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西班牙的「白骨教堂」
歐洲黑死病簡介
黑死病是歷史上最為神秘的疾病。從1348年到1352年,它把歐洲變成了死亡陷阱,這條毀滅之路斷送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總計約2500萬人!在今後300年間,黑死病不斷造訪歐洲和亞洲的城鎮,威脅著那些劫後餘生的人們。盡管准確統計歐洲的死亡數字已經不可能,但是許多城鎮留下的記錄卻見證了驚人的損失:1467年,俄羅斯死亡127000人,1348年德國編年史學家呂貝克記載死亡了90000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數字高達1500人!在維也納,每天都有500-700人因此喪命,根據俄羅斯摩棱斯克的記載,1386年只有5人倖存!
650年前,黑死病在整個歐洲蔓延,這是歐洲歷史上最為恐怖的瘟疫。歐洲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先驅薄伽丘在1348-1353年寫成的《十日談》就是瘟疫題材的巨著,引言里就談到了佛羅倫薩嚴重的疫情。他描寫了病人怎樣突然跌倒在大街上死去,或者冷冷清清在自己的家中咽氣,直到死者的屍體發出了腐爛的臭味,鄰居們才知道隔壁發生的事情。旅行者們見到的是荒蕪的田園無人耕耘,洞開的酒窖無人問津,無主的奶牛在大街上閑逛,當地的居民卻無影無蹤。
L!cB!Xz 這場災難在當時稱做黑死病,實際上是鼠疫。鼠疫的症狀最早在1348年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奧的佛羅倫薩人記錄下來:最初症狀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腫塊,然後,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體其他部分會出現青黑色的皰疹,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源由。極少有人倖免,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在3天內死去,通常無發熱症狀。
黑死病最初於1338年中亞一個小城中出現,1340年左右向南傳到印度,隨後向西沿古代商道傳到俄羅斯東部。從1340年到1345年,俄羅斯大草原被死亡的陰影籠罩著。1345年冬,韃靼人在進攻熱那亞領地法卡,攻城不下之際,惱羞成怒的韃靼人竟將黑死病患者的屍體拋入城中,結果城中瘟疫流行,大多數法卡居民死亡了,只有極少數逃到了地中海地區,然而伴隨他們逃難之旅的卻是可怕的疫病。
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鐵蹄最先踏過康坦丁斯堡—拜占庭最大的貿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臘、義大利、法國、敘利亞、埃及和巴勒斯坦都爆發了黑死病。1352年,黑死病襲擊了莫斯科,連莫斯科大公和東正教的教主都相繼死去。黑死病的魔爪伸向了各個社會階層,沒有人能逃避死亡的現實。
沒過多久,這種殘酷的現象在歐洲已經比比皆是,法國的馬賽有56000人死於鼠疫的傳染;在佩皮尼昂,全城僅有的8名醫生只有一位從鼠疫的魔掌中幸寸下來;阿維尼翁的情況更糟,城中有7000所住宅被疫病弄得人死屋空;巴黎的一座教堂在9個月中辦理的419份遺囑,比鼠疫爆發之前增加了40倍;在比利時,主教大人成了鼠疫的第一個受害者。從此以後,送葬的鍾聲就不停的為新的死者哀鳴。甚至歷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也曾由於爆發了鼠疫被迫暫時停頓下來。
1348年底,鼠疫傳播到了德國和奧地利腹地,瘟神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成千上萬的人被鼠疫吞噬。維也納也曾經在一天當中死亡960人,德國的神職人員當中也有三分之一被鼠疫奪去了生命,許多教堂和修道院因此無法維持。
除了歐洲大陸,鼠疫還通過搭乘帆船的老鼠身上的跳蚤跨過英吉利海峽,蔓延到英國全境,直至最小的村落。農村勞力大量減少,有的庄園里的佃農甚至全部死光。生活在英國中世紀的城鎮里人們,居住的密度高,城內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更糟糕的是,他們對傳染性疾病幾乎一無所知。 當時人們對死者屍體的處理方式也很簡單,處理屍體的工人們自身沒有任何防護,這幫助了疾病的蔓延。為了逃避死亡,人們嘗試了各種方法,他們祈求上帝、吃精細的肉食、飲用好酒……醫生們企圖治癒或者緩和這種令人恐懼的症狀,他們用盡各種葯物,也嘗試各種治療手段,從通便劑、催吐劑、放血療法、煙熏房間、燒灼淋巴腫塊或者把干蛤蟆放在上面,甚至用尿洗澡,但是死亡還是不斷降臨到人間。一些深受宗教束縛的人們以為是人類的墮落引來的神明的懲罰,他們穿過歐洲的大小城鎮遊行,用鑲有鐵尖的鞭子彼此鞭打,口裡還哼唱著:「我最有罪」。而在德國的梅因茲,有1.2萬猶太人被當作瘟疫的傳播者被活活燒死,斯特拉堡則有1.6萬猶太人被殺。只有少數頭腦清醒的人意識到可能是動物傳播疾病,於是他們把仇恨的目光集中到貓狗等家畜身上,他們殺死所有的家畜,大街上滿是貓狗腐敗的死屍,腐臭的氣味讓人窒息,不時有一隻慌亂的家貓從死屍上跳過,身後一群用布裹著口鼻的人正提著木棍窮追不舍。沒有人會憐憫這些弱小的生靈,因為它們被當作瘟疫的傳播者。 然而,慌亂之中的人們也並非一無所獲,人們發現隔離能夠有效阻擋瘟疫的蔓延,此外,他們還懂得了消毒的作用。等到300年後黑死病再次在英國爆發時,隔離手段已經發展到相當完善的地步了,這些方法有效的截制了疾病的傳播。
黑死病徹底改變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它毫無偏倚的把死亡帶到每個人面前,全家死光的貴族留下了大量的荒蕪土地,由於沒有勞動力,薪水不得不提高,農民有了收入來買下閑置的土地,結果他們中有很多人成了擁有土地的新貴族,農奴階層由此瓦解;在中國,明朝的京營兵正在遭受鼠疫的侵襲,因此他們根本就無法抵擋李自成精銳之師的進攻;人們由於黑死病的侵襲懂得了許多衛生習慣,這樣,歐洲的下水排污系統才得到了徹底的改善,一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為英國倫敦那寬敞有如隧道的下水管感嘆;除此以外,火葬開始成為最重要的喪葬方式;原本位於房間中央的壁爐被移到了牆邊;房間也變得更加堅固,開始採用灰泥或者石頭來代替木版。
黑死病徹底動搖了宗教桎梏,人文主義的思想開始復甦,文藝復興的萌芽開始孕育。藝術家的作品中不再是宗教形象一統天下,悲觀和抑鬱的情緒,贖罪和死亡的主題成為這個時期的重要題材,以至後來才發展出歌特式的風格。
更重要的是,由於黑死病肆虐,大學宣布停課,政府不準人們離家遠行。正是這個時期,才使一位名叫伊薩克.牛頓的年輕人在此期間由無窮等比級數的解法創立出一門很重要的數學學科——微積分。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沒有停止對黑死病的研究,然而,最新的研究結果對於黑死病的起源卻有多種說法。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這場災難的起源很可能是因為一顆小彗星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發生爆炸,造成灰塵遮天蔽日引發全球「核冬天」,並間接造成農作物絕收、飢荒和瘟疫大流行的惡果。而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通過研究黑死病的傳播方式,可以得出結論,它並不是淋巴腺鼠疫,而是由一種類似埃博拉的病毒引起的,並且是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染的。這種病毒的感染者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其死亡率高達50%-90%.
如果窩闊台沒死,鼠疫就不會被帶到歐洲,神父和修女就不會 死,神父和修女沒有死,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就沒有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西班牙,義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爾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存在。
彼切爾洞窟修道院是基輔著名古跡之一,佔地28公頃,內有許多教堂及博物館(包括古代珍寶博物館、圖書和圖書印刷博物館、烏克蘭民族裝飾藝術博物館等),其中洞窟教堂歷史最為悠久。它建於1051年,由二條洞穴(高2米、寬1.2米)組成,相距400米,分別向第聶伯河延伸,總長500餘米。洞穴兩壁各向里挖出高1米、長2米、深0.5米的淺穴,最早作為修道室,而後安葬各個時代的名人和著名修道士。這里保存了11位教士的干屍。教士死後屍體保存在洞穴內,由於洞穴內特殊的氣候環境,這些屍體自然風干成木乃伊。木乃伊被認為是奇跡,是神的力量的體現,修道院因此聲名遠播,現在洞窟內保存有125具木乃伊。
12世紀,洞窟教堂曾是東歐宗教和文化中心,這里有聖像畫室和繕寫室,將經文譯成教會斯拉夫語,並翻譯外國文學。1240年蒙古入侵期間,洞窟教堂曾作為基輔市民的避難所。18世紀,沙皇在此囚禁政治犯。十月革命以前,俄國及東歐國家的東正教徒紛紛來此朝拜,許多知名人士在洞窟教堂隱居並從事創作。除洞窟教堂外,比切爾修道院內還有一些教堂,如列別斯托夫救世主教堂(建於11世紀,莫斯科的奠基人尤里葬於此)、生靈降臨教堂(建於12世紀)、聖母升天教堂(建於17世紀,二戰期間被毀,現正重建)。修道院內的鍾樓高96.5米,為歐洲之最。它直徑29米,底層寬8米,共4層,金頂,頂部裝有燈和十字架。鍾樓原有9座鍾,現存4座。基輔洞窟修道院院區於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Ⅱ 塞維利亞大教堂介紹
塞維利亞大教堂位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區省會城市塞維利亞市內回教區,是西班牙南部塞維利亞市內比較著名的宗教名勝。
塞維利亞大教堂和聖彼得堡以及聖保羅大教堂並稱為世界三大基督教堂,歷史上是基督教世界裡面最大的宗教建築,教堂融合文藝復興、巴洛克、哥特風格,是建築典範。
教堂建於1402-1506年,所在地原為塞維利亞大清真寺,之後清真寺被摧毀,就在原址上建立了大教堂,大教堂的主禮拜堂裡面供奉著塞維利亞守護神國王聖母,在祭壇裡面有基督生平的三十六個場景,內部的裝飾十分華麗。
教堂裡面安葬了費爾南多三世和阿方索十世父子,裡面還有很多的宗教畫,有《聖安東尼奧的禮拜》、《聖告圖》等。
哥特式教堂的風格主要就是教堂的尖尖林立,越向塔上面就越細,幾乎所有的尖頂都是鋒利的,使建築看起來更加的高聳。
塞維利亞大教堂引人注目的一點還有就是各種各樣的雕刻建築,教堂位居世界第三,在1898年的時候哥倫布的靈柩運回西班牙後就埋葬在教堂裡面。
Ⅲ 西班牙科爾多瓦教堂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位於西班牙南部古城科爾多瓦市內,具有摩爾建築和西班牙建築的混合風格。大清真寺建於8世紀,是穆斯林佔領了科爾多瓦,改建了當時西哥特人天主教會的一半,而後基督徒收復失地,又重新使清真寺變為教堂。
公元8世紀,北非摩爾人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將信奉基督的西哥特人從西班牙南部趕上北方的荒山。
自此,征服了西班牙的摩爾王拉赫曼一世,在昔日的基督教堂遺址上,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
基督教光復運動中,西人再奪科爾多瓦,大主教開始改建清真寺為天主教堂。但大清真寺的建築實在太美了!
美到連信奉天主教的國王都不忍見到它的毀滅。於是在卡洛斯五世的直接干預下,終於保住了殘留的大清真寺。
所以,一座既是極致混搭下的完美建築,更是東西方文化並存的偉大建築。既叫清真寺,也稱基督教堂。
Ⅳ 巴塞羅那大教堂
巴塞羅那大教堂位於--巴塞羅那,這里是西班牙最大的商港和工業城市,人口約175萬,它在西班牙具有主要的經濟地位;同時,它還是西班牙的文化古城。市區依山瀕海,地勢雄偉。市內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的古建築與現代化建築交相輝映。 巴塞羅那大教堂(又稱神聖家族大教堂,簡稱聖家堂)是西班牙巴塞羅那的一個巨型哥特式的教堂,實際上是由康諾恩荷斯之家、德卡之家和依亞拉迪亞卡之家這三個中世紀教堂組成。巴塞羅那大教堂始建於十四、十五世紀,後在1884年是由建築師高第所設計修建,這是他設計生涯晚期的作品,具有十九世紀的新哥特風格,但至今還未完工,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至今還在興建中的天主教大教堂。以其繁復的迴廊、尖頂和拱形屋頂、講道壇以及唱詩班而著稱於世,它巍峨壯觀的形態更是使它成為巴塞羅那的標志性建築。巴塞羅那聖保羅廣場上有階梯可通往著名的巴塞羅那大教堂。
結構特徵
分為生門和死門兩個出入口。死門所展示透露出的腐朽溶解的過程姿態,栩栩如生,和當時墮落的社會交相迴音,並且其不正常的力學結構原理也讓日本鬼子葬不絕口。
歷史變更
聖家堂初步的規劃源於19世紀晚期,一開始這個建築計劃並不是由高第主導,而是由建築師 Francesco del Villar規劃。但是由於Francesco與發起組織意見不合,才改由高第主導。19世紀80年代,在高第的監工下,開始動工建造,高第創造了一個與原始草圖完全不同的設計聖家堂。 高第一生的最終理想就是建造一間房子,讓聖父、聖子以及聖母可以一起住在裡面,秉持此一信念,高第貢獻他生命中40年的時間在聖家堂的建造上。再高第去世前的幾年,他不搭馬車,每天打扮的衣衫襤褸像工人一樣,走路數個小時去監督聖家堂的建設工作,再冗長的建設過程中,許多人對聖家堂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聖家堂永遠不可能完,對於社會上種種的反對聲浪,高第曾經笑說過:「我的顧客並不急 (My client is not in hurry)」 (這里顧客指的是聖父、聖子及聖母,在天主教的信仰中,神是有永生生命的)。 1926年6月8日,在監督聖家堂建設回家的途中,高第被煤車所撞傷,但是由於他蓬亂的穿著,路過的駕駛員不願意把他送到醫院,怕他沒有錢付醫葯費。最終,他被送到巴塞羅那的窮人醫院,第二天,他的朋友發現他再窮人醫院並且要把他送到巴塞羅那最好的醫院醫治,但是高第拒絕了,高第說:「I am here among the poor。」1926年6月10日,高第病逝,終其一生,他始終沒有見到聖家堂的完工。高第死後直到西班牙內戰,聖家堂的建設工作由Domènech Sugranyes接手。
Ⅳ 西班牙科爾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和舊城的介紹
科爾多瓦市位於西班牙科爾多瓦省,瓜達爾基唯爾河右岸。它曾是厄爾安達列斯的首府,後來又是酋長和伊斯蘭教大阿訇的領地,10世紀時是穆斯林世界主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因此有許多不同風格的建築保存下來,尤其是它的科爾多瓦清真寺。這個清真寺在198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因此使這個城市成為瓜達爾吉維爾山谷中的第二大城市。
Ⅵ 西班牙蓋哪個建築蓋了一百年,而且到現在還沒改完
巴塞羅那地標:聖家堂,市中心不得不去的景點。安東尼奧-高第的畢生傑作無與倫比,始建於1884年,至今仍未完工,前門的造型和雕塑基本完工,塔樓可以排隊上去,後門還早著呢剛一個大概輪廓罷了。。。加上雕刻、根據設計還應該彩繪,以加泰人的效率,再等個兩三百年吧
Ⅶ 西班牙最奇葩的教堂,花費136年都未建好,究竟是何緣故
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建造一個建築物已經不需要很長時間了,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我們就可以看見一座高樓大廈的崛起。但是西班牙有一個很奇葩的教堂—聖家族大教堂,話費了一百三十六年都沒有建好,這個速度真的是太慢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原因三:聖家族大教堂建築難度大。這座教堂的建築難度大不僅僅是因為它設計難度大,更因為它是世界違章建築。據了解,聖家族大教堂的實際佔地面積與報給政府的佔地面積不一致,並且至今都沒有建造完成,這已經屬於「爛尾樓」的違章建築,政府不得以不阻止它繼續建造下去,它的建造速度實在是太慢了!盡管聖家族大教堂至今還沒有建成,但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對於這樣一個「奇葩」的教堂,你想去一睹它的風采嗎?
Ⅷ 西班牙建了一百多年沒建好的教堂叫什麼名字
聖家族大教堂
教堂始建於1882年,距今已經一百三十四年了,到現在仍舊在建築中,盡管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築物,但絲毫無損於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Ⅸ 西班牙最著名的那個教堂叫什麼來著就是蓋了一百多年都沒蓋完的那個…
西班牙巴塞羅那裡的聖家堂大教堂
Ⅹ 西班牙科爾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和舊城的簡介
西班牙,科爾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和舊城,文化遺產,198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94年擴展。
8世紀摩爾人征服了西班牙,在科爾多瓦建造了三百多座清真寺,以及大量宮殿和公共建築,於是這里成為豪華的康斯坦丁堡。13世紀斐迪南三世時期,科耳多瓦大清真寺被改建成教堂,還建造了許多防禦工事,包括主教城堡和卡拉奧拉碉堡。
科爾多瓦清真寺,又名大禮拜寺,是西班牙著名的伊斯蘭建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禮拜寺之一。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征服了科爾多瓦,城市被平分成兩部分,供伊斯蘭教徒和基督教徒分別使用。這種奇怪的安排一直持續到公元784年,阿拜德一世決定在這里新建一座清真寺,790年由他的兒子赫司漢姆一世完成。後來赫司漢姆二世將清真寺再度擴大。他在清真寺的東部增加了8個走廊,種植大片的桔林,還修建了4個大型噴泉。1236年科爾多瓦獨立後,清真寺被基督教徒改作教堂,1384年,改建拱門和立柱,一部分建成哥特式建築。1523年,祈禱大廳又按照文藝復興的思路重建。
清真寺平面為長方形,北面大殿為主要建築,東西長126米,南北寬112米,殿內裝飾華麗,有間距不到3米的18排柱子,按南北軸線方向排列,柱為古典式,高3米,上承兩層重疊的馬蹄形卷,用紅磚和白雲石交替砌成。石柱密布,如同柱林。聖龕前是國王禮拜處,上面是復合卷的形式,數層花瓣形卷重疊分布,裝飾性很強,顯示了工匠的卓越技巧。這座宗教建築位於瓜達爾基唯爾的南邊。院子的三個方向有門廊,內有一個塔,與噴泉一樣具有古典風格。建築最突出的特徵是建築者解決了拱門直接支撐天花板這一技術難題。他們使用的兩個附加拱門是嶄新的阿拉伯式樣。清真寺大多吸取了古羅馬,早期克里斯琴和威斯寇斯克的優點。馬掌式的拱門上有大理石或磚楔形拱石,天花板上平貼著木製板。在清真寺中,威拉威斯克薩小教堂最有特色,它首次有了在西班牙建築中很重要的卡里費奧式拱頂。它的大廳的裝飾在卡里費奧式中最為豪華,包括圍著拱門精心鑲嵌的花葉圖案、彩色圓屋頂及獨一無二的裝飾。在小教堂的中心有裝飾華麗的壁龕。規模宏大的科爾多瓦清真寺是科爾多瓦的卡里費特文明(929-1031年)不可替代的證明,包括最美麗的圖案,19個走廊與大廳,重疊的拱門與圓屋頂,還有一片茂密樹林。
科爾多瓦城中心部分保存著伊斯蘭城市的邊界和格局。清真寺周圍是狹窄的白色街道,街道另一端是本城唯一的猶太教會堂,會堂是有摩爾式塔樓的哥特式建築,正面有復雜花葉裝飾。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宮殿里有許多庭院。還有巴洛克風格的哥特式修道院,帶著庭院的鋪滿鮮花的樸素房子。此外還有用宮殿和醫院改建而成的宏偉的博物館,以及鮮為人知的廣場:小馬廣場、花卉廣場和花卉柱廊。還有羅馬時期的卡拉若橋與克里斯琴式的宮殿。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六9:30-14:00; 15:30-17:30;周日及節假日9:30-13:30;周一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