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聊城海拔是多少
聊城市地處山東省西部,北緯35°47'--37°03′,東經115°16′-116°30′,總面積為8590平方公里,全市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坡降約1/7500,海拔高度27.5-49.0米,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徵,屬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大陸地度為62.8-64.8,年乾燥度為1.7-1.9。
B. 聊城市邦贏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聊城市邦贏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是2018-03-02在山東省聊城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聊城市高新區許營鎮天津路15號。
聊城市邦贏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500MA3MQ93834,企業法人王桂紅,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聊城市邦贏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鋼管、鋼材、五金機電、辦公用品、不銹鋼管、金屬製品、沖壓件、圓鋼、管坯、法蘭毛坯、板材、建材、球墨鑄鐵管、鋼絞線批發零售;自營和代理以上經營范圍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聊城市邦贏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C. 為什麼戰國時期齊國和燕國的貨幣是一樣的,而戰國七雄其他國家的貨幣都不一樣
size=5][color=Brown]蟻 鼻 錢
有文銅貝是楚國的青銅貝幣,稱為蟻鼻錢或鬼臉錢。這種名稱並不是楚國貝幣原來的名稱。而是約定俗成的一種稱呼。最早記錄這種銅仿貝為蟻鼻錢是宋代洪遵《泉志》,他說:「此錢上狹下廣。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鏤又類字,也謂之蟻鼻錢。」這里並沒有詳細的說明刻鏤的是什麼文字的貝,大概是鑄有「紊」字形和「咒」字的兩種。「紊」字形貝,錢體上尖下圓,面凸,背平,陰文「紊」字形就如同一隻螞蟻爬在鼻子上故稱之為蟻鼻錢,「咒」字貝,錢體與蟻鼻錢相同。「咒」字彷彿是一個鬼臉,所以被後人稱之為「鬼臉錢」。後來有文字的銅貝統統被稱為蟻鼻錢。所謂「蟻鼻」本喻輕小,晉葛洪《抱朴子•論仙》說:「以蟻鼻之缺捐無價之淳鉤(劍名)」,意思就是只因輕微的缺陷舍棄了無價的寶劍,可見蟻鼻錢就是小錢。
楚貝的銘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將其解釋為「聖桼」(降率),也有人認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體字。「咒」字多解釋為「貝」、「哭」、「貝化」,錢文的含義有必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建國以來,蟻鼻錢多出土於河南、江蘇。鬼臉錢則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發現,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鬼臉錢5000枚面文為「咒」字,平均約重4.37克。以出土的地點墓葬和數量上看。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楚國疆土開始時並不算大,以後疆土逐漸擴大,蟻鼻錢和鬼臉錢的流通范圍也隨之擴大,逐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3:20
[align=center][size=5][color=Brown]刀幣[/align]
我國歷史貨幣中還有一種刀形幣,後世稱為「刀幣」。
春秋時期,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齊國,得漁鹽之利,出現了商品交流的繁榮景象。伴隨著經濟往來的不斷發展,齊國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鑄行了一種形狀像刀削(青銅刀)的青銅鑄幣,稱之為「刀幣」。「刀幣」最初是在齊國行用,到了戰國時期在燕趙等地也與「布幣」並行流通。它是由手工業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變過來的。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厘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۰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范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四月的血絲玉 於 2005-10-13 18:53 編輯 [/i]]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6:54
[align=center] [size=5][color=Brown]齊刀[/align]
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3-18.5厘米,寬2.87厘米,重44.5-50.5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厘米,最寬2.8-3厘米,重59-61克;安陽之法化長18-18.5厘米,最寬2.8-2.9厘米,重44.5-47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5厘米,寬2.6-2.9厘米,重42.3-47克;齊法化長約17.8-18.7厘米,寬2.6-2.9厘米,重40.8-50.4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公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6:55
[size=5][size=5][color=Brown][align=center]尖首刀[/align]
刀幣進入了春秋戰國之際,擴大了它的范圍。首先在燕國境內出現了「尖首刀」(包括「針首刀」)。燕出現刀幣形式應是受齊國的影響。燕昭王頗能接納人才,在位時開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漁陽、遼西、遼東諸郡。燕國鑄有「針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針首刀(刀首呈尖刺狀)刀身與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紋,正面兩條、背面一條,銅質不精,製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簡單或無文,主要流通於長城內外,故又稱「匈奴刀」。「匈奴刀」在日偽時期曾出土於承德、張家口一帶,被日本人所得,現在多藏於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銳角)刀身通長15-18厘米,寬約1.8-2.6厘米,重約15-16克。其形制與齊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極薄,刀背極厚,但都因刀刃上端顯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紋,一端有刀環。先是兩面都無字,後來多數僅單面有字,以單字為多。「尖首刀」過去知道多出於河間、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國以來,1974年遼寧省凌源縣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隊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幣銘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東臨淄原齊國之故城西東石橋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現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軍營出土一批「尖首刀」計1845枚,最寬1.8-2.2厘米,銘文有:大、吉、陽、日、行、丙、上、古、矢等130餘枚;1979年戰國中山靈壽城遺址勘查,在早於城址的春秋至戰國早期遺址的文化層內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有兩道脊線,個別為一道脊線,不伸入刀面柄首為圓環形,其銘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雲等,其背平素,刀長約16.2-17.4厘米,刀首寬2.2-2.8厘米,重11-15克。
根據地層判斷,「尖首刀」幣要早於城內發現的其它刀幣,而尖首刀單獨出土,並無其它刀幣混雜在一起的現象,因此,「尖首刀」比較中山國的刀要早些。從各地出土的尖首刀來看「尖首刀」與「燕刀」的關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終改變了形制,刀尖縮成斜坡狀,面文鑄有一個「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國政府鑄行的「法化」,而是燕國境內一些地方民族為商業需要而鑄行的貨幣。晚期「尖首刀」上出現明字,是明刀的先導。 [/color][/size][/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6:57
[size=5][color=Brown][align=center]燕明刀、磬折刀 [/align]
燕國的主要刀幣是「明刀」,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元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家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鑄有文字或符號,現已有幾百種以上,一般都是鑄地或鑄造爐次的標識。其中背文為「齊」者通常被認為是齊國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則多稱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於燕之建國,而燕人鑄幣應該鑄空首布或貝,也不會剛開始就鑄「明刀」。因為燕人在關中時使用布、貝,到燕地後,燕昭王復國後才鑄行「明刀」。其刀首較窄,刀尖較鈍,刀背弧度小,中斷,因文字以一個「明」字而著稱,長約14-17厘米,寬約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河間、保定、遼寧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狀態分為「圓折刀」與「磬折刀」兩種。
「圓折刀」一般說來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刀,長約12.8-13.5厘米,寬1.6-1.9厘米,重約14克。其型式與「尖首刀」相同,只是刀的面紋有一個「燕」字,背文分別有左、右、內、外、中,並配以其他文字,這可能是紀範文。刀身與刀柄連接處呈圓形。背文比較復雜,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又稱方折刀),一般體形較小,長約12.4-13.3厘米,寬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僅重1.4克,這是個別現象。刀身與刀柄連接處是方折,古錢家稱這種方折為「磬折」。其字體長大,雄偉豪放,風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爐,外有工、行、化等單字。燕昭王派遣樂毅伐齊,佔領其七十二城,達六年之久。在齊國所鑄造的「刀幣」也有圓折的,頗厚重,通常視作燕刀中的珍品。「圓折刀」有減重現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約是惠王時出的,在此期間一方面因為齊國的將領田單失敗,齊國的領土盡失,另一方面又與趙國失和,連年戰爭,造成經濟上的困難促成了貨幣減重現象。
此後,燕國可能推行了一次貨幣改革,廢止了圓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舊,重量減輕。改革之後,好像安定了一個時期,又開始減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鑄工粗糙,但數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學者們推斷可能是燕王在遼地所鑄,但不久就被滅亡,故而所出不多。這種外緣方折下垂特長的匽刀,出土多在山東半島及濟南、益都、肥城、莒縣、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陽、齊等,有的記數及干支字,出土的數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幣」應當在千年以上,前後共經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區可謂安定得多。只是地處偏僻,工藝落後,其刀幣略顯粗糙,然而卻具有一種深厚的鄉土風格,率直生動,齊趙兩國有所不及。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2
[size=5][color=Brown] 齊 刀
齊國在姜氏公室時代的貨幣制度,現在還無法確知,大約「刀」、「布」、「圜錢」都在民間流通過,與三晉的情形不會有很大的差異。春秋末期,大夫田氏專權,大力推行刀貨,為其謀國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幣開始在市場中占據主力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滅姜氏而建立了齊國,其刀幣就逐漸成為齊國的法定貨幣。
齊刀中的「齊之法化」俗稱「四字刀」,長約17厘米,寬2.8厘米,面文瘦勁有力,樸拙秀雅。背文接近刀首部有「≡」,下標「|」、「†」,再往下還有日、上、夻、甘、化及數字等。正面的文字解釋也有爭論,有的學者認為「齊」字為國號,「夻」字被解釋為「法」,新的解釋為「圜」。也有好多人認為應該解釋為「太公」二字。稱作「圜」的人說齊國的始祖姜太公做過圜法,所以應該讀「圜」,稱作「太公」的人說應該是紀念姜太公的,卻不知道這種錢是田氏所造。當時,田常、田盤等霸據齊城,誅戮姜氏宗室,殺害有勢力的官員,兇狠無比。同時發行新錢,控制市場、聚斂財富,所以稱這種錢為「法化」,正如魏國稱其錢為上金是一樣的,所以它有可能解釋為「圜」,卻不能解釋為「太公」。關於背文中的「三」,有人認為三是與下面的十字配合起來,讀作「三十」,是紀值。其實,這是當時錢幣的符號,「空首布」、「尖足布」都有這個符號。而這個「十」字確實是紀值的。齊國原先行用「布幣」與「圜錢」,田氏作刀幣,以一抵十,平衡食糧,控制物價,是一種通貨膨脹的辦法,與劉禪鑄「直百五銖」是同一手法。「法」字則是屬於吉語一類,其意思為平,為值,可與釿通意。另外的字,或紀值,或紀地。齊刀身部粗壯,柄部細弱,俗稱斷緣。起鑄造工藝與銅的質量都非常精良,是用石范鑄造的,故而十分規整。這種錢沒有見到減重現象,可見發行是成功的,這為田氏奠定了謀國篡位的基礎。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3
[size=5][color=Brown]六字刀
「齊造邦長法化」俗稱「六字刀」,是田氏列為諸侯時的開國紀念幣。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承梁惠王求魏侯代請於周,周王立田和為齊侯,正式建立齊國,乃鑄造「邦刀」紀盛。所以其文字定為「齊造邦長法化」,背文多一字,通長18.2-18.5厘米,寬28-29厘米。其中第「一字」解釋為「齊」,第二字解釋為「徒」或「途」,「齊之法化」現代解釋為「造」,第四個字過去解釋為 「就」, 現代解釋 為「長」;背文除紀值的十字與紀范的數字與前品相同外,又出現一些文字,如司、工、日等,這可能是新建鑄造廠的代字。這種刀的範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不斷緣的,一種是斷緣修補的。因此有人認為造「邦刀」應該鑄過兩次,第一次在安王十六年,當時被列為諸侯時,因為出於倉促,便把舊范精加修整,用來灌鑄,所以有斷緣的痕跡;第二次是在二十六年,從新雕刻錢范,大量鑄造。這種刀幣都出自石范,精美絕倫,一向被認為是刀幣中的佳品。[/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4
[size=5][color=Brown]三字刀
「齊法化」通常長17.8-19厘米,寬2.6-3厘米,重40.8-52.4克,被稱為「三字刀」,是田齊建國以後通用的法幣,有紀地的,如丘、安、方、易、白、公、平等,也有類似吉語的,如吉、行、大等。三字刀流通的時間很久,區域也極廣,為齊刀中最多的一種,且無減重現象,是最穩定的貨幣。
「節墨之法化」被稱為「五字刀」。節墨也就是即墨,本是地名,齊邑,在今山東平度東南。姜齊時代,一直是獨立國家,春秋末被齊國吞並,後田氏之子謀國,得到即墨邑的支持,所以在田氏公室的統治下,能發行自己的錢幣。即墨邑何時開始行使刀幣,目前還不能確知,也許原先即墨獨立時,就已使用這種奇特的錢幣。現傳世的「即墨刀」有兩種,大型的長17厘米,寬2.7-3.0厘米,重51-61克。小型的長14-16厘米,寬2.0-2.3厘米,重33-35.5克,年代較晚。它們的製作都十分精細,斷緣,絕不像是減重形成的,顯然是同時製作的有系統的錢幣,這是春秋時期的作風。同時這兩種刀背文都沒有三橫豎,而是大型的篆字,風格極似尖首刀,製作時間比背文帶三橫和「齊之法化」還要早。所以有人認為即墨比田氏行使管制經濟政策要早些,後以其經驗行用於齊邑。同時「即墨刀」的範式也用齊邑的款式,行用不久便停用小型幣。在「即墨刀」中有種背文為「辟封」、「安邦」字樣的,被認為是襄王復國時(公元前279年)所鑄的紀念幣。
「安陽之法化」俗稱「安陽刀」,也稱作「五字刀」,文字比「齊之法化」略顯粗壯,斷緣,通長18.5厘米左右,寬2.8-2.9厘米,重44.5-50克,也有小型的。安陽為邑名,當然沒有問題,但在齊國什麼地方則眾說紛紜。最早有人說就是《左傳》所稱謂的「安革」,在今山東濟南附近。也有人說在今天曹縣以東。據史料記載,傳世的斷緣安陽刀不會出於此出。另外有人以為安陽在今山東莒縣附近,莒縣一向是軍事重地,安陽刀應該出自這里。學者們一向重視這一說法。按史籍所載,威烈王十四年(公元前412年)田白代莒,佔領了這個地方,可能在安陽鑄錢,行用於莒地,以擴大其勢力。二十六年之後,其子田和出造「邦刀」。「安陽刀」與「即墨刀」同時改制,用不斷緣的範式。
總之,齊國的刀幣選材精細,製作優美,其中「邦刀」尤為名貴,很早就被世人當成「吉祥符」,認為收藏這種刀幣的人可以四季平安。齊國的刀幣在各國「刀幣」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5
[size=5][color=Brown]趙刀
趙國是三晉之一,行使的貨幣以「布錢」為主。趙國與燕國的貨幣經濟關系較深,所以趙在國都邯鄲及主要大城市也鑄行刀幣。荀況時(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趙國已成為刀布幣並行的國家,在荀況《富國》一文中就有「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稅以奇之食,苟關市之徵以難其事」的話。趙國鑄行刀幣不會早於燕國,更不會早於齊國。
趙國起初定都於晉陽,後來遷至邯鄲,以其地域關系,工商業異常發達,鑄造貨幣也超過其它各國。傳世的東周古錢中半數以上出自趙國,當年的盛況可想而知。趙國的貨幣政策似乎可分成兩個階段。政府在晉陽時,曾經仿照魏國實行管制經濟,發行釿布調節市場。當時以「釿布」為主幣,「尖足布」為輔幣。釿布由官府鑄造,「尖足布」則由民間鑄造。而民間的工廠為了牟取暴利,除尖足布外同時兼鑄其他種錢幣,或賣給外國人,或供應國際貿易商,所以各國各樣式的錢幣趙國都有出產。政府遷至邯鄲之後,國力雖然不及往昔強大,但商業繁榮,卻超過往昔。政府似乎放寬了管理尺度,改行自由貿易的政策,不再推行釿布,改以「刀幣」為主、「尖足布」為輔的貨幣政策,仍由民間自行鑄用,不加干涉。此時鑄造的刀幣並不控制物價,而是一種普通性質的大錢。或一抵方足布五枚,或一抵圜錢十枚。當時政府在發行方面是非常謹慎的,以現在出土的趙刀數量上來看也是非常成功的。目前傳世的「趙刀」數量不多,而減重的現象不是很明顯,與「燕刀」大小相同,也並非「齊刀」所能比的。
「趙刀」主要是「甘丹刀」。甘丹即邯鄲。趙刀首部稍圓鈍,背稍微曲,刃稍凹,柄有脊紋二道,環作橢圓形,環孔較小。一般可以分為大小兩種。大者通長13.8-14厘米,寬1.5厘米,重8.8克左右,背多無文平素,但也有「田」及數字等字,文字與外緣都比較細弱。材質為青銅,提煉精細,富有抗力,這種刀幣的數量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鑄行不久便停止了。小者較短、窄、薄,刀背直,刀刃稍凹、有廓,柄也有脊紋二道,柄底較平,孔呈橢圓形,通長12.5厘米,首部寬1.3厘米,重3.5克以上。邯鄲刀文有的是「甘丹化」,通長13.8厘米,首部寬1.6厘米,重8.2克。按趙於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國攻佔邯鄲。邯鄲刀的鑄造工廠可能在此後中被破壞,故改出「白人刀」。「白人刀」比邯鄲刀略微輕小,刀身直而不曲,環作橢圓形,正面幣名「白人」、「白人」、「白」等。這種錢鑄於柏人邑,白人即柏人,在邯鄲以北,今河北唐山一帶,春秋屬晉,戰國時歸趙。這種刀有三種形式:一、刀柄有脊線二道,柄環呈橢圓形,平底,有廓,背多平素,也有一、五、六、十、廿一等紀數,也有化、丘等單字,長13.4厘米,刀首部寬1.5厘米,重7.5克。二、刀首平斜,刀柄刀環與前者相同,長13.1厘米,刀首部寬1.3厘米,重6.7克,鑄造整齊,只見白人即白人化兩種。三、長13厘米,首部寬1厘米,刀柄刀環呈三角狀,穿孔是一個等腰三角形,面文有「白」字,個別有「化」字,面背均無廓,有的白人刀背文有刀、廠、魚、文、田、乙及數字等,字與外緣平夷,鑄造、銅質都非常精美。但減重情況嚴重,故而大小不一,輕重參差不齊。實際上這種刀流通時間比較長,其減重是必然的,決非一次所為。以上兩錢首部外凸為弧狀,所以又稱「圓首刀」。
「趙刀」里還有一種是「平首刀」是藺邑所出。藺與離石位於趙國北部,與燕、秦及戎人鄰接,既是趙國的軍事重地,工商名埠,也是重要的鑄幣中心之一。它所出的錢幣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圜錢」和「刀幣」。趙國開始鑄幣應在春秋中葉,工藝水準一直居首位,所出各種各樣的錢幣都非常精美。
趙國刀幣中第三種是「小直刀」,是一種非常小的刀幣。它的特點與齊、燕國的刀幣不同,體型短小,刀身平直,幾乎沒有弧線,也無磬折,刀首呈橢圓形,刀柄也無脊線,背面無文,製作也較粗糙,但正面銘文整體渾厚,書法精美。一般長為9-10厘米,寬1厘米,重6克左右,最短的只有7厘米。其面文有四種:晉化、晉半、晉陽化、晉陽新化。其鑄造年代可能與邯鄲刀與白人刀同時,晉陽於孝成王三二十年(公元前246年)曾被秦所佔領。春秋時為晉陽邑,戰國時歸趙,遷都邯鄲後,曾三次鑄造這種刀幣,其數量不應該少於甘丹與白人,但目前出土和傳世非常稀少,難得一見。
「直刀」的「化」字,有人解釋為匕首的「匕」字,認為「匕」通作為幣。晉半「小直刀」的價值為晉陽化的一半,即「半化」的意思。晉陽新化小直刀有人分析是對晉陽化而言,表明它有新舊之分。也有人認為新字是表明一種新的貨幣形式,為了區別於趙國通行的「布幣」。
四種小直刀類型一致,其鑄地是否相同呢?
錢學界和多數錢幣辭書一般都認為四種小直刀為戰國時屬趙的晉所鑄,有的則認為多流行於鄰近燕地的漳水和滹沱河流域。趙國在戰國時期是布幣流通的區域之一,就像燕國是刀幣流通區域之一樣。到戰國中晚期布幣、刀幣的流通區域都顯著擴大,以至後來形成刀、布並行的流通區域。由於各諸侯國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它們之間的經濟交往不斷加強,韓魏趙三國的一些重要城邑,大量鑄行布幣,燕國同樣也鑄行大量明刀。趙國與燕國進行貿易時,大量布幣流向燕國,並受燕國刀幣制度的影響,模仿燕刀鑄行了一些或少量有自己獨特形制的「刀幣」也是很自然的。還有的學者認為晉陽化應為「圁陽化」,圁指圁水,在陝西神木一帶。近年有人發現一枚晉陽化小直刀出自陝西米脂縣,另有一枚「晉化小直刀」出自陝北吳堡縣。後兩地均距神木不遠。所以有些人認為晉陽化就是「圁陽化」。四種「小直刀」都屬趙國鑄造是肯定的,但鑄造地仍不太清楚。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6
[size=5][color=Brown]郢 爰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黃金的國家,在商代的墓葬中就曾發現過用金葉製成的龍紋裝飾品,到了戰國時期黃金已經發展為重要貨幣之一。
我國古代的黃金主要產於楚國。楚國有一種有銘文的金鈑(版),這種金鈑大多呈方形,少數呈圓形,上面用銅印印為若干個小方塊,看似烏龜殼。完整的重約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鈑上的銘文有郢爰、陳爰、專爰、穎、覃金、隔爰及盧金等等。這些帶「爰」字的金鈑,習慣上被稱為「爰金」或「印子金」。「爰金」有形制、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
「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尤其以「郢爰」為多。「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7
[size=5][color=Brown]圜錢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是由玉璧和古時的紡輪演化而來的。圜錢是沿用璧、環的專稱來稱其形體的。《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謂之環。」「好」是指璧、環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環錢的穿孔也稱好,自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也稱「肉」,可見圜錢與玉璧之間的關系是有聯系的。
從圜錢錢體所鑄貨幣單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一、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二、以「釿」為單位的兩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三、以傳統貨幣單位「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
圜錢目前發現的以安臧錢局最早,直徑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錢文右列,書法粗壯,古樸淳厚。材質為青銅,泥范不磨邊。安臧二字是地名,現在不知確切所在,這一城邑曾出過空首布,文字書法都不及這錢工整。因為發現不多,對此古老的圜錢無法詳細研究。這一錢穿孔細小,其流通時間在東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黃河的地區。
還有一種是「濟陰錢」。濟陰是地名,在今山西省榮河縣魏邑。濟陰錢在秦國圜錢中流通最久,變化最多。最初的濟陰錢直徑長37厘米以上,重9克,穿孔較大,約1厘米以上。字體十分工整,瘦勁圓滑。濟陰地處楚、齊、魏、趙、衛等國之間,商業非常發達,是東方經濟的中樞。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9
[size=5][color=Brown]共字、垣字圜錢
「共屯赤金」是一種圓孔錢,標鑄造地名,或加標布錢幣值單位,但錢形又為秦制,可分為:一、魏國所鑄,個別為周鑄;二、秦佔領布錢地區城邑出現的地方性鑄錢。
魏國所鑄錢幣的共同特點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體較大,一般不小於4厘米,無廓,背平素,無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鑄有一個字,也有四字的,如垣(山西垣曲西,戰國魏邑)、共(河南輝縣,戰國魏邑)、屯赤金(山西鹽池東北,戰國魏邑)等圜錢,都是魏國鑄幣,也是魏受到秦幣影響而出現的新幣。
圓孔圜錢的共同特點是穿孔較大,約0.9-1.4厘米,錢直徑3.2-3.6厘米,鑄造工整,有的有外廓,面文鑄有地名,多是被秦國佔領的趙、魏城邑。
藺和離石都是戰國時趙國的屬地。離石即今山西的離石縣,藺在今離石縣西,也稱藺陽邑,兩地相距很近,趙在這兩地都鑄過紀地的圜錢。
圜錢是戰國中晚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進步的鑄幣形式。最早的圜錢產生在政治經濟制度較為先進的魏國。如面文「垣」、「共」字等。這種形式的錢幣,比起「布幣」、「刀幣」來便於攜帶,也便於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它的出現在錢幣興起上就有了一種新的鑄幣體系,在戰國時期為各國先後所仿鑄。先是趙國、秦國仿鑄,後
D. 聊城這個城市怎麼樣啊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 聊城不僅起著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100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明朝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東阿文定公於慎行於萬曆七年所寫的《東昌府城重修碑》,有「萬貨輻輳,江北一都會」、「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傳引。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5)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後期,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遊業成為新興產業。聊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牛年出欄100多萬頭,肉雞年出欄500多萬只。水利資源充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加之位於黃河位山灌區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地熱資源尚待開發。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葯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動物品種95個。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從聊城出發,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3.5小時即可到達北京。 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實現了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網路立體化的現代化電信網路。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和多媒體通訊網路。「聊城信息港」是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的一部分,它與國外信息網相連,實現了與世界資源共享。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特別是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 憑借「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全新城市定位和不懈地努力,一個新興的旅遊休閑目的地——聊城,也大踏步走在了休閑城市建設的前沿。 2008年「中國(國際)休閑發展論壇」、2010年「第三屆中國(國際)休閑發展論壇」,論壇揭曉了「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評選結果,聊城兩次次榜上有名。
E. 齊國文化名人故事
鮑叔牙:臨淄人,春秋時齊國大夫,與管仲為友。以善於知人為後世稱道。前694年,齊襄公淫亂無常,襄公諸弟紛紛外逃。管仲、召忽輔佑公子糾逃往魯國,鮑叔牙輔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前685年,齊國內亂,國君被殺,他得到消息,帶小白搶先回國,打敗公子糾,奪得政權。小白即位為桓公,要任他為相,他推辭說:「您要治理齊國,我與高傒即可勝任;若想稱霸諸侯,非管仲不可。」又說管仲有五大長處,都超過自己。他勸小白別計一箭之仇,請回管仲,委以重任。
管仲相齊後,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國政。管仲下世後,鮑叔牙繼管仲為相,周年而歿。後來,鮑叔牙知人與管鮑之交的故事一直作為美談,流傳於世。管仲曾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戰國時齊國(今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人,是戰國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辯論家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家。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是戰國末期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他身上,閃爍著我國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火花和嘉行懿德的光彩。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游於趙,後隱居,葬於茌平,今望魯店村有魯仲連祠及墓,史志載,望魯店村周圍有海市蜃樓之景,稱「連村煙市」,列茌平古八景。《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一、佼佼雄辯家,務實不空談
幼時的魯仲連在稷下學宮曾從師世稱徐子的徐劫,專攻「勢數」之學。因為他勤學善思,博聞強記,所以頗為老師喜愛。尤其是他思維敏捷,口若懸河,很小即以辯才聞名遐邇,為時人青睞。當時的齊國人都津津樂道於他十二歲駁倒田巴以及三次責難盂嘗君的故事。
田巴是稷下學宮赫赫有名的辯士,曾「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但十二歲的魯仲連卻以「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闡明了「人應該先急後緩」的道理,告誡他「急者不救,則緩者非務」,「夫危不能為安,亡不能為存,則無為貴學士矣」,提醒他國家危機四伏,形勢緊急,那種為辯而辯,脫離實際的辯論是毫無意義的,「有似梟鳴」,和夜貓子叫沒什麼區別。最後田巴在魯仲連強有力的駁斥下心悅誠服,不但當著徐劫的面誇魯仲連是「飛兔驃裊」似的絕世英才,而且杜口易業,終身不復談。(事見《太平御覽》卷464)
魯仲連在臨淄稷下學宮期間,與盂嘗君田文過從甚密。《戰國策》和《太平御覽》里記載了他與盂嘗君言語交鋒的三個故事。
一是在《齊策三》,魯仲連規勸孟嘗君勿逐舍人。魯仲連先是舉了在一定情況下猿猴不如魚鱉,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農夫的例子,然後闡明「故物舍其所長,亡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訴孟嘗君人各有所長,各有其短,用人的關鍵在於用其長而不用其短。自己不會用人,反而說人家無才並遺棄人家,這叫「不肖」和「拙」,並且指出了遺棄人才會樹敵招禍的危害。最後,孟嘗君聽從了魯仲連的勸告,沒有驅逐舍人。
二是在《齊策四》,魯仲連譏諷孟嘗君非好士。魯仲連先用「雍門養椒亦,陽得子養」的例子反襯孟嘗君養土的虛偽和吝嗇,批評孟嘗君薄上、賤士的做法,待孟嘗君狡辯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機,又用孟嘗君厚待所有的馬結果終得良馬,厚待所有的妃子結果終得美女的事實,類比出「應該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賢才」的觀點,提醒孟嘗君應該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誠的對待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樣的賢才。
三是在《太平御覽卷184》,魯仲連與孟嘗君談論「勢數」之學,魯仲連深得徐劫勢數真傳,不但理論上爐火純青,而且實踐上運用自如。他在跟孟嘗君講勢數時,沒有從理論到理論,而是深入淺出,形象直觀的用「關門」這一日常行為做例子,簡明扼要的點明「彼所起者非舉,勢也;彼可舉然後舉之,所謂『勢數』的本質,很准確通俗地向一個外行人解釋了勢數審時度勢、相機而動、隨機應變的學科特點。可謂要言不煩,一語中的。
二、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
魯仲連是一個天性喜自然,不為籠中雀的人。「松樅高幹仞而無枝,非憂王室之無柱也」(《水經注·汶水》卷24)。「東山有松,千仞無枝,非為正直,無枉自然。」(任昉《齊競陵文宣王行狀》注)是他逼真的寫照。
魯仲連更是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在魯仲連的早期活動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談鋒機警的「辯士」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辯士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稷下學宮中的「天口駢」田駢、「談天衍」鄒衍等人大多務虛談玄,鬥嘴詭辯,將個人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揮到盡致,而魯仲連則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為現實而辯,為國事而辯。「所貴天下之士者,為排患釋難,解人締結。」(《藝文聚類·服飾部上·杖》)是他發自肺腑的心聲。
魯仲連終生不仕,以一介布衣周遊列國,為人排憂解難,迷津示途。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攻齊,半年內下齊七十餘城。五年後,田單以即墨為根據地反攻復國,「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唯獨狄邑負隅頑抗。田單在攻打狄邑前夕拜訪魯仲連。魯仲連斷言此行必定無功。田單不以為然,他自恃兵強馬壯,已遠非昔比,前曾「破萬乘之燕,復齊墟」,今天「克狄,如反掌耳」。結果「三月不克」。田單又去請教魯仲連不克原因,並求破敵之策。魯仲連坦率地說:「當初你在即墨時,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沖鋒陷陣,身先士卒。那時,『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故能勝利。如今你被封邑加爵,『黃金橫帶』,只顧養尊處優,『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能勝者也。」田單聽後如大夢方覺。第二天親臨前陣,巡視城防,揮旗擂鼓,一舉攻克了狄城。
其後不久,田單在收復聊城時,又遇到了燕國大將燕沖強有力的頑抗,圍城年余都未攻下。田單又派人請來魯仲連。魯仲連在聽了整個戰況的介紹後,便提筆給燕沖寫了一信,然後用箭射進城中。魯仲連在書中對燕將陳述利害,曉之大義,或退或降,不要負隅頑抗。書中言辭懇切,「燕將見魯仲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殺。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燕軍不戰而潰,田單收復聊城。真是:魯仲連「一箭書」,退燕百萬兵。這就是家喻戶曉的「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故事。魯仲連射書救聊城傳為千古美談。魯仲連,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人,至今該村仍保留著魯仲連祠,以紀念這位義士。聊城人民為紀念他,曾在古城東門外建有魯仲連射書台,為聊城一景。
最讓人稱道的恐怕要算魯仲連痛斥辛垣衍、義不帝秦的故事了。
對此,太史公嘆曰:「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然余多(贊美)其在布衣之位,盪然肆志,不詘於諸侯,談說於當世,折卿相之權。」(《史記·魯仲連本傳》)《索隱述贊》曰:「魯連達士,高才遠致。釋難解紛,辭祿肆志。齊將挫辯,燕軍沮氣。」
魯仲連不僅在破燕復齊的進程中出奇謀,立奇功,為光復祖國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在當時的國際外交舞台上,也能時刻以齊國利益為重,扶危濟困,仗義直言,一展齊國高士的風采。其中「痛斥辛垣衍,義不帝秦」的事跡廣為後世傳頌。
據《戰國策·趙策三》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為了達到稱帝的目的,擴張疆土,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魏安王得到這個消息後急忙派大將晉鄙火速馳援趙國。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趙,寫信恐嚇魏王,揚言誰救趙先攻擊誰。魏王收信後救趙決心發生動搖,命令晉鄙留兵於鄴。既擺出救趙的姿態,又不敢貿然採取行動。他還派魏將辛垣衍秘密潛入邯鄲,想通過趙相平原君趙勝說服趙孝成王一起尊秦為帝,以屈辱換和平,以解邯鄲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內憂外患災禍頻仍的情況下,亂了方寸。正在這緊急關頭,在趙國游學的魯仲連出現了。
應該說,魯仲連做為一個齊國人在強秦圍困下的邯鄲城中出現,並非歷史的偶然。因為強秦圍困邯鄲的目的是為了稱帝,而秦稱帝對齊國的國際地位極為不利。如果秦稱帝,其他五國再一歸附,齊國的滅亡之日就屈指可數了。魯仲連通曉「勢數」,深諳國際力量的變化給齊國帶來的後果,於是他挺身而出,為了齊國的利益拚死一辯。在平原君趙勝的引薦下,他見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接了當、一針見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聲明自己寧可「赴東海而死」也決不為之民,在魏國人面前顯示了齊國人不畏強暴、反抗虐行的決心。繼而具體指明了救趙的策略——迅速組建魏燕齊楚同盟,聯合起來救趙擊秦。當辛垣衍聲稱魏國不想救趙時,魯仲連舉了「齊威王生而朝周,死則叱之」的例子力陳秦稱帝之害。周天子活著的時候,齊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貧且微」,也不管「諸侯莫朝」,可謂是忠誠之至,盡了臣子之禮;可周天子死的時候,僅僅因為齊國的使臣去晚了點,周的使臣就親赴齊地,揚言要斬威王。可見,帝和臣的關系是極不平等的,帝對臣的要求是苛刻嚴厲的,帝是「反復無常」的。魯仲連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為帝,必然要喪失國家自主權,必然要受秦的擺布和苛責,尊秦為帝,對魏國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接著,當辛垣衍說畏秦,並恬不知恥的大放厥詞說秦和魏是主僕關系時,魯仲連先是用歸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設性結論來激怒辛垣衍,後又用紂虐三公、王輕視鄒魯的例子來警示辛垣衍,尊秦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魯仲連說,鬼侯、鄂侯、文王,是紂王的三個諸侯,對紂王是極端忠誠,畢恭畢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兒獻給紂王,紂王因為嫌他女兒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醬;鄂侯替鬼侯說情,講了幾句公道話,結果被紂王曬成了肉乾;文王聽到鬼侯鄂侯的遭遇,僅僅表示了一下同情,嘆了口氣,紂王就把他關進里一百天,想趁適當的機會殺死他,可見,「帝」從來都是殘暴專橫,蠻不講理的。不管你赤膽忠心也好,不忠誠也罷,只要稍微違背了他的意願,惹他不高興,他就會對你橫加殺戮,視你為草芥。魯仲連向辛垣衍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訴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國甘願臣服秦國,秦國也不會放過魏國。你越軟他就越欺負你,直至把你滅亡。魯仲連又說,樂毅破齊後遑遑如喪家之犬的齊王,就因為有過「東帝」的稱號,便不把魯國和鄒國放在眼裡。明明是亡國之君,到人家國家裡避難,卻偏要擺出帝王的威嚴,三喝四,要這要那。魯國人准備用豬、牛、羊各十頭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魯國國君避開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鑰匙、撩起衣襟、端著幾案在堂下侍候他進餐。鄒國國君剛剛去世,齊王弔唁時,竟讓鄒國人把國君的靈樞從北面移向南面,讓他坐北朝南弔唁。魯仲連通過這個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國假如尊秦為帝,秦就會以帝的身份來苛求、命令魏做這做那,不會再把魏當成平等的諸候來看待。到那時,魏將不會有尊嚴可言,只能任人擺布,任人宰割,「秦為刀俎,魏為魚肉」。最後,魯仲連又從魏王和辛垣衍的個人角度有針對性的分析了他們尊秦為帝的下場。如果尊秦為帝,秦國會越來越野心膨脹,肆無忌憚。秦王會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進入魏國的宮廷,會慢慢的讓梁王成為他玩弄於股掌之中的傀儡,會架空梁王,使他成為有名無實、完全聽命於秦的「買辦」。而那時的辛垣衍,也會因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設法排擠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現在的尊位和榮華富貴。由於魯仲連在連續重復述說尊秦為帝的危害的基礎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聽了坐立不安,最後改變了主張,聲稱自己再也不敢妄談尊秦為帝的事了。因而魯仲連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說辭取得了效果,大獲成功。魯仲連說服辛垣衍後,秦將為之震驚,後撤50里。再後來,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解了邯鄲之圍。
三、功成不受貴,高節卓不群
魯仲連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更在於功成不居,千金無取,高官不受,不為名利所動,表現出超人的高風亮節。
齊國聊城收復後,齊將田單向齊王陳說魯仲連的功勞,想讓齊王為他加官封爵,魯連堅辭不受,說:「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邯鄲解圍後,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應該說,從整個事件來看,魯仲連表現出了齊之高士的愛國、清廉、仗義的高尚德操,顯示了自己過人的膽識、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裡、簡潔含蓄的論辯藝術,真可謂智勇雙全、德才兼備。
魯仲連的智慧、魯仲連的高潔、魯仲連的灑脫飄逸、魯仲連的俠肝義膽、魯仲連的巍峨奇偉,贏得了多少後人的景仰!謹以詩仙李白《古風》一首作證: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淡盪人,拂衣可同調。
F. 想知道: 聊城市 聊城市嘉明工業園嘉明路蓋世邦曄物流園1號庫 在哪
具體地址:聊城嘉明經濟開發區的幌子爆炸葉嘉明路物流園區
市區西北部,8路車程,下車福利包裝廠1.5公里,轉右東行700米路北的北行(走更遠的建議計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