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陽北站到宜家家居(沈陽商場店)怎麼走
公交線路:地鐵2號線 → 地鐵1號線 → 205路,全程約9.1公里
1、從沈陽北站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3站, 到達青年大街站
2、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3站, 到達沈陽站
3、步行約400米,到達沈陽站北站
4、乘坐205路,經過3站, 到達北二路興華街站
5、步行約330米,到達宜家家居(興華北街...
2. 中國看風水最好的大師有哪些
國內最出名的風水大師排名及實力最強的風水師排行榜
公司還是個人都對古老的易經風水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包括在企業風水布局、客廳風水、辦公室風水、富貴家居風水、家居風水布、庭院風水、房屋風水、樓盤風水、室內風水布局等等方面處處閃現著周易風水大師們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風水師、風水……
在我們中國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公司還是個人都對古老的易經風水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包括在企業風水布局、客廳風水、辦公室風水、富貴家居風水、家居風水布、庭院風水、房屋風水、樓盤風水、室內風水布局等等方面處處閃現著周易風水大師們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風水師、風水先生的從業人數達800萬之巨,並且每年都不斷涌現出一群群的周易愛好者,既然中國易學這么博大精深,在日常生活之中無時不刻的影響著我們,面對這些易經大道,真正能夠做到大道至簡的風水大師可謂是寥寥無幾,小編在閑暇當中略微做了一下統計,大家在進行家居風水布局安排的時候最好找知名的有實力的易學風水大師的確非常難得,那麼中國知名易學大師到底有哪些呢,小編根據人們的好評來整理了一些相關內容,現在大家跟我一起了解下: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1、顏廷利
上榜理由:本易學大師博覽群書匯集眾家之長,在互聯網上始終以倡導自己原創的人生格言、經典語錄為以依託,別出心裁、獨樹一幟,藉此轟動易壇和互聯網、令同行忌心迭起望塵莫及
中國最有名的起名字大師、全國權威易經風水大師排名第一人:顏廷利大師(山東濟南)
國內著名取名大師國際頂級風水師顏廷利先生個人簡歷:府居山東濟南的顏廷利先生,字棄安,號求前,人送雅號『求前大師』,大師自幼受祖上福蔭熏陶刻苦研習國學易經,在周易風水(環境規劃、園林設計)、寶寶起名、公司起名、品牌命名等各個領域享有盛名,通過周易平衡變通技巧,在江西贛州三僚村交流學習易經風水時,運用易經基礎獨創『旺圖技術』,前些年在青島湛山寺明哲長老的指導下創立了『升命學說』,求前大師顏廷利先生還在中央『一帶一路』、『中國夢』等規劃建設方案上做出了很多貢獻。。。由於求前大師那忘我的崇高境界,他在易學界全球華人、世界易壇、國際堪輿風水領域擁有較高的威望及美譽。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2、邵偉華
上榜理由:本易學大師享譽周易界時間最久,屬於易學領域的元老級人物,無人能望其項背。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3、裴翁
上榜理由:本易學大師在周易風水界及易經協會為會長主席等一把手角色,在他管理下的周易協會、易學分會頗多,威望很高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4、李居明
上榜理由: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影響力最強,周易預測系列書籍、星座星相自傳著作,發行量最多讀者書迷及擁護者最多的一位領軍人物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5、羅李華
上榜理由:本易學大師是中國大陸年輕有潛力的一位易學專家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6、宋韶光
上榜理由:港台易壇大鱷,影響力極大,非一般人能夠邀請動的人物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7、蘇民峰
上榜理由:在港台易學界能夠與此位大師比肩者是寥寥無幾的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8、曹靖沅
靖沅,出身於道醫世家,10歲開始學習家傳道醫,時常隨父親運用山、醫、命、相、卜遊走江湖,處理各種醫易之事,現已是道醫家族第四代傳人,家族古法傳承的五鬼運行術,萬法歸宗,鬼抬轎,隔空移物,千里追魂等很多神奇之術,讓人匪夷所思。但是家族之人醫術高超幾百年來治病救人無數,雖有自己家的中醫診所,但還是喜歡游歷四方,求仙問道。經常隨師父和師兄雲游天下,勘察地理,處理各種醫易事物,也隨師父在山西捐贈籌建眾多寺廟。之後去全國各地拜訪多位高人,學習交流實戰經驗,是五台山田大師關門弟子,也曾受過佛道隱士大德高僧等多名高人點撥指導渡化施教。他們的堪輿之術,尋龍點穴,命理預測,道醫等玄學特殊而又精準,一直在秉承先人祖訓,為人趨吉避凶,傳播國學經典醫易文化。
上榜理由:大俠風范、獨來獨往,有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氣息與神秘。大陸最年輕有位的實力選手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9、巨天中
上榜理由:在堪輿風水方面,被人譽為「國際風水第一人」稱號,同時在周易起名方面也頗有建樹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10、麥玲玲
上榜理由:人稱香港首席女風水師 娛樂風水名人,香港十大風水師
中國風水大師排名情況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了,除了上面列舉的風水大師,雲龍子大師、水雲先生、董斌、董易奇等等大師在風水領域也是很知名的,這里小編就不再和大家一一列舉了,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中國風水新聞頻道。
3. 沈遠宜為什麼可以請動大人物
您好,因為沈小姐請的都是各國駐華公使助理而已 ,都是一起光緒年間的留學生 ,家居同學而已,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拓展資料:
該劇講述了清末民初山東周村一個名叫陳壽亭的討飯少年胸懷大志,被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櫃收為義子後苦學染布手藝。十年苦心經營後與人共同創辦大華染廠踏上了工業印染之路,終使大華染廠發展成為青島第二大印染廠。在第24屆「飛天獎」榮獲四大獎項,分別為優秀男演員獎,優秀攝像、照明、美術等獎項.
4. 此天下存亡之機也奈何誅忠賢復任一忠賢翻譯最好是這一篇的全部翻譯
虞初新志卷十 筠廊偶筆商丘宋犖牧仲本書
今上御極之四年,鹿邑中翰梁公遂,以詔使過洞庭。風雨中,見一人,長髯,藍衣紗帽,氣度閑雅,乘一物似馬,半沒水內;侍者持杖,猙獰隨其後,與波濤上下。舟中數十人共見之,相距才數武耳。逆風而行,良久,迷離不見。其年八月,公返棹過齊安,與餘杯酒間細言之。或曰「此洞庭君迎詔使」,理或然也。
楚之黃安縣,野塘荷葉數百,為暴風捲起,插三里外稻畦中,一葉不亂。
揚州水月庵杉木上,儼然白衣大士像,鸚鵡、竹樹、善財皆具。
余於武城見一小兒,四五歲,手足似螳螂,頭高起作兩歧,見人念「阿彌陀佛」;唯索錢無厭耳。
孝感夏孝廉振叔煒,見一兒六七歲,浴水中,勢與穀道各二。後不知所終。
樵人於王屋山得茯苓如屋,送濟源某公,服之十年不盡。
一閩人山居,門前忽現宮闕數重,巍煥插天,須臾不見,蓋山市也。
同里孝廉王皞之,有妹生不能言。及笄,有道人過門乞食,雲善治病。或問能治啞否,曰:「能。」孝廉遂以妹請。道人命取水、油各一盞,咒之,傾一處,以簪攪成膏,漸結為丸,曰:「以水調服,即能言,但須焚香謝天耳。」孝廉以葯授妹服之,頃刻能言。急覓道人不見,舉家向空拜謝,聞仙樂喧闐,冉冉而去。
閩中洛陽橋圮,有石刻雲:「石頭若開,蔡公再來。」鄞人蔡錫,中明永樂癸卯鄉試,仁廟授兵科給事中,升泉州太守。錫至,欲修橋,橋跨海,工難施。錫以文檄海神,忽一醉卒趨而前曰:「我能齎檄往。」乞酒飲大醉,自沒於海,若有神人扶掖之者。俄而以「醋」字出。錫意必八月廿一日也,遂以是日興工。潮旬余不至,工遂成。語載錫本傳中,乃實事也。人不知而以其事附蔡端明,且以為傳奇中妄語矣。錫官至都御史,以才廉聞。
[張山來曰:宋先生,予父執也,撫吳時,以大集暨此帙見贈,獲之不啻拱璧。敬采異事數條載入選中,蓋仿前人節錄《搜神記》《續齊諧記》之例,非敢有所去取也。] 金忠潔公傳毗陵董以寧文友國儀集
金鉉,字伯玉,武進之剡村人也。因殉節,謚「忠潔」,人稱金忠潔雲。初以順天籍領解,成進士,時年十九;不習吏,請改教授。其大父戶部主事汝升,舊多藏書,乃與弟錝日夜讀之。繼擢國子監博士,遷工部主事。
先是時,明懷宗已誅魏忠賢,而太監張彝憲等旋用事。至是而賊李自成兵始熾;添內餉,命彝憲總理戶工錢糧,建別署。忠潔曰:「此天下存亡之機也,奈何誅忠賢,復任一忠賢?且我為工曹,必將屬視我矣。」乃抗疏言,先言彝憲既有獨踞之庭,必強二部郎官匍匐進謁,挫士節,辱朝廷。疏上不報,而總理已建署,果檄郎官以謁尚書儀注見。復上疏固爭之,旨諭職事相關,自當禮見,余不必通謁,金鉉亦不得激陳。彝憲意甚得,與其黨議接侍郎官禮。或曰:「視尚書當稍倨。」憲曰:「我當稍恭,而待金鉉倨耳。」
金遂集諸郎官倡議曰:「職事可令椽吏移之,我曹有一人登彝憲堂,即屬彝憲假子,毋許入孔子廟。當提我靴擲腫其面,辱之朝堂。」於是諸郎官詣尚書,各請以公事出。至期,彝憲坐堂皇,黃衫緹衣,倡贊畢,但見吏,不見郎官。曰:「諧尚書始來乎?待午乎?」久之,又不至,乃恚曰:「避金鉉,不即來,待晚乎?」命小豎竊伺門外,望扇導來即報。已而馬蹄前後過之,無一人入者,乃大慚憤。借驗放十六門火器,誣指十八位無火門,劾以故誤軍機,曰:「必殺鉉。」會尚書爭之力,僅削籍歸。
家居益與弟錝盡讀所藏書,尤善《易》學。而父汀州太守顯、母恭人章,更時時慰勉之。至父死,服闕,復起為兵部車駕司主事,分守皇城,益修城守火器。時崇禎十七年二月也。李自成已陷大同,而宣府鎮方有太監杜勛監視。又上疏曰:「宣府京城之蔽,宣府不救,慮在京城。撫臣朱之馮忠勇足恃,恐受內臣之掣,請亟撤之,並撤居庸關監視。」不聽。至三月,果聞杜勛以宣府迎賊,朱死之。因哭語弟錝:「目今我哭朱公,數日後汝曹旋哭我也。」
及賊至居庸關,太監杜之秩果復迎降,遂進薄彰義門城下。杜勛縋城上,入見大內,唯張皇賊勢以逼帝,遍語諸璫,謂我黨富貴自在雲。忠潔則倉皇點禁兵,歸謀匿母,因哭告母曰:「鉉守皇城,城亡當與偕亡。今日從母乞此身殉王事。」母曰:「噫!久謂汝讀書知大義,乃今始向我乞身哉?且我命婦,與汝偕勉之。汝魂歸,可會我於井矣!」趣之出,又命仆追往,以朝衣隨之。
見賊入京城,殺監察御史王章於城上,王章亦武進人,字芳洲,與忠潔素厚。方為之欷歔數聲,見市中宮人遍至,言賊入皇城,帝後已死社稷。欲趨入宮,又傳聞提督京城太監王承恩從死,曰:「微獨吾鄉王御史也,若輩中尚有一人知大義者,我乃後之,不已為若笑耶?」遂衣朝衣,投御河死,死時有呂胖者,亦內監也,傫然而至,兩手反接而睨視之,曰:「是金兵部耶?是人素不居我輩於人面,豈渠能死,吾獨不能死哉?渠生欲遠我,我偏近之!」亦自沉於此。
仆以奔告其母。母曰:「孝哉鉉也,既信於王公,又能激呂監死,吾安可以誑鉉?」急正冠帔,投井中,妾王氏隨之下,遂與俱死。錝歸,收葬畢,焚其書而長慟曰:「吾母乎!吾兄乎!此時會相見而相依乎!」哀號數日,又死井中。其後清兵至,家人請入皇城,求得忠潔屍,已與呂監骨相雜,不可分斂。而皇城又不得入櫬。竟合兩骸藁葬御河堤,而王御史之喪歸里。
[張山來曰:明末死於忠義者,較前代為獨盛。特存此一編,以當清夜聞鍾,發人深省。] 核舟記嘉善魏學洢子敬茅檐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庄》《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於不寸之質,而須麋瞭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於我,亦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嘻!技亦靈怪矣哉!」
[張山來曰:眼鏡中有所謂顯微鏡者,一虱之細,視之大如棗栗。由此推之,則一核未嘗不可視為東瓜矣。] 沈孚中傳武林陸次雲雲士北墅緒言
沈嵊,字孚中,居武林北墅。不修小節,越禮驚眾。作填詞,奪元人席。好縱酒,日走馬蘇、白兩堤。髯如戟,衿未青,不屑意也。
崇禎末年,當九日,攜酒持螯,獨上巾子蜂頭,高吟浮白。有僧濡筆竊記其一聯雲:「有情花笑無情客,得意山看失意人。」為之叫絕。拉歸精舍,痛飲達旦。
家人覓至,曰:「今邑試,郎君何不介意耶?」嵊方醉睞未開,履無詳步,扶入試院,則已幾席縱橫,置足無地。嵊乃積墨廣硯,立身高級,大書《登高詞》於粉壁之上。其首闋曰:「萬峰頂上,險韻獨拈糕。撐傲骨,與秋鏖,天涯誰是酒同僚?麵皮雖老,盡生平受不起青山笑。難道他辟英雄一紙賢書,到做了禁登高三寸封條?」題畢而下,有拍其肩狂叫者曰:「我得一賢契矣!」嵊視之,則令也,潛視其後良久矣。令宋姓,兆和名,字禧公,雲間名士,不屑為俗吏態者。把嵊臂曰:「昔賀監遇李白,為解金龜當酒。我雖遠遜知章,君才何異太白?此日之事,今古攸同,盍拈是題,與君共填散曲,志奇遇乎?」嵊曰:「善!」令未成而嵊脫稿,更復擊節,擢之冠軍。薦之學使者,補弟子員,聲譽大起。
嗣是非令醉嵊,即嵊醉令,交誼既狎,略師生而爾汝,更冠易服,戲樂不羈。嵊弟有訟,對簿於令,令佯為研鞫。嵊躍出廳事,大呼曰:「錯矣!錯矣!」令拂袖起。事聞直指,以白簡斥令,令恬然勿怨也。
明鼎既移,閣部馬士英卷其殘旅,遁跡西陵。嵊往談兵,士英偽為壯語雲:「當背城決勝。」嵊馳歸語里人曰:「此地頃為戰場矣。」里人群嘩曰:「丞相宵奔,將軍夜遁,誰能任戰,欲殃吾民?」爭擊斃嵊,燒其著書,所存者,獨《息宰河》《綰春園》傳奇二種。《綰春園》尤為詞場稱艷雲。
陸次雲曰:余童子時,嘗從道中見孚中策騎過,有河朔少年風。及長,讀其詞而嘆其死。語雲:「凡人之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者。」孚中之死,鴻毛耶?泰山耶?吾烏能論定之?
[張山來曰:文人不諳世務,是以為世所輕,稍不得意,輒作不平鳴。若止觀其文,誠足令人敬之重之。甚矣全才之難也!] 愛鐵道人傳古黔陳鼎定九留溪外傳
愛鐵道人,逸其姓名,雲南人也。少時曾為郡諸生。明亡,即棄家為道士。冬夏無衣褌,唯以尺布掩下體。不火食,所食者,瓜蓏蔬果。滇中四時皆暖,雖臘月有鱗物,故道人竟辟穀。性愛鐵,見鐵輒喜,必膜拜,向人乞之。頭項肩臂以至胸背腰足,皆懸敗鐵,行路則錚錚然如披鎧,自號曰「愛鐵道人」。久之,言人禍福多奇中,愚男女皆以神仙奉之。而道人亦遂以神仙自居,更號曰「愛鐵神仙」。
嗜飲,市人爭醉以酒。婦人持酒與,則傾潑不飲。或詰之,則厲聲曰:「若不聞孟聖人雲:男女不親授受乎?」於是神仙之名四走。有不遠數十百里,來問吉凶。時道人寄跡破廟,日環繞門者數百人。道人大怒,罵曰:「我何神仙,我貪酒花子耳,知底吉凶?汝輩來問我?」即擎穢撒之,眾乃散。
與蜀中銅袍道人張閑善。銅袍者,聯銅片為衣而服之者也,故號曰「銅袍道人」。常攜杖頭錢,與愛鐵飲與市,醉則歌嗚嗚,大慟而後休。甲寅亂,二人不知所往。
外史氏曰:以鐵為衣,以銅為袍,豈炫異以駭人耳目耶?抑道家別有所屬,而寓意於銅鐵耶?皆不可得而解也。
[張山來曰:既有鐵,便應有銅。愛金銀者為貪夫,則愛銅鐵者自是異人矣。] 北墅奇書陸次雲雲士大有奇書
順治時,山左有李神仙,遊行京邸。庚子北直鄉試,有兩生密詢試題。李笑曰:「公皆道德仁藝中人也,無庸卜。」題出,乃「志於道」全章,二人皆中式。辛丑會試,又有以場題問者,李曰:「五後四可。」場中首題,乃「知止而後有定」一節,果五「後」字;二題乃「夫子之文章」一章,三題乃「易其田疇」二節,果四「可」字。靈異最多,此特其一事耳。
[張山來曰:先君視學山左時,李神仙來謁,自署曰「治仙」。先君延入署中,仙命人於架上隨手取書一冊,復令信手揭開,隨於袖中取出字紙一條,乃其首行也。又雲:「明日有貴人送禮至。」及次日,衍聖公以叵羅見贈。後不知所之矣。]
陳我白瞽目,善揣骨。居揚州,吳江相國金豈凡召之。先令遍相諸人,多驗。後及公,陳遍摸之,雲:「此窮相,不足道。」公不語,傍人曰:「子無誤言!」陳復遍摸,輒搖首曰:「不差!」公復不語。陳摸至公眼,遽跪曰:「此龍眼,當大貴!」眾愕然。公笑曰:「果神相也。」重贈以金,復為延譽。蓋公未生時,父翁禱於神廟,甚虔,夜夢神許賜以一子,視之,即寺傍丐者。私念有子如此,不如無矣。神復曰:「汝勿慮,當易其眼。」取殿廡龍眼納之,未幾生公。故公以為神也。
[張山來曰:審若是,則富貴之後身,仍為富貴;乞丐之後身,仍不免貧賤耶?真不可解!]
余卜居維揚時,陳我白已大富,不復為人揣骨,故無從一詢休咎,聞其頗精於弈,目雖瞽,人不能欺之,尤為奇也。
河南劉理順,鄉薦久不第。讀書二郎廟中,聞哭聲甚哀。問之,乃婦人也:其夫出外,七年不歸,母貧且老,欲嫁媳以圖兩活,得遠商銀十二兩,將攜去。姑媳不忍別,故悲耳。劉聞之,急呼其仆曰:「取家中銀十二兩來。」仆曰:「家中乏用,止有納糧銀在,明早當投櫃矣。」劉曰:「汝且取來,官銀再設處可也。」因代為其子作一書,稱離家七年,已獲五百餘金,十日後便歸矣,先寄銀十二兩等語。覓人送其家,姑媳得銀及書,以告商。商知其子在,取銀去。越十日,其子果歸,所得之銀及所行之事,與書中適符。母以問子,子駭甚,但曰:「此神人憐我也!」唯每日拜謝天地而已。劉公是年會試,廟祝見二郎神親送之,中崇禎甲戌狀元。其子後於廟中見公題詠,乃知書銀出自公手,舉家往謝,公竟不認,尤不可及也。
薊門有人,新置繭袍一領,衣之過蘆溝橋。值推車者碎其右袂,其人自顧,絕無一語。推車者跪而請曰:「小人誤碎君服,貧不能償,乞賜痛責以懲過。」衣者曰:「衣已碎矣,責爾何為?」拂袖竟去。推車者歸,忽顛狂曰:「吾冤不能報矣!」鄰人聚觀,詰問其故。曰:「衣繭袍者為某,與我仇積前生。今日我數當盡,碎其衣,欲致其擊我,我則隨擊而斃,使彼受法抵償。而無如其不較也,吾如彼何哉?其量若此,吾怨已解。然彼於前世,尚負我五金。乞鄰翁為我語彼,持此金來,資我殯事,我則與彼釋此冤矣。」鄰人走訪,詳語其人。其人大驚,拜推車漢於破坑之下。推車漢歷敘前因,碎衣者浹汗,叩求上五金償夙負。復上五金,曰:「以此為君祈福,修佛事。」推車漢曰:「如是,吾不唯不汝冤,且汝德矣!」一笑而逝。
順治戊戌進士湯聘,為諸生時,家貧奉母。忽病死,鬼卒拘至東岳。聘哀吁曰:「老母在堂,無人侍養,望帝憐之!」岳帝曰:「汝命止此,冥法森嚴,難徇汝意。」聘扳案哀號。帝曰:「既是儒家弟子,送孔聖人裁奪。」鬼卒押至宣聖處,曰:「生死隸東岳,功名隸文昌,我不與焉。」回遇大士,哀訴求生。大士曰:「孝思也,盍允之以警世?」鬼卒曰:「彼死數日,屍腐奈何?」大士命善財取牟尼泥完其屍。善財取泥,若旃檀香,同至其家,屍果腐爛,一燈熒然,老母垂涕,死七日,尚無以殮。善財以泥圍屍,臭穢頓息,遂有生氣。魂歸其中,身即蠕動。張目見母,嗚咽不禁。母驚狂叫,鄰人咸集。聘曰:「母勿怖,男再生矣!」備言再生之故,曰:「男本無功名,命限已盡,求報親恩,大士命男持戒,許男成進士,但命無祿位,戒以勿仕。」後聘及第,長齋綉佛,事母而已。迨母死,就真定令,卒於官,豈違勿仕之戒歟?
[張山來曰:大士慨發慈悲,吾夫子獨不為裁奪者,以死數日而復生,是為索隱行怪,非中庸之道,故不為耳。]
順天江霞子雲:其母舅汪公,於崇禎十三年任四川巡道。經略到省,單騎往謁,中途所乘馬無病而死。蜀道難行,計無所出。忽有少年對馬言曰:「我當變馬與公乘之。」左右以為奸人,擁至公前。公雲:「此狂人也。」釋之。少年出門去,而馬忽活。公喜甚,乘之,至轅門,甫下馬而復倒矣。公入謁,事畢,乘肩輿歸。方行,見一老者牽一人至,喊雲:「救命!」視其人,即少年也。老者雲:「適見公乘馬死,小人隨藏身山穴,變馬負公。出馬腹而尋身,不意宅舍竟為此人所佔,伏乞敕彼更換,各還故有。」公語少年,少年雲:「此系難得之物,願受官刑,斷不還矣。」公欲繩之以法,而無法可加。老者知不可強,拳詈交及,少年唯有笑受。公勸老者:「爾有此手段,不若另覓好舍何如?」老者曰:「公肯為某留心,某當從命。」少年拜謝去,老者亦隨公回署。越半載,一日向公雲:「公書吏之子,今夜暴亡,明晨弗令掩蓋,使移置郊外,當拜公佳舍之惠。」公許之。明早升堂,問某吏:「可有子昨夜死否?」吏曰:「有之。」公雲:「汝欲令其重生否?」吏曰:「安能得之?」公雲:「汝命無子,雖生必命出家,不則生而復死。」吏曰:「與其死隔,寧使生離。」公令其舁之郊外,吏泣謝去。公歸語老者,老者求一新衣,隨公出郭。吏夫婦已先迎候,觀者萬眾。見老者扶屍起,脫其衣,以己衣衣其身,隨脫己衣,以其衣衣自身。老者忽卧地,棺中人突然起矣,拜謝汪公。吏夫婦呼之,絕不應,亦唯有向之拜謝而已。吏夫婦痛哭去。是人遂作道人妝,雖若舞勺之年,而所出者盡神仙之語。謂公雲:「時事不可問,宜急隱。」答曰:「君父事了卻,稍俟之。」後再促公,公言如故。因嘆雲:「固有定數,不可強也!」遂辭去。明年寇大警,公卒於官。裘武宋口述。
明末,關東有為玉器之工李宛者,白皙無髭之人也。其里中有張遠者,長髯傾黑之人也。宛、遠俱抱病,宛先三日死,遠後三日死。宛至冥,冥官曰:「張合死,李猶未也,放轉生。」鬼卒曰:「李舍壞矣!」冥官曰:「即借張舍舍之。」鬼卒送宛魂附遠體而去。屍忽起,遠之父驚喜曰:「兒生矣!」妻曰:「夫活矣!」子曰:「父能動矣!」宛張目曰:「我李宛也。此何地,爾何人,而子我夫我父我耶?」竟趨李宅,李闔家怪而逐之。宛曰:「我李宛也,父何以不我子?妻何以不我夫?子何以不我父耶?」其父曰:「我子死且腐,我子無髭,而爾多髯,大異矣!何詭說耶?」宛曰:「此張遠之軀,冥曹判而假我生者也,盍辨我之聲乎?」其家人曰:「聲果宛聲也。」張之父子追至,亦曰:「聲誠非遠聲也。」而李之家究不敢納也。宛曰:「不信,試取我器具來。」須臾,剖玉磨濾,為璧為珪,事事俱宛之素藝,遠所不能者。於是信其果為宛也。張不能強之歸,李不復驅之去。此王艾衲游邊,雲親見其事者。
[張山來曰:冥官亦舞文如此耶?雖與受賄者不同,然亦恐宜掛彈章也。
不識李宛之妻肯與之同宿否?以白皙無髭之婿,而忽易以長髯傾黑之夫,能無怏怏?即張遠之婦,見其夫復生,而為李宛之妻所踞,心能甘乎?俱不可解。] 鬼母傳興化李清映碧古今文繪
鬼母者,某賈人妻也。同賈人客某所,既妊暴殞,以長路迢遠,暫瘞隙地,未迎歸。適肆有鬻餅者,每聞雞起,即見一婦人把錢俟,輕步纖音,意態皇皇,蓋無日不與星月侔者。店人問故,婦人愴然曰:「吾夫去身單,又無乳,每飢兒啼,夜輒中心如剜。母子恩深,故不避行露,急持啖兒耳。」
店中初聆言,亦不甚疑,但晝投錢於笥,暮必獲紙錢一,疑焉。或曰:「是鬼物無疑。夫紙爇於火者,入水必浮,其體輕也。明旦盍取所持錢,悉面投水瓮,伺其浮者物色之。」店人如言,獨婦錢浮耳。怪而蹤跡其後,飄飄颺颺,迅若飛鳥,忽近小冢數十步,奄然沒。
店人毛發森豎,喘不續吁,亟走鳴之官。起柩視,衣骨燼矣,獨見兒生。兒初見人時,猶手持餅啖,了無怖畏。及觀者蝟集,語嘈嘈然,方驚啼。或左顧作投懷狀,或右顧作攀衣勢,蓋猶認死母為生母,而呱呱若覓所依也。傷哉兒乎!人苦別生,兒苦別死!官憐之,急覓乳母飼,馳召其父。父到,撫兒哭曰:「似而母。」是夜兒夢中趯趯咿喔不成寐,若有人嗚嗚抱持者。明旦視兒衣半濡,宛然未燥,訣痕也。父傷感不已,攜兒歸。
後兒長,貿易江湖間,言笑飲食,與人不異。唯性輕跳,能於平地躍起,若凌虛然。說者猶謂得幽氣雲。兒孝,或詢幽產始末,則走號曠野,目盡腫。
[張山來曰:余向訝既已為鬼,亦安事楮鏹為?今觀此母,則其有需於此,無足怪矣。] 狗皮道士傳黔中陳鼎定九留溪外傳
狗皮道士者,不知何許人,亦未詳其姓氏。明末,嘗冠道冠,躡赤舄,披狗皮,乞食成都市。每至人家乞食,輒作犬吠聲,酷相類。家犬聞之,以為真犬也,突出吠之。道士輒與對吠不休。鄰犬聞之,亦以為真犬也,輒群集繞吠之。道士怒,忽作虎嘯聲,群犬皆辟易。每獨居破廟,至深夜,輒作一犬吠形聲,少頃,作眾犬吠聲,儼然百十犬相吠也。久之,通國之犬皆吠,而達乎四境矣。
歲余,獻賊入寇,道士突至賊馬前數十步,大作犬吠聲。獻賊怒,令群賊策馬逐殺之。道士故徐徐行,賊數策馬,馬不前。獻賊益怒,令飛矢射之,如雨,皆不中。獻賊益大怒,以為妖,親策馬射之,中其首不入,矢還中賊馬,馬斃。獻賊大駭,乃已。
他日獻賊僭尊號,元旦朝賊百官,忽見道士披狗皮,列班行,執笏作犬吠聲。獻賊大怒,令群賊縛之。道士乃大作犬吠聲,盈庭如數千百犬爭吠狀,聲徹四外。合城之犬,聞聲從而和吠之,聲震天地。獻賊大聲呼,眾皆不聞,為犬聲亂也。獻賊大驚而退。既退,犬聲息,道士亦不知何往。
外史氏曰:世之言神仙者比比,余則疑信相半。今觀狗皮道士之所為,豈非神仙哉?不然,何侮弄獻賊如襁褓小兒哉?
[張山來曰:人皮者不能吠賊,狗皮者反能之,可以人而不如狗乎?] 烈狐傳貴州陳鼎定九留溪外傳
明末有狐,幻老人狀,年可六、七十,詣崑山葛氏,欲僦其荒圃以居。葛謝以無屋,老人曰:「君第諾我,勿論屋有無也。」葛異而諾之。老人即與葛約曰:「我異類也,與君家有夙世緣,故相依耳。徙來,請戒從者勿相擾,則佩君高誼矣。」葛曰:「謹奉教。」乃去。
越數日,老人投刺進謁曰:「徙來矣!」既至,從者數十人,皆衣裳楚楚,陳幣悉珠玉錦綉,值數千緡。葛辭之,老人固讓,葛然後納其幣。及去,達圃扉,即不見。葛愈異之,使人私瞷之,見圃內皆高堂大廈,畫棟雕題,儼然縉紳家也。他日治酒招葛,樽俎之盛,帷幄之富,極人間之異。
葛有子方弱冠,風流都雅傾一邑。偶過其居,見一麗人,年可十五、六,如海棠一枝,輕盈欲語。歸而思之不置。久之,遂成病,且欲死。父知其情,走告老人以姻請。老人曰:「恐吾輩異類,不足以辱君子耳!」葛固請之,乃許。擇吉迎之,奩贈以萬計。既歸,夫婦篤好,事舅姑甚孝。未幾,國變,亂兵入其家,見婦艷,欲污之。婦大罵,奪刀自剄而死;乃一九尾狐也。
外史氏曰:狐淫獸也,以淫媚人,死於狐者,不知其幾矣。乃是狐竟能以節死,嗚呼!可與貞白女子爭烈矣!
[張山來曰:曩於友人處,見小書一帙,皆紀妖狐故事。狐之多情者固不乏,南烈者則未之前聞。今得此文,可為淫獸增光矣!
葛翁肯與聯姻,亦非尋常可及。狐之以烈報之固宜。]
5. 近現代姓沈的名作家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 、 《四聲譜》等書。2009年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
沈阿翹原是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家中的藝伎,舞姿優美,歌聲清脆,善跳《何滿子》,很受吳元濟寵愛。吳元濟與唐王朝相對抗,割據一方,唐王朝派李朔平滅吳,沈阿翹也被作為俘虜,送到宮中當了一名宮女。 沈千運(713—756),盛唐天寶年間(742-755)著名詩人。原籍浙江吳興人,後移家居汝州北山洗耳河畔。天寶中,數應舉不第,時年齒已邁,遨遊襄、鄧間,干謁名公。 《元結篋中集序》、《書史會要》載:「工文,善八分」。工舊體詩,其詩反對華詞艷語,氣格高古,當時士流,皆敬慕之,號為「沈四山人」。孟雲卿、王季友、於逖、張彪、趙微明、元季川等皆其同調。有詩傳世。詩人元結曾編七人詩為《篋中集》,千運為之冠。其詩被稱「獨挺於流俗之中,強攘於已溺之後」。詩中輓歌別詩多奇語,得後人稱許。
沈健:福建莆田人,字若乾,明弘治十七年由興化府學貢,鄉試考取舉人,明正德六年登楊慎坊進士第。官桂林知府,有惠政,百姓為之立祠
沈周:明代畫家。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擅畫山水,多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兼工花卉、鳥獸、人物。為明代吳門畫派四家之一。為人耿直,不應科舉,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名重於明代中葉畫壇,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著有《石田集》 、 《江南春詞》 、 《石田詩鈔》 、 《石田雜記》等。
沈和:字和甫,杭州人,戲曲作家。能詞翰,善談謔,兼明音律。 《錄鬼簿》載:「後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稱為蠻子關漢卿者是也。」著雜劇《祈甘雨貨郎朱蛇記》 、《徐駙馬樂昌分鏡記》、《鄭玉蛾燕山逢故人》、《鬧法場郭興何楊》、《歡喜冤家》等五種。以上種種元曲的問世,不僅繁榮了江西的雜劇活動,而且因其內容大多為歷史題材,對明代弋陽腔連台本戲的形成和發展均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作雜劇時人稱為「蠻子關漢卿」。
沈仕:字懋學(1488-1565),又字子登,號青門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杭州市)人,散曲家、畫家,能詩,善畫花鳥山水。其散曲多描寫艷情及享樂生活,內容庸俗。當時稱為「青門體」。著有散曲集《唾窗絨》等。
沈璟:明代吳江(屬江蘇省)人,戲曲理論家,戲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員外郎,光祿寺丞等職。致力戲曲聲律研究,形成「吳江派」,沈氏一族從事詞曲研究,創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觀。
沈德符:明朝文學家。明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萬曆四十六年(1618)中舉人。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科舉出身,曾任職監司詞林。他自幼生長於北京,曾得以在國子監讀書。據說他聰敏好學,每天都要讀一寸厚的書籍。他精通音律,熟諳掌故。所撰《萬曆野獲編》多記萬曆以前的朝章國故,並保存了一些有關戲曲小說的資料。除《野獲編》外,他的著作還有《清權堂集》、《敝帚軒剩語》三卷、《顧曲雜言》一卷、《飛鳧語略》一卷,《秦璽始末》一卷。 沈銓(1682—1760),字衡之,號南蘋,浙江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一作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人。少時家貧,隨父學扎紙花。20歲左右,從事繪畫,並以此為生。其畫遠師黃筌畫派,近承明代呂紀,工寫花卉翎毛、走獸,以精密妍麗見長,也擅長畫仕女。創「南蘋派」寫生畫,深受日人推崇,被稱為「舶來畫家第一」。[4]
沈法興:隋末唐初湖州武康(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於江南世家,任吳興郡守,打著為楊廣報仇的旗號聚眾造反,靠著家族的號召力,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七萬餘人,並佔領了江都南方重鎮毗陵。杜伏威據厲陽,李子通據海陵,沈法興據毗陵,三大勢力都對江都虎視眈眈,後為李子通擊敗。
沈慶之:字弘先,南北朝時期吳興武康(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朝著名將領、太尉,封始興郡公,曾在婁湖(江蘇省南京市)廣置田產。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後來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
沈亞之:唐代吳興人,文學家,元和進士,善文辭,且能詩,為李商隱所推許。有作品《湘中怨辭》 、 《異夢錄》 、 《秦夢記》 、 《沈下賢集》等傳世。
沈佺期:河南省內黃人。唐代著名詩人,擅長七言詩,辭藻華麗,律體嚴謹,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館直學士。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