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玉器的審美意義
中國古代玉器的審美意義
1、玉所代表的階級制度
這個在《禮記·禮器疏》就有詳細的記載:「子得天之物謂之瑞」,寓意就是只能有天子一個人得道,其他人雖然也可以得到,但是必須服從於天子。
所以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瑞玉是多麼彰顯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而且瑞玉所代表的含義是多麼的重要,不僅僅在玉器的稱呼和形式上,也在乎得到他的途徑。
2、玉所代表的美好寓意
在古時,玉器不僅代表了瑞氣,據說他還有通靈的功能。儒學之中治學主要是以現實為本,所以不信鬼神之論,但是在《禮記》之中作者雖然對於鬼神之論是抱著謹慎的態度,但在言論中卻也不排除玉有通靈的效果。
所以將玉作為祭祀神靈的神器,是因為認為玉能夠表達的祝願給神靈,而這也代表著對神靈的無限崇敬。
(1)巧奪天工傢具圖片欣賞擴展閱讀:
中國古玉器的文化內涵不僅包括設計藝術、碾琢工藝、文字記載等,而且還包括古玉器的豐富的價值、禮儀功能。宗教功能、經濟價值和裝飾功能。
古玉器的政治價值表現在古玉器是社會等級制的物化,是古代人們道德和文化觀念的載體。
⑵ 古代衙門背景屏風有幾款
沒有對屏風作出規定.但是歷史歷代都要求不能使用黃色的主色調,和用龍的圖案.
古代屏風介紹
屏風歷來是我國室內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稱之為「扆」,亦寫作「依」,即設在戶牖之間的屏風。《辭海》上載有「黼扆」「斧扆」「斧依」,都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風,因上有斧形花紋,故名。
我國古代建築大都是土木結構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鋼筋水泥房屋那麼嚴緊。為了擋風,古人開始製造屏風這種傢具。除了擋風之外,屏風還是建築物中可以移動的精巧斷隔,有的在床後安置屏風,亦作倚靠或掛置什物之用。後漢李尤的《屏風銘》有這樣一段:「舍則潛避,用則設張。立必端直,處必廉方。雍閼風邪,霧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確地道出了屏風的特徵和功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正中的寶座上,設有雕龍髹金大椅,椅後擺著雕龍髹金屏風。這樣陳設,不僅可以御風,又能增加御座的莊重肅穆氣氛。由於屏風常擺設在室內明顯的位置上,人們在屏風本身的美化和裝飾上下過許多功夫,因此它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傳統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著名手工藝品之一。
屏風有插屏和圍屏之分。插屏多是單扇的,圍屏則由多扇組成,少則二扇,多則十二扇,能隨意折疊,可寬可窄,使用方便。製作屏風,一般採用木板,或以木料為骨,蒙上絲織品作為屏面,用石、陶或金屬等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飾以各種彩繪,或鑲嵌不同題材的圖畫,也有全素的屏風。帝王貴族們使用的屏風,用材尤其珍貴,做工精細,畫面豐富多彩,瑰麗奪目。據史書記載,在西漢皇室的宮廷里,曾使用過璀璨斑斕的雲母屏風、琉璃屏風和雜玉龜甲屏風等。《太平廣記•奢侈•趙飛燕》稱,西漢成帝時,皇後趙飛燕,向以揮霍無度聞名於世,有一次臣下向她進獻三十五種貢品,其中就包括雲母屏風和琉璃屏風。後世還出現有琺琅屏風、象牙屏風等等。這些屏風價值連城,多為統治階級專用的奢侈品。所以《鹽鐵論•散不足》說,「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
在我國,屏風的使用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留存的實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屏風,可說是現在見到的我國最早最完整的屏風實物。這是一具彩繪漆插屏,木胎,長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長72厘米,寬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兩個承托的足座。屏面髹漆,一面紅漆地上滿繪淺綠色油彩,中心繪一谷紋圓璧,周圍繪幾何形方連紋,邊緣髹黑漆地,朱繪菱形圖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紅、綠、灰三色油彩繪雲紋和龍紋。但見一條游龍飛舞於長空之中,昂首張口,騰雲遣霧,體態輕盈矯健,形象神奇生動,富有想像力和藝術魅力。綠色龍身,丹赤鱗和爪,邊緣菱形圖案呈朱紅色,色調醒目鮮艷,畫工技巧高超,落筆瀟灑利落,剛柔結合,奔放有力。
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了許多簡冊,其中第217簡記載:「木五菜(彩)畫並(屏)風一,長五尺,高三尺。」簡文所記的尺寸,可能是當時一般實用屏風的尺寸。漢代5尺約合現在公制1.2米左右。但出土的這架彩畫漆屏風與該簡文所述的尺寸不符,面積要小一些。
馬王堆一號漢墓共出土了184件絢麗繽紛的漆器。就其胎骨質地來說,不外木、竹胎和夾紵胎兩類。這具屏風的胎骨經鑒定為斫木,製作比較粗糙,可能是一件模擬死者生前使用過的實物的明器,專為陪葬而准備的。
經專家鑒定,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年代,在漢文帝前元五年(前175)之後,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之前。死者可能是第二、三代軑侯的妻子,也可能是第一代軑侯的妻子。因此這架彩繪漆屏風,距今已有二千一百餘年的歷史了。它的首次完整出土,為我國研究屏風史提供了稀有的實物資料。
是否有比西漢更早的屏風實物出土呢?現在有的學者認為近年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虎噬鹿銅器座、錯金銀犀牛銅器座及錯金銀水牛銅器座,可能就是一架屏風的柱礎。器座上都有銎,虎噬鹿器座為雙銎,犀牛和水牛器座各為一銎。三個器座共有四個銎,銎上還殘留有木榫,可惜出土時已看不到屏面的形狀及其大小了,它可能就是一件圍屏的柱礎。當然,這一點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比起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漆屏風遲得多的模擬明器,則有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彩繪木屏風架,以及河南洛陽澗西七里河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小型陶質屏風。
說起古代實用屏風,則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墓的一架漆畫屏風。這是南北朝後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經朽毀了,所餘五塊屏板還比較完整。板高約八十厘米,還有四件淺灰色細砂石精雕的小柱礎,每個高十六點五厘米。如果復原起來,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風,其形狀不同於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設置在床頭的圍屏。
紫禁城宮殿里每個殿堂上的寶座後面,幾乎都設有屏風,如「紫檀嵌黃楊木雕雲龍屏風」「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圍屏」「雕龍髹金屏風」等都是清代極為珍貴的工藝品。屏面上的紋飾更是巧奪天工,美不勝收,有浮雕的雲龍紋,有鑲嵌和刺綉的花鳥、山水、人物等各種圖案。它們是我國古代屏風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國手工藝的高度水平。
該文章轉自[語文123資源網]: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709/27509.html
⑶ 中國工藝美術史的資料
《中國工藝美術史》網路網盤免費在線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DgVOsCpwdTttKm2M5sagug
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⑷ 《蘇州園林》說課稿
蘇州園林》說課稿
周崇典 黃發蓮
一.說教材
1.本單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初中第四冊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聯系生活,著重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第一單元是說明文教學的的起始單元,教材選編的五篇課文內容有別,形式各異,但都從具體事物寫起,或說明事物的外在特徵,或揭示事物的內在原理,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一個新奇的世界。教學本單元,一方面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另一方面要著力幫助學生領悟文中說明對象的特徵,理解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次序、運用怎樣的方法和語言來說明事物特徵的。
2.教材簡析:《蘇州園林》是一篇帶有文藝性的說明文。說明了蘇州近二百處園林的共同特點和給人的整體印象,即「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3.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說明文、什麼是說明的對象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學習本文層次分明、表達靈活、語言簡潔的特點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1.快速閱讀,感知形象
在簡要的導入之後,立即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在3—4分鍾內讀完全文(本文共1551字,每分鍾約讀400—500字),並思考,這篇課文說明的對象是什麼。
注意:這篇課文所要說明的,不是蘇州某個園林的特色,而是蘇州近二百處園林的共同特點和給人的整體印象。
2.定向閱讀,提取信息
(1)文章1、2段總體說明了蘇州園林的重要地位和總的特徵。從文中提取出可以概括這個特徵的一個句子。——「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個特徵又體現在哪四個方面?——「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這是全文的綱)
(2)下面請同學們提取3—9段的中心句,並抓住這四句話理解課文內容:先從布局(第三段)、配合(第四段)、映襯(第五段)、層次(第六段)這四個角度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的主要特徵。接著又從園林的細部著眼,介紹角落的布置(第七段)、門窗的雕琢(第八段)、油漆彩繪的調配(第九)所體現出的圖畫美。
第十段欲言又止,結束全文,引人回味。
3.可視閱讀,學會鑒賞
准備一些宮殿式建築、西方園林中的行道樹、北京的宮廷園林和蘇州園林的圖片,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同學們比較鑒賞,感覺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提高同學們鑒賞造型藝術的能力。
4.句段品讀,學習語言
(1)文章用語典範,簡潔精美,試找出自己喜歡的語例加以品析。如:
①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典範、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蘇州園林繼承了古代園林藝術傳統,濃縮了中國園林藝術精華,具有典範性)
②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藝術是一種精神的創造,是體現個性的審美活動;技術僅僅是長期重復勞動中獲得的經驗、知識或技巧,二者有層次高下之別)
③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盡管花牆和廊子作為一個隔界把景緻分為幾個部分,但是好像並沒有真的把景緻分開。)
④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體現了匠師們的細心和匠心,善於注重圖畫美,使單調變為多彩)
(2)文章段式規范,結構嚴謹,教師選擇一兩個有代表性的語段設計練習,指導閱讀(這個環節要特別注意說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
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1.指出下面的詞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
①相間: ②閱兵式: ③不感到寂寞:
2.文段的中心句是:
3.文段的結構方式是:
4.蘇州園林栽種樹木的特點是:
5.蘇州園林修剪樹木的特點是:
6.文段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是:
7.文段說明對象的特徵是:
(參考答案:1.①一個隔著一個;②整齊劃一的;③一年四季都開花 2.第一句 3.總分 4.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 5.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 6.打比方、摹狀貌、作比較、舉例子 7.著眼在畫意)
5.美文聯讀,鼓勵創新
組織同學們通過網路或圖書館或是其它途徑查找以「蘇州園林」為「話題」的美文,比較閱讀,感受說明文的文體特徵,對層次較高的同學,可以指導他們寫「話題作文」鼓勵他們大膽表達、積極創造。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
快速閱讀,感知形象;定向閱讀,提取信息;可視閱讀,學會鑒賞 這三個部分主要採用自主學習的方式。前兩個部分主要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三部分要求同學們聯系自己的視覺感受,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去品味美、鑒賞美。對於層次較高的班級,還可以組織同學們暢談審美體驗。
2.合作學習。
句段品讀,學習語言 主要採用合作的學習方式。品味詞語這一塊,可先讓同學們用「我發現文中××詞用得好,好在……」說話,然後以學習小組的方式,整理上述發言,共同探討本文典範精美的語言。精段閱讀這一塊可以先由老師給出示例,並指出說明文擬題的常規考點,之後讓同學們相互自選美段出題,相互檢測,鍛煉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探究式學習。
美文聯讀,鼓勵創新 這個環節可以課前完成,也可課後去做。主要鍛煉他們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使他們逐步養成勤思索、善探究、常積累的習慣。
-
⑸ 夢想世界 傢具問題
在傢具師哪裡點 關於拆除傢具用活力做什麼什麼符 然後右鍵點符 在點傢具就可以拿起來了,,
⑹ 名貴木材
木材因地層變動而久埋於土中者,稱為『陰沉木』,也叫『陰木沙』。一般多為杉木,質堅耐久,舊時以為制棺木的貴重木料。」山之北,水之南皆曰陰,一般將生於山北或秋冬生者稱之為陰木。而陰木顯然與陰沉木有異,陰木為生於地上之木,陰沉木則是久埋於地下之木。
陰沉木並不單指杉木一種,而是久埋於地下未腐朽、可以為器的多種木材的集合名稱。這些木材的共同特點為耐潮、耐蟲、耐腐並具香味,油性重。其種類繁多,主要有柏木、杉木、楠木、椆木、野荔枝木、苦梓、綠楠、鐵力等。陰沉木在各地均為不同的名稱,東北松花江流域稱之為「浪木」、「沉江木」,四川稱之為「烏木」(主要陰沉木顏色一般呈深色)。四川成都還有一個「烏木藝術博物館」。但實際上四川是不產烏木的,烏木產自於非洲、南亞、東南亞地區。四川的所謂「烏木」實為陰沉木,二者在概念及本質上均有天壤之別,不可混為一談。
[編輯本段]形成原因
陰沉木除按樹種分類外,還按陰沉木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 沉於河流泥沙之中,一般是由上游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而將樹木沖入河流深埋於河床;
2. 地震所造成樹木掩埋;
3. 埋於地下數年之棺木。由於以上原因,陰沉木顏色一般趨深且色差明顯。因長期深埋,含水豐富,木材加工時極易開裂、變形、翹曲,但乾燥後加工表面十分潤澤光亮,手感極佳。歷史上陰沉木一般用於棺材或小器物的製作。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皆把陰沉木傢具及陰古沉木雕刻的藝術品視為傳家、鎮宅之寶,辟邪之物。歷代以來,特別是明清時期,陰沉木尤其成為各代帝王建築宮殿和製作棺木的首選之材。清代帝王更將其列為皇室專用之材,民間不可私自採用。
[編輯本段]民間流傳
在中國民間,陰沉木即炭化木,蜀人稱之為烏木,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神木」。陰沉木的形成久遠,據可考資料記載:遠古時期,原始森林中的百年千年名貴古木,由於遭受到突如其來的重大的地理、氣象變化(如地震、山洪、雷擊、台風等),有的被深埋於江河湖泊的古河床、泥沙之下,有的被埋藏在缺氧的陰暗地層中,時間長達數千年,甚至幾萬年,它們歷經激流沖刷、泥石碾壓、魚啄蟹棲,以致形狀各異,姿態萬千。經大自然千年磨蝕造化,陰沉木兼備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韻,其質地堅實厚重,色彩烏黑華貴,斷面柔滑細膩,且木質油性大、耐潮、有香味,萬年不腐不朽、不怕蟲蛀,渾然天成。古籍中記載個別樹種還具有葯用價值。它集「瘦、透、漏、皺」的特性於一身,不愧享有 「東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的美譽。
陰沉木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名貴木材,稀有之物,是尊貴及地位的象徵。我國民間素有「縱有珠寶一箱,不如烏木一方」和「黃金萬兩送地府,換來烏木祭天靈」的民諺。在古代,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皆把陰沉木傢具及出自陰沉木雕刻的藝術品視為傳家、鎮宅之寶,辟邪之物。歷代以來,特別是明、清時期,陰沉木尤其成為各代帝王建築宮殿和製作棺木的首選之材。清代帝王更將其列為皇室專用之材,民間不可私自採用,致使陰沉木更加稀少。民國時的竊國大盜袁世凱,逆歷史潮流而動,「皇帝夢」沒做多久就一命嗚呼。但為了顯示曾有過帝王身份,其家人費盡心思,耗費大量家財覓得陰沉木,為其拼了一副棺木。這雖是歷史笑談,但從中也看出了陰沉木的貴在難求。
嚴格說來,陰沉木已超出了木頭的范圍,而應將之列為「珍寶」的范疇。這是因為,在故宮博物院的「珍寶苑」就珍藏有陰沉木雕刻而成的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可見其珍貴的程度已遠遠不是一般木頭所能企及的。陰沉木傢具及藝術品就其質地、文化價值和升值前景看,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甚至已經超過了名貴的紫檀木。
陰沉木由來世上稀,可同珠玉斗京畿。「泥潭不損錚錚骨,一入華堂光照衣。」由於其數量稀少,成材率低,不可再生,又極具觀賞價值,因而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附加值。利用陰沉木獨有的材質,古奧的神韻及千姿百態的藝術造型製作的傢具和藝術品,是自然與人文高度融合的藝術品,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陰沉木四川人稱之為烏木它是兩千年至萬年前,古四川地域天體發生自然變異,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將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窪處。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樹木,在缺氧、高壓狀態下,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炭化過程而形成,故又稱「炭化木」。
神奇的三星堆烏木與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物一樣,是四川人類的寶貴遺產,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活化石之美稱。
烏木主要分布在四川四條大江及其支流區域。經多位烏木愛好者取樣作炭十四同位素測定,大多數烏木的年代為距今兩千多年至四萬年之間。
可見烏木歷經歲月滄桑、飽受多種自然外固和內固之力,使其天然形狀怪異、古樸、典雅,儀態萬千。難怪外國人參觀後,驚嘆為「東方神木」。
三星堆附近的古河床,是烏木最集中的出產地之一。經中國地質大學檢驗中心炭14測定,其烏木年齡為3200土50年。本人收藏的各種烏木距三星堆只有10公里遠。
烏木的種類繁多,有:麻柳樹、青岡樹、香樟樹、楠木(金絲楠木、小葉楠木)紅椿木、紅豆杉、馬桑、黃柳木、黃柏、槐木、檀木等。一般帶有香味和殺菌特徵的樹種才能形成烏木。在德陽市綿遠河一帶還發現3米直徑的大烏木,可見遠古時代生態環境是多麼美好、壯觀。
烏木本質堅硬,多呈褐黑色,黑紅色,黃金色,黃褐色。其切面光滑,木紋細膩,打磨得法可達到鏡面光亮,有的烏木本質已近似紫檀。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蟲,是製作藝術品、仿古傢具的理想之材。
考古學家通過三星烏木復原當時的生存環境破譯了三星堆出土了大量大象牙之謎。正是烏木的靈性,故宮博物院的老師測出烏木還有顯著的促進血液循環,延年益壽的功能。蜀人視之為辟邪納福之寶。
由於烏木為不可再生資源,開發量越來越少,一些天然造型的烏木藝術品極具收藏價值。 陰沉木是數千年乃至數萬前的古樹由於山體滑坡等自然原因沉入江河裡,經河水、沙石的長年浸泡和磨壓,木質結構發生變化,正處於向化石轉變的階段。所以,陰沉木的學名又叫「化石木」。每當汛期,在洪水沖擊下,少量陰沉木會從河底泛起,被沖到岸邊「重見天日」。
陰沉木很奇特。一般木頭燒出的是白灰,而陰沉木燒出的是黃灰。陰沉木很硬,用電鋸切割常能鋸出火花來,而且很難打磨。用陰沉木做的傢具上了菜油後烏黑鋥亮,根本不用再上漆,而且年代越久遠的陰沉木色澤越深。人們發現用小塊陰沉木泡酒或將其燒成灰泡水喝能治感冒,於是陰沉木又被當地農家當做葯來收藏。陰沉木還是上好的雕刻材料。同時由於陰沉木介於木石之間,雕刻起來手感很好,用它雕刻出的作品上油後或黑里透亮,或黃中滲紅,質感非常強,很適於表現細膩傳神的作品。
專家介紹說,在中國,僅黃河龍羊峽和長江三峽地區有發現陰沉木的記載。據分析,除有較大流量和水壓的河流條件外,形成陰沉木還須河兩岸有坡度較大的山峰,有產生滑坡等地質變化的條件。而長江三峽地區和黃河龍羊峽地區剛好同時具有這幾個條件。但龍羊峽水庫建成後,龍羊峽便再無發現陰沉木的記載,使長江三峽地區成為國內僅有的陰沉木發現地。三峽地區也僅限於奉節縣、雲陽縣和巫山縣一帶約200公里長的區域才有,其中尤以奉節縣發現最多。估計在三峽水庫建成後,這里將再也不會有陰沉木出現,人們手上保留的陰沉木將成為「絕版」。
⑺ 中式風格的家裝主要有什麼造型的
1、文化背景
任何風格的演繹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作支撐,以此來傳遞人們的生活追求。新中式風格就是以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為背景,營造極富中國浪漫情調的生活空間,如紅木傢具、青花瓷、宜興壺等,都體現了濃郁的東方美,這正是新中式風格與其它風格的不同之處。
2、空間層次
新中式風格講究空間的層次感以及跳躍感,尤其是在隔絕視線的地方,使用中式的屏風、木門、工藝隔斷等。通過這種新的分隔,單元式住宅展現了中式家居的層次美,再加上簡約的造型為基礎,增添了中式元素,使整體空間更加豐富,有格調,有氣質。
3、整體線條
新中式裝修講究線條的簡單流暢,精雕細琢。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性元素,如中國結、山水字畫、花卉、瑞獸、「回」字紋、波浪紋等常在新中式傢具上,造型簡潔流暢,雕刻圖案簡潔又復雜的巧妙融合,既透露著濃厚的自然氣息,又體現出巧奪天工的精細技藝。
⑻ 青銅器有哪些著名的器皿
青銅器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製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一起來看看著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四羊方尊
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獨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動靜結合,寓雄奇於秀美之間,可謂巧奪天工。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設計成四個大卷角羊,增加了變化,在寧靜中突出威嚴的感覺。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用以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
毛公鼎
西周晚期器物。道光末年出於陝西省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完整的冊命。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
大克鼎為西周後期著名重器,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大克鼎形體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銘文前段14行有陽線格欄,後段格欄制范時除去。銘文用筆厚重質朴,筆勢遒勁雄偉,形體舒展、挺拔,雖用圓筆,也有其偉岸與雍容之態度。「大克鼎」出土於清末金石學和金石書法鼎盛時代,故其銘文書法在當時倍受推崇。
蓮鶴方壺
河南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分別收藏有一件蓮鶴方壺。這兩件蓮鶴方壺原本是一對,它們碩大的器形、優雅的曲線、純青的工藝、精美的紋飾,尤其是頂端盛開的蓮瓣之中挺立展翅欲飛的仙鶴,清新雋永,令世人嘆為觀止。然而,這對蓮鶴方壺的發現、收藏和流傳,卻有著曲折傳奇的經歷,方壺的背後,也蘊含著的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內涵。
戰國編鍾
1978年夏天出土於湖北隨縣(今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戰國早期曾國君王曾候乙墓。這是一種打擊樂器,供古代宗廟祭祀和宴請賓客時使用。全套編鍾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件,外加楚惠王贈送的一件鍾,共65件,總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編鍾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三層鍾架上。鍾上均鑄有篆書銘文,共二千八百餘字,其內容全面地反映了戰國時期我國樂律學達到的高度水平。
長信宮燈
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後(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