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早期黃花梨木嵌大理石插屏代表什麼
屏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在古傢具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唐時期,宮室高大,起居必有屏風,人們的許多活動,都是在屏風前後展開的。
留下了許多象「禍起蕭牆」,「退而三思」等歷史故事。
屏風的發展延續到清代時,品種激增。
此時的屏風,形體雄大,又常配以大理石、西洋玻璃等,為適應搬運和施工的要求,大小屏風基本採用「插屏」結構。
插屏結構就是把屏風分成上下兩部分,分別,組合安裝。
這是清代屏風與宋明屏風最大的區別。
名稱上也不再用「硯屏」一詞,一般稱石質插屏為「石屏」或「石插屏」。
此款屏風為清早期黃花梨木嵌大理石插屏。
底座及邊框為黃花梨木,木色金黃,木紋細膩豐富。
站牙與腿柱一木連做成花瓶樣,這也是清代較常見的款式。
整個底座線條流暢,簡朴大方,因此也更好的襯託了屏風的主體——石屏。
此石為天然大理石,石紋的自然情勢構成一幅氣勢磅礴又不失秀美的山水畫。
山頂雲煙靄靄,宛若仙境。
墨色有濃有淡,極具中國水墨意境。
不禁讓人感嘆大自然也具有鬼斧神工之妙。
但由此也可看出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有較高的水平,工匠也有相當的藝術造詣。
此屏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明代製品無異。
Ⅱ 屏風的屏風含義
屏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在古傢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所謂「屏」者「障」也,「屏風」又稱為屏門或屏障,是指設在門窗間的屏風。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構的院落形式,當然不像現代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子堅固、密實。所以為了擋風,古人便開始製造屏風這種傢具,並多將屏風置於床後或床兩側,以達到擋風的效果。漢劉熙《釋名·釋床帳》謂:「屏風,言可以屏障風也。」就是說屏風有擋風、遮蔽、隔間的功用。
屏風是中國古代居室內重要的傢具、裝飾品,其形制、圖案及文字均包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既能表現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也包含了人們祈福迎祥的深刻內涵。各式各樣的屏風,還凝聚著手工藝人富於創意的智慧和巧奪天工的技術。
作為一種實用性傢具,屏風最早出現在西周,但當時不叫屏風而是稱「邸」或「扆」。隨著被廣泛和普遍地使用,它的種類也不斷增多。明清時期屏風從實用性向裝飾性過渡,屏風已不再是簡單屏蔽之物,而是演化為極具裝飾功能的藝術品,更富於觀賞性。形制雖小,內涵卻極豐富.至近代,屏風已脫離實用性而作為藝術形式存在. 起到了一種點綴環境,美化居室的作用。
屏風一般陳設於室內的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等作用。它與古典傢具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為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寧靜之美。「屏風」一詞讓人感覺很有詩意,它營造了一種似隔非隔,似斷非斷的寧靜空間。
最近幾年家居圈颳起了懷舊風,中國的屏風幾乎受到了全世界時尚家居界的關注和喜愛,它呈現出來的文化底蘊和營造出來的悠然、清靜的氛圍,恰好是居家生活中能夠讓人備感愜意和舒適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屏風自然也不能忽視。
從外觀式樣看,屏風有插屏和圍屏兩大類。插屏多是單扇的,有底座,不能折卷;圍屏則由多扇組成,最少兩扇,多的能達十幾扇,能夠隨意折疊。除此之外,還有台屏和掛屏等。
古人在室內,用於隔間和擋風的器物,稱做屏風,簡稱屏。屏風有單扇板障和多扇板障拼合兩種形式。多為漆木質地,並有彩繪或雕刻。漢代講究的屏風,《鹽鐵論》中提到當時的富者,「一屏風就萬人之功」,要用萬人之功,真是既費人功又費財力。也有素屏或在板障上貼白紙,供繪畫題字題詩。
1983年,廣州象崗漢南越王墓發掘出土一件漆木雙面彩繪屏風,高約1.8米,通寬3米。系用五扇板障拼合,正中一扇較大,還特辟一小門,左右兩扇門扉可以開閉。主人出入,不必繞兩側走動。設計精巧,匠心非凡。如果不見實物,很難設想漢代屏風有如此精緻華麗。屏既寬闊,又聳高。人在屏後,不會被發現。《夜讀拾得錄(九十五)·糟糠之妻不下堂》一文中,提到東漢光武帝召宋弘談話,讓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在屏風背後聆聽。推測當時的屏風,定如南越王趙昧生前使用的漆繪屏風那樣,又高又大,屏後有人,全被擋住,很是穩妥。
明人臨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著名作品《韓熙載夜宴圖》中,室內屏風多座,放置不同,作用各異。這是當時富豪之家室內隔間陳設的實際生活景象,其屏風結構,已較漢代南越王宮室漆屏,簡單輕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