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拐子龍的特徵
傢具裝飾中的龍紋,可以分為常規和變體兩類。前者指牙角鬃鬣俱全,鱗片爪尾分明,彷彿真有這樣的爬行動物。後者則更加圖案化,各部位不一定刻畫得明確完備,雕工既可吸取古代圖案,亦不妨自由發揮。如再進一步區分,又有北京匠師所謂的「拐子龍」和「草龍」兩種。
常規的龍紋如後背刻有「大明隆慶年制」款識的圓角櫃。
「拐子龍」特點在龍足、龍尾高度圖案化,轉角成方形,即所謂的「拐子」。它在填布方形空間或做成帶有直角的雕刻構件,都有便利之處。這里舉羅漢床圍子浮雕為例,其龍足已顯然呈拐子狀。 來源
草龍的特點在龍尾及四足均變成卷草,並可隨意生發,藉以取得卷轉圓婉之勢。實例如明黃花梨條案擋板中透雕戲珠的仰俯雙龍,雄偉而生動,確實是一件精美的木雕藝術。
Ⅱ 與龍相關的所有
繁體龍字的打法
輸入半形的
&#40845
即可
P.S:40845=死靈不是我
龍族介紹
龍族:(最強的戰斗生物,種類眾多,數量極少)
雲龍:游龍類之王,擁有調節天氣的能力,無視任何環境,都能轉化自己擅長的環境。實力恐怖。
應龍:上古時期有翼的游龍,能力極強,在游龍中實力僅僅次與雲龍。
角龍:有角的最長見的游龍,能力比蛟龍強大數倍,有操縱風雨雷電之能。
蛟龍:引動大水的神異游龍類,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游龍。是虯最初進化所成,能夠操縱風雨。
虯:無角,善於盤曲的游龍類,以物理攻擊為主。
虺:是一種早期的游龍,能力不強,眾游龍的祖先,目前十分稀少。
夔龍:長著翅膀的小型游龍類,能力在龍族偏弱。
白金龍:上位龍之一,飛龍之王,但是實力沒雲龍強大,其攻擊也不可小視。
黃金龍:上位龍之一,實力恐怖。與應龍相近。
生命古龍:古代龍之一,實力強大,生命力超強,因次有生命龍之稱,能操縱森林。
冥屍龍:特殊的飛龍,是死去不甘飛龍之魂形成,能量型肉體。物理攻擊無效,但是比起骨龍來,保留自己的智慧,在冥界可以繁殖。實力強大。
黑暗龍:中位飛龍之一,無龍息,但是可以吞噬魔法元素,因此除了光能外,不怕任何魔法。屬性中最強者。
聖光龍:中位飛龍之一,以光能為龍息,是屬性龍中實力數一數二的。
雷芒龍:中位飛龍之一,以雷電為龍息,速度也很迅速,在屬性龍算是強者。
炎龍:中位飛龍之一,龍息是火焰,但是不是普通的火焰,帶一定的毀滅性質,能夠焚燒一切。
風龍:中位飛龍之一,龍息是暴風,能夠操縱龍卷風,速度在屬性龍中最快。
冰龍:中位飛龍之一,龍息是冷凍氣,能夠凍結大部分物質。
海龍:中位飛龍之一,龍息是巨大的水流。
地龍:中位飛龍之一,擁有大地元素的龍息。善於防禦。
血龍:中位飛龍之一,生命力很強,龍息為普通火焰。
毒銹龍:中位飛龍之一,能夠噴吐帶有巨毒和腐蝕效果的龍息。
巨龍:傳說中有翼、有爪、有鱗片能吐出各類龍息的強大生物。但是巨龍沒有噴吐龍息的能力,以爪和尾,翼以物理攻擊為主。屬於下位飛龍。
龍,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還有一種說法是有兩角為龍,獨角為蛟,無角為螭,無腳為(蟲+蜀)。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也自稱為「龍的傳人」。
Ⅲ 拐子龍的介紹
拐子龍是中國龍的一種表現形式,後演變為裝飾花紋,常用於傢具、室內裝修及建築的框架上。
Ⅳ 木製傢具上雕刻竹子寓意什麼
雕花手法復雜多樣,它是技術活,更是藝術活,能體現出匠人們獨具匠心的思想,也相當考驗匠人的雕刻能力。中國人歷來追求美好的事物,這種追求也體現在紅木傢具的雕飾中,所以明清時期吉祥圖案非常盛行。現在購買紅木傢具時,很多人會考慮到傢具的雕花紋飾的寓意,特別是女孩子在選擇紅木傢具的時候,會選擇比較好看的雕花紋飾。
1、螭龍紋
龍最早是作為圖騰崇拜而出現的,以象徵祖先,神化和誇大自己氏族的力量。龍能興雲雨,利萬物,使風調雨順,豐衣足食。此外,龍還是美德、祥瑞的象徵。
2、牡丹紋:
自從宋代周敦頣名篇《愛蓮說》中寫了一句「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富貴花於是成為牡丹的別稱。牡丹以它特有的美麗豐姿,在中國傳統文化意識中成為繁榮、富足的象徵。
3、拐子紋
拐子龍紋是變體的龍紋,高度簡化的龍頭,而龍身為回紋與卷草紋的結合體,這使拐子龍紋增添了幾分柔和,避免了線條呆板僵硬,又恰當地凸顯了紋飾的硬朗、挺拔,因此拐子龍紋是剛柔並濟的圖案紋飾。
由龍紋變體而來的拐子龍紋作為花型元素,取龍的「富貴」之意,以及卷草紋的「連綿不斷」之意,因此寓意富貴不到頭、子孫延綿不斷。
4、蝙蝠祥雲紋
蝙蝠簡稱「蝠」,因「蝠」與「福」諧音,人們以蝠表示福氣,福祿壽喜等祥瑞。民間繪畫中畫五隻蝙蝠,曰《五福臨門》。舊時絲綢錦緞常以蝙蝠圖形為花紋。
「福從天降」圖案以「蝙蝠」、「祥雲」圖紋構成,喻福運臨門。
「蝙蝠」寓「遍福」。象徵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綿無邊。
5、西番蓮紋
西番蓮紋在西方紋樣中的地位特殊,就好像是中國的牡丹紋。造型優美,匍匐蜿蜒,枝葉可隨意綿延,適用於紅木傢具各個部位的雕刻。
6、竹紋:
又稱竹子紋。竹,清高而有節,寧折不屈,開懷大度,通常與梅、松組成歲寒三友紋飾。竹歷寒冬而枝葉不凋,故歲寒三友,竹居其一。竹滋生易、成長快,故人們用來喻子孫眾多。同時,竹臨霜不凋,四季常綠。以其拔節向上,虛心有節,而被譽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竹,與「祝」同音,又有吉祥祝福的寓意。
7、靈芝紋:
靈芝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吉祥、富貴、美好、長壽的象徵,有「仙草」、「瑞草」之稱,靈芝紋也是皇家與民間傢具及其他器物上的常見紋飾。
8、纏枝紋:
又稱萬壽藤、轉枝紋、連枝紋,是一種以藤蔓、卷草為基礎提煉而成的傳統吉祥紋飾,寓意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美好願望,體態生動優美,富有動感。
9、麒麟紋:
Ⅳ 不同姿態的龍寄託著人們怎樣的美好願望有升龍、降龍、行龍、盤龍。
龍的表現形式有:坐龍 、升龍、降龍、 行龍、 草龍 、雙龍戲珠。
1、坐龍
坐龍的姿勢為頭部正面朝向,頦下常有一個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態伸向四個方向,龍身向上蜷曲後向下作弧形彎曲,姿態端正。
這個形象一般設在中間位置,莊重嚴肅,上下左右常襯有奔騰的行龍。
在封建社會中,坐龍是一種尊貴的龍紋樣,只有在帝王的正殿與皇帝服飾的主要部位才能使用。
2、 行龍
行龍的姿勢為緩緩行走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的正側面。行龍常常作雙雙相對的裝飾,構成雙龍戲珠的畫面,若以單相出現時,龍的頭部則常為回頭狀,使畫面更顯生動。
3、 升龍
升龍的頭部在上方,呈升起的動勢。龍頭往左上方飛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升,稱「右側升龍」。升龍又有緩急之分,升起較緩者,稱「緩升龍」,升起較急者,稱「急升龍」。
4、 降龍
降龍的頭部在下方,呈下降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下方下降,稱「左側降龍」,龍頭往右下方下降,稱「右側降龍」。降龍又有緩急之分,下降較緩者,稱「緩降龍」。 降龍與升龍常常結合在一起,構成正方或長方的雙龍戲珠畫面,非常生動。有時,頭部在下的降龍又作往上的動勢,稱為「倒掛龍」或「回升龍」。也有時,頭部在上的升龍又作往下的動勢,我們稱為「回降龍」。
5、 雲龍
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龍和雲是結合在一起的,雲是產生龍的基礎。而龍噓出的氣便成了雲。有一種圖案叫「雲龍紋」,是雲和龍的共同體,即將龍的頭、尾、腳「打散」,又和抽象的雲融匯在一起,顯示出一種似雲非雲,似龍非龍的神秘圖案。這種抽象化的組合,加強了紋樣的裝飾性。
6、 草龍
是一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頭部有明顯的龍頭特徵,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圖案。整體往往呈現出「S」形的主旋律,並將S形繼續延伸,產生一種連綿不斷、輪回永生的藝術效果。卷草纏枝紋常應用在建築、傢具和器皿的裝飾上。
7、 拐子龍
拐子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拐子龍的線條裝飾顯得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龍的頭部也呈方圓形,整體協調一致,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傢具、室內裝飾及建築的框架上。
8、 團龍
把龍的形體處理為圓形稱為團龍。它源於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為普遍。「四團龍」、「八團龍」等團花定為當時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飾上有四個或八個團龍是最尊貴的。後來發展為十團、十二團、十六團、二十四團,數量越來越多,使用范圍也放寬了,織錦、刺綉、陶瓷、建築、傢具等裝飾上都有團龍,團龍適用性強,又保持了龍的完整性,裝飾味也很濃,運用十分廣泛。
團龍的表現形式也很豐富,有「坐龍團」、「升龍團」、「降龍團」等。團龍的圓邊還裝飾有水波、如意、草龍等圖紋,使團龍紋華麗而又豐富。
9、雙龍戲珠
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便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於建築彩畫和高貴豪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制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不管是何種排列,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Ⅵ 請問中外神話中都有哪些是惡龍
中國有什麼惡龍啊……就算吃人,中國人也要把童男童女送上去。。。。。。
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
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
「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
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
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
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夔龍
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
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
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
「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
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
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hui)
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
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虯
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
注釋:「有角曰虯,無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
為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蟠螭(panchi)
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
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
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
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
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
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
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
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角龍
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
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
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
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
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
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
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
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
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
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
應龍的形象。
火龍
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
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
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
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
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
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
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
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
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
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
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
(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
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
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
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
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
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
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
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
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
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
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其它
椒圖,又作鋪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常裝飾於門上的銜環。
哈……這個其他該不會是私生子吧?
龍的形式
坐龍
坐龍呈正襟危坐的形式,頭部正面朝向,頦下常設一火球,四爪
以不同的形態伸向四個方向,龍身向上蜷曲後朝下作弧形彎曲,姿態
端正。坐龍一般設立在中心位置,莊重嚴肅,上下或左右常襯有奔騰
的行龍。在封建社會中,坐龍是一種尊貴的龍紋祥。
行龍
行龍呈緩緩行走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的正側面。行龍常常作雙
雙相對的裝飾,構成雙龍戲珠的畫面,常裝飾在殿宇正面的兩重枋心,
器皿的狹長形裝飾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單相出現時,龍的頭部常常
作回頭狀,使畫面更顯生動。
升龍
升龍的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上
方飛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升,稱「右側升龍」。升
龍又有緩急之分,升騰較緩者,你「緩升龍」。升騰較急者,稱「急
升龍」。頭部在上的升龍又作往下的動勢,稱為「回降龍」。
降龍
降龍的頭部在下方,奔騰飛舞,呈下降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下
方俯動,稱「左側降龍」,龍頭往右下方俯動,稱「右側降龍」。降
龍又有緩急之分,下降較緩者,稱「緩降龍」。下降較急者,稱「急
降龍」。頭部在下的降龍又作往上的動勢,稱為「回升龍」或「倒掛
龍」。
雲龍
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龍和雲是結合在一起的,雲,是產生龍
的基礎。而龍噓出的氣便成了雲。雲龍紋就是雲和龍的共同體,將龍
的頭、尾、腳「打散」又和抽象的雲融匯在一起,顯示出一種似雲非
雲,似龍非龍的神秘圖案。
草龍
是一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頭部有明
顯的龍頭特徵,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圖案。整體往往呈現出
「S」形的主旋律,並將「S」形繼續延伸,產生一種連綿不斷、輪
回永生的藝術效果。頭部與卷草曲卷的豐富變化,形成動靜參差、相
互呼應、層次豐富的畫面。在構圖上,採用均衡的形式,講究曲線美,
富有動律感。在表現形式上,則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帶有吉祥含
意的「如意紋」內容,綜合到一個畫面,給人以想像的餘地。卷草纏
枝紋常應用在建築、傢具和器皿的裝飾上。
拐子龍
拐於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拐
於龍的線條裝飾顯的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龍的頭部也呈方
圓形,整體協調一致,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家
具、室內裝飾及建築的框架上。
團龍
把龍的形體適合為圓形稱為團龍。它源於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為
普遍。「四團龍」、「八團龍」等團花定為當時的冠服制度,即一件
服飾上有四個或八個團龍是最尊貴的。後來發展為十團、十二團、十
六團、二十四團,數量越來越多,使用范圍也放寬了,織錦、刺綉、
陶瓷、建築、傢具等裝飾上都有團龍,團龍適用性強,又保持了龍的
完整性,裝飾味也很濃,運用十分廣泛。團龍的表現形式也很豐富,
有「坐龍團」、「升龍團」、「降龍團」等。團龍的圓邊還裝飾有水
波、如意、草龍等圖紋,使團龍紋華麗而又豐富。
雙龍戲珠
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它的起
源來自天文學中的星球運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從漢代開始,
雙龍戲珠便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於建築彩畫和高貴繁
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式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
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
(包括近似於這些形態的塊狀)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
下為升龍。不管是長條形的,還是塊狀形的,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
活潑生動的氣勢。
龍生九子
外國就比較多了,龍基本都是邪惡的
傳說在阿迦門農的盾牌上刻的就是一條三頭青龍,此後的羅馬人將龍作為步兵大隊的徽章,北歐海盜以龍頭作為船首,聖經中也有許多關於龍的記載,通常是作為恐怖的象徵。
Drake/Wurm/Wyvern(龍獸/亞龍/蜿龍)
這三種龍都是只有龍形而沒有龍格,其中龍獸的體型最小,形似蜥蜴,具有龍的血統但等級很低,不會飛行只會滑翔;亞龍與龍的關系最小,在傳說中它是以「大蛇」的形象出現的,體型巨大但卻沒有腳沒有翅膀(顯然不會飛),口吐毒氣但卻很怕火(顯然不會噴火),身上覆有鱗片,嚴格地說應該歸入蛇類神話之中。
蜿龍是雙爪雙翼,體似龍,爪似鷹,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兩足飛龍」。它的體型比龍小,胸口有如獅子的鬃毛,尾部有尖刺,其形象經常出現在英格蘭的家族徽章上,象徵戰爭、瘟疫、嫉妒和邪惡。
Ⅶ 拐子龍是什麼樣的
拐子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拐子龍的線條裝飾顯得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龍的頭部也呈方圓形,整體協調一致,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傢具、室內裝飾及建築的框架上。
Ⅷ 為什麼龍能成為中國的吉祥物
龍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神物,也可以說是最大的吉祥物。幾千年來,它從無一刻離開過我們的生活,朝野士庶都尊它為動物之長乃至萬靈之長。它的影響源遠流長,滲透到了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作用著現代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國際上,它幾乎就是我們祖國和民族的象徵。其實,龍不過是一個雜湊的象徵性動物,只存在於觀念之中。關於龍的形象,古代有「三停九似」說。南宋羅願《爾雅翼》引用漢人王符的話說:「王符曰世俗常畫馬首蛇身以為龍,實則有三停九似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均勻相等)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此外,龍能變化。《說文解字》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升天,秋分而潛淵。」有的典籍所描述的龍的特異之處更加突出,它不僅是鱗蟲之長,而儼然動物始祖。《淮南子?地形訓》說: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鳳凰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鯤鯁生建邪,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於庶魚,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黿,玄黿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者生於庶龜。」由此又可以知道龍的種類很多,諸如蛟龍、虯龍、應龍、夔龍、飛龍等。據傳,有鱗者為蛟龍,有翼者為應龍,有角者為虯龍,無角者為螭龍,未升天者為蟠龍,好水者為晴龍,好火者為火龍,善吼者為鳴龍,好鬥者為蜥龍。
龍的「德」也很多,諸如龍眼識寶、龍行有雨、龍行熟路等,特別突出。單只是夔龍就有好幾點,《龍經》說:「夔龍為群龍之主。飲食有節,不游濁土,不飲溫泉,所謂飲於清、游於清者。」
龍從它被創造出來的那一天開始,就頗不平凡,其後愈演愈烈。關於龍的說法極多。龍為「四靈」之一,是最大的靈物。因此,它是神學政治最重要的工具。舊傳有「河圖洛書」之說,河圖也叫「龍圖」。《宋書?符瑞志》說:「赤龍、河圖者,地之符也。王者德至淵泉,則河出龍圖。」《尚書?君奭》孔穎達疏說:「鳳見龍至,為成功之驗。」由此,後世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真龍天子」,所謂「飛龍在天,猶聖人之在王位」。有關帝王的種種事物,從容顏到骨相,從居處到行走,從言談到文書,都被冠以「龍」字。與這個系列相對,普通民眾也視龍為神物、靈物、吉祥之物,或命名以龍,或稱子孫為「龍子龍孫」,或稱女婿為「乘龍快婿」,就連屬相中的蛇也婉稱「小龍」。
在我國,龍的形象應用極廣。從飛檐到丹陛,從壁畫到染織,從服飾到車輦,從衾枕到畫稿……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龍的形象多以雕鏤、圖繪兩種形式出現。皇宮中有鎏金銅龍、赤金鑄龍,廊柱、丹陛雕木龍、石龍;宮殿、寺廟屋脊、飛檐雕龍;皇室傢具、什器雕刻、圖繪各種龍,民間衾枕、窗花等綉龍、剪龍,等等。福建沿海漁民彩髹船隻,要在船頭兩側安兩只圓鼓鼓的龍眼,船身繪成龍的形狀,俗傳這樣可以嚇跑鯊魚。舊時帝王及皇室成員穿龍袍,皇帝龍袍上所繪的龍最多,如清代皇帝龍袍正面下擺綉九龍,胸部為金龍。傳統的龍舟更是集雕刻和彩繪於一身的龍的藝術。
普通所繪以虯龍、蛟龍、應龍、夔龍最多。此外,還衍化出許多龍的造型、紋圖來。如團龍(用途極廣,一般居於圖案的中間),夔龍拱壁(繪於壁上),龍抓珠(用於桌腿、門柱等),拐子龍、龍花拐子、草龍拐子(應用於各種物件的邊沿裝飾)。此外還有九龍、二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紋圖。又有「狀元及第」,為戴冠童子乘龍的紋圖,借用「鯉魚跳龍門」的典故而成,用於文具、什器等。龍鳳結合的紋圖,叫「龍鳳呈祥」,用途很廣,尤其多用於祝賀新婚;婚聯中也多有此種祝頌之詞。
Ⅸ 龍的等級怎麼劃分的
傳說中龍的等級按年限劃分,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據說當年軒轅帝有名大將就是應龍,主要功績有斬殺蚩尤、誇父。
古生物學家曾長期認為,長角的龍是上古先民虛構的形象,只存於神話傳說之中。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此次出土的蚌龍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龍圖案,距今約6600多年。
但1996 年出土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的「新中國龍」化石,龍首上有對稱的一對「龍角」,與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關注。
(9)拐子龍傢具擴展閱讀:
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徵論述其起源,所以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的原型為蛇說。著名學者聞一多在 20 世紀 40 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
據其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眾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聞一多之後,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
還有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的說法,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
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有的則認為龍是從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的等。
Ⅹ 相傳龍有九個兒子,是哪九個呢,它們各有什麼特點呢
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龍生九子不成龍的說法,也就是說龍的九種子嗣都不是龍,而是九種不同的動物。這個傳說有很多個版本,各不統一,不過基本上都是九種動物排名的差異,對於九種動物本身基本都是一樣的。
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音:牙字),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音:畢案),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音:畢戲),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中國吉祥圖說》中描述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在《大千傳統圖案網》中解釋比較詳盡: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鍾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贔屓,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屓
負屓,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灸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