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龍江勃利縣歷史
勃利縣以境內勃利河得名。勃利,滿語,「幸福、吉祥」之意。清代屬三姓副都統管轄。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設置勃利州,遼代屬生女真五國部,據考證唐代的勃利州是遼代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部,應在今蘇聯伯力一帶。
清初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為荒里、荒外,此地當時屬荒外地。光緒三十三年擬設縣治,未實現。
民國三年,派官吏實地勘查後,將依蘭縣東南地帶析出,於四站置設治局。
民國六年,改設治局為勃利縣,屬吉林省依蘭道管轄。
民國十八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制,
勃利縣 (10張)
縣歸省直接管轄,勃利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
康德元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縣由吉林省劃歸三江省管轄。
康德六年六月,將該縣西部地區劃歸林口縣。
康德十年十月,設置東滿總省和興安總省,與此同時又將勃利縣由三江省劃歸東滿總省所轄。
民國三十四年,東北光復。
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並為九省,勃利縣劃屬合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恢復東北三省。勃利縣隸屬於黑龍江省。
1970年,由勃利縣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撫等奏准,擬於依蘭府東境增設勃利縣,列為「暫行緩設」之列。
1917年5月10日批准,設置勃利縣。設治委員於同年9月16日啟用關防,縣址設於大四站,定為三等縣,隸屬依蘭道。
1919年秋遷至大碾子河鎮老街基。
1929年2月,廢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
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
1939年6月,將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鎮、龍爪村和青山村劃出,設置林口縣。1943年10月,劃歸東滿總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 *** 決定,將依蘭縣東南部雙河地區劃出,設置雙河縣,縣 *** 駐雙河鎮,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並入勃利縣。
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並,劃歸合江專區管轄。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原雞西縣的興農、平安河和哈達砬子3個鄉劃歸勃利縣管轄。
1965年1月1日,將興農公社劃歸雞東縣管轄。同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七台河鎮劃出,設立七台河特區。隸屬合江專區。
1966年2月,將密山縣境內國營興北農場劃歸勃利縣管轄。同年9月,將茄子河、中心河兩個公社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
1983年10月,將勃利縣劃歸七台河市領導。[1]
[編輯本段]概況 【位置面積】 面積446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37萬(2002年)。 【地形氣候】 勃利縣隸屬於黑龍江省七台河市,東、南、西三面環山,西部山區屬老爺嶺山系,東部山區屬完達山系,中部丘陵區為完達山向三江平原傾斜的過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沖積平原。
境內海拔123--1008米之間,最高是段家嶺李木營界山頂,最低是安興水庫地面。 勃利縣地處寒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春季3--5月份,冷暖氣溫變化急劇,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開始解凍,終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佔全年的15%;天氣乾燥少雨多風。夏季6--8月份,高溫多雨,平均氣溫20.9--22.8℃,極端高溫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秋季9--11月份,秋季光照充足,天氣多晴好。季平均降水100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0%。
平原區和丘陵區初霜一般出現在9月26日前後。10月末大地開始穩定結凍。
冬季12月--翌年2月,氣候乾燥寒冷,晴好天氣增多,季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僅佔全年的5%。 縣 *** 駐勃利鎮。
郵編:154500。行政區劃代碼:230921。
區號:0464。拼音:Boli Xian。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勃利鎮、倭肯鎮、雙河鎮、小五站鎮、大四站鎮、鎮郊鄉、長興鄉、青山鄉、羅泉鄉、搶肯鄉、吉興鄉、永恆鄉、杏樹朝鮮族鄉、鐵西街道辦事處、城西街道辦事處、元明街道辦事處、新華街道辦事處、新起街道辦事處。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勃利縣,以境內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
勃利,滿語,「幸福、吉利」之意。清代屬三姓副都統管轄。
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設置勃利州,遼代屬生女真五國部,據考證唐代的勃利州是遼代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剖阿里系滿語「豌豆」之意),應在今蘇聯伯力一帶。清初為和屯噶珊之地。
三姓地方分為荒里、荒外,此地當時屬荒外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擬設縣治,未實現。
民國三年(1914年)派官吏實地勘查後,將依蘭縣東南地帶析出,於四站(今勃利鎮)置設治局,民國六年(1917年)改設治局為勃利縣,屬吉林省依蘭道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勃利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
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縣由吉林省劃歸三江省管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將本縣西部地區劃歸林口縣,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設置東滿總省和興安總省,與此同時又將勃利縣由三江省劃歸東滿總省所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並為九省,勃利縣劃屬合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恢復東北三省。
勃利縣隸屬干黑龍江省。一九七〇年由勃利縣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撫等奏准,擬於依蘭府東境增設勃利縣,列為「暫行緩設」之列。中華民國成立後,經過現場調查和履行呈請程序,1917年5月10日批准,設置勃利縣。
設治委員於同年9月16日啟用關防,縣址設於大四站,定為三等縣,隸屬依蘭道。後因縣城遭匪患,1919年秋遷至大碾子河鎮老街基。
1929年2月,廢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
1939 年6月,將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鎮、龍爪村和青山村劃出,設置林口縣。1943年10月,劃歸東滿總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 *** 決定,將依蘭縣東南部雙河地區劃出,設置雙河縣,縣 *** 駐雙河鎮,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並入勃利縣。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並,劃歸合江專區管轄。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原雞西縣的興農、平安河和哈達砬子3個鄉劃歸勃利縣管轄。
1965年1月1日,將興農公社劃歸雞東縣管轄。同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七台河鎮劃出,設立七台河特區。
隸屬合江專區。1966年2月,將密山縣境內國營興北農場劃歸勃利縣管轄。
同年9月,將茄子河、中心河兩個公社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1983年10月,將勃利縣劃歸七台河市領導。
1992年,勃利縣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完達山脈西麓。北臨樺南縣,東接寶清縣、七台河市,南部和西部與雞東縣、林口縣接壤,西北與依蘭縣毗鄰。
全縣總面積4455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4個鄉、鎮。
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36.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55萬人,占 26.3%;滿、朝鮮、蒙古、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8.9%。縣 *** 駐地勃利鎮。
勃利之稱的由來,大致有三種說法。其一,勃利縣因據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當時建置縣治時,依蘭道尹以「勃發、順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種說法,此地遠於遼代,是五國部之地,稱五國部城首為博和里國博和利,「勃利」則為「博和利」之轉音。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農業主要種植玉米、大豆、小麥、甜菜、黃煙、亞麻等。工業有亞麻加工、鋼鐵、建材、陶瓷、機械、糧油和食品加工等行業。
牡丹江至佳木斯、勃七鐵路過境,並有雞西至勃利、勃利。
七台河名字的由來 七台河來自朝鮮族語言,在七台河建市之前,聚居在我市(現)勃利縣杏樹鄉的朝鮮族居民稱呼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為齊得和(音譯)。
後來成立七台河市後沿用了這個說法,但在原來基礎上作了部分修改,音譯為現在的七台河。 另外,流經現在老一百附近的「七台河」的確為一條河的名字,但這條河的命名是由七台河市的名字而來,並非由河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名字。
現在,由於歷史變遷,在原來的七台河附近又形成了一條新的河流,人們(根據 *** )把這條新的河流成為新七台河,於是就有了現在新老七台河只分。 城市概況 七台河市位於黑龍江省東部,處於佳木斯、牡丹江、雞西、雙鴨山等五大城市群中心位置,總面積6221平方公里。
七台河1958年開發建設,1983年晉升為省轄市,現轄3區一縣,人口86萬。 七台河市地理位置優越。
南與雞西市、牡丹江市相鄰,北接佳木斯市、鶴崗市,東連雙鴨山市,西通哈爾濱市,周邊有13個縣、7個國營農場,城市總人口1100多萬人。鐵路交通便捷。
七台河市物產豐富。現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藏30多種,其中煤炭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三大保護性開採煤田之一,已探明儲量52.6億噸,保有儲量17億噸,並且煤種齊全、品質優良。
目前,七台河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主焦煤生產基地和東北地區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同時大力發展非煤產業,培育了電力、化工、傢具、機械、食品等一批立市產業。
七台河市山川秀美,人傑地靈。境內擁有倭肯河、撓力河兩大水系、34條河流和21座大中小型水庫。
市區內自然環境優美,人文與自然融為一體。桃山、仙洞山、萬寶山成「品」字相拱在市區周邊,萬寶湖、桃山水庫如兩顆明珠鑲嵌在市區的兩端,在這「三山兩湖」的映襯下,形成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獨特山水園林風光,被授予省級園林城市稱號。
奧運冠軍楊揚、王蒙成為全中國人的驕傲,「雙葉」傢具馳名中外,中國草筆堪稱中國書畫史上一大創舉。近幾年來,市委、市 *** 精心打造山水園林城市,一個美化、綠化、凈化、亮化、現代化的城市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七台河市基礎設施完備。金融、商業、娛樂、旅遊、醫院、學校、通訊等應有盡有。
境內總庫容8億立方米、總投資5億元的桃山水庫二期工程即將上馬,竣工後,列全省第三大水庫。全市現有3個發電廠,總裝機容量244.8萬千瓦,七台河第一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是我省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之一。
七台河市1983年11月晉升為省轄市,轄三區一縣。 新興區:紅旗鎮、新建街道辦事處、北山街道辦事處、新華街道辦事處、新立街道辦事處、河南街道辦事處、缸窯溝街道辦事處、新合街道辦事處、越秀街道辦事處、新安街道辦事處。
桃山區:萬寶河鎮、桃西街道辦事處、桃東街道辦事處、桃南街道辦事處、桃北街道辦事處、桃山街道辦事處、興崗街道辦事處。 茄子河區:茄子河鎮、宏偉鎮、鐵山鄉、中心河鄉、嵐峰鄉、新富街道辦事處、東風街道辦事處、富強街道辦事處、向陽街道辦事處、龍湖街道辦事處。
勃利縣:勃利鎮、倭肯鎮、雙河鎮、小五站鎮、大四站鎮、鎮郊鄉、長興鄉、青山鄉、羅泉鄉、搶肯鄉、吉興鄉、永順鄉、恆大鄉、杏樹朝鮮族鄉、鐵西街道辦事處、城西街道辦事處、元明街道辦事處、新華街道辦事處、新起街道辦事處。 2005年,轄3個市轄區、1個縣。
七台河市 面積6223平方千米,人口87萬(2003年)。 桃山區 面積 74平方千米,人口16萬。
郵政編碼154600。 新興區 面積 123平方千米,人口20萬。
郵政編碼154604。 茄子河區 面積1560平方千米,人口14萬。
郵政編碼154622。 勃利縣 面積4466平方千米,人口37萬。
郵政編碼154500。縣人民 *** 駐勃利鎮。
七台河是一個新興的煤炭城市。七台河礦區總面積6221平方公里。
礦區公路四通八達,發煤貨場星棋羅布,鐵路專用線橫貫東西走向,通訊網路自成體系,交通、通訊十分便利。 迄今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炭、黃金、石墨、膨潤土等十餘種尤以煤炭最為豐富,是七台河一大優勢能源。
七台河煤田是國家保護性開採的三個稀有煤田之一嘗花佰拘脂餃拌邪飽矛,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主焦煤產區和黑龍江省唯一的無煙煤生產基地。 七台河煤田是由36個礦區組成的凹陷煤盆地,東西長約110公里,南北寬15公里,外圍分布幾處小盆地。
境內總含煤面積1350平方公里,含煤20--50餘層,總厚度20-30米。七台河煤田煤質優良,煤種齊全,灰份在10--40%之間,發熱量在6000--8000大卡/千克之間。
主要煤種有弱粘煤、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等,其中:焦煤及煉焦配煤為全國三大優質煤基地之一,占總儲量的87%。七台河市煤田的劃分傳統上以桃山大斷層為界,把七台河煤田分為東區和西區。
東區按礦區劃分為13個區:新富區、富強區、鐵東區、向陽區、龍湖區、北崗區、無煙區、鐵南區、嵐峰區、七峰區、鹿山區、十八里 區、鐵西區。西區按礦區劃分為8個區:新建區、新興區、東風區、桃山區、新立區、青龍山區、桃七三區、牧羊地區。
外圍有6個區:保安區、馬場區、羅泉區、大義區、北興區及龍湖外圍區。 截止到2001。
七台河市歷史悠久。
經考證,勃利平安古遺址和新興區八道崗古遺址均屬新石器晚期遺址,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七台河勃利地區古代是滿族先人肅慎族居住和生活的地區,在三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滿族的祖先們與各兄弟民族共同在此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到了近代,特別是「9.18」事變後,這里幾乎就是東北抗日斗爭的一個縮影,日本、 *** 長期盤踞在這一地區, *** 領導的義勇軍、東北抗日同盟軍、中國人民革命軍等對敵斗爭風起雲涌,在勃利縣新近發現了日軍60餘年前的勃利密塞和平安原始部落遺址、馬安遼金文化遺址,印證了七台河淵遠的歷史足跡。
[編輯本段]概況 【位置面積】 面積446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37萬(2002年)。 【地形氣候】 勃利縣隸屬於黑龍江省七台河市,東、南、西三面環山,西部山區屬老爺嶺山系,東部山區屬完達山系,中部丘陵區為完達山向三江平原傾斜的過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沖積平原。
境內海拔123--1008米之間,最高是段家嶺李木營界山頂,最低是安興水庫地面。 勃利縣地處寒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春季3--5月份,冷暖氣溫變化急劇,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開始解凍,終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佔全年的15%;天氣乾燥少雨多風。夏季6--8月份,高溫多雨,平均氣溫20.9--22.8℃,極端高溫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秋季9--11月份,秋季光照充足,天氣多晴好。季平均降水100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0%。
平原區和丘陵區初霜一般出現在9月26日前後。10月末大地開始穩定結凍。
冬季12月--翌年2月,氣候乾燥寒冷,晴好天氣增多,季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僅佔全年的5%。 縣 *** 駐勃利鎮。
郵編:154500。行政區劃代碼:230921。
區號:0464。拼音:Boli Xian。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勃利鎮、倭肯鎮、雙河鎮、小五站鎮、大四站鎮、鎮郊鄉、長興鄉、青山鄉、羅泉鄉、搶肯鄉、吉興鄉、永恆鄉、杏樹朝鮮族鄉、鐵西街道辦事處、城西街道辦事處、元明街道辦事處、新華街道辦事處、新起街道辦事處。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勃利縣,以境內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
勃利,滿語,「幸福、吉利」之意。清代屬三姓副都統管轄。
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設置勃利州,遼代屬生女真五國部,據考證唐代的勃利州是遼代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剖阿里系滿語「豌豆」之意),應在今蘇聯伯力一帶。清初為和屯噶珊之地。
三姓地方分為荒里、荒外,此地當時屬荒外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擬設縣治,未實現。
民國三年(1914年)派官吏實地勘查後,將依蘭縣東南地帶析出,於四站(今勃利鎮)置設治局,民國六年(1917年)改設治局為勃利縣,屬吉林省依蘭道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勃利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
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縣由吉林省劃歸三江省管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將本縣西部地區劃歸林口縣,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設置東滿總省和興安總省,與此同時又將勃利縣由三江省劃歸東滿總省所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北光復,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並為九省,勃利縣劃屬合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恢復東北三省。
勃利縣隸屬干黑龍江省。一九七〇年由勃利縣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撫等奏准,擬於依蘭府東境增設勃利縣,列為「暫行緩設」之列。中華民國成立後,經過現場調查和履行呈請程序,1917年5月10日批准,設置勃利縣。
設治委員於同年9月16日啟用關防,縣址設於大四站,定為三等縣,隸屬依蘭道。後因縣城遭匪患,1919年秋遷至大碾子河鎮老街基。
1929年2月,廢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
1939 年6月,將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鎮、龍爪村和青山村劃出,設置林口縣。1943年10月,劃歸東滿總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 *** 決定,將依蘭縣東南部雙河地區劃出,設置雙河縣,縣 *** 駐雙河鎮,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並入勃利縣。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並,劃歸合江專區管轄。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原雞西縣的興農、平安河和哈達砬子3個鄉劃歸勃利縣管轄。
1965年1月1日,將興農公社劃歸雞東縣管轄。同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七台河鎮劃出,設立七台河特區。
隸屬合江專區。1966年2月,將密山縣境內國營興北農場劃歸勃利縣管轄。
同年9月,將茄子河、中心河兩個公社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1983年10月,將勃利縣劃歸七台河市領導。
1992年,勃利縣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完達山脈西麓。北臨樺南縣,東接寶清縣、七台河市,南部和西部與雞東縣、林口縣接壤,西北與依蘭縣毗鄰。
全縣總面積4455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4個鄉、鎮。
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36.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55萬人,占 26.3%;滿、朝鮮、蒙古、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8.9%。縣 *** 駐地勃利鎮。
勃利之稱的由來,大致有三種說法。其一,勃利縣因據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當時建置縣治時,依蘭道尹以「勃發、順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種說法,此地遠於遼代,是五國部之地,稱五國部城首為博和里國博和利,「勃利」則為「博和利」之轉音。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農業主要種植玉米、大豆、小麥、甜菜、黃煙、亞麻等。工業有亞麻加工、鋼鐵、建材、陶瓷、機械、糧油和食品加工等行業。
牡丹江至佳木斯、勃七鐵路過境,並有雞西至勃利、勃利至寶清、。
巴彥縣-歷史沿革 巴彥,原稱巴彥蘇蘇。
巴彥,滿語謂「富貴」;蘇蘇,滿語謂「屯」,會譯即「富貴的村莊」。早在周秦之際, 巴彥縣 本處就為隸慎屬地,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少數民族在這里過著游牧生活。
19世紀中葉,隨著黑龍江土地的大量開發,清咸豐九年(1859年)始招民興墾,設治城為中興鎮(即今天巴彥鎮)。清周治元年(1862年)設呼蘭廳管理此地。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設呼蘭廳為府,移治呼蘭城,改呼蘭廳為巴彥州。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巴彥淪陷,4月5日改為巴彥縣公署,隸屬為黑龍江省公署,為甲等縣。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於9月成立巴彥縣民主聯合 *** ,11月成立巴彥縣人民 *** ,初由濱江省直轄。1946年1月為松江省哈北專員公署,1947年哈北專員公署撤消,由松江省直轄。
1954年8月,松江省並入黑龍江省,巴彥縣為黑龍江省直轄縣。1955年3月改巴彥縣人民 *** 為巴彥縣人民委員會。
1956年3月設綏化專員公署,巴彥縣為其所轄。1960年4月劃歸哈爾濱市,1965年6月成立松花江地區專員公署,本縣為其所轄。
1996年3月松花江專署與哈爾濱市合並,巴彥縣又劃歸哈爾濱市管轄。
七台河地區,早在遠古商周時代,是祖國古老民族之一肅慎族的地域。
肅慎族,漢代改成挹婁;南北朝稱勿吉;隋唐稱 革末 革曷 ;遼、金、明稱女真;公元 1635 年,清太宗改女真為滿洲。漢代,挹婁臣屬夫余(祖國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今吉林省農安、扶余縣一帶),而夫余隸屬於漢朝設於東北的玄菟郡(今沈陽市東郊)轄,挹婁亦附屬於漢。
公元 220 年至公元 226 年,挹婁擺脫夫余統治,直接與中原往來。 唐代,公元 713 年,唐玄宗冊封革末革曷族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兼忽汗州都督 。
這個 地方政權在歷史上也稱渤海國。渤海國轄5 京、15 府、62 州、130 余縣,七台河地區歸屬鐵利府(今阿城迤東之地)轄。
公元 926 年渤海國被契丹滅亡,公元 947 年契丹改國號為遼。遼在今依蘭縣以東松花江兩岸至烏蘇里江口設五國部,越里吉(今依蘭縣治)為五國頭城,七台河地區歸屬越里吉轄。
公元 1115 年,金滅遼。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為路(相當於省),共設 19 路,七台河地區歸屬胡里改路(今依蘭喇嘛廟)轄。
元朝創行省制,將胡里改路並入遼陽行省開元路(今遼寧開元縣境內)設胡里改軍民萬戶府(今依蘭喇嘛廟),七台河地區歸屬胡里改軍民萬戶府轄。 公元 1409 年(明永樂 7 年),明朝 *** 在黑龍江下游亨滾河東岸特林地方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下設衛、所。
七台河地區歸屬嘔罕河衛(嘔罕河即今倭肯河,衛址在今依蘭縣東)轄。清代, 1714 年(康熙帝 53 年)於三姓(今依蘭縣)先後設置協領、副都統及府、道衙門等軍政機構,七台河地區歸其所轄。
1916 年(民國 5 年),以桃山腳下的王霸砬 子河(今萬寶河)為界,七台河地區分歸依蘭、寶清兩縣轄。 1918 年(民國 7 年),經吉林省長公署批准設勃利縣。
從此,七台河地區由依蘭縣劃出,歸屬勃利縣轄。 1965 年 3 月 1 日, *** 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委根據 *** 中央、國務院 2 月 2 日電示,下發《關於建立七台河特區的通知》,決定組建七台河特區。
同年 5 月 20 日,七台河特區正式建立,實行政企合一管理體制,七台河特區和七台河礦務局一體辦公,屬黑龍江省合江地區轄。 1968 年 4 月 20 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七台河特區革命委員會,仍屬合江地區(佳木斯)轄。
1970 年 4 月 1 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批示下發通知,將七台河特區改稱七台河市,隸屬關系不變,為地轄市。 1983 年 11 月,經國務院批准,七台河由地轄市升格為省轄市,是黑龍江省 10 個直轄市之一。
同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合江地區管轄的勃利縣和寶清縣的宏偉、嵐峰兩公社,劃歸七台河市轄。
歷史上有這個人。
謝文東(1887年-1946年),原名謝文翰,滿族, *** 陸軍中將。1887年生於遼寧省寬甸縣永甸村。以後全家遷入勃利縣碾子河村。早年種地,養蠶等;1932年參加李杜的抗日自衛軍,任騎兵旅團長;後曾任民眾救國軍總司令、東北反日聯合軍軍事委員長、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軍長。1939年3月在日軍殘酷討伐下投敵。抗戰勝利後,被國民 *** 委任為新編第二十七軍第八十五師師長、第五戰區中央先遣軍第三軍軍長、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等。1946年,所部被東北民主聯軍擊潰;11月,被俘虜;12月3日,在勃利縣經公審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