然換了功率更大的小型發動機,但單位功率並沒有提高,格鬥性能無法因改進而繼續提高反有所下降,不但如此0戰多數後期型除了俯沖速度得到了提高了以外,所有的飛行性能都在下降,後期型0戰的爬升率比前期型下降25%以上,至於航程下降近40%,0戰空戰性能最好的型號實際是早期的21/22型與最後才出現的54丙型 戰爭中後期隨著美軍戰機格鬥性能的不斷進步,0戰就逐漸喪失了技術優勢,當美軍專門用來克制0戰,具有0戰水平的格鬥性能,而且有更強的裝甲,更高的速度的F6F潑婦戰斗機出現以後,0戰就完全失去了威力。而0戰設計之初,三菱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曾對0戰到底是按裝小型的瑞星發動機來設計,還是大型金星發動機來設計有過爭議。一些人支持裝金星發動機,他們認為,如果裝金星發動機日後改進餘地極大,而且設計上更容易得到大航程與大速度,但另一些人支持裝瑞星發動機,他們認為用小型發動機獲得高性能也並非不可能,一旦成功就可以在技術上壓倒競爭對手,日後爭取軍方訂單就有了優勢,這兩種不同意見使三菱公司高層遲遲難以做出飛機到底按大型化還是小型化方案設計的決定。 最後三菱公司詢問了0戰主設計師崛越二郎,崛越二郎則提出,如果裝金星發動機的話,飛慣了小飛機的軍方試飛員在初期肯定不習慣,會有怨言可能會影響軍方的購買興趣,雖然用瑞星發動機來設計飛機要滿足海軍任務書的要求工作上挑戰很大,但我願意在瑞星發動機的功率基礎上做性能極限挑戰。 聽了崛越二郎的意見後,三菱公司最後作出了0戰就按裝瑞星發動機進行了設計的決定。如果當初選用了金星發動機來設計0戰,那麼後果不堪設想,0戰裝大型發動機的後續型正是以後因東海地震難產的A7M烈風,如果當初0戰選用了金星,那麼以後就沒必要再設計烈風了,烈風戰斗機的威力比0戰大的多,二戰期間沒有能與其抗衡的美軍戰機,如果開戰時日軍投入的是裝金星發動機的重型0戰,那麼就沒有辦法對付了。 0戰從1939年原型機試飛以後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在生產,是日本二戰期間產量最大的機型
飛機資料:0式艦上戰斗機 52型甲 [ A6M5A ]
翼 面 積:21.30m2
自 重:1,876kg
最大重量:2,733kg
最大航速:556km/h(高度6,000m)
續航距離:1,900km
上升限度:11,740m
螺 旋 槳:3葉定速螺旋槳
發 動 機:標稱1100馬力 中島 [ 榮 ] 21型復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1
乘 員:1名
武 裝:20mm機炮×2 ,7.7mm機槍×2 航空炸彈 60kg×2
總生產數:10449架
主要型號
12試艦戰(A6M1):原型機型號,裝 [ 瑞星 ]13型(標稱875馬力)發動機
11型(A6M2A):裝 [ 榮 ]12型(標稱950馬力)發動機
21型(A6M2B):機翼翼端可折疊的艦上使用初期生產型
22型(A6M3):裝[ 榮 ]21型(標稱1100馬力)發動機,機體與21型相同
22甲型(A6M3A):裝99式長身管20mm機炮的22型
32型(A6M4):裝[ 榮 ]21型發動機。翼展縮小,航程縮短
32甲型(A6M4A):裝陸軍99式長身管20mm機炮的32型
52型(A6M5):發動機採用推力排氣管,翼展縮小,副翼擴大
52甲型(A6M5A):裝長身管20mm機炮的52型
52乙型(A6M5B):52型右機翼機槍換成13mm機槍的武器強化型
52丙型(A6M5C):取消7.7mm機槍,全部用13mm機槍取代,安裝防護裝甲,機炮改用彈鏈供彈
53丙型(A6M6C):52丙型機體安裝[ 榮 ]31型發動機
54丙型(A6M8C):52丙型機體安裝 [ 金星 ]62型(金星的體積縮小型,標稱1500馬力)發動機
62型(A6M7):安裝轟炸設備的戰斗轟炸機型
② 二戰時的小飛機是怎麼啟動的
前期的螺旋槳單發小飛機直接搖螺旋槳就好了。
二戰後期的噴氣小飛機需要專門的壓縮空氣車來啟動。
③ 二戰雙翼紙飛機疊法
先來一張完整效果圖
http://jingyan..com/album/a3a3f811a431608da3eb8a55.html?picindex=1
步驟/方法
1
1:2的紙
2
必須要完全對稱,先按上圖對折一下,以後所有步驟都以對稱線為准.縱向折一次,不過一邊要比另一邊寬一點.
3
把寬的一邊對折兩次
4
折好後按對稱線疊過來
5
6
7
避開前面的厚邊,把尾部向下,向內折.
8
再把折下的角再向上折回去一點,注意別那個角別從上面冒出來.這部分是擲飛機時捏的部分.
9
把機翼折起來,按圖的線裁開.注意別裁反了面.從前往後裁
10
然後把裁開的部分對折一下,只是為了標記,位置是不是一半沒關系,不過兩邊必須完全對稱!
11
然後照圖示以根部和折線為基準,把裁開的部分折上去.然後裁下來
12
依然是注意對稱!然後把剩下 的部分也照圖示裁下來.
13
接下來是固定步驟,其實一開始最好就把手捏的那裡固定好.黑框是透明膠帶的部分.對於兩邊對稱的透明膠,最好一次剪下兩倍的長度,然後對稱裁開.再完全對稱地貼在同樣的位置.
14
側視圖,膠帶貼在中間部分,這樣才不會散.
15
腹部,比較多,要貼平整才行,不能有鼓的地方,如果實在是鼓那就把另一邊也弄鼓一點.
16
機頭可以自行固定一下.然後對折,兩邊並齊後如圖剪裁.建議用刻刀刻,而且必須是很鋒利的刀.這里要注意幾點,對稱性,你的手指,和你的桌子.....
17
打開,整理機翼.把中間後面的兩個小角向上翹一點
18
調整機翼角度,跟機頭部分垂直.折得有點太長了,大概比例沒掌握好,畢竟好久沒折過了.
19
完成側視圖,左為前,右為後.上下如圖所示.因為總是有人拿到這架飛機後把上下弄顛倒,我如果告訴他拿反了,他肯定會把前後再倒過來....用手捏住後面的梯形部分,輕輕擲出,可以飛很遠的哦!
④ 二戰時的螺旋槳戰斗機能改裝成無人攻擊機
二戰時的螺旋槳戰斗機可以改為無人攻擊機,無人攻擊機主要依賴的是信號,通過微型遠程式控制制完全沒問題,
⑤ 二戰盟軍怎麼改進飛機
等飛行員回來,然後說椅子不好,改,說速度不夠快,改,說機槍不夠牛,改,就這樣
⑥ 一戰二戰時的飛機是什麼材質,很容易生產嗎
一戰飛機的機身都是木頭拼接起來的,大多數飛機你去看,都有「線」連起來,那是鋼絲,不是無線電天線,是用來固定飛機結構的。打飛機的時候一旦鋼絲被打斷,那麼飛機就散架了。
一戰期間法國飛機生產了51000架、英國共生產55000架、德國生產了50000架,英國在停戰前每月能生產3500架,德國差不多2000架。當時候工業生產水平普遍不高,能夠保證這個產量也不容易了。
二戰的飛機主要是金屬蒙皮了,當然材料為鋁最好。向蘇聯鋁工業基礎不佳只能用木頭,但是像伊爾-2這樣的飛機內置了裝甲板。同樣還有英國的蚊式轟炸機。
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飛機30萬架、其中4發飛機36000架、雙發36000架,英國生產12.5萬架,蘇聯生產8萬架,德國10萬架,日本6萬5千架。在工業發達的國家,飛機不是很困難,特別在美國。發動機-機身-配套件生產鏈完整,不受外界干擾,很容易獲得高產量……
⑦ 二戰時期飛機上的彈孔一般怎麼修補
我理解,你說的是二戰的飛機蒙皮上面的彈孔怎麼修補
這要看, 二戰飛機蒙皮的材質,
如果是二戰早期的布蒙皮飛機,比如霍克-3雙翼戰斗機,無論蒙皮有多麼大的彈孔,都可以用專用的飛機蒙皮布,加上膠水粘上,刷漆之後,固化就好了!
如果是二戰的木質蒙皮戰斗機,比如蚊式戰斗機,木製蒙皮的小子彈孔用木屑和膠水堵塞就可以,如果是太大,或是太密集的彈孔,就要切下受損的蒙皮,重新更換木質蒙皮了。
如果是二戰的金屬蒙皮戰斗機,比如P-51戰斗機,是硬鋁蒙皮,單個的小彈孔可以忽略,密集的彈孔有兩種方式,1、戰斗間隙的外場修理,用小塊兒鋁皮加平頭鉚釘修補,2、如果是進廠維護修理,就切下來,完全更換受損部位的蒙皮!
⑧ 二戰(或現今)時客機改造成轟炸機的詳細典型事例
德國 FW-200
1936年研製,1937年試飛,1938年投產。原為德國至中美洲航線長途客貨運輸機,可容納26名乘客。
由於其優良的遠程飛行性能,1939年德國軍方要求將其發展為軍用飛機,也就是
FW-200C 偵查/轟炸機
其加強了結構,改換BMW 132H-1發動機,加裝4挺自衛武器,腹部艙室可容納250千克炸彈,兩個外側發動機罩下方可各安置一枚250千克炸彈,機翼外側還可以掛兩枚以上的炸彈。機組成員5人
義大利 S.M.79
1934年研製成功。原為 倫敦——澳洲 飛行大賽的8座高速客機
1935年原型二號機作為軍用型號首飛成功,1936年獲軍方訂單
即S.M.79-1「食雀鷹」轟炸機
裝備三台「阿爾法·羅密歐」126RC34 或135RC32或「匹亞喬」P11RC40型18缸星形空冷發動機,駕駛艙前後端和機腹各設一挺12。7毫米機槍,機身兩側小窗處另設2挺機槍,可在炸彈艙內掛裝2枚500千克或4枚250千克或12枚100千克的炸彈。
其有許多改型,最成功的是S.M.79-2魚雷轟炸機 1939年服役,可在機腹掛2枚魚雷(戰斗部重200千克)或1250千克炸彈,航程達2000千米,最高時速435千米
隨戰爭發展,其性能已被趕超,逐漸落後了
有趣的是,SM79採用了30年代歐美運輸機風靡一時的「駝背三發氣動布局」:即在機頭和兩機翼上各安裝一台發動機, 外形奇特,便有「駝背」的綽號
Hi Hit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