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玉如何處理凈化,買了一件老玉,不知道如何處理。聽人說老玉是有記憶的,不能亂帶,
老玉用肥皂清洗一下就可以了。有人說老玉是有記憶的不能亂帶,是無稽之談,信則有不信則無。高古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至今許多人都四處尋找,愛不釋手的搶著戴,這說明了什麼,物以稀為貴,高古玉是頂級奢侈品。
㈡ 怎樣區別老玉和新玉
從古玩界中,一般玩古玩的人的角度看來:新玉, 通常是指建國以後做的玉。老玉通常不包括高古玉(紅山文化之類的), 而是指明,清, 及民國做的玉。 老玉和新玉如何區分呢?
關鍵是工!
我介紹幾個鑒定的要點:
第一,你拿一塊新玉, 看它的表皮, 一定很光滑,沒有坑坑窪窪的地方, 而老玉則相反, 表面不是平滑的, 而是像橘子皮,有淺的凹凸。這是因為建國以後雕刻玉石採用了半機械化, 打磨是先用機械做,然後用沙皮紙。 而老的做法是先用銼刀挫, 再用竹刀刮來打磨。 所以鑒定老玉, 先看有沒有「橘皮紋」。
第二, 看眼。 眼就是穿線的孔,做新玉是半機械化操作, 鑽子一沖幾秒就打通了, 所以那個孔前後里外一般粗。而老玉打眼是從兩頭分開打, 在中間會合, 所以外粗里細。
第三, 包漿, 老玉是幾百年玩下來的, 有歲月的痕跡, 新玉則沒有。
對普通人來說, 一二兩點是很容易掌握的。要看懂包漿就要多玩一段時間了。
㈢ 老玉和新玉如何鑒別求解答
其實玉的價值不在於新與老,而在於它的做工是否精緻和細膩。新玉,常常被古玩界一些玉器資深藏家稱之為「小兒科」而不屑一顧,其實這是一種極為陳舊的觀念,不客氣地講可稱為一孔之見,以偏蓋全。為什麼這樣說,常言道,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老玉有古意的魅力和神韻,新玉有時尚的氣息與特色;老玉難辨識、難鑒定、難估價,有價無市,真真假假,究竟誰說了算?新玉易辨識、好鑒定、價格透明、鑒定有標准,新玉新工,知根知底,多放心呢?總之,老玉有長處,新玉的優點也不少,因此,只能辨證地去看待,或者根據各人的喜好來取捨。 真玉器溫潤洶涌,半透明不透明的都有,玉器中夾有棉絮狀或其它雜質,均屬正常現象。假玉器給你諞個感覺就是沒靈氣,色澤乾枯,灰暗呆板,有的內中還有氣泡(出土古玉在色澤上另當別論)。 真玉器放在手裡掂一掂,手感沉重。假玉器掂起來手感比較輕飄。 真玉器比較堅硬,用刀劃無痕跡,假玉器往往比較軟,刀劃必留痕跡。把鑒定對象用線騰空吊起來,輕輕敲,真玉器其聲清脆悅耳,舒揚致遠。假玉器不會有美好的聲音發出來(這個方法比較適用於稍薄的玉掛件)。真玉器的斷口參差不齊,物質結構比較細密。假玉器的斷口整齊發亮,是玻璃一類的東西。斷口物質結構粗糙,無蠟狀光澤的是普通石頭一類的東西。用7倍以上的放大鏡,細細觀察鑒定對象的邊角、洞、鏤空刻線,於細微之處常常可以捕捉到假冒偽劣貨的蛛絲馬跡。 鑒別玉器主要看色澤是否濃(濃郁)、陽(鮮明)、俏(色美)、正(純正)、和(柔和)這五個特點,如兼具之,即為上品。反之,若玉器淡(平淡)、陰(陰暗)、老(色黯)、花(不純)、斜(不協調),則是劣品。 購買玉器不要在強燈光下挑選,因燈光照射會使玉器失去原來本色,還會掩飾瑕疵,以假亂真。選購玉器還要學會鑒別真偽。常見的假玉有塑膠、玻璃、雲石、電色等幾種。塑膠和雲石質地比玉石輕,硬度差,著色玻璃有氣泡,電色假玉是在劣質玉石上鍍上一層美麗耀目的翠綠色外表,乍看較難識別,但仔細觀察,電色的劣玉往往帶有一些「蜘蛛爪」,即綠中帶藍的小裂紋。 一、工藝痕跡鑒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 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 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藝。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鑒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鑒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鑒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鑒定。 紅山文化黃玉璧 二、氧化鑒定 這也是鑒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三種現象: 一、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 二、蝕孔、蝕斑現象; 三、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四、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 五、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結物鑒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它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 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 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爛雜物; 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銹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行出現,並且在玉器上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跡。真不可思議! 四、藝術水平鑒定 這也是最難仿製的因素。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鑒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慮。」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鑒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辟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復雜作品,愈容易鑒定。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製特別容易,鑒定起來更難。 五、沁色鑒定 沁色鑒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玩之後顏色鮮艷,大多沁色顏色由灰白變紅。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艷沁色就值得懷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六、氣味鑒定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鑒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獲。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㈣ 老玉和新玉的區別在哪裡
什麼是新玉:
新玉就是指商家經過了酸溶液清洗並注膠填充的玉石,它常常被用來仿冒老玉,但是品質容易受酸溶液腐蝕,所以質地比較差,不容易保存。
在當今的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買主大多是香港、台灣、新加坡等華人集中居住的地區,越是質地優良,雕工精湛新老玉佳品,越能吸引收藏家興趣。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一直以來老玉造假、售假現象非常普遍,市場價格被炒作得奇高,然而大部分玉友又很難去准確的鑒別其中真偽,從而導致吃虧受騙的情況屢屢發生,所以相對而言,收藏新玉更佳穩妥。同時老玉在保存、佩戴等方面也存在講究與忌諱,更給收藏家和愛好者們帶來諸多不便。
㈤ 玉器可以直接水洗嗎
玉器可以直接水洗,但是你要慎重不能使用含有酸性成分的液體來清洗,這樣玉會被腐蝕,強鹼類的也不能用,也會腐蝕。用礦泉水清洗後,用軟布拭乾,不要吹乾,水痕會殘留在玉上面,影響外觀。用白酒洗液比較好,但是不要用酒精。玉器(Jade Ware ),即使用天然玉石加工製成的器物。中國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玉器,並不間斷地延續到現在。玉器的出現是遠古石器的延續與創新。
玉器與石器的區別在於質地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未經人加工過的天然玉石是玉料,《說文解字》稱:「石之美者謂之玉」,凡美石製品均在玉器的范圍。但美石的玉多為交織結構的透閃石和陽起石,不同於可以敲擊成形的石料。
因此古玉器的出現,在於新石器時期晚期的中華古人創造了使用解玉砂琢碾加工玉石的方法。古玉器是人類古代文明裡中華文明所獨有的器物。
因古代碾法已經失傳,以加工方式區分,用碾法製作的玉器均為古玉器,而凡使用電動金剛工具等現代技術加工的玉器稱為新玉。中國玉器自史前出現起,即是最高規格的器物,主要用作禮器和配飾。
現代玉飾的品種款式多種多樣,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鐲、各玉發夾、翡翠掛件、套裝飾品、各玉戒指、金鑲玉品、各玉腰帶等琳琅滿目,除岫玉、瑪瑙、密玉等玉料外,還採用翡翠、青金、雞肝石、孔雀石、東陵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變石等等玉石原料。
規格款式不斷翻新,單珠串就有平串、寶塔串、花色串、異形串、隨形串等等。這些珠寶玉飾通過精心的佩戴,會給人們的生活、衣飾起到珠聯璧合的效果。
玉,在中國是美石的同義語。古人視玉為寶,今人又把珍貴的玉石稱為寶玉。中國是一個玉石之國,但國內的珠寶界、考古界和地質界對玉、玉石和寶石的定義是有區別的。
國際上統稱的玉專指軟玉和硬玉(翡翠),其它玉雕石料統稱為玉石。寶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集合體,絕大多數都是某種礦物的單晶體,如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碧璽、紫牙烏等。
㈥ 如何鑒定老玉新工
古人做玉是料有所選、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這是我們要處在古人的位置來思考古人做玉的一個前提,也是我們辨別老玉新工的一個尺寸。
因為古玉價值非凡,動則上萬,所以仿古玉的生意從宋以來一直隨著太平盛世而興旺起伏,而仿古玉中用老玉來仿老玉是仿古玉中最難鑒定的。宋時就有用漢玉中的邊腳料來仿的。高水平的吃葯和走漏大部分都和老玉新工的看法有關,這種現象已有近千年了,連聰明絕頂的乾隆皇帝也為古玉新作而龍顏長思。
下面就介紹幾種鑒定老玉新仿的方法:
第一,天生玉紋。老玉新工的鑒定,最簡單的就是從玉紋上入手。玉紋是玉石在幾百萬年前甚至與地球同時的岩漿噴射流動中形成的,一層一層的,邊線很明確。大理石紋也是如此,在很多地方玉種,如藍田玉、岫玉中都可以看見這類天生紋,很多仿品都是用這類天生紋來做舊的。
天生石紋還好鑒別:注意紋紋之間的邊線,一般來講一層一層的天生玉紋的邊線都是很清楚的,就象北方花捲的一層層卷邊一樣,幾乎沒有濃淡相溶的過渡層。
一般來講,從夏商周老三代到明清,都是用質地純凈的玉種,幾乎不用有天生玉紋的玉料的,認為那是雜質雜色雜料,做玉時首先去掉的,所以看見有天生玉紋的都要小心。
另外要注意的是玉筋和玉紋的不同,玉紋是有色的,而玉筋是玉質本色的,所以古玉中還是有用玉筋的。有一個訣竅: 玉筋比玉肉要堅硬、密度高,所以玉筋反而很不容易被沁浸入,高古玉自然的沁色中,遇到玉筋的地方,沁色就淡了少了,甚至沁浸不入,連蝕斑或老斑遇見玉筋也是如此,而仿的沁色或蝕斑都染蝕成一片,連有玉筋的地方也染蝕成一色。
第二, 籽料老皮老沁紋。和田有籽料,其他所有玉類也都有籽料,藍田籽料、岫玉籽料(河磨料)、獨山籽料、俄玉籽料、青海籽料等。籽料就是大大小小的玉礦石在自然風化中被風和雨水沖刷到河川里、山溝里、平原里,經過幾千年、幾萬年乃至幾十萬年長時間的流水沖浸,玉質就慢慢越來越細潤盈亮。在青銅器以前,古人無法開礦,都是用各種籽料來做玉件的原璞,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如此。但古人都是用純色的或去老沁的籽料為多。據說,紅山裡已有巧雕,但不為主流。所以看見紅山良諸玉中帶原皮的都要小心了,不要誤以為是沁色。
現在的仿品反而喜歡用老皮老沁來冒充真品,就是所謂的老玉老沁新工做舊。
第三,緊緊抓住老玉老工老沁這個順序。真品都是老玉老工老沁,先有此玉料,再有玉工,再有沁生。一般都是看沁在工上來鑒別的,注意看砣或刀工的溝底和溝邊。砣工的溝底是仿者的頭痛之處,為了滿天過海,仿者常常將溝底弄臟弄亂,所以,先看跎工以及溝底干不幹凈,再看沁色和沁紋是不是自然地爬進溝邊,爬過溝底,爬出溝頭。如果沁蓋工,就是真沁,反之則仿。要看跎工干凈利落,溝底亮亮的(包漿),沁色沁紋自然地爬過溝底而上,找不到人工切割沁色的剖面。
還要注意,看溝底和溝邊時,小心不要被做舊的假沁迷惑。那些假沁故意做在工上,蓋住工。這時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地看,千萬不要心煩氣懆。假沁是無根的,沒有在玉里玉外的來龍去脈的,孤零零的一塊沁都要小心細辯的。
第四,從玉沁紋的縱向和橫向來看。如果是老沁老紋新工,老沁老紋的縱橫紋一定會被切斷或切開,尋找沁紋的切斷和切開面就成了關鍵。先要看整個玉件的拐角處,除非是天然的拐角,否則一定有人工切割的剖面。注意看拐角的上下左右是不是沁色紋路渾然一體,左右自然,上下聯片。如有斷面或不協調的沁紋出現,就要小心判斷是不是人工切割面了,渾然一體找不到人工切割沁色老紋的剖面才對。
現在最難辨別的是用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很多造假者知道大家都在看工和沁的關系,所以就盡量的少用工,而且是在玉皮玉沁處幾乎不用工,這樣皮沁和工就沒有關系了,這一招在仿新石器文化古玉中用的最多也最成功。造假的人四處去找合適的老玉料,通常都是籽料,如岫玉的河磨料。如果是圓形的料,就在邊上無沁處跎出幾道線來,做成一個烏龜樣子,背上和腹部都是老皮老斑,再打一個象鼻孔出來,一件高仿的紅山玉就成型了;如料是長柱形的,就打個對鑽孔出來,外面全是老皮老沁,就是一件高仿的良諸玉了。
辨別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除了細看那僅有的幾道工外(通常這幾道工都仿得很好),還要遠看其神近看其形。先放遠處,左右上下前後多看看,是不是神在形中?然後拿在手上近近地仔細看看,是不是形在神中?也就是說,遠近都要一樣的形神一致,如有不符,都要再三細細審核。
換句話說,形神的遠近細看,就是鑒別老玉原形少工高仿品的最好辦法。因為造假者無法顧及到形狀規正,如頭部過大或背部過長等等。古人造玉是一項很高尚很重要的任務,幾乎都是給部落的首長階層或英雄們做的,都是料有所選、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決不會是隨意亂來馬虎將就的。記住這幾句話,再回頭看看很多高古玉,特別是老玉原形少工的仿古玉,真假就自然會有新的認識。
料有所選、形有所意、工有所敬、神有所求,再加一句,沁有所生,符合這五句話的古玉,都是好藏品,都是我們祖先的鬼斧神工的創造,這是辨別老玉新工的一條分水嶺。
㈦ 怎樣鑒別玉的真假到底是新玉好還是老玉好
一、玉真假辨別方法如下:
1、滴水鑒別法。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水像露珠一樣很久不散的是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假玉。
2、用手摸。要是真的玉用手摸一摸會有冰冰涼涼的潤滑感覺,假玉會有種粗糙的感覺。
3、用眼睛視察。把玉朝向光明處,如陽光、燈光處,如果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布就是真玉,有些玉裡面有小氣泡,那是假玉。
4、用舌舔。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假玉的話就沒有這種感覺。
5、用頭發絲纏繞。真玉頭發燒不斷,假的玉頭發在火中會斷掉,注意的是要纏繞緊,不然會燒斷的。我第一次用這個方法的時候沒纏繞好,斷了,以為是假玉。
6、用放大鏡看。把買的玉放在放大鏡下看,主要是看有沒有裂痕,沒裂痕的是好玉,有裂痕者不太好,就算是真的玉,價值也就不高。
7、把玉放在玻璃上劃。真的玉會沒事,反而把玻璃劃出痕跡來。
一般來說玻璃的硬度在5-6左右,玉石硬度一般在6以上,所以玉石硬度更高一些。
二、老玉和新玉各有千秋,不能單憑新老作為收藏標准。
1.從玉質本身來說不存在新老問題,玉的形成要3億年時間,所謂老玉只能從使用時間程度來說明。目前行業內以百年來計算,使用百年以上的玉器稱為「老玉件」。
2.從老玉件來說,收藏的不是玉質本身而是收藏它的故事,它的歷史,它的文化內涵,它的時代特徵。有故事才有價值,有時代特徵才值得收藏,所以並非所有老玉件都值得收藏。
3.從材質上相比,新玉材質要比老玉好,溫潤堅密,潔白無瑕,如同凝脂,而且如今雕刻工藝也越來越好。老玉件除了材質比不上新玉,由於使用年份久遠多少還存在一些瑕疵,如開裂、殘缺等。
㈧ 怎樣去除老玉上的污垢
去除老玉上污垢的方法:
1、如果玉的上面有污垢,可以用浸軟了的木棉、山羊皮等,擦掉污垢、汗績、指紋等。因為這些物質比較柔軟,可以減少對玉的損傷。
2、若污垢累積,則選購中性溶劑清潔,用軟布或軟毛刷混合清潔劑對於污染之處重點處理,一些角落或鑲嵌之處,用牙簽之類仔細清潔。
3、如果自己掌握不好方法,最好去專業的玉店清洗,以免出現劃痕。
(8)如何翻新老玉擴展閱讀:
玉石保養方法:
1、避免碰撞。玉石的硬度雖高,但受到碰撞後很容易出現肉眼無法看到的暗裂紋,這樣會損害玉石的完美和價值。
2、避免灰塵。玉石如果沾染上灰塵,要用軟毛刷清潔。避免陽光長期直射,更不要接近熱源。
3、不佩戴玉石掛件時要將其存放在首飾袋或首飾盒內,以免擦花或碰損。
4、對於古玉,業內人士還有「四怕」與「三忌」的說法。即怕冰、怕火、怕姜和怕跌,忌腥 、忌油膩和忌污穢。
㈨ 怎樣去除老玉上的污垢
去除老玉上污垢的方法:
1、如果玉的上面有污垢,那麼就可以用浸軟了的木棉、山羊皮等,擦掉污垢、汗績、指紋等。因為這些物質比較柔軟,可以減少對玉的損傷。
2、若完全疏於保養而使污垢累積到刺眼的地步,就必須放入水或溫水中,用牙刷沾上稀釋的中性清潔劑清洗。
3、以牙刷輕輕拍打。記住千萬不能太用力清洗,否則玉件上附著的裝飾可能會被洗掉,所以清潔時必須十分小心。
4、如果自己掌握不好方法,最好去專業的玉店清洗,以免出現劃痕。
㈩ 什麼是老玉,老玉的價值
老玉是指天然玉石,經過了打磨拋光以及雕琢,沒有經過人工優化處理,質地天然,價值相對來說都比較高,但如果是從古玩界的角度上來看,是指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玉,距離現在仍然有一段歷史。
老玉的特點:活玉(陰起石和鈉鉻輝石) 水頭好,質間透明度高,其上品透明度如玻璃,稱為玻璃種和冰種,其種翠綠,綠的可愛,被稱為高綠、艷綠、翠綠。
收藏價值:
一是從玉質本身來說不存在新老問題,玉的形成要3億年時間,所謂老玉只能從使用時間程度來說明。目前行業內以百年來計算,使用百年以上的玉器稱為「老玉件」。
二是從老玉件來說,收藏的不是玉質本身而是收藏它的故事,它的歷史,它的文化內涵,它的時代特徵。有故事才有價值,有時代特徵才值得收藏,所以並非所有老玉件都值得收藏。
三是從材質上相比,新玉材質要比老玉好,溫潤堅密,潔白無瑕,如同凝脂,而且如今雕刻工藝也越來越好。老玉件除了材質比不上新玉,由於使用年份久遠多少還存在一些瑕疵,如開裂、殘缺等。
拓展內容
一般漢代以前的玉器為「古玉」,美英等地的博物館,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均喜歡收藏漢代以前的高古玉器。那麼,對於古玉,如何加以初步鑒定呢?
1、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推薦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
另外,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國古代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專家李英豪的《鑒別古玉》、《民間古玉》、《護身玉》、《保值白玉》,台灣專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鑒定全集》等書,皆可拿來認真品讀,細細揣摩。
2、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盡可能多地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則沒有這些感覺。
3、早在宋代時期,就出現了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而清以後的造假情況可謂越來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創新」,如「狗玉」、「羊玉」、「風玉」等,引人上當。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鑒別時要特別留心。
4、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學葯水浸蝕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異和區別,顯得尤為重要。
5、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形,半圓形和U形等,U形是現代機器工特徵。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面的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斷為真品,而線條槽口兩側有毛道崩裂現象,則是現代「機器工」製作的特徵。
參考資料:古玉鑒定——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