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的小葉紫檀木工刨子如何鑒別
老的小葉紫檀木工刨子基本沒有小葉紫檀木材的刨子,小葉紫檀學名是檀香紫檀,有老的紫檀木工刨子,是花梨類紫檀,現在人們叫印度紫檀、檀香紫檀刨子沒見過,海黃刨子有過、檀香紫檀這種木材進入中國鄭和下西洋時帶回過,在就是90年代從印度進口過,在這之前也就皇家專用、百姓是不會有的、鑒別這種木材一是木材密度非常高,氣密度一般在1.05~1.34之間,沉水.邊材白色,心材紫紅黑色或紫紅色,具斑紋、硬重,木材帶有檀香味、
⑵ 木匠推刨子-----專管不平事
刨子不是豹子也不是狍子
是一種工具
⑶ 切菜板用久了,木板面很臟,怎樣能使木板翻新啊
這個應該是無法翻新的吧。。當然你可以適當的清洗一下,你可以用洗潔精洗洗,或者用一些酒精,可以有消毒的;最好就是用剛煮好的熱水,泡一炮,殺掉大部分細菌;有太陽的時候去曬曬最行了;(要翻新就只能另外去購買了)
⑷ 這個 海黃翻新刨子 是 海南黃花梨的嗎
東西不錯,是海南黃花梨的,而且是老料,表面光滑也不是翻新,只是把外面的自然氧化層重新打磨了一遍。確實是個好東西!
⑸ 木工手推刨的歷史哪個朝代誰發明的
說法不同
1、明朝時由羅馬傳入我國,對明式傢具的發展起到了重要貢獻。在刨子出現以前用的一種工具叫鐁(即刮削)。沒有證據證明我國在明朝以前就有了刨子,那時只有刮削.刮削只能對付軟木,對硬木操作時會跳刀。刨子16世紀發明,而且中國使用的刨子是往外推,其他國家的刨子都是往裡拉的。刨子在羅馬就有了,就是沒被引進我國.
2、認為明朝時由羅馬傳入我國,依據更加不足的說法,僅具參考價值;
中國無論器具還是建築,應用木材最多,並且工藝也最精美。木材質存世極難,但就可見漢唐(包括出土)遺存的工藝而言,就證明使用了刨子這種工具。
認為中國的刨子只是推沒有後拉,那就錯了。刨子只是成為大件製做中受歡迎才漸漸淘汰或者漸漸少有使用前後滾刀刨,在民間依然存在雙刃或多刃滾刀刨,比如有的地區手工匠人製做傳統小木器,甚至包括傢具及寺廟建築中的細活小件,都支使用,記得曾經見過三種,一是與歐式刨不同,只是一把上多刃線的刨刀(稱刨刀或刨子),二是硬木(基本是紅木中的黑檀木,紫檀木等)套夾,具體式樣結構已經記不清楚,刀刃在中間,手柄處用絲麻或皮繩纏繞並以木楔叫緊,三是硬木夾具中間是刀,手控制。可惜,現在難見這種舊工具,已經基本被新工刨子取代,所以我們才會因幾乎難見而認為不曾存在。
不管魯班造工具是否包括刨子,我們只可以說沒有歐式的刨子,卻不能說沒有刨子或都肯定地枉下結論沒有。尤其在字義上出錯,刮削是什麼歐式刨子與中國古代的工具只是結構問題。並且,中國傳統刨刀才是做細活的,是我們一代不如一代精工,貧窮讓我們更加浮躁地簡化工藝過程,我們驚嘆古人時想過我們為什麼不比從前,所以就總會為西方工業的炫目誤導。中國傳統刨刀工具是真正幫細活用的,尤其是硬料,如果看到央視報道金絲楠木工匠處理那些比金子貴無數倍的木料,就會看到其中刨刀的作用了,絕對不能用西洋快餐民族的那些外形整齊的刨子。西方人最善於將中國的文明加上他們的包裝,我們於是許多人就不認識了。許多例子,早已證明的文明屬於我們建立,卻至今依然被我們稱為外來文明。
木工工具,可以看看中國古人的震驚世界的建築結構用工藝,中國的木材質器具同樣是世界上不多見的精工,怎麼可能沒有需要大力度刨料的工具。
⑹ 請教下手工刨子刨出來的木料坑坑窪
謝謝各位師傅了,昨天我重新調整了下刨刀,並用一塊大青石磨刀石再磨了刀刃,基本磨成鏡面的了,然後再用的時候發現出奇的好用了。現在我終於體會到「新手要先學習磨刀」這句話的含義了。大青石磨刀石,是我自己的定義,不知道准確不,因為我小時候看見鄰居木匠天天用一塊青石磨刀,石頭很細膩。昨天去五金店買魔石正好發現有一種磨刀石和大青石很像,於是買了一塊。磨刀後發現真的很不錯,很適合鏡面精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