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觀自再傢具

觀自再傢具

發布時間:2022-04-08 19:57:12

㈠ 曲木傢具那家最好

曲木傢具我聽朋友介紹一家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龍江的好像叫觀自在曲木家居的做得專不錯,是環保的屬產品,其實我認為當下能做環保的廠家已家很不錯了,因為注重健康的企業我想不必擔心質量安全的問題了,質量肯定也會做得好。

㈡ 學生向老師請教: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請問(...

母音老人(心經決隱):
觀自在菩薩。
佛舉出觀自在菩薩作為我們修行人的典範,要我們向觀自在菩薩學習。這部經為什麼用『觀自在菩薩』這個名字,而不用『觀世音菩薩』呢?這是兩位菩薩嗎?不是。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是以果地功德為名,觀世音是以因地法行為名。因為觀世音初期修行,是從耳根圓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島上聽漲潮落潮的聲音,追問自己這聽見聲音的是誰?聽不見聲音的又是誰?這即是用耳根聽海潮音而圓證菩提的修法。
講到海潮音,整個佛法都可以說是海潮音。一因佛對眾生說法是根據眾生的機緣、眾生的根基而說的,能深能淺、可高可低,就像海潮有漲落一樣;二因佛法如大海,汪洋浩瀚,波瀾壯闊,勢不可當。漲潮時,雷霆萬鈞,聞者喪膽;落潮時,風平浪靜,聲息毫無。
人們往往認為聽到了聲音是有聞,沒有聲音的時候是無聞。其實,有聲音時你聽到了聲音,沒有聲音時,你同樣也聽到了,你聽到的是沒有聲音。如果你沒有聽到,你怎麼會知道沒有聲音呢?就像我們的眼睛,看見東西了,就說是見到了。瞎子看不見東西,就說是看不見。其實,他不是不見,還是見了,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見到了黑暗也是見。這就是我們的見性和聞性的作用,它是永遠不壞的。至於有光無光、有聲無聲,那是色塵和聲塵,不關見性和聞性的事。塵有生滅而性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能夠見色是我們的眼根——眼球完好無缺、能起作用之故。眼球壞了,雖不能照見色塵,但見性還在。猶如電燈泡,燈絲斷了,燈泡不亮,但還是有電,不能說沒電,只是電燈泡壞了。如果換個好的燈泡,它還是亮的。所以,不能住在相上。見光是見,見黑還是見。聽到聲音是聽,聽到沒有聲音還是聽。

觀世音菩薩就從耳根聽聞上悟了道。海水漲潮時,潮聲生;落潮時,潮聲滅。潮聲是有生有滅的,但能聽聞的自性無生滅。正因為它不滅,所以才聽到有聲和無聲。能聽聲音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它是亘古常存的。反聞聞自性,不跟著聲音跑,叫作迴光返照,即觀照。用觀照世間的聲音,參究聽見聲音者是誰?聽不見聲音者又是誰?就像禪宗所參的一句話頭:『念佛者是誰?』究竟是誰呢?就是自性,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性,一切處都是它的作用。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性在何處?』婆羅提尊者說:『性在作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提,在足運奔。』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見性並不難,當下一覺悟。噢!原來這一切作用就是我們的靈明覺性!這就是佛性!然後就保護這個佛性,時時刻刻地觀照,除盡習氣,方能究竟成佛。觀世音菩薩在因行之中,由反聞自性,從耳根下手用功,圓成了無上道。同時,在因中發大願,凡有眾生受苦時,聞其苦聲,即以相應之法緣解脫其苦惱,即世間所謂『聞聲救苦』。『觀世音菩薩』是由觀照這個娑婆世界上的聲音而命名的。

『觀自在菩薩』是以果號命名的。『觀』,我們剛剛說過,一切現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們明見了佛性,就時時刻刻地觀照。『自』,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們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認識它,真實不疑了,這就是見性,就是我們的本命元辰,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在』,見到性後,不迷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圓覺經》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時才算是真修。你時時刻刻綿密保護這個性體,時時刻刻觀照這個本來,令它在本位上不動搖,不為客觀環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不隨環境轉,時時刻刻長養聖胎,勤除習氣。待習氣消盡,我執、法執也都了了,分段、變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見性以後的修行主要是除習氣。所謂習氣主要是五蓋,五種遮蓋自性光明的烏雲,即:財、色、名、食、睡。

財,就是要發財,要鈔票,貪得無厭。『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小至投機取巧,貪佔便宜。大到貪污受賄,牟取暴利,坑蒙拐騙,不擇手段,無視法律,不惜犧牲別人、集體、國家的利益以滿足自己。

色,就是一切色相,不僅是男女之色,其他一切飲食起居,乃至聲色犬馬之好、穿著打扮等等,都包括在內了。

名,就是喜好名譽。人家拍你的馬屁,給你說好聽順耳的話,你心裡就美滋滋的,高興歡喜,哈哈而笑。如若指出你某種缺點過錯,說你某些做法不對,說法不妥,影響不好等等,你就不樂意了,就坐不住了,就光火、發脾氣。有很多已成名的人,還是這個樣子。更有沽名釣譽,假作偽善的惡劣行為,這都是習氣。

食,就是飲食。嘴巴饞,貪求美味佳餚。豬、牛、羊肉吃夠了,還要吃海鮮;家禽味吃膩了,還要吃野味。為了滿足自己的口味食慾,不惜殺生害命,造業受報。

睡,就是睡眠,其實這是昏迷。一個人如果每天睡眠八小時,一天時間就睡去了三分之一。有人還午睡,又睡去了兩小時,合起來是十小時。若一個人能活一百歲,四、五十年就被睡過去了。所以說,睡眠也是一道障礙。但我們做功夫的人,要想除去睡眠這個障礙,是不能蠻干硬來的。如果你功夫還沒到,定功還不深邃,若不睡眠,身體就會吃不消、支援不住的。我們做功夫,要隨著定功的增長,於無形之中將睡眠逐漸抵消,這叫做此長彼消。隨著定功的增長,精神逐漸充足,睡眠自然就減少了。慢慢地,定功越來越深,睡眠則會越來越少,乃至睡著的時候也是入定。

說到這里,我們舉一個例子——四祖道信禪師度懶融禪師。懶融禪師是練『不倒單』的,夜裡在石凳上打座,不睡眠。而道信禪師是睡覺的。天亮後,懶融對道信禪師說:『昨夜你睡得很好,呼呼酣聲大震,吵得我坐也坐不穩。』道信禪師說:『你還說我睡得好呢,我一夜都沒睡著。』『啊!你打妄語。酣聲那麼大,呼呼響,怎麼說沒睡著呢?』『假如我睡著了,我怎麼會聽到你身上有兩個跳蚤打架呢?其中一個跌在地上,大腿都斷了,喊「痛呀!痛呀!」吵得我睡不成覺。』懶融禪師說:『哪裡有這種事!我坐在這里一點都沒聽到,你睡得呼呼響還聽到了?』『不信你看嘛!』果然,懶融禪師在石凳下面撿起一隻跳蚤,大腿也果真是斷的。你們看,一個是坐著不睡,一個是躺在那裡呼呼大睡。可是,睡著的竟聽到了跳蚤打架,跳蚤大腿跌斷,跳蚤喊痛,而沒睡覺的卻什麼也沒聽到。所以定功和睡眠並不在外相上。有些人執著在外相上,通夜打坐,不睡覺,不倒單。實際上,他並不是沒睡覺,他坐著睡,還是睡著了。有的人功夫很好,雖然睡在那兒,外相上是睡眠,但是深入禪定了,了了分明,清楚得很,連跳蚤打架都能聽得見。真功夫並不是在外相上好看,而在於心地上是否清凈。

因此,我們修行不要住相,而要在心地上真正用功夫。我們要真正認清楚這個能起作用的萬能體就是佛性,就是我們的本命元辰,就是我們的主人翁。唯有它是真實不虛的,是永恆不變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來不去的。其他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假的。身體猶如一間房子、一件傢具。好的時候用用它,一旦壞了,就要舍棄它。真假認清了,就須時時刻刻保護這個真實不虛的性,在這個本位上不動,對境不迷惑,對境不動搖,對境能起用,這個功夫就是觀照。

我們時時用觀照功夫,除掉我們住相的習氣(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五蓋)。睡覺是習氣,吃飯也是習氣,但除習氣不能硬除,要善除,就是用方便的方法轉移,深入定境,時時常攝在定。這里,我要提醒大家,不要會錯了意,以為坐在那裡不動就是定,於是拚命打座。豈不知坐在那裡不動是死定。死定有出有入,即是有生有滅,有生滅就不能『常攝』。所謂『常攝在定』者,是對境不迷惑、不動搖,這是沒有出沒有入的大定。若功夫未到這一步,那就還須時時觀照,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隨念轉,不隨境遷,這就叫做『觀自在』。

功夫再進一步,圓熟了,這『觀』也不要了,須舍棄掉。有個禪師說過:『無覺無照固是生死,有覺有照也是生死。』如果你痴迷糊塗,隨境遷移、流浪造業,當然是生死。為什麼有覺有照也是生死呢?因為執著在法見、法用上,還有法在,所以還有生死。不過這個生死進一步了,是變易生死。因此,功夫圓熟了,法也要舍掉。即使不觀照,也能牢牢地在本位上不動,這就是『自在』。

功夫再進一步,『自』也不要了。自性天真,本來如此,無須常常顧念它。比如,我叫什麼名字,並不需自己常常提醒,不提醒也不會忘掉。這時,自也不要了,佛性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時時處處都在,這就是『在』。

更進一步,究竟到家,『在』也不要了,無在無不在。觸目遇緣,無非真心顯現;舉手投足,皆是佛性妙用。這樣就完全圓熟了。我們就是要這樣一步步地、時時刻刻地做功夫。所以,觀自在菩薩的『觀自在』三個字,實實在在是我們修行人用功夫的典範。

現在有些人功夫做不上去,就是因為他們用功的方法有問題。

第一,在做功夫的時候,他們不曉得觀照。無論是念佛、參禪,還是修密,都是有口無心。口裡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卻是妄想紛飛。嘴裡叨念著:『念佛是誰?念佛是誰?……』但心裡提不起疑情。咒不停地持著「嗡嘛呢唄彌吽、嗡嘛呢唄彌吽……』但有口無心,不能心念耳聞、時時觀照。這樣用功是不行的!

第二,修法打坐的時候,座上能夠心口相應,用心觀照。但下座之後,就和普通世俗人一樣,隨境流浪,放野馬了,在境界上顛顛倒倒。座下不觀照,這是個大錯誤!座上做功夫,隨便你怎麼認真,都是助行而不是正行,都是助修而不是正修。正修還是要靠座下用功。為什麼這樣說呢?從時間上來看,你一天能修幾座?能修幾個鍾頭?就算能連續坐四個鍾頭,或者多一點,六個鍾頭吧,和一天的時間比起來,所佔的比例也太少了,只佔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時間放野馬、糊塗、著相,那怎麼能成就呢?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修法就是轉換你的心,把你的痴迷之心轉換成覺悟之心,把妄心轉換成佛心。上座的時候,不接觸外境,沒有人考驗你,這是最方便的時候。而下座是接觸外境,是考驗你的時候,看你能否不隨境轉。下座用功才是真正的用功。上座猶如磨刀,這把刀鈍了,就要磨磨它。下座是用刀,要切切東西,看看這把刀快不快,能否透得過境界。你若不用它,怎麼能知道這把刀快不快呢?怎麼能知道座上修法得力不得力呢?只有用了它,發現在境界上還透不過,『哎呀!我這把刀還是不快,還要再好好地用心磨磨!』這樣才能夠更促進你用功。

我們修行,就是要了生死、成佛。所謂生死者,就是著境生心。你著了境,跟著境界跑,就有了生死。若在任何境界面前不動搖,不入這個境,就沒有生死。你不在境界中鍛煉,又在什麼地方鍛煉呢?在空無所有的地方鍛煉是不行的,必須在事境上鍛煉。《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個法界,是修行的四個階段。功夫要做到最後一步——事事無礙法界,任何境界、樣樣事情都透得過,毫無掛礙,才算得上成佛。光是懂點理,理上說得到,事上做不到,那是空口說大話,毫無效果。如果只在座上用功夫,下座不在事上磨練,就不能成就。我們如果真會用功夫,就須在事上鍛煉,要時時刻刻觀照,觀照我們自己的本命元辰,在本位上不動搖,做功夫要時時刻刻這樣做。這就是觀自在。所以說,『觀自在』三個字,是千經萬論之總綱也。

第三,我們作功夫首先是為了明心見性。這個問題前面已經講過了,現在又重復講。一是因為它非常重要。二是修行人往往對它認識不清。所以,有必要再強調一下: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這個作用處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聽了之後,確信無疑、真實肯定,一點不走作,這就是見性!不是除此之外,另有性可見。見性並不神秘、玄妙。

有些人總是把見性和發神通聯系在一起,可嘆啊!他實在不知道什麼叫性,他自己不明白,自以為性是另外一個神奇的東西,而這個實實在在能起作用的太普通、太一般了,他不以為是性,自己胡弄自己,還去胡弄別人,這叫自欺欺人。自己上了當,也叫別人上當。這種人幾時才能出頭,幾時才能了生死呵?!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明心見性和發神通的關系,是先後關系、根本與枝末的關系。先見性,見性之後不迷了,真假認清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虛假不可得。時時刻刻觀照、保護這個唯一真實不虛的本性,在本位上不動搖,時時刻刻長養聖胎,功夫做到習氣都消盡了,神通便不求而自得。所以說,但得本,不愁末。明心見性是根本,在修法中最關鍵、最要緊的。有些人錯把發神通作為明心見性的標准,從而追求神通,正是本末倒置。他們不曉得什麼是根本,只追求枝末,無有是處呵!這些人就是佛說的最可憐憫者。所以,我們修行做功夫,首先就是要明心見性,不要妄求神通。

復次,我們須明白:性不在別處,就在當下,不要向別處去求。因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性時時刻刻都在當人六根門頭放光。我們苟能於前念已斷、後念未起的一瞬間,迴光返照,認取這離念的靈知就是我們的佛性,則當下親見阿爹,何須再向外追求?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今天大家聽到這個說法,能夠深信不疑,就是無上大福報呵!假如還是咬不定,還是信不真,那就要從頭修起。『觀自在』三個字,我們就解釋到這里。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取了其中的兩個字。『菩提薩埵』是梵文的音譯,中文意思是『覺有情』。

眾生都有感情、有情見。感情、情見都是私情,不是大情。比如,父母都愛子女,但是他只愛自己生的子女,別人生的子女他一般就沒有什麼感情了。最近,發生了一樁這樣的事情。一個托兒所的阿姨嫌一個小孩愛哭,於是把他的手腳綁起來,並用個被子壓在他身上,結果,孩子活活給悶死了。如果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她會忍心這樣做嗎?所以感情、情見都是私情,都是壞東西。

『覺』就是覺悟,要覺破這個私情。情見破除了,私情覺破了,就成為『大情』。私情是有情,大情是無情。覺破私情就是『覺有情』,就是『菩薩』。像觀世音菩薩,把世上一切眾生都看作是他的子女,就像父母對自己子女一樣慈悲,聞聲救苦。

菩薩除『自覺』外,還須『覺他』——令他人也覺破迷情,這就是經中所說的『大乘』。乘是量詞,也含騎坐之意。大乘就像公共汽車、火車、飛機一樣,能載很多人。菩薩於覺破自己的私情之後,進一步幫助他人,使他人也覺破世間一切妄情,而超越世間、共證大道。『小乘』就是小坐騎,只能乘他一個人。如聲聞、緣覺,他只願自度,不願度人。不過,等證成四果羅漢,或證成辟支佛時,他也就自慚羞愧,轉小為大,發心救度他人了。猶如我們現在在單位里工作,自己總是自私懶惰,遇事總是退到後面,不肯出力做事。眼看別人竭力在前面做,為大家服務,自己卻不動,難道不感到慚愧、不覺得難為情嗎?所以,小乘修到了四果的時候,自己覺得不對頭,也會向菩薩學習,也會發大乘心,即非但自度,還要度他了。

這里我們要強調指出:菩薩和大乘行者,在初發心時,就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度眾生才學佛修道的。比如,我們看見有人落在海里或江里,一心想救他上來,但是自己卻不會游泳,不懂救生術。即使你跳入水中,也不能把落水者救上來,而且自身難保。所以,只有自己學會游泳術、救生術之後,才能去救人。菩薩和大乘行者在初發心時,就是以發菩提心為務,修大乘法,行菩薩道,以『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為准則,而不是以自了為目的。『菩薩』二字並非指小乘羅漢、辟支佛。天神、鬼道、外道更沾不上邊。

『觀自在菩薩』五個字連起來,是說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法門,返聞聞自性,證到自己不生不滅的聞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證成了涅槃妙果。《楞嚴經》把這個修道的過程說得很清楚:先是『入流亡所』,次是『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最後『空、所空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就證得大自在了。所謂大自在者,就是了脫了分段、變易兩種生死。這兩種生死,在前面講『有餘涅槃』時已經講過,現在就不再多說了。

觀自在菩薩的『觀』是果地圓成的觀,是沒有能觀、沒有所觀的妙觀,是大自在的觀。亦即了脫了分段、變易二死後,真正得大自在了。所以,佛用『觀自在菩薩』這個果號來啟迪、教育我們:要想真正修成佛,既不能向小乘(聲聞、緣覺)學習,也不是向小菩薩(權乘菩薩)學習。菩薩有很多階位:十信位菩薩、十住位菩薩、十行位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等等,有這么多層次的菩薩,而觀自在菩薩是已經證成妙果的大菩薩。佛要我們向觀自在菩薩學習,時時刻刻用觀照功夫,以此下手用功修行。

為此,我們先要了悟。了悟什麼呢?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萬能體就是我們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我們要透過這些法相,透過這些作用,而見到我們的性體,這就是明心見性!所謂明心者,明了心不可得,明了心是法體的妙用;所謂見性者,明悟並確信性是一切妙用的主人,性是一切法相生起的萬能體。然後,我們就時時刻刻地觀照這個妙體,在本位上不動搖,不被物境所轉換。《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說的就是理悟後保任除習的修行次第。

古代禪宗大德有一首詩,說得很好:『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幽,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心隨萬物轉』,意思是說,我們的心隨著萬物生起種種的妙用,這就是應緣接物。事情來了怎麼解決,工作來了怎麼完成,我們心裡都明白,絲毫也不糊塗。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這句話誤解了,這里不是指心有所住。

『轉處實能幽』,幽者,幽靜不動也。轉雖轉了,雖然起念應付種種的事情,但內心卻是不動的——心裡並沒放著這個事情,就像不是自己在應付,而是別人在應付一樣。孔老夫子講:『廢心勞形。』意思是,雖然形體在勞動,但心並沒著在上面。這句話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觀照不可。如果沒有觀照,這個心就會隨著物境轉,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牽制住了。我們修行就是要不為物境所轉,相反,還要轉物。我們有了某個東西,就利用它,而不要為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來喝水,有熱水瓶即用來保暖,但不為它的得失所轉,不因它而生喜、愛、憂、惱之情。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也不要費盡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為了取得這些東西而損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為物所用了。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麼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無所住』心,這個心不要停留在什麼事物上。正起念時也不見有念可起,起念之後,如鳥過長空,毫無痕跡。盡管在做事,盡管應緣接物,內心一無所住,毫無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應如斯盡責地做,有什麼驕傲誇耀的;失敗了,也不憂惱,因為自己並沒有馬馬虎虎、敷衍塞責、應付了事,而是竭盡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後只要改正錯誤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順利地圓滿成就,總會有失敗的時候,失敗了也不要煩惱憂愁。應該仔細、耐心地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接受教訓,改正錯誤,爭取下一次成功。『失敗乃成功之母』嘛。心裡總是坦坦盪盪、清凈無染,這就是『轉處實能幽』的精義。

『隨緣識得性』,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做一切事情都要隨緣,隨緣則起妙用,反之則會起種種煩惱。比如,一個很有才乾的人,一時得不到適當的工作,不能發揮其才能,此時也毋須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職工作就是了。日久,他的才能自會被大家賞識,而遷任更適當的工作,發揮其才能。假如因不滿本職工作而煩惱,則烏雲遮住了光明,真性就顯現不出來了。又譬如,工作職位升高,就高興歡喜;職位下降,就憂傷煩惱,這都是凡夫俗子的見地與心態。我們學佛的佛子就不應該有這樣的見解,一切都要隨緣,因為升、降都是為大眾服務,不可為個人的利益考慮。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只有隨緣起用,無所執著,才得真實受用。

前面已反覆講述,性不在別處,即在當下作用處。它沒有隱蔽,沒有遮藏,也沒有隔斷。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平時妄念紛飛,固不識它,即當無念的千鈞一發之機,也往往被滑過去了。在你隨緣做事起作用之時,如能回光一瞥,『這起妙用的是誰?』當下猛著精彩,一把抓住,則參學事畢了。因為性無間隔、斷續,而事有間隔,念有斷續。學人苟能於前念已斷、後念未起時,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個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當人的佛性又是什麼?!一旦認識了本性,不再著相,隨緣起用,則大事畢矣。這就是『隨緣識得性』。剛才解釋第二句時,我們說了心無所住。大家當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隨前念、物境跑,才談得上無念功夫。倘若你果真能夠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但是,學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就在物境上盤旋不停,住在上面了。這是修行的一個大障礙。怎麼辦呢?那就須時時刻刻觀照,在事境中鍛煉,隨緣起種種妙用,將住境、著相的惡習漸漸除光,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動,而究竟成佛。

第四句是『無喜亦無憂』。就是說,如果因緣很順,事情做得很圓滿,我們也不喜;如果因緣不合,事情沒做好,我們也不憂。因為一切事情都是假相,本來無有得失。而且所做之事都是隨緣起用、恆順眾生、利益群倫的,非為私利。復次,我們作事已竭盡全力,沒有絲毫馬虎,成不居功,敗也於心無愧,坦坦盪盪,大機大用,不喜不憂,不取不舍。觀照功夫做到這種地步,觀照就不要了,從而更上一層樓,進入無功之用,到達無為之地了。這時真性時時刻刻現前。《六祖壇經》雲:『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掄刀上陣,亦得見之。』掄刀上陣之時,性命在呼吸之間,也無絲毫慌亂,但明見真性在起作用;縱或為國捐軀,殺身成仁,亦無所謂,因真性是不生不滅的。小乘聖人則不理解這一點,他們認為:哎呀!這不又進入生死輪回了嗎?他們不曉得,要成佛,須到六道中度眾生。你不入生死,六道里的眾生怎麼度啊?而且,入六道實無六道可入,身相有生滅,而性無生滅。所以,我們無須妄念紛紛,煩惱重重,只要胸懷坦盪,隨緣任運,逍遙自在就是了。我們若能照這四句詩做去,就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了。

我們還要強調說明一下:從觀照而證到自己本來面目後,還要常常保護它,即宗下所謂『牧牛』的功夫,把其野性去掉,直至調養得溫馴,毫無走作了,就不再看住它,而放任其自由了。保任功夫是兩個階段,保是保守,任是放任。保守功夫圓熟之後,才能放任。功夫不圓熟,還是要保,還不能放。我們要弄清楚,保和任是兩回事。

綜上所述,佛教無論任何宗、任何法門的修持,都離不開觀照。可以說,觀照是學佛成道的唯一途徑,是能否明心見性、能否修持成就的關鍵。但是,初修者往往理解不了觀照,不知從何下手,往往是以肉眼觀看一切,以妄想分別一切。結果是認妄為真,被境所迷,隨境而轉,墮於煩惱流中而不得自在。觀世音菩薩由於修耳根返聞功夫,照破物、我、法皆空,了悟了本來面目,親證了實相,斷除了我執、法執,了卻了分段、變易二死,從而得大自在。故《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種用耳根入觀的方法是修道最易成就的妙法。佛在《楞嚴經》上也說,觀世音菩薩由耳根修起,觀於聞性,啟觀照般若之用的修行方法,是最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修行的法門。我們若能明白觀世音菩薩修行方法的義理,依之實行,是極容易收效的。所以,我們在講『觀自在菩薩』這句經文時,對觀世音菩薩的修證方法,特別是觀照功夫講得比較詳細。大家若能把『觀自在菩薩』這句話的義理弄清楚,就等於明白了《心經》的真正意旨所在,就真正得到《心經》的勝義,從而受持《心經》,得大受用、大利益了。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行,讀作heng(恨)音,這里是作名詞用,意思為功行,道行。深,不是深淺的深,因為深淺是相對的,是有限量、有邊際、有分別的。這里的深,是甚深廣大之意,連深也不可得,因遍果滿,一切無礙。『行深』意思是說,觀自在菩薩道行甚深廣大、圓滿無礙。『般若波羅蜜多』,在講解經題時已講過了,意思是觀自在菩薩啟用眾生皆具有的無上般若妙智,照破了無明,以通世法、出世法圓融無礙的真智與真理契合,消盡我執、法執,了卻分段、變易二死,到達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真正大自在了。小乘聖人雖然有智慧,但不是究竟的大智慧,般若不圓,他們只了了分段生死,而未了變易生死,不能說是般若波羅蜜多。

㈢ 一心信奉佛的我遇到不信佛的丈夫,還惡口罵人,油鹽不進怎麼辦

頂禮各位善知識,我們學佛,會遇到種種障礙,那麼這種障礙是誰製造的呢?是我們自己,自己製造障礙迷惑自己。當我們想要突破障礙,應該怎麼辦,應該向自己的內心深處看,不要向外看。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結果如何,度一切苦厄。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內心: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法是心法,不從外得,但是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樓主,佛像供養在哪裡無所謂,前提是什麼,你要有足夠的真誠心,恭敬心,感恩心,心凈則佛土凈。要盡量的寬恕眾生,恆順眾生。一樓說的方法很好,但是呢,不太適合樓主的情況,為什麼,如果那樣這一天什麼都不要做了,樓主跟本就做不到啊,丈夫反對。我也念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部一個半小時,三部?呵呵。所以,要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樓主,您可以,念心經,很短,做用很大,再加上一句阿彌陀佛,做飯時可以念,洗衣服可以念,掃地也可以。丈夫發脾氣你對他微微一笑,心裡阿彌陀佛。相信你的生活會好很多的。好了,末學在此斗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各位善知識批評指點QQ573350687阿彌陀佛

㈣ 彎曲木,膠合板做的傢具可以放在浴室里嗎有防水環保的彎板嗎求指教。

當然可以啦,上次我在廣州家展見證了一間叫觀自在(善仁)家居曲木有限公司的做法,把彎曲木,膠合板塗上防水的彎板,很多的人都見證了這個做法,有防水環保彎板,觀自在幫到你!!地址在:佛山龍江大壩工業園金魚路5號!!

㈤ 求助!這是哪個品牌的辦公傢具

這款傢具的原型是震旦的觀自在系列,屬於開放漆工藝.
現在很多廠家都能仿製出外觀,但是受工藝設備限制,很多小廠只能作出封閉漆效果.質感會大打折扣

㈥ 新中式前十位傢具的品牌

新中式傢具的品牌非常多,除了選擇安全的大品牌,還應該注意:

1、木材含水回率:購買新中式實答木傢具時需要檢查傢具內木材的乾燥程度,以確定木材的含水量。高含水量的傢具易於變形和取樣。購買時,木材的含水量不應超過12%。

2、傢具結構:各部位所用材料是否合理,結構件不得有腐朽、結疤、開裂等缺,形狀、尺寸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是否牢固、安全。此外,我們還需要看看傢具內部是否干凈,是否有毛邊。

3、觀察細節:實木傢具首先要看的就是木紋疤結,看相同位置的正反面木紋是否一致,是否有一定的光澤度,拼版傢具是否整塊打造,沒有色差,很規矩的木頭往往不是純實木。板式傢具看封邊,封邊不好會有有害物質釋放。

」尺素風吟「傢具在不斷運用高新科技提升產品質量、功能的同時,更注重產品的設計風格,款式及品牌的獨特個性。融合古典與前衛、現代與時尚、生活與情趣,用嶄新的設計思維和科技手法為您締造出經典的生活精品。

㈦ 出售二手房流程及注意事項

流程:

一、議價:

出售房子時,若有買方意願出價,一定會向您殺價。因房價不像一般的商品能算出成本,價錢高低取決於『消費者的認定』與『市場的銷售行情』,所以『些許』預留殺價空間,給買方去發揮~~。

二、付訂金:

若雙方決定好房,直到買下房,須先付訂金。訂金是確保契約覆行,交付賣方的金錢,具有契約上的效力。您收下訂金後,若買方反悔,您有權沒收訂金,反之若賣方反悔,則須加倍退還。

三、簽約:

下訂金之後1星期左右,買方必須准備:

1、印章

2、身分證

3、訂金收據,和賣方簽訂房屋買賣契約,確定買賣銷售,並付簽約款

七、付尾款 ( 過後10至15天內 )

將剩餘房款付清,向銀行貸款來支付尾款,也可直接將貸款撥入賣方的帳戶,並完成過戶、交屋手續。

注意事項:

簽約注意三點

一、將房屋狀況和權利告知買方,最好寫在合同中;

二、提供「三項證明」,即:有共有人須提供房屋共有人同意出售的證明,如有抵押,則提供已經書面通知房屋抵押權人的證明,如該房已經出租,則提供房屋承租人放棄優先購買權的書面證明。

三、交易流程必須與房款支付掛鉤,即確保在房屋過戶前後拿到房款。

拓展資料:

二手房交易是指已經在房地產交易中心備過案、完成初始登記和總登記的、再次上市進行交易。二手房交易,現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現象,其發展前景相當可觀。

二手房是相對開發商手裡的商品房而言的,是房地產產權交易二級市場的俗稱,包括商品房、允許上市交易的二手公房(房改房)、解困房、拆遷房、自建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

㈧ 玉觀音故事梗概

經好友劉明浩介紹,楊瑞參加了京師體校跆拳道訓練班,他在那裡認識了干雜工的安心。安心清純的外貌,憂郁的眼神、迷一樣的身世深深吸引了楊瑞。隨著他們交往的增多,楊瑞漸漸知道了安心坎坷復雜的經歷。

因一次意外邂逅了長得帥氣又充滿激情的毛傑,有了脫軌行為,而且懷了他的孩子。而在一次執行任務時,她發現毛傑竟是販毒分子。緝毒大隊一舉殲滅了以毛傑父母為首的販毒據點。毛傑知道了安心的真實身份後,開始實行瘋狂的報復。

楊瑞在國寧公司負責一個基建工程,因以前涉嫌受賄而被捕。安心為此上下打點、四處奔走,終於以原告指控證據不足而被判無罪。

從未為愛承擔任何責任的楊瑞被安心的人格人品所打動,他深深地愛上了安心,他們決定結婚。在去雲南開結婚證明時又遇上了毛傑,南德公安局在安心的幫助下將毛傑擊斃,但毛傑已將劫持的小熊殺害。

(8)觀自再傢具擴展閱讀:

《玉觀音》創作背景:

《玉觀音》是一部電視劇。《玉觀音》是著名作家海岩的暢銷小說,迄今已再版十七次,2002 年同名電視劇反響巨大,獲得眾多獎項並捧紅一眾新人,是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一部優秀作品。

安心-孫儷

雲南邊陲小城南德的緝毒女警,由於一次偶然的「外遇」,生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在親與仇、情與法之間痛苦地糾纏,她經歷了死亡的殘酷,也重新體味了愛情的甜蜜,最終成長為一個堅強的女性,投入到極其艱苦、危險的緝毒工作中。

楊瑞-佟大為

帶有北京男人優越感的楊瑞懶散花心,這個男人身上墮落的氣息隱而不發,蹭軟飯時低頭順從的神情壓抑到位;直到安心意外的出現,他才知道,他也可以這么愛一個人,和安心有一段美好的記憶。

㈨ 有沒有知道叫觀自在的曲木傢具廠,我想了解一下這公司的質量狀況!希望可以詳細點的!

是不是在廣東佛山的這一家觀自在家居曲木有限分司呀!我有個朋友是做工程工公司的去年年底聽他說在這家公司訂了一批連鎖酒店的環保曲木餐椅、曲木床、梳妝椅,都說很不錯全部環保檢驗通過。這里沒法說太多了,如果你還需要了解:4001122993

閱讀全文

與觀自再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深圳格力空調維修售後 瀏覽:820
潮濕環境下維修使用多少伏 瀏覽:681
油棒電路圖 瀏覽:875
小汽車拉瓦維修多少錢 瀏覽:795
英之騰傢具 瀏覽:587
全富傢具 瀏覽:476
安家電視劇怎麼做微信推廣 瀏覽:596
日照家電一套多少錢 瀏覽:972
紅木傢具式樣 瀏覽:2
大贏家電影什麼時候可以看 瀏覽:74
蘋果沒有保修卡能保修 瀏覽:867
揚州美的空調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881
櫻花校園怎麼創造傢具 瀏覽:954
浙江世康傢具 瀏覽:212
邁騰變速箱壞保修 瀏覽:207
電動車輪胎的保修期 瀏覽:102
林木傢具沙發 瀏覽:361
衡陽市王中王傢具 瀏覽:82
維修十項原則是什麼 瀏覽:254
蘭圖騰傢具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