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佛家居士

佛家居士

發布時間:2022-04-12 10:10:17

『壹』 (佛教的)居士是怎樣的具體要做什麼和普通的信徒有什麼不同嗎

所謂居士佛教或『白衣佛教』,是相對於僧伽佛教而言,指佛教的在家信眾、信眾團體及其領袖人物所影響的或所體現的佛教。其實這種提法是不大嚴密的。大家知道,佛教徒由出家信眾和在家信眾兩大部分構成。在我國,通常將在家信眾稱為居士,即所謂居家修道之士。當年,釋迦牟尼成道後即廣收僧俗男女弟子,並根據當時的實際和佛教發展的需要,對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職責等作了相應的規定。概括而言,僧伽為三寶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攝受、教化居士之責,居士則具有禮敬、供養三寶,護持佛教之責。這種自然的定位和分工,總體來說是既符合佛教發展的實際,又符合宗教發展的一般規律的。一般來說,居士既是僧團教化、引導的對象,又是僧團的僧源所在和生存、發展的支柱。僧伽和居士的互補與良性互動,促進了佛教的全面發展,由此構成佛教的整體形象。古代的佛教教團即包括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男女居士,這其中原無所謂僧伽佛教和居士佛教之分的。
第一條:寺廟內的一針一線,不得取用
第二條:不得摘取寺廟山上之水果
進入佛堂內,應赤足入;穿一般鞋子進堂,當污穢佛堂清潔
第四條:進佛寺,不得由中門入,當從旁門入
第五條:進入佛堂內,不得高視佛面,當即低頭即作禮拜,更不得蹓躂作觀賞態,東張西望
第六條:於佛堂內不得大聲談話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
第七條:於佛寺內勿隨地吐痰或隨地擤鼻涕
第八條:入佛堂拜佛繞佛可得五種福德
第九條:寺廟內用食,當得捐獻
第十條:一枝法杖倚壁,證果全失
第十一條: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禮拜
第十二條:入寺廟,服裝要整潔樸素
第十二條:入寺廟,服裝要整潔樸素
第十三條:勿讓小孩在佛堂內奔跑嘻戲
第十四條:入佛寺不可大聲說話
所謂居士佛教或『白衣佛教』,是相對於僧伽佛教而言,指佛教的在家信眾、信眾團體及其領袖人物所影響的或所體現的佛教。其實這種提法是不大嚴密的。大家知道,佛教徒由出家信眾和在家信眾兩大部分構成。在我國,通常將在家信眾稱為居士,即所謂居家修道之士。當年,釋迦牟尼成道後即廣收僧俗男女弟子,並根據當時的實際和佛教發展的需要,對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職責等作了相應的規定。概括而言,僧伽為三寶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攝受、教化居士之責,居士則具有禮敬、供養三寶,護持佛教之責。這種自然的定位和分工,總體來說是既符合佛教發展的實際,又符合宗教發展的一般規律的。一般來說,居士既是僧團教化、引導的對象,又是僧團的僧源所在和生存、發展的支柱。僧伽和居士的互補與良性互動,促進了佛教的全面發展,由此構成佛教的整體形象。古代的佛教教團即包括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男女居士,這其中原無所謂僧伽佛教和居士佛教之分的。

不過,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和社會的發展演化,居士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佛教界對居士的地位及其作用的認識與態度也產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概括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古以來,居士即占佛教徒的絕大多數。尤其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國家和地區,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中都有居士,其中包括眾多有權勢、有財富、有學識、有能力的人物,諸如帝王將相、富商巨賈、碩學鴻儒、能工巧匠等等。雖然他們在佛教界一般不居領導地位,但他們往往比僧人的影響力更大。

(2)佛教在傳播與發展過程中,面對各種異質文化和不斷發展的社會文明,自身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突出地表現在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三期佛教的形成,由此也使僧伽與居士的關系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部派佛教中,從《阿含經》及有關律典不難看到許多長者居士行善積德、修行證果的事例,從中也反映出佛教界適應時代、適應社會、入世度生的傾向,表明居士的作用和影響增強;而在從大眾部發展起來的大乘佛教中,反映以居士身行菩薩道、成聖成賢的內容就更多了,如《維摩詰經》、《勝鬘經》、《華嚴經》、《法華經》等經中的維摩居士、勝鬘夫人、善財童子、龍女等都是備受稱道的『居士』典型,他們的地位似乎遠在作為僧伽象徵的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之上,從而極大地鼓舞了廣大居士積極修證佛法、弘法利生的熱忱。這一方面是大乘佛教重視心法、積極入世、超然於形式和教條的思想境界的體現,同時也是現實生活中居士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強的反映;至於密乘佛教則進一步在修法實踐上圓融世出世法,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形式上都打破了僧俗的界限,從而給傳統的僧伽與居士的定位和分工帶來極大的沖擊。

(3)隨著佛教在各國各地區的傳播和社會的不斷演進,僧人在持戒、求學、修法、管理寺院乃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經常會遇到與他們的先輩們大異其趣的境況,尤其是在中世紀以至近代,許多僧人越來越難於保持戒律上的完美、學識上的權威,難於避免修法上的走樣、日常生活的俗化,因而自信心降低,或屈從於王權和世俗勢力,或遁入山林不問世事。而自身修養的不足及與社會和廣大民眾的疏遠,又使這些僧人對社會問題及民眾的疾苦缺乏了解,變得冷漠,很少能給信眾做出表率並予以積極的適當的指導。與此同時,廣大民眾的知識日開,自我意識增強,對佛教和僧人的神秘感及盲目信仰減少,對僧人的修養、學識與處世能力要求卻越來越高。這一切都使僧人的社會地位下降,影響力日形減弱。明清以至近代這種情況更加凸顯。這樣一來,居士界紛紛起來弘揚佛法,在進行自我教育的同時,還以不同方式幫助和促進寺院及僧團的自身建設,糾正其種種弊端,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正是由於居士的地位與作用的不斷增強,『居士佛教』的觀念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至少在近代我國就已有了『居士佛教』的提法。其實,在歷史上,每當僧人素質趨於低下或過於世俗化、僧團變得日益腐敗之際,佛教必然處於衰微或外強中乾的狀態,一遇變故便岌岌可危。此時社會上常會出現一些大心居士聯合某些高僧奔走呼籲,採取各種補救措施以挽救法運,往往效果十分顯著,令人們對居士的作用不能不刮目相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近現代佛教的復興和恢復,一些正信的大心居士的確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例如在晚清,我國寺院眾多,僧人隊伍龐大,但素質普遍低下,毫無生氣。在西風東漸、國難當頭之時,僧界幾乎成了眾矢之的,寺廟往往成為魚肉的對象,佛教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幸有楊仁山為代表的居士界精英大量刻印流通佛經,創辦新式的佛教教育,宣講佛學,提出革新佛教的種種方案,在政界、學界、教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由此形成了一支獨立於佛教傳統僧團之外的令人矚目的居士弘法隊伍,一些人藉此提出了居士也能住持佛教的主張,『居士佛教』這種比較時髦的提法亦應運而生。對此,當年在教界還引起過一番論戰。有趣的是,時隔半個多世紀,佛教事業獲得全面發展,各級佛學院遍地開花,開辦已有十幾年,培養出了大批僧才,僧伽素質已非昔日可比的今天,仍有人提出中國佛教應走居士化道路的主張,這本身就值得教界同仁的深思!

(二)我國『居士佛教』的一般特點。

在佛典中,一般將聞法向善的僧俗弟子統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其中歸依佛法僧三寶的在家信徒稱為優婆塞或優婆夷。這是梵語的譯音,翻譯過來就是『近事男』或『近事女』,意思是親近事奉三寶的人。在我國,這種稱呼一是比較抽象,二是給人感覺地位『低下』,因此多用於書面文字中。而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稱謂是『居士』,意思是居家修道之『士』。這同『和尚』一詞一樣,是一個令人起敬的稱謂,然而用得濫了便失去了其應有的尊嚴。不過這倒頗能反映漢族地區在家信眾的實際,即無論是受過三歸或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的還是未受過任何戒的,只要於佛教中行善積德的往往都被稱為居士。因此佛教中居士的對象是比較廣的,存在很大的差異,值得研究。當然本文所說的居士特指至少受過三歸的在家佛教徒。

要認識我國的『居士佛教』,首先須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漢傳佛教的一些特點:早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前,華夏社會就已具有高度的文明,是一個比較專制的社會。人們重視人倫道德,崇尚自然,具有現世主義傾向;敬祖先,祀鬼神,對於宗教多抱有實用主義態度。佛教雖然本質上是出世的,但作為一種宗教,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信仰),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社會實體,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因此上述的國情(因緣)都極大地影響了佛教在我國的發展狀態及所扮演的角色:大乘佛教思想理論受推崇,卻未能成為國教;譯經著述汗牛充棟,八宗並峙,然禪凈二宗獨盛;山林佛教和鬼神信仰並存;精英佛教與民俗佛教並行。與此相對應,我國的『居士佛教』表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1)人數眾多,分布領域廣泛。在我國傳統的儒釋道三教中,佛教信眾占絕大多數,即從當代的五大宗教來看,佛教徒也是最多的,其中又以居士佔多數,各行各業都有。在中國佛教近二千年的傳播過程中,他們恭敬、供養、護持三寶,出資出力,在建寺度僧、塑像印經、興辦慈善公益事業、實踐並弘揚佛法乃至維護佛教界的合法權益等方面默默無聞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社會影響極大。

(2)信仰虔誠,但追求各不相同。中國人朴實善良,面對頻繁的天災人禍和長期的封建壓迫,內在的宗教需求十分強烈,佛教的弘傳給了他們很大的精神滿足。就大多數在家信眾尤其是人數較多的女居士來說,信仰是相當虔誠的,但相當多的人信佛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迷信色彩,不少人抱有實用主義或功利主義傾向。

(3)社會精英人士較多,如政界、學界、文化界乃至商界的居士,一般文化程度較高,對社會比較了解,有各自所在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相當的社會地位,對佛教界的貢獻和影響較大。

(4)整體素質不高。多數居士對佛教的教理缺乏必要的認識,許多人學佛往往停留在燒香磕頭、吃素念佛、參加法事、做功德的層面上,感情色彩甚至迷信成分較濃。這一方面緣於中華民族強烈的現世主義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佛教文化的確博大精深,而僧人們在宣講弘揚方面的工作做得太少的緣故。

(5)居士間的各種差異極大。佛教是提倡眾生平等的,所收弟子來自方方面面,因而居士間的各種差異極大,如廣泛存在的身份差異、文化差異、貧富差異、城鄉差異等等。這些差異不僅影響到他們對佛教認識上和需求上的差異,還多少關繫到他們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發揮,於是出現了精英佛教和民俗佛教並行的局面。當然上述各種差異在僧伽中也大量存在,但畢竟小得多。

(6)自身缺乏約束機制,對僧伽不能實行有效的監督。佛教是一種強調自我覺悟的宗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此對於背景極不相同的作為佛教外護的在家信眾的要求並不高,何況相對於家庭和謀生來說,信佛及弘法通常只是許多居士的業余『愛好』。居士與僧伽不同,他們至少在外在的表現上與非佛教徒沒有明顯的差別,居士團體的結合一般也比較鬆散,相互間缺乏約束激勵機制。從這些方面來說,居士是很難代表和住持佛教的。另外,我國是一個存在多元文化的國家,民眾乃至國家對僧伽和寺院的認識、態度和要求存在較大的差異。在這種背景下,居士不可能像一些南傳佛教國家的居士那樣,一方面對僧伽禮敬供養有加,同時對僧伽的行為規范實施有效的監督,以促進其信仰對象的純潔完善。不僅如此,由於一些居士素質不高,往往不自覺地做了一些不利於僧團建設的事情。

『貳』 佛教里的居士是什麼職位,

所謂居士佛教或「白衣佛教「,是相對於僧伽佛教而言,指佛教的在家信眾、信眾團體及其領袖人物所影響的或所體現的佛教。

其實這種提法是不大嚴密的。大家知道,佛教徒由出家信眾和在家信眾兩大部分構成。在我國,通常將在家信眾稱為居士,即所謂居家修道之士。

佛教對在家信眾尊稱為居士的由來,應該是出自《維摩詰經》,《維摩詰經》稱:「維摩詰,居家學道,號稱維摩居士」。

維摩詰居士是東方阿閦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度化眾生,所以後來就一直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學佛弟子,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含義了。

(2)佛家居士擴展閱讀

居士佛教影響大

1、自古以來,居士即占佛教徒的絕大多數。

尤其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國家和地區,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中都有居士,其中包括眾多有權勢、有財富、有學識、有能力的人物,諸如帝王將相、富商巨賈、碩學鴻儒、能工巧匠等等。

雖然他們在佛教界一般不居領導地位,但他們往往比僧人的影響力更大。

2、隨著佛教在各國各地區的傳播和社會的不斷演進,僧人在持戒、求學、修法、管理寺院乃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經常會遇到與他們的先輩們大異其趣的境況。

尤其是在中世紀以至近代,許多僧人越來越難於保持戒律上的完美、學識上的權威,難於避免修法上的走樣、日常生活的俗化,因而自信心降低,或屈從於王權和世俗勢力,或遁入山林不問世事。

而自身修養的不足及與社會和廣大民眾的疏遠,又使這些僧人對社會問題及民眾的疾苦缺乏了解,變得冷漠,很少能給信眾做出表率並予以積極的適當的指導。

與此同時,廣大民眾的知識日開,自我意識增強,對佛教和僧人的神秘感及盲目信仰減少,對僧人的修養、學識與處世能力要求卻越來越高。

這一切都使僧人的社會地位下降,影響力日形減弱。明清以至近代這種情況更加凸顯。這樣一來,居士界紛紛起來弘揚佛法,在進行自我教育的同時,還以不同方式幫助和促進寺院及僧團的自身建設,糾正其種種弊端,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叄』 佛教居士是什麼意思/佛教居士是什麼意思

佛教居士是居家學佛之士,是正式辦理三皈五戒,在家學習佛法的佛弟子。梵語優婆塞,就是男居士,又譯作近事男;優婆夷,就是女居士,又譯作近事女。都是受持三皈五戒的在家佛教徒。

『肆』 佛教中什麼是居士

居士:本指正式受過戒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現泛指所有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男性叫優婆塞即男居士,女性叫優婆夷即女居士。

居士戒律:

1、五戒(在家生活):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八關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為不淫),還有:過午不食、不坐高廣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3、十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4)佛家居士擴展閱讀:

一、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

1、信具足:對佛教,首先要有正確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

2、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或者不妨於五戒之外,可以另於每月陰歷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受持以一日一夜為期限的八關戒齋,所謂八關戒齋,是指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為不淫),還有過午不食、不坐高廣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3、施具足:施的內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師長、三寶;以悲憫心布施孤苦、貧病;以公益施捨促成社會大眾的福利。

4、聞具足: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見,並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話,那就必須從聞法入手。看經也是聞法之一。

5、慧具足:這是對於真諦的體會或領悟,也是從聞法的精進實踐而得的一種實證經驗。

二、釋迦牟尼成道後即廣收僧俗男女弟子,並根據當時的實際和佛教發展的需要,對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職責等作了相應的規定。概括而言,僧伽為三寶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攝受、教化居士之責,居士則具有禮敬、供養三寶,護持佛教之責。

『伍』 什麼叫佛家居士

「居士」是梵文的譯音。在古印度是指「居財之士」。在佛教中是指在家修道而受過「三規」(歸佛、歸法、歸僧)「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人。

『陸』 居士和佛家弟子有什麼區別

居士也是佛家弟子的一部分,沒有出家的佛家弟子稱居士,已經出家的佛家弟子稱僧尼。

居士,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稱。廣義上所有皈依佛門的信徒(包括居士)都通稱佛家弟子。出家的僧尼,即和尚與尼姑。
1,居士一詞,最早出現於《禮記·玉藻》:「居士錦帶。」 鄭玄 註:「居士,道藝處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稱謂,佛教傳入後,被用翻譯入佛經,形容在家修佛的人。佛教「在家居士」修行時的事項主要包括: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持齋、修行菩薩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2,「和尚」原來是從梵文這個字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狹義上,和尚即被認為是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
3,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國對比丘尼的俗稱,略不合佛教規儀,是結合中國民俗產生的稱謂。佛教稱謂亦稱為「尼」。例:出家為尼,落發為尼同時也是比丘尼的俗稱。女子出家後受過具足戒者。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比丘尼是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眾、七眾之一。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苾芻尼、備芻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除饉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尼僧。現在的尊稱應為:「法師」,表示尊其佛法造詣高深。

『柒』 請問怎樣成為佛教居士有哪些步驟成為居士後要做些什麼

南無阿彌陀佛,師兄好。希望您耐心看完。

成為佛教居士需要去寺院受 三皈依。受完三皈依這個儀式之後,便是一個正式的佛教弟子了,又稱居士。皈依,就是歸向,歸屬的意思。三皈依,也就是在您歸屬佛教時,需要遵守的三條約束。這三條在您皈依的時候,寺院師父應該會帶著您念出來。

一 自皈依佛,寧捨身命,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
(皈依佛教後,僅以佛教為信仰,不可信仰道教基督教等)
二 自皈依法,寧捨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典籍。
(皈依佛教後,只相信佛教典籍才能幫自己究竟解脫)
三 自皈依僧,寧捨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徒眾。
(皈依佛教後,不可皈依道士或神父等其他修行人)

然後還要發四個大願,又叫四弘誓願,也是皈依的時候要念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每個寺院都可以給想皈依的人皈依,皈依儀式一般都是農歷的 初一 和 十五。當天去,當天皈依完,就可以回家了。也不用提前去寺院住,早點趕在皈依法會開始前到寺院填表排隊就行。帶上一張自己的證件照,照片大小,您可以打當地114查詢您要去皈依的寺院的電話,咨詢一下寺院要求相片的規格大小即可。要注意的是,這里講的皈依,並不是皈依哪個人,也不是皈依哪個師父或哪個寺院,而就是您本人皈依整個佛教,成為佛教弟子意思。皈依後會給您一個法名,類似:印蘇,妙明這樣的法名,會跟您的照片一起,出現在您的皈依證上。

成為居士後,就是佛的弟子了,為了要謙卑,也不要自稱居士。居士之間,無論年齡大小,性別男女,都以「師兄」相稱。既然是佛的弟子,就要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成為居士後,因為是佛的弟子,所以那些護持佛法的護法神們,天人們,也會跟隨著您,護持著您。而您自己平時,也最好念一念佛,誦一誦經,常去寺院,或在家中,禮拜佛像等等。總之盡到一個佛教徒應盡本分。

有些初學者誤認為皈依就是出家,其實不是。皈依也不受戒。您皈依的時候,並不會同時讓您受五戒(殺盜淫妄酒),皈依就是證明自己成佛教弟子而已。受五戒還有專門的受戒儀式,還要穿受五戒有關的衣服(曼衣)。所以皈依是皈依,受五戒是受五戒,這是兩碼事。。。只是說我們皈依的人,應該依照五戒來嚴格要求自己而已。要真正想受持五戒,還要重新參加受五戒的儀式,這在皈依儀式中是沒有的。

希望師兄早日皈依佛門!成為一名正信虔誠的佛子~ 南無阿彌陀佛

『捌』 六一居士青蓮居士香山居士東坡居士易安居士是誰佛教居士是什麼

青蓮居士:李白。
東坡居士:蘇軾。
易安居士:李清照。
六一居士:歐陽修。
香山居士:白居易
佛教居士是指在家學佛修行的人,在家學佛稱居士,出家學佛稱和尚。紹興佛教居士林:雲門寺距紹興城南15公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歷代有不少文人學者和佛門高僧來此寄寓或游歷,是一處集宗教、文化、游賞於一體的古代文化勝地.

『玖』 佛教里講的"居士"是什麼意思

居士,梵語為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在家修行人的稱謂,如蘇軾自稱東坡居士,唐伯虎自稱六如居士。

閱讀全文

與佛家居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對國家電網了解多少 瀏覽:415
溫州市洗衣機維修點 瀏覽:829
徐州小家電維修店 瀏覽:496
板式傢具工廠怎麼投資好 瀏覽:477
振盪電路難題 瀏覽:825
雨布希么材料防水 瀏覽:846
國家電網是什麼規模 瀏覽:149
軌間電路 瀏覽:787
上海法拉利售後維修 瀏覽:589
電路板時延 瀏覽:663
防水褲套下滑怎麼改善 瀏覽:123
武漢硚口家電維修改裝 瀏覽:506
陽台無窗怎麼做防水 瀏覽:932
客廳木頭傢具如何搭配枕頭 瀏覽:79
電視櫃維修視頻 瀏覽:549
電路原理簡稱 瀏覽:188
保定哪裡有培訓維修家電的學校 瀏覽:948
手繪小傢具 瀏覽:812
在微信上問傢具多少錢如何回答 瀏覽:794
匠香傢具 瀏覽: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