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解析不同時期中國傢具的特點有哪些
由古及今,中國傢具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古典傢具在不同的時期所注重的功能、形態、材料和裝飾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禮教文化的發展不斷演變,每個時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在鑒賞中國古典傢具時要格外注意。
中國古典傢具在不同時期的特點
史前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為初始傢具階段。中國現已知最早的傢具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史前人類構築房屋和修造水井中的木工技術、榫卯結構為傢具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當時起居方式為席地而坐,傢具製作非常簡陋,日用器物兼有傢具的功能。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傢具最大的特點就是兼有禮器的功能。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
這一時期傢具總的特點是呈低矮型,出現了完整的供席地起居的低矮型傢具,傢具較低矮,無固定位置,可根據不同場合而作不同的陳設。傢具的功能性不斷加強,同時兼有禮器的功能。
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各民族、各教派之間文化藝術的交流,使各民族的傢具在形制上、功能上得以相互滲透地吸收。人們雖然仍習慣席地而坐,但胡床已在中原民間較普遍,出現了多種形式的高坐具,從而給傳統起居方式帶來沖擊,進而給傳統傢具的製作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出現高型傢具的蔭芽。
隋唐五代時期
這一時期是席地坐向垂足坐、低型傢具向高型傢具發展轉化的高潮時期。傳統席地起居習俗逐漸被廢棄,垂足坐日益流行,傢具形態出現了由低矮向高型發展的趨勢。到五代時期,已基本進入了高坐垂足起居的新時代。
宋遼金元時期
宋代是傢具藝術的繁榮時期,北宋以後中國高型傢具逐漸走向成熟,並得到迅速的發展,高型傢具的種類又有所增加,品種基本齊全,同時在製作手法上也有不少的變化,各種裝飾手法開始使用。
明代
這一時期是中國古典傢具的鼎盛時期。由於手工業的進步、海外貿易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等社會因素,促使明至清初傢具達到中國古典傢具發展的高峰,明代傢具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式」傢具風格,也是中國古典傢具進入實用性、科學性階段的重要標志。這時期傢具不論從製作工藝,還是藝術造詣,都達到登峰造極,成為世界傢具藝術發展史上最具藝術感染力的精品。
清代
這一時期是中國古典傢具繁榮的最後一個時期,清代傢具在康熙前期基本保留著明代風格特點。自清雍正至乾隆晚期,由於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清代傢具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形成了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的清式風格。清代傢具作坊以揚州、冀州、惠州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出現了「蘇作」,「京作」、「廣作」等不同藝術風格。渚未由於國力衰敗,加上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內戰亂頻繁,各項民族手工藝均遭到嚴重破壞,傢具藝術每況愈下,而進入衰落時期。
民國時期
民國傢具作為外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出現了許多傢具式樣的新品種。在民國中晚期,一些大的傢具場坊引進了一些機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突破了古代傳統傢具製作的理念,為中國以後傢具生產的飛躍發展做了鋪墊。
Ⅱ 明清傢具鑒賞 明清傢具圖片
明清傢具就是明清時代的傢具吧,現代這個發達的社會,想要擁有明清時代的傢具是很容易的。那麼,讓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對清明傢具鑒賞另附有清明傢具圖片。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席地而坐到以居榻為中心,以後又進人到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中國古代的傢具,在不斷的演進中呈現出了各種不同的歷史面貌。尤其是經過唐宋時代的變化,到明清兩代,很快地發展到了它的歷史高峰。明清傢具漸漸地成為蜚聲中外的藝術瑰寶,折射出了舉世無雙的藝術光輝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明式傢具
明代是中國古典傢具發展的黃金時期.明式傢具多採用硬木,以黃花梨,紫檀木最為常見.結構採用小結構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與多樣性,既要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富貴典雅,是藝術與實用的結合,明式傢具極少漆,也沒有過多的裝飾,突出木色紋理,體現材質美,形成清新雅緻,明快簡約的風格。明式傢具質朴簡潔、豪放規整,清代傢具工藝精湛、雍容典雅。明式傢具以黃花梨木為主,極少使用其他木材。而黃花梨木傢具,又以桌椅、櫥櫃較多,沒有鑲嵌和雕鏤,只有極少雕刻。明末清初由於黃花梨木匱乏而改用紫檀木加工製作。紫檀木傢具大件甚少,木材寬一般不過八寸,木材材質好,雕刻的較少,不做鑲嵌。據行家介紹,紫檀木木種就有十幾種,根據不同的材質,其價格差別較大,最昂貴的為金星紫檀。
清代傢具
清代傢具與明代傢具不同,大體來說明式簡約,清代繁瑣;明式的造型取勝,清式裝飾見長。清中期以後逐漸使用雞翅木、酸枝木、鐵力木、花梨木等,而新傢具大多是用酸枝木和紅木作材料。酸枝木傢具,大件較多,雕刻花樣多,嵌玉和牙、石、木、螺、景泰藍等。花梨木傢具也多雕刻、多鑲嵌,並且近代產品多。明及清前期的傢具式樣紛呈,常有變化。明朝在造型上設計出了圈椅、四齣頭官帽椅、圓角櫃、大畫案等。清朝在延續了明傢具風格的基礎上,又設計出了特有的傢具,如紅木福壽如意太師椅、炫琴案、紫檀圓凳、釘綉墩等傢具。
明代傢具的特點
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細細分析有以下四點:
1.造型簡練、以線為主
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明代傢具的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
2.結構嚴謹、作工精細
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乾燥的影響,製作上採用攢邊等作法。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券口、圈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明代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
3.裝飾適度、繁簡相宜
明代傢具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雕、鏤、嵌、描,都為所用。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樣樣不拒。但是,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已經施以裝飾,但是整體看,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明式傢具紋飾題材最突出的特點是大量採用帶有吉祥寓意的母題,如方勝、盤長、萬字、如意、雲頭、龜背、曲尺、連環等紋,與清式傢具相比,明式傢具紋飾題材的寓意大都比較雅逸,更增強了明式傢具的高雅氣質。
4.木材堅硬、紋理優美
明代傢具的木材紋理,自然優美,呈現出羽毛獸面等膝隴形象,令人有不盡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黃花梨、紫檀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
清代傢具的特點
清代傢具,從發展歷史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清初至康熙初,這階段不論是工藝水平、還是工匠的技藝,都還是明代的繼續。
所以,這時期的傢具造型、裝飾等,還是明代傢具的延續。造型上不似中期那麼渾厚、凝重,裝飾上不似中期那麼繁縟富麗,用材也不似中期那麼寬綽。而且,清初紫檀木尚不短缺,大部分傢具還是用紫檀木製造。中期以後,紫檀漸少,多以紅木代替了。清初期,由於為時不長,特點不明顯,沒有留下更多的傳世之作,這時期還是處於對前代的繼承期,傢具風格可以稱為明式。
第二階段是康熙至嘉慶。
這段時間是清代社會政治的穩定期,社會經濟的發達期,是歷史上公認的「清盛世」時期。這個階段的傢具也隨著社會發展、人民需要和科技的進步而興旺發達。到了清朝黃金時代的乾隆時期,傢具生產達到了高峰。這些傢具材質優良,作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充分展示了盛世的國勢與民風。這些盛世傢具風格,與前代截然不同,代表著清代的主流,被後世稱為「清式風格」。
清式傢具的風格,概括來說有如下兩點:
1.造型上渾厚、莊重
從雍正年開始,傢具新品種、新結構、新裝飾不斷涌現,如折疊式書桌、炕格、炕書架等。在裝飾上也有新的創意,如黑光漆面嵌螺鈿、婆羅漆面、掐絲琺琅等。另外用福字、壽字、流雲等描畫在束腰上,也是雍正時的一種新手法。這時期的傢具一改前代的挺秀,而為渾厚和莊重。突出為用料寬綽,尺寸加大,體態豐碩。清代大師椅的造型,最能體現清式風格特點。它座面加大,後背飽滿,腿子粗壯。整體造型像寶座一樣的雄偉、莊重。
2.裝飾上求多、求滿、富貴、華麗
清中期傢具特點突出,成為「清式傢具」的代表作。清式傢具以雕繪滿眼絢爛華麗見長,其紋飾圖案也相應地體現著這種美學風格。清代傢具紋飾圖案的題材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拓寬,植物、動物、風景、人物無所不有,十分豐富。清式傢具的裝飾,求多、求滿、求富貴、求華麗。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甚而在一件傢具上,也用多種手段和多種材料。雕、嵌、描金兼取,螺甸、木石並用。此時傢具,常見通體裝飾,沒有空白,達到空前的富麗和輝煌。吉祥圖案在這一時期亦非常流行,但這一時期所流行的圖案大都以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為目的,與明式傢具的陽春白雪相比,顯得有些世俗化。晚清的傢具裝飾花紋多以各類物品的名稱拼湊成吉祥語,如「鹿鶴同春」、「年年有餘」「早生貴子」等,宮廷貴族的傢具則多用「祥雲捧日」、「雙龍戲珠」、「洪福齊天」等等。明末清初之際,西方文化藝術逐漸傳入中國,雍正以後,仿西洋紋樣的風氣大盛,特別是清代廣式傢具,出現了中西結合式傢具,即以中國傳統做法製成器,而雕刻西式紋樣,通常是一種形似牡丹的花紋,這種花紋出現的年代要相對晚些。
清代工匠崇尚在一件傢具上同時採用幾種工藝手法,如雕刻加鑲嵌,彩繪加貼金、包銅或琺琅等,材料的運用也趨多樣,常見的有傢具上加玉、牙、藤、瓷等等。處理手法比起明代更趨多樣化、復雜化。如這一時期出現的紫檀嵌瓷扶手椅、玻璃香幾、嵌玉璧插屏、掐絲琺琅寶座等都是清代特有的傢具裝飾技法。
第三階段是道光以後至清末。
至同治、光緒時,社會經濟每況愈下。同時,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文化、以及教會的輸入,使得中國原本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發生了變化,外來文化也隨之滲入中國領土。這時期的傢具風格,也不例外的受到影響,有所變化。造型上接受了法國建築和法國傢具上的洛可可影響。追求女性的曲線美,過多裝飾。木材不求高貴,作工也比較粗糙。
明清傢具鑒賞:材質
中國明清傢具的製作材料,多採用極為名貴的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鐵力木等製作,明代傢具主要以黃花梨為代表,清代傢具主要以紫檀為代表。這些木材在比重、色澤、紋理等方面有其特有的物理性質。
明清傢具鑒賞:工藝
中國明清傢具的工藝包括木材乾燥工藝、打樣工藝、打坯工藝、雕刻工藝、打磨工藝、上蠟和髹漆工藝。雕刻是明清傢具的重要裝飾手段,明清傢具的雕刻,特別講究細部的精緻性。明清傢具的製作中,有「三分做工,七分打磨」的說法。有的紫檀傢具甚至是用竹片一點一點刮磨出來的。明清傢具的髹漆工藝是「揩漆」,首先對傢具進行打磨,以體現木材的天然紋理,然後用天然漆髹。所以,傳世的優秀明清傢具,一般都是「材美工巧」的完美結合,具有深邃的人文內涵,經得起細觀慢品。
明清傢具鑒賞:造型
明代傢具的造型樸素、大方、流暢、舒適。清代傢具沉穆、莊重、華麗、富貴。但總的來講它們都有合理的比例、優美的線條、人性化的設計。比如整體的長、寬、高,整體與局部的權衡比例,線條的應用,曲線的流轉等方面的處理都能從視覺上給人以美的感受。並且中國明清傢具由於文人和皇室的參與,在造型上柔和了「佛、道、儒」的思想。空與空、空與實、方與圓的對比、穿插,點線面的搭配等等都無不透露出豐富的思想內涵。
明清傢具鑒賞:韻味
明代傢具承載著濃厚的文人情趣與風格,清代傢具傳承了皇家風范的宮廷文化。明清深遠的歷史文化賦予了明清傢具的獨特韻味。如,清代傢具的吉祥圖案中,就強烈地體現著「九五之尊」的皇家風范。「龍」的圖案更是宮廷紅木文化的典範。明清傢具傳承了中國古典傢具的文化韻味,共同組成了「紅色收藏」的國粹精華。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清明傢具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更多關於明清傢具的相關資訊,請繼續關注土巴兔學裝修。
Ⅲ 中國紫檀博物館的明清傢具鑒賞
明代傢具是在宋、元傢具的基礎上發展成熟的,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民族風格明式。明式傢具的產地主要有三處:北京皇家的御用監,民間生產中心的蘇州與廣州。明式傢具的品種十分豐富。保留至今的,主要有凳椅類,幾案類、櫥櫃類、床塌類、台架類等。此外尚有作為屏障之用的圍屏、插屏、落地屏風等。明式傢具多用花梨、紫檀、雞翅木、鐵梨等硬木,也採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它硬雜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黃花梨效果最好。這些硬木色澤柔和、紋理清晰堅硬而又富有彈性。這種材料對傢具造型結構、藝術效果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木質堅硬面有彈性,且硬木是比較珍貴的木料,所以傢具有料的橫斷面製作很小。為此,造型也就顯得線型簡練,挺拔和輕巧。由於木材本身的色澤紋理美觀,所以明式傢具很少施用髹漆,僅僅擦上透明蠟即可以充分顯示木材本身的質感和自然美。選材是設計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
明式傢具製作工藝精細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結合部件,大平板則以攢邊方法嵌入邊框槽內,堅實牢固,能適應冷熱干濕變化。高低寬狹的比例或以適用美觀為出發點,或有助於糾正不合禮儀的身姿坐態。裝飾以素麵為主,局部飾以小面積漆雕或透雕,以繁襯簡,樸素而不儉,精美而不繁縟。通體輪廓及裝飾部件的輪廓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及用線的一氣貫通而又有小的曲折變化。傢具線條雄頸而流利。傢具整體的長、寬和高,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權衡比例都非常適宜。 清代的傢具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但在民間,傢具仍沿襲明式程式,保留了朴實簡潔的風格。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戶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清朝經歷了近300年的歷史,傢具由繼承、演變到發展,在形制、材料、工藝手段等多個方面形成了其獨特之外。現分述如下:
1、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清式傢具在造型上與明式傢具的風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現在造型厚重上,傢具的總體尺寸比明式傢具要寬,要大,與此相應,局面尺寸、部件用料也隨之加大。比如清代的太師椅、三屏式的靠背、牙條、腿步等協調一致,造成非常穩定、渾厚的氣勢。這是清式傢具的典型代表。清式傢具在結構上承襲了明式傢具的卯榫結構,充分發揮了插銷掛榫的特點,技藝精良,一絲不苟。凡鑲嵌方面的桌、椅、屏風,在石與木的交接或轉角處,都是嚴絲合縫,無修補痕跡,平平整整的融為一體。傢具的主料木材,選料極為精細,表裡如一,無節,無傷,完整得無一瑕疵。硬木傢具的部件和零部件,如抽屜板、桌底板及穿帶等,所用的木料都是硬木。清式傢具的樣式也比明朝繁多,如清朝新興的傢具太師椅,就有三屏風式靠背太師椅、拐子背式太師椅、花飾扶手靠背太師椅等多種。
2、用材廣泛,裝飾豐富。清式傢具喜於裝飾,頗為華麗,充分應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藝手段。雕與嵌是清式傢具裝飾的主要方法。雕漆在清代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福建雕漆享有盛名。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琺琅嵌、竹嵌、螺鈿嵌和骨木鑲嵌等。清代除繼承了明代原有的形式外,又發展了螺鈿嵌,產生了骨木嵌、琺琅嵌和瓷嵌。
3、骨嵌的作用。骨嵌用在器皿雖然很早,但是骨嵌用於傢具上還是清代的創舉。骨嵌的鼎盛時期是乾隆中葉,其藝術特點有:(1)骨嵌工藝精良,拼雕工巧。工藝製作上保持多孔,多枝,多節,塊小而帶稜角,既宜於膠合,又防止脫落,雖天長地久,仍保持完整形象。(2)骨嵌表現形式分為高嵌、平嵌、高平混合嵌三種。早期和盛期是高嵌和高平混合嵌,後期都是平嵌。(3)骨嵌用材多為紅木、花梨等貴重木材,因其木質堅硬細密,鑲以骨嵌更顯出古拙,純朴。(4)骨嵌題材大致可分為人物故事、山水風景、花鳥靜物和紋樣四類。
由於工藝美術的發展,使得傢具製作得以藉助各處工藝美術手段,去進行綜合的裝飾處理。清式傢具的裝飾上採取了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結合,構成了它自己的特點,是歷代所不能比擬的。
Ⅳ 明清傢具鑒賞與研究的介紹
本書匯集復了作者自1988年以來發表的十制篇論文,其中六篇曾以英文在海外書刊上發表,中文稿在本書中為首次發表。這些論文涵蓋了明式傢具評價和鑒賞,清代宮廷傢具的起源、製作和傢具修復,木工工具等方面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書中收錄明清傢具實物照片、效果圖、復原圖、線圖等共計280餘幅,並對原已發表的文章插圖做了較多的更換和增補。書後附錄的乾隆朝「活計檔」中關於傢具製作的條目,為研究清代傢具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Ⅳ 卷書沙發有什麼典故
根據《清代傢具鑒賞》資料顯示,玉蘭卷書沙發款式來源於清早期宮廷傢具。是康熙皇帝御書房寶座演變的。器型比較宏偉,端莊大氣,沙發的椅腦是用於古人上大夫的帽形演變的,體現人的智慧才華,有著上官大人,或是上夫大人的寓意。卷書部位像書本一樣卷出,象徵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下部雕刻花鳥圖,在背部形成了江山如畫的場畫,也成為了畫中畫。背部成山字形,代表背有靠山,江山永固,人丁興旺。花板裡面雕著玉蘭花與百靈鳥,都是取之中國早期明代畫家文徵明玉蘭花鳥圖。此圖的含義是玉蘭花,代表了知恩圖報,一心一意守護家人,不被紅塵所浸染,凈化心靈,家運昌盛和諧,冰清玉決,百靈鳥代表家中喜事連連,事事百靈。沙發的扶手形成一把如意,手扶乾坤,萬事如意,扶手下部雙層護檔,是為設計透氣與護主人平安之意。共護大計,江山永坐,坐著上面有如君臨天下,有著王家子弟,的畫面,沙發下架是鼓腿彭牙,腳型設計三彎四方瓶形腳,是宮中獨特設計,牙板,月牙形沒計,有如房子的房檐,收拿聚財。藏風聚氣。
Ⅵ 清朝廣式傢具的介紹
清朝廣式傢具豪華大氣,乃清朝皇宮御用傢具代表之一。據了解,清宮造辦處曾專門設立了「廣木作」,召納廣東傢具製作名匠,專門為宮廷製作日常生活所需的廣式傢具。 清晚期廣式傢具在保留清朝傳統傢具優點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歐式傢具華麗優雅的藝術風格,中西合璧後更具藝術鑒賞價值,是近年來傢具收藏的熱門之一。
Ⅶ 明清實木傢具鑒賞要點有哪些
鑒賞一件明清傢具,必須從造型、工藝、材料三個方面來綜合評判,造型優美、工藝精湛、材質優良才算得上精品。以下收羅的六種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小方法,
遠觀造型
鑒賞明清傢具的第一種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遠看造型,看它的整體比例是否和諧,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比例是否諧調,看它的線條是否流暢而有力,並試著感受它的韻味。椅子、凳子等形制較小的傢具,保持2米左右的距離為宜;桌案、羅漢床等形制較大的傢具,就要後退到3米開外。遠觀造型時,要從各個方向去看,正面、側面、背面都要看清楚,並且一定要全神貫注,不受外界的干擾。如果此時賣家刻意分散你的注意力,就要格外警覺,因為這往往是傢具有較大缺陷的信號。看的過程中應當間或轉移視線,以防眼睛產生審美疲勞,看看別處或休息一會兒,回過頭來再看,往往會有新發現。一次拿不準,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多看幾次,還可以用相機或手機拍照,請懂行的朋友幫忙參謀。
近看工藝
首先要看各個構件有無缺陷,尤其是一些製作時較難把握的構件,如背板、搭腦、聯幫棍、刀子牙板等,這需要對各個構件的特點有一定的了解。再看它的榫卯結構是否嚴密,各個構件的交接是否天衣無縫。還要看它的雕花是否干凈利落、線腳是否清晰流暢。在這一步中,可以仔細觀察木紋,看它的走勢是否清晰,紋理漂不漂亮,還要看各構件的木紋搭配是否合理。搭配合理,木紋和諧而有一定的變化,若木紋的反差較大、看上去七拼八湊則屬搭配不合理。
觸摸感覺
雙手是人體觸覺最靈敏的部分。往往眼睛發現不了的問題,用手觸摸就可以找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用手觸摸傢具,感覺它的表面是否光滑圓潤、線條是否清晰流暢,尤其是弧位、圓位和線條轉折位。一些弧度較大或弧位較多的構件,可以用手緊握著上下摩挲或左右滑動,來用心體會它是否渾圓順暢,手感別扭就肯定有問題。用手觸摸和感覺的方法,特別適用於椅子的鵝脖、椅圈、扶手和聯幫棍,羅漢床的香蕉腿、三彎腿,桌案的霸王棖等構件。
聽聲辨音
可以敲擊傢具,通過聲音來甄別。敲擊面板可以判斷它的厚薄程度,敲擊其他部位可以判斷它的榫卯結構是否緊密。一般來說,以聲音清脆、厚實為佳,聲音虛浮、松垮則表明存在缺陷。
嗅覺識別
嗅覺於鑒賞傢具最大的幫助,一方面可以判斷木材的含水率是否達標。如果聞起來有明顯的發酸、發霉的味道,就說明木材的烘乾不到位,或因保存不當而受潮。另一方面,可以判斷油漆的質量,優質天然漆幾乎是無味的,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木材的原味,劣質油漆則氣味濃烈,一聞便知。含水率達標、油漆優良的傢具,聞起來清清爽爽,帶有淡淡的木香。 通過嗅覺還可以分辨木材的材質。海南黃花梨的清香、紫檀木的香中帶辣、酸枝木的又酸又辣,行家是可以分辨出來的,然而木材一旦製成傢具,尤其是椅凳、幾案等暴露在空氣中的傢具,即便行家也無法憑嗅覺來判斷材質,櫥櫃類傢具則例外,打開櫃門仍可聞出其材質。
人體驗證
明清傢具不但大方、美觀、優雅,而且很講究使用上的舒適。大概除了屏風以外,所有傢具都應該親身驗證一下它的舒適度。椅子、凳子、羅漢床等傢具可以坐一坐,尤其是椅子,要留意座面的高度是否合適、坐上去會不會吊腳,背板是否能夠貼緊背部。櫥櫃類傢具要格外留意高度,太高的話不但取放物品很不方便,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壓抑感。桌子則可以搬一把凳子或椅子坐在前面,感覺它的高度與寬度是否合適。
明清傢具追求的舒適是一種相對的、有限制的、適可而止的舒適,因此人體驗證舒適度之前,應當對明清傢具的工藝思想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切不可用西式傢具的舒適度作為度量標准,否則,即便坐在最完美的一把明式圈椅上恐怕也不會感到舒適。
Ⅷ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明清兩朝古代傢具欣賞
中國古代傢具源流概說——明清傢具
明代傢具
宋元以後,中國社會仍然延續著千年以來的封建統治制度,由於元末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加上長期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明王朝吸取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恩亂」的治國策略(《洪武實錄》),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促進生產的措施,經過幾十年的恢復,使國家走上了全面發展的道路,至明中葉,舉國上下出現了空前繁華的景象。而明代傢具這一時期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一些地域藝術文化中心及流派,尚古求真、豪放挺拔成為新的時代審美標准,中國古典傢具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這里就其形成的原因重點提出幾項:
明末清初 黃花梨攢靠背活屜四齣頭官帽椅
一、手工業的高速發展,推動了生活領域方方面面的進步,使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二、鄭和下西洋時,隨船滿載的中國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緙絲、金銀等各類商品,以貨物貿易的形式換回各國特產,如象牙、香料、寶石等,由於歸航時所載貨物較輕,怕帆船傾斜,需要用生物體來增加船的重量,於是大批優質的木材便利用這個「偶然」的機會來到中國,而這批木材被港口附近一些木匠發現並製造成傢具,這些木材木質堅硬、細膩、紋理好,做出傢具結實耐用,且極具凝重感。這就是後來我們提到的硬木。三、經濟社會的改變促使文化意識形態的改變。
清早期 黃花梨透欞書格
清代傢具較多的注重陳設效果,整體造型厚重,體形龐大,色彩強烈,並常常採用各種工藝手法,強調形體的裝飾美。多種材料的鑲嵌,精細繁縟的雕刻,突出地表現了傳統傢具的工藝美,但嫻熟的傳統技藝,迎合了當時誇張的審美趣味,到清代晚期時,更加一發而不可收。過度的堆砌和人為的雕琢,使得許多傢具顯得特別繁瑣;財力不濟而造成的粗製濫造,更使傢具走向了物質功能要求的反面。最後,將創新精神局限於外在形式感的清式傢具畫上個華而不實的句號。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方回紋馬蹄足三屏風扶手椅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性質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清代傢具進一步出現西化傾向,各種西方傢具成了市民追求的新異物品。到這一時期,清代傢具也就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延伸閱讀:[明清傢具部件術語] 椅子的鵝脖
Ⅸ 明式傢具與清式傢具的異同
您好,2017年新中式紅木傢具十大品牌:
年年紅(紅木傢具十大品牌,浙江)
東成紅木(連續八年紅木傢具十大影響力品牌,廣東省名牌產品,中山)
永華紅木(十大影響力品牌、廣東著名品牌)
好東家紅木(紅木傢具十大品牌,好東家紅木性價比高,好東家紅木不怕假)
明堂(紅木傢具十大品牌、十大影響力品牌,東陽)、
老周(紅木傢具十大品牌、十大影響力品牌,上海)
富寶軒紅木(紅木傢具十大品牌,明碼實價,中山 )
元亨利(紅木傢具十大品牌,北京)
友聯(紅木傢具十大品牌,深圳)
三福(紅木傢具十大品牌,福建)
Ⅹ 古代傢具與空間。展示。視覺效果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傢具,有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縱向就是以歷史為線索,明式傢具的成就最高,清式傢具次之,民國傢具再次之。橫向可分為兩條線,其一是流派,明式以蘇式為上,清式以廣式居先;其二是材質工藝,一般的排列為黃花梨、紫檀老紅木,再下是各類舊木。
鑒賞古代傢具的五要素
如何看待中國古代傢具的經濟價值與藝術價值,通常來講,一件古典傢具本身的藝術含量越高,它的經濟價值也就越大。我們可以從下述五條,評定古董傢具的價值。
材質 —件上好的工藝品,質地美是首要條件,如玉器中的新疆和田白玉,硯台里的端石,角雕中的犀牛角等。如果缺乏了質地上的珍稀,工藝品就談不上有否精品、珍品,甚至於絕品。因為最優秀的材質,必須是最稀罕少見,有—種不可代替性,就產生了一種來自於天然的價值。傢具也是這樣,像黃花梨、紫檀這樣珍貴的木材存量並不多,有的甚至己絕種,至於最近開發出來的花梨與紫檀,其質地已異當初,另當別論。清以後,涌現了大量的老紅木傢具,它包括雞翅木、鐵力木等,也是上乘之材,這些大多原產於印度、泰國與中國海南的硬木,經過半世紀以上的使用與磨揩,至今光澤鮮亮,顯示出木材本身的自然之美。白木類也有好料,例如楠木,尤其是金絲楠木,其身價也不菲。
年代 時間的積累,對一件傢具非常重要,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藝術特徵,時代的烙印。由於傢具在歷史的流傳過程中,它的最主要功能是使用,人們在使用中,使絕大部分傢具損壞或毀失,年代越久,這種毀損的可能就越大,存世下來的東西也就越少,稀少性決定了藏品的身價。例如,—件明代的櫸木半桌,其身價要超過現代的紫檀櫃。隨著古傢具收藏的深入,現在不少藏家與愛好者將投資的目光轉移到民國時期的老紅木傢具,雖說它的歷史不如明清傢具悠久,但老紅木傢具所產生的不可再造性,顯示了民國傢具的魅力。
工藝 所謂傢具工藝,它包括器物本身的造型、結構、做工、雕刻與鑲嵌。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藝術的同時,又得到了新的更大的發展,從而確定了以線條為主的造型藝術。明中期後,由於許多文人的參與,使明代傢具充滿了一種書卷氣,產生了明快脫俗,洗練流暢的風格,成為中國傢具的典範。
清代傢具由於受西方文藝復興後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影響,西方那種精雕細琢及鑲金嵌玉的工藝滲浸到中國傢具製作中,這種風格特點以廣州產品最為突出,並得到清朝統治者的賞識。由於片面追求裝飾,追求雕琢,在用料上任意放大放粗,結果造成了傢具結構比例失重,華麗有餘,凝重不足,過分的雕飾,反而顯得笨重俗氣,缺乏明式傢具那種簡潔明快的藝術魅力。總的來說,清代傢具不如明代傢具的成就大。但清代傢具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於運用雕、嵌、描、堆等多種工藝手段。所以,在我們今天評價清代傢具時,它的雕、描、堆等工藝的優劣,就成為主要的鑒賞標准了。
傢具到了民國時期,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變化,隨著外來傢具工藝的影響,越來越商品化,工藝也越來越機械化,例如車工工藝、貼面工藝,其收藏價值就大打折扣了。民國時期有身價的傢具,還是那些以手工為主,以傳統工藝為主的仿古產品。
品類 根據中國古代傢具的用途及功能,通常將其劃分成廳堂、書房、卧室三大類。其中廳堂傢具的價值最大,這是因為廳堂是官邸或私宅的門面,主人會不惜代價去營造廳堂的氣氛,除了建築本身外,傢具就成為最主要的裝飾與擺設手段。由於舊時富貴人家的住宅與花園融為一體,客廳傢具也就成為園林傢具了。
廳堂傢具常呈這樣的陳設模式:廳中間以八椅四幾對置,大多為太師椅。兩邊牆上張掛雲石掛屏,廳到底有欄板,前置長翹頭案,案下放供桌,還有的布置羅漢床,另有圍屏、衣架等。這些廳堂傢具的材質起碼是老紅木的,甚至還有紫檀、黃花梨。香港曾有明式紫檀一台四凳傢具以120萬港幣成交,在海外,一堂十二折明式紫檀圍屏曾拍賣到200多萬元。最近,上海拍賣行以31萬元成交了清代一套八椅四幾太師椅。這些都是廳堂傢具。
典型的書房傢具有書桌、畫桌、香幾。古董櫃、博古架、桌、琴桌、玫瑰椅等。書房傢具的身價也不菲,因為書房是文人活動的天地,書房傢具的文化氣息就顯得特別濃厚。在製作工藝上精益求精,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得非常完美。這些傢具,一般都不大,比例和諧,款式古樸,有一股輕盈文雅之氣。特別是在住房條件普遍改善的今天,人們擁有一個書房已不是一件奢望之事。有了書房,人們便會尋覓與之配伍的傢具,這種需求的增大,對於古色古香的書房傢具身價就會大增。例如,一件清代的榆木四面空博古架的拍賣價16萬元,一對清代的紫檀古董櫃,香港拍賣價60萬港幣。
在古代傢具收藏價值中,卧室傢具最次,這一點在民國時期老紅木傢具最能體現。例如,前幾年的「大三聯」(即三門大櫥)的市場價在3萬元左右,而如今的價格只有當時的一半了。另外如鏡台,市場價在4000—5000元左右,其實就其材料與做工,都要超過寫字台,但鏡台的價格只值寫字台的一半,而且還很難成交。還有如老紅木雕花架子床,其用料很大,工藝也精到。但問津者卻不多。為什麼卧室傢具的收藏價值最差呢?原因有三:其一,住宅房屋結構的變化,原先的傢具已明顯不相適應;其二,文化氣息較差,只注重實用性,而這種實用性早已過時;其三,工藝與材質平平,很少有精品、珍品。但在卧室傢具中有一類另當別論,那就是古代閨房傢具,盡管它地屬「內房」,但這類傢具相當玲瓏精美,例如貴妃榻、綉墩、香幾等。
完整 古代傢具在流傳過程中,極容易損壞、殘缺。傢具的修復,與陶瓷器、玉器、竹木牙雕等古玩相比,難度要低。但我們在鑒賞收藏古傢具時,傢具的完整還是很重要。現在古董傢具市場上修整過的傢具很多,俗稱「扒散頭」,這種「扒散頭」的手法多樣,有的東拼西接,有的張冠李戴,有的偷梁換柱。凡此種種,都破壞了古代傢具的身價。現在國外的古傢具整修手段要比我們先進。修復的目的性很清楚,即在復原上下功夫、做文章,即使是補料,也決不馬虎,一切以恢復完整的原始面目為宗旨。
懂得了材質、工藝、年代、品類、完整這幾條鑒賞古代傢具的要素,鑒定傢具也就有了基礎。鑒定一件傢具,先要弄清它是什麼材質,是紫檀的、還是花梨的,是楠木的、還是櫸木的。什麼樣的材質,就是什麼樣的價值;其次搞清什麼年代的,是清代的,還是民國的、是民國仿的,還是現代仿的。這里有個概念問題,就是「代」與「式」。比如「明代傢具」就是指明代時生產的傢具,如果是「明式傢具」那系指明代樣式的傢具,它可以是明代的傢具,也可以是清代仿明代的傢具,民國仿明代的傢具,甚至是當代的仿品。現在一些商家常常在這個方面玩弄詞眼,以蒙人耳目;再次就是工藝、品類與完整性。
另外在向你推薦一本書
中國古代傢具鑒賞 目錄
第一章 原始古拙 質朴渾厚
第一節 原始社會傢具
一 社會簡況
二 傢具的起源
三 結語
第二節 夏商西周時期傢具
一 社會簡況
二 奴隸社會傢具特點
三 結語
第二章 色彩絢麗 浪漫神奇
第一節 春秋戰國時期傢具
一 社會簡況
二 傢具工藝進入新階段
三 結語
第二節 秦漢時期空具
一 社會簡況
二 漢代傢具工藝的長足發展
三 結語
第三章 嶄露新風 婉雅秀逸
……
第四章 繽紛世界 華麗潤妍
第一節 隋唐時期傢具
第二節 五代時期傢具
第五章 成熟普及 簡潔雋秀
第一節 宋(遼金)時期傢具
第二節 元代時期傢具
第六章 民族精粹 古雅精麗
第七章 盛世風度 雍容華貴
第八章 古風猶存 精口攬粹
附錄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