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尚邦印象傢具

尚邦印象傢具

發布時間:2022-04-12 19:42:23

1. 烏金木傢具排名

常見的使用傳統的木材加工製作而成的沙發、茶幾或者餐桌和餐椅,往往使用到的都是相對來說光澤程度和性價比都十分不錯的紅木,很少有類似下文所述的烏金木,那麼什麼是烏金木或者說現代風格的烏金木傢具在購置過程中有什麼品牌可以值得大家事先了解和學習的呢?今天為大家推薦的就是技術規模都十分成熟的現代風格烏金木傢具品牌方面的信息,大家可以參考進行學習,相信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現代風格烏金木傢具十大品牌介紹

1、澳珀

澳珀傢具(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由著名傢具設計師朱小傑先生創建。為紀念其在澳大利亞留學的生活,公司取名「澳珀」(opal)。澳珀是澳大利亞寶石「opal」一樣光彩奪目,讓人喜愛。公司座落在江蘇省吳江汾湖開發區,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廠房面積25000平方米,投入資金500萬歐元。公司採用國際32mm系統技術標准,引進德國、義大利等國際上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並且擁有一批高級管理人員和產品設計師。

2、富元

富元傢具是南通木臣傢具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擁有烏金陽光、雲等系列,是專業生產烏金木材質廠家。以造經典實木傢具、創百年信譽品牌為目標的富元傢具成立於2004年,座落於中國江海明珠、東部傢具基地——南通市海安縣境禸。企業佔地50多畝,產房35000平米,員工300多人,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強大的開發、設計、生產、銷售團隊。與非洲加彭ROUGEDEL,EST(東方紅)公司簽定優等原材料供應合同,為產品質量保駕護航。曾多次參展蘇州國際傢具展、深圳國際傢具展,深受經銷商和消費者歡迎。

3、華師傅

華師傅所制的「華師傅·烏金時代」已全面上市,傢具設計實質上是對生活的設計,其正是因為其崇尚自然、原汁、原味,注重手工工藝而拒絕同質的精神,頗為符合時下人們追求健康環保、人性化以及個性化的價值理念,審美觀念也迅速升華為一種生活態度。

4、童話森林

童話森林「烏金木」設計基於義大利後現代極簡主義風格,在設計中表現不事張揚浮華,重在自然木紋與意蘊的相輔相成,傢具處處散發著烏金木奇異的「骨感美」,少量曲線和折角的運用,對線面進行分割,產品線條粗曠,邊角圓潤,用料厚重,款式風格朴實大氣。迎合了當今國際上風行的「自然回歸時尚」;散發著濃烈的自然氣息。

5、柏森

柏森傢具是一家以實木傢具為主,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大型企業。成立的時間不過短短六七年,就已經在屢獲殊榮,公司不斷在發展中探索,不斷的創新,公司實施藍海戰略,密切跟蹤主流社會的家居文化觀念和市場需求的演變,一步步向消費者靠攏。

6、前進

前進烏金木傢具是中國烏金木傢具十大品牌之一,其具有外觀華麗,做工精巧,漆面光滑透亮,紋理自然,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讓人有中返璞歸真的感覺。前進烏金木傢具設計時尚,外觀大氣,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使用。

7、假日森林

唯煌傢具實現了全國產業鏈的資源整合,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採用歐洲丹麥的設計理念,運用適合中國傢具行業發展需要的營銷管理優勢,形成了唯煌傢具獨特的企業文化和市場口碑,假日森林·烏金木傢具以其典雅尊貴的風范,已然傲立於中國傢具行業的紅海之中。

8、恆信華典

恆信華典新推出了華典瑧木現代烏金木系列,它秉承著中國古典風格及傳統工藝精髓,以一種自然親切的方式演繹古今合一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使產品更具有特色。在倡導低碳生活的今天,它可以和諸多風格及元素進行完美的搭配。

9、美廷

美廷烏金木傢具以高貴優質的烏金木為載體,將時尚的元素淋漓盡致地融入實木傢具的設計中。弘揚了現代的浪漫藝術,突破了傳統的思維理念。經過匠心獨運的設計帶給人們一種優雅、淡定、自然、溫馨的家居氛圍。適合各階段年齡的人群使用。

10、世紀木歌

世紀木歌傢具倡導以原創為主,設計先行的發展模式,引領屬於中國實木傢具的原創之風。世紀木歌著力表現對大自然的尊崇和親善,它原汁原味,它古樸典雅,它實實在在,它釋放出自然和力量,給都市人營造一種夢想中的鄉村田園。世紀木歌經其純朴、豐富、舒適。親切的感覺與觸覺感,予以都市精英濃郁的生活氣息,美好的感覺。讓您再現代空間中,聽一段小調,奏一曲田野之歌。

上文為大家舉例介紹的是關於市面上常見的並且值得信賴的現代風格的烏金木傢具品牌方面的購置推薦,由此入手可以得知,雖然在我們的印象里,一般來說用木材做原材料加工生產製作而成的沙發,茶幾或者是桌子和凳子,一般來說更加適合傳統的中式風格選擇,很少有類似下文所述的現代風格的烏金木傢具,但是實際上,有一些樣式外觀比較不錯、顏色也比較可靠的烏金木傢具同樣可以適合歐式簡約風格,或者是日式風格選擇,大家可以參考上文進行了解。

2. 肖邦的生平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於華沙的近郊熱里亞佐瓦·沃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後遷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流落華沙,靠教學等工作度日。後來,他又在家中開設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較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肖邦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並能作曲。七歲時,就發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5年,前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會,還賜給了肖邦一枚鑽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時代的這些經歷,和他此後的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肖邦在少年時代,還接觸到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裡,肖鄭經常去鄉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裡。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 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斗爭。十九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對這個斗爭 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波蘭涌現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後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的音響,雖然並不是每一顆心都能聽到它的聲音。"他一再囑咐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你是天才,為人民而寫作吧, 要寫得有通俗性、民族性。"這一切,給肖邦以後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聖同盟"的封建統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盪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並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於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他寫道:"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麼可悲的事!" 離別的痛苦、永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是,親友們的勉勵、囑咐和期望又鼓舞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國外用藝術來歌頌祖國和自己的民族,為此他又感到激動。他寫道:"我願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為約翰(指十七世紀的波蘭圍王約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擊敗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復了祖國的疆土,並將土耳其人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名震歐洲。)的部隊所唱的戰歌。戰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盪漾在多瑙河兩岸。"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裡逗留、流浪,願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隻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徵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裡,並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從我們的國土中生長,願它到處充分發揚,...... 通過你樂藝的音響,通過我們的瑪祖別克、克拉可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顯示你祖國的榮光。"

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後,華沙就爆發了起義,並獲得了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回國參加起義後,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准備和他一起回國,結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這時,肖鄭在給華沙的友人馬圖申斯基的信中寫道:"為什麼我不能相你們在一起,為什麼我不能當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華沙起義,一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趕跑了俄國侵略軍,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波蘭人民的這一英雄業績,震撼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可是,在取得勝利後不到一年,就由於波蘭大貴族的背叛,使起義的成果被斷送。俄國侵略軍又重新攻陷了華沙,華沙起義被鎮壓下去了。又是在一個寒風蕭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聽到了華沙重新陷落的消息。這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寫給梯圖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憐的父親!我高尚的父親,可能他在挨餓,他也沒有錢給母親買麵包!妹妹也許遭受放肆的莫斯科敗類的狂暴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陷華沙的俄國統帥。),這條莫墓列夫的母狗,佔領了歐洲那些頭等君主國的駐節地!?莫斯科佬將成為世界的統洽者?......啊!為什麼我連一個莫斯科佬都不能殺啊!"盡管肖邦 的父親一再勸告他不要拋棄俄國"國籍"(當時俄國統治下的波蘭居民均屬"俄國籍"),可是肖邦在維也納始終不去把他的俄國護照延期,而甘願放棄"俄國籍",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 同時,肖邦在維也納也沒有動用俄國佔領華沙的反動頭子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從此和俄國統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以華沙起義為標志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好比是一所愛國主義的大學校,造就了無數波蘭的民族戰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蘭的民族艾藝家。剛離開華沙時,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可是,華沙起義以後的.二十一歲的肖邦,已被祖國的災難磨練得堅強起來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也變得更強烈了。

1831年肖邦到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正處於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一切。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黎,盡管在文化藝術上有著悠久的傳統,成為全歐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時所說的:"這里有最輝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偉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惡;每一個行動和言語都和花柳有關;喊聲、叫囂、隆隆聲和污穢多到不可想像的程度,使你在這個天堂里成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誰也不過問一個人是怎樣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站穩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交往。環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裡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給多·澤瓦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已經進入最上層的社會,與大使、公爵、部長交往,......因為據說高尚的趣味是從這里出發的;假如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過你,你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滬你,你馬上就彈奏得更好。" 由此可見,肖邦在巴黎盡管假快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滿意的。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一位滿懷亡國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靈。1832年底,他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的優美藝術部長:"一個不能再忍受祖國的悲慘命運而來到巴黎已將近一年的波蘭人——這是我向閣下作自我介紹所能使用的全部頭銜——恭順地向您請求把音樂學院大廳供他一月二十日舉行音樂會用......"。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層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發所掩蓋的是巨大的空虛。" 唯有和波蘭僑胞在一起,他才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常和他們在一起交談、回憶,並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義大利最傑出的小提琴家,名揚全歐。)的小提琴家裡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後來卻又拒絕了,因為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並表示這是由於肖邦並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並義正詞產地答復道:"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 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給了北方的暴君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這一系列表現可以看出:肖邦沒有辜負親友和老師的期望和囑咐,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忠於祖國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盪,這里金子.齷齪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於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 系。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後,流亡國外的波蘭人有幾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多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從政治上 說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傾向於君主立憲制,而並不熱心於社會改革;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民,反對專制制度。對於在巴黎的波蘭民主派人士,肖邦一個也不認識。從思想觀點上看,肖邦更多地傾同於保守派。所以,對於1830年 和1848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肖邦表現得相當冷淡。 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從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爾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國的卡爾士巴德與父母短暫地相會過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發生了戀愛。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於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 不門當戶對,而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約一年後,他們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決裂分手。肖邦經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交往, 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德國詩人 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義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一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作上有所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籍。可是,肖邦後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仍然充滿難以排遣的孤寂感。他鄉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鬱不已。從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經常患病,身體相當衰弱。舉行公開的音樂會,盡管可以帶來金錢和榮譽,肖邦卻並不喜歡。他最大的愉快還是和波蘭同胞在一起。他說:"就象不能拒絕給病人服葯一樣,我從不拒絕給密茨凱維文和諾爾維德彈琴,無論他們當中哪一個人來, 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始終連一句話也不說。我的音樂不止一次引起他們流淚,這眼淚難道不是民族藝術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報酬)嗎?"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是否仍然會回祖國呢?!或者是完全瘋狂了?!我並不替密茨凱維文和索邦斯基擔心——這是一些堅強的腦袋,這些腦袋再經過幾次流亡僑居的生活也不會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間可以看出肖邦作為一個"自願的政治流亡者"在異國的苦楚。但是,他寧願蒙受這苦楚,也不情願回波蘭去當異族統治下的"順民"。

1848年,他應邀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演出,盡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評價什麼都用英磅,他們喜歡藝術只是因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國時這樣寫道:"在我心裡,已經什麼也不想做了,......我的心裡覺得憂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種沉悶的苦痛,......我早已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了。 我根本什麼也感覺不到,我簡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著,耐性地等待著自己的完結。"肖邦的最後幾年就這樣完成了他個人悲劇的終結。可是,對於祖國,對於未來的祖國復興,肖邦始終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了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後,加里西亞又發生了農民起義。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極好";"加里西亞的農民給沃倫和波多爾農民做出了榜樣;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後,波蘭將是一個強盛、美好的波蘭,總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即遭到普魯士的鎮壓。肖邦對此也表示了極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關於波茲南公國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經萬念俱灰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對祖國未 來的熱情憧憬,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熱愛使肖邦說出了他的遺願:"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決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臟運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後,他的遺體按他的囑咐埋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見利尼的墓旁。那隻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的祖國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臟則運回到了他一心嚮往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肖邦的創作

肖邦的創作

肖邦的創作和他的時代、社會背景以及個人思想、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肖邦的創作生涯延續了三十餘年(1817—1849),可分為兩大時期:(1)華沙時期(1830年前);(2)巴黎時期(1831 —1849)。

肖邦在華沙度過的二十個年頭,總的說來,是愉快、開朗的。 反映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情緒的基調是樂觀的,但思想深度卻是有限的。盡管在這一時期內,肖邦已寫下了兩首鋼琴協奏曲、一些練習曲以及一些瑪祖卡舞曲等優秀的作品,但是,華沙時期的作品畢竟不可能超越一個尚未經歷生活風霜的考驗、不滿二十歲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華沙時期大多數作品的基調,但從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過於華麗,甚至纖弱 矯飾的特點,看出受當時歐洲沙龍樂風以及波蘭貴族氣息影響的痕跡。1829年,肖邦在維也納演出後就曾寫信說:"大家說這里的貴族喜歡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創作中極其可貴的一點是:很早已顯示出波蘭的民族特色。各種民間舞蹈的體裁、節奏,以及風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動、感人。如d小調波蘭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調瑪祖卡舞曲(Op.17 Nr4,《小猶太》)等。肖邦一生中寫的第一首作品是波蘭舞曲(1817), 寫的最後一首作品是富有波蘭民間色彩的瑪祖卡舞曲(1849年)。 這象徵著肖邦的一生是一個波蘭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蘭人 民、波蘭土壤息息相連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採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蘭民族民間音樂的性格、音調,自己去進行創造。他的音樂既具有強烈的波蘭風格,也富有個人獨創的特性;既 與民間音樂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是經過精心加工和藝術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華沙起義的成功、失敗,不僅決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轉變,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並且也是他創作前期與後期的分水嶺,這前後的區別顯得如此巨大,甚至彷彿判若二人。從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氣勢更宏大了。他的作品從具有抒情音詩的特點演變為具有民族史詩式的特點。在華沙起義直接影響下產生的c小調練習曲、a小調及 d小調前奏曲標志著這一驟變的發生。在巴黎陸續寫成的第一諧 謔曲、第一敘事曲等宏偉的史詩性樂曲,也充分顯示整個風格的變化。

肖邦在巴黎的創作很快進入了成熟期。此後的創作可以分為兩個范疇,一個與祖國興亡或個人對祖國的緬懷、思念、憧憬有聯系,一個則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從樂曲的風格來說,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宏偉的、富有戲劇性;一類是充滿詩意的、抒情的。不少資產階級的評論家只看到或只強調肖邦抒情、細膩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稱作"沙龍作曲家"、"病室作曲家",這是一種歪曲。肖邦盡管身體虛弱,鋼琴演奏以細膩、含 蓄著稱,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廣闊、宏大,確實只有一位民族戰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時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劇和生活的沖突,使肖邦的作品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氣勢。但這宏大並不 妨礙肖邦音樂的細膩,強烈的戲劇性和優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對立而統一的。例如升c小調夜曲(Op.27 Nrl)強烈的中段和寧靜的首尾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敘事曲中反復交替出現音樂形象截然不同的兩段。而這些對比完全受內容表現所決定 的,是有機整體發展,演奏的結果,而絕不是純形式地為對比而對比。

肖邦最後幾年的創作中,雖然也還有個別作品具有昂揚的情緒,如《幻想波蘭舞曲》(0p.61),但更多的卻具有一種彷彿與世無爭的情緒。這在他以往的創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說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觀情緒有所滋長的結果。從數量上說,最後幾年的作品寫得很少,這和肖邦當時的體力衰弱、心情憂郁有關。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是鋼琴曲。盡管他的老師埃爾斯納等曾一再鼓勵他從事民族歌劇的創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始終局限於鋼琴創作。創作范圍的局限絲毫不影響尚邦作為作曲家的偉大。他在鋼琴音樂的領域內,不僅寫下了大量傑出的作品,並且對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創作的歷史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作品繼承、發揚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初古典音樂的傳統,大大地豐富了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天地,並對十九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繼續發展、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以及此後整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主義音樂等),有很大的啟發和影響。他的充滿獨創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聲色彩豐富而極有表現力,節奏生動,並常與波蘭民間音樂、舞蹈有密切的聯系,在形式體裁上也是多樣的,同樣具有高度創造性。

3. 肖邦的個人資料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於華沙的近郊熱里亞佐瓦·沃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後遷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流落華沙,靠教學等工作度日。後來,他又在家中開設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較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肖邦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並能作曲。七歲時,就發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5年,前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會,還賜給了肖邦一枚鑽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時代的這些經歷,和他此後的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肖邦在少年時代,還接觸到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裡,肖鄭經常去鄉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裡。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 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斗爭。十九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對這個斗爭 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波蘭涌現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後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的音響,雖然並不是每一顆心都能聽到它的聲音。"他一再囑咐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為了人民,通過人民。"這一切,給肖邦以後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聖同盟"的封建統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盪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並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於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他寫道:「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麼可悲的事!」 離別的痛苦、永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是,親友們的勉勵、囑咐和期望又鼓舞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國外用藝術來歌頌祖國和自己的民族,為此他又感到激動。他寫道:"我願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為約翰(指十七世紀的波蘭圍王約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擊敗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復了祖國的疆土,並將土耳其人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名震歐洲。)的部隊所唱的戰歌。戰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盪漾在多瑙河兩岸。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隻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徵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裡,並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後,華沙就爆發了起義,並獲得了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回國參加起義後,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准備和他一起回國,結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這時,肖鄭在給華沙的友人馬圖申斯基的信中寫道:"為什麼我不能相你們在一起,為什麼我不能當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華沙起義,一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趕跑了俄國侵略軍,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波蘭人民的這一英雄業績,震撼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可是,在取得勝利後不到一年,就由於波蘭大貴族的背叛,使起義的成果被斷送。俄國侵略軍又重新攻陷了華沙,華沙起義被鎮壓下去了。又是在一個寒風蕭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聽到了華沙重新陷落的消息。這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寫給梯圖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憐的父親!我高尚的父親,可能他在挨餓,他也沒有錢給母親買麵包!妹妹也許遭受放肆的莫斯科敗類的狂暴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陷華沙的俄國統帥。),這條莫墓列夫的母狗,佔領了歐洲那些頭等君主國的駐節地!?莫斯科佬將成為世界的統洽者?......啊!為什麼我連一個莫斯科佬都不能殺啊!"盡管肖邦 的父親一再勸告他不要拋棄俄國"國籍"(當時俄國統治下的波蘭居民均屬"俄國籍"),可是肖邦在維也納始終不去把他的俄國護照延期,而甘願放棄"俄國籍",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 同時,肖邦在維也納也沒有動用俄國佔領華沙的反動頭子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從此和俄國統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以華沙起義為標志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好比是一所愛國主義的大學校,造就了無數波蘭的民族戰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蘭的民族艾藝家。剛離開華沙時,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可是,華沙起義以後的.二十一歲的肖邦,已被祖國的災難磨練得堅強起來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也變得更強烈了。

1831年肖邦到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正處於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一切。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黎,盡管在文化藝術上有著悠久的傳統,成為全歐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時所說的:"這里有最輝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偉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惡;每一個行動和言語都和花柳有關;喊聲、叫囂、隆隆聲和污穢多到不可想像的程度,使你在這個天堂里成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誰也不過問一個人是怎樣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站穩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交往。環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裡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給多·澤瓦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已經進入最上層的社會,與大使、公爵、部長交往,......因為據說高尚的趣味是從這里出發的;假如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過你,你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滬你,你馬上就彈奏得更好。" 由此可見,肖邦在巴黎盡管假快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滿意的。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一位滿懷亡國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靈。1832年底,他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的優美藝術部長:"一個不能再忍受祖國的悲慘命運而來到巴黎已將近一年的波蘭人——這是我向閣下作自我介紹所能使用的全部頭銜——恭順地向您請求把音樂學院大廳供他一月二十日舉行音樂會用......"。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層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發所掩蓋的是巨大的空虛。" 唯有和波蘭僑胞在一起,他才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常和他們在一起交談、回憶,並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義大利最傑出的小提琴家,名揚全歐。)的小提琴家裡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後來卻又拒絕了,因為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並表示這是由於肖邦並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並義正詞產地答復道:"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 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給了北方的暴君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這一系列表現可以看出: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盪,這里金子.齷齪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於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 系。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後,流亡國外的波蘭人有幾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多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從政治上 說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傾向於君主立憲制,而並不熱心於社會改革;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民,反對專制制度。對於在巴黎的波蘭民主派人士,肖邦一個也不認識。從思想觀點上看,肖邦更多地傾同於保守派。所以,對於1830年 和1848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肖邦表現得相當冷淡。 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從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爾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國的卡爾士巴德與父母短暫地相會過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發生了戀愛。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於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 不門當戶對,而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約一年後,他們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決裂分手。肖邦經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交往, 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德國詩人 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義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一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作上有所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籍。可是,肖邦後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仍然充滿難以排遣的孤寂感。他鄉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鬱不已。從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經常患病,身體相當衰弱。舉行公開的音樂會,盡管可以帶來金錢和榮譽,肖邦卻並不喜歡。他最大的愉快還是和波蘭同胞在一起。他說:"就象不能拒絕給病人服葯一樣,我從不拒絕給密茨凱維文和諾爾維德彈琴,無論他們當中哪一個人來, 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始終連一句話也不說。為了人民,通過人民?"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是否仍然會回祖國呢?!或者是完全瘋狂了?!我並不替密茨凱維文和索邦斯基擔心——這是一些堅強的腦袋,這些腦袋再經過幾次流亡僑居的生活也不會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間可以看出肖邦作為一個"自願的政治流亡者"在異國的苦楚。但是,他寧願蒙受這苦楚,也不情願回波蘭去當異族統治下的"順民"。

1848年,他應邀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演出,盡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評價什麼都用英磅,他們喜歡藝術只是因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國時這樣寫道:"在我心裡,已經什麼也不想做了,......我的心裡覺得憂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種沉悶的苦痛,......我早已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了。 我根本什麼也感覺不到,我簡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著,耐性地等待著自己的完結。"肖邦的最後幾年就這樣完成了他個人悲劇的終結。可是,對於祖國,對於未來的祖國復興,肖邦始終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了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後,加里西亞又發生了農民起義。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極好";"加里西亞的農民給沃倫和波多爾農民做出了榜樣;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後,波蘭將是一個強盛、美好的波蘭,總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即遭到普魯士的鎮壓。肖邦對此也表示了極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關於波茲南公國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經萬念俱灰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對祖國未 來的熱情憧憬,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熱愛使肖邦說出了他的遺願:"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決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臟運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後,他的遺體按他的囑咐埋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見利尼的墓旁。那隻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的祖國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臟則運回到了他一心嚮往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肖邦的創作

肖邦的創作和他的時代、社會背景以及個人思想、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肖邦的創作生涯延續了三十餘年(1817—1849),可分為兩大時期:(1)華沙時期(1830年前);(2)巴黎時期(1831 —1849)。

肖邦在華沙度過的二十個年頭,總的說來,是愉快、開朗的。 反映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情緒的基調是樂觀的,但思想深度卻是有限的。盡管在這一時期內,肖邦已寫下了兩首鋼琴協奏曲、一些練習曲以及一些瑪祖卡舞曲等優秀的作品,但是,華沙時期的作品畢竟不可能超越一個尚未經歷生活風霜的考驗、不滿二十歲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華沙時期大多數作品的基調,但從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過於華麗,甚至纖弱 矯飾的特點,看出受當時歐洲沙龍樂風以及波蘭貴族氣息影響的痕跡。1829年,肖邦在維也納演出後就曾寫信說:"大家說這里的貴族喜歡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創作中極其可貴的一點是:很早已顯示出波蘭的民族特色。各種民間舞蹈的體裁、節奏,以及風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動、感人。如d小調波蘭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調瑪祖卡舞曲(Op.17 Nr4,《小猶太》)等。肖邦一生中寫的第一首作品是波蘭舞曲(1817), 寫的最後一首作品是富有波蘭民間色彩的瑪祖卡舞曲(1849年)。 這象徵著肖邦的一生是一個波蘭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蘭人 民、波蘭土壤息息相連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採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蘭民族民間音樂的性格、音調,自己去進行創造。他的音樂既具有強烈的波蘭風格,也富有個人獨創的特性;既 與民間音樂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是經過精心加工和藝術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華沙起義的成功、失敗,不僅決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轉變,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並且也是他創作前期與後期的分水嶺,這前後的區別顯得如此巨大,甚至彷彿判若二人。從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氣勢更宏大了。他的作品從具有抒情音詩的特點演變為具有民族史詩式的特點。在華沙起義直接影響下產生的c小調練習曲、a小調及 d小調前奏曲標志著這一驟變的發生。在巴黎陸續寫成的第一諧 謔曲、第一敘事曲等宏偉的史詩性樂曲,也充分顯示整個風格的變化。

肖邦在巴黎的創作很快進入了成熟期。此後的創作可以分為兩個范疇,一個與祖國興亡或個人對祖國的緬懷、思念、憧憬有聯系,一個則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從樂曲的風格來說,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宏偉的、富有戲劇性;一類是充滿詩意的、抒情的。不少資產階級的評論家只看到或只強調肖邦抒情、細膩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稱作"沙龍作曲家"、"病室作曲家",這是一種歪曲。肖邦盡管身體虛弱,鋼琴演奏以細膩、含 蓄著稱,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廣闊、宏大,確實只有一位民族戰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時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劇和生活的沖突,使肖邦的作品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氣勢。但這宏大並不 妨礙肖邦音樂的細膩,強烈的戲劇性和優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對立而統一的。例如升c小調夜曲(Op.27 Nrl)強烈的中段和寧靜的首尾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敘事曲中反復交替出現音樂形象截然不同的兩段。而這些對比完全受內容表現所決定 的,是有機整體發展,演奏的結果,而絕不是純形式地為對比而對比。

肖邦最後幾年的創作中,雖然也還有個別作品具有昂揚的情緒,如《幻想波蘭舞曲》(0p.61),但更多的卻具有一種彷彿與世無爭的情緒。這在他以往的創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說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觀情緒有所滋長的結果。從數量上說,最後幾年的作品寫得很少,這和肖邦當時的體力衰弱、心情憂郁有關。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是鋼琴曲。盡管他的老師埃爾斯納等曾一再鼓勵他從事民族歌劇的創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始終局限於鋼琴創作。創作范圍的局限絲毫不影響尚邦作為作曲家的偉大。他在鋼琴音樂的領域內,不僅寫下了大量傑出的作品,並且對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創作的歷史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作品繼承、發揚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初古典音樂的傳統,大大地豐富了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天地,並對十九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繼續發展、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以及此後整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主義音樂等),有很大的啟發和影響。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4. 丹麥印象沙發怎麼樣

丹麥印象沙發還是很不錯得。丹麥印象是一家集家居文化傳播、設計、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高新企業。

丹麥印象成立多年來,不斷培養引進了業內頂級產品研發設計人員和技術精湛的骨幹生產技術管理人員。

公司在國內的銷售和服務網路遍及60多個城市,形成了完善的銷售網路和售後服務體系,深受海內外人士的青睞與認同。

並被國務院新聞辦互聯網新聞中心授予「中國名企」稱號,被中國商品學會授予國家「優質產品」生產企業稱號,並經人民日報,中國消費報等多家國家級報刊提名參加年度優質產品評選活動。

目前丹麥印象推出的多項品牌家居系列產品均選用國內外高檔、環保材料。

產品設計新穎、製造精細,集高雅大方、多功能、實用性為一體,具有強烈的 美學視覺沖擊力,並充分展現了都市時尚家居之特色,是現代居家高雅生活的理想選擇。

丹麥印象在不斷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的同時,還將時刻關注國內外時尚舒適的生活潮流元素和設計理念,提升產品本身的市場適應性和前瞻性,滿足 終端消費者的生活需求,不斷將更多的家居生活藝術傳播給廣大消費者。

企業榮譽

宗旨:

我充滿自信,因為我做的最棒,微笑多一點,說話輕一點

手連手,發揚優質精神。腦筋活一點,效率高一點

充分理解客人的需求,過錯,抱怨,投訴

5. 肖邦平生資料

肖邦
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職業 : 作曲
所屬地區: 波蘭
出生地 : 波蘭
生日 : 1881年3月1日

人物介紹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降A 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波蘭才子
一、又一個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個伯爵夫人的庄園宅地的三間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間,有著白色的牆和發光的天花板,有掛著雪白薄沙窗簾的窗戶,寬大的窗檯上,倒掛金鍾和天竺葵生氣勃勃地開著花。房屋裡面擺著沉重的紅木傢具、許多書架和一個白柱式火爐,在天冷的時候,裡面的松木劈啪作響,發出芳香的熱氣。三間房子中最大的一間裡面擺著鋼琴。有別於其他神童音樂家的是,少年肖邦並不喜歡那架鋼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師是個奇怪的人物,他總是穿著淡黃色的大衣和褲子、漆皮長靴以及顏色華麗但很俗氣的背心,據他說這是在一個拍賣行買的波蘭最後一個國王的所有物。他總是帶著一支長鉛筆,常用來敲那些遲鈍和不守規矩的學生的腦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歡上了鋼琴,而且彈得非常美妙,於是少年肖邦逐漸以「第二個莫扎特」而聞名華沙。在十歲時,他被帶去在一個大歌唱家面前彈奏,歌唱家聽後非常高興,送給他一塊手錶。不久以後,俄國沙皇聽見他演奏,當即以一個鑽石戒指作為贈品。當時的歐洲報紙上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莫扎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肖邦賜給了波蘭。」當肖邦還很小,不會記譜時,他就能編出一些小品來,讓老師為他寫在稿紙上。後來肖邦在父親教法文的華沙學會里學習了作曲和其它課程。當他十七歲時,終於離開學校獻身於音樂。
二、「從一而終」的愛國音樂家
肖邦是終生獻身於一種樂器的第一個作曲家。甚至連李斯特這位鋼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轉而為全部管弦樂隊創作作品,因而當他的鋼琴作品為管弦樂隊重新改寫的時候,它們聽起來一樣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並沒有試圖在鋼琴上模仿管弦樂隊。他用鋼琴比別的任何樂器都能更好地表現音樂。不論肖邦的作品節奏是什麼——是圓舞曲還是波蘭的瑪祖卡舞曲或是波蘭舞曲——那旋律幾乎總是用簡單的ABA三段體歌曲形式。他的音樂同貝多芬的奏鳴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詩不同於莎士比亞的一出話劇一樣。肖邦在維也納舉辦了兩次成功的音樂會,然後想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上去求名。在華沙開了三次告別音樂會後,他就出發了。當他還沒有走出多遠的時候,他的老師和過去的同學們攔住他的馬車並唱了一首為了向他致敬而寫的大合唱。然後他們給他一個裝滿了故鄉泥土的銀制紀念杯,希望他永遠也不要忘記故土。他雖然再也沒有回來,但是永遠也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祖國。
三、巴黎歲月
肖邦到巴黎後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時興的教師。他願意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價格是最高的。他上課時象一個王子,總是戴著白羊皮手套,並且由一個僕人陪著,坐著一輛馬車來到。 李斯特把他介紹給在喬治·桑的筆名下寫作的著名小說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過她,他被拉進以巴黎為家的藝術家們、作家們和音樂家們的歡快的圈子裡去。可是降臨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樂趣都永遠不能使他忘記波蘭的光榮和憂傷。 所有的肖邦的音樂作品都是他各種感情的短小音畫。有一些是從他自己的生活中取來的——當他在瑪佐爾卡島上訪問喬治·桑和她的女兒們的時候寫的夢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圓舞曲——特別是降D大調的那一首,據說是在他注視著喬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後寫的。但是他的音樂的更大部分都是從他對他的出生地的熱愛里生長出來的。
四、波蘭節奏
肖邦的許多最偉大的作品都是用波蘭的兩種古代舞蹈瑪祖卡舞和波羅乃茲舞的節奏寫成的。波羅乃茲舞是一種貴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們在國王寶座前面穩重而庄嚴地行進。肖邦用這種曲式創作了他的一些最宏偉的作品。瑪祖卡舞是肖邦時常看見的,這是波蘭農民們力圖在朝氣蓬勃的盡情歡樂中忘掉他們生活中的艱苦時跳的一種農村舞蹈。其節奏是每一小節三拍子,在最後一拍,跳舞的人們把腳後跟咔嗒一聲碰在一起時加強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瑪祖卡舞曲,並且在這一種節奏里,表現了從悲傷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歡樂等種種感情。肖邦偉大的《降b小調鳴曲》是建立在古老波蘭的一首詩的基礎上的,而他的四首《敘事曲》則講述了波蘭最偉大的詩人寫的四個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講的是一個年輕的騎士對一位美麗而神秘的小姐的愛情。甚至他那些《練習曲》,也不僅是一些練習,而是一些音樂素描。所有想做鋼琴名家的學生都想要學會的那首偉大的《革命練習曲》,是當肖邦聽見波蘭人一再起來反抗俄國,但一再被殘酷鎮壓時寫的。浪漫派大師舒曼曾這樣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樂被人們熱愛的原因也許是:它不僅是在訴說波蘭的美和憂傷,而且訴說的是一種熾熱的愛國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國詩人海涅有一次寫道:「他在鋼琴前坐下來的時候,我覺得彷彿是一個從我出生地來的同鄉正在告訴我當我不在的時候曾經發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時我很想問他:『家裡的那些玫瑰花還在熱情地盛開嗎?那些樹還在月光下唱得那麼美嗎?』」 那帶著「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態度、象天使一樣有著一綹美麗的鬈發」的文雅的小音樂家成了巴黎客廳的寵兒。但是巴黎生活的經歷毀壞了肖邦的健康,他變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爭吵之後,他同喬治·桑十年的友誼徹底崩潰了。
鋼琴詩人
一、繁雜的曲名與瀟灑的譜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為鋼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鋼琴獨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煩的是,他的作品大多隻有體裁而沒有標題,很多作品,即使標上調式和體裁及體裁編號,仍然難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後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時,往往以作品編號(Op. )作為查找的主要根據,因為作品編號是不會出現重復和混亂現象的。
肖邦作曲時,基本離不開鋼琴鍵盤。據當時的人所說,肖邦擅長在鋼琴上即興創作,而且有著一氣呵成般的流暢,但當他落筆追思即興樂念時,卻異常費力,稿紙上往往留下很多塗改痕跡。許多已成之作,每經他本人演奏一次,就會出現一種有所改動的版本。可見肖邦對於作曲是十分情緒化的。
二、肖邦的信條:讓人們去猜吧!
「脫帽吧,先生們!這里是一位天才!」這是1831年12月,舒曼發表在《大眾音樂報》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評論肖邦作品第二號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話。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樂評論文章。德國人對肖邦的了解,是從舒曼的這篇文章開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間,以莫扎特的歌劇《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麗娜的小二重唱作為主題,寫成了作品第二號——鋼琴和樂隊的變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國鋼琴家尤里烏斯·克諾爾(1807—1861)在萊比錫布業公會音樂廳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號。舒曼評論這個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烏斯的名字作為筆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從巴黎寫信給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說:「幾天以前,我從卡塞爾收到一個熱心的德國人寫的一篇長達十頁的評論,他在冗長的緒言以後一小節一小節地進行分析(作品第二號)。他認為按照正統的觀點,它們不能算是變奏,而是一幅想像的圖畫。他說,第二變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羅在追趕;在第三變奏里,唐·璜親吻著策麗娜,使馬捷托看了嘔氣;在慢板第五小節的降D大調上,唐·璜和策麗娜在接吻。這位撰稿者大發奇想,實在可笑,他還迫不及待地想把這篇文章發表在《音樂雜志》(屬於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個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對我十分關心,馬上告訴菲梯斯的岳父說,他寫那篇評論對我沒有好處只有害處。」肖邦所說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時音樂學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報》編者羅貝爾的女兒阿黛拉伊德結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創辦的《音樂雜志》是一種周刊。那麼,寫那篇評論文章的「熱心的德國人」,應該就是羅貝爾了。 肖邦最反對用文字解釋他的作品。倫敦樂譜出版商威塞爾(1797—1885)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給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標題,如《降B大調變奏曲》(作品2)標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羅乃茲》(作品3)標作「快樂」;《瑪祖卡風格迴旋曲》(作品5)標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標作「塞納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標作「西風」;《降E大調圓舞曲》(作品18)標作「邀舞」;《波萊羅舞曲》(作品19)標作「安達盧西亞回憶」;《b小調諧謔曲》(作品20)標作「地獄里的宴會」;《第一敘事曲》(作品23)標作「無詞敘事詩」;《兩首夜曲》(作品27)標作「哀怨」;《降b小調諧謔曲》(作品31)標作「冥想」;另外《兩首夜曲》(作品37)標作「嘆息」;《兩首波羅乃茲》(作品40)標作「寵物」;而《瑪祖卡舞曲》則統稱為「波蘭回憶」。 1841年,肖邦從諾安寫給他的朋友豐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憤慨地說:「至於威塞爾,他是一個蠢才和騙子。你寫信給他時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賠錢,那是由於他不照我的意見,而加上愚蠢的標題所致。從我心靈里發出的聲音,教我不能再送給他任何作品讓他加上這些名稱。你對他說話可以盡量講得尖銳些。」
在肖邦看來,那位「熱心的德國人」是和威塞爾同樣愚蠢,同樣可笑的。但這個德國人在文章中所描繪的「一幅想像的圖畫」,也許並不是他的發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後塵;因為舒曼的文章里也談到第二變奏「象一對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僕人列波累羅)在追趕」,優美的降B大調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歡給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學性的標題,如《狂歡節》(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則對此深惡痛絕,他的《g小調夜曲》(作品15之3)原想註上「悲劇《哈姆萊特》觀後感」字樣,後來還是取消了,他說:「讓人們去猜吧。」 讓音樂本身去說話,不把主觀臆想強加給聽眾——這就是肖邦的信念。「讓人們去猜吧」這句話,對於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義的。

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 Polish-born French composer and pianist of the romantic era. His music, written chiefly for the piano, was based on traditional Polish dance themes.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義時期波蘭裔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他寫的以鋼琴曲為主的音樂以傳統的波蘭舞蹈主題為基礎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調夜曲》編號外 阿勞
5.《C小調夜曲》編號外 阿勞
6.《敘事曲》霍洛維茲
7.《降E大調迴旋曲》 霍洛維茲
8.《第二鋼琴鳴奏曲》魯賓斯坦
9.《夜曲》OP.9-1 傅聰
10.《夜曲》OP.32-2 魯賓斯坦
11.《夜曲》OP.72-1(遺作)魯賓斯坦
12.《夜曲》OP.72-1(遺作)傅聰
13.《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魯賓斯坦
14.《喜悅》阿勞
15.《革命練習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練習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調練習曲》(離別)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調練習曲》 (離別)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號練習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號練習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爾斯
24.《第2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舒拉.切爾卡斯基
25.《第3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舒拉.切爾卡斯基
98.《第三鋼琴奏鳴曲》第二-四樂章 舒拉.切爾卡斯基
26.《F小調幻想曲》舒拉.切爾卡斯基
27.《華麗大圓舞曲》拉赫瑪尼諾夫
28.《瑪祖卡舞曲》NO.1
29.《瑪祖卡舞曲》NO.3
30.《波蘭舞曲第6號》英雄 作品第53號
31.《圓舞曲第九號》李帕蒂
32.《編號外圓舞曲1》阿勞
33.《編號外圓舞曲2》阿勞
34.《編號外圓舞曲3》阿勞
35.《G小調波蘭舞曲》Biret
36.《軍隊波蘭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調波蘭舞曲(編號外)》Biret
38.《B大調夜曲》Op 32 No 1 拉羅查
39.《帕格尼尼回憶變奏曲》傅聰
40.《船歌》 拉羅查
41.《降b小調波蘭舞曲》(編號外) Biret
42.《搖籃曲》拉羅查
43.《第一鋼琴敘事曲》魯賓斯坦
43.《第一鋼琴敘事曲》霍洛維茨
43.《第一鋼琴敘事曲》基辛
44.《第一鋼琴敘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調波蘭舞曲》(編號外)Biret
46.《F大調第二鋼琴敘事曲》 魯賓斯坦
47.《降A大調第三鋼琴敘事曲》魯賓斯坦
48.《b小調第一鋼琴諧謔曲》 魯賓斯坦
49.《降b小調第二鋼琴諧謔曲》 魯賓斯坦
50.《E大調第四鋼琴諧謔曲》 波哥萊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馬祖卡》米凱蘭傑里
53.《前奏曲28號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調第三號諧謔曲》波哥萊里奇
56.《小狗圓舞曲》李帕蒂
57.《波萊羅舞曲》烏戈爾斯基
58.《華麗變奏曲》齊伯爾斯坦
59.《第一鋼琴奏鳴曲》齊伯爾斯坦
60.《c小調即興幻想曲》李雲迪
61.《降G大調第三號即興曲》阿勞
62.《圓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倫伯伊姆
64.《音樂會快板》阿什肯納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題變奏曲》瓦薩里
66.《圓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變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調第一鋼琴即興曲》阿勞
69.《幻想波蘭舞曲》布倫德爾
70.《塔蘭泰拉舞曲》烏戈爾斯基
71.《升g小調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調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調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調波蘭舞曲》布倫德爾
75.《第二號即興曲》Claudio Arrau
76.《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爾托
79.《寂靜的夜》科爾托
80.《引子和Moore主題變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號夜曲》科爾托
82.《第4號夜曲》科爾托
83.《三首新練習曲》科爾托
84.《練習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風練習曲》波利尼
86.《蝴蝶練習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題曲》齊伯爾斯坦
88.《c小調波蘭舞曲》布倫德爾
89.《英雄波蘭舞曲》科爾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爾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爾卡斯基
96.《《唐璜》:讓我們手拉手吧》舒拉.切爾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爾卡斯基
98.《圓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瑪尼諾夫
99.《少女的願望》 拉赫瑪尼諾夫
100.《第三鋼琴協奏曲》基辛
101.《第一鋼琴敘事曲》米凱蘭傑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蘭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號鋼琴諧謔曲》霍洛維茨
105.《五首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圓舞曲》編號外 基辛
108.《圓舞曲「小狗」》陳薩
109.《自然的行板和華麗的波羅乃茲》Idil Biret
參考資料:參考網路知道

6. 尚邦裝飾怎麼樣

不怎麼樣,太差坑人

7. 傢具有哪十大品牌

1、宜家 (十大傢具品牌,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2、華日 (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十大傢具品牌)
3、雙葉 (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十大傢具品牌,黑龍江著名商標)
4、華豐 (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十大傢具品牌)
5、美克美家 (中國馳名商標,一線品牌/牌子,十大傢具品牌)...
6、菲妮斯 (中國名牌,一線品牌/牌子,十大傢具品牌)
7、月星 (中國名牌,十大傢具品牌,華東地區最大家居及流通品牌)
8、鳳凰王 (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十大傢具品牌)
9、全友 (中國名牌,一線品牌/牌子,十大傢具品牌)
10、聯邦 (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一線品牌/牌子,十大傢具品牌)

8. 買舉目印象傢具的來看看吧。做個參考

打12315舉報吧,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二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回,應當按照國家有答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向消費者出具發票等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消費者索要發票等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的,經營者必須出具。

9. 關於肖邦的資料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1810年,弗里德里克·肖邦生於波蘭首都華沙近郊熱亞佐瓦沃拉,同年舉家搬遷至華沙。1816年,肖邦跟隨著名的鋼琴教師Wojciech先生學習鋼琴。1817年,肖邦創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宮殿中舉行的慈善音樂會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1822年,肖邦師從音樂教育家、作曲家約瑟夫·艾爾斯內爾(Józef Elsner),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1826年,中學畢業後,肖邦在華沙音樂學院繼續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爾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

1829年後,肖邦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舉行多場音樂會。1830年,因波蘭起義,肖邦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作曲為生。1837年,肖邦拒絕「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

1848年,肖邦在巴黎舉辦他的最後一次音樂會,並受邀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結核於巴黎的家中去世。

(9)尚邦印象傢具擴展閱讀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1838年2月4日,海因里希·海涅在巴黎《音樂紀事報》上發表文章中,將正進入創作鼎盛期的肖邦稱為「音樂詩人」。這大概是現在肖邦「鋼琴詩人」稱號的由來。海涅絕對是造詞大師。1844年「李斯特狂熱」(Lisztomania)這個單詞也是他造的。

肖邦多以鋼琴曲為主,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感情朴實、手法簡練、題材緊扣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曲調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結構靈活自如。作為著名鋼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細膩、音響華麗、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鋼琴踏板用法獨特。

肖邦的作品精緻卻不矯飾,抒情卻不濫情,憂傷卻不嚎哭,綺旎卻不風騷。聽懂了肖邦的人都能感到他的音樂織體豐厚繁復又晶瑩剔透。深灰色的悲哀襯著寶藍的底色。即使淚水盈眶,淚珠也不落下。

代表作:圓舞曲:《降D大調圓舞曲》、《降A大調圓舞曲》、《降G大調圓舞曲》、《升C小調圓舞曲》;鋼琴奏鳴曲:《第三鋼琴奏鳴曲》、《第一鋼琴奏鳴曲》、《C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夜曲:《降A大調夜曲》、《降E大調夜曲》、《升F大調夜曲》;練習曲:《C小調革命練習曲》、《E大調離別練習曲》等等。

閱讀全文

與尚邦印象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喀麥隆國家電壓是多少 瀏覽:38
優意式傢具 瀏覽:412
廢舊傢具收購怎麼做 瀏覽:383
家居訂單軟體 瀏覽:902
怎麼買中堂傢具 瀏覽:842
淮南市有多少公共維修部門 瀏覽:480
哪個政府部門管維修亂收費 瀏覽:780
江陰先科維修點在哪裡 瀏覽:16
合肥萬和熱水器維修售後服務總部 瀏覽:893
專業的泥瓦維修哪個好 瀏覽:865
筆記本電腦質保過期如何維修 瀏覽:112
潮汕高鐵站哪個站口在維修 瀏覽:656
汽車維修微課視頻教程 瀏覽:596
主板維修用萬用表哪個檔位 瀏覽:293
雅馬哈功放繼電器維修 瀏覽:490
惠州大橋什麼時候維修 瀏覽:508
電路網盤 瀏覽:396
西門子家電合肥哪裡買 瀏覽:519
木板做傢具門怎麼做 瀏覽:863
外面維修手機一般可以包多久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