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米拉公寓傢具

米拉公寓傢具

發布時間:2022-05-20 20:22:41

A.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與歐洲新藝術運動的比較

19世紀末,在英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拉斯金——莫里斯的「美術家與工匠結合才能設計製造出有美學質量的為群眾享用的工藝品」的主張影響下,英國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工藝品生產機構。1888年英國一批藝術家與技師組成了「英國工藝美術展覽協會」,定期舉辦國際性展覽會,並出版了《藝術工作室》雜志。拉斯金——莫里斯的工藝美術思想廣泛傳播並影響歐美各國。這就是所謂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但是,由於工業革命初期人們對工業化的意識認識不足,加上當時英國盛行浪漫主義的文化思潮,英國工藝美術的代表人物始終站在工業生產的對立面,進入20世紀,英國工藝美術轉向形式主義的美術裝潢,追求表面效果,結果使英國的設計革命未能順利發展,反而落後於其他工業革命稍遲的國家。而歐美一些國家從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得到啟示,又從其缺失之處得到教訓,因而設計;思想的發展演變快於英國,後來居上。

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啟示,19世紀最後10年和20世紀前10年,歐洲大陸出現了名為「新藝術派」的實用美術方面的新潮流。新藝術運動的最初的中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隨後向法國、奧地利、德國、荷蘭以及義大利等地區擴展。

「新藝術派」的思想主要表現在用新的裝飾紋樣取代舊的程式化的圖案,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主要從植物形象中提取造型素材。在傢具、燈具、廣告畫、壁紙和室內裝飾中,大量採用自由連續彎繞的曲線和曲面。形成自己特有的富於動感的造型風格。

索爾威旅館

「新藝術派」在建築方面表現在:在樸素地運用新材料新結構的同時,處處浸透著藝術的考慮。建築內外的金屬構件有許多曲線,或繁或簡,冷硬的金屬材料看起來柔化了,結構顯出韻律感。「新藝術派」建築是努力使工業藝術與藝術在房屋建築上融合起來的一次嘗試。

代表建築有戈地設計的米拉公寓、巴特羅公寓和霍爾塔設計的布魯塞爾讓松街6號住宅、索爾威旅館等。

B. 為什麼說新藝術運動在現代設計史上發揮了承前起後的

新藝術」一詞成為描繪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藝術運動、以及這一運動所產生的藝術風格的術語,它所涵蓋的時間大約從1880年到1910年,跨度近30年,是在整個歐洲和美國展開的裝飾藝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的風格現象被許多批評家和欣賞者看作藝術和設計方面最後的歐洲風格,它的內容幾乎涉及到所有的藝術領域,包括建築、傢具、服裝、平面設計、書籍插圖以及雕塑和繪畫,而且和文學、音樂、戲劇及舞蹈都有關系.

安東尼·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是近代(19世紀末)新藝術運動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位充滿神秘色彩的、非常有才華的世界級建築大師。高迪一生在巴塞羅那做了非常多的作品,所以巴塞羅那被稱為高迪之城。他是在不自覺的打造原來古典建築的城市,呼應了當時風靡歐陸的新藝術。他的作品裡運用了許多仿生的手法,包括一些功能性非常強的,都是自由曲線象植物根莖……他還受到了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其實,日本浮世繪鮮亮的色彩和裝飾勾線不僅影響梵高和印象主義,還極大的影響了新藝術運動。

他的室內空間完全突破了當時傳統的的古典建築的室內空間。米拉公寓的頂部窗口處設了一面凸透鏡,可以清楚的看到整個頂部的外觀。從米拉公寓的天花看得出仿植物根莖的手法,凹凹凸凸的貼在頂上像浮雕一樣。我們在一個「上海1930」的中餐廳里看到模仿高迪在古艾公園做的火蛇,雖然它與中餐廳的中式氛圍有些不太諧調,但可以看出巴塞羅那人對它的喜愛。像窗戶、鏡子、掛衣架、電話、椅子等等都是採用仿生的手法,彎彎曲曲的,運動的自然主義。可想它的製作施工是非常有難度的。

我們從他的模型里可以看到,在他的建築里幾乎很難看到直線,全都是弧線的,自由曲線,它的風格和比例尺度,與古典主義的結構與裝飾風格完全不同,與現代的直來直去的感覺也完全不同。高迪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柯布西耶。柯布西耶說:「高迪設計的聖家族教堂學校的波浪頂非常具有原創性,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繼而影響到後面建築師、設計師、包豪斯以及整個教育體系。

他設計的椅子採用有機特徵的圖形,坐上去非常舒適,在仿生的角度里很好的貼近人體曲線,如臀部、腰部很吻合。中國古典的圈椅坐上去也未必有這么舒服。

我們先看高迪之家和米拉公寓的傢具,然後再看奧賽博物館里收藏18世紀末新藝術運動的傢具樣式,它們的樣式都是在仿植物的根莖、藤、鞭紋的形態,它在很大意義上突破了古典建築,這樣或那樣的教堂、皇宮,它是現代主義的一個進化過程。盧浮宮附近的一個地鐵站入口處,它在新藝術運動時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包括路燈、欄桿等),很象植物的根莖一樣仿生設計。還有一些建築的入口,如玻璃、鐵藝,象貝殼一樣的屋檐,這都是在當時對它非常有影響的特徵與標志。

因此,我們知道,新藝術運動對於現代設計史而言,是繼承古典主義,開拓現代主義的一個承前啟後的轉折點。

C. 現代有那些著名的傢具設計師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
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
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
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
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
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後只
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優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製作精確、
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
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於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F.L.賴特將別墅建在
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於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
新。建築動勢的性質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
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築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在切斷
北岩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築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
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
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築師:w.K.哈里森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築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
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
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
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
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
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
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
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
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築,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
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
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 *** 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
現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
「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的內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築就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並於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
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
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
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於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采
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造新形式的「現代建築」,並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
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位於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築
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
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
正是這種傾向的典範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牆牆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
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製成,牆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牆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築的細部處理都經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和工
藝的審美品質。西格拉姆大廈實現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代
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日本東京(1964年)
建築師:丹下健三
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是60年代的技術進步的象徵,它脫離了
傳統的結構和造型,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的整體構成、內
部空間以及結構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傑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對日本文化的獨到理解,
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館、室內球技館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採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的懸索屋頂結構,創造出帶有緊張感、力動感的大型內部空間。
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似乎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發揮出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傑出才能。該建築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現代建築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
為之前與之後兩個歷史時期。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建築師:J.伍重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
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造型奇特,
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著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
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
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規模龐大,佔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確良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
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
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同
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
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美國(1973年)
建築師:山琦實
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築物之一。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佔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築組成的建築
群,包括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的政府貿易機構使用以及國際商品展
覽用的九層大樓和兩座主要建築——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兩座大樓都是方柱形體,
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面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面積合計有93
萬多平方米。大樓的外牆是排列很密的鋼柱,外表包以銀色鋁板。大樓受到很大的風壓
力,在普通風力下,樓頂擺幅為2.5厘米,實測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個世界貿易
中心有5萬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達8萬人次。兩座大樓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
間電梯,8部貨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載55人。電梯可直達能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
並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於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
建築師:R.羅傑斯和R.皮亞諾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總造價約4.8億法郎,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
下四層。該建築內設有工業設計中心、音樂與聲學研究所、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情報
知識圖書館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整個建築被縱橫交錯的管道和鋼架所包圍,根本不像
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廠。這座藝術文化中心是義大利建築師R.
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共同設計的。他們認為現代建築常常忽視起決定性作用的
結構和設計。為了改變這一陳舊的觀念,特意把結構和設備加以突出和頌揚,6層樓的
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都懸掛在立面上,並塗上大紅大綠的色彩。
建築師有意將這座建築設計成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將內部做成寬敞的無阻攔的大空間,
允許內部布置靈活變動。這座中心是本世紀高技派建築的代表作。
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年)
建築師:貝聿銘
對貝聿銘而言,國家美術館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造一幢單純的建築物,基地受
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盛頓的地位、建築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
挑戰。
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包括陳列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兩部分。它在議
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是白宮前最後一塊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狀不完整,是
個斜角的楔(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面向1941年
建的舊館(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築)。同時,陳列館和研究中心兩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一些麻煩:在一個面上設兩個門,處理得不好,會使人感
到一個是大門,一個是「狗洞」。設計者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陳列館;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進陳列館的大門設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邊,研究中心的小門設在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縫里。這座建築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
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閑簡潔而又莊重典雅。陳列館的中心是個
多層空間,有縱橫天橋聯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縱橫跨過的棧橋或挑出
及四進的廊子。參觀者在其中走動時,步移景隨,空間景象變化萬端。東館與古典主義
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開幕時由卡特總統親自剪綵,
他稱贊這座建築是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
海伊美術館,美國亞特蘭大(1983年)
建築師:R.邁耶
美國建築師R.邁耶以擅長設計美術館而聞名,海伊美術館外部造型復雜多變,輪廓
生動。R.邁耶的建築作品用白色,在陽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層次十分豐富。內部有一扇
形中庭,內部空間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綿延流動,景象萬千。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國(1985年)
建築師:N.福斯特
這是英國建築師N.福斯特的作品。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
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
內空間也盡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高技派」建築風格,這
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
倫敦勞埃德大廈,英國(1979~1986年)
建築師:R.羅傑斯事務所
擅長以外露結構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風格的理查德·羅傑斯是當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這座位於倫敦的勞埃德總部大廈包括一個12層、
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建築師考慮
到公司的持續擴展和建築的分期擴建的可能,在設計中有意將用鋼板包裹的樓梯塔和主
要管線,以及結構部分均暴露在建築 *** 。這一具有創新精神的做法曾令眾多的建築師
感到驚訝。它體現了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水平所賦予建築的新形象,並使建築物具有持續
「生長」的可能。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1988年)
建築師:貝聿銘
1988年建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貝氏將擴建
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場地狹窄的困難和新舊建築矛盾的沖突。
擴建部分的入口放在盧浮宮的主要庭院的中央,這個入口設計成一個邊長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這是貝聿銘研究周圍建築物的心得,也再度證實了貝聿銘設計與
環境的緊密關系。金字塔的底邊長35.4米,底邊與建築物平行,亦即與方位平行,與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強化了與環境的關系。金字塔的體形簡單突出,而全玻璃的牆體
清明透亮,沒有沉重擁塞之感。起初許多人反對這項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後獲得廣泛
的贊許。玻璃金字塔周圍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轉了45度,在西側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為入口廣場,以三個角對向建築物,構成三個三角形的小水池,這三個緊鄰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鏡般,在雲淡天晴的時節,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與環境相
結合,又增加了建築的另一向度而豐富了景觀。在轉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緊鄰著另外
四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構成另一個正方形,與金字塔建築物平行,每個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噴泉,像是碩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崙廣場,貝聿銘將
建築與景觀完整地合成為一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1989年)
建築師:貝聿銘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
時6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
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心區,樓高70層,總高度達315米(連同頂部的天線),總建
築面積為128.60平方米。建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大廈底層鋪砌深淺不一
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大廈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鋼焊斜撐,這不僅給大廈外觀帶來獨特的面貌,而且比傳統方法節省鋼材4成,且室內
無柱,空間開闊。大廈底層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兩條對角線分為4個三角形。
貝聿銘在此又一次發揮出他的設計天才,他著力刻畫建築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
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
高點。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築師:安藤忠雄
教堂建築的設計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獨特的,因為這類建築首先要能喚起
人精神上的共鳴,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
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憩棲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僅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於大阪閑靜住宅街的一角。建築只是簡潔的混凝土箱型,沒
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
與日本枯山水石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建築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師館
的位置以及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牆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築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主體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
這是安藤忠雄所謂的對自然進行抽象化作業。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築師:F.蓋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由地方投資興建,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經營並提供展品,
被認為是面向21世紀的博物館。這是建於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術館。
該館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位於勒維翁河濱。主要部分的體形彎扭復雜,難以名狀。
博物館造型由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內部採用鋼結構,外表用閃閃發光的鈦金屬飾面,鈦
板總面積2.787萬平方米。造型的獨特是建築師F.蓋里近幾年個人風格的繼續;也是古
根海姆負責人的願望,他們希望這幢建築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成為城市的標致。
F.蓋里在設計過程中得助於航空設計使用的計算機軟體,它使F.蓋里的構思如虎添
翼。在總體布局中也進一步發揮了他的藝術包裝思想,但這次的「包裝」范圍遠遠大於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館仍然是規整的。為利於布置展品,首層基座部分也是相對比
較規整的。動態徒勞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廳和四周的輔助用房,變化的形態向上逐漸收縮。
博物館建在水邊,與城市立交橋形成有機的組合,這種嵌人城市肌里的構思也為造型獨
特的博物館增添了一些理論依據。
香港新國際機場,中國(1998年)
建築師:N.福

D. 現代建築運動四大師是誰

現代建築四大師是: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與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擁有崇尚自然的建築觀。賴特的草原式的住宅反映了人類活動,目的,技術和自然的綜合它們使住房與宅地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花園幾乎伸入到了起居室的心臟,內外混為一體,就如同人的生命。這樣,居室就在自然的懷抱之中。

他認為:我們的建築如果有生命力,它就應該反映今天這里的更為生動的人類狀況。建築就是人類受關注之處,人本性更高的表達形式,因此,建築基本上是人類文獻中最偉大的記錄,也是時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實的記錄。

2、格羅皮烏斯說,必須有一種嶄新的設計觀念來影響德國的建築界,否則任何一個建築師都無法實現他心中的理想,他只有模仿那些已經司空見慣的古舊的東西。

歐洲建築結構與造型復雜而華麗,尖塔、廊柱、窗洞、拱頂,無論是哥特式的式樣還是維多利亞的風格,強調藝術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體現著宗教神話對世俗生活的影響,這樣的建築是無法適應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

3、勒·柯布西耶1926年提出了五個建築學新觀點,這些觀點包括:底層架空柱、屋頂花園、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橫向長窗。

人們將這個建築時代比作為機器時代,勒·柯布西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改良主義者。在考察整個城市中的偉大建築、寬敞的空間、樹木和雕像等方面時,他都充滿了激情。

4、密斯建立了一種當代大眾化的建築學標准,他的建築理念已經揚名全世界。作為鋼鐵和玻璃建築結構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理念,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築觀點和藝術特色,也影響了全世界。

密斯在很多領域中都起了相當的作用,他在自傳中說道:「我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在芝加哥伊利諾工學院工作之際,由他設計的湖濱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充分展示了他在科技時代的建築天才。直到1969年去世,密斯一直孤身呆在芝加哥公寓里從事設計工作。

(4)米拉公寓傢具擴展閱讀:

現代建築四大師的成就:

1、艾洛伊斯·里爾(Alois Riehl)住宅,柏林,(1906-1907年)

2、佩爾斯(Perls)住宅,柏林,(1911年)

3、黑爾街(Heerstraße)住宅,柏林,(1913年)

4、坎丕勒(Kampner)住宅(已毀),柏林,(1921年)

5、薩伏伊別墅(The Villa Savoye)是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之一,位於巴黎近郊的普瓦西(Poissy),設計於1928年,1930年建成,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宅基為矩形,長約22.5米,寬為20米,共三層。

6、馬賽公寓,在法國的,設計師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馬塞公寓,不但成為自己野性主義設計風格的代表作,更是現代主義設計風格中的經典,這幢公寓,就是外形方正,似乎略顯沉重,但是外觀鋼筋水泥土的裸露的毛糙,展現了一種男人的力量。

7、朗香教堂(The Pilgrimage Chapel of Notre Dame Haut at Ron-champ),又譯為洪尚教堂,位於法國東部索恩地區距瑞士邊界幾英里的浮日山區,坐落於一座小山頂上,1950—1953年由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設計建造,1955年落成。

E.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築設計師

戈地(Antoni Gaudi, 1852-1926) 戈地是西班牙最有名的建築師之一,也是加泰羅尼亞建築史上最負國際聲譽的人物。這 種盛名是基於他將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的能力、他技術手法的大膽創新以及他對明艷,風 格獨特和富有創造性的裝飾品的使用。戈地生於流斯的一個銅匠家庭中,十七歲時到巴 塞羅那學習建築。這座城市成為他盛年時的活動中心,在這里發展了他自己的主要風格。 戈地對於所謂風格的單純從來沒有興趣,他的設計充滿了各種風格的折衷處理,對於他 來說,所有他喜歡的過去的風格都是可能借鑒的源泉。因為對於哥特式風格的情有獨鍾 ,他前期的作品大部分都有哥特式風格的明顯特徵。從中年開始,戈地逐漸擺脫了單純 哥特式風格的影響,開始逐步走出了自己的風格道路,他的新風格具有有機的特徵,同 時又具有神秘的,傳奇的色彩,不少裝飾圖案都有很強烈象徵性。1904-1910年間,他設 計了巴塞羅那的巴特羅公寓和米拉公寓,極具浪漫的塑性藝術特色,標志著他的個人風格 的形成。戈地設計的神聖家族大教堂成了巴塞羅那市的標志性建築。 龐蒂(Gio Ponti,1892-1979) 龐蒂出生於米蘭,是義大利著名建築師和設計師,1918-1921年在米蘭學習建築學。他廣 泛參與了建築、室內、傢具、燈具、包裝、展示及玻璃等領域的設計。1928年起,龐蒂 先後創辦過《多姆斯》和《風格》兩種設計刊物,大力宣傳現代設計思想,曾發表過依 據功能結構重新塑造產品形態,摒棄傳統求得"真實形式"的見解。他還是義大利蒙扎設 計雙年展和米蘭設計三年展積極的組織者,"金羅盤獎"的發起者、"設計工業協會"的共 同創辦者。從1936年起,龐蒂擔任米蘭理工大學的建築學教授。他的晚期設計作品包括 :為卡西那公司設計的"超輕型椅子" (1957年)、為帕瓦尼公司設計的咖啡機(1949)、 為阿雷多盧西公司設計的公園燈(1957年)和為理想標准公司設計的衛生潔具(1954年 )。龐蒂在戰後最重要的建築作品,是與著名工程師納爾維共同設計的皮瑞利大廈,該 作品被公認為是具有國際水準的傑作。 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 塔特林是俄羅斯構成派的中堅人物。他出身於工程技術家庭,很早就在社會上獨立謀生 ,當過水兵、畫家助手、劇院美工等。1902-1910年間塔特林先後就讀於莫斯科等地的藝 術學校並獲得"風景寫生畫家"的職業證書。由舞台美術工作開始,他嘗試進行繪畫與雕 塑相互轉化的實踐。他的早期設計大多是藉助於自然的類比。1913年他在巴黎受到了畢 加索用木材、紙張和其他材料所作的三維空間建築的啟發,開始利用玻璃、金屬、電線 、木材等工業材料來進行抽象浮雕的創作。他1919-1920年完成的第三國際紀念塔是構成 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對歐洲新建築運動產生丁莫大的影響,成為構成主義的宣言式作品。 他對材料、空間和結構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藝術家要熟悉技術、應該也能夠把生活 的新需求傾注到設計創意的模式中來。在設計上有目的創造出的結構形態,同樣是合乎 功能要求的,而不必局限於實用功能狹義的設計或藝術范圍。塔特林把藝術家、設計師 看成是創造生活、富於探索精神的人,這正是他與其他構成派成員不同的地方。

F. 仿生學在傢具方面的應用

與海德格爾所推崇的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理念一樣,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 和諧、中庸、天人合一 的哲學思想,倡導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的關系,這似乎與海德格爾所崇尚的境界是一脈相承的。

其實,人原本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並依賴大自然的環境而生衍繁殖。因此,先民們在進行一些藝術設計的創造活動中,非常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設計作品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協調與共生。自古以來,設計與自然之間從來都是緊密關聯的,遠古人類創造活動的第一步就是從模仿自然開始的: 我們可以從早期的原始彩陶上的旋渦紋、鳥紋、魚紋,到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雷紋;從青瓷上的蓮花、鳳首壺,到明式傢具上的官帽椅、月牙桌;無一不是先民們從自然形態中選取最為優美、最為生動的形態或是某一局部,經過高度提煉與概括,通過形象的誇張和抽象的簡化,使造型與紋飾達到完美的結合,從而達到由形似到神似這一藝術境界,這無疑是先民們的設計智慧與自然形態完美組合的結晶。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人對大自然中許多生物的認識也逐步地由整體到局部、由表象深入細胞、由宏觀到微觀;人類對自然界生物形態與結構的研究與認識己有了空前的提高,隨著一些相關邊緣學科的相互滲透,又緊密關聯,再將這些邊緣學科綜合開發利用,使得傢具設計師的設計視野、思維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設計仿生學作為一種人類進行設計創作活動與自然界的鍥合點,它既可使人類的生存環境與自然達到高度統一,又能夠為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帶來便利,帶來美!設計在線.中國

一、 傢具設計中的形態仿生

大自然真是一個神奇的造物主,能夠令設計師們從中發現許多為設計帶來靈感的原始素材:如小到蝴蝶翅膀上那精美的圖案、蜻蜓婷婷玉立倩影、海螺螺旋紋的結構,大到大象笨拙沉重的體態、獅子颯爽雄姿、猴子靈動機敏的神情等,都將成為設計師進行設計創造的原動力,開啟設計師們智慧與靈感的鑰匙。

人類日常生活用品的形態差不多都是源於自然的形態仿生,這是因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與周圍的生物界中的各種種類繁多的動物、植物共處一方,耳聞目睹了這些生靈們利用自身的奇異形態,呈現出作非凡的生存本領,不由地引發出人們的模仿興趣和想像思維,並運用其觀察、思維和設計的創造能力,進行對生物的形態仿生設計。

我們知道,飛機的造型源於模仿飛鳥,這不僅僅是因為飛鳥的形態優美,而是其形態上的合理,由於它展開時身體扁平,體積小、重量輕,因而產生的風阻力小,使飛機飛行速度快且飛得高!

同樣,潛水艇是模仿游魚,蛙泳是模仿青蛙,形態仿生便是利用具象的自然形態,結合相應的藝術處理手法與設計理念,使之成為一個既有觀賞性,又具使用功能的設計作品

傢具設計也不例外,許多優秀設計的傢具,都是利用形態仿生原理而設計的,其仿生的內容涉獵極為廣泛,既有自然界的生物體(植物、動物、人物、微生物等),也有自然界中的物質存在(山川、日月、雷電)的外部形態及其象徵寓意。如法國設計師吉恩·米歇爾的瑪里琳唇沙發,便是依照性感影星的嘴唇仿生而設計的。丹麥設計師漢斯·韋格納的孔雀椅,設計師將椅背製作成扇狀孔雀尾的形態,令椅子呈現出引孔雀開屏般地動人姿態!www.dolcn.com

傢具設計師用形態仿生原理而設計,其實既是對大自然中各種動物生態形象的贊美與關注,也是設計師

G. 論述:後現代主義、新藝術主義、裝飾藝術運動

1、法國
作為「新藝術」發源地的法國,在開始之初不久就形成了兩個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個是南斯市(Nancy)。其中巴黎的設計范圍包括傢具、建築、室內、公共設施裝飾、海報及其他平面設計,而後者則集中在傢具設計上。1889年由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Guistave Eiffel 1832—1923)設計的艾菲爾鐵塔堪稱法國「新藝術」運動的經典設計作品。這一紀念碑性質的建築座落於塞納河畔,是法國政府為了顯示法國革命以來的成就而建造的。在700多個設計方案中,艾菲爾大膽採用金屬構造設計的方案一舉中標。塔高328米,由4根與地面成75度角的巨大支撐足支持著高聳入雲的塔體,成拋物線形躍上藍天。全塔共用巨型梁架1500多根、鉚釘250萬顆,總重量達8000噸,這一建築象徵現代科學文明和機械威力,預示著綱鐵時代和新設計時代的來臨。
法國「新藝術」運動時期,在巴黎和南斯,不僅出現了三個設計組織——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和六人集團;而且涌現了一批著名的設計家。新藝術之家由薩穆爾賓於1895年在巴黎普羅旺斯路22號開設稱為新藝術之家的工作室與設計事務所而得名:「現代之家」由朱利斯邁耶一格拉斐(Julius Meier-Graefe)於1898年在巴黎開設稱為「現代之家」的設計事務所和展覽中心而得名。而「六人集團」則成立於1898年,是由六個設計家組成的鬆散設計團體。在這三個組織及周圍有名的設計師還有愛米勒•加雷(Emile Galle 1846—1904)、路易•馬若雷爾(Louis Major Elle,1859—1926)、勒內•拉里克(Rane Laliqua 1860~1945)歐仁•格拉塞(Eugene Grasset 1841—1917)、儒勒•舍雷(Jules chéret)、土魯斯•勞特累克(Toulouse Lautrec 1864~1901)皮埃爾•波那爾(Pierre Bonnard 1867—1947)和埃克多•基馬(Hector Guimard 1867—1942)。
愛米勒•加雷是南斯派的創始人,他在設計藝術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在玻璃設計上。他大膽探索與材料相應的各種裝飾,形成了一系列流暢和不對稱的造型,以及色彩豐富的精緻的表面裝飾。他的玻璃設計顯示了對圓形的偏愛,對線條運用的嫻熟技能和對花卉圖案處理的高超技能。常用的圖案是映現在乳色肌理上的大自然的花朵、葉子、植物枝莖、蝴蝶和其他帶翼的昆蟲。此外,他設計的傢具也與他的玻璃設計作品一樣,其裝飾題材以異鄉植物和昆蟲形狀為主,鮮花怒放和花葉纏繞構成了這些作品獨特的表面裝飾效果,具有象徵主義的特徵。他常使用細木鑲嵌工藝進行裝飾,使其設計的傢具精美而雅緻。他在傢具方面最有名的設計是1904年設計的「睡蝶床」,蝴蝶身體和翅膀所使用的玻璃和珍珠母傳達了薄皮肌膚,木頭黑白交替圖紋則再現了翅翼的斑紋。
路易•馬若雷爾是南斯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在設計上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傢具鐵器上。和愛米勒•加雷一樣,路易•馬若雷爾的作品融合了異國和傳統的成分,包括新羅可可圖案、日本風格和有機體形狀,以及受自然啟發的形狀和裝飾。其作品的構造和裝飾表現了流暢的節奏,圓形輪廓和傾斜線條賦予作品雕塑感。在他的設計中,功能從屬裝飾的特點十分明顯。由於馬若雷爾在傢具設計方面成就卓著,所以有「馬若雷爾式」傢具的美稱。
勒內•拉里克的設計成就主要體現在珠寶方面。他的作品是嬌柔豪華的法國新藝術風格的最好見證。在他的珠寶設計中,大量運用來自自然的圖案裝飾,其中植物和昆蟲圖案最為常見,並且被處理成怪異的形式。此外,他對材料的選擇也極富想像,包括仿寶石、彩金、搪瓷、不規則珍珠和半透明角。女人體是拉里克設計中愛用的另一個主題。珠寶上的女人體刻劃細膩,栩栩如生。如1895年他向法國藝術家沙龍送交的展品中,有一件特別迷人的蜻蜓珠寶。拉里克在這件異乎尋常的胸針中加入了一個全裸女人體作為裝飾。這是第一件採用女裸體裝飾的新藝術珠寶,很快成為歐洲其他國家設計師模仿的對象。
繼拉里克之後,在新藝術珠寶設計方面卓有成就的當推歐仁•格拉塞。他設計的珠寶奇特,具有獨創性,充滿了激情、想像和夢幻。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西爾維亞」墜飾。它採用植物圖案,用無金屬底琺琅和淡水珍珠製成。
新藝術運動時期,法國的海報及其他平面設計也非常出色,被設計界公認為是現代商業廣告的發源地。圖形大師儒勒•舍雷因在1866年把從英國學來的色彩石版技法運用到廣告印刷上,使此法風靡一時而被稱為現代「廣告之義」。他一生設計了幾百幅羅可可線條和亮色塊為特徵的招貼。
繼舍雷之後,招貼設計迅猛發展,名家輩出,其中土魯斯•勞特累克招貼的平塊亮色,皮埃爾•波那爾招貼的粗獷字母和粗濃線條節奏,至今給人深刻的印象。土魯斯•勞特累克設計的《快樂王後》、《簡•阿伏勒》和《紅磨坊》歌舞演出海報等堪稱新藝術圖形作品的代表。他的招貼用線條來勾勒物體與人物,選取日常生活的題材,令人感到親切。最具獨創性的,是他對人物性格的誇張,文字與圖形的巧妙安排,有力的對比等。而阿爾豐斯•穆沙設計的招貼、海報因其具有強烈的新藝術運動特點:曲線、自然形式、高度裝飾化、平面效果等,被譽為新藝術運動最傑出的平面設計師。據不完全統計,穆沙一生設計了近百張招貼,風格融合了多種影響,含有鮮明色塊的日本高雅輪廓與來自拜占庭和摩爾人藝術的幾何裝飾糅合在一起。這些流露著拜占庭風格,以天使、棕櫚葉和馬賽克圍繞的理想化女性形象為特徵的招貼,將廣告招貼提升到了美術品的高度(圖3-9)。如他在1893年為「《JANE AVRIL》」設計的海報,就是這種風格最典型的例子。
至於埃克多•基馬的作品,則體現了法國新藝術建築的最高成就。他最重要的設計是為巴黎地下鐵道系統設計的一系列入口,他在20世紀初受巴黎市政府委託,設計地鐵入口,一共有100多個,這些建築結構基本上是採用青銅和其它金屬鑄造成的。他充分發揮了自然主義的特點,模仿植物的結構來設計,這些入口的頂棚和欄桿都模仿植物的形狀,特別是扭曲的樹木枝幹,纏繞的藤蔓,頂棚有意地採用海貝的形狀來處理,令人叫絕!入口、欄桿、標牌、支柱和電燈構成了一幅和諧的有機體和抽象形狀混合景觀。
2、比利時
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僅次於法國。主要的設計組織有1884年成立的「二十人小組」和後來由它改名的自由美學社。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維克多•霍塔(Victor Horata 1867—1947)和享利•凡德•威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
享利•凡德•威爾德堪稱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葉比利時最為傑出的設計家、設計理論家和建築家。他對於機械的肯定,對設計原則的理論,以及他的設計實踐,都使他成為現代設計史上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於1906年在德國魏瑪建立的一所工藝美術學校,成為德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初期中心,日後又成為世界著名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威爾德在比利時期間,一方面從事「新藝術」風格的傢具、室內、染織品設計和平面設計;另一方面,作為「二十人小組」和「自由美學社」的主要領導者,領導比利時的新藝術設計運動。
比利時新藝術運動在比利時設計史上被稱為先鋒派運動。始於19世紀80年代。1881年,由奧克塔•毛斯(Octave Maus )創辦民主色彩濃厚的藝術刊物《現代藝術》(L』Art Moderne),宣傳新藝術思想。在他的組織下,一批有志於藝術與設計改革的青年在1884年組成了一個前衛小組二十人小組(the Groupe des Vingt),他們通過舉辦一系列藝術展覽,展示當時歐洲最前衛的藝術作品,使比利時人了解當時前衛藝術發展的狀況,接觸現代藝術思想。二十人小組推威爾德為他們的領袖,從1891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設計沙龍展示各種各樣的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1894年,這個小組改名為「自由美學社」。就個人的設計而言,威爾德的設計大量採用曲線,特別是花草枝蔓,糾纏不清地組成復雜的圖案。這在他們平面設計和紡織品紋樣設計上反映得最為充分,抽象線條形狀的運用形成了維爾德獨特的形式語言,刀叉餐具、珠寶、燭架、茶壺和其他實用物品的設計都傳達了他那新藝術風格的強烈節奏。他能超越對自然的直接模仿去發掘生動和抽象的線條,認為這樣的線條才是自然的本質。「線條是力量」當成為「新」的裝飾的基礎。他於1899年設計的燭架,可以看作是這種思想的體現,它巧妙地闡述了設計師有關線條的理論,成功的將樹枝線條的節奏轉化為抽象排列的曲線。
維克多•霍塔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主要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他的建築設計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注重裝飾,受自然植物啟發的「鞭繩」線條到處可見,在牆面裝飾、門和樓梯中十分突出;二是建築暴露式鋼鐵結構和玻璃面。塔賽勒公館是霍塔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該建築設計的基礎是葉、枝、渦卷精細圖案構成的起伏運動。室內遵循華麗的新藝術設計。門廳和樓梯帶有彩色玻璃窗和馬賽克瓷磚地板,飾有盤旋纏繞的線條圖案,與熟鐵欄桿的盤繞圖案、柱子和柱頭、脊突拱廊以及樓梯圓形輪廓相呼應,整體和諧統一。而霍塔公館則為維克多•霍塔設計生涯的巔峰之作,新藝術建築的里程碑。
4、西班牙
安東尼•高蒂(Andonni Gaudi,1852—1926),是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最重要代表。他作為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師和設計家,他出身卑微,是一名普通手藝銅匠的兒子。他一生被肺炎折磨,從小就沉默寡言。17歲開始在巴塞羅納學建築,其設計靈感大量來自他廣泛閱讀的書籍。早期具有強烈的阿拉伯摩爾風格特徵,也就是其設計生涯的「阿拉伯摩爾風格」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的設計不單純復古而是採用折衷處理,把各種材料混合利用。屬於這種風格的典型設計是建於1883——1888年間,位於巴塞羅那卡羅林區的文森公寓。這個設計的牆面大量採用釉面瓷磚作鑲嵌裝飾處理。高蒂從中年開始,在他的設計中,糅合了哥特式風格的特徵,並將新藝術運動的有機形態、曲線風格發展到極致,同時又賦予其一種神秘的、傳奇的隱喻色彩,在其看似漫不經心的設計中表達出復雜的感情。高蒂最富有創造性的設計是巴特洛公寓(the Casa Batllo),該公寓房屋的外形象徵海洋的海生 動物的細節。整個大樓一眼望去就讓人感到充滿了革新味。構成一二層凸窗的骨形石框、覆蓋整個外牆的彩色玻璃鑲嵌及五光十色的屋頂彩磚,呈現了一種異乎尋常的連貫性,賦予大樓無限生氣。公寓的窗子被設計成似乎是從牆上長出來的,造成了一種奇特的起伏效果,稍後他設計的米拉公寓(the Casa Mila),進一步發揮了巴特洛公寓的形態,建築物的正面被處理成一系列水平起伏的線條,這樣就使得多層建築的高垂感與表面水平起伏相映生輝。公寓不僅外部呈波浪形,內部也沒有直角,包括傢具在內,都盡量避免採用直線和平面。由於跨度不同,他使用的拋物線拱產生出不同高度的屋頂,形成無比驚人的屋頂景觀,整座建築好像一個融化時的冰淇淋。米拉公寓由於風格極端,引起了巴塞羅那市民的指責,報紙以各種諢名來攻擊這個設計:比如蠕蟲、大黃蜂的巢等(the Quarry the Pate the hornets』nest)。
在高蒂所有的設計中,在今天看來,最重要的還是他為之投入43年之久,並且至死仍未能夠完成的神聖家族教堂。該教堂1881年委託高蒂設計,1884年始建,用了42年時間才建成,主要由於財力不足,多次停工。教堂的設計主要模擬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式樣,原設計有12座尖塔,最後只完成4座。尖塔雖然保留著哥特式的韻味,但結構己簡練得多,教堂內外布滿鍾乳石式的雕塑和裝飾件,上面貼以彩色玻璃和石塊,彷彿如神話中的世界一般,教堂渾身上下看不到一條直線,一點清楚的規則,彌漫著向世界的工業化風格挑戰的氣息。
西班牙「新藝術運動」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路易•多米尼科•蒙塔尼(Louis Domenico Montaner,1850-1930)其設計風格基本上與法國、比利時的風格同步,但更重視功能的作用,代表性的設計是卡塔拉蘭音樂廳。
5、奧地利
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是由維也納分離派發起的。這是一個由一群先鋒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組成的團體,成立於1897年,最初稱為「奧地利美術協會」(the Austrian Fine Art Association)。後來,因為他們標榜與傳統和正統藝術分道揚鑣,故自稱「分離派」。其口號是「為時代的藝術,為藝術的自由」(Der Zeit Ihre Kunst-der Kunst Ihre Freiheit)。主要代表人物有:建築家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 1841—1918)、約瑟夫•霍夫曼(Soseph Hoffmann 1970—1956)、約瑟夫•奧爾布里希(Sosph Oblrich 1867—1908)、科羅曼•莫塞(Koloman Moser 1868—1918)和畫家居斯塔夫•克里木特(Gustav Klimit)等。
瓦格納是奧地利新藝術的倡導者,他早期從事建築設計,並發展形成自己的學說。他早期推崇古典主義,後來受工業技術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自己的新觀點。其學說集中地反映在1895年出版的《現代建築》(Moderne Architektur)一書中。他指出新結構和新材料必然導致新的設計形式的出現,建築領域的復古主義樣式是極其荒謬的,設計是為現代人服務,而不是為古典復興而產生的。他對未來建築的預測是非常激進的,認為未來建築「像在古代流行的橫線條,平如桌面的屋頂,極為簡潔而有力的結構和材料」,這些觀點非常類似於後來以「包豪斯」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建築觀點。他甚至還認為現代建築的核心是交通或者交流系統的設計,因為建築是人類居住、工作和溝通的場所,而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環繞空間。建築應該具有這種交流、溝通、交通為中心設計考慮,以促進交流,提供方便的功能為目的,裝飾也應該為此服務。他在1900——1902年設計建造的維也納新修道院(Neustiftguss 40)40號公寓,就體現了他的「功能第一,裝飾第二」的設計原則,並拋棄了「新藝術運動」風格的毫無意義的自然主義曲線,採用了簡單的幾何形態,以少數曲線點綴達到裝飾效果。
建於1899年的馬若里卡公寓大樓雖堪稱瓦格納的代表作之一,整個大樓外表裝飾十分豪華,馬若里卡彩磚和簡潔的縱橫方格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只有到了他晚期的作品,才真正體現出維也納新藝術的獨特風貌,擯棄了一切多餘的裝飾。如建於1897——1898年的維也納分離派總部(the Vienna Secession Building),充分採用簡單的幾何形體,特別是方形,加上少數表面的植物紋樣裝飾,使設計具有功能和裝飾高度吻合的特點,與外型奇特、功能不好的高蒂設計的建築形成鮮明對照。
約瑟夫•奧爾布里希和約瑟夫•霍夫曼是瓦格納的學生,他們繼承了瓦格納的建築新觀念。奧爾布里希為維也納分離派舉行年展設計的分離派之屋,以其幾何形的結構和極少數的裝飾概括了分離派的基本特徵。交替的立方體和球體構成了建築物的主旋律,如同紀念碑一般簡潔。
與奧爾布里希相比,霍夫曼在新藝術運動中取得的成就更大,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瓦格納。他於1903年發起成立了維也納生產同盟(Wiener Werksttate),這是一個近似於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時期莫里斯設計事務所的手工藝工廠,在生產傢具、金屬製品和裝飾品的同時,還出版了雜志《神聖》,宣傳自己的設計和藝術思想。霍夫曼一生在建築設計、平面設計、傢具設計、室內設計、金屬器皿設計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在他的建築設計中,裝飾的簡潔性十分突出。由於他偏愛方形和立體形,所以在他的許多室內設計如牆壁、隔板、窗子、地毯和傢具中,傢具本身被處理成岩石般的立體(圖3-18)。在他的平面設計中,圖形設計的形體如螺旋體和黑白方形的重復十分醒目,其裝飾手法的基本要素是並置的幾何形狀、直線條和黑白對比色調。這種黑白方格圖形的裝飾手法為霍夫曼所始創,被學術界戲稱為「方格霍夫曼」(圖3-19)。
畫家出身的克里木特是「維也納分離派」中最重要的藝術家,在繪畫風格上同樣採用大量簡單的幾何圖形為基本構圖,採用非常絢麗的金屬色,如金色、銀色、古銅色,加上其他明快的顏色,創造出非常具有裝飾性的繪畫作品,在當時畫壇引起很大的震動。他為建築設計的壁畫,採用陶瓷鑲嵌技術,利用其嫻熟的繪畫技巧,為設計增添了許多魅力。
維也納分離派另一代表人物莫塞,雖以繪畫久長,但與分離派設計家們的合作十分密切。他們裝飾繪畫風格簡單明快,與克里木特的繪畫風格形成鮮明對照,趨向於用單色或黑白顏色進行設計。如1898年他為維也納分離派設計的展覽海報,就是新藝術運動的典型作品。
6、英國
作為一種設計運動,英國的新藝術設計活動主要限於蘇格蘭。因此,它在英國的影響遠遠不及「工藝美術運動」。在這場影響有限的設計運動中,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的是格拉斯哥四人團(Glasgon Four):查爾斯•雷尼•麥金托希(Charles Rennie Mackimtosh,1868—1928)、赫伯特•麥克內爾(Herbert Mcnair1868—1953)、馬格蕾特•麥克唐納(Margaret Mcdonald,1865—1933)、法朗西絲•麥克唐納(Frances Mcdonald,1874—1921)。在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初,他們在建築、室內、傢具、玻璃和金屬器皿等的設計方面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蘇格蘭新藝術表現,即柔軟的曲線和堅硬高雅的豎線交替運動的新表現,亦即設計史界所習稱的「直線風格」。
麥金托希不僅是「格拉斯哥四人團」的領袖人物,而且其設計集中地體現了「直線風格」。他於1868年6月7日出生於格拉斯哥,家庭有11個孩子,兒童時代十分幸福,很早就決心要從事建築。雖然父母反對,但他在16歲時就離開家庭外出學習繪畫、建築並參與設計。他的設計領域非常廣泛,涉及到建築、傢具、室內、燈具、玻璃器皿、地毯、壁掛等,同時,他在繪畫藝術方面也造詣甚高。他的設計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從他很小的時候起,他就對日本浮世繪線條的使用非常感興趣,特別是日本傳統藝術中簡單的直線,利用不同的編排和布局,取得非常富有裝飾性的效果。當然,他的設計風格也源於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的成果,特別是以威廉•莫里斯、約翰•拉斯金等人為首的各種試驗的發展,另外還有歐洲其它國家「新藝術」運動,特別是被視為現代主義前奏的一些人物,如維也納分離派運動等的影響。
麥金托希作為一個全面的傑出的設計家,在建築設計方面成就尤大。他早期的建築設計一方面受到英國傳統建築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則傾向於採用簡單的縱橫直線。他最成功的建築設計是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一些建築,設計上採用簡單的立體幾何形式,內部稍加裝飾,非常富有立體主義精神。室內大量採用木料結構,簡單的幾何形式,內外協調,形成一種統一的風格。為了達到高度統一的設計風格,他還統一設計建築內部的傢具和用品,傢具採用原色,注重縱向線條的運用,利用直線搭配進行裝飾,盡管避免過多的裝飾。如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圖書館的設計,沒有流暢的裝飾線條,而是抽象而富有力量的幾何造型,給人的印象如同抽象形式合奏的復調音樂。又如1902年他為希爾大樓所設計的室內,其簡潔的立體圖形與地板的同類圖形相呼應,並且將這種基調延伸到長方形門框、天花板、牆板和幾何形燈具,簡潔的格子形主宰室內,匯成簡潔而空曠的整體效果。再如在傢具設計方面,像椅子、櫃子、床等都別具特色,特別是他設計的靠背椅,完全採用黑色的造型,非常誇張,完全擺脫了一切傳統形式的束縛,也超越了對任何自然形態的模仿。
從大量的作品來看,以麥金托希為代表的格拉斯哥設計風格,集中地反映在裝飾內容和手法的運用上。具體而言,表面裝飾遵循嚴格的線條圖案——主要是常常以卵形告終的微曲豎線——以及格子和風格化的玫瑰形;配色柔和,主要限於淡橄欖色、淡紫色、乳白色、灰色和銀白色構成的清淡優美的色彩;拉長的女子沉思形姿在他們的設計中也十分突出;裝飾線條雖超起於穩定,但其視覺效果也不會變化,大多數表面圖案抽象復雜,象徵形態點綴其間,這些象徵形態與大部分新藝術設計一樣,溝通自然;曲彎的豎線與卵形和細胞形圖案相同,風格化的葉子和玫瑰花苞賦予作品一種持續增長的活力情調。
7、美國
在應用美術領域中,受新藝術運動影響的著名設計師是威爾•布拉德利(Will H.Bradley,1868~1962),他堪稱新藝術圖形設計代表。布拉德利最初是以比爾茲利的線條風格從事設計,可以說比爾茲利的作品對布拉德利的圖形設計風格構成了決定性的影響。關於這種影響,我們從他的1895年設計的招貼《CHAPBOOK》,以及被評論家視為「美國的第一張新藝術招貼」的《孿生姐妹》,可以明顯地看出擁有比爾茲利圖形風格中的那種曲發裝飾圖案和平面圖案背景。
布拉德利1894年的作品反映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師的純裝飾化和高度「道德化」的手法,如為《故事書》設計的封面。但是,在隨後的設計生涯中,他也總結出了一些新的技法,像以重復線條圖案而非僅僅靠黑白對比來建立紋理色調區,黑白被用來襯托彩色和裝飾線條。他所總結出來的這些新技法及其他的個人設計風格,集中地反映在他為R•D•布萊克默的美國版《敘事詩》所繪的插圖中,以及1895、1896、1905年先後為《國內印刷》設計的封面、為愛德蒙•斯潘瑟的《喜歡》所作的插圖和《維克多•比西克里》海報設計中。
路易斯•康夫特•蒂夫尼(Louis Comfort Tiffany,1848—1933)是工藝美術設計領域中的代表人物。
蒂夫尼主要從事日用器皿的設計,尤其擅長於玻璃設計。 在新藝術運動沒有影響到美國之前,蒂夫尼進行玻璃設計的原型主要來源於歐洲,但在19世紀最後十年裡,他的作品成為歐洲玻璃設計的模式。
蒂夫尼在玻璃設計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是獨一無二的,他不僅設計了19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社會最具流行時尚的台燈——彩繪玻璃台燈,而且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推出了著名的「法夫賴爾」花瓶系列。其中前者的設計中,色彩豐富的玻璃造型燈具使白熾燈泡刺眼的燈光變得極其柔和。青銅的底座是樹根和樹桿,不規則的造型上面懸掛裝飾著百合花、荷花或紫藤花的彩繪玻璃燈罩,具有一種自然而浪漫的情調,而後者的設計,引進了新的色彩效果,大部分是彩虹色,模仿古代風化玻璃器具,有時疊蓋風格化的花朵、孔雀羽毛和梳子波紋圖案以增強色彩效果。
在建築設計領域,本來在新藝術運動傳入美國以前,美國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學派」,這個學派主張建築功能第一,「形式永遠服從功能的需要,這是不變的法則」,「功能不變,形式也不變」。其代表人物有建築師伯納姆(Beruhem)、詹尼(Jenney)、艾德勒(Adler)霍拉伯特(Holabird)和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等。通過這些建築師的工作,從芝加哥開始,美國興起了建造摩天大樓的熱潮。
路易斯•沙利文是芝加哥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對美國新藝術建築作出了前無古人的巨大貢獻。他在14年中設計了一百多幢摩天大樓,分布在紐約、密蘇里、芝加哥等地。他早期的建築作品表達了將羅馬風格建築語言加於現代形式的願望。他所設計的禮堂大廈在粗琢的下部樓層上方建有的連拱廊圍住窗子。而在建築的內部,沙利文已開始運用花卉裝飾。沙利文最傑出的建築設計作品是卡森皮里斯科公司商場設計,商場的簡潔處理,使該設計成為20世紀無數辦工與商業建築的基本原形。主入口上方及周圍布滿奢華的新藝術風格的鑄鐵裝飾,這也許是沙利文最傑出的建築裝飾。商場最下面兩層是商店,上面十層為辦公樓,在鋼鐵架上掛滿白色的陶磚,並有成排的大窗戶,充分體現了他「形式服從功能」的現代建築思想。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沙利文和艾德勒合作設計的「芝加哥大劇院」,沙利文通過使用可折疊的天花板護牆和垂直的屏障,用許多懸吊的圓形弧圈把聲音從舞台傳向劇院後面的觀眾,使能容納3000人的劇院達到了完美的音響效果。而在建築的外部,沙利文改變了劇院的立面材料,在下面三層使用質朴的花崗岩石塊,在四層以上使用沙岩,從而強調了建築牆的垂直感。
繼沙利文之後,曾經在沙利文建築事務所工作過的費蘭克•賴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進一步發展了沙利文的新藝術建築思想,其中主要表現在對新材料的選用及考慮建築與環境協調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有機建築」概念。賴特被視為現代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的建築設計在19世紀90年代表現出強烈的表面裝飾傾向,如1894年他為麥克艾菲住宅所作的設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從1895年開始,賴特在建築鐵飾設計中融入了高雅的垂直和曲線形。至1904年,這些裝飾作品對垂線和表面圖案的運用已具賴特個人風格。

H. 新藝術運動的主要影響

新藝術運動的風格是多種多樣的,在各國都產生了影響。在歐洲的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風格特點,甚至於名稱也不盡相同。 「新藝術」一詞為法文詞,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等以此命名,而德國則稱之為「青年風格」(Jugendstil),奧地利的維也納稱它為「分離派」(Seccessionist),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則稱之為「工藝美術運動」。 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新藝術」本是巴黎一家商店的名稱,由出版商薩穆爾·賓於·1895年12月創立,是在仿效威廉·莫里斯設計事務所的基礎上開設的,取名「新藝術畫廊」。作為「新藝術」發源地的法國,在開始之初不久就形成了兩個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個是南錫。其中巴黎的設計范圍包括傢具、建築、室內、公共設施裝飾、海報及其他平面設計,而後者則集中在傢具設計上。
設計組織: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六人集團;
代表人物:薩穆爾·賓,朱利斯·邁耶,格拉斐,愛米勒·加雷,路易·馬若雷爾,勒內·拉里克,歐仁·格拉塞,土魯斯·勞特累克,皮埃爾·波那爾,埃克多·基馬。 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僅次於法國,比利時的革新運動具有相當的民主色彩,比利時出現了相當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藝術家、建築設計師,他們在藝術創作上和設計上提倡民主主義、理想主義,提出藝術和設計為廣大民眾服務的目的,在比利時進入「新藝術」運動的時候,這些藝術家和設計家就提出了「人民的藝術」的口號。從意識形態上來說,他們是現代設計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比利時新藝術運動在比利時設計史上被稱為「先鋒派運動」。始於19世紀80年代。1881年,由奧克塔·毛斯創辦民主色彩濃厚的藝術刊物《現代藝術》,宣傳新藝術思想。1884年組成了二十人小組,通過舉辦藝術展覽使比利時人接觸現代藝術思想。1894年,這個小組改名為「自由美學社」。
設計組織:二十人小組,自由美學社
代表人物:維克多·霍塔, 享利·凡德·威爾德。 代表人物
安東尼·高迪(1852—1926),是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最重要代表。他作為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師和設計家,他出身卑微,是一名普通手藝銅匠的兒子。他一生被肺炎折磨,從小就沉默寡言。17歲開始在巴塞羅納學建築,其設計靈感大量來自他廣泛閱讀的書籍。早期具有強烈的阿拉伯摩爾風格特徵,也就是其設計生涯的「阿拉伯摩爾風格」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的設計不單純復古而是採用折衷處理,把各種材料混合利用。屬於這種風格的典型設計是建於1883——1888年間,位於巴塞羅那卡羅林區的文森公寓。這個設計的牆面大量採用釉面瓷磚作鑲嵌裝飾處理。高迪從中年開始,在他的設計中,糅合了哥特式風格的特徵,並將新藝術運動的有機形態、曲線風格發展到極致,同時又賦予其一種神秘的、傳奇的隱喻色彩,在其看似漫不經心的設計中表達出復雜的感情。高迪最富有創造性的設計是巴特羅公寓,該公寓房屋的外形象徵海洋的海生動物的細節。整個大樓一眼望去就讓人感到充滿了革新味。
米拉公寓
米拉公寓進一步發揮了巴特羅公寓的形態,建築物的正面被處理成一系列水平起伏的線條,這樣就使得多層建築的高垂感與表面水平起伏相映生輝。公寓不僅外部呈波浪形,內部也沒有直角,包括傢具在內,都盡量避免採用直線和平面。由於跨度不同,他使用的拋物線拱產生出不同高度的屋頂,形成無比驚人的屋頂景觀,整座建築好像一個融化時的冰淇淋。米拉公寓由於風格極端,引起了巴塞羅那市民的指責,報紙以各種諢名來攻擊這個設計:比如蠕蟲、大黃蜂的巢等。
教堂設計
在高迪所有的設計中,在今天看來,最重要的還是他為之投入43年之久,並且至死仍未能夠完成的聖家族大教堂。該教堂1881年委託高迪設計,1884年始建,主要由於財力不足,多次停工。教堂的設計主要模擬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式樣,設計有18座高塔,截止至2012年9月已完工兩個門共8座高塔。尖塔雖然保留著哥特式的韻味,但結構己簡練得多,教堂內外布滿鍾乳石式的雕塑和裝飾件,上面貼以彩色玻璃和石塊,彷彿如神話中的世界一般,教堂渾身上下看不到一條直線,一點清楚的規則,彌漫著向世界的工業化風格挑戰的氣息。
西班牙「新藝術運動」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路易·多米尼科·蒙塔尼(1850-1930)其設計風格基本上與法國、比利時的風格同步,但更重視功能的作用,代表性的設計是卡塔拉蘭音樂廳。 奧地利美術協會
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是由維也納分離派發起的。這是一個由一群先鋒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組成的團體,成立於1897年,最初稱為「奧地利美術協會」。因為他們標榜與傳統和正統藝術分道揚鑣,故自稱「分離派」。其口號是「為時代的藝術,為藝術的自由」。主要代表人物有:建築家奧托·瓦格納(1841—1918)、約瑟夫·霍夫曼(JosefHoffmann,1870—1956)、約瑟夫·奧爾布里希(1867—1908)、科羅曼·莫塞(1868—1918)和畫家居斯塔夫·克里姆特等。
代表人物
瓦格納是奧地利新藝術的倡導者,他早期從事建築設計,並發展形成自己的學說。他早期推崇古典主義,後來受工業技術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自己的新觀點。其學說集中地反映在1895年出版的《現代建築》一書中。他指出新結構和新材料必然導致新的設計形式的出現,建築領域的復古主義樣式是極其荒謬的,設計是為現代人服務,而不是為古典復興而產生的。他對未來建築的預測是非常激進的,認為未來建築「像在古代流行的橫線條,平如桌面的屋頂,極為簡潔而有力的結構和材料」,這些觀點非常類似於後來以「包豪斯」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建築觀點。他甚至還認為現代建築的核心是交通或者交流系統的設計,因為建築是人類居住、工作和溝通的場所,而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環繞空間。建築應該具有這種交流、溝通、交通為中心設計考慮,以促進交流,提供方便的功能為目的,裝飾也應該為此服務。他在1900——1902年設計建造的維也納新修道院40號公寓,就體現了他的「功能第一,裝飾第二」的設計原則,並拋棄了「新藝術運動」風格的毫無意義的自然主義曲線,採用了簡單的幾何形態,以少數曲線點綴達到裝飾效果。
建於1899年的馬若里卡公寓大樓雖堪稱瓦格納的代表作之一,整個大樓外表裝飾十分豪華,馬若里卡彩磚和簡潔的縱橫方格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只有到了他晚期的作品,才真正體現出維也納新藝術的獨特風貌,擯棄了一切多餘的裝飾。如建於1897——1898年的維也納分離派總部,充分採用簡單的幾何形體,特別是方形,加上少數表面的植物紋樣裝飾,使設計具有功能和裝飾高度吻合的特點,與外型奇特、功能不好的高蒂設計的建築形成鮮明對照。
約瑟夫·奧爾布里希和約瑟夫·霍夫曼是瓦格納的學生,他們繼承了瓦格納的建築新觀念。奧爾布里希為維也納分離派舉行年展設計的分離派之屋,以其幾何形的結構和極少數的裝飾概括了分離派的基本特徵。交替的立方體和球體構成了建築物的主旋律,如同紀念碑一般簡潔。
與奧爾布里希相比,霍夫曼在新藝術運動中取得的成就更大,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瓦格納。他於1903年發起成立了維也納生產同盟,這是一個近似於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時期莫里斯設計事務所的手工藝工廠,在生產傢具、金屬製品和裝飾品的同時,還出版了雜志《神聖》,宣傳自己的設計和藝術思想。霍夫曼一生在建築設計、平面設計、傢具設計、室內設計、金屬器皿設計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在他的建築設計中,裝飾的簡潔性十分突出。由於他偏愛方形和立體形,所以在他的許多室內設計如牆壁、隔板、窗子、地毯和傢具中,傢具本身被處理成岩石般的立體。在他的平面設計中,圖形設計的形體如螺旋體和黑白方形的重復十分醒目,其裝飾手法的基本要素是並置的幾何形狀、直線條和黑白對比色調。這種黑白方格圖形的裝飾手法為霍夫曼所始創,被學術界戲稱為「方格霍夫曼」。
畫家出身的克里木特是「維也納分離派」中最重要的藝術家,在繪畫風格上同樣採用大量簡單的幾何圖形為基本構圖,採用非常絢麗的金屬色,如金色、銀色、古銅色,加上其他明快的顏色,創造出非常具有裝飾性的繪畫作品,在當時畫壇引起很大的震動。他為建築設計的壁畫,採用陶瓷鑲嵌技術,利用其嫻熟的繪畫技巧,為設計增添了許多魅力。
維也納分離派另一代表人物莫塞,雖以繪畫久長,但與分離派設計家們的合作十分密切。他們裝飾繪畫風格簡單明快,與克里木特的繪畫風格形成鮮明對照,趨向於用單色或黑白顏色進行設計。如1898年他為維也納分離派設計的展覽海報,就是新藝術運動的典型作品。

I. 新藝術運動在西班牙的形成背景。。。歷史意義

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新藝術」(Art Nouveu)本是巴黎一家商店的名稱,由出版商薩穆爾▪賓(Samuel Bing)1895年12月創立,是在仿效威廉▪莫里斯設計事務所的基礎上開設的,取名「新藝術畫廊」,(The Gallery De I』 art Nouveu)。雖然名稱是「新藝術畫廊」,其實主要經營和展覽風格新穎的傢具及室內陳設用品。「新藝術運動」在十九世紀末就初見端倪,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為「新藝術運動」提供了強大的展示舞台,從那時候起「新藝術運動」在法國持續二十餘年,並影響到其他國家,因而,我們稱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的發展主要有兩個中心:巴黎和南錫(Nancy)。南錫主要集中在傢具設計上,而巴黎則包羅萬象,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傢具、建築、室內、平面設計等。在巴黎,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建築師格里馬爾。他為巴黎許多建築以其出色的很多相當精美的裝飾,其中最出色的是巴黎地下鐵路的出入口站,一共有141種不同圖案。他還為卡斯第爾.布拉齊旅店設計了一扇非常出色門,上面的圖形變化莫測,線條優美,更是體現了新藝術的風格。在南錫,玻璃工藝家加萊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以他為核心有南錫派的工藝美術聯盟。他的玻璃器皿,運用砂輪磨花、酸腐蝕、金屬鑲疊、金屬鏤嵌和吹泡等特殊技法,加工出來的圖案和花草昆蟲都流暢美觀,因而被成為「玻璃玻璃鑲嵌細工」也不足為奇。
具有影響的「新藝術運動」組織有「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六人集團」等。
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只限於巴塞羅那。建築師高迪和蒙塔列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風格。高迪以富有中世紀哥特藝術趣味的、簡化的曲線形,設計了離奇古怪的卡薩.米拉公寓和聖家族教堂,至今是西班牙人的驕傲。蒙塔列所設計的卡蘭塔音樂廳,代表了大陸風的歷史主義的新藝術風格。
新藝術運動是一場波及到歐洲各國和美國的國際性藝術設計運動。它主張將「純藝術」和手工藝融為一體,從大自然中選取藝術創造和設計素材等的思想,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目的是追求與傳統決裂,完全師從自然的全新風格(線條裝飾)。最極端、最具有宗教氣氛的新藝術運動代表就是西班牙。

J. 當代世界著名設計大師都有誰

W.格羅皮烏斯,
密斯凡德羅,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
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
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
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
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
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後只
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優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製作精確、
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
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於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F.L.賴特將別墅建在
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於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
新。建築動勢的性質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
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築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在切斷
北岩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築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
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
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築師:w.K.哈里森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築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
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
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
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
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
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
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
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
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築,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
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
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 *** 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
現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
「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的內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築就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並於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
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
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
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於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采
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造新形式的「現代建築」,並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
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位於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築
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
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
正是這種傾向的典範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牆牆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
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製成,牆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牆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築的細部處理都經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和工
藝的審美品質。西格拉姆大廈實現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代
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日本東京(1964年)
建築師:丹下健三
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是60年代的技術進步的象徵,它脫離了
傳統的結構和造型,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的整體構成、內
部空間以及結構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傑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對日本文化的獨到理解,
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館、室內球技館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採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的懸索屋頂結構,創造出帶有緊張感、力動感的大型內部空間。
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似乎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發揮出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傑出才能。該建築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現代建築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
為之前與之後兩個歷史時期。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建築師:J.伍重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
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造型奇特,
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著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
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
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規模龐大,佔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確良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
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
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同
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
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美國(1973年)
建築師:山琦實
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築物之一。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佔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築組成的建築
群,包括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的政府貿易機構使用以及國際商品展
覽用的九層大樓和兩座主要建築——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兩座大樓都是方柱形體,
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面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面積合計有93
萬多平方米。大樓的外牆是排列很密的鋼柱,外表包以銀色鋁板。大樓受到很大的風壓
力,在普通風力下,樓頂擺幅為2.5厘米,實測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個世界貿易
中心有5萬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達8萬人次。兩座大樓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
間電梯,8部貨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載55人。電梯可直達能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
並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於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
建築師:R.羅傑斯和R.皮亞諾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總造價約4.8億法郎,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
下四層。該建築內設有工業設計中心、音樂與聲學研究所、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情報
知識圖書館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整個建築被縱橫交錯的管道和鋼架所包圍,根本不像
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廠。這座藝術文化中心是義大利建築師R.
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共同設計的。他們認為現代建築常常忽視起決定性作用的
結構和設計。為了改變這一陳舊的觀念,特意把結構和設備加以突出和頌揚,6層樓的
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都懸掛在立面上,並塗上大紅大綠的色彩。
建築師有意將這座建築設計成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將內部做成寬敞的無阻攔的大空間,
允許內部布置靈活變動。這座中心是本世紀高技派建築的代表作。
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年)
建築師:貝聿銘
對貝聿銘而言,國家美術館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造一幢單純的建築物,基地受
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盛頓的地位、建築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
挑戰。
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包括陳列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兩部分。它在議
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是白宮前最後一塊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狀不完整,是
個斜角的楔(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面向1941年
建的舊館(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築)。同時,陳列館和研究中心兩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一些麻煩:在一個面上設兩個門,處理得不好,會使人感
到一個是大門,一個是「狗洞」。設計者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陳列館;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進陳列館的大門設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邊,研究中心的小門設在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縫里。這座建築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
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閑簡潔而又莊重典雅。陳列館的中心是個
多層空間,有縱橫天橋聯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縱橫跨過的棧橋或挑出
及四進的廊子。參觀者在其中走動時,步移景隨,空間景象變化萬端。東館與古典主義
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開幕時由卡特總統親自剪綵,
他稱贊這座建築是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
海伊美術館,美國亞特蘭大(1983年)
建築師:R.邁耶
美國建築師R.邁耶以擅長設計美術館而聞名,海伊美術館外部造型復雜多變,輪廓
生動。R.邁耶的建築作品用白色,在陽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層次十分豐富。內部有一扇
形中庭,內部空間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綿延流動,景象萬千。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國(1985年)
建築師:N.福斯特
這是英國建築師N.福斯特的作品。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
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
內空間也盡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高技派」建築風格,這
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
倫敦勞埃德大廈,英國(1979~1986年)
建築師:R.羅傑斯事務所
擅長以外露結構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風格的理查德·羅傑斯是當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這座位於倫敦的勞埃德總部大廈包括一個12層、
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建築師考慮
到公司的持續擴展和建築的分期擴建的可能,在設計中有意將用鋼板包裹的樓梯塔和主
要管線,以及結構部分均暴露在建築 *** 。這一具有創新精神的做法曾令眾多的建築師
感到驚訝。它體現了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水平所賦予建築的新形象,並使建築物具有持續
「生長」的可能。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1988年)
建築師:貝聿銘
1988年建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貝氏將擴建
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場地狹窄的困難和新舊建築矛盾的沖突。
擴建部分的入口放在盧浮宮的主要庭院的中央,這個入口設計成一個邊長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這是貝聿銘研究周圍建築物的心得,也再度證實了貝聿銘設計與
環境的緊密關系。金字塔的底邊長35.4米,底邊與建築物平行,亦即與方位平行,與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強化了與環境的關系。金字塔的體形簡單突出,而全玻璃的牆體
清明透亮,沒有沉重擁塞之感。起初許多人反對這項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後獲得廣泛
的贊許。玻璃金字塔周圍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轉了45度,在西側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為入口廣場,以三個角對向建築物,構成三個三角形的小水池,這三個緊鄰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鏡般,在雲淡天晴的時節,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與環境相
結合,又增加了建築的另一向度而豐富了景觀。在轉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緊鄰著另外
四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構成另一個正方形,與金字塔建築物平行,每個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噴泉,像是碩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崙廣場,貝聿銘將
建築與景觀完整地合成為一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1989年)
建築師:貝聿銘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
時6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
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心區,樓高70層,總高度達315米(連同頂部的天線),總建
築面積為128.60平方米。建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大廈底層鋪砌深淺不一
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大廈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鋼焊斜撐,這不僅給大廈外觀帶來獨特的面貌,而且比傳統方法節省鋼材4成,且室內
無柱,空間開闊。大廈底層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兩條對角線分為4個三角形。
貝聿銘在此又一次發揮出他的設計天才,他著力刻畫建築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
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
高點。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築師:安藤忠雄
教堂建築的設計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獨特的,因為這類建築首先要能喚起
人精神上的共鳴,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
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憩棲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僅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於大阪閑靜住宅街的一角。建築只是簡潔的混凝土箱型,沒
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
與日本枯山水石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建築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師館
的位置以及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牆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築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主體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
這是安藤忠雄所謂的對自然進行抽象化作業。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築師:F.蓋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由地方投資興建,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經營並提供展品,
被認為是面向21世紀的博物館。這是建於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術館。
該館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位於勒維翁河濱。主要部分的體形彎扭復雜,難以名狀。
博物館造型由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內部採用鋼結構,外表用閃閃發光的鈦金屬飾面,鈦
板總面積2.787萬平方米。造型的獨特是建築師F.蓋里近幾年個人風格的繼續;也是古
根海姆負責人的願望,他們希望這幢建築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成為城市的標致。
F.蓋里在設計過程中得助於航空設計使用的計算機軟體,它使F.蓋里的構思如虎添
翼。在總體布局中也進一步發揮了他的藝術包裝思想,但這次的「包裝」范圍遠遠大於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館仍然是規整的。為利於布置展品,首層基座部分也是相對比
較規整的。動態徒勞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廳和四周的輔助用房,變化的形態向上逐漸收縮。
博物館建在水邊,與城市立交橋形成有機的組合,這種嵌人城市肌里的構思也為造型獨
特的博物館增添了一些理論依據。

閱讀全文

與米拉公寓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莞盈豐傢具 瀏覽:497
網址唄自家電腦給屏蔽了怎麼辦 瀏覽:149
綦江沙溪路家電維修店 瀏覽:334
明式傢具八病 瀏覽:68
傢具最便宜在哪個月份 瀏覽:440
雪而棉家居服 瀏覽:473
沈陽三星手機特約維修中心 瀏覽:146
江陰海爾冰箱維修電話 瀏覽:933
下次要做防水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0
家用電器處理辦法 瀏覽:254
謝瑞麟手鏈壞了維修怎麼辦 瀏覽:657
掃碼全自動洗衣機維修視頻 瀏覽:343
蘋果維修點瀟湘人瑞 瀏覽:676
城建浦電路 瀏覽:384
合肥創維電視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488
維修流量及注意哪些事項 瀏覽:352
電路板金銀 瀏覽:117
背帶牛仔短褲怎麼以舊翻新 瀏覽:115
短接鐵軌電路 瀏覽:407
國家電網農電工怎麼去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