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扎哈哈迪德家居

扎哈哈迪德家居

發布時間:2022-04-07 13:59:00

⑴ 扎哈·哈迪德的人物生平

1950年出生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一個富裕、開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獨立,在女兒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親一位世交的兒子是名出色的建築師,這位鄰家哥哥對年幼的哈迪德產生了極大影響。另外,母親的品位也深深影響了哈迪德。從小,哈迪德就看著母親在家裡來「乾坤大移位」——因為母親又買了標新立異的新傢具
18歲,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攻讀數學系。22歲時,全家為了她的學業移居倫敦,她開始在著名的建築學府——倫敦建築聯盟攻讀研究生。當時,她的導師是荷蘭著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那會兒,哈迪德的火爆脾氣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導師和同學喜歡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發力的源泉。
1977年,哈迪德獲得碩士學位後加入大都會事務所(OMA),在那裡做了兩年的學生和六個月的合夥人,之後創立個人工作室,開始大量參與國際競賽。她的設計中開始出現銳角尖頂、流動絲巾一樣的長弧曲線,給大家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
2016年3月31日,因心臟疾病在美國邁阿密一間醫院去世。 1982年,香港舉行的國際建築競賽上,哈迪德獲得了一等獎,堅定了她在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哈迪德的這個作品初審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築家磯崎新獨具慧眼,把她的方案從廢紙堆里撈了出來。磯崎新評價這個方案時說:「我被她那獨特的表現和透徹的哲理性所吸引。」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後在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任教,設計作品幾乎涵蓋所有的設計門類,門窗、傢具、雕塑擺件、燈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繪畫作品更是前衛,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築博物館這樣的業內權威機構永久收藏。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設計師的廣闊視野。
有人打了個這樣的比方,「哈迪德這三個字就是當今建築界的暢銷品標記」。她彷彿一帆風順,以至於黎巴嫩電視台的記者,有一次在采訪哈迪德時曾問:「你是一個幸運兒,對嗎?」哈迪德嚴肅地回答說:「不!我堅韌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數倍於他人的力氣!我沒有一天放過自己!」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滿荊棘。盡管她很早就被稱作「解構主義大師」,盡管她大膽運用幾何結構,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有時一年多達四項,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異的設計方案。著名的主流建築師羅伯特·亞當就曾尖銳地批評:「她根本不考慮地板落差極大、牆壁傾斜、天花高吊……對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間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膠泥一樣,只是滿足她孩子一樣的玩興。」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她甚至一度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建築設計師。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國萊茵河畔魏爾鎮的一座消防站。她通過營造建築物與地面若即若離的狀態,達到一種海市蜃樓的效果。
1994年,哈迪德花費了極大的力氣,獲得了英國威爾士卡的夫灣歌劇院競圖方案的一等獎。但是,來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對,最終扼殺了方案的實現。他們不願讓一個口音濃重、深色皮膚的女移民來主持重要文化建築的建設。哈迪德承認,這次挫敗曾給予她很大打擊。在倫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卻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國問世。
哈迪德另一個比較有名的作品,是她獨立設計的美國辛辛那提羅森塔爾現代藝術中心。這幢八層高的建築像一隻精巧的方盒,一層一層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紐約時報》譽為「田園綠洲」。此外,法國斯特拉斯堡的一個停車場,以及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滑雪場等也使哈迪德名揚四方。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邁阿密的一家醫院中因心肌梗塞而死亡,享年66歲。

⑵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有哪些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主要設計作品: 扎哈·哈蒂德的建築作品使她在學術界和公眾中贏得了廣泛聲譽。她所設計的註明日期的最優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國的維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於萊茵河畔威爾城(Weil am Rhein)的州園藝展覽館(1993/1999 ), 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頭部環狀帶( 1999 ),法國斯特拉斯堡的電車站和停車場( 2001 ),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滑雪台( 2002 ),以及美國辛辛那提的當代藝術中心(2003)。 中國北京SOHO城的總體設計和廣州歌劇院的設計也是扎哈·哈蒂德的創作。 她還完成了如下的傢具創作和內部裝飾: 倫敦的Bitar( 1985 ),札幌的Moonsoon 餐館( 1990 ),由Sawaya and Moroni 製造的Z-游戲( 2002 ) 和Z-景觀(Z-Scape,2000)的傢具,Alessi 的茶城與咖啡城(2003)。她所設計的臨時建築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 ), 荷蘭格羅寧根(Groningen)的音像館 (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藍圖雜志館( 1995 ),義大利羅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裝網(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 ),英國倫敦盤旋形畫廊的夏亭( 2000 ),以及西班牙巴塞羅那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 亭閣( 2001 )。

⑶ 扎哈·哈迪德的社會評價

在男性一統天下的建築業,哈迪德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憑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哈迪德也遭受過很多重大挫折。正如評審團所指出的那樣,哈迪德獲得世人認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奮斗歷程」。
並不是所有人都欣賞她的設計。時至今日,在已經生活了20多年的倫敦,仍未有一件哈迪德的作品問世。在獲獎後接受媒體采訪時,哈迪德也直言自己在英國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很久以來,人們一致認為哈迪德的設計富於動感和現代氣息。但也正因為這兩個原因,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她甚至一度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建築設計師。盡管她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有時候一年獲4項,但似乎在世界建築環境里掀不起一絲波瀾。這種狀況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觀。
除了榮譽之外,各種請她主持設計的邀請單也像雪片一樣飛來。對哈迪德來說,未來的日子將非常忙碌。在歐洲,她已經開始籌措為寶馬公司設計位於德國萊比錫的新總部,此外,她還接下了設計坐落於羅馬的義大利國立現代藝術中心的任務。在美國,她身為最終5位入圍者之一,將設計2012年的紐約奧運村。當然,哈迪德還想為自己已離開近30年的故鄉巴格達做些什麼。「若能在那裡設計建築,將是很不錯的事。」哈迪德說。因為她認為那裡實在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築獎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築師:扎哈·哈迪德
3月21日,普里茨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在加州洛杉磯宣布,已取得英國國籍的伊拉克建築師扎哈·哈蒂德被評選為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築獎得主。這是普里茨克獎設立26年以來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築師。現年53歲的哈蒂德,在美國完成了一項工程設計,即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理查德與洛伊絲·羅森薩爾當代藝術中心;當前,她正在開發另外一個與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建築物共存的工程,即俄克拉荷馬州巴特萊斯威爾的普瑞斯藝術中心(the Price Tower Arts Center)。
她在歐洲完成的其他工程設計包括:德國萊茵河畔威爾城(Weil am Rhein)的維特拉(Vitra)傢具公司的消防站;坐落於威爾城的州園藝展覽建築(Lfone Landesgarten-schau), 即標記為1999年園藝節的展覽建築物;法國斯特拉斯堡郊外的停車場和有軌電車站;坐落於奧地利西部的可以鳥瞰因斯布魯克城的伯吉瑟爾山上的滑雪台。
她在不同發展階段中有很多其他工程設計,它們包括:德國萊比錫的BMW建築和沃爾斯堡的科學中心,羅馬的國家當代藝術中心,西班牙比爾堡的總體設計,台灣的古根海姆博物館,那不勒斯城外的高速火車車站,法國蒙特帕利爾的新的公共檔案館、圖書館和運動中心等。
在評審委員會宣布其評選結果時,Hyatt基金會的主席托馬斯·J·普里茨克說:「作為普利茲克建築學獎的發起者和贊助者,我們看到極其獨立的評委會第一次把榮譽評給一位女性,這是令人滿意的。盡管她的主要作品的實體相對小些,但是,她已獲得人們的廣泛稱頌,而且她的精神和理念甚至顯示出未來發展的遠大前程。」
普里茨克獎評委會主席羅特赫斯柴爾德勛爵評論說:「同時,如同她的理論和學術工作一樣,作為實踐建築師的扎哈·哈蒂德對現代主義的追求是堅定執著的。她總是富有創造力,摒棄現存的類型學和高技術,並改變了建築物的幾何結構。」接著,羅特赫斯柴爾德勛爵還說:「在倫敦建築協會的第四年裡,哈蒂德作為雷姆·庫哈斯(他本人是2000年普里茨克獎的得主)的學生完成了被稱為馬勒維奇結構(Male-vich's Tectonik)的畢業設計作品——她在泰晤士河上的Hungerford橋旁設計了一幢賓館,從至上主義者(suprematist)那裡吸取了滿足規劃和地點要求的形式。因此,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巧合——今年頒獎典禮將在非常美麗而且極富創造力的城市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而馬勒維奇曾在那裡生活和工作過。」
已為整個世界知曉的作為建築學領域最高榮譽的正式頒獎典禮將於2004年5月31日舉行。屆時,一筆1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和一枚青銅獎章將在艾爾米塔什(Hermitage)國家博物館被授予本年度普里茨克獎得主扎哈·哈蒂德,繼之在博物館的冬宮舉行盛大的招待會和晚宴。普里茨克獎的頒獎典禮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地點移動舉行,藉以表達人們對歷史性的和當代的建築之尊崇。
1989年普里茨克獎得主,此屆評委會評委弗蘭克·蓋赫里說:「2004年普獎得主可能是最年輕的得主之一,也是多年來所見設計發展軌跡最清晰者之一。她的作品充滿了激情與創新。」評審委員會中有一位新評委——記者克瑞恩·斯坦因,他是費頓出版社(Phaidon Press)的評論主筆。他評價說:「在過去的25年裡,扎哈·哈蒂德已經創建了對抗常規的事業——挑戰建築空間、建築實踐和建築構造的傳統理念。」
評委會評委、維特拉(Vitra)公司董事會主席羅爾夫·費赫爾鮑姆(Rolf Fehlbaum)稱:「在構造建築實體之外,扎哈·哈蒂德已從根本上拓展了具有空間清晰度的建築結構體系。既然復雜建築物正在出現,那麼她的創新力量就會充分展示。」
評委和建築評論家艾達·路易絲·胡斯塔布雷談到這次評選結果時說:「扎哈·哈蒂德是當代建築藝術領域中最有天賦的從業者之一。從她的最早的繪畫和模型到當前處於進展中的建築物和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始終含有原創的和強烈的個性視覺,這種視覺已經改變了我們觀察和體驗空間的方法。哈蒂德的碎片幾何結構和液體流動性比創造一個抽象且動態的美好事物要做更多工作,這是一種探索和表達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主要工作。」另一位來自休斯敦的評委是里斯大學的建築學教授卡洛斯·吉門內茲,他說:「在造型豐富和形式充盈預警的情況下,扎哈·哈蒂德的創作提醒我們:建築是虹吸集體精力的虹吸管,是對城市生命力的永久忘卻。」評審委員、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建築學教授喬治·西爾沃提(Jorge Silvetti)認為:「扎哈·哈蒂德所設計的建築物是當今建築在空間產品中占據首位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她對牆體、地面和房頂,以及那些透明、互相交織和流動的空間所作的獨具匠心的處理生動地證明了,作為藝術的建築並未使人耗盡氣力,它所需要的僅僅是想像力。」
扎哈·哈迪德是獲得普里茨克獎的第三位英國建築師。

⑷ 令建築界悲痛的扎哈·哈迪德到底有多牛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築師。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在黎巴嫩就讀過數學系,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學習建築學,1977年畢業獲得倫敦建築聯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碩士學位。
此後加入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與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亞·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執教於AA建築學院,後來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執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200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
扎哈·哈迪德於1983年入選香港The Peak Club的設計競標方案,獲得廣泛贊譽。此後,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爾多夫的藝術和媒體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灣歌劇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競圖中均獲得一等獎。
扎哈·哈迪德在從事理論和學術研究的同時,在1979年自己開業,為倫敦伊頓廣場(Eaton Place)設計了一幢公寓。該作品於1982年獲建築設計金牌獎。
其他項目還包括為倫敦Bitar設計傢具和室內裝飾(1985年)
在日本設計了幾幢大廈,如東京的兩個項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
1990年,哈迪德還為格洛寧(Gronningen)的視頻藝術展設計展館
1992年在紐約古金漢博物館設計了"偉大的烏托邦"展覽。
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託設計萊茵河畔維爾城的維特拉消防站,建成後為漢堡、波爾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務。
扎哈·哈迪德於1983年開始在AA建築學院展出大型繪畫回顧展,此後其繪畫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點有紐約古金漢博物館(1978年)、東京GA畫廊(1985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88年)、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1994年)和紐約中央火車站候車室(1995年)。
哈迪德的作品還被眾多機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築博物館作為永久收藏品收藏。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作品並非全然地西化與現代性。在伊拉克長大的扎哈,從小便迷於波斯地毯繁復的花樣,藉由織工的雙手,波斯地毯將現實轉化為交纏豐富的世界。無獨有偶地,織工也多半為女性。
對扎哈最直接的影響仍是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她在那裡就學時,該學院可說是處於黃金時期,堪稱全世界的建築實驗中心。學院繼承"建築圖像派"的傳統,學院的多位師生——庫克、庫哈斯、楚米、寇斯,將現代世界的憾動轉化為他們作品的主題與造形。他們勇於做為全新的現代主義者,嘗試捕捉不斷變化的能量,增加新視點,企圖為現代性提出新視點。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庫哈斯的神秘拼貼,還是庫克的宣示性,他們都將多向度透視、快速移動而強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構,整合為意象-這些意像的表現乃是描述多於定義。

⑸ 電影101次求婚中,林志玲家中的床和沙發是什麼牌子的

出自義大利傢具品牌B&B,由建築設計師扎哈哈迪德跨界設計。

⑹ 扎哈哈迪德個人魅力 她的生活瑣事 性格 愛好 喜歡的運動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在黎巴嫩就讀過數學系,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學習建築學,1977年畢業獲得倫敦建築聯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碩士學位。此後加入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與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亞·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執教於AA建築學院,後來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執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於1983年入選香港The Peak Club的設計競標方案,獲得廣泛贊譽。此後,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爾多夫的藝術和媒體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灣歌劇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競圖中均獲得一等獎。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從事理論和學術研究的同時,在1979年自己開業,為倫敦伊頓廣場(Eaton Place)設計了一幢公寓。該作品於1982年獲建築設計金牌獎。其他項目還包括為倫敦Bitar設計傢具和室內裝飾(1985年),在日本設計了幾幢大廈,如東京的兩個項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1990年,哈迪德還為格洛寧(Gronningen)的視頻藝術展設計展館,1992年在紐約古金漢博物館設計了"偉大的烏托邦"展覽。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託設計萊茵河畔維爾城的維特拉消防站,建成後為漢堡、波爾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務。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於1983年開始在AA建築學院展出大型繪畫回顧展,此後其繪畫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點有紐約古金漢博物館(1978年)、東京GA畫廊(1985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88年)、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1994年)和紐約中央火車站候車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還被眾多機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築博物館作為永久收藏品收藏。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作品並非全然地西化與現代性。在伊拉克長大的扎哈,從小便迷於波斯地毯繁復的花樣,藉由織工的雙手,波斯地毯將現實轉化為交纏豐富的世界。無獨有偶地,織工也多半為女性。 對扎哈最直接的影響仍是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她在那裡就學時,該學院可說是處於黃金時期,堪稱全世界的建築實驗中心。學院繼承"建築圖像派"的傳統,學院的多位師生一庫克、庫哈斯、楚米、寇斯,將現代世界的憾動轉化為他們作品的主題與造形。他們勇於做為全新的現代主義者,嘗試捕捉不斷變化的能量,增加新視點,企圖為現代性提出新視點。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庫哈斯的神秘拼貼,還是庫克的宣示性,他們都將多向度透視、快速移動而強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構,整合為意象-這些意像的表現乃是描述多於定義。
個人性格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於倫敦的心臟地帶―――克拉肯威地區,辦公室碩大無比,天花板裝飾著復雜鋸齒狀的藍色有機玻璃,書籍和雜志包圍了整個房間。哈迪德還是那副慣常打扮:黑色束腰上衣,黑色光面修身長褲,黑色Prada涼鞋。她一天坐上15個小時,也不會得腰肌勞損,因為她那張粉紅色的安樂椅,順著人體的脊椎線條呈S形設計,就如一件現代軟雕塑。這是著名設計大師VernerPanton的作品。「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設計!」哈迪德說。
她本人也是即興設計的愛好者,她曾設計出一雙「建築感十足」的深桃紅色涼鞋,上面布滿了龜背竹一樣的鏤空曲線,奇妙的坡跟讓鞋看上去和地面若即若離,擁有神奇的飄浮感。哈迪德的下屬知道,要是這位「女魔頭」有一天穿自個設計的涼鞋來上班,說明這位與眾不同的老闆又成了一座隨時會爆發的活火山,「她嫌大家的活幹得太沉悶了,或者,她嫌自己的活太沉悶了,就會換雙鞋子來振奮一下精神。此時,誰要是漫不經心,就會引來她的尖叫、怒吼。」
哈迪德對工作和下屬的嚴苛在業界很出名。她外表健碩,有著中東女性特有的旺盛精力,頭發中分,最前面兩絡頭發挑染過,向兩邊撩起,「就像一部傳奇撩開了門簾。」她的一位下屬說,「你沒法不對她又敬又畏。」哈迪德聲音洪亮地布置工作,聽到她的聲音,下屬們的心臟都會擂一陣鼓。她是那種一周能在辦公室耗上80個小時的人,跟著她混的下屬,多多少少也要有點工作狂傾向才成。
對於自己惡脾氣的議論,哈迪德說,沒有完美主義強迫症,哪能成為一個好的建築設計師?和她有著相似性格的男建築師卻不被認為反常,這說明什麼?說明男女還是不平等,到60歲沒結過婚的男建築師還被認為是「鑽石王老五」,有著同樣經歷的哈迪德卻被視作「愛神也會嚇跑的女魔頭」,也是同樣道理。
他的作品並非全然地西化與現代性。在伊拉克長大的扎哈,從小便迷於波斯地毯繁復的花樣,藉由織工的雙手,波斯地毯將現實轉化為交纏豐富的世界。無獨有偶地,織工也多半為女性。
對扎哈最直接的影響仍是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她在那裡就學時,該學院可說是處於黃金時期,堪稱全世界的建築實驗中心。學院繼承"建築圖像派"的傳統,學院的多位師生——庫克、庫哈斯、楚米、寇斯,將現代世界的憾動轉化為他們作品的主題與造形。他們勇於做為全新的現代主義者,嘗試捕捉不斷變化的能量,增加新視點,企圖為現代性提出新視點。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庫哈斯的神秘拼貼,還是庫克的宣示性,他們都將多向度透視、快速移動而強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構,整合為意象-這些意像的表現乃是描述多於定義。

⑺ 傢具設計輕松嗎

建築理念

如果不理解王澍理想中的「中國建築(601668,股吧)」,你可以試著從他設計的「雲根」茶盤那些不對稱的形狀中找尋答案。這是一個期望在剛性的直線邊緣線和硬質材料之間尋找微妙平衡的建築師。

比起宏大、深奧的建築,座椅、沙發、桌子、茶盤這類傢具顯然更具有「親和力」。除了像扎哈·哈迪德、王澍等因為獲普利茲獎而成名的大師外,公眾對於建築師的認識,大多是從他們的傢具設計開始的。

最近忙於耶路撒冷Mamilla酒店項目的義大利建築師皮埃爾·里索尼,擅長為各類酒店建築勾勒極簡線條。不過,真正為他冠上大師頭銜的,是他每年在米蘭設計周上推出的傢具。其中,最成功的莫過於線條簡單卻暗藏玄機的Roll櫃子、Kelly沙發。透過半隱藏式支架的結構,人們很快讀懂了皮埃爾所謂的建築「極簡主義」,是利用「障眼法」在空間里和大家捉迷藏。

在這條捷徑上走得很「順溜」的建築師不在少數,皮埃爾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據說,在歐洲,當你十次走進不同的酒吧和咖啡館,其中九次你都會坐在斯蒂凡諾·喬凡諾尼設計的Bombo Stool高腳椅上。他為Magis、Flos、西門子設計的坐具、燈具、廚具,銷量常年居高不下。生於建築師家庭的黑川雅之,75歲開始研究數字與自然的關系,推出了三條腿的小象椅、「1/2托盤」等傢具新品。畢業於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建築系的帕奇希婭·奧奇拉也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衛浴和坐具設計,她今年的新作,像迷你小木屋造型的戶外床具Cottage,充分展現了女性建築師的細膩,以及她對力學支撐的駕馭力。康斯坦丁則將德國式工業化注入到Chair One中,並因這把另類鋼鐵椅子的大賣而成為紅人。

他們靠著出色的傢具設計被大眾熟知,建築師的身份卻被黯然遺忘。直到梳理他們的履歷,人們才發現,他們入行之前都是建築系的高材生。其中,康斯坦丁竟然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建築系的任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很多建築師一邊自得其樂地設計傢具,一邊和傢具設計保持距離。米歇爾·德·盧基的名片上只有「建築師」一個頭銜。上世紀80年代,他的Flamingo桌子、Memphis燈,誇張的造型、木材張揚的結構,以及波普條紋色,都具有濃厚的孟菲斯建築學派的色彩。他近期出品的Kaleidos椅子,則用新材料體現出詩意和脆弱之美,與他目前的建築設計理念一脈相承。

「做建築,你必須考慮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周邊環境、風土人情,還有社會接受度。而傢具設計只需要關注它本身的結構。」雖然孟菲斯建築學派早已解散,盧基的風格也離他曾經的導師、孟菲斯學派創始人索特·薩斯漸行漸遠,但他們之間仍保持著基本共同點——在傢具領域更徹底、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建築理念。當年,索特·薩斯正是通過在傢具展上發布造型怪異的傢具新品,讓孟菲斯建築學派的理念迅速傳播,成為繼包豪斯之後建築界的又一個里程碑。

細節誘惑

「建築是設計中難度最高的,接下來,是服裝和傢具,最後是平面設計。」張永和曾公開過他心目中的設計難度排行榜。去年,張永和第一次跨界傢具領域,設計出托盤「一片荷」。愛荷如痴的他在材料選擇和質感打磨上煞費苦心,但短短數月的設計周期遠及不上他做一個建築項目的時間。雖是一句調侃,但擁有與張永和類似觀點的其實大有人在。在他們看來,傢具設計對於擅長分析力學結構、嫻熟掌控線條駕馭力的建築師來說,充其量不過是個「搭積木」游戲。但是,傢具設計行業還流傳著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說法,「設計一把椅子的難度不亞於建造一幢摩天大樓」。究竟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答案?

「在我看來,設計摩天大樓和一件傢具的難度其實不分伯仲。」和扎哈·哈迪德合夥經營工作室多年的美國建築師菲利普·麥克·沃弗森,最近應威士忌品牌格蘭傑之邀,為其設計了一款名為Sound form Fluid的品酒吧台。共事多年,沃弗森和哈迪德的建築理念有諸多相近之處,他對流線、聲波等形狀亦十分敏感。這次,他精確繪制出了威士忌倒入酒杯瞬間的聲波圖形,以此作為吧台的輪廓線條。為了完整而富有技巧地呈現出一幅立體的「聲波圖」,他們選擇了精鋼、碳纖維、鋁材料,沃弗森希望把這些材料以無縫銜接的方式融合在一張吧台。最終,在一家地理位置偏僻的小廠,沃弗森和工匠們忙了近4個月才最終完成作品, 「很多精力都花在了外人眼中根本看不出差別的細節上,但它們對整個吧台的支持力和造型結構卻是至關重要的。」

事實上,和建築造型的直白不同,傢具設計的細節需要設計師投入大量精力,卻並不能被人識別出來。

「要能讓產品批量生產,需花費數月進行修改。」Magis全球運營總監阿爾伯特·普瑞扎舉例說,「康斯坦丁為Magis設計Chair One用了三年,但是,我們在工廠里製造這樣一把椅子只要8分鍾。能把自己建築理念量產後行銷全球,對建築師來說是致命的誘惑。」

閱讀全文

與扎哈哈迪德家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鉚釘餐椅怎麼翻新 瀏覽:92
豐田車頂棚怎麼翻新 瀏覽:104
什麼家電上會用到核 瀏覽:774
京東家電過保修期維修 瀏覽:834
tcl電視上海維修點 瀏覽:385
深圳lg維修點 瀏覽:980
東營哪裡有維修鋰電池的 瀏覽:516
傢具外面有霉點怎麼處理 瀏覽:965
陳電路 瀏覽:829
布蘭斯傢具什麼價 瀏覽:159
男士家居服尺寸 瀏覽:705
正月裝傢具有什麼說法嗎 瀏覽:567
newbalance怎麼翻新 瀏覽:963
戶外魚缸怎麼做防水 瀏覽:407
防水卷材熱熔鋪墊怎麼做 瀏覽:466
華韻紅木傢具 瀏覽:801
筆記本維修圖文教學視頻 瀏覽:359
小機器用什麼做防水好 瀏覽:692
小牛電池怎麼看翻新 瀏覽:402
附近有傢具廠做什麼產業好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