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淺山傢具

淺山傢具

發布時間:2022-05-14 00:28:23

⑴ 泡桐資料

1. 名字
種 名: 泡桐 (pāo tóng)
拉丁語學名: Paulownia
英語名字: Foxglove tree,Royal Paulownia,Emperess Tree
別 名: 白花泡桐,大果泡桐,空桐木,水桐,桐木樹,紫花樹。毛地黃樹,皇家泡桐,皇後樹
泡桐屬的拉丁名來源於俄國沙皇保爾一世的女兒,荷蘭王後安娜·保沃羅夫娜(1795年–1865年)。
2. 科學分類
域: 真核域(Eukarya)
界: 植物界(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目: 唇形目(Lamiales)
科: 泡桐科(Paulowniaceae)
屬: 泡桐屬(Paulownia)
有些書上歸類為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屬是泡桐科中僅有的一個屬,有6-17種相類似的喬木,都是速生樹種,具體種的區別分類學家意見並不一致。
3. 生長分布
泡桐屬的樹種都是原產於中國的,很早就被引種到越南、日本、和亞洲各地。目前已經分布到全世界。
在中國北起遼寧南部、北京、延安一線,南至廣東、廣西,東起台灣,西至雲南、貴州、四川都有分布。寮國北部也有分布,朝鮮、日本、阿根廷、美國南部、巴西、巴拉圭有引種栽培。
4. 形態特徵
樹皮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時平滑,老時縱裂。假二杈分枝。單葉,對生,葉大,卵形,全緣或有淺裂,具長柄,柄上有絨毛。花大,淡紫色或白色,頂生圓錐花序,由多數聚傘花序復合而成。花萼鍾狀或盤狀,肥厚,5深裂,裂片不等大。花冠鍾形或漏斗形,上唇 2裂、反卷,下唇3裂,直伸或微卷;雄蕊4枚,2長2短,著生於花冠簡基部;雌蕊1枚,花柱細長。蒴果卵形或橢圓形,熟後背縫開裂。種子多數為長圓形,小而輕,兩側具有條紋的翅。
5. 中國各地主要栽培種有
①蘭考泡桐 (P. elon□ata)。樹干通直,樹冠寬闊、圓卵形或扁球形。樹皮灰褐色。小枝節間長。葉卵形或寬卵形,先端鈍或尖,全緣或分裂,上面綠色或黃綠色,有光澤,下面被灰黃色或灰色星狀毛。花序狹圓錐形,花蕾洋梨狀倒卵形,花大,長8~10厘米,花萼鍾狀倒圓錐形,淺裂約三分之一,花冠鍾狀漏斗形,淺紫色。蒴果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3~5厘米,直徑2~3厘米,外有細毛而無粘腺,不粘手。種子小,橢圓形,連翅長5~6毫米。集中分布在河南省東部平原地區和山東省西南部。安徽北部,河北、山西、陝西、四川、湖北等省均有引種栽培。垂直分布海拔可達1400米。
②楸葉泡桐(P.catalpifolia)。樹干通直,樹冠圓錐狀。葉似楸樹葉,長卵形,葉片下垂,先端長尖,全緣,上面深綠色。花冠細長,管狀漏斗形,淡紫色,長7.5~8厘米。蒴果較小,橢圓形,長4.5~5.5厘米。以山東膠東一帶及河南省伏牛山以北和太行山的淺山丘陵地區為主要產區,平原地區較少。河北、山西、陝西等省也有分布。
③毛泡桐(P.tomentosa,圖1 毛泡桐)。樹干多低矮彎曲,樹冠傘形。小枝、葉、花、果多長毛。葉卵形或廣卵形。花序為廣圓錐形,花蕾近球形,萼深裂,被毛不脫落,花冠鍾狀,鮮紫色或藍紫色。蒴果卵圓形,外被乳頭狀腺,粘手。分布於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各省,以陝西及河南西部為主要產區。
④白花泡桐(P.for-tunei,圖2白花泡桐)。樹高可達27米,胸徑達 2米。幼枝、嫩葉被枝狀毛和腺毛。葉心狀長卵形,先端漸尖,全緣,圓錐狀聚傘花序,花冠白色或淡紫色,腹部皺褶不明顯,花萼淺裂。蒴果橢圓形,長6~10厘米,果皮木質較厚。長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區)為主要產區。北自河南南部大別山區,南至廣東、廣西,東起台灣,西至雲南、四川,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廣西可達海拔1150~1520米,湖北西部及四川東部達 600~1300米,四川峨嵋山可達2000米。
⑤川泡桐(P.far□esii)。全體密被棕黃色星狀絨毛,枝條及葉表面無毛。葉心形,廣卵形,不粘。聚傘花序無總梗或很短。花冠白色或紫色,鍾狀,在基部彎曲處以上驟然膨大,花萼鍾狀,裂片卵形深裂,不反卷。蒴果卵形,長 4厘米,果皮革質。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南部。垂直分布可達海拔1200~3000米。
6。生物學特性
泡桐對熱量要求較高,對大氣乾旱的適應能力較強,但因種類不同而有一定差異。對土壤肥力、土層厚度和疏鬆程度也有較高要求。在怕水淹、粘重的土壤上生長不良。地下水位不足 2米時,生長也差。土壤pH以6~7.5為好。泡桐生長迅速,7~8年生即可成材。在北方地區,以蘭考泡桐生長最快。楸葉泡桐次之,毛泡桐生長較慢。不同種類的生長過程有所不同。如蘭考泡桐的高生長有明顯的階段性,能由不定芽或潛伏芽形成強壯的徒長枝自然接干。栽植後經過2~8年,自然接干向上生長。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一般能自然接干3~4次,個別能自然接干5次。第1次自然接干高生長量最大,可達3米以上,以後逐漸降低。胸徑的連年生長量高峰在4~10年。材積連年生長量高峰出現在7~14年,這種高峰出現的時間早晚和數值大小,取決於土壤條件和撫育管理措施。
泡桐是一種喜光的速生樹種,原產於中國,春季先葉開花,花大,是不明顯的唇形,略有香味,盛花時滿樹花非常壯觀,花落後長出大葉,葉密而大,樹蔭非常隔光。是良好的綠化和行道樹種。但泡桐不太耐寒,一般只分布在海河流域南部和黃河流域,是黃河故道上防風固沙的最好樹種。
泡桐生長非常迅速,十幾年樹齡的泡桐要比同齡楊樹直徑大一倍,但生長時間長了,樹干會出現中空。由於生長迅速,所以木材材質輕軟,容易加工,但也耐酸耐腐,防濕隔熱。
7. 栽培技術
泡桐在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北宋陳翥所著《桐譜》一書,比較全面地記載了古代勞動人民在泡桐栽培和桐木利用方面的豐富經驗,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1949年以後泡桐造林獲得很大發展。
泡桐育苗方法有插根、播種、留根等,以插根育苗最普遍。苗□地應選用排灌方便、土壤通氣良好、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砂壤土和壤土,重茬地不宜。苗木長度以15~20厘米,粗度以1.5~4.0厘米為好。株行距1.0×1.0米或1.0×1.2米。在苗木生長發育過程中加強水肥管理和防治病蟲害。
一般隨整地隨造林,採用穴狀整地,深1米,長、寬各 1米。根據造林的目的和經營管理水平確定合理的造林方式和造林密度。在路旁、渠旁、河旁,可成行栽植,株距可為3~5米;在條件較好的地區,株間還可栽紫穗槐等。在宅旁、村旁可帶狀或塊狀栽植,初植造林密度4×4米。實行糧食作物-泡桐間作時以桐為主的間作型,初植造林密度5×5米,每畝26株;以糧為主的間作型,造林密度5×40米,每畝3株;桐糧並重的間作型,造林密度5×10米,每畝13株。造林一般在秋季落葉後到第2年春季發芽前進行。有的地區進行秋季帶葉栽植,也可取得較好效果。
8. 高幹培育方法
①平茬法。在造林後第1年進行或於第1、第2年連續進行,時間多在冬初。方法是用利刀在靠近地面處將莖截斷,隨即用土埋好;翌年待萌芽條長到10~15厘米時將生長最好的留下,其餘全部去掉。
②抹芽法。在春季栽植後,待長高至3~5厘米時,在靠近苗木頂端處保留一個健壯芽,其餘側芽全部除去,使養分集中於保留芽的生長發育。
③自傷接干法。在春季發芽前半個月,在樹干最上部用刀砍口,促使形成徒長枝,從而使主幹接著向上延續。
④剪梢接干法又稱平頭法。在定植後的當年或次年春季,將乾枯的頂梢剪除,然後培育一個健壯芽,促使其迅速向上生長。
9. 病害蟲
泡桐叢枝病是較為普遍的病害,有的地區發病率高達80~90%,病原為類菌原體。幼樹發病後,多在主幹或主枝上部叢生小枝小葉,形如掃帚或鳥窩。防治方法包括選用無病母樹的根作為繁殖材料,及時修除病樹,選用抗病良種等。害蟲有大袋蛾為害葉部,毛黃鰓金龜的幼蟲食苗木根皮。
10. 用途
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不撓不裂,易於加工。氣干容重輕。隔潮性好。不易變形。聲學性好,共鳴性強。不易燃燒,油漆染色良好。可供建築、傢具、人造板和樂器等用材。桐材的纖維素含量高、材色較淺,是造紙工業的好原料。葉、花、果和樹皮可入葯。樹姿優美,花色美麗鮮艷,並有較強的凈化空氣和抗大氣污染的能力,是城市和工礦區綠化的好樹種。特別適合製作航空、艦船模型、膠合板、救生器械等,由於其木質疏鬆,共振好,也適合製作樂器,小枝可用來製作炭筆。
【性味歸經】苦,寒。
【來源】玄參科泡桐屬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及銹毛泡桐P. tomentosa (Thunb.) Steud.,以根、果入葯。根秋季採挖,果夏季採收。
【功能主治】
根:祛風,解毒,消腫,止痛。用於筋骨疼痛,瘡瘍腫毒,紅崩白帶。
果:化痰止咳。用於氣管炎。
【用法用量】根、果均為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11. 國外相關文化
日本人傳統如果生了女孩,會在屋前種上一株泡桐樹,等到女兒出嫁時,這棵泡桐的木材可以為女兒打出全套嫁妝傢具。但中國人一般用比較堅硬的木材製作傢具,不習慣使用泡桐木。
日本人還將中國人對梧桐的傳說附會到泡桐身上,認為泡桐會引來鳳凰。雖然兩種樹屬於不同的科,但有相似的地方,尤其是漢字名稱都有「桐」字。

⑵ 東北大興安嶺的資料,急

大興安嶺
(Greater Higgnan Mountains )位於祖國的最北邊,她東連綿延千里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境內山巒疊嶂,林莽蒼蒼,雄渾八萬里的疆域,一片粗獷。
大興安嶺是我國最北、面積最大的現代化國有林區,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個奧地利或137個新加坡。林木蓄積量5.0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蓄積量7.8%,總人口51萬,邊境線長791.5公里,下轄塔河、漠河、呼瑪三縣,加格達奇、松嶺、新林、呼中、四區和得耳布爾、莫爾道噶等十四個林業局。
巍巍興安嶺,積翠大森林。大興安嶺的林地有7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1%,在浩瀚的綠色海洋中繁衍生息著寒溫帶馬鹿、馴鹿、駝鹿(犴達犴)、梅花鹿、棕熊、紫貂、飛龍、野雞、棒雞、天鵝、獐、狍、野豬、雪兔等各種珍禽異獸400餘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成為我國高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野生動、植物樂園。在千山萬壑間縱橫流淌著甘河,多布庫爾、那都里、呼瑪、額木爾等二十多條大小河流,最終注入了邊陲人民的母親河---黑龍江。這里盛產鱘鰉魚、哲羅、細鱗、江雪魚等珍貴的冷水魚類,用「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來形容這里的野生動物資源實在不為過。
大興安嶺地區
【位置面積】 大興安嶺地區位於祖國最北部邊陲,東與小興安嶺毗鄰,西以大興安嶺山脈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南瀕廣闊的松嫩平原,北以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與俄羅斯為鄰。東經121°12′至127°00′;北緯50°10′至53°33′。面積8.46萬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總人口54萬人,有24個民族,其中農村人口僅5萬多人。
【地形氣候】地勢呈西高東低,位第一階梯第二階梯及其結合部,南北走向的中山系大興安嶺山脊以東為第一階梯地,以西為第二階梯地。海拔300-700米。全區地形總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屬淺山丘陵地帶。北部、西部和中部高。平均海拔573米;最高海拔1528米,系伊勒呼里山主峰--呼中區大白山;最低海拔180 米,是呼瑪縣三卡鄉沿江村。冬寒夏暖,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8℃,最低溫度-52.3℃,無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駐地郵編】 地區行政公署駐加格達奇。郵編:165000。行政區劃代碼:232700。區號:0457。拼音:Daxing'anling Diqu。
行政區劃
2005年,轄3個縣。
大興安嶺地區 面積46755平方千米,人口52萬(2003年)。
呼瑪縣面積14285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165100。縣人民政府駐呼瑪鎮。
塔河縣面積14103平方千米,人口10萬。郵政編碼165200。縣人民政府駐塔河鎮。
漠河縣面積18367平方千米,人口 8萬。郵政編碼00。縣人民政府駐西林吉鎮。
* 以上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呼瑪縣人口包括加格達奇等4區人口。*
* 以下面積、人口(2001年底),以及區劃根據「大興安嶺地區網站」*
大興安嶺行政公署轄3個縣、4個區,23個鎮、12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60個社區、80個村民委員會。
【呼瑪縣】 人口5.2萬人。面積1.43萬平方千米。轄2個鎮、6個鄉,8個居委會、64個村委會:呼瑪鎮、韓家園鎮,興華鄉、北疆鄉、白銀鈉鄉、鷗蒲鄉、金山鄉、三卡鄉。
【塔河縣】 人口10萬人。面積1.4萬平方千米。轄3個鎮、3個鄉,29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塔河鎮、盤古鎮、瓦拉干鎮,依西肯鄉、開庫康鄉、十八站鄉。
【漠河縣】 人口8.5萬人。面積1.84萬平方千米。轄4個鎮、1個鄉,4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西林吉鎮、興安鎮、圖強鎮、勁濤鎮、漠河鄉。
【加格達奇區】 人口15.5萬人。面積0.14萬平方千米。轄6個街道、2個鄉,60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衛東街道、紅旗街道、曙光街道、長虹街道、東山街道、光明街道、加北鄉、白樺鄉。
【松嶺區】 人口3.5萬人。面積1.68萬平方千米。轄3個鎮,8個居委會,即小揚氣鎮、古源鎮、勁松鎮。
【新林區】 人口4.9萬人。面積0.87萬平方千米。轄7個鎮,17個居委會:新林鎮、翠崗鎮、塔源鎮、碧洲鎮、宏圖鎮、大烏蘇鎮、塔爾根鎮。
【呼中區】 人口5.2萬人。面積0.94萬平方千米。轄4個鎮,11個居委會:呼中鎮、碧水鎮、呼源鎮、宏偉鎮。
歷史沿革
1964年設大興安嶺特區。
1970年大興安嶺特區改為大興安嶺地區,地區駐加格達奇。原屬黑河地區的呼瑪縣(駐呼瑪鎮)和原屬呼倫貝爾盟的鄂倫春自治旗(駐阿里河)、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駐尼爾基)劃歸大興安嶺地區。轄1縣、2自治旗。
1979年將鄂倫春自治旗和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地區轄呼瑪縣。
1980年9月4日,中共黑龍江省委批准大興安嶺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
1981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1)設立塔河縣,以塔河區和呼瑪縣的開庫康、依西肯、十八站3公社為其行政區域,駐地塔河鎮。(2)設立漠河縣,以阿木爾、圖強、古蓮3區,呼瑪縣的漠河、興安2公社為其行政區域,駐地西林吉。
(本部分沿革資料摘自地方誌) 先秦時期,為東胡部落聯盟體屬地。西漢時期,為漢廷護烏桓校尉和遼東屬國都尉雙重統轄。三國、兩晉時期,為鮮卑拓跋部轄區。北魏時期,嶺南為烏洛候地,嶺北為室韋地,均隸屬北魏王朝。
隋唐時期,為室韋督都府屬地,受平盧節度使管轄。遼代,嶺南為上京道東北路招討司所轄,嶺北為烏吉敵烈統軍司所轄。金代,嶺南歸蒲與路所轄,嶺北為東北路招討司所轄,北部為烏古敵烈統軍司所轄。
元代,成吉思汗於1214年,將嶺南分封於大弟弟拙赤·哈薩爾和二弟合赤溫·額勒赤,將嶺北分封給三弟帖木哥·斡赤斤。1288年,元朝實行行省制,為遼陽行省開元路管轄。明代,屬奴兒干指揮都司管轄。今漠河縣為木河衛管轄,塔河縣為塔哈衛管轄,呼瑪縣和新林區為額克衛管轄,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和呼中區為堅河衛管轄。
1645年(清順治二年),為盛京駐防內大臣(1646年改稱昂邦章京)管轄。 年(清順治十年),由鎮守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 1662年(康熙元年),由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所轄的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管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由鎮守黑龍江將軍衙門所轄的瑗琿副都統管轄。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達斡爾、鄂溫克和鄂倫春族人由布特哈總管衙門管理(副都統級)。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嶺南由黑龍江將軍衙門所轄墨爾根副都統管轄。嶺北由瑗琿副都統管轄。
1731年(雍正九年),布特哈總管總理大興安嶺各族八旗事務,隸屬黑龍江將軍。 1734年(雍正十二年),嶺南劃歸呼倫城總管統轄。嶺東南由墨爾根副都統管轄,嶺北由瑗琿副都統管轄。 1743年(乾隆八年),嶺西改由黑龍江將軍所轄的呼倫貝爾副都統管轄。 1871年(同治十年),清廷將大興安嶺鄂倫春族人按住地分為五路編為佐。阿力河流域為阿力路佐領管轄,呼瑪河流域為呼瑪爾路佐領管轄,多布庫爾河流域為多布庫爾路佐領管轄。
1882年(光緒八年),由黑龍江將軍興安城總管管理鄂倫春五路。 1883年(光緒九年),興安城總管撤裁。鄂倫春阿力路、多布庫爾路由黑龍江將軍墨爾根副都統管轄,呼瑪爾路由瑗琿副都統(亦稱黑龍江副都統)管轄。 1884年(光緒十年),布特哈衙門改制為布特哈副都統,總領鄂倫春五路和索倫部。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清廷撤裁布特哈副都統,以嫩江為界分設東、西布特哈總管衙門。今大興安嶺地區為西布特哈總管衙門管轄。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嶺南為黑龍江行省(簡稱黑龍江省)呼倫兵備道呼倫直隸廳管轄,嶺北為瑗琿兵備道瑗琿直隸廳管轄。 1909年(宣統元年),今漠河縣為珠爾干河總卡倫和漠河總卡倫管轄,今塔河縣、呼瑪縣為呼瑪爾總卡倫管轄。
1912年(民國元年) 6月25日,嶺北隸屬民國政府黑龍江瑗琿兵備道(同年8月26日改為黑河道)瑗琿直隸廳。同年7月1日,呼瑪爾總卡倫改制為呼瑪設治局。嶺南屬少數民族上層叛亂分子的「偽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
1914年(民國三年),嶺南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布西總管公署。同年1月11日,嶺北呼瑪設治局改制為呼瑪縣,漠河總卡倫改為漠河設治局,隸屬黑河道。 1915年(民國四年),嶺南改制為布西設治局管轄,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 1917年(民國六年),嶺北漠河設治局改制為漠河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黑河道。 1920年(民國九年),嶺南隸屬於呼倫貝爾善後督辦。 1925年(民國十四年),呼倫貝爾善後督辦改制為呼倫貝爾道,轄嶺南地區。 1929年(民國十八年),嶺北呼瑪縣辟設歐浦縣。呼瑪縣、漠河縣、歐浦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黑河市政籌備處。嶺南隸屬於呼倫貝爾市政籌備處。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嶺南為偽興安分東省管轄,嶺北三縣為黑龍江省管轄。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嶺南為新合並的偽興安東省所轄的巴彥旗管轄,嶺北三縣為偽黑河省管轄。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嶺南由新合並的興安總省所轄的巴彥旗管轄。
1945年11月,東北人民政府將原偽北安和偽黑河兩省合並,設立黑龍江省。嶺北三縣由黑龍江省黑河地區行政辦事處管轄,嶺南由呼倫貝爾自治省(1946年3月,改為呼倫貝爾臨時地方政府)巴彥旗管轄。 1946年3月,嶺南由納文慕仁盟巴彥旗管轄。8月12日,嶺北三縣由黑龍江省黑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47年2月,嶺北三縣隸屬黑嫩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漠河縣、歐浦縣合並於呼瑪縣。9月呼瑪隸於屬於新黑龍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5月,興安嶺省撤銷,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納文慕仁盟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嶺南屬納文慕仁盟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與巴彥旗合並)管轄。
1949年4月11日,嶺南隸屬於新成立的呼倫貝爾盟。9月,嶺北呼瑪縣隸屬於黑龍江省新改稱的黑河專員公署。 1951年10月31日,嶺南由呼倫貝爾盟新成立的鄂倫春族自治旗領導。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會戰指揮部,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東北坡。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行政區一部分,黑龍江省黑河專區呼瑪縣全部和嫩江縣行政區一部分,劃歸會戰區。初步規劃在會戰區內建設大楊樹、松嶺、呼中、新林、塔河、阿木爾、古蓮、十八站、庫倫斯、南瓮河、霍龍門11個林業公司。同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於大興安嶺會戰區成立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省轄市級),受會戰指揮部和行政區所在省(自治區)雙重領導,地方行政工作受黑龍江省政府領導。各林業公司設區政府,林場設鄉(鎮)政府。
1965年1月, 林業部在大興安嶺會戰區設立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與大興安嶺特區政府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 1966年4月20日, 黑河專區呼瑪縣「嫩漠公路」以北和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東南部劃入大興安嶺特區的行政區。
1967年11月26日,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改為大興安嶺特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4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領導。大興安嶺特區改為大興安嶺地區。原屬黑河地區的呼瑪縣和原屬呼倫貝爾盟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族自治旗,全建制劃歸大興安嶺地區管轄。原屬牙克石林管局管理的阿里河林業局、甘河林業局、吉文林業局和克一河林業局劃歸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領導。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隸屬於黑龍江省林業總局。 1979年5月30日,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原屬鄂倫春族自治旗的加格達奇區、松嶺區仍由大興安嶺地區管轄,但原屬地權不變。阿里河、甘河、吉文和克一河林業局劃歸牙克石林管局管轄。同年6月,大興安嶺林管局為林業部直接領導的企業。
1980年9月4日,大興安嶺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大興安嶺行政公署,成為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1981年5月14日, 古蓮區改設漠河縣,塔河區設塔河縣。
1982年3月6日,大興安嶺林管局企業管理體制(計劃、財務)單獨運作,仍直屬林業部,與行政公署合署辦公。
1986年1月29日, 國務院批准行署、林管局所在地加格達奇區為縣級區建制。
1991年,國務院確定大興安嶺林管局為全國首批55家企業集團之一。199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大興安嶺林業集團成立。
備 注
大興安嶺地區面積8.46萬平方千米,其中位於黑龍江省內6.66萬平方千米,包括呼瑪縣、塔河縣、漠河縣和新林區、呼中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內 1.8萬平方千米,包括加格達奇區、松嶺區。有韓家園、十八站 、阿木爾、圖強等十個林業局。大興安嶺地委、行政公署和林業集團公司設在加格達奇。
地緣優勢得天獨厚
大興安嶺地區位於祖國北部邊陲,東接小興安嶺,西鄰呼倫貝爾盟,南瀕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嶺內海拔300米-700米,冬寒夏暖,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8℃,最低溫度-52.3℃,無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全區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人口55萬,轄三縣四區十個林業局,大興安嶺地委、行政公署和林業集團公司設在加格達奇。
自然資源蘊藏豐富
大興安嶺是僅存的一塊凈土,覆蓋著廣衰無垠的森林,素有「綠色寶庫」之美譽。有林地面積646.3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5.29億立方米,其中,【材林蓄積4.4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75.16%。區內有野生動物390餘種,】植物資源966種,地下蘊藏大量礦產資源,有五荒資源1834萬畝,可利用的天然草場400萬畝,境內流域面積達710平方公里。
林區經濟發展迅猛
大興安嶺開發建設35年來,林區人民發揚突破高寒禁區、無私奉獻的大無畏精神,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截止1999年末,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8億多元,形成木材生產能力544萬立方米,累計向國家提供商品材10320萬立方米,上繳利稅33.4億元。1996年3月,經國家經貿委、計委、體改委批准,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是全國首批100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企業之一,也是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點國有林區之一。集團公司內有大中型企業21戶,資產總值已達88.7億多元。為加快林區經濟發展步伐,迅速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近年來我們在鞏固營林基礎地位,穩定木材生產的同時,依託林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產工業、多種經營、地方工業、農業和鄉鎮企業。林產工業正在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已建成企業109戶,木材加工能力達到121.6萬立方米,主要產品有據材、人造板、地板塊、紙漿、衛生筷子等7大類140多個品種。多種經營領域不斷拓寬,已建成企業701 戶,產品達9大類200多個品種,其中,煤炭生產能力達100萬噸,黃金生產能力10萬兩,居黑龍江省產金地市的首位。地方工業,通過技術改造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好勢頭。北奇神系列產品、從蓉養身酒、恆友板式傢具等名優產品暢銷國內外。鄉鎮企業連續5年實現了跨躍式發展。以無污染、無化肥的綠色產品為原料的中美台資北芪神有限公司、麗雪精澱粉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迅速崛起。馬鈴薯脫毒種薯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農業已成為我區發展最快的產業,井大踏步向生態農業方向邁.
樹木的海洋--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是我國東北部的著名山脈,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林業基地之一。它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林木河上游谷地,全長1200多公里,寬200公里-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林區,木材貯量佔全國的一半。
大興安嶺東南坡較陡,西北坡向內蒙古高原和緩傾斜。經過長期侵蝕,山頂渾圓,以海拔2029米的黃崗梁為最高。東南坡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雨水較多,西北坡卻較乾旱,成為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北部漫山遍野都是密密層層、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林帶北寬南窄,跨緯度7°,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約為62%。
大興安嶺中有許多優質的木材,如紅松、水曲柳等。落葉松、白樺、山楊等是這里的主要樹種。由於這里的樹木十分稠密,只有拚命地向上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到陽光,因此,這里的樹木一般都很直、很高,是上等的建築材料。有的大樹長到60多米,樹干仍然筆直。
這里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自古就以出產黃金著稱。現在已有多條鐵路伸入林區,使大興安嶺成為我國重要的木材產地和森林工業基地。
大興安嶺旅遊
春天的興安嶺,滿山紅杜鵑,山嶺溝壑,處處生機;夏日嶺上行,林莽又飄香,青翠欲滴的大森林是避暑度假和領略極夜美景的理想勝地;秋日興安,層林盡染,極目遠眺,天高雲淡。「五花山」的美景伴著豐收的喜悅,收獲著滿山遍野串如珍珠的越桔(北國紅豆)、都柿、榛子、稠李子、山丁子以和各種名貴的中草葯材.冬到興安更有詩意,萬傾林海一片銀妝,四季常青的美人松映襯著皎潔晶瑩的冰雪世界,讓你頓感一種大自然的偉大.
大興安嶺主要旅遊景點:漠河 ·胭脂溝 ·石林 ·五道豁洛島影視基地 ·豐林自然保護區 ·尼爾基水庫 ·大興安嶺資源館 ·洛古河 ·伊春滑雪場 ·璦琿城 ·沾河漂流·帶嶺動植物資源館·國際狩獵場 ·金山屯大森林探險漂流 ·恐龍博物館 ·林中園 ·龍骨山 ·桃源湖 (0) ·五營國家級森林公園 ·小興安嶺植物園·小興安嶺資源館 ·蒸汽機小火車 大黑河島 ·鄂倫春民族風情 ·黑龍江風光 ·勝山狩獵場·葯泉山 ·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桃山國際狩獵場·北極村 ·加格達奇北山公園 ·莫爾道嘎國家原始森林公園

⑶ 大興安嶺跨越哪幾個省啊

大興安嶺
(Greater Higgnan Mountains )位於祖國的最北邊,她東連綿延千里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境內山巒疊嶂,林莽蒼蒼,雄渾八萬里的疆域,一片粗獷。

大興安嶺是我國最北、面積最大的現代化國有林區,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個奧地利或137個新加坡。林木蓄積量5.0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蓄積量7.8%,總人口51萬,邊境線長791.5公里,下轄塔河、漠河、呼瑪三縣,加格達奇、松嶺、新林、呼中、四區和得耳布爾、莫爾道噶等十四個林業局。

巍巍興安嶺,積翠大森林。大興安嶺的林地有7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1%,在浩瀚的綠色海洋中繁衍生息著寒溫帶馬鹿、馴鹿、駝鹿(犴達犴)、梅花鹿、棕熊、紫貂、飛龍、野雞、棒雞、天鵝、獐、狍、野豬、雪兔等各種珍禽異獸400餘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成為我國高緯度地區不可多得的野生動、植物樂園。在千山萬壑間縱橫流淌著甘河,多布庫爾、那都里、呼瑪、額木爾等二十多條大小河流,最終注入了邊陲人民的母親河---黑龍江。這里盛產鱘鰉魚、哲羅、細鱗、江雪魚等珍貴的冷水魚類,用「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來形容這里的野生動物資源實在不為過。

大興安嶺地區

【位置面積】 大興安嶺地區位於祖國最北部邊陲,東與小興安嶺毗鄰,西以大興安嶺山脈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南瀕廣闊的松嫩平原,北以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與俄羅斯為鄰。東經121°12′至127°00′;北緯50°10′至53°33′。面積8.46萬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總人口54萬人,有24個民族,其中農村人口僅5萬多人。
【地形氣候】 地勢呈西高東低,位第一階梯第二階梯及其結合部,南北走向的中山系大興安嶺山脊以東為第一階梯地,以西為第二階梯地。海拔300-700米。全區地形總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屬淺山丘陵地帶。北部、西部和中部高。平均海拔573米;最高海拔1528米,系伊勒呼里山主峰--呼中區大白山;最低海拔180米,是呼瑪縣三卡鄉沿江村。冬寒夏暖,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8℃,最低溫度-52.3℃,無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駐地郵編】 地區行政公署駐加格達奇。郵編:165000。行政區劃代碼:232700。區號:0457。拼音:Daxing'anlin Diqu。
行政區劃
2005年,轄3個縣。
大興安嶺地區 面積46755平方千米,人口52萬(2003年)。
呼瑪縣面積14285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165100。縣人民政府駐呼瑪鎮。
塔河縣面積14103平方千米,人口10萬。郵政編碼165200。縣人民政府駐塔河鎮。
漠河縣面積18367平方千米,人口 8萬。郵政編碼00。縣人民政府駐西林吉鎮。
* 以上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呼瑪縣人口包括加格達奇等4區人口。*
* 以下面積、人口(2001年底),以及區劃根據「大興安嶺地區網站」*
大興安嶺行政公署轄3個縣、4個區,23個鎮、12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60個社區、80個村民委員會。
【呼瑪縣】 人口5.2萬人。面積1.43萬平方千米。轄2個鎮、6個鄉,8個居委會、64個村委會:呼瑪鎮、韓家園鎮,興華鄉、北疆鄉、白銀鈉鄉、鷗蒲鄉、金山鄉、三卡鄉。
【塔河縣】 人口10萬人。面積1.4萬平方千米。轄3個鎮、3個鄉,29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塔河鎮、盤古鎮、瓦拉干鎮,依西肯鄉、開庫康鄉、十八站鄉。
【漠河縣】 人口8.5萬人。面積1.84萬平方千米。轄4個鎮、1個鄉,4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西林吉鎮、興安鎮、圖強鎮、勁濤鎮、漠河鄉。
【加格達奇區】 人口15.5萬人。面積0.14萬平方千米。轄6個街道、2個鄉,60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衛東街道、紅旗街道、曙光街道、長虹街道、東山街道、光明街道、加北鄉、白樺鄉。
【松嶺區】 人口3.5萬人。面積1.68萬平方千米。轄3個鎮,8個居委會,即小揚氣鎮、古源鎮、勁松鎮。
【新林區】 人口4.9萬人。面積0.87萬平方千米。轄7個鎮,17個居委會:新林鎮、翠崗鎮、塔源鎮、碧洲鎮、宏圖鎮、大烏蘇鎮、塔爾根鎮。
【呼中區】 人口5.2萬人。面積0.94萬平方千米。轄4個鎮,11個居委會:呼中鎮、碧水鎮、呼源鎮、宏偉鎮。
歷史沿革
1964年設大興安嶺特區。
1970年大興安嶺特區改為大興安嶺地區,地區駐加格達奇。原屬黑河地區的呼瑪縣(駐呼瑪鎮)和原屬呼倫貝爾盟的鄂倫春自治旗(駐阿里河)、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駐尼爾基)劃歸大興安嶺地區。轄1縣、2自治旗。
1979年將鄂倫春自治旗和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地區轄呼瑪縣。
1980年9月4日,中共黑龍江省委批准大興安嶺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
1981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1)設立塔河縣,以塔河區和呼瑪縣的開庫康、依西肯、十八站3公社為其行政區域,駐地塔河鎮。(2)設立漠河縣,以阿木爾、圖強、古蓮3區,呼瑪縣的漠河、興安2公社為其行政區域,駐地西林吉。
(本部分沿革資料摘自地方誌) 先秦時期,為東胡部落聯盟體屬地。西漢時期,為漢廷護烏桓校尉和遼東屬國都尉雙重統轄。三國、兩晉時期,為鮮卑拓跋部轄區。北魏時期,嶺南為烏洛候地,嶺北為室韋地,均隸屬北魏王朝。
隋唐時期,為室韋督都府屬地,受平盧節度使管轄。遼代,嶺南為上京道東北路招討司所轄,嶺北為烏吉敵烈統軍司所轄。金代,嶺南歸蒲與路所轄,嶺北為東北路招討司所轄,北部為烏古敵烈統軍司所轄。
元代,成吉思汗於1214年,將嶺南分封於大弟弟拙赤·哈薩爾和二弟合赤溫·額勒赤,將嶺北分封給三弟帖木哥·斡赤斤。1288年,元朝實行行省制,為遼陽行省開元路管轄。明代,屬奴兒干指揮都司管轄。今漠河縣為木河衛管轄,塔河縣為塔哈衛管轄,呼瑪縣和新林區為額克衛管轄,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和呼中區為堅河衛管轄。
1645年(清順治二年),為盛京駐防內大臣(1646年改稱昂邦章京)管轄。 年(清順治十年),由鎮守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 1662年(康熙元年),由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所轄的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管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由鎮守黑龍江將軍衙門所轄的瑗琿副都統管轄。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達斡爾、鄂溫克和鄂倫春族人由布特哈總管衙門管理(副都統級)。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嶺南由黑龍江將軍衙門所轄墨爾根副都統管轄。嶺北由瑗琿副都統管轄。
1731年(雍正九年),布特哈總管總理大興安嶺各族八旗事務,隸屬黑龍江將軍。 1734年(雍正十二年),嶺南劃歸呼倫城總管統轄。嶺東南由墨爾根副都統管轄,嶺北由瑗琿副都統管轄。 1743年(乾隆八年),嶺西改由黑龍江將軍所轄的呼倫貝爾副都統管轄。 1871年(同治十年),清廷將大興安嶺鄂倫春族人按住地分為五路編為佐。阿力河流域為阿力路佐領管轄,呼瑪河流域為呼瑪爾路佐領管轄,多布庫爾河流域為多布庫爾路佐領管轄。
1882年(光緒八年),由黑龍江將軍興安城總管管理鄂倫春五路。 1883年(光緒九年),興安城總管撤裁。鄂倫春阿力路、多布庫爾路由黑龍江將軍墨爾根副都統管轄,呼瑪爾路由瑗琿副都統(亦稱黑龍江副都統)管轄。 1884年(光緒十年),布特哈衙門改制為布特哈副都統,總領鄂倫春五路和索倫部。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清廷撤裁布特哈副都統,以嫩江為界分設東、西布特哈總管衙門。今大興安嶺地區為西布特哈總管衙門管轄。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嶺南為黑龍江行省(簡稱黑龍江省)呼倫兵備道呼倫直隸廳管轄,嶺北為瑗琿兵備道瑗琿直隸廳管轄。 1909年(宣統元年),今漠河縣為珠爾干河總卡倫和漠河總卡倫管轄,今塔河縣、呼瑪縣為呼瑪爾總卡倫管轄。
1912年(民國元年) 6月25日,嶺北隸屬民國政府黑龍江瑗琿兵備道(同年8月26日改為黑河道)瑗琿直隸廳。同年7月1日,呼瑪爾總卡倫改制為呼瑪設治局。嶺南屬少數民族上層叛亂分子的「偽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
1914年(民國三年),嶺南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布西總管公署。同年1月11日,嶺北呼瑪設治局改制為呼瑪縣,漠河總卡倫改為漠河設治局,隸屬黑河道。 1915年(民國四年),嶺南改制為布西設治局管轄,隸屬黑龍江省龍江道。 1917年(民國六年),嶺北漠河設治局改制為漠河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黑河道。 1920年(民國九年),嶺南隸屬於呼倫貝爾善後督辦。 1925年(民國十四年),呼倫貝爾善後督辦改制為呼倫貝爾道,轄嶺南地區。 1929年(民國十八年),嶺北呼瑪縣辟設歐浦縣。呼瑪縣、漠河縣、歐浦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黑河市政籌備處。嶺南隸屬於呼倫貝爾市政籌備處。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嶺南為偽興安分東省管轄,嶺北三縣為黑龍江省管轄。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嶺南為新合並的偽興安東省所轄的巴彥旗管轄,嶺北三縣為偽黑河省管轄。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嶺南由新合並的興安總省所轄的巴彥旗管轄。
1945年11月,東北人民政府將原偽北安和偽黑河兩省合並,設立黑龍江省。嶺北三縣由黑龍江省黑河地區行政辦事處管轄,嶺南由呼倫貝爾自治省(1946年3月,改為呼倫貝爾臨時地方政府)巴彥旗管轄。 1946年3月,嶺南由納文慕仁盟巴彥旗管轄。8月12日,嶺北三縣由黑龍江省黑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47年2月, 嶺北三縣隸屬黑嫩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漠河縣、歐浦縣合並於呼瑪縣。9月呼瑪隸於屬於新黑龍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5月,興安嶺省撤銷,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納文慕仁盟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嶺南屬納文慕仁盟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與巴彥旗合並)管轄。
1949年4月11日,嶺南隸屬於新成立的呼倫貝爾盟。9月,嶺北呼瑪縣隸屬於黑龍江省新改稱的黑河專員公署。 1951年10月31日,嶺南由呼倫貝爾盟新成立的鄂倫春族自治旗領導。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會戰指揮部,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東北坡。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行政區一部分,黑龍江省黑河專區呼瑪縣全部和嫩江縣行政區一部分,劃歸會戰區。初步規劃在會戰區內建設大楊樹、松嶺、呼中、新林、塔河、阿木爾、古蓮、十八站、庫倫斯、南瓮河、霍龍門11個林業公司。同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於大興安嶺會戰區成立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省轄市級),受會戰指揮部和行政區所在省(自治區)雙重領導,地方行政工作受黑龍江省政府領導。各林業公司設區政府,林場設鄉(鎮)政府。
1965年1月, 林業部在大興安嶺會戰區設立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與大興安嶺特區政府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 1966年4月20日, 黑河專區呼瑪縣「嫩漠公路」以北和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東南部劃入大興安嶺特區的行政區。
1967年11月26日,大興安嶺特區人民委員會改為大興安嶺特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4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領導。大興安嶺特區改為大興安嶺地區。原屬黑河地區的呼瑪縣和原屬呼倫貝爾盟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族自治旗,全建制劃歸大興安嶺地區管轄。原屬牙克石林管局管理的阿里河林業局、甘河林業局、吉文林業局和克一河林業局劃歸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領導。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隸屬於黑龍江省林業總局。 1979年5月30日,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原屬鄂倫春族自治旗的加格達奇區、松嶺區仍由大興安嶺地區管轄,但原屬地權不變。阿里河、甘河、吉文和克一河林業局劃歸牙克石林管局管轄。同年6月,大興安嶺林管局為林業部直接領導的企業。
1980年9月4日,大興安嶺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大興安嶺行政公署,成為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1981年5月14日, 古蓮區改設漠河縣,塔河區設塔河縣。
1982年3月6日,大興安嶺林管局企業管理體制(計劃、財務)單獨運作,仍直屬林業部,與行政公署合署辦公。
1986年1月29日, 國務院批准行署、林管局所在地加格達奇區為縣級區建制。
1991年,國務院確定大興安嶺林管局為全國首批55家企業集團之一。199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大興安嶺林業集團成立。
備 注
大興安嶺地區面積8.46萬平方千米,其中位於黑龍江省內6.66萬平方千米,包括呼瑪縣、塔河縣、漠河縣和新林區、呼中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內1.8萬平方千米,包括加格達奇區、松嶺區。有韓家園、十八站 、阿木爾、圖強等十個林業局。大興安嶺地委、行政公署和林業集團公司設在加格達奇。

地緣優勢得天獨厚

大興安嶺地區位於祖國北部邊陲,東接小興安嶺,西鄰呼倫貝爾盟,南瀕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嶺內海拔300米-700米,冬寒夏暖,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8℃,最低溫度-52.3℃,無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全區總面積8.46萬平方公里,人口55萬,轄三縣四區十個林業局,大興安嶺地委、行政公署和林業集團公司設在加格達奇。

自然資源蘊藏豐富

大興安嶺是僅存的一塊凈土,覆蓋著廣衰無垠的森林,素有「綠色寶庫」之美譽。有林地面積646.3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5.29億立方米,其中,【材林蓄積4.4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75.16%。區內有野生動物390餘種,】植物資源966種,地下蘊藏大量礦產資源,有五荒資源1834萬畝,可利用的天然草場400萬畝,境內流域面積達710平方公里。

林區經濟發展迅猛

大興安嶺開發建設35年來,林區人民發揚突破高寒禁區、無私奉獻的大無畏精神,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截止1999年末,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8億多元,形成木材生產能力544萬立方米,累計向國家提供商品材10320萬立方米,上繳利稅33.4億元。1996年3月,經國家經貿委、計委、體改委批准,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是全國首批100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企業之一,也是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點國有林區之一。集團公司內有大中型企業21戶,資產總值已達88.7億多元。為加快林區經濟發展步伐,迅速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近年來我們在鞏固營林基礎地位,穩定木材生產的同時,依託林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產工業、多種經營、地方工業、農業和鄉鎮企業。林產工業正在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已建成企業109戶,木材加工能力達到121.6萬立方米,主要產品有據材、人造板、地板塊、紙漿、衛生筷子等7大類140多個品種。多種經營領域不斷拓寬,已建成企業701戶,產品達9大類200多個品種,其中,煤炭生產能力達100萬噸,黃金生產能力10萬兩,居黑龍江省產金地市的首位。地方工業,通過技術改造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好勢頭。北奇神系列產品、從蓉養身酒、恆友板式傢具等名優產品暢銷國內外。鄉鎮企業連續5年實現了跨躍式發展。以無污染、無化肥的綠色產品為原料的中美台資北芪神有限公司、麗雪精澱粉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迅速崛起。馬鈴薯脫毒種薯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農業已成為我區發展最快的產業,井大踏步向生態農業方向邁.

樹木的海洋--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是我國東北部的著名山脈,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林業基地之一。它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林木河上游谷地,全長1200多公里,寬200公里-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林區,木材貯量佔全國的一半。

大興安嶺東南坡較陡,西北坡向內蒙古高原和緩傾斜。經過長期侵蝕,山頂渾圓,以海拔2029米的黃崗梁為最高。東南坡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雨水較多,西北坡卻較乾旱,成為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北部漫山遍野都是密密層層、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林帶北寬南窄,跨緯度7°,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約為62%。

大興安嶺中有許多優質的木材,如紅松、水曲柳等。落葉松、白樺、山楊等是這里的主要樹種。由於這里的樹木十分稠密,只有拚命地向上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到陽光,因此,這里的樹木一般都很直、很高,是上等的建築材料。有的大樹長到60多米,樹干仍然筆直。

這里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自古就以出產黃金著稱。現在已有多條鐵路伸入林區,使大興安嶺成為我國重要的木材產地和森林工業基地。

大興安嶺旅遊
春天的興安嶺,滿山紅杜鵑,山嶺溝壑,處處生機;夏日嶺上行,林莽又飄香,青翠欲滴的大森林是避暑度假和領略極夜美景的理想勝地;秋日興安,層林盡染,極目遠眺,天高雲淡。「五花山」的美景伴著豐收的喜悅,收獲著滿山遍野串如珍珠的越桔(北國紅豆)、都柿、榛子、稠李子、山丁子以和各種名貴的中草葯材.冬到興安更有詩意,萬傾林海一片銀妝,四季常青的美人松映襯著皎潔晶瑩的冰雪世界,讓你頓感一種大自然的偉大.
大興安嶺主要旅遊景點:漠河 ·胭脂溝 ·石林 ·五道豁洛島影視基地 ·豐林自然保護區 ·尼爾基水庫 ·大興安嶺資源館 ·洛古河 ·伊春滑雪場 ·璦琿城 ·沾河漂流·帶嶺動植物資源館·國際狩獵場 ·金山屯大森林探險漂流 ·恐龍博物館 ·林中園 ·龍骨山 ·桃源湖 (0) ·五營國家級森林公園 ·小興安嶺植物園·小興安嶺資源館 ·蒸汽機小火車 大黑河島 ·鄂倫春民族風情 ·黑龍江風光 ·勝山狩獵場·葯泉山 ·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桃山國際狩獵場·北極村 ·加格達奇北山公園

⑷ 有誰認識這是什麼果實能吃嗎

槲櫟

別 名:大葉櫟樹,白櫟樹,虎朴,板櫟樹,青岡樹,白皮櫟,孛孛櫟,白櫟,細皮青岡,大葉青岡,青岡,菠蘿樹,槲樹,橡樹。

產 地:江蘇,福建,浙江,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安徽,廣西,江西,湖北,遼寧,陝西,山西,廣東,甘肅等。

槲櫟為落葉喬木,高達30米;樹皮暗灰色,深裂;老枝暗紫色,具多數灰白色突起的皮孔;幼枝黃褐色,具溝紋,無毛;冬芽鱗片赤褐色,被白色絨毛。葉倒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0-20厘米,寬5-13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基部漸狹呈楔形或略呈心形,邊緣有深波狀粗鋸齒,齒端鈍圓,表面深綠色,無毛,背麵灰綠色,密生星狀毛,側脈11-18對;葉柄長1.5-3厘米。雄花序長4-8厘米,雄花單生或數朵簇生,雄蕊常10枚,雌花序生於當年生枝葉腋,單生或2-3朵簇生子房3室,柱頭3裂。殼斗淺杯狀,邊緣厚或較薄;鱗片線狀披針形,緊密,暗褐色,外被灰色密毛。堅果長橢圓形或卵狀球形,長20-25毫米,直徑約為其半。花期4-5月,果期10月。

功能用途

槲櫟葉片大且肥厚,葉形奇特、美觀,葉色翠綠油亮、枝葉稠密,屬於美麗的觀葉樹種。適宜淺山風景區造景之用。

用途:種子含澱粉,可釀酒,也可制涼皮、粉條和作豆腐及醬油等,又可榨油。木材堅硬,耐磨力強,可供建築、傢具等使用。

⑸ 坡壘木和老山檀哪個貴

老山檀貴,印度老山檀是屬植物界中的檀香科。印度老山檀主產於印度東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東南亞、澳大利亞、斐濟等濕熱地區。其中又以產自印度的老山檀為上乘之品。印度檀香木的特點是其色白偏黃,油質大,散發的香味恆久。而澳大利亞、印尼等地所產檀香其質地、色澤、香度均有遜色,稱為 「柔佛巴魯檀」。多數新砍伐的檀木。一般來說有老山檀木與新山檀木之分,「以前是比較深山地區的,年代比較久,叫老山,已經砍伐完了。這一種是比較淺山的,是新的。所以就叫新山。」後來現所謂的「老山」就指印度所生產的檀木,新山是新開發的其他地區所生產的。

⑹ 海林市的具體介紹

海林市

海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脈張廣才嶺東麓,屬山區和丘陵淺山區,地貌特徵為「九山半水半分田」,素以「林海雪原」聞名全國。全市轄8鎮4鄉193個行政村,總面積9903平方公里,人口43.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佔55.1%。

海林市自然資源豐富,有紅松、白松、水曲柳、黃菠蘿、椴樹等多種林木;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東北虎、豹、熊、鹿等珍貴動物;還擁有人參、北芪、五味子、鹿茸等珍貴中草葯材;盛產木耳、蘑菇、松籽、薇菜、蕨菜等山產品。礦產種類較多,已探明的礦床有27處,已開發利用的有沸石、石灰石、花崗岩、柳葉岩、石英、鐵礦石等。水電資源豐富。

坐落在海林市境內的威虎山、鷹嘴峰、佛手山、鷺島等,構成了海林粗獷而又峻秀的奇特風光。在庄嚴肅穆的楊子榮烈士陵園中,安息著戰斗英雄楊子榮烈士的英靈。蓮花湖等地29處景點已成為旅遊佳境。

海林市經濟發展基礎好。九十年代初兩次被評為黑龍江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之首。1997年,海林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1.4億元,年均遞增11.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27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工商稅收和地方財政收入已連續7年實現雙超億元,經濟實力較強。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海林市大力實施「科技興工富市」的發展戰略,使工業成為海林市的主導產業,基本形成了食品、機械、建材、化工、木材、冶金、輕紡、造紙、能源等布局合理、門類齊全的城鄉工業體系。年底,海林市工業行業發展到29個,主要工業企業150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9.3億元,工業產品78類、近千品種。海林市實現工業總產值35.5億元,鄉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17.4億元。

黨的十四大以來,由於不斷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特別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使全市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並初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市場農業轉變。同年,海林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9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9.4億元,年均遞增7.5%和39.8%。鄉鎮企業已達741家;總產值、利潤和稅金分別達到14.2億元、1.3億元和2062萬元,鄉鎮企業經濟總收入達到13.6億元。並形成了一批種植、養殖基地和種養大戶。糧食總產達到21.5萬噸,年均遞增3.3%。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初步形成了市有主導產業,鄉有產業強項,村有骨幹項目,戶有主營產品的特色農村經濟格局。

海林市的內外貿易發展較快,市場載體建設迅速,商飲服務網點大幅度增加。海林市各類集貿、批發市場有34個,商飲服務網點3125個,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商品批發、零售市場體系。當年,海林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6億元,城鄉集市貿易額2.9億元,年均遞增12.8%、31.2%。

海林市非國有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已達72.5%,成為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牽動力。年底,海林市個體私營經濟達到15113戶,從業人員2.1萬人;私營企業35戶,從業人員779人;個體私營經濟總產值4.4億元,商品銷售額5.6億元,上繳稅金646萬元;外貿進出口交貨值完成9484萬元,出口創匯312萬美元。

城鄉建設成效顯著。海林市近幾年共籌集城鎮建設資金6750萬元,市政設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觀。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開始向小康目標邁進。當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812.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20元,增長1.6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2.9億元,增長2.9倍;人均儲蓄達5233.7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由過去的8.1平方米提高到10.6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面積已達19.7平方米。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同年,海林市已擁有普通中學32所,學齡兒童入學率97.1%。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各類放映單位373個;文化館(站、室)186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4.3萬冊;廣播調頻台1座,電視轉播和差轉台7座,地面衛星接收站74個;有線電視已入戶1.6萬戶。全市擁有衛生機構97個,醫院床位1萬余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53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

閱讀全文

與淺山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耳朵防水套怎麼做 瀏覽:367
天津市小家電維修哪裡有 瀏覽:250
淘寶保修是怎麼算 瀏覽:888
電路圖連接圖 瀏覽:514
傢具如何做到轉介紹 瀏覽:848
南寧傢具交易市場在哪裡 瀏覽:263
食堂蒸飯車維修怎麼記賬 瀏覽:663
空調維修怎麼線上接單 瀏覽:552
南康恆泰傢具 瀏覽:398
昆明家電舊貨市場在哪裡 瀏覽:486
水管家電清洗設備市場上有多少家 瀏覽:116
保電路接法 瀏覽:272
京東碎屏險拿到哪裡去維修 瀏覽:556
贛縣家電維修 瀏覽:565
手錶保修什麼 瀏覽:316
米兔手錶保修期怎麼查 瀏覽:868
傢具進場安裝在哪裡 瀏覽:436
電路改造公司 瀏覽:570
倉庫叉車維修進什麼科目 瀏覽:850
巴基斯坦人喜歡什麼小家電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