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70年代的家居

70年代的家居

發布時間:2023-05-21 05:45:55

❶ 改革後家居大變化居者有其屋


改革開放31年來,上海人的家居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七八十年代簡易的9平方,用塗料簡單地粉飾一下牆面、添置幾件傢具;到90年代拆遷分配的產權房,流行的牆紙、護牆板和大吊頂,再到現在的商品房、精心裝飾簡約溫馨或是時尚個性的家居環境。31年,上海人逐漸摒棄了「居者有其屋」的最低生活要求,轉而尋求一種自我的居家環境;31年,家居作為一種文化變遷印刻在了海派文化的發展史中,上海人追求的不再是簡單實用,而更注重家居的美觀和生活的舒適。
小小9平方方便又齊全
【時間溯回:1978年老式弄堂】主人公:「老上海人」施奶奶
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上海的住房條件大多緊張,大多數人家生活在石庫門的老式里弄里拿差姿,多隻有一間9平方的亭子間,房子談不上裝修,更不會鋪張浪費,牆面簡單地用塗料塗飾一把,簡單地添置幾件傢具,比如一張床、一張桌即可。
「那時候我和老愛人住在爛泥渡路的老房子里,很簡單的小閣樓,談不上裝修」,「老上海」施奶奶回憶道,「家裡很簡單的白牆壁,放了張床,一張抽台和一張四仙桌,那時候都是這樣的,主要的是地方小,滿足生活需要、實用為主」。
「那時候年輕人結婚,家慶友里也不怎麼重視裝修,倒是要添幾樣傢具,條件一般的人家要『36條腿』,條件好一點的要求『72條腿』,床4條腿、大衣櫃4條腿、五斗櫥4條腿」,奶奶為我們一一數起當年年輕人結婚新房裡的家當,「縫紉機也有4條腿,還有那個年代,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在房裡擺上一台三五牌台鍾作為擺設。」
施奶奶還告訴我們,石庫門的老房子大多沒有衛生間,要用馬桶,廚房也是公用的多,「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要,雖只有小小的9平方,東西倒也歸置齊全。」廚衛皆公用簡單又實用
【時間前進:1989年老式公房】主人公:老式公房住戶張阿姨
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初,單位分房,一些上海人搬進了單位分配的老公房裡,那時候分配的老公房不像現在戶戶齊全,其廚房和衛生間大多是公用的,「現在舊房改造後,條件好了,以前衛生間和廚房都是公用的」,少則兩三家、多則四五家人家公用一間廚房和衛生間。「因為公用的關系,當時的廚房和衛生間自不必像今天一樣大費周折的裝修,只要在公用廚房裡為自家的位置裝上一個灶頭或是擺消絕上個煤球爐即可,倒也省心」張阿姨告訴我們,「至於家裡的裝修,也就是用塗料自己粉飾一下牆面,鋪上一塊那個年代流行的塑料地板,就算是裝修完成了,再搬上些傢具,就可以輕松入住了」。
張阿姨提起當年的老公房,至今還有些懷念,雖然設施簡單,但也充滿濃濃溫情。不過,張阿姨說,「當時我家的裝修算是比較簡單,大多數人家也都是這樣簡簡單單,有些條件好的人家也會裝修得更細致一些,但那個時候房子不大,所以會從節省空間、多存放物品的角度出發,將家布置得簡單而實用」。拆遷換新房裝修大考究
【時間停頓:1998年拆遷房】主人公:拆遷換房戶陸先生
「住了一輩子小房子,好不容易分到一套房,手裡有點錢,當然要好好裝修一下」陸先生談起當年拆遷分房裝修時的情景感嘆道,「條件好起來了,總希望能改善家裡的居住環境,不再是簡單實用的單一目的,也希望家美麗溫馨。」
陸先生的家現在還保存了當年精心裝修的濃濃痕跡,是典型的90年代中後期裝修風格,精美的吊頂配上一盞大大的裝飾燈,用牆紙裝飾牆面代替了單一的塗料粉飾,最具90年代中後期風格的木材質護牆板和貼邊線,家家都會在客廳放上一個裝飾櫥,還有那個年代開始流行的木地板,「當時裝修花了4.5萬,那時候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了」,陸先生說,「當年房子還便宜,這些裝修的錢可以用來再買一套小房子了」。
拆遷分房後家裡有了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陸先生家的廚房和衛生間也保留了90年代中後期的裝修模樣。「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當然也要好好裝修一下,廚房我用了不銹鋼的材料,上下都做了一些櫃面和吊櫥,現在的煤氣灶是以前的液化氣灶改造的,所以煤氣灶的旁邊還保留了當年用液化氣時裝罐頭的櫃子」陸先生說,「衛生間當時我的裝修還是比較前衛的,跟現在的也接近,裝上了陶瓷的衛浴三件套,深紅色比較沉穩,還根據衛生間的格局裝上一面三面折的大鏡子」。
除此之外,陸先生家小女兒房間里的傢具也是當時流行的「吊掛」的風格,請師傅定做固定在牆面上。衣櫥是定做的、三門大櫥加轉角,衣櫥上面定做了一排吊櫥,窗檯兩邊做了兩排吊掛式書櫃,連書桌都是定做的固定在牆邊,「統一的粉色系,配上花色的牆紙,在1998年還是很不錯的裝修呢!」TIPS裝修歷史
「36條腿」
上世紀70、80年代結婚時,「36條腿」是結婚的標准配置。「36條腿」大約是指床、大櫥、五斗櫥、夜壺箱(床頭櫃)、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加在一起正好是36條腿。另有一說是床、大櫥、五斗櫥、寫字台、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除了「36條腿」之外,還要加上「三轉一響」,「三轉」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一響是收音機。
「三五牌台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三五牌台鍾幾乎是家家都要有的一件家居生活必需品。幾十年一貫的模樣,木質的外殼、黃黃的顏色,台式的老鍾。內部是機械發條,每用十五天就上一次發條,走時非常准確,每隔半個小時就會自行敲打,到准點會按時間敲打點數來報告時間。
「木質護牆板」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經常使用的裝修方法之一,為保護牆面免遭損壞,提高裝飾效果而在做牆裙時所用的木板和木質人造板。如膠合板、單硬質纖維板和刨花板等。通常用龍骨固定在牆面上。
「吊天面」
即「吊頂」。是指房屋居住環境的頂部裝修,簡單地說,就是指天花板的裝修,是室內裝飾的重要部分之一。上世紀90年代一直流行至今,但形式上略有變化。上世紀90年代較為流行用木質板材製作的懸掛式吊頂,並凸現原木的色彩;現在則多選用石膏天花板或更時尚的玻璃材質製作的凹凸式和井格式吊頂,顏色與牆面統一。

❷ 70年代衣櫃要10塊錢嗎

要10元。
70年代鋼管的衣櫃39元左右,大衣櫃87元左右,帶玻璃的97元左右。
衣櫃是收納存放衣物的櫃具,通常以不銹鋼、實木(木香板,實木顆粒板,中纖板)、困源鋼化玻璃、五金配件為材料,一般以櫃體、門板、靜音輪子、門簾為組件,內置掛螞尺慧衣桿、褲架、拉籃、消毒燈具等配件,採用沖孔、裝配、壓鉚、焊接等工藝,具有阻燃、防鼠、無縫防蟑螂、防塵、防蛀、防潮、潔凈美觀、移動方便等作用,有大容量智能消毒衣櫃、無電源通玻櫃、不銹鋼衣櫃、紫外線消毒保潔衣櫃、防潮多功能悶答衣櫃、男女更衣櫃、乾燥防蟑螂衣櫃、折疊衣櫃、簡易衣櫃。

❸ 小市民眼中的家居變遷


09年湖南春季家裝博覽會在湖南國際中心舉辦,在人來人往的展廳,有一位50來歲的老人正在詢問設計師問題。他就是家住長沙金帆小區的老謝。
70年代結婚:自己做傢具
「你別不相信,我結婚那會,我家的傢具是我自己做的」
老謝在鄉下是一個木匠,年輕的時候手藝很好。70年代流行三大件——床、大衣櫃、寫字台。和老伴結婚時,老謝就自己做了婚房裡的床、桌子和大衣箱。提起這個衣箱,老謝一臉的自豪,老伴當時很喜歡那個紅色,因為當時很流行。
「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東西算不錯的了,別看現在市場上,你想要什麼傢具就有什麼傢具,那時候,你在市場上都買不到,沒有貨,就算有錢也沒用。」因為他是一個木匠,到處有人請他打造傢具,所以那時候,老謝的生活在當地算是比較富握沖裕的。
80年代:買了四大件很高興
「80年代,流行四大件,你知道嗎?」
收音機、縫紉機、手錶和自行車,曾經讓80年代的人無比驕傲的四樣東西。那時候,誰家結婚,女方能帶來這四樣東西,會覺得很榮耀。
做木匠活,要到處跑,走路很不方便,所以老謝在積累了一些錢後,咬咬牙買了一輛自行車。把車推回家的時候,老伴左摸摸,右段型殲瞧瞧,好像見了寶物一樣。以後,老謝可以跑到更遠的地方去做木工活租數了,腰包也更鼓了。85年的時候,老謝請了一些泥瓦工師傅到了家裡,砌了一棟紅磚結構的新房。在地面抹抹水泥,刷刷白石灰後,他們開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90年代:女兒請了裝修公司
「女兒請了裝修公司裝修房子,我是一個木工,所以我有點生氣。」
90年代末,女兒在長沙上了大學,工作,然後買了房,做了一件讓老謝不能理解的事情:請裝修公司裝修自己的房子。當時,老謝暴怒,從家裡打長途電話,說女兒浪費錢,自己是個木工,這點裝修的事情,讓他帶一些人就可以做好。可是女兒還是堅持找裝修公司,不過請他過來監工,看看材料。
「你還別說,專業公司裝修出來的就是不一樣,看著舒服。」
現在,老謝也准備搬來城裡住了,女兒給他買了一套房子,裝修好就可以入住了,他說:「女兒說了,現在流行環保。」

❹ 時尚圈最具風格的70年代,在家居界又是什麼樣的

對時尚界來說,70年代是個迷人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混合了波普、復古、波西米亞、朋克等各種風格,滿大街都是蓬鬆頭、闊腿褲、粗跟鞋、貼身禮服裙

❺ 20世紀70,80,90年代的家庭大件分別有什麼

50-70年代
" 三轉一響"——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
20世紀60至70年代的「四大件」,明顯貼著計劃經濟的標簽。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半導體(收音機),這「四大件」會讓上了年歲的人如數家珍。是它們伴隨著百姓走過了一段能讓人開懷大笑,也能使人潸然淚下的歷史,而他們一生中的某段人生經歷已經和這「四大件」產生了難以割捨的聯系,在其頭腦中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因為一塊手錶曾經就是她的嫁妝,而一輛嶄新的「飛鴿」或「永久」也許使他當上了新郎。那時的「四大件」無疑是財富的象徵,以至於成了人們爭相炫耀的資本。那時,騎著一輛自行車在街上閑逛,其得意的勁頭和現在開輛「大奔」去市場買菜的心情,估計是一樣的。
80-90年代
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
哲學人說:時尚所創造出的美觀東西總是隨著時間而變得醜陋。「四大件」作為時尚的一種標志,自然無法逃脫歷史的必然法則。進入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
[老彩電]
老彩電
進了中國社會的千家萬戶,標志著人民生活水平欣欣向榮的是憑票供應時代的終結。老「四大件」再也不會被人們趨之若鶩,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的誕生。黑白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電子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每個家庭的家居生活,它使人們在8小時以外有了更為新鮮的娛樂方式,它使居民們的菜籃子四季長青。然而,新「四大件」走入家庭沒多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沒落。黑白電視雖好,但它的魅力哪裡比得上彩色電視?何況這個世界本就五彩繽紛,人們希望看到它本真的面貌。錄音機的效果也不差,可把它和「家庭影院」放在一起,明顯就相形見絀了。還有家用電話、空調、電腦、微波爐……隨著90年代的來臨,人們在盡情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似乎也懶得總結什麼「四大件」了。新生事物的層出不窮,各式各樣生活用品目不暇接,使人很難從中選擇出哪種商品與你息息相關,稱得上真正意義的「大件」。即使你真的遴選出了幾件,沒過多久,它們也會被更先進、更完美的商品所替代。
新世紀
手機,電腦,汽車,房子
嶄新的21世紀,是一個網路時代,它會給人們的居家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和樂趣。許多需要人們勞心費神的事情都可以通過網路來實現——工作學習、走親訪友、外出購物……網路給了人們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不知未來還會不會有「四大件」這個稱謂存在?如果有,什麼是網路時代的家用「四大件」呢?也許有一個小型的家庭健身房——因為人們的健康是網路無法包辦的;也許應該有輛私家車,人們用它作為外出旅遊度假的工具;也許……

❻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過去的農村傢具的木材資源還比較豐富,多數都是自己選用實木木材請木工師傅到家裡專門製作的傢具,每一件現在看來都是藝術品。以下分享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1

古傢具都用哪些木材?

榆木 是中國北方做傢具最常用的木材。榆木有20多個品種。最高的榆樹可以長到30多米,直徑可達1米。榆木剖開後,它的邊材呈黃褐色,芯材為淡褐色,紋理則像羽毛那樣層層擴展。榆木不易干,也容易開裂。榆木的強度中等,耐腐朽,易加工。

樺木 產於東北、華北,木質細膩,淡白微黃,纖維抗剪力差,易「齊茬斷」。它的根部及節結處多花紋,古人常用來做門芯等裝飾。樺木樹皮柔韌美麗,但是,由於其木多汁,成材後多變形,所以很少見全部用樺木製成的桌椅。

楊木 是我國北方常用的木材,木質較為細軟,性穩,比較常見,多做為榆木傢具的附料和大漆傢具的胎骨在古傢具上使用。這里所說的楊木也稱為「小葉楊」,因為它有緞子般的光澤,所以也被稱為「緞楊」。楊木有種「騷味」,比樺木輕軟。樺木則有微香,常有極細褐黑色的水浸線。這是二者的差別。

杜木 也稱「杜梨木」,為土灰黃色,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適於雕刻。舊時多用杜木雕刻木板和圖章等。曾有山西商號所用微雕商標雕版,方寸之內人物、舟車,山川、屋宇等精緻之極,並有數百蠅頭小字於其上,令人嘆為觀止。

柏木 有香味可以入葯,柏子可以安神補心。柏木色黃、質細、氣馥、耐水,多節疤,故民間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在於它耐腐。北京大堡台出土的古代王者墓葬內著名的「黃腸題湊」即為上千根柏木方整齊堆疊而成的圍障,可見它在木植中級別的高等。

樟木 在我國江南各省都有,台灣福建盛產。樹徑較大,材幅較寬,花紋很美,尤其是有著濃烈的香味,可使諸蟲遠避。我國的樟木箱名揚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朝服箱)、頂箱櫃等諸品種。北京的樟木桌椅幾案類居多。舊木器行內將樟木依形態分為數種,如紅樟、虎皮樟、黃樟、花梨樟、豆瓣樟、白樟、船板樟等。

核桃木 為晉作傢具的上乘用材。它經水磨燙蠟後會有硬木般的光澤,木質細膩無性,易於雕刻,色澤灰淡柔和。核桃木製品明清都有,大都為上乘之作,可用可藏。核桃木木質特點只有細密似針尖狀棕眼並有淺黃細絲般的年輪。重量與榆木等。

楸木 民間稱不結果之核桃木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無華,色暗質松軟少光澤,但其收縮性小,可用做門芯桌面芯,常與高麗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輕,色深,質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區別要點。

楠木 是一種極高檔的木材,它色淺橙黃略灰,紋理淡雅文靜,質地溫潤柔和,無收縮性,遇雨有陣陣幽香。南方諸省均產,唯四川產為最好。明代宮廷曾大量伐用,現北京故宮及京城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築。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書樓,金漆寶座,室內裝修等多為楠木製作,如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長陵等重要建築都有楠木裝修及傢具,並常與紫檀配合使用。行內人視其質地有如下稱呼:金絲楠、豆瓣楠、香楠、龍膽楠。

櫸木 主要集中生長在中國的江蘇、浙江和安徽,它可以長到30多米,直徑可達1.5米。櫸木紋理層層疊疊,比榆木更豐富,蘇州工匠稱其為「寶塔紋」,其木質也比一般木材堅硬,但不算硬木。

在明清傢具用材中,櫸木有重要地位,自古受人重視。櫸木是蘇州地區製作傢具的普遍材料。北方也有不少櫸木傢具,多作明式,造型及做工與黃花梨同,素為匠師和收藏家重視。江蘇工匠常把櫸木分成三類,黃櫸、紅櫸和血櫸。樹齡不同造成了顏色和密度的差異,老齡且帶赤色者被稱「血櫸」,最為人所珍視。

杉木 呈淺黃褐色,紋理直,相對容易干,強度不錯,但不耐潮濕或蟲蛀。杉木常用來做建材。一些硬度較強、密度較密,肌理較均勻的品種也被用來製作傢具。

癭木 是樹干或樹枝上的異常突起部分。形成癭木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們是伐木、大火或森林災害的結果,包括細菌的侵蝕,甚至啄木鳥的啃啄。某些樹種,比如香樟、榆樹、楠樹、柏樹和柳樹比較容易長出癭木。癭木紋理多作旋轉的細密花紋,往往很難辨認它們究竟是何樹種。但是,相同的顏色、肌理和紋路通常是來自同一母樹。

樹干分叉處和樹根部位由於樹木纖維的生長方向發生改變而長成癭木似的紋理,比如楠木的癭木便是如此。能開出大板材的癭木中首推楠木。中國各地無處不有的樺樹也容易生長出癭木。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2

70年代農村傢具通常用什麼木料?

那個時候傢具多為這幾種木料做的:

第一種: 柳木,材質適中,結構略粗,加工容易,膠接與塗飾性能良好,乾燥時稍有開裂和翹曲。

第二種:櫸木,材質堅硬,紋理直,結構細、耐磨有光澤乾燥時不易變形,加工、塗飾、膠合性較好。

第三種: 樺木,材質堅硬,結構中等,耐腐配,不易乾燥,切削麵光滑,塗飾。

其特點主要是硬度強,比較耐用,結實,很符合那個時候的風土條件。

農村客廳傢具布置技巧

1、確保空間寬敞化

對於農村客廳傢具布置,擁有寬敞的感覺是比較重要的事,不管空間大還是小,都需要注意,寬敞的感覺可以帶來輕松的心境和歡快的心情。

2、布局盡量暢通

農村客廳傢具布局要暢通,不管是側邊通過試還是客廳橫穿式,都要確保進入客廳和通過客廳的暢通,這樣整體布局才較為合理,不會擋住過道。

現代簡約客廳傢具選購技巧

1、我們可以考慮到,這種風格的家居中的傢具基本都是單一的線條類型,缺乏裝飾元素的家,往往也容易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所以就更加需要藉助,軟裝的力量來點亮整個室內環境。最常見的'改善方式,就是可以採用諸如窗簾、沙發抱枕、壁紙、牆上掛件與桌布等軟裝產品來幫助調整。

2、如果想要讓居住環境看起來,十分具有時尚感,不妨借鑒現代簡約家居的裝修方法中對於鮮亮色彩的巧妙運用技巧,例如,素凈淡雅的主色搭配功能性十足的透明鋼化玻璃材質,不僅能營造出個性前衛的家居氛圍,以及助於加強採光,提升整個室內環境帶給人的明亮視覺效果。

3、仔細研究現代簡約傢具的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設計師都非常注重整體空間以及搭配傢具所展現出的實用性能,顏色及外形簡約,設計功能卻並不簡約,比如坐卧兩用的多功能折疊沙發、可嵌入牆壁的收納櫃等等,看似十分普通,其實內在「別有洞天」,常常能起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以上介紹了70年代農村傢具的相關內容,以前的傢具主要是實木製作的,而且是手工打制,在今天可以算上是藝術品了。現在的實木傢具價格比較貴,市面上也開始流行起板式傢具,各大品牌紛紛推出定製傢具服務,給消費者提供了非常多的選擇,還是十分方便的。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3

在農村,老房子拆下來的木料有可能是「寶」,還可以賣錢,你有嗎

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農村蓋新房拆舊房的人也多了,在老家,以前可以看到很多傳統民居,但在這些年,筆者回到家鄉之後,過去那些傳統的老房子差不多要拆完了,這些都是村民自拆自建,很多老房子也變成了現代化樓房,設施也比較齊全。

雖然說這些年農村拆老房子建新房的人很多,但還是要和大家說比較熱議的話題,有人說現在的農村,老房子的木料有可能是「寶」,建議村民拆下來之後不要當柴火燒,甚至有的還可以賣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為什麼說農村的拆下來的木料有可能是寶呢

農村的老房子都是繼承下來的,這些房子少則一百年,多的幾百年都有,以前,也經常修繕翻修,這是農村老房子一個特性,但房屋的木料如何選擇呢?老一輩人會選擇一些木質堅硬,防腐防潮的木料做房屋的支撐材料,其中最常見的木料就是老柏木和老榆木,這些木料都是當時建房很常見的。

甚至有的老房子還會用一些比較珍貴的木料做房梁支撐,也有一些老門窗,門板也是用上等材料做成,這些木料放在現在很值錢,老榆木和老柏木是做實木傢具的必備材料,在這幾年,很多人也開始下鄉收購農村的老木料來做一些復古傢具。

怎麼賣錢

在家鄉,之前就有人下鄉收購老房子拆下來的木料和村民要丟棄的傢具,這些木料在村民的眼裡不值錢,以前,村裡交通閉塞,很少有人下鄉做生意,可如今,道路也暢通了,下鄉收購老物品的人也開始增加。一些村民得知老房子的木料可以賣錢,現在也不敢隨意焚燒了,而是留著等人上門收購。

據說,現在的老榆木和老柏木收購價很高,前兩年,有一戶村民把一根長12米的木料賣了一千多。還有一套門窗賣了三千多。可以看到這些老木料和老傢具有多值錢。當然,有些地方是按照木料的年份,成色和外觀收購,也有的地方是按照噸價收購,這一點大家要詢問清楚,不要給人忽悠了。

除了老木料和老傢具之外,在農村地區也有一些老物品也是商人要收購的,比如說石磨、儲水池、農具等等,這些老物品現在還有人收購,價格也是五十、一百不等、如果家裡有這些老物件,大家也可以保留下,以後有人上門收購了也可以賣錢。

小結

總之,農村現在拆房子建新房的人很多,有些傳統民居的確有必要保留,村民也不要隨意拆除。尤其是具有歷史研究的古建築,老一輩人辛辛苦苦修繕保留至今也不容易,如果把這些建築拆了建現代化住房真的一點都不值。必須把這些東西傳承下來,讓大家對古建築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農村這些老木料的呢?歡迎留言。

❼ 七十年代四川睡得床是

2米乘1.5米的小床橡拍運。70年代人們生活的房間狹小,放上一張2米乘1.5米的床就沒有地方了,真是一賀芹間屋子半間炕梁梁。一張床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❽ 回顧6年從四面白牆到靚麗空間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人們居室的方式不斷在發生變化。從添置傢具靠向「公家」申請,到傢具憑票、一票難求,到傢具走向市場、買傢具連夜排隊,再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紅紅火火的「展銷會」時代每一個時代,把家居生活方式放入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宏大背景中,更顯出滄海桑田的歷史感。
【時間溯回:50年代】
兩張單人床合並成個家
74歲的楊英大媽是位老杭州,解放初全家住在望江門外,別看現在是鬧市區,那個時候這里屬於郊區,最多的就是蔬菜地。
「我家的房子是磚木結構的老房子,只有30多平方米,奶奶爺爺、爸爸媽媽和我們兄妹仨就擠在一間屋子裡。」楊大媽回憶說,那個時候根本沒有什麼傢具,只要人住得下就行了,全家人吃、喝、拉、撒全都在這30多平方米裡面。
「根本不存在成套的傢具,結婚時,兩張單人床一並就算成個家了。」楊大媽說,她結婚時是1953年,丈夫家離娘家不遠,也是磚木結構的平房,只有20個平方左右,還跟公公婆婆和當時未出嫁的小姑住在一起。結婚那一年,她剛滿18歲,夫妻倆到鄉下親戚那弄來了點木頭,釘成一張單人床,與丈夫的單人床一拼,就算結婚了。
「那時候的老房子都是泥地,很簡陋。」楊奶奶回憶道,「家裡除了床,一張八仙桌,一個樟木箱,幾乎沒有其他東西。主要是地方小,滿足生活需要、實用為主。」
「我的弟弟是在1957時結婚的,他的條件比我好一些,拼拼湊湊去市區的舊傢具店買了一個五斗櫥,一張床,一張八仙桌和四個條凳。這些傢具都是用雜木做成的,油漆是用豬血做底色,外面加一層桐油。除此之外,就沒其他東西了。」楊大媽說。
【時間溯回:60年代】
兩個房間一個燈泡
金凱的老家住在敗氏現在的武林路女裝街東面,獅虎橋直街的對面。1961年出生的他童年、少年時期都住在民國時期一資本家留下的院子里。說起老房子,金凱至今非常懷念,雖然設施簡單,但充滿著濃濃溫情。
「我們的房子在當時算是比較好的,兩層樓高的青磚洋房,前面是個院子,中間有個天井。院子里總共住了12戶人家,奶奶、爸爸媽媽、姐姐、妹妹和我住在一樓兩間十五平方左右的房子里。」金凱說,每個房間都有兩張床,讀中學之前是跟奶奶一起睡的,後來便在裡屋角落用硬板搭了張剛好可容下一個人的「床」,每天就踩著寫字台爬到床上睡覺。
受生產能力和消費水平限制,那時真正意義上的傢具企業基本沒有。金凱聽父親說,家裡的五斗櫥是父親與母親結婚時到舊傢具店買來的。當時很流行五斗櫥,黃色的,一邊是五個抽屜,一邊是一扇門的櫃子,媽媽陪嫁一張八仙桌、一個樟木箱,算是家裡所有的家當了。
有了姐姐後,奶奶從義烏老家來杭州帶孩子,搬來了一批土改後分到的菜櫥、放小孩子用的立桶,紅木做的一張太塵兆師椅等傢具。
「那時只要住得下就已經很滿足了,根本沒有裝修的概念。」金凱說,老房子牆下面是青磚壘起來的,上面是木結構,樓板是灰木條與泥漿糊起來的,上面罩了一層暗紅色的漆。
家用電器幾乎為零,與現在五彩繽紛的燈飾相比,那個最原始的燈泡一直是金凱抹不去的記憶。12戶人家只有一隻電表,電費是按燈泡算,為了省錢,家裡的唯一一個白熾燈燈泡就裝在兩間房之間的門上。
水龍頭也是12戶人家共用的,裝在天井的一個角落裡,水特別小。夏天天氣熱了,大家一個吊桶一個吊桶地提著,在水龍頭前面排隊打水。整個院子里沒有一個衛生間,一大早就得去對面的公共廁所倒馬桶。廚房就更不用說了,做所有的飯菜僅靠一個煤爐,一大早,家裡的老人就在天井裡發煤爐,整個院子煙氣繚繞。
【時間溯回:70年代】
結婚數傢具「腿」
如果說60年代初還有一些清末留下來的傢具,那麼1966年「破四察兄散舊」後的傢具已經失去了古風古韻。牆上掛掛日歷,貼貼獎狀,到了年底,把領袖畫像貼在牆上當裝飾畫。牆上擺得越滿,越能體現其政治色彩,極少能看見家居的風采。不論你走到哪一家,看到的都是類似的牆面、類似的傢具、類似的地面。
今年54歲的鄭雨是70年代末結婚的,房子是父親單位里分的。50多平米的房子隔成了一個「田」字形,房子是水泥地、白牆,有了獨立的衛生間。基本和現在交的毛坯房差不多,全家人把傢具一打包就搬進去住了。
雖說裝修不講究,但年輕人結婚開始注重傢具和電器,當時新人追求的是「三轉一響」,即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等。還要「36條腿」,就是家裡的傢具腿加起來要達到36這個數字,條件好點的要48條「腿」。
「我結婚時就湊足了36條『腿』。」鄭雨說,「36條腿」是那時結婚的標准配置。大約是指床、大櫥、五斗櫥、床頭櫃、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加在一起正好是36條腿。那個時候親戚朋友結婚除了送被面、暖壺等用品,還流行送石膏像。在新房的餐櫃上放上一些針織的白色工藝品也是當時的一種時尚。
【時間溯回:80年代】
裝修游擊隊出現
46歲的姚玉仙上世紀80年代住在吳山腳下,一家三代人住在一個45方的樓房裡,那時大部分人家住房面積都很小,所以折疊式金屬傢具得到了青睞,漸漸開始流行起來。
姚玉仙說,當時比較有名的杭州有「金雞牌」鋼絲床,寧波有「蝴蝶牌」鋼絲床,價格在38.5元,相當於一個二級技工一個月的工資。鋼摺椅也流行起來,一把鋼摺椅30多元,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是31元/月,買一把摺椅要花一個月的工資。但為了節省空間,她的父親還是咬咬牙買了一張鋼絲床。
當然也不是隨便就能買到的,還需要憑票到傢具店去買。「那時我國還處於計劃經濟時代。一切都憑票供應,生產、流通、消費都要按照計劃來。」姚玉仙對於「傢具票」還記憶猶新:家裡想置辦點傢具得先憑結婚證去街道領傢具票,即使憑票買傢具也得限量。
不過,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不少人家已經開始用石灰水或石膏粉將房頂、牆面刷成白色,再用油漆將牆面下部和地面刷成別的顏色,「一般是綠色、紅色,」姚大姐說。受經濟能力和住房條件所限,那時人們的腦海里沒有「裝修」或「設計」等詞語。
隨著改革開放,到80年代末期,一部分人開始對裝修比較重視了,石灰水升級成了塗料,它比白灰粉牆要光亮一些。塑料地毯、亞克力地磚、大理石有了,帶花紋的石膏板也有了,還出現各種圖案的壁紙,包窗檯,包括木門已成為重點的幾個裝修項目,鋁合金門窗和原色時木飾也成為最時髦的裝飾。經濟條件好一些的家庭要裝木牆裙,市場上也出現了地毯、地磚、石膏板等建材產品。
那個時候,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開始嘗試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家庭裝修」。不過確切地說,其實是裝修游擊隊,沒有營業執照,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更不要談什麼設計人員、環保裝修了。他們只是在街邊擺攤,家活工具一起上,幹得最多的就是刷刷牆、貼貼瓷磚、吊吊頂,廚房、衛生間里最豪華的裝飾也就是貼瓷磚,其他的一概沒有。
【時間溯回:90年代】
家庭裝修飛入尋常百姓家
90年代,家庭裝修開始走入千家萬戶,家裝行業也有了雛形。盡管80年代末出現的「裝修游擊隊」的專業性和裝修質量現在看來讓人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特定的時期為美化家居環境立下了汗馬功勞。
林先生家安在古墩路的紫金公寓,房子裝修是典型的90年代風格。「我當時是找路邊的裝修隊來做的。」林先生說,那個時候,一些熱鬧的街邊經常有舉著「裝修」牌子的「游擊隊」,他就從中選了一批安徽人。
「沒有自己的想法,看別人家怎麼裝,自己就怎麼裝。」林先生說,當時「豪華型」、「宮殿型」比較流行,所以裝修工人也給他家做了一些羅馬柱,客廳的歐式吊頂上配了一盞大大的裝飾燈,卧室里用牆紙裝飾了牆面。新房有了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林先生在廚房裡用不銹鋼的材料做了一些櫃面和吊櫥,這些裝修在當時算是挺不錯的了。
從90年代中期開始,全國傢具流行開展銷會。1994年是在無錫,到了1995年則在杭州舉辦。同年,杭州第一個家居市場開始出現,也就是前不久剛剛拆遷的石祥路家居市場,林先生家的床、寫字台就是從那裡買來的。
90年代中後期,正規的家裝公司逐漸多了起來,搶去了「馬路游擊隊」的半壁江山。慢慢地,一些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開始有了設計的意識,願意多花一些錢聘請專業的裝飾公司和設計師為自己設計、裝修房屋。
【時間溯回:進入21世紀】
家裝強調得更多的是個性
歷史進入了21世紀,人們的裝修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著改變。
劉曉兩年前買下了濱江區的一套商品房,想讓自己的「婚房」具有獨特的個性和品位。他請了專業的裝修公司設計,瓷磚、潔具、地板、櫥櫃、居室門等均納入家裝公司的流程,確保整體風格統一。
「我覺得裝修可以簡單一些,裝飾多一點。」劉曉說,他不喜歡90年代那種濃重的風格,選擇傢具時,特地挑選了現代感的布藝沙發,上面再配一堆各種顏色的抱枕,椅子是傳統的藤條椅,給人別具一格的休閑感覺。以前裝修很注重吊頂、玄關,但他只要求風格統一,另外更看重的是節約、環保。簡單地硬修,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軟裝,已經成了他們這些80後在裝修時的一個共識。
「當今的家裝更多地強調的是個性,極簡風格、田園風格、地中海風格誰都不願自己的裝修風格和別人雷同。」劉曉說,現代人裝修選擇非常多,參與團購會,網購建材,軟裝,在網上寫自己的家裝日記,整體家居,私人定製家裝已經從最初的零裝修到有飾無裝,到追求豪華裝修,再到回歸簡約,重設計,求個性,講環保。
進入21世紀,人們的家裝觀念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家居環境已經不僅僅只是一方空間,更重要的是心靈得到真正舒緩和釋放的平台。

❾ 70年代人們住什麼樣的房子有住樓房的嗎

70年代人們住的房子,多數都是低矮的小平房,常常一家5---8口人,都擠住在不搜禪足歷掘30平方米的房子里。也有住樓房的。不世爛塵過那時候的樓房也不大,也就只有30--50平方米。廁所,水龍頭都是公用滴!

❿ 改革開放31年回味家居大變遷


1978-2009,當我們嘗試去總結中國家居業31年變革,內心有著些許彷徨和不安。31來家居的變化,見證著祖國31來經濟的騰飛。作為一家家居類的門戶網站,我們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31所承載的厚重,也感謝祖國這31的發展。回顧30年來家居的變化,我們唯恐會遺落任何一個值得紀念的細節。於是,小心地翻開歷史的篇章,通過圖片和文字,記錄這個時代的縮影,勾勒31年的脈絡。
80年代前
31年前,人們的腦袋裡並沒有什麼「裝修」或「設計」的概念。對於普通市民來說,有一間房子住已經很滿足了。
圖為沒有任何裝飾的家。
這張圖片是九十年代初引起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渴望》的一個鏡頭,鏡頭里展示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個場景。從圖片上可以看到,劉慧芳的身後的家幾乎沒作任何裝飾。
圖為用畫報裝飾牆面。
這張圖片是南方都兆差市報上的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主人公是廣州人,人稱洪叔,他住的單位職工宿舍只有18平方米,還要擠三口人,他往牆上貼滿了從《人民畫報》、《大眾電影》上剪下來的圖片。這樣裝飾牆面就覺得很漂亮。
80年代
80年代,在城市裡,如果單位里分配了福利房,大抵都是直接入住。但是也有一些家庭會把自己的家稍稍打扮下,比較流行的裝扮是——往地上刷紅油漆,牆面塗上草綠色或淺藍色的牆裙。有條件的家庭,開始往地上鋪軟質地板膠。
圖為木製牆裙。
這張圖片是《甜蜜蜜》的劇照,背後是木製牆裙。這是在鄧超飾演的主人公家裡,他的父親是個幹部。不過在一般家庭里,木製牆裙還是比較奢侈的,它被廣泛應用是在九十年代的時候。
圖為綠色牆裙。
這張圖片上的綠色牆裙有些接近80年代流行的牆裙。
圖為軟質地板膠。
這張圖片上鋪的就是軟質地板膠,它還有各種各樣的花色,下面的圖片是當年比較流行的花色,比如玉蘭花系列,很多家庭都是鋪的這樣的地板膠。
圖為當年比較流行的軟質地板膠花色,右為玉蘭花系列。
90年代
到了90年代,家家戶戶開始談論起裝修,那個時候「裝修」這個詞雖然深入人心,森猜型但是缺少個性化的東西,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家裝成像誰誰那樣的。那個時候的裝修風格頗為繁瑣,尤其表現在吊頂上,木紋紙質貼面的吊頂,特別復雜。客廳大的,還喜歡在家裡搞個羅馬柱。地上鋪起了瓷磚,不過是很小塊的那種。條件好的,已經往家裡鋪木地板了,卧室里是地毯。開始廣泛的用木製牆裙。牆面上部全部是海面絲綢面的軟包,下部是合成板材的牆包。牆壁上釘著塑料荷花頭的壁燈。整個家的裝修感覺特別重,弄得家家都跟KTV包房似的。
圖為復雜的吊頂,令人眩暈的吊燈。
圖為客廳羅馬柱,現在運用於歐式風格裝修,不過在90年代,家裡都愛弄。
圖為家裡弄得像鄉村KTV包房。
2000年代
現在的家裝越來越強調個性,簡約風、田園風、地中海風家家戶戶,都不願自己的裝修風格和別人雷同,這是一個講究個性的年代。人們也開始用以前意想不到的方式進行裝修。參與團購會,網購建材,軟裝,在網上寫自己的家裝日記,整體家居,私人定製裝修,變成了一項有意思的行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享受其中的樂趣。
圖為田園風格裝修,這是網上比較流行的歐式田園風格。此猜
圖為同樣是網上流行的鬼手帕系列,地中海風格裝修。

閱讀全文

與70年代的家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博世壁掛爐怎麼維修使用 瀏覽:948
三星售後退維修定金 瀏覽:641
磁測量電路 瀏覽:23
羽絨服光亮層掉色怎麼翻新 瀏覽:370
電路原理樹 瀏覽:962
衛生間地面做防水做多少錢一平 瀏覽:582
南昌ipad維修點 瀏覽:325
國家電網黃石信通公司是做什麼的 瀏覽:575
白鞋弄上黑色的翻新劑怎麼辦 瀏覽:256
絨皮翻新劑弄到地板怎麼清洗 瀏覽:833
陽子家電維修中心怎麼樣 瀏覽:262
社區開展小家電維修 瀏覽:464
賣家電去鄉下怎麼宣傳 瀏覽:933
舊傢具翻新掉漆地方怎麼弄 瀏覽:639
智能家居無錫 瀏覽:711
天津好太太煤氣灶維修電話 瀏覽:815
家電維修話題 瀏覽:180
無錫二手傢具市場在哪 瀏覽:118
國外買的手錶維修怎麼辦 瀏覽:299
淘寶上怎麼找賣家電話號碼是多少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