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修維修 > 滕王閣翻新多少次了

滕王閣翻新多少次了

發布時間:2022-07-12 10:14:39

① 滕王閣在明代時經歷了幾次修建

自從滕王閣受到明朝第一位帝王朱元璋厚愛以後,至明末崇禎年間270餘年時間里,由於兵燹戰亂,水患火災等各種原因,滕王閣迭廢迭興達7次之多。

滕王閣的第一次修建是在1436年至1438年之間。當時,滕王閣在大水沖擊下,江岸坍塌,閣基松動,漸淪於江。於是,江西布政使吳潤在遺址上重建,作為「迎拜制詔之所」。重建以後,吳潤將滕王閣改名為「迎恩館」,又稱「迎恩堂」。

明代時對滕王閣的第二次修建,是在1452年。當時,都御史韓雍巡撫江西,「適值館毀於火」,他遂率三司諸僚在舊址上重建,改名為「西江第一樓」。

第三次是在1468年,「西江第一樓」自景泰三年(1452年)落成後,僅13年便再一次被毀。布政使翁世資看見後,便慷慨出資,並號召身邊的同僚一起出資,於1468年農歷五月鳩工興建,同年十月落成。此次修建規模甚壯,建成後,翁世資將此樓閣重新命名為「滕王閣」。翰林學士、工部尚書謝一夔為它作《重修滕王閣記》。

1519年,滕王閣毀於兵亂。直至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才組織人員第四次重建。重建後,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道:「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閣之前「堂凡五間,大門前峙,其壯皆與閣稱。」閣之後為堂三間,名為「二忠祠」,以紀念抗金民族英雄文天祥、謝疊山二公。

第五次是在1599年,閣自嘉靖五年重建,已逾70餘年,「楹礎欹圯,階除湫隘」。江西巡撫王佐、都御史夏良心重又修葺一新。

第六次是因滕王閣於1616年又一次毀於火,新任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以滕王閣是「千年古跡也,何忍當吾世遂廢之?」而發起同僚捐資重建,他在募捐時說:「凡我同事,捐金締構。」

第七次是在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俸重修滕王閣,並在舊閣遺址上另建一樓,名「環漪樓」。重建工程於農歷五月動工,八月落成。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記中贊美此閣有「高山流水之韻,明月清風之致」。從明代時對滕王閣的七毀七建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滕王閣不僅是江南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也是標榜「太平盛世」的象徵。

② 明代滕王閣經歷了幾次修建

1368年8月的一天,是明朝太祖朱元璋大快人心的日子,他經過18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在鄱陽湖的涇江口,得到他的老對手陳友諒死去的消息。

於是,在那一天,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到了洪都後,為了慶祝勝利,他便傳令在滕王閣上大擺慶功宴,犒賞三軍。

因為樓閣地方有限,當時的宴席鋪滿了滕王閣左右的各個亭子和空敞的地坪,朱元璋的宴席設在三樓。

在這一天,南昌城裡鼓樂喧天,鞭炮齊鳴;滕王閣上張燈結綵,一片輝煌。

這時,紅光滿面的朱元璋端著酒杯,在劉伯溫、胡大海、宋濂等一班文臣武將的簇擁下,一邊向兩旁的將士致意,一邊健步登上滕王閣的三樓。

在這之前,因為忙於戰事,朱元璋曾幾次路過這座名樓,而沒有登樓靜心賞景。

今天,卻不一樣,當他登上三樓,憑欄遠眺,江西煙雲朦朧,章江之水滔滔北去,南浦上空流雲飛渡,真是令人賞心悅目,未嘗美酒人先醉了。

觀賞完畢,文武官員,二字排開等朱元璋入座後,相繼入席坐定。

朱元璋高舉酒杯朗聲說道:「吾與友諒大戰鄱陽湖十有八載,全靠諸位出生入死,浴血奮戰,才有今日之勝利,才有大宴名閣,望諸位一口而盡,一醉方休。」說罷,朱元璋一飲而盡。

幾天後,朱元璋又帶著自己的部隊,回到南京,在那裡建立的明朝。

自從滕王閣受到明朝第一位帝王朱元璋的厚愛以後,至明末崇禎年間的270餘年的時間里,由於兵燹戰亂,水患火災等各種原因,滕王閣迭廢迭興達7次之多。

滕王閣的第一次修建是在1436至1438年之間。當時,滕王閣在大水沖擊下,江岸坍塌,閣基松動,漸淪於江。於是,江西布政使吳潤在遺址上重建,作為「迎拜制詔之所」。

重建後,吳潤將滕王閣改名為「迎恩館」,又稱「迎恩堂」。

明代時對滕王閣的第二次修建,是在1452年。當是,都御史韓雍巡撫江西,「適值館毀於火」,他遂率三司諸僚在舊址上重建。

重建後,「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取韓愈「江西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之意,名為:「西江第一樓」。文淵閣大學士陳循作《重新滕王閣迎恩館記》。

第三次是在1465年,「西江第一樓」自景泰三年落成後,僅13年便再一次被毀。布政使翁世資看見後,便慷慨出資,並號召身邊的同僚一起出資,於1468年農歷五月鳩工興建,同年十月落成。

此次修建規模甚壯,建成後,翁世資重新將此樓閣修改名為「滕王閣」。翰林學士、工部尚書謝一夔為它作《重修滕王閣記》。

第四次是在519年。當時,滕王閣毀於兵亂。直至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才組織人員重建。

重建後,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道:「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閣之前「堂凡五間,大門前峙,其壯皆與閣稱。」

閣之後為堂三間,名為「二忠祠」,以紀念抗金民族英雄文天祥、謝疊山二公。陳洪謨親題《二忠祠》詩一首,置於祠內。

第五次是在1599年,閣自嘉靖五年重建,已逾70餘年,「楹礎欹圯,階除湫隘」。江西巡撫王佐、都御史夏良心重又修葺一新。

第六次是因滕王閣於1616年又一次毀於火,新任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以滕王閣是「千年古跡也,何忍當吾世遂廢之?」而發起同僚捐資重建,他在募捐時說:「凡我同事,捐金締構。」

新閣落成後,王佐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者「皆得列名於右」。

第七次是在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俸重修滕王閣,並在舊閣遺址上另建一樓,名「環漪樓」,辟為文人結社之所。

重建工程於農歷五月動工,八月落成。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記中贊美此閣有「高山流水之韻,明月清風之致」。每當歡宴閣上,舉杯眺望,頓覺「空翠當軒,江練映席,游魚出沫而蛟藏,飛鳥翔空而鷗舞,種種奇絕,盡在觴前,賞心送目,何異蓬瀛耶」。

從明代時對滕王閣的七毀七建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滕王閣不僅是江南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也是標榜「太平盛世」的象徵。

從古人留下的歷史記錄中,可以知道,明代的滕王閣在建築藝術風格上較講究秀雅、小巧、精緻,但在建築規模上則比以前縮小了。

因為在明代建立時,滕王閣最初是受到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重視的,為此,後人們在重建的滕王閣內,還專門收藏了一幅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這幅畫像藏在滕王閣的三樓,畫面上的朱元璋身穿皇袍端坐在那裡,一幅躊躇滿懷的模樣。

此外,在後來重建的滕王閣內,還有一幅記錄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滕王閣古畫,畫中的建築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

據明代繪畫考證,屋頂有所變化,為盔頂式。閣樓的建築特色為:共二層,長23米,闊23米,高13米。

③ 清代滕王閣修建了幾次

在清代,滕王閣興毀極為頻繁,達13次之多。先後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等10個皇帝,平均約20年一次,其興廢之頻繁,乃是修建樓閣史上所沒有的。其兵火戰亂殃及滕王閣次數之多,也是閣史上歷朝歷代所罕見的。

究其毀因,除嘉慶年間的兩次重修和乾隆五十二年的一次重建屬於年久失修而自然損壞坍塌外,有兩次毀於兵燹戰亂,8次焚於大火。

1648年,滕王閣焚於兵燹戰火,1654年,巡撫蔡士英重建,改明代閣基面向正南而為面向正西,恢復唐閣、宋閣面對西山之舊觀,以覽江山之勝。

清康熙年間,從1679年至1702年,在短短的23年時間里,滕王閣四毀四建,毀因皆為火災。重建者是安世鼎、宋犖、張志棟、郎廷極4人,他們均為江西巡撫。

清雍正至乾隆年間,滕王閣二毀二建。1731年毀於火。5年後,也就是1736年,江西總督趙宏恩、巡撫俞兆岳重建。1743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重修,復舊額為:「西江第一樓」。

1749年,彭家屏又在滕王閣的後面建立「迎恩亭」,為接恩詔拜御賜之所。

1788年,滕王閣再次倒塌。第二年,江西巡撫何裕成在舊址上重建。

清嘉慶年間,閣因年久失修,「榱角日已圯,丹艧日以剝」,大中丞、江西巡撫秦承恩、江西巡撫先福於公元1805年和1812年兩次重修一新,並由江西布政使陳預作記。

至清道光年間,滕王閣再次經歷了重修重建兩次。

一次是1847年,樓閣內部分被火毀,旋即修復;第二次是此次修建的第二年,樓閣再一次的遭到火焚被毀,江西巡撫傅繩勛重建。

清咸豐至同治年間,滕王閣毀建各一次。1853年農歷五月,樓閣毀於兵火。1872年,湘軍宿將劉坤一擔任江西巡撫以後,便立即主持集資重建。這次重建後,樓閣為二層,在滕王閣前,並恢復了「迎恩亭」。

不僅如此,劉坤還親自為樓閣作記。並在上層前樓額為「西江第一樓」,後層還刻有小篆書韓愈的《重建滕王閣記》,門匾上為「仙人舊館」。

清光緒至宣統年間,滕王閣毀建各一次。1908年,滕王閣復遭火焚,並在第二年重建。此次重建後,樓閣的牌樓上書「棨戟遙臨」;閣上有楹聯:「大江東去;爽氣西來」。

總體來看,清代滕王閣的規模和形制以清初蔡士英重建為最。其後歷次重修重建,大都沿襲清初的形制。

清代滕王閣的興廢盛衰,與明代一樣,不但是標榜「太平盛世」的一種標志,同時又是用來炫耀「政績」的一種象徵。清初著名大臣蔡士英在清代第一次重建後,寫下的《重建滕王閣自記》中道:

江流不改,景物猶存。第時有盛衰,故事有興廢,主持在人。安見衰者不可使復盛,而廢者不可使復興耶?

蔡士英的寥寥數語,既可見其之感嘆與苦衷,又道出了重建滕王閣,使之不絕於世的原因。

清代的滕王閣,從1648年清軍圍攻南昌,滕王閣毀於兵火,至1909年最後一次重建為止,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築規模較低。

從當時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出,清代滕王閣的建築特色主要是木結構,歇山重檐,黑瓦木柱,無彩繪。有牌坊式的入閣正門,頗似南方寺觀。樓閣共有二層。

④ 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蘆薈魯健修改病句

這個句子的毛病有兩個,一個是語序不當,一個是語義重復。即「共」主要是限制次數的,不應該用在「重建」前面,另外「共……達29次」與「之多」應該用其一。修改的的句子可以是: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重建共達29次。或者: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重建達29次之多。

⑤ 元代時滕王閣經歷了哪幾次修建

滕王閣飽經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元代的滕王閣,自忽必烈於1279年建立元朝後,在近100年的時間里,先後經歷過兩次重建。

第一次是1294年。當時,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大有傾塌之勢。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將南昌改名為龍興,並封裕皇前來江西。這裕皇便是元裕宗,名真金,是世祖忽必烈的嫡子。裕皇在1261年時被封為燕王,1273年時被封為皇太子,之後,元世祖便把他派到了龍興封地。1294年,裕皇到滕王閣遊玩,發現這座古老的樓閣非常破敗,他便立即向自己的奶奶隆福皇太後要銀子,想要重建這座樓閣。

隆福皇太後在大家的請求之下,由隆福官撥出5000緡銀子,將閣移建城牆之上,於是重新修成了一座漂亮的樓閣。此樓閣修成後,元代文學家姚燧在《滕王閣記》中專門介紹了這座樓閣的修建情況:

國朝分建行中書省,其鎮乎江西者,即龍興而治焉。郡城之上,有曰滕王閣者,府臨章江,面直西山之勝。自唐永徽至元和十五年百七十餘年之間,其重修而可知者,昌黎韓文公記,之後五百四十九年,當我朝之至元三十有一年,省臣以茲郡貢賦之出,隸屬東朝,乃得請隆福皇太後賜錢而修之,記其事者,柳城姚文公也。……非若今出錢隆福宮,一瓦一木,不階其舊,悉毀而新之如是。不變其名,猶曰「滕王閣」。……深以五筵,崇以七尋,其勢則出而雲飛矣。

從姚燧的文章中,可以知道,這一次滕王閣不是重修,而是重建,其規模不一定超過前代,但是氣勢卻不遜色,宋代時留下的舊磚瓦等一律都沒有使用。除了姚燧的《滕王閣記》,元代著名散文家貢師泰也為這座新建的樓閣作了一首《題滕王閣圖》:

雄地控華甸,傑閣臨芳洲。飛甍起千仞,曲闌圍四周。丹碧何輝煌,文采射鬥牛。帝子去不返,俯仰幾經秋。江黑簾雨卷,山青棟雲收。孤舟天際來,揚帆在中流。

狂飆薄暮起,坐覺增煩憂。何當掃重翳,白日耀神州。開圖發長嘆,天地一浮漚。

從古人留下的這些資料描寫可以看出,1294年新修建的滕王閣氣勢不凡,氣甍千仞,曲闌回護,丹碧輝煌。

滕王閣的第二次重修是在40年後,也就是1334年。當時,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來到南昌,游登滕王閣,見閣破舊將傾,便採納當地的最高長官平章馬合睦的建議,於同年12月興工,第二年7月竣工,閣址仍在城牆之上。重建後的滕王閣,其規模雖比宋閣縮了一些,但「材石堅致,位置周密,檐宇虛敞,丹刻華麗,有加於昔」。新閣落成,塔夫帖木兒遣使請奎章閣侍讀大學士、禮部尚書虞集撰寫《重建滕王閣記》:今天子即位,改元元統,其明年甲戌,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失貼木爾,時以丞相來鎮茲省,嘗登斯閣,而問焉,追惟裕皇先後之遺德,期有以廣聖上之孝心。平章馬合睦贊之曰:「重熙累洽之餘,民力亦既紓息,名跡弗治,將無以致執事之恪恭也。」集眾思於僚佐,請於朝而作新之。是年十二月丙子,授工庀役,越明年乙亥,仍改元至元之歲,其五月之吉柱立梁舉。屬吏之來受事者,相與登臨覽觀於斯閣,優游雍容以歌頌國家之盛,而發揮其尊主庇民之心,不亦偉乎。

在此文章中,虞集還認為,可以將江西的文物瑰寶匯集陳列在閣上,一則可供遊人觀賞,炫耀南昌的確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二則可讓四方賓客「登臨覽觀,優游雍容,以歌頌國家之盛,而發揮尊主庇民之心」。人們為了紀念元代重建的這座樓閣,還專門留下了元代的《滕王閣圖》,從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元代的滕王閣在建築藝術上,雄渾壯觀,雕飾簡朴,粗獷有力。這幅元代的古圖一直保存著,後來被完整地收藏在重建成的滕王閣內。

歷史上,裕皇真金並未繼位,他與元世祖忽必烈同在1294年去世。裕皇的兒子成宗鐵穆耳即位,追謚裕皇為文惠明孝皇帝,尊其母闊闊真為隆福皇太後。因此,在姚燧的文章中提到的隆福皇太後,可能是裕皇的妻子,如此一來,那麼真正在元代第一次號召修建滕王閣的人,可能是裕皇的兒子鐵穆耳了。

⑥ 陳滕王閣一共重建了幾次

重建達29次之多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貞觀年間,唐高祖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曾被封於山東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已被毀),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此閣因王勃一首《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成為永世的經典。 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後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

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8年10月29日,文化和旅遊部在北京舉辦新晉5A級旅遊景區授牌會,滕王閣旅遊區正式躋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行列。

⑦ 滕王閣1980年前被重建過多少次

28次。
第29次為1989年。
滕王閣在歷史上的興廢更迭達29次之多,現在的滕王閣主閣落成於1989年10月8日,共九層,凈高57.5米,南北配有迴廊連接的兩個輔亭,建築面積13000多平方米。

⑧ 滕王閣在元代經歷了哪兩次大的重建與修繕

滕王閣飽經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元代的滕王閣,自忽必烈於1279年建立元朝後,在近100年的時間里,先後經歷過兩次重建。

第一次是1294年。當時,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大有傾塌之勢。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將南昌改名為龍興,並封裕皇前來江西。

1294年,裕皇到滕王閣遊玩,發現這座古老的樓閣非常破敗,他便立即向自己的奶奶隆福皇太後要銀子,想要重建這座樓閣。

隆福皇太後在大家的請求之下,由隆福官撥出5000緡銀子,將閣移建城牆之上,於是重新修成了一座漂亮的樓閣。

這一次滕王閣不是重修,而是重建,其規模不一定超過前代,但是氣勢卻不遜色,宋代時留下的舊磚舊瓦等一律都沒有使用。

從古人留下的這些資料描寫可以看出,1294年新修建的滕王閣氣勢不凡,氣甍千仞,曲闌回護,丹碧輝煌。

在元代,滕王閣的第二次重修是在40年後,也就是1334年。

當時,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來到南昌,游登滕王閣,見閣破舊將傾,便採納當地的最高官平章馬合睦的建議,於同年12月興工,第二年7月竣工,閣址仍在城牆之上。

重建後的滕王閣,其規模雖比宋閣縮了一些,但「材石堅致,位置周密,檐宇虛敞,丹刻華麗,有加於昔」。

⑨ 第二十九次重建滕王閣成了什麼樣

滕王閣,初建於唐代,修成後,經歷了千餘載的歷史,歷經宋、元、明、清4朝,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

後來在南昌重建滕王閣委員會的組織下,這座樓閣的第二十九次重建終於拉開了序幕。重建的滕王閣負城臨江,傍依南浦,遙對西山,使人聯想到王勃《滕王閣序》中所描繪的意境。

其主閣,是根據遺留下來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參照「天籟閣」舊藏宋人彩畫《滕王閣》以及宋代《營造法式》一書,重新設計的一項大型仿宋式古建築。

佔地4.7平方千米,閣身凈高57.5米,建築面積9400平方米;取「明三暗七」格局,基座象徵古城牆,碧色琉璃瓦頂,彩畫斗拱樑柱,具有唐代「層台聳翠,上出雲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宏偉壯觀的氣勢和風格。

滕王閣主體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高台閣座,高12米,分為兩級。

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

在一級高台的上面,便是象徵城牆的台座的二級高台。這兩級高台共有89級台階。二級高台的牆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所產花崗石。高台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桿,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台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台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

其中,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鍾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滕王閣的主閣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斗拱用「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制,底色用奶黃色。

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傢具色。室外平坐欄桿油古銅色。

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內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為底貼金匾額。

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門前紅柱上懸掛著一幅4.5米長的楹聯: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在第一層的大廳內,便是那副《時來風送滕王閣》的漢白玉浮雕。

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制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1比25的比例製作。台座乃是採用桂林白礬石打制。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

主閣的第二層是一個暗層,採光和通風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體現的是「人傑」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大型壁畫《人傑圖》,畫高2.55米,長20多米。

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歷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素質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諧統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

這是一幅由江西歷史上眾多名傑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

在這一層的正廳兩側,設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進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與《人傑圖》渾然一體。

主閣的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規格都是長4.5米、寬1.5米。東匾上寫著:「江山入座」,西匾上寫著:「水天空霽」,南匾上寫著:「棟宿浦雲」,北匾上寫著:「朝來爽氣」。

這些匾額內容均是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

這一層的東廳兩側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於「戟」、「帷」等古儀仗,有朝天鐙、月牙戟、判官手、儀仗扇、龍鳳屏、金爪等。

面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此外,在這一層的中廳處,還有一副長5.5米、寬2.8米的壁畫屏壁,壁畫的內容是《臨川夢》,取材於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牡丹亭》劇本寫成於1598年,第二年,湯顯祖首次在滕王閣上排演了這出戲,開創了滕王閣上演戲曲之先河。滕王閣由此而從一座歌舞樓台逐漸演變成戲曲舞台。

畫面以灰藍色為基調,採用裝飾手法,刻畫戲劇人物,體現神靈感夢的故事情節,通過夢幻來體現湯公對黑暗現實的抨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表現出強烈的愛憎。

第三層的西大廳為「古宴廳」,西邊梁枋掛一金匾,上書「臨江一閣獨秀」。東牆上便是一副《唐伎樂圖》銅浮雕。

主閣的第四層與第二層建築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個暗層。此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壁現《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

畫面從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嶺梅關、弋陽圭峰、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井岡山、廬山、鄱陽湖、石鍾山等。畫面嚴謹,功力深厚,充分表現了江西「鍾靈毓秀」的壯麗山川。

在此層西廳的門楣上方懸掛這一塊寫有「雄峙」字樣的金匾,西廳則為「滕王閣竹刻楹聯堂」。

主閣的第五層與第三層相似。也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處。廊檐下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正東為「東引甌越」、南為「南溟迥深」,西為「西控蠻荊」,北為「北辰高遠」。

在這一層的東廳中央,陳列著滕王閣規劃全景模型。西牆上鑲嵌著兩幅大型陶瓷壁畫,規格都是長2.6米、寬2米。這兩幅畫,一幅名為《吹簫引鳳圖》,取材於東漢劉向所作《神仙傳》。

傳說,在春秋時,有個名叫蕭史失,擅長吹簫,秦穆公之女弄玉對他非常仰慕,拜其為師。秦穆公曾專門修建一座「鳳台」,供他們學習時使用。

後來,師徒二人結為伉儷,弄玉在蕭史指點之下,很快掌握吹簫技藝,她模仿鳳凰之聲、引來鳳凰圍繞她翩翩起舞。數年後,夫婦雙雙乘鳳凰飛升天界成仙。

另一幅是臨摹的五代畫家關仝的《西山待渡圖》。

五層的東廳兩側,為「翰墨」、「丹青」兩廳。兩廳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傢具,有供書畫家潑墨揮毫的書畫案,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極佳環境。

廳正中屏壁上,鑲置用黃銅板製作的王勃的《滕王閣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蘇東坡手書,經復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鐫刻而成。

西廳東壁懸掛磨漆畫《百蝶百花圖》,有東方油畫之譽。

五樓是滕王閣最高的明層。漫步迴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茫,西山疊翠,南浦飛雲,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高樓如林,大橋如虹,公路如織,人車如流,一派城市繁榮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兩塊長5米、寬2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

其內,雖是一個暗層,但設計者將中廳南北角重檐間的牆體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線極好,與明層無異。

由台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為第九層,故大廳題匾為「九重天」。

大廳中央,有漢白玉圍欄通井,下可俯視第五層,其上方對一圓拱形藻井,寓含天圓地方之意。24組斗拱由大至小,由下至上,共12層,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個月,24個節氣。斗拱採用的是明、清民間木作處理手法。彩繪採用五彩裝,瀝粉貼金,金碧輝煌。

最頂端的彩繪,則是參照西安鍾樓的彩繪式樣精心繪制而成。這一螺旋式藻井,在我國古建中是不多見的,能給人以動感,凝神仰視,彷彿在不斷旋轉,不斷變化,又給人以時空無限之感,這也正是設計者的匠心獨具之處。

藻井中央,懸掛著精雕細刻的「母子」宮燈,隨氣流變化,宮燈不停地微微轉動。

在這「九重天」的西廳,有一仿古戲台凌霄,是一座小型戲台,每天進行古裝歌舞表演。戲台兩側陳列有楚國曾侯乙墓樂器的復製品,有編鍾、編磬、建鼓、雙鳳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深寓歌舞興閣之意。

其中,有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鍾、編磬復製件。編鍾為24件,可進行演奏,曾獲得許多獎項。編磬為32件,其厚薄不同,敲擊時發音各異。

此外,還有土樂「塤」、竹樂「」「排簫」,革樂「建鼓」、「雙鳳虎座鼓」,匏樂及絲樂「瑟」、殷代「虎紋磬」、「鐃」等塑件,還有隋唐時代的樂俑。這些仿古樂器既是陳列品,又可利用它們進行小型的樂舞演奏。

在大廳的南北東三面牆上,便是大型的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

總之,重建的滕王閣,布置成了一座具有唐宋時代文化淵源和濃厚氣氛並給人真實感的文化薈萃之地,成為文人墨客以文會友、吟詩作對、雅集抒懷和飲宴歌舞的高雅典麗場所。

滕王閣,這座瑰偉絕特的千古名閣,在長達1300多年的時間里,除了1436年江西布政使吳潤重修時,曾改名「迎恩館」,以及1452年江西巡撫韓雍取韓愈「江西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之意,改名為「西江第一樓」和1743年南昌布政使彭家屏重修滕王閣時又一次恢復「西江第一樓」舊稱外,歷代重修重建均叫「滕王閣」。

縱觀1300多年來滕王閣的29次重建和重修,閣址雖有所變動,但均沿襲了唐閣的初旨,保持了唐閣的特有風格。歷朝歷代重建的滕王閣及其附屬建築,規模與規格雖不一樣,但基本上是官建官管官用。

滕王李元嬰當年創建這座「瑰偉絕特」的江南名樓,其主觀上不過是「極亭榭歌舞之盛」。也許,這位親王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所創建的這座名樓,自才人王勃一序後,名聲遠播,成了一座文化大殿堂、一座不朽之閣,而且其功能大大超出了他的初衷。

1300多年來,滕王閣歷盡風雨滄桑,屢毀屢建,逐漸變為具有多功能的名閣,成為游觀、雅集、歌宴、拜詔、迎送、祭奠之地。

千百年來,歷朝各代多少文人雅士慕名而來,以登臨題詠、高吟俯唱、揮毫潑墨為幸事和快事,留下了豐厚的藝術瑰寶和文化積淀。它既是一座多臨觀之美的千年古閣,更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文化高閣。

歷經風雨滄桑的滕王閣,是歷史盛名盛衰、國家治亂的標志。從滕王閣存亡興廢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感悟到古人所謂的「亂世則廢,治世則興」的深刻內涵。

⑩ 騰王閣是哪年重建

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勝利落成重建後的滕王閣,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於三大名樓之首...

閱讀全文

與滕王閣翻新多少次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oost電路原理 瀏覽:225
飛塗外牆防水膠怎麼樣 瀏覽:8
如何查詢百邦維修進度 瀏覽:742
廣東gf防水材料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348
膠州仿古傢具市場在哪裡 瀏覽:249
汽車水泵保修期限 瀏覽:101
贛州市哪裡回收舊家電 瀏覽:293
深圳市邸高家居 瀏覽:539
房屋漏水物業如何維修 瀏覽:54
前鋒熱水器瀘州維修點 瀏覽:768
電動車維修技巧免費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449
電影里的智能家居 瀏覽:277
塔吊維修怎麼寫 瀏覽:373
成都家居用品公司 瀏覽:927
多久壓電路 瀏覽:328
濟南歷城區家電維修地址 瀏覽:429
買華為平板如何注意買到翻新機 瀏覽:162
switch如何驗證是不是翻新 瀏覽:275
濟南lg空調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286
小米虹口維修點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