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瓦房店市的地理位置是什麼經度多少緯度多少
瓦房店市,位於遼東半島中西部,地處北緯39°20′~40°07′,東經121°13′~122°16′;西瀕渤海,北距沈陽292公里,南距大連104公里,是連接沈陽和大連的重要經濟區。全境總面積3793.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36平方公里。 海岸線長461.2公里,佔大連市海岸線總長度的24.2%。
❷ 寫冬季和夏季的美文
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 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晚讀秋詩
蕭蕭秋雨後,漸漸天愈涼。
我知道,那也許是今年最後的一場秋雨。傍晚時分,急驟的雨點兒如一群群黃蜂,齊心協力撲過我剛擦過的家窗。似乎那麼的倉惶,似乎有萬千鳥兒蔽天追啄,於是錯將我家當成安全的所在,欲破窗而入躲躲藏藏。又似乎集體地懷著種慍怒,彷彿我曾做過什麼對不起它們的事,要進行報復。起碼,弄濕我的寫字桌,以及桌上的書和紙……
春雨斯文又纏綿。疏於紆且渺漫迷濛。故唐詩宋詞中,每用「細」字形容,每借花草的嫩狀襯托。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句;如「東風吹雨細如塵」句;如「天街小雨潤如酥」句……而我格外喜歡的,是唐朝詩人李山甫「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句,將春雨的斯文纏綿寫到了近乎羞澀的地步,將初蕾悄綻為新花的情景,也描摹得那麼的春趣盎然,於不經意間用樸素的文字醇出了一派春醉。
夏雨最多情。如同曾與我們海誓山盟過的一個初戀女子,「情緒」浪漫充沛又任性。「旅行」於東西南北,過往於六七八月間,每踏雷而來,每乘虹而去。我們思想它時,它卻不知雲游何處,使我們仰面於天望眼欲穿,企盼有一大朵積雨雲從天際飄至;而我們正喜悅於晴天的朗麗之際,倏忽間雷聲大作,烏雲遮空。於是「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陣雨是夏雨猝探我們的貫常方式。它似乎總是一廂情願地以此方式表達對我們的牽掛。它從不認為它這種方式帶有滋擾性,結果我們由於毫無心理准備,每陷於不知所措,乍驚在心頭,呆愕於臉上的窘境。幾乎只夏季才有陣雨。倘它一味兒恣肆地沖動起來,於是雷聲遠近連徹夜,大雨傾盆不終朝。於是「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球亂入船」;於是「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煩得我們一味兒祈禱殘虹即刻收度雨,杲杲日出曜長空。當然夏雨也有彬彬而至之時。斯時它的光臨憑添了夏季的美好。但見「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它彬彬而至之時,又幾乎總是在黃昏或夜晚,彷彿寧願悄悄的來,無聲的去。倘來於黃昏,則「牆頭細雨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則江邊「雨洗平沙靜,天銜闊岸纖」,可觀「半截雲藏峰頂塔」,望「兩來船斷雨中橋」。則庭中「落茫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可聞「過雨荷花滿院香」,「青草池塘處處蛙」;可覺「牆頭語鵲衣猶濕」,「夏木陰陰正可人」。而山村則「羅漢松遮花里路,美人蕉錯雨中欞」。
倘來於夜晚,則「樓外殘雷氣未平」,則「雨中草色綠堪染」。於是翌日的清晨,虹消雨霽,彩徹雲衢,朝霞半縷,網盡一夜風和雨,使人不禁的想說——
真好天氣!
秋雨凄冷澹寒,易將某種不可言說的傷感,一把把地直往人心裡揣。彷彿它竟是耗盡了纏綿的春雨,虛拋了幾番番浪漫和激情的夏雨,憔悴了一顆雨的清瑩之魂,心曲盤桓,自嘆幽情苦緒何人知?包羅著萬千沒結果的苦戀所生的委屈和哀怨,欲說還休欲說還休,於是只有一味兒哭泣,哭泣……使老父母格外地惦念兒女;使遊子格外地思鄉想家;自省,懺悔和譴責自己曾傷害過女人心地的行為……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換上棉。在秋風蕭剎、秋雨凄凄的日子裡,人心除了傷感,其實往往也會變得對生活,對他人,包括對自己,多一份憐惜和愛護之情。因為可能正是在第二天的早晨,霜白一片雨變冰。於是不日「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岩下雪如塵」。
秋風先行,但見「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秋風彷彿秋雨的長姐,其行也匆匆,其色也厲厲。扯拽著秋雨,彷彿要趕在「溪深難受雪,山凍不留雲」的冬季之前,向人間替秋雨討一個說法。盡管秋雨的哀怨,完全是它雨魂中的特徵,並非是人委屈於它或負心於它的結果。
秋風所至,「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直吹得「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直吹得「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直吹得「多少綠荷相依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在寒秋的日子裡,讀如此這般詩句,使人不禁地惜花憐樹,怪秋風忒張狂。恨不能展一床接天大被,替擋秋風的直接襲擊。
但是若多讀唐詩宋詞,也不難發現相反意境的佳篇。比如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涼風晚步>>:
秋風堪悲未必然,
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
荷葉猶開最小錢。
家居附近自然無荷塘,難得於入秋的日子,近睹荷花遲開的胭紅本色,以及又有多麼小的荷葉自水下浮出,翠翠的仍綠惹人眼。
一日散步,想起楊萬里的詩,於是蹲在草地,撫開一片亡草的枯黃,驀地,真切切但見有嫩嫩芋芋的小草,隱蔽地悄生悄長!
想必是當年早熟的草籽,便本能地生根土中,與節氣比賽看,抓緊時日體現出植物的生命形式。
寒冬是馬上就要來臨了。那一莖莖嫩嫩芋芋的小草,其生其長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不禁替他們惆悵。
晚秋的陽關,呼著節氣最後的些微的暖意普照園林。剛一起身,頓覺眼前有什麼美麗的東西漫舞而過。定睛看時,呀,卻是一雙小小彩蝶。它們小得比蛾子大不了多少。然而的確是一雙彩蝶,而非蛾子。顏色如剛孵出的小雞,燦黃中泛著青綠。翅上皆有漆黑的紋理和釉藍的斑點兒。
斯時園林「是處紅衰翠減」,風定秋空澄凈。一雙小小彩蝶,就在那暖意微微的晚秋陽光中,翩翩漫漫,忽上忽下,作最後的伴飛舞……
我一時竟看得呆了。
冬季之前,怎麼還會有蝶兒呢?
難道它們和那些小草一樣,錯將秋溫作誤春暖,不合時宜地出身了么?
它們要與氣節比賽似的,也彷彿要抓緊最後的時日,以舞的方式,演繹完他們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而且,分明的,要盡量在對舞中享受是蝶的生命的浪漫!…..
我呆望它們,倏忽間,內心裡被加感動。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人在節氣變化之際所容易流露的感傷,說到底,證明人是多麼容易悲觀的啊!這悲觀雖然不一定全是做作,但與那些小草,小蝶相比,不是每每訴說了太多的自哀自憐么?
這么一想,心中秋愁頓時化解,一種樂觀油然而生。我感激楊萬里的詩。感謝那些嫩嫩芋芋的小草和那一雙美麗的小蝶,它們使我明白——人的心靈,永遠應以人自己的達觀和樂觀來關愛著才對的啊!……
其餘的大多是古文,難度比較大一些!
可在網上搜索來看!
❸ 中國傳統傢具風格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傢具到明代發展到巔峰,成為人類文明的瑰寶,繼後的清式傢具,在康乾時期,仍具有很高的藝術品味,隨後就每況愈下,走入了尺度厚重但用料過大、裝飾格調低俗而且過度的誤區,出現了頹勢。其社會原因是封建制度日趨沒落,吏治腐敗,暗無天日;貪污已呈結構性,統治者驕奢淫逸,爭闊鬥富;經濟上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下,農業社會的自然經濟已無法養活不斷膨脹的人口,生產力凋蔽,更談不上創新和發展。實際上,東方文明正面臨著巨大危機,積弱積貧,大禍臨頭卻渾然不覺。歷史延續到清代末期至民國,傳統社會崩壞,民族處在流血、死亡、掙扎和災難的深谷之中,中國的傢具及其設計已由舊日的輝煌走向式微。從歷史的斷代來看,可以認為在19世紀的中葉,或者把它定為1851年,中國傢具的風格就出現了斷流。其理由為: (1)1841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5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西方文明用"堅船利炮"摧毀了東方文明的自信心。1851年清朝皇帝結婚,宮廷竟然從西方進口傢具。(2)19世紀中葉,奧地利人托耐特(Michael Thonet)已掌握了實木彎曲技術,大量生產曲木傢具,而幾乎同時有美國人比爾特(John Henry Belter)開發出層積木技術,英國人普拉特(Samuel Pratt)第一個獲得了"彈簧軟包"的專利。這些實際上表明了現代傢具的誕生。(3)自19世期中期起,西方傢具在傢具風格動盪、變革的進程中,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開始了對現代傢具的探索,從重裝飾向重功能轉變,從重手工向重機械轉變。更重要的是,歐洲的理論家如拉斯金(John Ruskin)、科爾等人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結合"等"工業設計"的思想。(4)19世紀初期,歐洲各國都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英國為了向世界炫耀工業革命帶來的偉大成就,在19世紀中葉提出舉辦世界博覽會的建議,很快得到了歐洲各國的響應。1851年,世界上第一個國際博覽會在倫敦開幕。展覽大廳全部採用鋼材和玻璃結構,稱之為「水晶宮」。從19世紀中葉,西方傢具開始實現現代化,而中國傢具卻走向了沒落。值得指出的是,盡管從總體上來說中國的傢具風格出現了斷流,但是在局部仍然有著亮點,如上海一帶出現的西式傢具作坊如水明昌等,採取「西式中做」的方式,做出了一批很好的西式傢具,並且在裝飾方面應用了大量的中式紋樣。另一個亮點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上海及周邊地區生產的「新式傢具」,它與二次大戰後英國推行的「實用傢具體制」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傢具市場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才真正面向世界的,消費者也才真正開始了解國際傢具的風格和潮流。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傢具業如飢似渴地模仿歐洲傢具、美式傢具及和式傢具是毫不奇怪的
❹ 形容嶗山的詩詞
1、《登嶗山》——明代邵賢
坤軸危分鎮巨鰲,山如排戟戰方鏖。
鍾鼓鏜塔東西院,丹碧參差大小嶗。
譯文:大地的地軸高高地分開,山峰矗立,挺立不動,嶗山陡峭險峻,參差林立,如排列的戟戈鏖戰如酣。寺院錯落,鍾鼓齊鳴,樂音回盪在東西道院,大小嶗山參差聳立的丹崖被繁茂的碧樹所裝點。
2、《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唐代李白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
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譯文:我之前去東邊的海上,在嶗山上大張著嘴,做咀嚼紫霞狀,反而增添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仙氣。好像親眼看見安期公,吃的棗子大得像瓜。
3、《西江月·嶗山太清宮》——清代蒲松齡
獨坐松林深處,遙望夕陽歸舟。
激浪陣陣打灘頭,驚醉煙波釣叟。
蒼松遮蔽古洞,白雲靄岫山幽。
譯文:獨自坐在松樹林的深處,遙遠的看著夕陽下歸來的小船。洶涌急劇的波浪一陣陣地拍打在岸邊的沙灘上,驚擾到沉醉於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上的釣翁。四季常青的松柏遮擋了古洞,雲霧繚繞的山峰,山境幽靜。
(4)明昌家居擴展閱讀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最高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峰、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
嶗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岩。嶗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們是1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第四紀幾度進侵的海水已退卻到沖繩附近一帶,黃渤海成為一片荒原,氣候乾冷。此時,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溫差很大,花崗岩在寒凍作用下,機械風化很快,大塊大塊岩石崩裂,形成參差不齊、面貌崢嶸的山峰。
下層的花崗岩地貌,多是1萬年來冰後期形成的。此時,大海回歸,化學風化佔了優勢,雨水和地衣植物參與這種風化,將質地均勻的花崗岩由表及裡一層層剝離,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塊,或原來沒動的岩石,遂形成一個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構成了嶗山的這種雄偉、奇特的地貌形態。
嶗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巫師在嶗山餐霞修煉,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元、明兩代達到鼎盛,至清代不衰。
嶗山道教由於王重陽所創全真派的入統,開創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嶗山,邱處機三次來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嗣後,北七真在嶗山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❺ 中國有沒有存在上千年的大家族
曲阜孔家第二代,孔鯉,字伯魚。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泗水侯,孔氏後人稱為二世祖。孔鯉經常趨庭接受孔子詩禮的訓導。享年50歲,先孔子而死。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聖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國述聖公,孔氏後人稱其為三世祖。他受業於孔子學生曾參,頗得孔子思想的真傳,著作《中庸》,以述父師之意。孔伋成為述聖,前繼承孔子,後通過門人傳給孟子。孔伋享年82歲。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書,又善兵法,齊威王召為國相,不就,享年47歲。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歲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歲。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學、清虛、沉靜,有遁世之志。當時楚、魏、趙三國爭相聘請,孔穿不仕。享年51歲。
第八代,孔謙,字子順。為魏相。享年57歲。
第九代,孔騰,字子襄。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騰為奉祀君,專管祭祀孔子的事務,此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歲。
第十代,孔忠,字子貞。有高尚之志,被漢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歲。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漢文帝封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覽群書。漢文帝時以治《尚書》出名,征為博士,轉繼太傅,後又任大將軍。享年71歲。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時就顯示出非凡才華。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賜爵關內侯,食封800戶,號褒成君,並賜黃金200斤,宅一區,昭帝時征為博士。此為世襲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歲。
第十四代,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為關內侯。享年62歲。
第十五代,孔房。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襲封關內侯,賜932戶。 第十六代,孔均,字長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諱,改名均。好學有才,言辭清辯,奏對成章。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為褒成侯。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為太尉,上書辭謝未就職。享年81歲。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復封為褒成侯,食邑2000戶。
第十八代,孔損,字君益。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襲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闕里祭祀孔子時,孔損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為褒亭侯,食邑1000戶。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漢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為奉聖亭侯,食邑1000戶。
第二十代,孔完。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襲褒亭侯。孔完早逝,無子。由其弟孔瓚之子孔羨襲爵。 第二十一代,孔羨,字子余。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拜為奉議郎,二年(公元221年)封為宗聖侯,賜食邑百戶。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為奉聖亭侯,拜太常卿黃門侍郎,賜食邑200戶。享年75歲。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襲封奉聖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撫。歷豫章太守,襲封奉聖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襲奉聖亭侯。享年61歲。
第二十六代,孔鮮,字鮮之。好學,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襲封聖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學多才藝。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公元473年)封為崇聖大夫,食邑500戶,並給10戶以供灑掃。
第二十八代,孔靈珍。任秘書郎,襲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聖侯,賜食邑100戶。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襲崇聖侯。享年58歲。
第三十代,孔渠,襲崇聖侯。
第三十一代,孔長孫。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聖侯,食邑百戶。孔長孫有二子,長子英悊,次子嗣悊。長子早逝,無子。享年64歲。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時應制登科,授涇州司兵參軍,後升遷太子通事。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封為紹聖侯,賜食邑100戶。享年70歲。
第三十三代,孔德倫。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為褒聖侯,賜食邑100戶,朝會時位同三品。武則天時賜予璽、書、衣服等。享年71歲。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襲封褒聖侯,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會。享年56歲。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暉。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襲褒聖侯,特授國子四門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襲封文宣公,兼任兗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齊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襲封文宣公,兼兗州司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襲封文宣公,任兗州參軍,奉孔子祀,復50戶以供灑掃。享年65歲。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襲封文宣公,歷國子監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請歲給戶絹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歲。
第四十代,孔振,字國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襲封文宣公。舉進士甲科,官至監察御史,左補闕水部員外郎。享年74歲。
第四十一代,孔昭儉。襲封文宣公,授廣文博士。享年60歲。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後因時世動亂,失封爵。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廟戶孔末所殺。享年42歲。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溫如。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縣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襲文宣公。後晉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縣令。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廟及墓,召孔仁玉賜五品服。被孔氏後人譽為「中興祖」。享年45歲。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縣主簿,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累遷太子右贊善大夫,襲文宣公。享年46歲。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學、善吟詠。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襲封文宣公,兼任曲阜縣令,賜白金束帛及太宗御書印《九經》。享年38歲。
第四十六代,孔聖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襲封文宣公,兼曲阜知縣事。卒年35歲,無子。後孔延世弟孔延澤之子,孔宗願襲封。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襲封衍聖公,兼曲阜縣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將爵號改為「奉聖公」,專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廢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虛襲封奉聖公。孔若虛,字公實。死後,仍由孔若蒙的長子孔端友襲封衍聖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襲封衍聖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隨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稱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廟,金命權襲衍聖公,稱為北宗。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公元1133年)襲封衍聖公,主管祀事,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丟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備授孔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爵位,未來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歲。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濟,金熙宗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時年26歲,無子。其弟孔摠襲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夢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後兼曲阜縣令,授中議大夫,金宣宗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歲。
第五十二代,孔湞,字昭度。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襲封衍聖公。孔湞後被人告稱乃驅口賤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奪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為衍聖公。孔治是孔宗願第三個兒子孔若愚的六世孫。他們中間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後裔的襲爵,由孔湞被剝奪衍聖公爵號後,中斷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襲封衍聖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誠於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襲封衍聖公,因支庶襲封,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後代孔思晦襲封。
第五十五代,孔克堅,字璟夫,元順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襲封衍聖公,階嘉議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禮部尚書、國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詔見時,假託有病未去,後朱元璋親筆諭孔克堅,接詔後兼程進見。洪武元年十二月,欽頒聖旨,孔氏子孫皆免差役,同年賜給孔府兩千大頃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學,字士行。好讀書,善寫隸書,文詞爾雅,談笑揮灑,燦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襲封衍聖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聖公班列文臣之首。從洪武初年開始,衍聖公不兼地方官,專主孔子祀事。享年47歲。
第五十七代,孔訥,字言伯。詩書都有較高造詣,為人寬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襲封衍聖公。享年43歲。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釒右監),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襲封衍聖公。享年23歲。
第五十九代,孔彥縉,字朝紳。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襲封衍聖公。享年55歲。
第六十代,孔承慶,字永祚。未能襲爵即逝,後追封衍聖公。享年31歲。生有二子,孔宏緒、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緒,字以敬,號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襲封衍聖公。後因宮室逾制,削奪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襲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復孔宏緒衍聖公冠服家居。享年57歲。
第六十二代,孔聞韶,字知德,號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襲封衍聖公。次年新廟建,規制依舊。享年65歲。
第六十三代,孔貞干,字用濟,號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襲封衍聖公。享年38歲。
第六十四代,孔尚賢,字象之,號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襲封衍聖公,贈太子太保。孔尚賢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無子嗣,乃以孔尚賢從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襲爵,後來為避清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諱,改「胤」字為「衍」字。孔尚賢享年79歲。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對寰,號懋甲。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襲封衍聖公,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晉太子太傅。清朝對歷史上所沿襲下來的對孔家種種優待「俱應相沿」並「期於優渥」。孔胤植凡進京朝見,皇帝都遣迎勞,入朝,班列大學士之上。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僕寺街賜第一座,計門、廳、樓、房一百多間。這就是北京的衍聖公府。享年56歲。
第六十六代,孔興燮,字起呂,號輔垣。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襲封衍聖公,七年晉太子太保。享年32歲。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鍾在,號蘭堂。為人質朴愛好詩文,工於書法,擅於寫擘窠大字,善畫墨蘭。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襲封衍聖公,九年授光祿大夫,十五年晉階太子少師。清聖祖玄燁來曲阜廟謁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禮,並叫族人為皇帝講經、引駕,還請求擴展孔林、減輕租賦設置百官,玄燁均予以答應。享年67歲。
第六十八代,孔傳鐸,字振路,號牗民。好讀書,學識廣博,通禮樂,工詩詞。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襲封衍聖公。康熙年間賜孔傳鐸二品冠服,襲爵一年以後,世宗幸學,召孔傳鐸陪祀,六月孔廟遭火災,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並傳旨慰問,撥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廟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復開館輯《闕里盛典》。享年63歲。 第六十九代,孔繼棨,字體和,號純齋。未襲爵即病故,後被追封為衍聖公。享年23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代,孔廣棨,字京立,號石門。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襲封衍聖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見,並給賞賜。能詩文,著有多集詩卷。享年31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一代,孔昭煥,字顯文,號堯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襲封衍聖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歷巡幸闕里,祭祀孔子,孔昭煥命其族人、舉人孔繼汾等在詩禮堂給皇帝講經,是日弘歷謁孔林,賜孔昭煥宴、書籍、文綺、貂幣,升孔繼汾中書,族人有官者,皆進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煥上疏,弘歷大為不滿,下吏建議奪其爵,弘歷念其年少未奪。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歷到曲阜祀孔子,還京師後,將內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賜給孔府,以便在國祭時陳設。享年40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二代,孔憲培,字養元,號篤齋。博學多才,工書畫,善畫蘭,得先祖孔毓圻遺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襲封衍聖公。孔憲培原名孔憲允,乾隆皇帝親自為其改名,並將女兒嫁給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僅在孔憲培生時,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並每年得到貂皮、錦緞、筆、硯、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詩、御論、御制墨刻等多種賞賜。享年38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三代,孔慶鎔,字陶甫,號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襲封衍聖公。孔慶鎔博學多才,擅長寫詩作文、繪畫和書法,是歷代衍聖公中最有才學的著名人物。自幼善辭令,且順從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見並十幾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額、詩、圖、貂皮、朝冠、衣物等賞賜。享年55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四代,孔繁灝,字文淵,號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襲封衍聖公,晉太子太保。享年57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五代,孔祥珂,號觀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襲封衍聖公。享年29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六代,孔令貽,字燕庭。清光緒二年(公元1877年)襲封衍聖公。1915年袁世凱仍封孔令貽衍聖公,稱帝後,曾加郡王銜。曾受光緒帝召見,並在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奉母挈妻進京賀壽。慈禧太後特賞他及其母、妻御筆大「壽」字各一張,孔令貽又蒙雙眼花翎之賜。享年48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達生。1920年襲封衍聖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灣,2008年10月歿於台北,享年八十九歲,次子孔維寧繼承奉祀官。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❻ 1.如果我幫別人代買彩票,號碼是對方選的,中了獎 2.如果我幫別人代買彩票,號碼我自己選的錢也是自己出的
1 你幫別人買彩票 錢也是人家出的 號也是人家想的 就看別人願不願意給你分點
2 你幫別人買彩票 錢也是自己出的 號也是自己想的 那你就要看他是不是在你給他買了彩票以後給的錢 還是一直沒有給 如果一直沒有給 走法律途徑 那彩票就屬你個人 但是道德方面 你可以跟他商量 是不是我們一人一半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