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居工藝品如何選擇
了解工藝品的材質特點:木質製作的工藝品不單做工輕巧而且性價比比較高,擺放在家中還能給人帶來原始的質感;陶瓷工藝品歷史悠久、工藝考究、做工精緻,是人們比較喜歡工藝品類型,但是陶瓷工藝品比較容易碎,業主在打掃衛生或挪動的過程中要格外小心;金屬製成的工藝品,結構堅固且不易變形,價格也比較高,時日久了容易發生化學變化。
居室風格的搭配:裝飾工藝品雖然顏色豐富風格多樣,業主在選擇時也要根據居家風格特點有條件地進行選擇。根據裝修風格選擇工藝品不至於挑選時太盲目,而且這樣搭配的效果往往比較出眾。
檢查製作工藝:由於裝飾工藝品的產品類型比較多,業主在購買時盡量挑選結構完整、工藝精良、雕刻傳神、圖案清晰且色彩均勻的工藝品。如果挑選金屬工藝品則要觀察面漆是否光滑,用手觸摸是否有凹凸感;玻璃工藝品要看玻璃燒制的質量與表面的彩繪水平等
陶瓷工藝品聽聲音:將飾品放在櫃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輕彈幾下,聲音清脆響亮說明質量好。如果聲音有異常,則說明有裂紋,內傷或破損現象。如果是大件飾品,還應該在不同的部位聽其聲音。
檢查工藝品的二次熔接處:把帶浮雕類的飾品,如花瓶兩邊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形型的,也就是說是粘到主體上去的。選購時應仔細觀察這些部位有無間隙、分離感等,同時還應注意平滑順暢、過渡自然,無粘接痕跡
2. 智能化時代 智能家居產業都有哪些變革與趨勢
此前,Marvell公司無線與物聯網業務部負責人曾表示「中關村在線的調查數據顯示,55%的中國消費者對新技術有熱情,大家對將自己的住所改造成智能家庭非常有興趣。」但買一件智能家居,就需要下載對應的一款App,家中的智能家居越多,手機應用程序越多。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樣的消費體驗算不得「智能」,未來智能家居可以脫離App來使用物聯網技術。
眼下,App雖然可以逐步實現智能家居總開關的功能,可以沉澱用戶數據,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交互,但App只是一款應用程序,並不能自主識別應用場景。這種情況下,智能家居對家庭環境的改善效果並不明顯,從而也極大制約了智能家居的發展。
而物聯網技術則不然,物聯網的出現,讓智能家居迎來了峰迴路轉之勢,為智能家居帶來了新的發展生機。作為最貼近百姓生活的智能家居,也成為了物聯網進入百姓生活的切入點。智能家居遇到物聯網後,整個行業面貌都變得煥然一新。物聯網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目標是發展綠色全無線技術,包括感知、通訊等等不僅要求極低功耗,而且要求全無線覆蓋、高可靠連接、強安全通訊、大組網規模、能自我修復。具體到家庭應用就是要求安裝非常簡單,使用非常方便,維護不用操心,擴展隨心所欲。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普通消費者看著簡單的說明書就能夠自己迅速組裝完成整套智能家居系統,而且不需要專業人員的參與,這是物聯網型智能家居產品的一個重要特點。
發展物聯網也是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據新華社消息,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2015年達到7500億元,「十二五」時期年復合增長率為25%。同是,在11月1日落幕的2016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權威專家和政府部門有關負責人認為,物聯網產業爆發式增長已為時不遠。智能家居無疑會從加速發展的物聯網產業中得到不少利處。
目 標
「以人為本」的智能生活
時間到了2016年,在過去幾年的大浪淘沙中,很多資源欠缺的智能家居企業相繼離開這個市場,漸漸的出現了一批以霍尼韋爾、施耐德、羅格朗、小米等為代表的優秀企業。他們經歷了多年發展,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但同時他們也表示,雖然目前挺過來了,但目標還不清晰。正如霍尼韋爾安防集團住宅行業總經理侯海江所說,「智能家居的確發展火熱、潛力無限,但這其中也有很多難題,很多智能家居廠商根本沒弄清楚智能家居是什麼?什麼樣的產品才真正的適合民眾?它的真正核心是什麼?」
答案就是「人性化」。
智能家居必須以人為根本,以人作為服務對象,滿足人們天性中追求豪華美麗的需求,滿足人們天性中慵懶、喜歡控制一切的需求,滿足人們天性中好奇、追尋結果的需求,滿足人們天性中鍾愛物品、享受物質的需求,滿足人們天性中安全、便利的需求,滿足人們天性中擺闊、驕傲、自我陶醉的精神需求。這就是智能家居的存在的意義。
去年,首屆亞洲消費電子展CES ASIA上,京東、科大訊飛聯手推出語音控制智能音箱。當你回到家,念叨「叮咚叮咚,我心情不好,給我來首歌吧。」那台「叮咚」音箱就會自動開啟,給你選播一首歌曲,安撫你的小心靈。當然你也可以進一步下發指令,「叮咚叮咚,開空調!」「叮咚叮咚,拉開窗簾!」
數據顯示,在現階段用戶接受度較高的智能家居集成應用功能中,影音集成、家庭安防、智能燈光以及以背景音樂、電動窗簾等為代表的單系統第三方設備佔比相當,成為當下智能家居集成項目應用的主要功能延伸。家庭安防因其突出的剛性需求要素,成為不少終端用戶在智能家居功能選擇時的首選要素。影音集成和智能燈光系統則憑借各自在細分功能化領域中的特色應用備受關注。
目前開發智能單品的多為中小企業,這類企業擁有創新能能力,但缺乏研發資金和技術支持,急需融資以實現產品技術的延續,但在投資人眼中,中小企業開發的智能單品要「夠酷」,方能打動投資人的心。但從目前狀況看,智能產品的落地不盡如人意,很多產品為智能而智能,對使用者沒有實質意義,很難打動消費者。
科大訊飛副總裁胡郁曾表示,智能家居的發展大致離不開三類人工智慧技術:一是計算智能,即機器「能存會算」的能力,如現在比較火的無人機,依靠的就是計算機本身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二是感知智能,即機器具有「能聽會說、能看會認」的能力,比如科大訊飛和京東共同推出的叮咚智能音箱,便是應用了語音合成、識別等感知智能技術;三是認知智能,即機器具有「能理解會思考」的能力。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推進新一代的「腦計劃」,如美國的「Brain Initiative」、歐洲的「Human Brain」計劃。
IBM將機器的認知智能表述為「情感交流」,覺得智能家居最重要的成員是家庭智能伴侶,能時時實現機器與人的交互。微軟小冰、微軟小娜便是該理念下的產品。
「目前智能家居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整合現有的技術,找到一個需求的引爆點,做出能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產品。蘋果最成功的一點就是把目前成熟的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對相關產品的使用需求。」
近幾年來,情感陪護機器人如雨後春筍填補了智能家居的空白,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2015年小魚兒科技公司發布的「全球首款家庭智能陪伴機器人——小魚在家」。該產品是「陪伴式通訊體驗」理念下的產物,主打家庭陪伴。來自小魚兒科技的統計顯示,有了「小魚在家」後,四成多的家庭會每周至少一次異地多點呼叫,分散在各地的一家人至少每周「聚會」一次。
無論怎樣,家居生活邁向智能化是必然趨勢,因此,智能家居作為一個產業藍海,前景不可估量。隨著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相繼進入智能家居產業,多樣化的產品逐漸形成智能生態圈,產品的成本也逐步向平民化的趨勢邁進。從有線到無線、從概念炒作到應用實施,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歷程,智能家居終於實現了質的跨越,並最終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