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家居士做早課有沒規定一定要幾點鍾
在家居士做早晚課,沒有規定要幾點做。
就是早晚時間,根據自的情況固定一個時間,來做早晚課。
② 在家居士怎麼做早晚課,內容是什麼
印光大師為在家弟子做的早晚課: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佛說阿彌陀經、三遍往生咒》《贊佛偈》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轉四字。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三稱)。「一心歸命,極樂世界………………"。三皈依。迴向
若工作極忙碌,只要念佛即可,可依李炳南老居士的教導。
早晨起床以後,晚間就睡以前,洗手漱口,到佛像前焚香獻水。
合掌恭敬,或跪著、或站著、或盤腿坐著,用至誠心,照著下面的次序念。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念一聲拜一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一聲拜一拜)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念一聲拜一拜)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三千聲越多越好,隨各人的閑忙定數。無論念多少聲,只可由少加多,不可由多退少。念佛時可不必禮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念一聲拜一拜,念三聲拜三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念一聲拜一拜,念三聲拜三拜)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念一聲拜一拜,念三聲拜三拜)
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此為迴向偈,念完再拜三拜即可。)
專一禮拜阿彌陀佛。
身禮佛,心想佛,早晚皆同。拜佛不僅是在鍛鍊身體,而且能懺除業障,祛除傲慢心,以達「身動、心不動」的最佳修行效果。拜完之後再念迴向偈,迴向求生西方。
在做晚課時,未誦經前、已誦經後,對佛像前,合掌三拜。如無佛像,面對佛經或是面向西方禮拜亦可。果能如此常行無間,佛必哀憐,求願往生,必能滿其所願。臨命終時,佛與聖眾,放光接引,往生極樂。
修學凈土法門,當生信願,切勿狐疑。以上所舉,是每日早晚課誦儀規,若是極閑之人,除早晚課外,應時刻不離念佛。半閑半忙之人,當在工作之餘,即便念佛,在四種早晚課誦中,任選其一,定作自己的早晚課誦。若是極忙之人,前兩種早晚課無法完成,可選擇第三種為自己的早晚課。唯在日日堅持,不可間斷,功夫自在其中!
③ 在家做居士要如何做呢怎樣才能修佛呢
在家戒律,在家戒共分有四種:第一是三皈依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也可以稱為增益戒);第四是菩薩戒,但是菩薩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以後我們會說到。首先來說三皈依戒,有些人會懷疑甚至會說三皈依為什麼說是三皈依戒呢?其實我們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說:「受持三皈」,所以我們一定要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所以,三皈依也是戒,戒是警覺的意思,意義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個界限、界址,如土地與土地間有個界址,界址一標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國與國間也有界址,連大海、海洋也有界址,這是公海,這是隸屬南韓,這是屬日本的等,所以「戒」就是警覺你、提醒你別超越界址。戒也可說是一種約束,約束你不應該做的行為。既然這樣,在受三皈依戒時,授戒的僧師有明確的說明,皈依後必須持守三條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後必須禁止: 一、「盡形壽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受皈依的人應該都有念到才對,既然都有念到就該知道它的意義。 二、「盡形壽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意思是說:我活著的一天,我一定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三、「盡形壽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眾」。所以我們皈依時,授戒的師父都會念著讓你跟,也都會由皈依授戒的師父解釋。 既然你發心皈依佛教的三寶了,三皈依後必須持守禁戒,所以皈依三寶就含有一種戒的特質了,因此三皈依也就是三皈依戒,初三皈依者必需一定要了解。現今世界上皈依佛教為三寶弟子的信眾很多,人數難以正確統計,但是真正能持守三皈依戒者就不多了,什麼原因呢?因為他不了解三皈依戒,為什麼呢?因為他初皈依,對佛法僧三寶無深入了解,尤其是我們皈依時的時間也不太長,不能夠說你來先上一天課,了解什麼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為現今社會時間就是本錢,於工業社會中,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家居士也不能抽出太多時間來,不然按常理皈依應該要一天的時間,早上上課,先了解什麼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才有辦法,因為沒有那種環境,也沒有這樣的制度,有時你用制度反而讓信徒認為「啰嗦」!別人皈依時間都不長,而你皈依就需一天時間。嫌啰嗦,所以大家如果有這般的風氣,那皈依後,能持守三皈依戒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因為初皈依的人對佛及自在天魔兩者的差別不能了解,既然初皈依者不能了解,他又將如何持守三皈依戒呢?所以會產生錯解佛是高級的天仙,落入神格的信仰,將佛與自在天魔混在一起,不知道什麼是自在天魔,什麼是佛?那就違犯了三皈戒的第一條——永不皈依自在天魔的禁戒,不是他不去持守,而是他不了解,不徹底、不知道。初皈依的人怎會徹底呢?所以,我覺得必須要讓信徒了解,才藉這機會來講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對法方面,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在家居士持戒要如何持戒?在家居士對律的方面,如何去持守及奉行。因為有很多在家居士擁護佛教,我們才能專心研究佛法,他們布施物質使我們不缺吃住穿,建立庄嚴道場讓我們專心研究佛法,我們必需要提供一條相當有次第的方法,讓在家居士能夠按步就班的修行,那才不會摸不到路。一般對於戒律的解釋不是太深,就是無次第,戒歸戒、律歸律,如汪洋大海不知從何摸索起?每個說的不同,一個說一種,一個法師說這樣、二個說兩樣,到底聽誰呢?並非我本人對戒律很有研究,只是盡量以我個人所了解的跟各位給個善緣,與各位互相溝通,若是說的不圓滿、不太清楚,希望你們再參考專門研究戒律的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至少我說一些讓各位有個印象,也可以依這次第來追求。 一、孝養父母 佛教以孝為本,孝養父母是佛門的最大根本,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件,試想連烏鴉尚知反哺報恩,如果我們不能孝養父母,豈不是連禽獸也不如嗎? 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福田,孝養父母與孝養佛的功德無二無別,不能孝養父母是人生最大的過錯,不孝之人是一點也談不上學佛的資格。 此外,勸父母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永脫輪回生死之苦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孝道。 二、恪盡本分 人生世間,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本分與職責,學佛人應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精進努力,做家庭、社會、國家的模範榜樣,能孝順父母,教育子女,愛護家庭,利益社會,報效國家,方是真學佛人,逃避了自己應盡的職責,不能恪盡本分,侈言學佛,都是自欺欺人,學佛不可能有所成就。 三、深信因果 整個佛法的核心就是'因果二字,種了善因必得善果,種了惡因必得惡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學佛人當深信因果,以戒為師,日日反省,隨時改過。 此外,念佛人深信種了念佛的善因,必得成佛的善果,這是最最深奧的因果。 四、戒殺吃素 學佛人當諸惡莫作,將一切的罪惡行為努力斷除。而所有的罪惡中,以殺生吃肉的罪惡最重,因為眾生最寶貴的,無非自己的生命,殺它吃它,它最惱恨,怨仇結得最深,將來殺債殺報,血債血還,惡果最為慘烈,因此,諸惡莫作中以戒殺吃素為急! 五、放生救命 學佛人當眾善奉行,任何的善事,只要有機會當努力實踐。而所有的善行中,放生第一,因為放生是救急救命的行為,功德最大,非其他小善所能比擬。而眾生最寶貴的,無非自己的生命,放它救它,它最感激,善緣結得最深,未來福德善報最不可思議,所以,眾善奉行中以放生救命為先! 六、竭誠盡敬 誠心敬意是成就天下任何事業的基礎,印光大師更教導我們要竭心盡力地把誠敬二字做到了極點,有一分誠敬,就有一分功德,有十分誠敬,就有十分功德,這是學佛成功與否的絕妙秘訣,大家絕對要謹記在心! 七、發菩提心 學佛的功德大小與自己的心量成正比,心量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因此學佛人的心量一定要大!做任何事絕不是為了自私自利!一定要從內心發真誠心,真實為利益一切眾生。我們上求佛道,發心成佛後有能力要普渡眾生;我們下化眾生,發心有機緣一定要把佛法最精要的重點傳播大眾。 此外,真正願意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八、拜佛懺悔 我們累世以來所造作的罪業,若是有體有相,是盡虛空也裝不下,我們其實只不過是個業障深重的濁惡凡夫罷了。因此,學佛人當發慚愧心及懺悔心,勤行禮佛,因為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佛懺悔是表達我們誠心敬意,慚愧自省最好的方法。 九、信願念佛 凈土法門是依靠佛力救拔,信則信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願則願意速生極樂世界,厭離此苦世界,行則老老實實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只要'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就可當生倚仗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救拔,超生脫死,永斷輪回,是佛教一切法門中最深奧最奇妙最特別最方便的法門! 照理說,一句'阿彌陀佛'是靠佛力救拔,是絕對絕對保證往生西方的,但為什麼當令念佛的人多,而真正往生西方的人卻很少呢?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關鍵的問題,當今念佛人無法往生的關鍵在於—'缺乏信願,怕死,根本不願往生。'當令念佛人念佛只是求長壽求健康求平安求富貴求順遂,求世間一切利益,但絕不求往生西方! '死'之一字即可勘驗念佛人是否具足信願。捫心自問,你怕不怕死?如果現在馬上得死,馬上阿彌陀佛就接你往生西方,你願不願意?一個真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真念佛人,一定是視死如歸,隨時願意早點跟隨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是絕對不怕死,馬上願意死,馬上願意隨時往生的。至於表裡不一,假信虛願的假念佛人,則是貪生怕死,不願意死,不願往生,求多活幾年,有太多太多的理由牽絆敷衍。要知道,只此一怕死,不願死,不願求往生之心,即與阿彌陀佛的心相違逆,信願行三資糧不具足,如何成功地往生西方呢? 當今念佛人千有九百九十九多為假念佛人,'死,之一字,當時時刻在心頭,時時檢驗自己,只要念佛人不怕死,喜歡死,隨時願意死,隨時願意早一點往生極樂,就是真正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真念佛人,這種人千念千生,萬念萬生,絕無不生西方之人! 十、實踐力行 佛法最重要的是實踐,一個一字不識,完全不懂經教,只會吃素拜佛,老老實實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的老太婆,學佛的成就往往遠勝於辯才無礙,精通三藏的大通家,關鍵即在於是否能夠實踐力行,能知不能行,猶如紙上談兵,說食數寶,只是惘然! 總而言之,學佛但求專精,最忌夾雜,只要掌握住要點努力實踐,就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實益。
④ 在家居士應怎麼做
1、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四部《阿含經》、《凈土諸經》、《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圓覺經》、《楞伽經》等。
(千萬不要以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經,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經過修行,和沒有修行的,對佛經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習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經,要進行修行。佛法兩千多年了,佛經浩瀚,不論你修行到什麼程度,幾乎你們所有的疑問,佛經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凈土宗和藏區的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的。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誠,從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最能去妄,妄念無處著腳,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久當自得耳。大勢至菩薩謂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印光法師)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4、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⑤ 在家做居士可以嗎怎樣做個居士。
嗯,好;
維摩詰居士,是居士之典範。
如此做,很好。
⑥ 在家的居士可以做上師嗎
也要具抄體問題具體分襲析。
大開悟的居士,如維摩詰大士,甚至給菩薩羅漢講經說法。
不過大多數居士大概不具備這個資格了。
佛學問答:在家的居士可以做上師嗎?
http://foxue.163.com/15/0530/20/AQT1QKMB03240LQU.html
⑦ 在家居士是什麼
佛不入是非,入是非者非修佛者,真修佛者知一切名假,不執文字,不執名相。
只會看經念佛在家者,即名居士,或是聲聞。古代詩人多數都是居士。
⑧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首先要做三皈依,類似於你進學校讀書要辦理入學手續及頒發學生證;
其次學習五戒十善,若能持戒,就已經是很正規的居士了。
學佛成佛,簡單而言,就是要通過「信、解、行、證」四個步驟、採用「六度波羅蜜」六種途徑,經歷過「戒、定、慧」三個層次的境界,最終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給你簡介一下:
1、信解行證:首先要有信仰,有願意跟隨佛祖的腳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導的方法去做的決心,這叫「信」,佛教也稱之為「發菩提心」;然後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為你講解佛法,即「解」;然後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叫「行」;最後從實踐中驗證所學是真實不虛的,這叫「證」;
2、「六度波羅蜜」是修行的六種途徑,簡稱「六度」,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用現代話來簡單的理解就是:無私奉獻(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規章制度(持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精進)、通過打坐來使自己的心擺脫情緒的控制(禪定),獲得無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這代表了修行的三個層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條規章制度(佛教稱為「戒律」),女性僧人(我們常說的尼姑)則是348條,如果你不出家,在家裡學佛,則只須遵守五條,即「持五戒」(看起來簡單,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禪定」,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回禪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離不開禪定!「慧」即「般若智慧」,因為「般若」一詞,包含了六種不同的智慧,沒法翻譯,只能稱其為「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