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蘇式古典傢具

蘇式古典傢具

發布時間:2022-04-19 12:26:35

❶ 蘇州的傳統

傳統藝術:
蘇州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間藝術研究會(現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藝術分會),團結了廣大民間藝人,他們經常相聚在一起,探討弘揚吳地文化,開展技藝交流,不斷創新和提高藝術水平,使蘇州的民間藝術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蘇州的民間藝術,門類多,品種也多。有緙絲、刺綉、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紙、泥塑、草編、燈彩、九連環、民俗掛件等上千個品種,真是琳琅滿目,精彩紛呈。這里,既有仿古的傳統藝術品,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工藝品。「九連環」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產生,在清代更為盛行。現在製作的九連環,花樣翻新,形式多樣,既有塔環、鍾環、房環,更有符合國外遊客要求的「A、B、C環」和數十個品種做成的套環。藏書鎮出產澄泥石,製作的澄泥硯久負盛名,是我國的名硯之一。改革開放以後,那裡的石雕藝人解放思想,敢於創新,將澄泥石創製成石壺,經過精雕細刻,一把把造型美觀、玲瓏剔透的石壺呈現在眼前,惹人喜愛。現在澄泥石壺已成為民間藝術中的珍品,受到大眾的歡迎和收藏家的青睞。

近幾年來,蘇州的民間藝術,在弘揚優秀吳地文化及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民間藝人走向市場,走出蘇州,走向世界,他們不僅在市內、省內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覽表現。有不少民間藝術家,還走出國門,他們帶著刺綉、石壺、剪紙、民俗掛件等藝術品到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去展示,有的還應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現場表現藝術,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蘇州的民間藝術品,具有吳地文化的內涵,其特點是精緻、細膩、美觀,在民間藝術品中獨樹一幟。到哪裡去展覽、演示,就受到哪裡群眾的歡迎和專家的贊揚。在北京舉辦的多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市文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部分藝人參加展示,在展品前總是人頭濟濟,爭相觀看;經過專家評選,許多作品都得了獎。如姚建萍的刺綉、蔡雲弟的石壺、阮和平的智慧巧環、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獲得國家級的中國文聯最高獎「山花獎」――民間藝術金獎、銀獎和優秀獎。在蘇州的民間藝術史上,增添了光輝的篇章。蘇州的民間藝術,充分顯示了蘇州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顯示了吳地文化的風采。

傳統節目:
蘇州彈詞
蘇州彈詞是以說唱相間的方式用蘇州方言表演的「小書」類曲藝說書形式,發源並流行於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由於和蘇州評話同屬說書行業,曾經擁有共同的行會組織,民間即習慣性地將其與蘇州評話合稱之為「蘇州評彈」。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為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為「基本調」。早期演出多為一個男藝人彈撥三弦「單檔」說唱,後來出現了兩個人搭檔的「雙檔」和三人搭檔的「三個檔」表演。

蘇州彈詞的藝術傳統非常深厚,技藝十分發達。講究「說噱彈唱」。「說」指敘說;「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說」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敘述,有代言,也有說明與議論。藝人在長期的說唱表演中形成了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說表手法與技巧,既可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內心獨白和相互間的對話,又可以說書人的口吻進行敘述、解釋和評議。藝人還借鑒崑曲和京劇等的科白手法,運用嗓音變化和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來「說法中現身」,表情達意並塑造人物。在審美追求上,蘇州彈詞講求「理、味、趣、細、技」。「理者,貫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頤也。細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蘇州彈詞的節目以長篇為主,傳統的代表性節目有《三笑》、《倭袍傳》、《描金鳳》、《白蛇傳》、《玉蜻蜓》、《珍珠塔》等幾十部。早期的著名藝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姚豫章、馬如飛、趙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現了大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台的興起,蘇州彈詞進入鼎盛期,節目豐富,流派紛呈,以演唱的音樂風格區分,就有「沈(儉安)調」、「薛(筱卿)調」、「魏(鈺卿)調」、「夏(荷生)調」、「周(玉泉)調」、「徐(雲志)調」、「蔣(月泉)調」等十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彈詞藝術經過藝人們自覺的整舊創新,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新節目不斷涌現,長篇有《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李闖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的種子》、《江南紅》、《奪印》、《李雙雙》等,中篇和常獨立演出的「選回」有《老地保》、《廳堂奪子》、《玄都求雨》、《花廳評理》、《怒碰糧船》、《庵堂認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蘆葦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腳皇後》等。

然20世紀末期以來,蘇州彈詞聽眾銳減,書場萎縮,藝人大量流失,生存發展面臨危機,亟待搶救和扶持。

民間工藝: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民間工藝資源,蘇綉、制扇、玉雕、緙絲、木刻年畫、紅木小件、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等,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在全國佔有一定的地位,在現今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工藝品中,有不少都標明產自蘇州。據統計,現存24大類全國民間工藝中,蘇州就保存有22類,門類之多、品種之齊全,都是在全國罕見的。蘇州人民為此而自豪,這座城市也因此更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說,加強蘇州民間工藝的保護與研究,既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是實現文化強市、打造「文化蘇州」的重要舉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振興民間工藝美術,培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服務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努力發掘民間資源,大力發展民間工藝,改善旅遊環境,增強文化氛圍,推動旅遊產業開發與地方經濟的同步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

文化特色: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堪稱蘇州文化之宗。山嶺、湖泊、農田、沼澤、河流與四季分明的氣候,構成了蘇州「山溫水軟」的自然體系,也形成了蘇州人與之相和諧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念。蘇州不但有市民、農民、還有漁民、船民、山民,而且都曾經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的主流群體。蘇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這樣的「田園詩人」,之所以能出為中國山水畫別開生面的「明四家」和影響至今的「清四王」,之所以有骨子裡的風雅和浸淫於衣食住行的精緻主義,追根溯源,其實無一不折射出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淵源。所以在有關蘇州的歷代方誌史籍及古人浩如煙海的詩文游記中,「山水之勝」從來都是最為主導的。
二、園林文化
「蘇州園林甲天下」,其造園的思想及藝術已經成為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蘇州園林突出和強調的「模山范水」,與近在咫尺的獨特的自然山水其實是息息相關的。蘇州園林濃厚的文人氣息的體現,也恰恰就在於文人(尤其是畫家) 對造園過程的參與和設計。所以蘇州園林的設計理念與中國畫的原理和技法從來是一脈相承的。蘇州園林開創並形成了「真山真水」與「假山假水」之間高度的融通與和諧,豐富了人們認識自然、親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陳從周說:「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盡蘇州山水和蘇州園林之妙,也為蘇州園林文化之真諦。
三、建築文化
蘇州的建築思想與建築藝術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建築規劃,所謂「小橋流水人家」其實就是古代建築的布局規劃,也括周庄、同里、木瀆等水鄉小鎮的形成和自成體系,同樣是蘇州古代建築規劃思想的具體體現;二是建築設計,以明代北京的天安門、紫禁城和蘇州的開元寺藏經樓為代表,也包括以「粉牆黛瓦」、「庭院深深」為主要特點的民居建築風格的形成,造就了蒯祥和「香山匠人」的不朽聲譽;三是風格獨特和工藝精湛的建築構件,也括木雕、磚雕、石雕和聞名遐邇的「金磚」等。從而留下了「蘇州」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文化體系中重墨濃彩的篇章。
四、工藝文化
蘇州的工藝美術門類齊全,品種繁多,並以巧奪天工而蜚聲中外。其中,蘇綉、緙絲、蘇裱、玉雕、扇子、桃花塢木刻年畫、燈彩、泥塑、竹草編織、紅木雕刻、古玩仿製、劇裝戲裝、民族樂器等,更以「蘇作」的特色和品牌而著稱。尤其在明清時朝,蘇州成為當時最大的工藝品製作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間的工藝作坊遍及全城。一部中國工藝文化史,斷然離不開蘇州之源、蘇州之盛。
五、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蘇州的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其鮮明而獨特的區域特徵。尤其在時令、節氣、觀光、禁忌、祭祀、服飾、曲藝、方言、民謠、器具等方面,更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有「韋蘇州」之稱的唐代詩人太守韋應物就盛贊蘇州地方的「俗繁節又喧」;一部《清嘉錄》則是「記蘇州一地之習俗禮尚游觀勝境」的「風土歲時地誌之翹楚」;而崑曲之被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更說明了蘇州民俗不同凡響的文化根基和社會價值。
六、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在目前而言實際已經衍化成了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但無論如何衍化,其核心還應該是「美食」。從這個意義上說,蘇州的「美食文化」或許真的是最經典的。「蘇邦菜」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特點就是時鮮、清淡,講究原汁原味;陸文夫先生的《美食家》之所以廣受歡迎,就在於讀者對蘇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精緻與過程所表現出的驚奇和濃厚興趣;而日常生活中的蘇州人講究時令菜蔬及食品的那份原則和苛刻,在全國恐怕也是絕無僅有。蘇州人實際上是天然的「綠色食品主義者」,所以也應該是最科學的「美食文化者」。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居」似乎是個時尚概念,但在蘇州卻絕對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古典傢具概念中,「蘇式傢具」至今都是聞名中外的「明式傢具」的代名詞。京式、廣式、晉式及其在此基礎上的清代傢具,其實都是「蘇式傢具」的繼承和發展。而「傢具」則無疑是「家居文化」的極為重要的內容。在蘇州傳統的家居理念中,目前正大行其道的所謂「綠色家居」和「生態家居」,其實在蘇州都曾經是普及並佔有主導性的。至於家居所必須涉及的文玩、擺設、盆景、花卉等,更稱得上是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即使在今天,一般也難出其右。

名勝古跡:
北寺塔 在蘇州市人民路香花橋北。寺傳為三國吳赤烏時 (238-251) 始建,塔為梁代建造。現存建築是南宋紹興年間 (1131-1162) 遺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全塔造型宏偉壯麗,為蘇州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譽。

拙政園* 在蘇州市婁門內。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時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 (1506-1521) 御史王獻臣辭職回鄉,買下寺產,改建成宅園,並借用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的語意,取「拙政」二字為園名。

1860-1863年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時規模很大,除正宅外,園內有31景,包括現在的東花園 (明末的「歸田園」)、西花園 (清末的「補園」),以及北牆外大片土地。現園面積60多畝。此園以水為主,水面約佔五分之三,建築群多臨水。全園分中、東、西三部分。布局採取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園林。

太平天國忠王府* 在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軍攻克蘇州後,就拙政園地基改建而成。當時太平天國以蘇州為中心,曾就江蘇南部的大部地區建置蘇福省,忠王府即蘇福省省府。太平天國失敗後,曾為江蘇巡撫李鴻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規模,以中路最為宏偉,包括二門、正殿、後軒、後殿等建築。東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國以前或以後所建。王府的最後部為花園,亦是在舊拙政園的基礎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設計建造的。忠王府為國內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太平天國王府舊址。

獅子林 在蘇州市園林路。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後易名獅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稱畫禪寺。獅子林即寺後花園。因園中有怪石像獅子,又因中峰禪師曾結茅天目山獅子岩,並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來,屢經興廢,後變為貝氏私園,1918-1926年經重修,始成現狀。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轉,曲折盤旋,如入迷陣。全園布局,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聽雨樓帖》等書條石刻60餘方,鐫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書法;文於祥的《梅花詩》尤引人注目。

萬壽宮 在蘇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撫吳存禮主持創建。宮內供奉皇帝生位萬歲牌,每當皇帝壽日的萬壽節,全城官員聚集在此舉行朝賀大典;平時作為恭迎皇帝詔書的處所;如遇皇帝駕崩,則在此設靈致祭。咸豐十年 (1860年) 被毀,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撫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後通稱舊皇宮,因年久失修而日漸頹敗。建國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宮。是蘇州較為完整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

藝圃 在蘇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後歸文震孟 (文徵明曾孫),改名葯圃。明末清初歸姜貞毅,改名藝圃,又稱敬亭山房。後曾為綢緞業七襄公所所在地。園內以水池為中心,池北以建築為主,池南以假山為主。園景開朗自然,頗有山林野趣,較多地保存了明代園林的格局。

雙塔 在蘇州市定慧寺巷內。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兩塔結構和大小完全一樣。雙塔為磚建,外觀模仿木結構形式。平面等邊八角形,共7層。據考證,雙塔興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而落成於雍熙的間 (984-987)。

羅漢院遺址 在蘇州市定慧寺巷。始建於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增建磚塔一對。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於戰火,僅余雙塔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在雙塔北,現存石柱、石礎、石羅漢殘像、碑刻等數十件遺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礎最為珍貴,通體浮雕纏枝牡丹童子、纏枝蓮花童子等圖案,雕工精緻。明代石柱、石礎也很精美。

全晉會館 在蘇州市平江路中張家巷。清末山西旅蘇商人集資建立。蘇州原有明、清時期創建的會館和公所100餘處,全晉會館是其中保存至今較為典型的一座。布局嚴整,臨街有東西鼓吹亭。第二進為戲樓,由戲台與東西看樓組成。戲台坐南朝北,三面臨空。頂部正中為木構盤旋波紋穹窿藻井,俗稱雞罩頂,巧妙精緻。是蘇州現存古典戲台中最精巧的一座。與戲台相對處原為雄偉的大殿,惜毀於火。東西兩翼尚有廳堂、客房等。

況公祠 在蘇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蘇州知府況鍾的專祠。況鍾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蘇州13年,執法如山,勤於吏治,廉潔奉公。正統七年冬 (1443年),卒於蘇州知府任上。蘇州紳民為他立衣冠冢,並建專祠於府學內,以示崇敬。

滄浪亭 在蘇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是江南現存歷史最久的古園林之一。傳為吳越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別墅。北宋慶歷年間 (1041-1048),詩人蘇舜欽買下別墅臨水築亭,園主因有感於漁父《滄浪之水》歌命名為「滄浪亭」,並作《滄浪亭記》。歷來屢有興廢。南宋初年韓世忠辟為住宅,大加擴建。元代園廢,改為僧庵。明代復建滄浪亭,並由歸有光作記。清康熙年間 (1662-1722) 大修,布局為現亭主要基礎。其特色是未入園林先成景。漫步渡橋,始能入園。全園面積約16畝。

可園 在蘇州市滄浪亭前蘇州醫學院近旁。原宋代滄浪亭園址的一部分。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鉅重修。後改學古堂,又改為存古學堂,最早的省立圖書館設此。園內一泓池水,縈繞著土阜小築,花木扶疏,曲徑迴廊。

城隍廟 在蘇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廟本在子城 (今體育場、城中公園一帶) 西南隅,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廢基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今城隍廟之創始。城隆廟原規模甚大,現存較完整的惟有主體建築工字殿;其前後兩殿皆單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貫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這是蘇州比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築。其後殿外牆嵌有清嘉慶二年 (1797年)《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碑,刻有當時蘇州城內的河道、橋梁、城垣和主要建築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設的珍貴資料。

環秀山莊* 在蘇州市景德路。原為五代廣陵王金谷園故址,宋為景德寺,明為宰相申時行宅,清為汪氏「耕蔭義庄」的一部分,題名環秀山莊。乾隆年間 (1736-1795) 疊山名家戈裕良在園內堆疊的假山,保存較為完整,在蘇州湖石假山中此處當推第一。此園雖面積不大 (1畝余),但假山崢嶸峭拔,兀立其間。一池清水,回繞於山峰之下。全山形態逼真,結構嚴密。假山雖僅佔地半畝,卻辟有60餘米山徑,盤旋起伏。

開元寺無梁殿 在蘇州市盤門內東大街、瑞光寺塔北。開元寺創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 (238-251)。是蘇州歷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殿存。殿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純用細磚壘砌的無梁建築。原名藏經樓,系樓閣式,上下2層,面闊7間,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它和附近的盤門、瑞光塔成鼎足之勢,為蘇州市內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築。

瑞雲峰 在蘇州市第十中學校園內。是北宋花石綱遺物,江南園林湖石名峰之一。據記載,朱勉在太湖黿山採得兩塊奇石,命名大、小謝姑。大謝姑先運往艮岳,小謝如未及啟運,朱勉事敗,遂棄置荒野。明時為烏程 (今湖州市) 董氏購得。董氏與蘇州閶門下塘徐氏聯姻,以此石贈嫁。徐氏置之半邊街東園 (今留園) 中,更名瑞雲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織造府西行宮內,以迄於今。瑞雲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瓏剔透,通體多褶皺孔竅,渦洞連接,具有米芾論石中瘦、漏、透等特色,為湖石中一絕。

耦園 在蘇州市小新橋巷。因住宅東西各有一園,故名。東園原為清初陸錦所築,名涉園,後為祝氏別墅,清末歸沈秉成;沈聘請畫家顧沄主持,大事擴建,始成現狀。東園以山池為中心,北有重檐樓廳城曲草堂;南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間;東南角有小樓與古城牆隔內城河相望,名聽櫓樓。假山以黃石疊成。西園較小,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齋前後庭院中構築廊軒,雜植花木,間置湖石。

鶴園 在蘇州市韓家巷。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鷺汀始建,以俞樾所書「攜鶴草堂」而得名。後歸吳江龐氏,又歸嚴氏。全園以水池為中心,周圍布置建築、山石、花木,面積近2畝。

網師園* 在蘇州市葑門十全街。原為南宋史正志萬卷堂故址,號稱「漁隱」,後荒廢。清乾隆時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漁隱」原意,自比漁父,故稱網師園。此園建築佔地不大 (約7.5畝),但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與花園結合貫穿緊密。園林位於住宅西側。中部以水池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築,形成主要景區。水池面積,雖僅半畝,但治理得當。此園布局,亭台軒榭與池水相互襯托,園內路徑處處貫通。

織造署舊址 在蘇州市葑門內帶城橋東 (今蘇州第十中學內)。元時開始在此設織造局,清順治三年 (1646年) 設總織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為蘇州織造衙門。康熙二十三年又於織造署西部創立行宮,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駐蹕。織造署管理機戶和徵收機稅,並自設機房織造,規模宏敞。

盤門 在蘇州市城西南隅。始建於春秋吳王闔閭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築城時。朝向東南。初名蟠門,門上刻有蟠龍,後因水陸縈回曲折,改稱盤門。雖經歷代改修和重築,但位置基本未變。現存城門重建於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陸兩門並列。城外大運河繞城而過,吳門橋飛架河上,氣勢雄偉。盤門是蘇州較完整的古城遺址,水陸城門並存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盤門水閘

吳門橋 在蘇州市區南,橫跨京杭運河上。是出入盤門的主要陸路通道。北宋元豐七年 (1084年) 建,後毀損,南宋紹定年間 (1228-1233) 重建,並改稱今名;明正統年間 (1436-1449) 蘇州知府況鍾再修,後又損壞,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修。吳門橋是一座聯鎖式單孔石橋,用花崗石築成。橋全長66.3米、寬4.8米,橋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蘇省最高大的單孔石橋。南北兩坡各鋪設石踏步50級。北端金剛牆左右兩翼砌有寬約0.6米牽道,為牽夫登船穿越橋洞的便民設施。此橋高大壯偉,與鄰近的瑞光塔、盤門城樓渾然一體,為蘇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跡。

瑞光塔* 在蘇州市盤門內。寺原名普濟禪院,三國吳赤烏四年 (241年) 孫權為康居國 (在今中亞) 僧人性康建造。赤烏十年建13層寶塔,宋代名天寧萬年寶塔,後重修時改為7級,更名瑞光塔。八面,磚木混合結構,仿樓閣式。塔身高約43米,輪廓線條較優美。1978年在塔心內發現五代經卷,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等珍貴文物,證實現存塔身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 (1008-1016) 所建。

真珠寶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蘇州瑞光寺塔第三層塔心發現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寶幢,高122.6厘米,分別以木胎和夾□胎雕漆描漆製成,在水晶寶珠頂部飾以鎏金銀絲串珠編成了九頭龍和銀獅,與其同出的還有珍貴的北宋刻經卷。

真珠寶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

留園* 在蘇州市閶門外。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 (1522-1566),為太僕徐時泰的私園,稱東園。清嘉慶三年 (1798年) 在東園舊址上築寒碧山莊,因園主姓劉,又稱劉園。劉與留同音,後叫留園。面積50多畝,分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為勝,池居中央,四周環以假山和亭台樓閣,長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歷代書法家石刻300餘方,為「留園法帖」。

東部以建築為主,樓閣廊屋富麗堂皇。有著名的「留園三峰」,其中冠雲峰是北宋花石綱遺物,高約9米,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樹。「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頗有田園之意。西部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北面桃園,稱「小桃塢」。山前小溪,兩旁桃柳。此園不僅建築結構和裝飾別致多采,而且以連綿不斷的建築如把景物分開,又使建築物本身的窗樘溝通兩面,將景物聯成一體。

曲園 在蘇州市人民路馬醫科巷內。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豐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蘇州,為久居於此,於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資助下,購買馬醫科巷潘世恩故居西邊廢地,營建住宅。光緒元年 (1875年) 四月遷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浙江學政。為清代著名學者。曲園佔地約5畝,中間5進,東邊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孫著名學者俞平伯將曲園舊居捐獻給國家。

玄妙觀* 在蘇州市觀前街。創於西晉咸寧二年 (276年)。舊觀范圍很大,幾經毀建。現存較大的建築主要有正山門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於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當時名畫家趙伯駒之弟趙伯驌設計。殿重檐九脊頂,下有高台,前有寬敞的月台,氣勢宏偉,為國內最大和較古老的道觀殿堂建築之一。殿平面長方形,長約45米余,寬約25米余;面闊9間,進深6間。雖經後代重修,但西南面還存宋代遺作。殿內梁架分明、暗兩種。殿中磚制須彌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層次多,雕刻較華麗。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裝金,神采儼然,亦系南宋舊物。

文廟* 在蘇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創建,現存建築除大成殿外,大部分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一年 (1141年) ,重建於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闊7間,長30米,進深13間,高20.5米。內部系木構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宏偉壯觀。

西園 在蘇州市閶門外留園路,與留園東西相望。明嘉靖年間 (1522-1566) 西園與留園的前身東園同為太僕徐時泰的宅園。後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原寺 (歸元寺始建於元代,明為徐時泰的西園)。明崇禎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師住持該寺,宏揚「律宗」,更名為戒幢律寺。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於戰火,同治、光緒年間 (1862-1908) 陸續重建。現在西園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園的總稱,為一組完整的佛教建築。

戒幢律寺為江南名剎之一,布局嚴整,殿宇宏偉,佛像庄嚴。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藏經樓等。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七楹南向,端莊雄偉。殿西即羅漢堂,屋宇深廣,共48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分單雙號對稱排列。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瘋僧、濟公兩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觀音,構思奇巧,技藝高超。羅漢堂後是寬廣明凈的寺園。全園以放生池為中心,環池亭台館榭,曲檻迴廊,掩映於山石花木間。

怡園 在蘇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書吳寬舊宅,清光緒初年為顧文彬所得,邀名畫家任阜長等參與設計,耗銀20萬兩,費時7年擴建而成。面積僅8畝余,布局精巧。園分東西兩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圖樣各異。東部以玉延亭。

❷ 蘇式傢具的主要特徵

蘇作」傢具俗稱「蘇式」傢具。蘇州地區是我國明式傢具的主要發源地,故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典型代表。其有以下特徵: 蘇式傢具的主要用料是黃花梨、紫檀木、鐵力木、雞翅木、癭木等優質硬木。由於這些木材有質地堅硬、色澤自然、紋理優美等特長,工匠們為了充分展示這些天然的木色,一改宋元重漆善描的工藝,採用不上油漆,打磨上蠟的工藝,將木質的天然美表現到最佳程度。這是蘇式傢具最明顯的特點之一。最上品的蘇式傢具所用的木材是黃花梨,所以我們今天見到明式黃花梨傢具,就可斷言它必定是蘇式,也就是說產於蘇南地區。 由於地理條件決定,蘇南地區的硬質木材來源在明代時與廣州、北京相比,遠不及它們充實,主要是靠海上通道運來,這些材料來之不易,因此蘇派工匠們在傢具製作上,用材精打細算。中國古代繪畫書法中有「惜墨如金」之說,蘇式傢具也可以說做到了「惜木如金」的境界。蘇式傢具既要造型優美,又要省料的作法,從而使傢具產生了俊秀的風格,這是在客觀條件下主觀追求的結果。歷史上那些蘇式工匠簡直就象魔術師般精心地落用木料,巧妙套用,甚至連很小的木片都派上了用場,不論是大件器具或是小件器具,無不精心琢磨,保持美觀,使之天衣無縫,其近乎鬼斧神工的工藝技巧,令人嘆為觀止。
明代時,蘇式傢具製成後,主要靠運河北上,運至北京通縣,上貢到朝廷皇宮或讓達官顯貴、財主商賈購置。再後來,工匠們也可以隨路出買傢具,沿運河一帶散落了不少明式的黃花梨傢具。事隔數百年後的今天,當世界性颳起收藏黃花梨傢具旋風時,許多古傢具販子就是沿著當年的這條運輸線,從民間尋覓黃花梨傢具。在明代,北上的傢具主要靠水運,大運河屬漕運,漕運就是宮運,運價奇高,所以當一件黃花梨傢具運到北京時,行情就很高,特別是有題款的木器,據說一對面條櫃,差不多要白銀千兩,當時一座很像樣的四合院,也只不過這個價錢。
蘇式傢具經明朝的輝煌之後,到了清早期還在國內傢具領域內占據「龍頭老大」的地位。到了雍正、乾隆兩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和清統治者心理的變化,傢具的造型和裝飾急速向富麗、繁縟與華而不實的方向轉變。在這種情況之下,蘇式傢具逐漸失去一統天下的主導地位,被後來居上的廣式傢具所超越,客觀上黃花梨材料也已用竭,蘇式傢具改用紅木。隨著蘇式傢具的滑坡,能進入宮廷與宦官之家的木器越來越少,不得不轉向普通傢具市場。
在蘇式傢具從官向民的轉化過程中,為了能更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不得不吸取廣式傢具的工藝,於是便形成了清代蘇式傢具的面孔,人們習慣上稱為「廣式蘇作」。這種廣式蘇作的傢具,參照廣式傢具的品種與式樣,但仍按照蘇式製作工藝生產;或者在繼續沿襲傳統做法的基礎上,在裝飾手法和花紋圖案上不同程度地仿效廣式和京式,並明顯帶有外來文化的傾向。由干蘇式傢具的豐富而歷史悠久的文化內涵,盡管它失去了上層社會的青睞,但它依舊保持了典雅而秀俊的風格,博得一般人家,尤其是文人的厚愛,在向純商品邁進的過程中,取得了市場。並闖出了一條為不同階層所享用的高度商品化的古典傢具,從而使蘇式傢具普及起來,民間一直有著豐富的存世量。
總的來看,蘇式傢具的最大特點是造型上的輕與小和裝飾上的簡與秀,不如廣式傢具渾厚凝重,滿身雕飾。蘇式傢具的裝飾常用小面積的浮雕、線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題材多取自歷代名人畫稿,以松、竹、梅、山石、花鳥、山水、風景以及各種神話傳說為主,其次是傳統紋飾如海水雲龍、海水江崖、二龍戲珠、龍風呈祥等。折枝花卉亦普遍喜用,大多借其諧音,寓意吉祥,局部裝飾花紋多以纏枝蓮和纏枝牡丹為主,也有的採用草龍、方花紋、靈芝紋等圖案。 所謂「明圓清方」,不論是部件斷面,局部圖案,還是整體造型,都呈圓渾柔潤狀態。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

❸ 廣式傢具和蘇式傢具有什麼區別

廣東地區採用優質硬木為原料生產硬木傢具的歷史也比較早,我們能從一件面板底部刻有「崇禎庚辰(1640年)仲冬制於康署」的鐵力木大翹頭案為例證,說明最遲到明朝末年就已有品質很好的高級傢具了。這件由廣東德慶縣生產的翹頭案,十分靜穆氣派,但與同時期成就顯赫的蘇式傢具相比,仍略遜一籌。在造型比例、線腳運用和與形體的關繫上都暴露出不足之處。這些年來,一直很少再有廣東地區生產的明代高級硬木傢具發現。1997年8月,筆者應邀赴廣州作專題考察,順道走訪了《清代廣式傢具》的作者蔡易安先生。我們大致認定,廣東地區明代優質硬木傢具的生產要比蘇州地區晚。廣州地區開始較多的生產硬木傢具可能是在清初,或許也是隨著蘇式傢具影響的不斷擴大而開始興盛起來的。

到清代乾隆時期,廣州地區的傢具生產已非昔比,出現了蒸蒸日上的興旺景象,正如《清代廣式傢具》中所分析的,「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清代廣東傢具領先突破了我國千百年來傳統傢具的原有格式,它大膽地吸取了西歐造型等新的傢具形式,創造出了嶄新的廣式傢具。」從風格上說,廣式傢具可以稱得上是中西文化的合璧。今天,我們比照流傳下來的廣式傢具,從造型形態、構造工藝、製作方法以及裝飾紋樣題材和表現形式,都能清楚地看到外來文化對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麼地巨大。它充分地表現出了一種獨特的地域性,而這些,恰恰是同時代其他地區的傢具所缺乏的因素。

如蘇式傢具,始終沒有如同廣式傢具一樣的羊蹄腳、鯉魚肚以及類似的部件裝飾性符號或樣式,包括運用西洋圖案的雕刻手法。蘇州地區雖然也有製造廣式傢具的產品,或者也流行一些廣式傢具的品種,這些產品和品種也只能是廣式,是蘇制的廣式產品,而不能因為是蘇州生產就稱其為蘇式傢具。正像廣州改制蘇式品種的圈椅一樣,總不免缺乏廣式傢具的形象和特色,也不能說其是廣式傢具,它實際上給人的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鑲嵌大理石的盾形式靠背扶手椅、三連式和雙連式長椅、通體雕刻的龍紋椅等等,才是廣式傢具無與倫比的代表產品;絞藤、連珠、仰俯蓮瓣、西番蓮花紋,雙線花瓶腳、工字式連腳檔、大挖彎以及滿嵌螺鈿、通體懸雕等等,才是廣式傢具最鮮明的風格特色。

這個時期,由於政治、經濟、歷史、地域等各方面的原因,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傢具製作顯得因循守舊,傳統的束縛使它們沒有像廣式傢具那樣在改革創新中沖鋒陷陣。很快地,蘇式傢具在全國失去了它原先的主導地位,被廣式傢具取而代之,廣式傢具充當了時代的表率。

❹ 我國古典傢具成就的高峰和代表是在哪個朝代

縱觀整個傢具史,明末至清初這一段時間,蘇式傢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流傳至今的許多明式傢具實物,多數是清代早期蘇州一帶所生產的

❺ 明代傢具的地位及特色

明代傢具是我國傢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現在國際社會上承認並追求的中國古典傢具,主要是指這一時期的作品。但也有一些業內人士在談到明代傢具時,往往與清代傢具並稱為「明清傢具」,這是不妥切的。因為這兩個時期的傢具,工藝、造塑、裝飾等藝術風格及歷史價值都是兩個概念。風格,直接孕育了明代傢具。那麼明代傢具的主要特徵何在呢?一般不使用動物膠,而且其光潔度非常高。這樣的傢具結構,如果沒有相當的先進工具是辦不到的。明代傢具是在宋元傢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宋代傢具重比例、結構嚴謹、線條優美的首先是製作工具先進。…中國傳統傢具從明代至清前期發展到了頂峰,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且在世界傢具史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具有顯赫的地位。這個時期的傢具,採用了性質堅硬的硬木材料,在製作上榨卯嚴密精巧,造型上簡練典雅,風格獨特。由於這一時期的傢具具有共同的時代風貌與特色,而且製作年代以明朝為主,因而被稱為「明式傢具」明朝中期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市民文化與市民審美意識逐漸生長,新的文化思想與審美趣味開始為文人所接受.在繪畫方面出現了抒發個性又富於獨創精神的文人畫諸家諸派。當時的蘇州因為遠離帝京…明代古典傢具風格特點的了解和掌握,是我們欣賞傢具、鑒定傢具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細細分析有以下四點:1.造型簡練、以線為主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我們看以上圖中的明代傢具,其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如椅子、桌子等傢具,其上部與下部,其腿子、棖子、靠背、搭腦之間,他們的高低、長短、粗細、寬窄,都令人感到無可挑剔地勻稱、協調。並且與功能要求極相符合,沒有多餘的累贅,整體感覺就是線的組合。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2. 結構嚴謹、作工精細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乾燥的影響,製作上採用攢邊等作法。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明代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時至今日,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傢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見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有很高的科學性。3.裝飾適度、繁簡相宜明代傢具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雕、鏤、嵌、描,都為所用。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樣樣不拒。但是,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已經施以裝飾,但是整體看,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4.木材堅硬、紋理優美從以上圖片中,可以明顯看出,明代傢具的木材紋理,自然優美,呈現出羽毛獸面等膝隴形象,令人有不盡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黃花梨、紫檀、鸂鶒木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明代傢具的又一特點。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概括起來,可用造型簡練、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紋理優美四句話予以總結。以上四句話,也可說四個特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明代傢具的風格特徵。當我們看一件傢具,判斷其是否是明代傢具時,首先要抓住其整體感覺,然後逐項分析。只看一點是不夠的,只具備一個特點也是不準確的。這四個特點互相聯系,互為表裡,可以說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傢具,具備前面三個特點,而不具備第四點,即可肯定他說,它不是明代傢具。後世模仿上述四個特點制的傢具,稱為明式傢具。明代傢具種類:燈掛椅: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掛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燈燈盞的竹製燈掛而得名。燈掛椅是明代最為普及的椅子樣式。也可以說是自五代和宋以來的普及樣式。明代燈掛椅的基本特點是:圓腿居多,搭腦向兩側挑出,整體簡潔,只作局部裝飾。有的在背板上嵌一小塊玉,或嵌石、嵌木,或者雕一簡練的圖案。座面下大都用牙條或券口、圈口予以裝飾。四邊的棖子,有單棖、有 雙棖、有的用「步步高」式(即是前棖低,兩側棖次之,後棖最高。)而在落地棖(也叫踏腳棖)下,一般都用牙條。兩後退有側腳和收分。整體 感覺是挺拔向上,簡潔清秀,這是明代傢具造型的特點。所以,燈掛椅的造型,可以說是明代傢具的代表作。燈掛椅的木質,民間多用據木和榆木,高級傢具多用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等。四齣頭官帽椅:基本特點是搭腦和扶手的兩端,都要出頭。這種搭腦出頭的樣式,好似明代官員所帶的有帽翅的官帽,即由此而得名。四齣頭官帽椅的扶手、聯幫棍(扶手與座面之間的豎棖,也叫鐮把棍,因其形如鐮刀之柄) 、鵝脖(扶手前端與座面之間的豎棖,即前腿的上半截),這些棖子的線形變化豐富多樣。橫豎支架的交角處,也用牙子裝飾。這些是四齣頭 官帽椅的主要特徵。官帽椅:也叫南式官帽椅,它的主要特徵是搭腦和扶手都不出頭。余者與四齣頭官帽 椅是一樣的。圈椅:自五代《宮中圖》和宋人畫《會昌九老圖》以後,見者不多,到了明代圈椅始又興起。圈椅,俗稱羅圈椅,就是言其後背搭腦與扶手,是由一條流暢的曲線組成。這條曲線圓滑、流暢似羅圈,它的椅背搭腦,與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一條曲線順勢滑至前方,形成兩只扶手。扶手兩端或出頭向外翻卷,或者不出頭、直接與鵝脖 相接而下,成為一個整體。玫瑰椅:名稱來歷,不得而知。明代傢具中,流傳下來的玫瑰椅事物,為數不少。可見玫瑰椅在明代,是很受歡迎的流行式樣。玫瑰椅的基本造型是:椅背較低、背高度與扶手高度,相差無幾。扶手、靠背與腿子,圓棍形居多。靠背無側腳,直立於座面。玫瑰椅的座部以上部分,獨自特色,以秀美著稱。靠背上,大都有裝飾,或用券口牙子,或用雕花板。在座面之上,大都設橫棖,橫棖中間或取矮老支撐、或取卡子花支撐、起到打破低矮靠背的沉悶感。明代玫瑰椅,多為圓腿。方腿 圓的玫瑰椅,多為清代作品。交椅:是馬扎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扎。在宋代和元代,有直背交椅,也有圈背交椅。可是到了明代,直背交椅就比較少見,只留下圈背的一種了。所以也就將圈背的交椅,直接呼為交椅了。交椅的椅圈,由三節或五節榫接而成。整個椅圈也是一條流暢自如的曲線。座面有皮製與繩編之分,背板有光潔與雕嵌之別。靠背之下,依然是八根棍交結而成。可以折疊,便於交遊或野外露天使用。古時行軍、作戰,或郊遊,多攜交椅。見於畫作和文字記載是很多的。因為可以折疊,必有許多交叉的關節,凡是交關之處,多用金屬件。不僅堅固,更增光彩。有的在背板兩側、扶手、或腿子上,施以牙子裝飾方凳: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相當於腳踏,後來才被用來作為坐具。最早見的凳子形象,是漢代墓室壁畫上的腰鼓形圓凳,和北魏敦煌壁畫上的方凳。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到了明代,凳子式樣已經很多,造型也更優美了。明代凳子分方凳、圓凳兩大類。造型方面,主要有無束腰和有束腰兩種。無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方腿為多,而且多用曲腿或三彎腿。腿下端,多作內翻、外翻等處理。有的地區把方凳和圓凳,統稱為;有的地區則統稱為。不論有多少叫法,他們的基本特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指沒有靠背的坐具。按現代的習慣,還是稱凳子為好。條凳:是長條形座面的凳子,四腿向外撇成八字形,俗稱「四腿八七」。這種條凳為普通式樣。與條凳類似的還有春凳、板凳等。春凳的典型作法是:使用硬雜木本色或刷色罩油,四邊加牙子、吊頭,座面是落堂式,有硬木或藤心等不同處理。板凳也是條形座面,只是比較簡單、質朴。一般只是用硬板座面,雜木製作的粗用凳子。坐墩:明代坐墩以圓形為多,又多在座面之下,底座之上的兩端,雕一道弦紋,在弦紋餓中間,又雕出一排鼓釘。既簡單、又有古雅之趣。因此,坐墩也被稱作鼓墩。坐墩的造型,有開光和不開光之區分。開光就是在鼓身雕出不同形狀的亮洞。座面的式樣有海棠、梅花、瓜形、橢圓形等等不同形狀。木製坐墩多用紫檀、花梨、紅木等貴重木材。也有仿藤、仿竹節的木製坐墩。冬天上面覆蓋皮、毛織物,夏屬就用藤面。墩,是一種精巧的、富於裝飾性的傢具,所以貴族和士大夫家中,不可缺少坐墩。月牙桌:就是半圓桌,取圓桌的一半。月牙桌有直腿、三彎腿、螞炸腿等不同形式。腿下有馬蹄足或帶有托泥,桌面之下,有的有束腰,有的無束腰。炕桌:此是配合人們坐在炕上使用的矮桌,所以也可以叫矮桌。炕桌是北方特有的傢具,因為地理和氣候的原因,北方形成了屋廣炕大,多在炕上活動的生活習俗。無論是吃飯、喝茶、讀書、寫字、甚至冬日待客等,都在炕上。一年裡,在炕上活動的時間和機會較多,所以北方興用炕桌。炕桌還有體積小、重量輕、易於搬動的優點,用時擺上,不用時可撤下來立於不礙事的角落。在夏季,還可以移到室外。炕桌的用途很廣,是北方家庭必備的傢具。明代炕桌,是矮桌的輝煌時代,造型更加美觀,式樣更加豐富,用材和作工也更加講究。成為明代傢具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品種。平頭案:其特徵就是案面平直,兩端無飾。平頭案的式樣也是豐富多彩的。在卯榫結構、裝飾,以及局部處理上,可說千變萬化、千姿百態。翹頭案:其主要特徵就是案面兩端向上翹起,明代稱為"飛角"。翹頭案多用擋板加以美化。架幾案:其造型特徵是:兩端為兩只幾子,架起案面。其特點是兩頭幾子與案面,不是一體,而是分體的傢具,裝配靈活、搬運方便。歷來受文人的寵愛。圓角櫃:其特徵是都用圓料,四立柱與腿子連成一氣,是一塊木料製成。更主要的是它沒有合頁,其門與櫃子的結合,是門軸插入的作法。圓角櫃有明顯的側腳。櫃頂也有噴出的櫃沿。方角櫃:其特徵是櫃體的各面都是垂直的,沒有側腳。櫃頂也沒有噴出的櫃沿。而門扇與立柱之間是銅合頁。悶戶櫥:它是桌案與櫃櫥的結合體。陳放、儲存兩種功能兼而有之羅漢床:是一種三面設圍子的床,又稱作彌勒榻。大概是因為僧人常用,或者是因為在崇尚佛教的時期,世人與僧人談經論道時常坐此床而得名。架子床 :其三面設圍,四角又設立柱、床頂有床蓋,形成一個四面搭架子、中間為獨立空間的大床。因為床上有架子,所以叫架子床。江南民間至今仍喜用架子床。面盆架:面盆架有高低之分,高面盆架多為六腿、整體結構。兩條後腿高長,上部搭腦兩端出頭,上挑,中有花牌。搭腦之下常有掛牙護持。低面盆架,一般都取樸素無飾的式樣。有三腿、四腿、六腿等不同式樣。結構上有整體和折疊兩種。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❻ 古式家俬的木質是怎樣區分的,請各位賜教一下,多謝!

明代及前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傢具生產的黃金鼎盛時期,其技術、工藝精益求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採用堅硬緻密、色澤幽雅、花紋華美的珍貴木材是一個重要原因。

明代傢具

一般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主要採用印度、緬甸和東南亞一帶出產的硬質木材,如:紫檀木、花梨木、鐵力木、酸枝木等,這些木材色澤沉重,紋理優美,而且質地堅硬細膩。

清式傢具在造型藝術上的風格與明式截然不同,傢具在用材上也略有不同,清式傢具以紫檀木、紅木為主。

1、紫檀木:在各種硬木中紫檀木質地最為細密,木材的份量最重,木紋不明顯。紫檀木的木花放在白酒中,木花將立即分解成粉紅色,且與酒形成較粘的膠狀物,傾倒時能連成線。這是鑒別紫檀木的有效方法,紫檀木的產地主要在印度,我國的雲南、兩廣等地也有生產。紫檀是豆科的一屬,約有十五種,多產於熱帶。其中有兩種分布於我國:一為紫檀,俗稱小葉檀;一為薔薇木,俗稱大葉檀。小葉檀很少有大料,材料直徑多在20厘米以內,再大就會空心而無法使用,小葉檀木紋不明顯,色澤紫黑,有的黝黑如漆,幾乎看不出紋理。一般認為中國從印度進口的紫檀木是薔薇木,即大葉檀。大葉檀紋理較粗些,顏色較淺些。打磨後有明顯木線,即棕眼出現。

我國自古認為紫檀木是最名貴的木材,由於過於名貴,故紫檀器物比黃花梨的要少,若是大型傢具,因材料難得,更視為珍品。雖然紫檀不及黃花梨那樣華美,但靜穆沉古是任何木材都不能比擬的。

2、黃花梨:在明清傢具中首選材料是黃花梨木,這種材料顏色不靜不喧,恰到好處,紋理或隱或現,生動多變,得到很多傢具愛好者的珍視。

花梨木顏色從淺黃到紫赤,木質堅實,花紋精美,成八字型,鋸解時芳香四溢,中國海南產的花梨木最佳,其顯著特點是花紋面上有鬼臉,即樹結子為最佳,花粗色淡者為低。另一特點是其心材和邊材差異很大,其心材紅褐至深紅褐或紫紅褐色,深淺不勻,常帶有黑褐色條紋。其邊材灰黃褐或淺黃褐色。

黃花梨古無此名,只有"花梨"或寫作"花櫚",後來冠之黃花梨,主要是區別現在還大量用來製造傢具的所謂"新花梨",因為海南花梨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砍伐殆盡,所以現在用料多為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進口花梨木,但品種繁多,質次各異,品質相差很大。

3、雞翅木:雞翅木屬紅豆科,計約四十到六十種,在我國有二十六種,主要產於福建省。因其花紋秀美似雞翅膀而改名。北京匠師普通認為雞翅木有新、老兩種,新雞翅木木質粗糙,紫黑相間,紋理渾濁不清,僵直無旋轉之勢,且木絲有時容易翹裂、起茬。老雞翅木肌理細致緊密,紫褐色深淺相間成文。尤其是縱切面絲細浮動,具有禽鳥頭翅那樣燦爛閃耀的光輝。清中期以後,傢具用老雞翅木的很少,新的則一直用到現在,目前市場的雞翅木,絕大部分是新雞翅木。

4、鐵力木:鐵力木或作"鐵犁木"或"鐵栗木",在幾種硬木中長的最高大,價值又較低廉。鐵力木因材料大,不少大件傢具用它做成,有時用在傢具後背或抽屜內部。鐵力木有時有花紋,似雞翅木而較粗,過去傢具商曾用它冒充雞翅木出售。

鐵力木是較大的常綠喬木,樹干直立,高可十餘丈,直徑達丈余。原產東印度。我國兩廣皆有分布:木質堅硬耐久,心材暗紅色,色澤及紋理略似雞翅木,質糙紋粗,棕眼顯著。在熱帶多用於建築,廣東用來製造傢具,極經久耐用。

5、紅木:紅木是繼黃花梨、紫檀以後採用量最多最貴重的優質硬木,其品種和名稱多達幾十種:如酸枝、紅木、老紅木、新紅木、香紅木、紅豆木、花梨木、新花梨木、老花梨木等。近年來還有:巴西紅木、泰國紅木、緬甸紅木、寮國花梨、越南花梨等。

在古典傢具的製作中主要採用老紅木、酸枝、黃花梨等優質木材,老紅木近似紫檀,但光澤較暗,顏色較淡,質地不緊密,有香味,現代紅木傢具生產則完全不同。採用酸枝和黃花梨木製造的傢具很少。那些所謂的"緬甸紅木"、"寮國紅木"、"巴西紅木"等成為主要材質,甚至有將新鐵力木製作紅木傢具。許多木材既沒有紅木的色澤,更無紅木的材質,但經過打磨、著色、揩漆後一般人很難分別。真想分辨清楚,唯一的辦法是親臨生產單位,在產品著色前鑒別木材的真面目。

6、櫸木:櫸木屬榆種,產於江、浙等地,別名櫸榆或大葉榆,木材堅致,色澤兼美,用途極廣,頗為貴重,其老齡木材帶赤色故名"血櫸"。又叫紅櫸。它比一般木材堅實,但不能算是硬木,在明清傢具中占重要位置,故老匠師及明式傢具的真正愛好者都予以重視,認為不應因用料較差而貶低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櫸木材質堅硬,色紋兼美,有很美麗的大花紋,層層如山巒重疊,蘇州木工稱之為"寶塔紋"。

7、癭木:癭木不是樹種名稱,而是老乾盤根錯節,結瘤生癭處的木材叫癭木,北京匠師稱之為"癭子",一般認為任何一種樹都可能有癭子,而生癭處的木材總是有旋轉的細密花紋,大樹根部容易生癭,能開出較大板片的,首推楠木。而所謂的"滿面葡萄"就是一串串葡萄來形容楠木癭子的花紋秀美。

8、榆木:榆木亦稱"白榆",廣布性樹種,產於我國的平原地區,紋理直,花紋較大,結構稍粗,棕眼顯著,質地較軟,歸為柴木或叫軟木類。易於加工和雕刻。榆木以張家口一帶和山東境內黃河兩岸的為最佳。山西、山東、河北、京津等地民間傢具以此木為主。

9、杉木:顏色呈白色或淡黃色,木紋平直,結構細致耐朽,易加工,木材產於江浙等南方,故蘇式傢具柴木以此木為主。

10、楸木:我國廣布性樹種,多產於北方平原,木紋平直,且紋路較小,結構細致,木質較輕、較軟,易於加工,木性較小,不易縮漲,適於加工傢具。

❼ 蘇式傢具有什麼特點和風格哪一個牌子的質量好呢

在一個國家內還能按照地域劃分為很多類別,如中國的蘇式傢具、寧式傢具專、廣式傢具等。屬 按照國別劃分有:中式風格傢具、美式風格傢具、日韓風格(低矮傢具)等。 按照時代劃分有:古典風格傢具、傳統風格傢具、現代風格傢具、復古風格傢具等。每個國家又可以按照時代劃分,如中式傢具可以細分為漢風傢具、唐代傢具、宋元傢具、明式傢具、清代傢具等。 按照建築風格和流派劃分有:巴洛克風格傢具、洛可可風格傢具、哥特式風格傢具、新古典傢具、波普風格傢具等。 此外還有按照設計發源地、適用對象、設計師進行的設計風格劃分,如:田園風格傢具、都市風格傢具、簡約風格傢具、溫莎式傢具、齊賓泰爾式傢具等。 希望能幫到您!

❽ 蘇式傢具的地位

引領「風騷」數十年容易,但是想要引領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就很難做到了,但是紅木傢具中的蘇式傢具卻可以做到這點,明式傢具作為物質產品所體現的精神文化內涵,蘇式傢具首先是從物體造型中傳達出一種優秀的傳統、思想和審美觀念。它將引領紅木傢具的文化內涵到永久。
明代中期至清初的蘇式傢具之所以成為明式傢具的典型,主要是因為蘇式傢具的風格特色反映了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種本質。這種本質體現的文化精神或審美情操,蘊涵著一種高度智慧的文人意匠和品位高尚的文人氣質。其造型的純朴清雅、氣韻生動,不重雕飾、強調天然材質的審美格調,同樣表現出了異曲同工的旨趣。
這種旨趣或審美意韻,正是江南文人長期津津樂道的「以醇古風流」為根本目的的追求。江南文人的眼裡,生活的格調和方式,包括陳設布置、傢具器物,一切皆是主人愛好、品性和審美意識的體現。因此,對陪伴自己日常起居生活的傢具,必求簡約、古樸,表現出種種脫俗超然之不凡,甚至一幾一榻都要盡量合乎他們生活的最高理想。
尤其經過晚明幾代文人的格外講究,蘇式傢具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獲得了這種人格心靈的物化。蘇式傢具不僅通過精緻、勻稱、大方、舒展的實物形體展現出造型藝術的魅力,而且還在傳達一種合乎自然的合度和諧中,給人們一種超然沁心、古樸雅緻的審美享受。
吳地文人眾多,他們在不同的精神文化領域各有所建樹,但都同時以一種文人特有的靈性,關注著與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傢具製造。他們的有關著述或言論,有的雖是片言只語,但在許多方面都說得非常細致,對照傳世實物,幾百年前文人的生活情感、思維方法和美學尺度,讓今人可感可悟,深受啟迪。明代中晚期以後,江南文人對傳統漆飾傢具出現了新的取捨,尤其是對許多描飾和彩繪,開始嫌棄。
蘇式傢具的品位和格調表現出種種特殊的情懷和意境。這種情與境的結合,首先突出地表現為石文化情結。蘇式傢具運用的優質硬木和花紋麗石,時人皆冠之一個「文」字,即稱之為「文木」、「文石」,使它們各自不同的天然紋理和各具特色的材質,都在這文人的意匠中獲得一種時代的情往。大概自宋代出現石屏,到了明代,以雲南大理點蒼山為代表的雲石鑲嵌傢具成了蘇式傢具別具一格的特色,賦予人們無限豐富的藝術聯想。這種文人的情懷意境,是人智識悟在物質形態中的結晶。
從清代盛行廣式傢具起,蘇式傢具也已不再是古樸、典雅而富有理性精神的傢具形象,人們從反對「雕繪文飾」的「明式」氣象中更多地從文飾傳統中尋求寓意和補償。於是,在清代蘇式傢具的裝飾上,我們又看到了一種新的時代風貌。一方面,傢具更多地增加實用功能,認為「造櫥立櫃,無他智巧,總以多容善納為貴」;另一方面,更加提倡設計精進,紋飾美觀。
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表現出種種新的審美形式,這正是文人們在新的歷史環境下賦予傢具的一種新的審美理念。通過蘇式傢具所透露出的文人氣息,無論是精神領域還是物質領域,它們在民族傳統文化中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和特殊的地位。

❾ 蘇州弘典軒古典傢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蘇州弘典軒古典傢具有限公司一家專門從事生產、經營中國古回典紅木傢具的公答司,有著悠久的古典傢具、工藝品製作歷史,精良的傳統工藝,並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致力於締造蘇式古典傢具典範,弘揚中國古典文化,集裝飾性、藝術性、實用性、收藏性為一體。以全新的C2B結合O2O經營模式引領紅木傢具的發展。
法定代表人:王水根
成立時間:2013-02-04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50300012031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蘇州市姑蘇區南門路1618號5幢A2-101

❿ 蘇式傢具的簡介

清代中葉以後,「清式」傢具廣為流傳和盛行,但蘇式傢具始終遵循著「明式」的優良傳統,保持著「明式」的一貫做法和作風。因此,人們把「蘇式」往往看成是叫「明式」,明式傢具也就包括了蘇式傢具。蘇式傢具在明清兩代最為鼎盛的,以至現今蘇州傢具在市場很響亮的。
蘇州光福古鎮,走進「博雅古藝傢具廠」,記者見到了無數正在加工和已經製作好的仿古明清傢具:龍鳳床、靠椅、圓凳、書桌、扶手椅、博古架、炕幾……彷彿步入了一個古意濃濃的傢具長廊,令人目不暇接。
明清傢具是指明清時代生產的以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為主要原料的優質硬木傢具,由於製作工藝精良、式樣典雅古樸、雕刻勁挺娟秀、卯榫嚴密細膩、線條流暢,其藝術魅力經久不衰,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喜愛。精妙的工藝,總會被後來的有志藝人繼承和發揚,工藝美術師王建新就是其中的一個。對傳統工藝有著濃厚興趣的他,最早師從石雕工藝美術師錢炳仁,後來又受木雕名人陳忠林的指點,專攻紫檀木雕。由於他虛心討教,勤學苦練,技藝日趨嫻熟,從而佳作迭出,卓有名聲。
原本可以在木雕上有所作為的王建新,卻在前幾年改變了他的藝術走向,因為他一次次地為蘇州古典園林和江南老宅中陳設的那些明清傢具輻射出的高雅氣質和古典魅力而折服。更多現代人對於這一歷史文物的文化追尋,使仿古傢具擁有了極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因此,王建新選擇它作為自己另一個手藝領地。
重拾明清傢具這一古老工藝,既讓王建新獲得了無窮的樂趣,也讓他感到其中的奧妙和太多的艱辛。明清傢具的製作十分考究,光紋飾雕刻手法有龍紋、鳳紋、牡丹紋、海棠紋、雲鶴紋、蝙蝠紋、如意紋等七十餘種,更不要說線雕、淺雕、浮雕、透雕、鏤雕、懸雕等十多種雕刻手法,而卯榫就有明榫、悶榫、抱肩榫、燕尾榫等十幾種,尺寸稍有偏差,都可能「破相」而成為「敗筆」。為此,他除了一次次在實踐中感悟和積累經驗外,還專程去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看明清傢具,一看就是半天,有時還畫下一張張實樣,回來後細細地揣摩。同時他還多次登門向著名的專家請教,到書店淘來有關書籍挑燈夜讀,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開闊了視野,熟稔掌握了成千上百個有關尺寸的准確數據,在製作時達到「形、藝、材」俱佳,與真正的明清傢具毫無二致。
如今,對於王建新來說,製作明清傢具,無論是幾、案、椅、凳,還是屏、櫃、桌、床,都能得心應手,形制如一,不失神韻。在2001年的「中國華東工藝精品展」上,他的紫檀傢具「明式寫字台」獲金獎,「明式圈椅」、「蟠龍腰回紋太師椅」獲銅獎。在2003年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他創作的「醉八仙」獲金獎,「明式南宮帽椅」獲創新藝術金獎,「清式博古架」獲銀獎。
面對成績和榮譽,王建新沒有絲毫的滿足。他總是以一種不停頓的節奏,跋涉在藝術的道路上,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他對許多明清傢具做了改進,將羅漢床、太妃床、架子床,改進成現代片子床,使之既古又新。他製作的博古架,後面不設封板,打破了過去只能前觀的缺憾,因增強了採光度而變得更加玲瓏剔透。這些 「 新」傢具,既有明清風韻,又具現代氣息,受到了更多收藏家和消費者的喜愛。
這種融合著歷史文化的古老工藝——明清傢具,在王建新的手上得到了延續、發揚,而明清傢具的藝術魅力,會使王建新飛得更高、更遠。

閱讀全文

與蘇式古典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家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蘋果指紋保修嗎 瀏覽:270
木質傢具摔裂怎麼固定 瀏覽:296
防水塗料如何用滾筒刷 瀏覽:563
華苑冠華維修電話 瀏覽:698
頂樓雨棚多久需要維修 瀏覽:864
海爾空調武漢維修點 瀏覽:603
北碚長安4s店維修電話號碼 瀏覽:924
小米售後維修大概需要多久 瀏覽:949
電腦保修鍵盤進水保修嗎 瀏覽:398
維修車子需要帶什麼 瀏覽:829
維修電腦與家電怎麼辦理執照 瀏覽:518
瑞士珠寶保修單 瀏覽:284
中式古典傢具質量怎麼樣 瀏覽:296
合肥傢具除甲醛如何處理 瀏覽:457
樓頂開裂用什麼防水材料 瀏覽:441
蘋果廣西售後維修點嗎 瀏覽:739
廣州市蘋果維修電話 瀏覽:46
家電的市場部活動怎麼寫 瀏覽:535
開平二手家電市場在哪裡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