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洪」姓的來歷和輩份排列。謝啦!
洪姓人口雖然不多,但是來源相當復雜,源於黃帝的有兩支,具體情況如下:
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於翁山(今浙江),子孫後代便以翁為氏,世代沿襲。下傳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個兒子,人人都有出息,先後進士及第,他便讓六個兒子一個人姓一個姓,除老三繼續姓翁之外,其他五個兒子都改了姓,從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龔、汪,老大處厚易姓為洪,並繁衍至今。這六個姓的血緣關系,被姓氏學者稱為「六桂聯堂」。很顯然,出自翁乾度長子之後的這一支洪姓,理所當然是黃帝後裔。
二、山東省汶上縣、河南省偃師市《姬氏志》都介紹:「洪姓,系出安樂郡,姬姓,衛大夫弘演之後。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諱,改為洪姓。」此支洪姓顯然也是黃帝後裔。
三、其他來源:1、出自共氏,為炎帝之後。2、古代共工氏部落後裔,由祁連山一帶逐步往東遷徙至河南靈寶以至朝鮮、日本,有的姓共,後來又有的加一個三點水,姓了洪。譬如:漢武帝時,共工氏後裔共勛之子共普,為躲避朝廷內亂,去敦煌後改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為始祖。3、唐朝豫章宏姓,為避諱唐太子宏而改為洪姓。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叫趙弘,江西、江蘇的弘姓人、劉姓人因避諱,改為洪姓。
洪姓鼎盛於閩、粵、台。唐朝長安人洪扈遷居福建仙游;宋朝慶歷年間又有洪忠去福建;傳至洪浩之孫遷居廣東。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嬌、兄長洪仁達、洪仁發,親屬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兒子洪天貴福,都是廣東花縣人。起義失敗後,紛紛逃至南洋、美國。
洪姓名人還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妹妹嫁給洪家生第四子,長子洪朋隨黃庭堅學詩法,弟弟洪芻、洪炎、洪羽的詩文都不錯,被譽為「四洪」。洪普後裔、宋朝洪皓與金人談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個兒子洪適、洪遵、洪邁,都有成就,洪邁擔任龍圖閣學士,著有歷代政治家所鍾愛的《容齋隨筆》。宋代重臣洪咨夔、學者洪興祖,明朝萬曆進士、崇禎時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清朝文學家洪亮吉,戲曲家洪升,出任德國、澳大利亞、荷蘭大使的洪鈞,當代將軍洪學智,黨政要員洪虎、洪蘭友、洪陸東、洪紱(音伏)曾、洪峰,等。
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東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號:
雙忠堂(宋朝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皓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恤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
飛白堂、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義居堂、招隱堂、積德堂、聽彝堂、務本堂、懷本堂、敦本堂、本立堂、楚寶堂、永錫堂、和順堂、敬愛堂、洪福堂、著存堂。
洪姓適用楹聯: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頭(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樂中會試第一)。宗山拱秀隆偉業;星斗長明映畫堂(台灣南頭縣洪姓家廟聯)。由嘉應徙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藉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地學也恢弘敦煌之遺風(洪姓祖公棚對聯。此聯記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應州徙居花縣官祿布村的艱苦歷程)。事可對人語;心常如水平(南宋詩人洪咨夔自撰聯)。三洪名滿天下(宋朝名醫洪適、洪遵、洪邁,先後中詞科,由「三洪」名滿天下);一軍功安社稷(宋朝衛州知府洪夢炎,寶慶進士,高沙兵變時,他開自新之路,使一軍得以平安)。天帝次子聲威遠(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自稱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脈長(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為神明)。兄弟俱才爭比謝家之四(宋朝洪適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誇寧海之三(宋朝政和進士洪皓及其子洪適高中詞科的事典)。九重早見長楊賦;一世先傳短李詩(清朝學者兼文學家洪亮吉書贈聯)。六桂家聲(指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氏聯緣);敦煌世澤(指共普避禍去敦煌後改名為洪普)。才稱四子(指北宋洪朋、洪芻、洪炎、洪羽四兄弟);書列三奇(指書法出奇的洪覺范)。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洪姓後裔分布於豫、魯、冀、京、津等地。
㈡ 本人賣鴿子求廣告詞 關於賣鴿子求廣告詞
1、豫宏禽業,育豫小鴿,宏大業!
2、養鴿致富快,全靠豫宏帶。
3、農民朋友要想富,豫宏禽業來相助。
4、公司基地加農戶,攜手共建致富路。
5、鴿子飛進千萬家,事業順利你我他。
6、飛鴿展翅翱翔,致富不是夢想。
7、創建第一我志堅,豫宏禽業敢當先。
8、豫宏進家來,致富門打開。
9、養鴿找豫宏,圓你致富夢。
10、河南發展創恢宏,農戶致富靠豫宏。
㈢ 洪氏為什麼叫敦煌世家
「洪氏家族經常出現「敦煌郡」,「敦煌世家」是因為洪氏屬地是在敦煌郡,今甘肅敦煌縣。《百家姓》注居豫章,今江西南昌縣,上古時期的共工,於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後,直至漢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今河北、河南、遼寧一帶發展繁衍。」
洪姓是一個多源流姓氏。其一出自共工的後代,共工被人們尊為水神,後共工起兵爭天下失敗,其後代因避仇改姓洪。其二出自共國之後所改,西周有共國,子孫以國為氏,後加水成洪。其三出自周時揚侯國,因建都洪洞,又稱洪洞國,子孫以國為氏。其四齣自今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等民族漢化改姓。當今洪姓主要集中於廣東、台灣、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江蘇、重慶等省,其中廣東為洪姓第一大省。
洪氏的主要郡望為平山郡、敦煌郡、宣城郡、豫章郡。洪氏的主要堂號有雙忠堂、平山堂、敦穆堂、宣城堂、豫章堂、燉成堂、三瑞堂、崇星堂、醉經堂等。其中洪氏敦煌堂,以望立堂。
洪氏,是個頗有歷史淵源的族姓,對此,洪氏後人每引以為自豪,而代代相傳。南宋孝宗時的宰相洪適(洪皓長子),在《盤州文集》中記載自己的先世說:洪氏之先,蓋共工之後也。
昔包羲氏既,共工氏以水德伯九域,共氏其後也。後世避怨加水為洪氏。在三國孫吳時,書於史者曰明、曰進、曰廬江太守矩;在唐時有集賢學士孝昌,居於盱眙,又自盱眙遷其家於歙之黃墩。
《敦煌郡洪氏通宗譜》載:共勛,字正茂,東漢永和間,年少舉忠勇,從李固徵蠻夷,進計服之,李固表為平北校尉。後又以平黃巾功,封武陽侯。子曰普,世居敦煌,為靈帝從官。宦官曹節等與朱瑀矯詔殺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普懼禍及於己,與父偕隱,以上世有水德,加水「共」左,改姓為洪,此共洪始祖也。
洪姓自東漢共勛平定北方,為平北校尉,可能是鎮守西北邊邊疆的一位將領,敦煌郡在甘肅西部,是漢朝的西北軍事重鎮,共勛居住敦煌,繁衍生息,至共普時改姓洪,故以「敦煌」作為洪氏的郡望。「郡望」,即一郡有名望的大族。
因此,後來的洪姓都冠以「敦煌」的郡望,一,顯示自己家族的非凡聲望,二,表示自己的祖先是從敦煌發家的。樹有根,水有源,這便是洪氏的根源。
㈣ 推銷鴿子的廣告詞
1、豫宏禽業,育(豫)小鴿,宏大業!
2、養鴿致富快,全靠豫宏帶。
3、農民朋友要想富,豫宏禽業來相助。
4、公司基地加農戶,攜手共建致富路。
5、鴿子飛進千萬家,事業順利你我他。
6、飛鴿展翅翱翔,致富不是夢想。
7、創建第一我志堅,豫宏禽業敢當先。
8、豫宏進家來,致富門打開。
9、養鴿找豫宏,圓你致富夢。
10、河南發展創恢宏,農戶致富靠豫宏。
11、河南農戶有豫宏,創富熱情就是濃。
12、致富之路,奏響凱鴿。
13、豫宏禽業,公司基地農戶攜手發展!
14、豫宏禽業就是棒,帶你養鴿致富奔小康。
15、以豫宏的歌聲,唱響幸福未來。
16、豫宏禽業,凱鴿嘹亮。
17、養鴿找豫宏,鋪就成功路。
18、豫宏禽業,飛來美味。
19、幫扶英雄,鴿顯其能。
20、豫宏食品,自然美味。
21、豫宏禽業馳騁天下,良種肉鴿富澤萬家。
22、豫宏放飛夢想,養鴿創富共享。
23、養鴿豫宏幫,致富奔小康。
㈤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
1、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而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2、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
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
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餘,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麼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
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裡卻不服氣。
(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麼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
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姦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姦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麼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
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麼,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
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5)河南豫宏智能家居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朴,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
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
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
二、相關賞析
全篇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為中心展開論述。先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提出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結論。然後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憂」時易「竭誠以待下」;而在「得志」時則會「縱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積德義」必須「十思」。著重規勸太宗對於物質享受要適度,在自身修養上要「謙沖」,在用人上要「虛心納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計個人恩怨。結尾歸結出治國方法的關鍵在於知人善任,選拔人才,達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這些主張,為唐太宗所採納,有助於成就唐王朝的「貞觀之治」。全篇以「思」字作為貫穿行文線索,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說得生動形象;並採用排比、對仗,句式工整,氣理充暢。
㈥ 洪姓起源於何時何地 最早的記載出自哪裡
中國的洪姓最早的一支發源於四千兩百多年前的幽州地區。在山西、江西等地也發現了洪姓先民的足跡。盡管洪姓起源各異,但他們都逐漸匯聚到江南地區,並發展為當地的望族。泉州洪姓於清咸豐年間從江西遷入福建泉州,因世代做官而生活殷實、繁衍昌盛,很快就在泉州擁有了顯赫的地位和聲望。為了紀念洪姓老祖宗,百餘年前的洪姓傳人在泉州選擇了這塊臨海望山的好地方,建起了這座洪姓大宗祠。
洪氏後裔:洪氏宗祠建在清同治七年,當時在我們當地有一個比較傑出的士紳,他叫洪團老,這個人他牽頭發起建造洪氏大宗祠,當時各地的洪氏子弟都來響應。
史書上記載,「洪氏系承三支」。也就是說,今天各地的洪姓起源於三支不同的宗流。一支是上古水官的後代,而另兩支則都是因避諱改字而來的。
公元780年,正值唐德宗在位期間,一支久居於江蘇丹陽一帶的弘氏,因避諱而改姓洪姓。在山西洪洞縣,原來也有一些以地名為姓氏的人。
歷史最為久遠的一支洪姓當屬起源於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氏的後代。堯舜時代,掌管著民間水利的共工氏因辦事不利,被舜發配流放到了幽州,即今天河北遼寧一帶。在幽州發展的共工氏將姓氏省略為一個「共」字,以後又為了避仇,在「共」字旁邊加上三點水。變為洪姓。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戰亂導致了民族大遷移,大批洪氏後代隨之南遷至今天江西等地,而泉州洪姓的老祖宗正是這支起源於遠古共工氏的後代。
洪氏後裔:這個房子到我已經是第五代了。是我的高祖留下的。我原來老家是河市的。我們是從河南搬到江西,江西後來到了惠安,惠安到了河市。我高祖原來是清朝的恩科舉人,他在家裡心心念念想著以後有出頭之日,一定要給老祖宗蓋一座祠堂。
雖然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早已使洪氏大宗祠難見全貌,但透過現存宗祠的遺跡和博物館里收藏的資料,我們不難想見洪家當年的興旺之勢。隨著洪姓的不斷發展,這支起源於北方的姓氏,如今在北方卻相對少見了。遷移到南方的洪姓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經開始向東南亞地區繼續播遷了。
洪氏後裔:我高祖當了舉人以後,就在金門當了知縣,管轄東陽那個地方。他在那開辦私塾,很多學生知道老師要蓋房子,都來贊助。
在明永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74年,一個叫洪應興的福建人與其他七人從福建遷往台灣,以捕魚為生。並在這里修建了媽祖宮。以後,來自福建的洪姓人氏不斷增多,足跡也遍布台中、南投等地,並最終成為台灣島上的望族之一。
歷史的風雨滄桑造就著一代又一代洪姓英傑。清康熙七年,浙江錢塘人、國子監生洪升創作的古典文學作品《長生殿》用歷史影射現實,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佳作。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廣東花縣人,是農民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於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舉行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此外,清乾隆時期進士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的人口學觀點,比西方的《人口原理》早了5年。如今,洪姓後人們,繼續譜寫著洪姓人家的歷史。
㈦ 一般家用智能開關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容性和感性負載最大功率:300W/路
阻性負載最大功率:300W/路
一般大約是這么多
㈧ 洪姓的來源
一、姓氏源流
洪(Hóng)源出有六:
1、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據《元和姓纂》及《尚書》等所載,共工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因避仇改洪姓。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因此稱洪姓。
2、共國之後所改。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有共國(故城在今河南省輝縣),子孫以國為氏,後加水成洪。
3、據《路史》所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有洪姓。
4、周時揚侯國,因建都洪洞,又稱洪洞國,子孫以國為氏。
5、為宏(弘)氏因避諱而改:
① 南北朝時,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諱改為洪氏。
② 據《百家姓考略》所載,豫章宏姓、常州弘姓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諱而改洪姓。
③ 據《姓源韻譜》所載,五代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諱而改洪姓。
6、出自他族改姓。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宏義氏等後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漢姓為洪;清高麗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門、得州、易州、開城府等地;今滿、朝鮮、蒙古、壯、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共工。上古炎帝的後裔,黃帝時任水官。史書雲:「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描繪。其活動中心應在黃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據古史記載,他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斷,地的四角也裂開,所有這些神話般的描繪都是在說明炎黃兩系爭權斗爭的激烈。為了懷念這位先人,遂有共姓。後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為洪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上古時期的共工,於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姓形成後,直至漢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今河北、河南、遼寧一帶發展繁衍。據《元和姓纂》所載,三國東吳廬江(今屬安徽省)太守洪矩是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狀稱矩後……」。由此可見,三國時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唐高宗總章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隨從陳氏父子戍閩的中原將士兩次共約7000人、64姓,其中有洪姓落籍福建,這當是洪姓最早入閩者。唐玄宗時,豫章宏姓為避諱改姓洪,加之唐末世居徽州婺源(今屬安徽省)黃荊墩的洪姓為避戰亂行徙於饒州樂平(今屬江西省)之東,凡七百餘家,世代讀書耕桑,逐漸昌盛為洪姓豫章郡望。《姓氏考略》說洪姓「望出敦煌、豫章、宣城」。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這說明唐代及其以前,洪姓不僅稱盛於安徽、江西,而且甘肅還有一支比較興旺。常州洪姓由洪察而改,子子輿,孫經綸皆顯貴於當朝,並沿襲洪姓未改。隋唐以後,洪姓稱盛於皖贛一帶。北宋初,江西樂平的一支洪姓入遷福建寧化,後又派分出兩支,一遷廣東海陽湯田,旋遷嘉應州;一遷豐順布心,再遷梅縣石坑玉坪(奉洪貴生為開派祖)。明初,山西洪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陝西、湖北、江蘇等地。清代,南方各省含台灣、北方各省含甘肅、新疆皆有洪姓人居住。如今,洪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洪姓約佔全國漢族洪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洪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六。
三、歷史名人
洪 皓: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代大臣、詞人。政和進士。曾以禮部尚書之職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蘇武之美譽。後因與秦檜不合,被貶。他學識淵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紀聞》、《鄱陽集》、《鄱陽詞》。
洪 適:宋代名醫。洪皓之子,少時聰慧。與弟洪遵、洪邁同中博學宏詞科,時稱"三洪"。以文章著稱於時,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據訂正史傳的訛誤。
洪 邁:南宋大臣、史學家。洪適三弟。亦舉博學鴻詞科,累遷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有《野處類藁》、《容齋隨筆》、《夷堅志》等。二哥洪遵乃錢幣學家,有《泉志》。
洪 炎:南昌人,黃庭堅外甥,南宋詩人。進士出身,累官至秘書少監。詩屬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升:字方思,號稗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劇作家、詩人。雜劇代表作為《長生殿》,現存還有《四嬋娟》。另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
洪 仁: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國後期重要領導人之一。1858年輾轉到天京後,被封為干王,總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並寫出《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天京淪陷後,輔佐幼主,以圖恢復。後被俘於江西石城,不屈被殺。
洪 鈞:江蘇省吳縣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間中狀元,歷任提督江西學政、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後出使俄、德、荷、奧諸國,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譯文證補》。著名交際花賽金花即為其妾。
洪咨夔:字舜俞,號平齋。臨安於潛(今浙江省臨安西)人,南宋大臣、詞人。嘉定進士,歷任刑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後加端明殿學士。詞學蘇、辛,以淡雅見長。有《平齋詞》、《平齋文集》、《春秋說》。
洪子輿:江蘇省常州人,唐代大臣。睿宗時官至侍御史。
洪覺范:宋代新昌人,以其書而出奇,同縣人鄒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淵材以其音樂而出奇,人稱新昌三奇。
洪興祖:字慶善(1090-1155),南宋丹陽人。與孔端明、張炳、周林同時被召赴翰林院考試,名列第一,官秘書省正字。
洪亮吉:陽湖(今江蘇省常州)人,清朝史學家、經學家、文學家。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貴州學政。一生著述頗豐,尤精於史學與地理沿革。有《春秋左傳訓詁》、《補三國晉書地理志》、《洪北江全集》等。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自稱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1851年,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洪亮吉:清代學者兼文學家。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學智:安徽省金寨人,中共高級將領。有勇有謀,抗美援朝時任志願軍副總司令,1955年被中共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敦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豫章郡:漢代將秦代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
2、堂號
雙忠堂:源自宋代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 ),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此外,洪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義居堂」、「招隱堂」、「平山堂」、「敦煌堂」、「積德堂」等。
============================================================
【洪姓宗祠通用對聯】
〖洪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三陪鳳閣;
四達鑾坡。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金石學家洪適,字景伯,晚年自稱盤洲老人,鄱陽人,工文詞,與兩個弟弟洪遵、洪邁先後考中詞科,並稱"三洪"。歷官通判、知州、戶部郎中,孝宗時升司農少卿、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此為根據證明歷史所傳的訛誤,考核較精,著有《隸釋》、《隸續》及《盤洲集》。下聯典指南宋丹陽人洪興祖,字慶善,紹興年間受召到翰林院參加考試,高宗將他拔為第一,官秘書省正字。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楚辭補注及考異》。鑾坡,指翰林院。
才稱四子;
書列三奇。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洪師民四子俱有才名。下聯典指宋·洪覺范奇於書,為「新昌三奇」之一。
瑞成連理;
圖寫慈恩。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洪皓以寧海主簿攝縣令事,輕賦稅,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實、竹枝皆成連理,人稱「三瑞堂」。下聯典指清·洪亮吉繪《機聲燈影圖》,以示不忘母教。
洪皓我祖;
節著冷山。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1)
洪氏大宗祠位於泉州東門草埔尾(現溫陵路與湖心街交界處),原佔地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0平方米。祠前三面環牆,設一大邊門,門額匾書「洪氏廟門」。進門為花崗岩鋪砌石埕,面積約165平方米。宗祠朝東南向,沿中軸三進;一進祠門,二進正祠,三進住戶,並配兩翼護厝。雖歷經拆除重建,但主體建築仍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閩南傳統祠堂特色。泉州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84年立碑作簡明介紹。
忠貞貫日;
感動天顏。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2)
正祠懸山式木構架築於石台基上,祠門木構,中間大門作幾何欞窗,隔扇對稱,兩扇雕梅花,另兩扇分別雕有鹿鳳、龜鶴配翠竹,竹葉精心設計雕刻聯句(1-4聯),這些聯句往往沒有被參觀者發現。
纘承絞綾;
薦任赤泉。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3)
甘棠遺愛;
聚族瓜綿。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4)
-----------------------------------------------------------------
〖洪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文章高天下;
姓字列榜頭。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左都御史洪英,永樂中會試第一。
事可對人語;
心常如水平。
——宋·洪咨夔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南宋詩人洪咨夔自撰聯。洪咨夔,字舜俞,於潛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駟馬高車地;
忠臣理學家。
——清·洪翟離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5)
祠門硬山式築於石台基上,中門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門邊石柱刻有清咸豐己未年(1859年)舉人洪翟離撰書的這副對聯。
-----------------------------------------------------------------
〖洪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三洪名滿天下;
一軍功安社稷。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醫洪適,字景伯,鄱陽人。幼敏悟,與弟遵、邁,先後中詞科,由是「三洪」名滿天下。累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下聯典指宋代衛州知府洪夢炎,字季思,淳安人。寶慶進士。端平間高沙兵變,命夢炎綏之。他開以自新之路,使一軍得以平安。官至衛州知府。
宋代忠臣世系;
劍州少府名宗。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沙縣夏茂鎮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聯。夏茂鎮洪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初年。祠分前中後三殿,前殿前方有一小坪,小坪前有一宗祠門牌樓,門前還有一對大石獅。門樓往前殿的通道用鵝卵石鋪成一個「日」字,其它用地磚鋪成;門樓前一「月」字形台階,取皇帝題匾「忠貫日月」之意。當時的整座宗祠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儼然象一座宮殿府第。據《劍沙茂溪洪氏族譜》載:「夏茂洪姓遷沙始祖洪茂於南宋嘉太二年(1202年)任沙縣尉(主管全縣治安保衛的職官)。洪茂(1171-1227年),字季松,號青田。原江西省饒州(今上饒市)鄱陽籍。登宋嘉太辛西秋(1201年)鄉榜第3名,授福建南劍少府轉沙縣尉,卒於官。洪茂逝世後第3年,其子洪原攜家眷從沙縣城關遷來夏茂水南開基,後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後裔分遷四川江油縣、福州洪山橋、沙縣南坑仔(今南霞鄉)松樹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國後移居松林村嶺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傳歷35代。
-----------------------------------------------------------------
〖洪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宗山拱秀隆基業;
星斗長明映畫堂。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1)。
天帝次子聲威遠;
共工水神源脈長。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自稱天帝次子。下聯典指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為神明。
九重早見長楊賦;
一世先傳短李詩。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學者兼文學家洪亮吉(1746-1809)書贈聯。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又號更生居士,江蘇陽湖(今常州市)人。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有《洪北江全集》。下聯典指南宋詩人洪咨夔事典。
-----------------------------------------------------------------
〖洪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桃實竹枝,瑞成連理;
機聲燈影,圖繪慈恩。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鄱陽人洪皓,字光弼,北宋政和年間進士,南宋高宗建炎年間,奉命出使金朝,被扣留十五年,拒絕金人所授的官職,還秘密派人向南宋匯報金朝虛實。紹興年間被釋放回南宋,官徽猷閣直學士,因忤逆權相秦檜,被貶英州、袁州、南雄州等地。工詩詞,著有《鄱陽集》;另著《松漠紀聞》,是貶居時追憶在金的見聞而成的書。他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恤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文學家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人。乾隆年間進士,官編修;嘉慶時,因批評朝政遣戍伊犁,赦還後改號更生居士。精通經史、音韻訓詁及地理學;經濟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與糧食生產不相適應的問題;工詩文,駢文作品受當時稱譽。著有《春秋左傳詁》、《洪北江全集》。他幼年喪父,靠教書奉養母親,母親去世時,他又不在家,曾繪《機聲燈影圖》,來懷念母親。
敦盛宗支,源來一本;
煌明衍派,義屬同家。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2)。聯首(鶴頂格)嵌「敦煌」堂號。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
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聯,祠祀清朝劇作家、詩人洪升。許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錢塘人(今浙江省杭州人),但鮮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開始在西溪定居。據考證,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時期,西溪洪氏一度成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盡管洪升生平並沒有留下很多與西溪直接有關的作品,但他的確是從西溪走出來的著名戲曲作家。
派別衍敦煌,宗支百世;
地靈鍾袞綉,廟貌千秋。
——清·龔顯曾書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6)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這副對聯,相傳是翰林院編修龔顯曾的筆跡。
兄弟俱才,爭比謝家之四;
父子皆宜,竟誇寧海之三。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醫洪適事典。下聯典指宋代政和進士洪皓及其子洪適高中詞科的事典。
由嘉應居石坑,尊祖敬宗,長念馨香俎豆;
遷花峰住官祿,光前裕後,宏開禮樂冠裳。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官祿鎮土布村洪氏宗祠聯。
節著冷山十五年,銜命抱符,忠貞志遠×蘇武;
派分晉水廿余疏,劾奸弭患,鐵石心邁跡瓊崖。
——佚名撰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7)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設七層神龕,神龕雕工精美,閩南許多廟宇都紛紛前來仿造。神龕築在石台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祿壽」三字。正祠面積169平方米,建築氣勢高昂而肅穆。神龕前上方是「忠貫日月」匾,承脊大柱上的這副對聯(及1-6聯),都是為紀念洪氏先祖洪皓而書。據史料記載,洪皓字光弼,謚忠宣。江西樂平人,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羈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龍江省東北),艱苦備嘗,威武不屈,最後遇赦歸宋。宋高宗趙構贊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後與秦檜不和,被放於英山、袁州,最後在南雄州(今海南省海口市)病卒,時年68歲。洪氏大宗祠迄今已130多年了,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
由嘉應,徒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
藉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也學也,恢宏敦煌之遺風。
——佚名撰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洪氏宗祠祖公棚聯。原載於《洪氏宗譜》。此聯記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應州徒居花縣官祿布村艱苦的歷程。
============================================================
附錄:【洪氏家訓·勤務歌】
在「百家姓」中,有一些姓氏有祖傳的家訓,並以「歌」的形式流傳下來,世代傳誦。明朝中
葉,洪良沖、洪良季兄弟(江西省撫州金溪縣人)奉調駐武所(今廣東省中山市)以功封武威將軍,退職後定居武所,為軍籍。為了教育好子孫,他們制定了《洪氏家訓·勤務歌》,五百多年來,在洪氏家族中相傳不衰。《洪氏家訓歌》雖夾雜了部分迷信色彩,但主題明確而健康。此《洪氏家訓·勤務歌》為:
或農或士或工商,為著生涯時時忙;耳聞雞鳴宜早起,莫到日出未離床。
勤耕下苦諸般好,浪盪閑游莫學它;公侯將相多麼大,也須早起去朝王。
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家庭婦少共耕織,地旁桑蔭學種瓜。
手拿書本論古今,你問我答來追尋;讀書需要常勉勵,成功之本在於勤。
每日清晨一枝香,謝天謝地謝山崗;只求處處禾苗熟,但願人人壽命長。
國有賢臣社稷樂,家無逆子鬧爺娘;守國法夢里無驚,吃菜根淡中有味。
忍幾句無憂自在,讓三分何等清閑;大丈夫成家容易,是君子立志不難。
--------------------------------------------------------------------------------
【中國人民解放軍洪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洪學智上將
洪學智(1913-——),河南省商城縣(今安徽省金寨縣)雙河鄉人。1929年3月參加商城縣游擊隊任隊長,5月率游擊隊參加商南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3師八團班長、排長、紅四方面軍第10師29團連長、營政治委員,第274團政治處主任,紅31軍第93師政治部主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反「圍剿」作戰和開辟川陝革命根據地斗爭。1935年參加長征。1936年在甘孜地區迎接紅2、6軍團後,第二次北上,同年10月與紅1、紅2方面軍在會寧會師。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3大隊1支隊支隊長、副大隊長,中國人民軍政大學第四團團長,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長,蘇北鹽阜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副師長。參加了開辟鞏固發展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西軍區副司令員,黑龍江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43軍軍長。參加了四平保衛戰、遼沈、平津、渡江戰役和進軍中南的湘贛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5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0年3月參與指揮海南島登陸戰役和解放萬山群島的作戰。同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參與組織指揮第一至第五次戰役,以及反絞殺戰、反細菌戰。並主持領導志願軍的後方勤務工作。1954年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國防工辦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1985年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同年9月14日根據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的命令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著有《抗美援朝戰爭回憶錄》等。
洪水少將
洪水(1906-1956),原名武元博、武元伯、阮山,又名李英嗣,越南河內市籍人。出生於越南河內市,1925年隨胡志明來到中國,就讀於黃埔軍校四期,此時改名武鴻秀。1927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鑒於國民黨反動派常常攻擊共產黨為「洪水猛獸」,至此正式改名洪水,以表示自己同反動派針鋒相對斗爭到底的決心,同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廣東省東江游擊隊連政治指導員,中國工農紅軍第12軍34師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紅軍學校工農劇社社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晉東北地委宣傳部部長,1937年夏調到五台縣任東冶鎮四區區委書記,1938年3月任晉察冀邊區《抗敵報》(後來改為《晉察冀日報》)報社社長,晉察冀邊區宣傳科科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佔了越南。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共產黨前身)和胡志明提出,希望在中國黨和軍隊里工作的越南同志能回國參加抗日戰爭,並特別提到洪水,認為他在軍事斗爭、政治斗爭、群眾工作、政權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正是回國發揮作用的時候。為了做好回越南工作的准備,洪水特意將毛主席的《論持久戰》、《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著作譯成越南文。臨行前,毛澤東主席在棗園接見了他,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同志也為他送行。毛主席對他說:「我們了解你,你是個好同志。」主席接著戲謔地說:「洪水的性格是執著、透明的。這樣的幹部使用得好,是馳騁千里的駿馬,否則就是愛尥蹶子的馬。使用不好,他還會跑人哩。」這實際上是毛主席代表黨對洪水參加中國革命20年所做的評價,真實反映了洪水率真、耿直的性格。他16歲來到中國,如同在中國母親懷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血液已經和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融合在了一起。1945年應越南勞動黨之邀赴越南參加抗法戰爭,此時又改名為阮山,被胡志明任命為南方抗戰委員會主席,第四、五戰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直接領導和參加了抗法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洪水第三次來到中國,5月中旬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了洪水,並請他住在中南海,不久被安排到中央統戰部二處擔任越南組負責人,1951被調到南京軍事學院基本系一期一班,進行正規、系統的學習。1954年夏以優異的成績在南京軍事學院畢業,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條令局副局長,《戰斗訓練》雜志社總編輯、社長。1956年初,洪水突然咳嗽不止,後確認為肺癌。黨中央對洪水的病情極為關注,周恩來指示衛生部:「要請最好的醫生為洪水做手術。」著名胸外科專家吳英愷教授和張大為醫生在手術台上發現,洪水的惡性腫瘤已大面積擴散,在當時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下,已無法手術,只好將刀口縫合。產了延長洪水的生命,中央決定送他去蘇聯用鈷放射治療。洪水知道,鈷放射對他的晚期癌症作用不大,加上蘇共二十大剛剛開過,中蘇兩黨的分歧已漸顯端兒,從政治上考慮,他表示堅決不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只有一個願望——回越南。周恩來親自安排洪水回國事宜。他請國防部長彭德懷和副總參謀長黃克誠批給洪水3萬元人民幣。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有關人士向洪水表示,今後有什麼困難,可以再同中方聯系。1956年9月27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黃克誠等領導在政協禮堂為洪水送行。洪水於9月31日回到越南河內。
1948年1月,39歲的被越南授予越南人民軍少將軍銜(當時越南最高的軍銜),1955年被中國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這位中國人民解放軍唯一的外籍將軍,成為同時擁有中越兩國將軍稱號的第一人,成為世界上也是少見的集兩個國家的將軍軍銜於一身的雙料將軍。1956年10月21日因患肺癌醫治無效在河內越協友誼醫院逝世,終年僅48歲,為表彰洪水的功績,越南政府追授他二級軍功勛章,並為他舉行了國葬。遺著有《戰術》和《越南革命的戰略力量——民兵》等。
㈨ 豫宏3mmapp防水卷材價格
想要哪個公司的哪種產品,直接咨詢該公司銷售部,這類問題請不要上網路知道。
第一、回答你問題的人需要規避廣告嫌疑
第二、回答你的人不一定是了解價格的人
第三、回答的價格不具有實際意義
㈩ 全中國洪氏始祖是誰
源流一
源於軒轅氏,出自黃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路史》中的記載,遠古黃帝的帝號為「帝鴻」,其後裔中有以先祖帝號為姓氏者,稱鴻氏。
在古代,「鴻」、「洪」二字同義通假,後有假稱洪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屬於以先祖官稱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尚書》等的記載,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後裔,在黃帝時期世襲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史書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美好描繪。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動中心,在大河(黃河)中游地區,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據古史記載,到了顓頊帝時期,共工起兵與顓頊爭天下,後失敗。傳說共工在失敗後,一怒之下一頭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發了大洪水時代,因此被逐出中原。
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邊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給後世子孫為氏,因此其後裔中有以之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洪氏族人多尊共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古洪洞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將兄長、周文王庶子伯僑(姬肸)封於楊邑(今山西長冶、洪洞一帶),候爵,因稱楊肸,史稱楊候,建有楊侯國。因楊候將都城建於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鎮范村一帶),後又稱其為洪洞國。
在楊候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國都名稱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君主鄭武公次子共叔段,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共叔段,是鄭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長子姬寤生時受到驚嚇,從此便厭惡公子寤生,而偏愛二兒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姬叔段為太子。姬叔段雖然長的英俊瀟灑,但鄭武公並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逝世,姬寤生繼位,是為鄭庄公。姬叔段帶著零丁隨從逃奔於共邑小城(今河南輝縣),再也沒本錢與哥哥爭天下了。鄭庄公放過了這個反叛的弟弟,令其居於共邑,後死於斯地,史稱其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共氏、京氏、段氏。該支共氏後裔後來因避禍,加「氵」偏旁改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自古代共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於共(今河南輝縣),為伯爵,稱共伯,建有共國。
到了春秋時期,共國被衛國所滅。亡國之後,共國王族子孫和國民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慶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慶父,本名為姬共仲,是魯庄公姬同的弟弟,他時常與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齊桓公的女兒,依仗父親勢力,私下要立慶父為君。
在慶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共仲氏,在慶父被殺之後,為避殺伐,多改「共」為「洪」稱單姓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官吏洪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洪贊,亦稱鴻贊,就是秦朝時期的典客,漢朝時期的行令,在漢武帝時期改為鴻臚寺官吏。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改設其為洪贊,為鴻臚寺官署吏員。鴻臚寺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鴻臚寺卿,副長官為鴻臚寺少卿。洪贊專職負責掌管傳宣贊禮,到唐朝時期按通義字改稱鴻贊。後歷朝歷代鴻臚寺皆設此官,直到後來的明朝時期,改為禮部侍郎。
在洪贊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文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改姓,屬於避諱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其字諱,多改為諧音漢字「洪」氏。據史籍《百家姓考略》記載,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蘇常州)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諱,多改為諧音字「洪」氏。
據史籍《姓源韻譜》記載,五代時期有劉弘昌、劉弘果二族,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宋宣祖趙弘殷的字諱,而改諧音字「洪」氏。
源流九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洪鄂羅特氏,亦稱璜郭羅特氏、黃烏羅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ngel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黃氏。
⑵.蒙古族烏蘭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漢義「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紅氏。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稱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囊伊烏喇之伊藍蜚兒塔哈村(今黑龍江富裕塔哈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nggi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
源流十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兩朝時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為隨漢俗,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漢化原名為姓氏。據文獻《臨清洪氏宗譜》記載,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贍思丁」,其後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古西域人(今烏茲別克)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賽義德·舍姆斯丁·歐麥爾,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時率千騎迎降,後隨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隨返中原後就任元廷財政官員,後出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贍思丁的後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職,其後代子孫以其教職的諧音漢字「洪」為漢姓,世代相傳至今。洪巴丹是贍思丁的第幾世孫,還有待進一步詳細考證,其在山東禹城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稱作洪官營,很著名。
洪巴丹的後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稱「洪家寺」,系山東臨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銀所建,有記刻古碑為證。該寺已被列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規模和建築十分壯觀。
源流十一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
⑴.滿族宏義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霍域部,以部為姓,滿語為Hongyi Hala,世居洪揚子溝(今寧夏賀蘭山汝箕溝),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鴻氏。
⑵.滿族洪鄂氏,滿語為Honge Hala,亦稱洪峨氏,以地為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鄂氏、關氏。
⑶.滿族洪袞氏,亦稱洪果氏,源出唐朝時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黃幗部,以部為姓,滿語為Honggon Hala,漢義「槐」,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洪氏、淮氏。
⑷.滿族洪佳氏,滿語為H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洪氏、宏氏、關氏。
⑸.滿族洪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何氏、石氏。
⑹.滿族洪達哩氏,滿語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庫(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一稱在遼寧撫順東南部),所冠漢姓待考。
⑺.滿族洪鄂春氏,亦稱洪厄春氏、洪鄂綽氏,滿語為Hongecun Hala,世居伊漢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布楚)、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關氏。
⑻.滿族洪果奇氏,滿語為Honggoci Hala,世居長白山區,所冠漢姓待考。
源流十二
源於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在明朝初期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多改漢字單姓為洪氏。
源於高麗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清朝時期,朝鮮族人有洪氏,主源出四個支派:
⑴.唐朝時期,文化使節洪肋悅至高句麗定居,從第十二代孫開始分為十三派,是為朝鮮南陽洪氏。
⑵.公元九世紀末,王氏朝鮮高麗國太祖王建(왕건,公元918~943年在位)乘後新羅國王弓裔衰敗之機,有唐人洪奎輔佐打江山,因功賜海豐府尹(郡王),是王氏朝鮮的開國功臣,海豐府後因此稱洪州,是為韓國本道洪州洪氏。
⑶.王氏高麗朝鮮高宗王皞(王昊)執政時期(公元1213~1259年),有宋朝使者洪志慶出使高麗,留任國學直學,後居於平山繁衍,是為朝鮮黃海北道平山洪氏。
⑷.高麗的侍仲中有一洪蘭,自明朝中期的外使,後留居朝鮮,出任侍仲(禮部尚書),後居富溪繁衍,是為吉林富溪洪氏。
明、清時期,有高麗洪氏被編入三衛、滿洲八旗,將該姓氏又帶回中國,成為今朝鮮族洪氏的主源。
源流十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洪氏,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