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和尚頭上的點是怎麼弄上的
出家人頭上點,叫做戒疤。
燒戒疤,又稱燃頂。受戒時在頭頂上燃上九個或十二個香疤,因為是在受戒時燃的,故稱戒疤,是漢僧受戒的一種標記。燃頂燒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經論作為依據。
如《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之第十六條說:「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說:「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又《法華經�6�1葯王菩薩本事品》中說:「有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燒臂供養諸佛。」
從這幾段經文的內容,說明了原來燒身有二重意義:一、是用以表伸至高無上的供養;二、為了消除業障。至於燃燒的位置,則不局限於頭頂,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有的和尚頭頂上有一些經香火燒灼而留下的疤痕,這是漢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志,於是很多人都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時代故事的電影或電視片里,出現在銀幕或屏幕上的和尚們都煞有介事地「燒」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並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傳戒時,規定受戒的人部必須用香火灼燒頭頂和手指,以顯示虔誠信佛的決心。這就是中國漢地僧人受戒時燒戒疤的開始。
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點的時候不是用一般你們見到的香,而是用葯末捏成2厘米左右的圓錐體,在頭上點燃,快到肉的時候用木片壓滅.後來的幾天里,就要不停的走動讓血氣運行,還要喝豆漿,就是讓點的地方灌膿.好了以後就成了不長頭發的一個圓點疤痕.
㈡ 在家居士怎麼修持八關齋戒
八關戒齋,便是解脫生死的一條路徑,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制定的、暫時的出家修行的戒律與齋法。因為在家修行的人,家庭的、社會的種種事務很繁忙,要想修行,障礙也很多。
八關戒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非梵行(不淫)
不妄語,不飲酒
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
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不坐卧高廣大床
不非時食
佛陀悲憫在家弟子讓他們能夠過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凈生活,種出世的善因;又能夠適應在家人生活的特點,所以特別制定了在家人的出家戒,就是八關齋戒。
㈢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願法師講述三十一、漸次戒與頓立戒 什麼是八關齋戒?戒在佛教大體上分為有二大類,這二大類分別是:漸次戒,頓立戒。什麼叫做漸次戒呢?漸次戒是在家三皈依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沒有受過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彌,沙彌尼戒、十戒,也就是在家弟子沒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以上有說過,過去佛陀時代三皈依五戒是一起受,慢慢為了適應社會環境背景的需要,便先受三皈依再來受五戒,其實三皈依五戒應該一起受,要不然的話三皈的動機要怎樣力行?而你沒受過沙彌、沙彌尼戒的十戒,那麼你就無法受比丘、比丘尼戒,這是有個漸次,有個層次的,因為受戒的過程必須要有個漸次級級來增加的,所以稱為漸次戒,像讀書從小學開始,一直到上中學高中。而在家二眾加上出家五眾,總稱為佛教的七眾弟子,所謂的在家二眾就是說優婆塞和優婆夷,那麼出家五眾就是說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和式叉摩女。式叉摩女也是出家五眾之一,解釋為「學法女」,「正學女」,這有很多不一樣的名相,將七眾弟子結合起來,便是佛教的組織架構,所以是個大團體、大組織,這是由漸次戒得名,非他的層次次第,這也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明了什麼叫做漸次戒。現在再來介紹頓立戒,什麼叫做「頓立戒」呢?就是指八戒、梵網經、瓔珞經所說的菩薩戒,但是「菩薩」一詞照理說應該是於佛陀滅度之後才出現的,因為在部派佛教階段才開始有個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本來佛教在佛陀時代,並沒有區分大乘和小乘,也沒有什麼所謂的菩薩戒,但是在現在基於菩薩戒的精神,我們對於流傳至今的菩薩戒卻不可以隨意否認的,然而菩薩戒應該要依照理性,我們去學佛陀弘法四十九年的精神及方法,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嘛!所以這兩種戒是在七眾之外,屬於特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前面所說的漸次戒不同,因為七眾弟子,依照佛制定的戒律,應受漸次戒,但是他不受三皈五戒,同樣可以直接受八關齋戒,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要去受八關齋戒,可以不用經過三皈五戒,不用先經過漸次戒,這就是頓戒和漸戒的不同處。
現在我們來說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屬於什麼戒呢?它是屬於頓立戒,並不是漸次戒。非七眾漸次戒就是八關齋戒嘛!而八關齋戒的內容是什麼呢?當然它分有八條,分開為齋戒,八關齋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這地方各位請留意八關齋戒和五戒不同處,其中的區別就是五戒禁止邪淫,八關齋戒則是不淫,差別就在這地方,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旁聽,第七不坐卧高廣大床,第八不非時食。以上所說八條戒,前面是防備不可犯的,後面是指吃的東西,這就是八關齋戒的內容,所以很多人說:我吃素食是持齋,這不是正確的,因為照理研究起來,持齋就是過午不食,才可以說我吃齋,因為我過午不食嘛!中午過後不吃叫做吃齋呀!不可說你吃素食就說你在吃齋,可以說你是吃素食,也千萬不要說我在吃菜,以前因為不明白「吃菜」的意義,讓我把這個身體給搞壞了。在二十幾年前,當我還是在家居士修行時,起初並沒有真正了解佛法,在一次探討修行的過程中,當我在打坐時真正感到不可再吃眾生肉,有了這種體悟後,便戒葷食。那時候聽人說要吃菜,我就吃菜,以前吃素食,並不像現在那麼豐盛,而且也沒有人告訴我素食的真正意義,那麼我就想可能只有吃菜而已吧!當時販賣素食的人很少,別人也不能特地煮給我吃,於是自己便去菜市場買菜,將菠菜、花菜、空心菜全部都買回來,再買新的鍋子,用油爆香倒水進去,每一樣菜洗一洗後全部放進鍋子里煮,每天吃飯只吃菜而已,這樣吃了三個月、五個月身體卻敗壞了,所以最好我們說吃素食,不要說吃菜,吃葷的人也是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也吃菜呀!所以在誤解吃菜的情形下,身體一直衰弱下去,腸子也產生毛病,別人才跟我說:不是哦!吃素食不是吃菜,吃素食和吃菜不一樣,不吃肉類的東西,才是吃素食的。因為一句話卻讓我們沒有智慧的人受到影響,所以我鼓勵大家不要說吃菜,要說吃素食,因為吃葷的人也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人也是吃菜呀!不可能說吃葷的只吃肉不吃菜吧!也是要調配嘛!所以「齋」是過午不食才可說是齋。三十二、安住六念 清凈梵行 我們從以上的八條戒來看,就我看來除了六、七、八條及第三不淫之外,其餘和五戒的戒條都是一樣的,五戒是不邪淫八關齋戒卻是不淫,這個是不一樣,八關齋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邪淫改不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已經都說過了,對於這幾條我不需要再來作解釋,這樣很浪費時間,也就是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都說過了嘛?這在五戒里有說過,所以在八關齋戒不需要再說這些了,現在我們必須要解釋的是八關齋戒的第三條,就是不淫戒,在受八關齋戒當中必須一日一夜斷淫慾,因為淫慾是障道法,會障礙你修道開悟,障礙你悟道的障道法,何況在淫慾當中,會產生以後生小孩等等事情,這會阻礙你修行,所以淫慾是障道法。佛陀所制定的八關齋戒除不可淫慾之外,在齋經里有說:一日一夜心如真人,心像如來清凈,不思淫慾,不念房事,除不淫慾之外,在受八關齋戒還不可想男女間之情事,一心修治梵行,梵行也叫做清凈,修治梵行清凈的意思是說身心清凈,不興邪欲,心不貪色,如清凈戒,一心一意專注。這也就是說一日一夜中的八關齋戒是要學佛陀,效法如佛陀一般身心清凈的梵行,身不患淫行,口不說淫語,心也不想淫事,就是說你們的身體不犯淫行,口不犯淫語,不說一些讓人引起綺念想入非非的粗語、綺語,在一日一夜之中心不想淫事,安住在六念,那麼重點就在六念的安住,如果你沒有安住,就像我們的手沒有拿一樣東西就會想亂拿,我們嘴裡含個東西,就不想,也不會想再去含東西,拿個東西之後,你就不會再想去亂拿東西了。同樣的道理,心若不用個東西把他安住一下,一個還在初學的人,你叫他都沒有雜念,且又以正念安住這是不簡單的,所以佛陀才用方便法,將過去他們原本一天都不吃的習俗轉化,引導他們以便走入佛教,但也只有限於過午不食而已,這是基於考慮在家居士的忙碌生活,身體的健康也是重要的,唯有身心健全、精神充足才有心來悟道。所以佛陀才叫他用六念,一日一夜必須安住在六念之中,不要說一日一夜,凡是精進的人長期安住於六念中這是最好。但什麼是「六念」呢?「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若是有一淫念浮現起來,或是回想過去的淫境,或是憶想未來的淫事,便是不持淫戒的清凈戒了(即破了淫戒),另外第六條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旁聽,這八關齋戒,就這一條來說,因為現在電視很方便,很多人吃飽就坐在電視下,那麼要怎樣來解釋呢?其實對於這種問題,佛陀當時的印度並沒有電視可看,所以從這事相看來,只是屬於自求解脫生死的小乘法門,對於這小乘和大乘的說法我們再簡單補充,其實本來在佛陀時代並沒有派別之分,這是到了後來部派佛教時期才產生的,我們參閱印度佛教史就知道了,但是在度別人之前必須要自度,這應該才是正確的作法,我們不可以說他這樣就是小乘,像初出家的人,必須要一段時間研究佛法,親近善知識,有的人他不知道方法,自己躲在小茅棚里要怎麼修呢?當你自己錯了你也不知道呀!沒有大眾的熏習也會容易懈怠,所以有的人說自己要去一個地方靜修,其實靜修必須先要了解佛法,一定必須先親近正見的善知識接受他的引導,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他會給予你指正,慢慢等你智慧開啟,認為你要親身體證按照理論來實踐的時候,那麼就可以找個清閑之地來實修,否則你初出家什麼都不懂,好的不學,壞的卻學一大堆,糊里胡塗地不知道,白白將時間浪費過去,唉!時間一過去是挽回不來的,很可惜,所以就像教學一樣,當你還是一個小孩時,以學生的身份來接受栽培、教導,等到讀完書、做了老師以後,就要將你所知道的來教導別人,但是眼前要先能夠獨善其身,要預先充實自己呀!要不然的話以後他怎麼來教導學生呢?對於剛初出家的人也是一樣,不可以說他住山上就是獨善其身。不是這樣,他是在充實自己,等待他充實自己有所體證之後,再去教導別人,才不會錯誤,才不會自誤誤人,不能說將自己的眼睛閉上,連過馬路也不知道,這樣盲人領導盲人就會發生一同跌入斷崖里的危險,不可以呀!所以你不可以貶說他是小乘,這是因為他明白必須先充實自己,然後才能去教導別人,何況大乘、小乘,也是因為佛陀入滅後,至少差不多一百年以上左右,有部派佛教時,才有分大乘和小乘,這個原因就是說當時佛陀滅度後,等到時間一久,有的人認為仍應按照佛陀的修法,有的則為適應社會環境,兩方面就互相爭論,按照佛陀生活方式在山林修行的人跟都市生活的人說,說什麼呢?說他們是現代佛教,認為自己是大乘呀!度別人的,像一隻船要載別人呀!那麼自稱大乘的人就毀謗過山林生活的人,說是獨善其身的小乘呀!在那時才開始有大乘小乘的差別,在佛陀時代並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都是大乘,全都是自利利他,假如佛陀沒有自利利他,當他悟道之後就不用講經四十九年了,佛陀弟子個個都是為了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要不然怎麼能將佛教延續到現在已兩千多年呢?不可能,所以這是從以後部派佛教時產生下來的,有的人根本一點正見都不了解,也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常常說別人是小乘,總喜歡貶低他人說:「啊!你那小乘是獨善其身呀!」小乘大乘是悲願大小的差別而已,你有悲願只有你自己了解,你教導別人,你就是大乘,你要去教導別人自己先要知道修行的方法和次第,你不知道怎樣教導別人,帶錯了,就不是什麼大乘、小乘了,而是帶去地獄,帶去外道。是不是這樣呢?所以大乘小乘之差別,簡單說就是他的悲願,悲願大你就是大乘,沒有悲願你怎麼說你是大乘,雖然你研究很多,你不教導別人,不迴向給別人你就是小乘呀!差別就在這里,但是為了悲願度眾生,自己必須先了解體證。否則你不懂怎麼去帶領別人,危險哦!若沒有的話不知會害了多少人走進歧途、走進邪見,你知道嗎?說起來實在是不懂不怕,不知斷了多少人的慧命,實在可惜,無常嘛!短短幾十年過去,浪費了實在可惜,而所謂的香華鬘是印度一種化妝的裝飾品,用香花把它串一串做帽子呀!做掛在脖子上的花串啦!去印度看什麼節慶,都用鮮花串成一串去供養佛,他們用很香的花串成一串,或是用金銀財寶結成的飾品,掛在頭上作裝飾,有的掛在胸前,或是掛在耳朵,掛在手上,全身掛的鏗鏗鏘鏘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香華鬘。現今在我們社會經濟富裕的地方,已沒有用花串成一串戴的叮當響,大多數都是戴金子,耳環、金鏈子,掛得全身都光亮叮當的,所以耳環,鑽石戒指,這都是裝飾品,這一大堆裝飾品都是屬於與香華鬘同樣的性質,當時印度環境差經濟也不好,所以他不能用這么多的金銀財寶等等做香華鬘,都用鮮花,自然的花鬘來做裝飾,而香油塗身則是源自印度本來的習慣性,因為印度屬於熱帶氣候,天氣乾熱,皮膚要是乾燥,就時常用油來塗身滋潤,所以有錢人不論男女,都有養成有擦油的習慣,當然,經濟不好沒錢的,生活三餐都不濟了,要怎樣去買來擦呢?所以比較有錢的人,每洗一次澡就擦一次油,他們是這樣,現在我們的時間又到了,我們下次再來說香油塗身。祝各位能夠身心安樂,吉祥如意!天氣比較冷了,大家要注意早晚要多加衣服,不要讓你的法體不舒服,就很可惜!所以祝福各位時時吉祥安樂,我們以後有因緣再見!大願語錄:「對於佛法僅止於了解,不力行修證,雖然廣聞,反成障礙,錯失因緣,人生無常,一失難得,警策精進。」三十三、適度香飾 身心庄嚴 我們今天又再見面了!我們前次講到印度的天氣比較熱!所以當時的印度人當洗完澡後都要塗油,這樣皮膚比較不會乾燥,但是貧窮的人塗不起,有錢的人才塗得起,由於沒有錢的人塗不起,所以佛陀在經濟方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等到我們以後講到律儀時,講到戒律的律時,就會講清楚。修行沒有經濟也是難修行的,在現今的社會,塗油的人,實在比以前的印度還要多,雖然我們不是很炎熱,但是塗油的習慣在現代,就是變成化妝,現在化妝比以前還要多。這是因為生活的水準提高,在社會演變的過程中,以後會有愈來愈多的花樣產生,這也是難免的,因為人若慾望一多,貪就多,煩惱就多,業就多,所以社會糾紛就多,這是事實。所以無論是香水、香皂、香油等等的化妝品到處一大堆,不像以前的印度是貧窮的國家香水有限。像我們當孩子的時代,當洗衣服的時候,看到媽媽要到溪邊洗衣服時,還要去砍樹藤,把它打破用其中的黃目子在洗,哪像現在用洗衣粉,而且還指明要用最好的洗衣粉來洗,這就是社會演變的結果,我們不能說是過去可憐,其實過去並不可憐,怎樣不可憐呢?人家過去有他們的業力和他們的福報,他們那時候的業力,就是物質較不充足,不過他們精神很充足,現在的人,雖然物質享受,但是卻容易患有神經質,每一天都要競爭得很激烈,不禁讓人生活得頭昏腦脹,可是在過去卻不會,只需動勞力,現在的人動頭腦,比智商,我說以後的人可能頭很大,身體很小,以前頭比較小,身體很大、很健壯,以前的雜病,也沒有像現在這么多,那都是過程。所以現在若要說香水、香皂、香油的問題,這種化妝品到處一大堆,再怎麼高級的也有。但是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是不可以使用化妝品,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佛陀當時在印度的環境,只制定了一日的八關齋戒而已,他不要你將時間浪費在那裡化妝,制戒的動機在於我們身體有了真正需要,也就是有病的時候,這時才可以借著塗油來治病養身,若是無病,我們就不要浪費太多的時間在塗香化妝上面,因為這種不必要的塗香化妝,有時候裝飾得太過火,讓人看起來似有挑逗性,使人看了,內心產生慾望,雖然我們無心,但是卻因我們所作的行為而影響別人,這樣也是不好的,所以佛陀說八關齋戒的日子你們不要化妝,化妝是怕具有引誘別人的淫意色彩,讓人想入非非就不好,引起別人不安,容易在內心胡思亂想。現在社會化妝是可以的,不是說社會上的人都不能化妝,可以,但是在八關齋戒那一天,最好不要化妝。因為在家弟子有時為了工作或應酬的需要,也是可以化妝的,你不要說,我是個佛教徒,不可化妝,假如我們的丈夫是個董事長、總經理,或是一個在社會上相當有知名度、有名望的人,必須要出外交際應酬,但是你當太太的人,穿得讓人覺得很寒酸,也沒有稍微化妝一下,讓人看了似乎很落魄,並不是這樣,佛教徒出門,也是要讓人說:「嗯!佛教徒非常的庄嚴!」讓人看了之後,覺得你身心真的都庄嚴,不要只是心庄嚴、身卻不庄嚴,或是只有身體庄嚴,心不庄嚴這樣都不圓滿,都不好,要能夠心庄嚴而且身體也庄嚴,這樣最好。所以適當的化妝,對佛教徒而言是被允許的,但是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最好不要太浪費在化妝的時間,不要早上要去買菜,只是化妝的時間就花了一個小時,你想想看,一小時的時間過去了是不再回來的!真可惜!所以在受八關齋戒時,禁止香油塗身,是要我們不要把這寶貴的時間浪費掉,集中精神一心一意,清凈修六念。律中對於香料的運用也有些指示說明:當時在印度,如有需要時,可將香料塗在佛殿旁,也就是說,假使這個地方濕度很強,塗了香油會讓人聞了覺得很庄嚴。像我們現在,燒一些好的檀香,散布芬芳的氣氛在空氣當中,雖然我們的鼻根還沒學到好壞無分別的境界,其實你鼻子若學到好壞無分別,那麼你的嗅覺功能可能就有問題了,好聞不好聞的差別則在於不要沾粘、執著而已。當時在戒律中允許在佛殿里、僧房裡,或是住眾寮房的地方,有了臭氣,可以塗香,亦可燃燒一些好香來將臭氣熏除殆盡。假如患有眼睛方面的病症,或是有身體醫療方面的需要,醫師在處方開立時,需要用香料,這都是可以允許的,並且可以用香料、香油來塗我們的身體,那是患病時,醫生處方需要,這時可以用,並不是很硬性地說通通不可以。戒律也就像法律一樣,必須就不同的情形而有輕重不同的權衡,比如說:我們不能喝酒,是怕亂性,但是當你有病時,醫生說需要用酒,你來用酒,這並沒有犯戒啊!所以這個問題,是重視戒的精神,不要讓戒條束縛得不能動,每一項都不可以,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每一個都變成怪人,變成機器人了,出門有聽人說:「佛教怎麼修到都變怪人?」事實並不是這樣。佛法本來就是要來適用於人間的,包括戒律也是一樣,這樣才符合戒律本來制定的原意,要不然還要什麼戒律?這樣全部都變成機器人了,所以要了解它的精神所在才可以。三十四、出世法喜乃為最勝 我們再來說「歌舞倡伎」,這是一種娛樂,以世間法來說,人生對於娛樂是不可缺少的,佛教並不是禁止你都不能去娛樂,可以娛樂,因為適當的歌唱與舞蹈,這種是正當的,是可調劑人類生活的品質和增進團結的。正因娛樂有它的好處,而娛樂本身的范圍很廣,其中的唱歌跳舞也有善與惡的分別,假如你用正當的理念和方式來推廣跳舞和唱歌,那麼這就很好啊!對於我們人的品質、團結等等方面都會提高,今日的社會環境與以前已經有所不同,大家生活忙碌,所以來提倡正當的娛樂,用正當的娛樂來陶冶身心,這是不可缺少的,不可以沒有。但對於娛樂的素質、品質方面,必須要有利益於人的身心,否則對於有害於身心者,我們就應該取締,像現在每天報紙刊登出來,在娛樂場所引起的種種社會問題,都對人的身心有所損害,這樣就不好。簡單說,不要為了我們自己要賺錢,利益自己卻損害到別人的子子孫孫,損害到別人的身心,這就很不好,是很損道德的。這與佛陀所說業力的因果有相當的關系,業力的輪回、因果的輪回,這都是不能否認掉,不要認為這都沒有,怎麼沒有,有一天你就知道,不要認為那看不到,今世就有很多現報都可發現,現報都有了,怎麼會看不到?所以這不能說沒有,也不能否認掉,因此對於人的身心有害者,千萬不能去,也不能經營,以免社會不安,社會若能安定,我們的生活就安定。社會若不安定我們就不安定,因為社會是一個共同體,不是政府的,也不是總統的,更不是國王的,都不是,而是每一個人民百姓由上至下共同來建立的。社會安和樂利並不是建立在政府而已,政府有政府的德政與政策,任何人都要在本身的崗位上做好,所以維護社會的安寧人人有責,大家都有責任。不要說這是警察的事,或是政府的責任,不是這樣,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因此對於身心有害的地方,我們大家通通不要去,他就停業了,既然他沒錢賺就會轉業,是不是這樣?所以,並不是一定要政府用法令來束縛,壓制他,這都不究竟,真正究竟的,只有提高人民百姓的素質,了解何種可以不可以,有無危害身心沒有?這樣之後,對於不應該去的地方,我們不要去,不應該做的,我們就不要做,如此他的生意就沒得賺,沒得賺,他自然就會轉一個正當的職業來做,這是很重要的。並不是用所謂的政治壓力,拚命地去壓制,壓制這兒,跑到那兒,壓制那兒,跑到這兒,像一根草在地上長,你用一塊石頭壓住它,想要不讓它長,卻變成從旁邊出來。總之,只要它稍微有一個生存的空間,它就會去爭取,你若是以大眾求生力量的觀點來看,就會很了解,所以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什麼叫做可以?什麼叫做不可以?將它規律得很清楚,規律清楚後,大家不要去做惡的事,社會就自然安和樂利了,政府法令固然很重要,但是人民的素質提高,也是很重要,正確的理念更加重要。所以佛教為什麼要叫人不要「歌舞倡伎」呢?因為做每件事情,我們都必須經過思惟考慮,思惟考慮這樣做是否有危害別人、危害我們的身心?若危害到別人的身心,就停止不要做,會危害到自己身心的事也不要做,而對自己身心有幫助的要去做,對別人的身心有幫助的更要去做,必須要這樣,否則我們要如何來維持這個社會的共同體呢?要如何能使社會和樂呢?因為經過了想像就會落入經驗意識,而這種的經驗則會產生記憶,也就是說我要做一樣好事、壞事都要經過思惟,思惟是一個記憶,是一個經驗,那麼這個經驗好、這個經驗壞,也就會形成我們善和惡的業力指使行為,當落在我們的經驗當中,這個經驗意識,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正思惟,所以我們都應該具備一個正當的思惟,也就是正式的思惟,唯有具足正思惟,才能對法有更進一步的體證,何況你來體證緣起空性的法是甚深微妙的,佛陀剛剛成道時,也自問說:「這么深的道理要說給誰聽?」所以他當初有一段時間,對於自己所悟得這么好的東西是很好啦!雖然這么好,但如此深奧的東西要說給誰聽呢?誰又聽得懂呢?因為甚深的緣起空性法,並不是粗粗魯魯,粗糙不堪,也不是散亂心可以思惟到的,不是這樣,甚深的緣起,是非常的微細,既然想成為一位修行者,那麼,怎麼還會有時間去享受人間的娛樂呢?
娛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身的娛樂,一種是心的娛樂,若是真正能夠沾到佛陀法味的人,也才是真正所謂的法喜充滿,你看看,這種身心的娛樂不是隨便講講就可明白的,要不然這句法喜充滿怎麼說?能夠體會到法,了解到這個法的好處,就了解這個法能夠離苦,能夠斷除煩惱,那種自在清凈的身心,並不是用嘴巴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世間的娛樂,往往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害到我們的身心,你若用正當的方式來娛樂,對我們的身心有所幫助,這種適當的調劑是可以的。若是真正要修行,那麼他就不會想要享受世間的這種娛樂,他的追求是享受法喜充滿這種身心究竟的喜悅,所以初地發心修行想要出世間的行者,絕對不能隨順世俗的心去生活,你還未有足夠定力,你還不能觀察清楚,就很容易隨順世間的生活,讓世間的生活牽走,若能了解到這點,對於成就道業,就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若沒有的話,對成就道業就有影響。因此對於成就道業的聖者,雖然已經成就道業,但是他不可放棄掉,而執著於自己的自由享樂,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不能說他成就了,但是卻不顧沈迷的眾生,放棄了渡眾的信願,所以成就的覺悟者,是要能弘法利生,為弘法忙碌,畢竟是人弘法而不是法自動會弘人,正因為法好,我們才要去推廣,這東西好,產品好,我們要推廣出去,他怎麼還有空,怎麼還有時間去享受世間的娛樂?如果是一位未證聖果果位的人,自己還未親證到,還未達到那個究竟,還未了解到,他不可再以廣度眾生的理由,借機會來說,我這樣是要來度人的,說來賭博是要度賭博的,去喝酒是為了要度喝酒的,跳舞則要度跳舞的,結果怎樣,你知道嗎?結果自己度人不成,反讓隨緣世俗度去!假使你要度人,你未到那境界,你想去度人,卻反而被人拖走,這不可靠,有時候自己藉這機會說要度人,其實自己心念想說這樣比較容易逃過法律的漏洞,否則若今天想要和人喝個酒,家中的人卻反對,但是只要說我要去度喝酒的人,我再怎麼喝也不會醉。可是不知哪一天躺在那裡連螞蟻在咬也不知道哦!所以很多人未到境界千萬不要自作聰明說要去度別人,往往世俗生活之間要很注意,處處都是陷阱,稍微一失覺察就會落入陷阱,陷下去要再爬起來是很難的,染上惡習要改好較難,好的要變壞的卻是很簡單,所以我們要了解這種道理,不要被世俗眾生的惡習所污染,要不然我們就會隨順世間的生活,流於世俗化而迷失,然後就被外境拖走了。佛教被神格化後造成了一些附帶外道的佛教,他們還利用佛教的生日慶典叫人在寺院前唱歌跳舞,有時候還很不正當,穿的不男不女,嗨喲!穿這樣跳舞,還說要讓佛陀看,要讓菩薩看,佛陀明明制戒禁止「歌舞倡伎」,你還唱歌跳舞給他看,這是違反戒律的,不要說要讓佛祖高興,佛祖若是真有靈,他是不會高興的,我看爬起來打你的頭也說不定!明明叫你們不要這樣做,你們卻偏偏這樣做,你說這樣他會高興嗎?會不高興的!但若是佛祖的生日,大家彈佛教的聖歌,贊嘆過去佛陀的事跡,像我們中國佛教的寺院,有時候會辦個法會,在佛陀的生日時,大家來唱個贊偈,誠心地以梵唄來贊嘆佛,贊嘆佛過去為人處事的法很好,當聽了之後大家會覺得身心寂靜,有時候眼淚還會流下來,哇!這種我覺得是比什麼都好,這種贊偈梵唄是不違犯的,反而比較好,要不然叫團歌仔戲在外面演戲,歌仔戲並不是不好,它也是一種世俗的娛樂藝術,但歌仔戲只是讓我們以世俗的心態來調整自己的身心而已,並不是說可以叫來寺院的前面做,這是不可以的,佛陀的戒律里說不行。三十五、貪執名利物享 難成離苦道業 我們再來說第七條戒,不坐卧高廣大床。這條戒的重點在淡薄物質的享受,因為簡單的物質生活,我們才能勇猛精進於道業,物質生活太過享受,對道業就不會精進,並不是說修行人一定要過著刻苦的生活,其實不是這樣,佛陀沒叫我們修苦行,也沒有叫我們一定要過著刻薄的生活,他並沒有這樣說。因為你若對物質要求太高,便容易沈溺於物質的享受,這對道業會有所影響,而且對你精神層次的提高也就有限,若初修行者,精神不專,無法放下感官,放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種的貪著,你對物質用品追求越美好,你內心對於物質就會越執著、越沈迷,如此難免影響到我們的出離心,產生了沈迷執著、我慢我執。比如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管它是真是假,我聽說有一個人,學到很厲害,禪定很行,禪定後連牛頭馬面也抓不到他,找不到他,這是故事的比喻,但是有一天他的死期到了,牛頭馬面要去找他時,卻找不到人,問到一個地頭神說只要他一坐,在打坐後都找不到人,要找到他,除非就要等到他爬起來,牛頭馬面就說:「嗯!這樣我就不能交差了。」地頭神他就說:「要不然這么辦,他旁邊有一個缽,他很執著這個缽,他
㈣ 居士戒疤是什麼樣子的
佛教規定,居士是沒有戒疤的。出家人燒戒疤的規定也被佛教協會取消了。從今後不再有燒戒疤的做法。
㈤ 在家在手上燒香疤,這兩個點哪個燒得深點。應該怎麼燒才好。燒完要怎麼做
燃燈、散花、燒香這是供佛。燈代表智慧,佛前面點蠟燭、點油燈是代表智慧。另一個代表是奉獻,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就是說舍己為人。燃香,出家人在頭頂上燃香,燃香疤。有人說這是戒疤,錯了,戒哪有疤,受戒沒有疤,燃香有疤。燃香什麼意思?在佛前發誓,我燃燒ZI己,照耀別人;意思就是我犧牲ZI己,我要奉獻給別人,為別人服務,是這個意思。所以頭上燃了很多,自私自利,一毛不拔,那你完全就是騙人。你騙誰?你騙佛菩薩,在佛菩薩面前燃香,發這個誓,自己沒有兌現,你就全錯了,你燃這個疤有罪過,騙佛、騙眾生。一般在家佛弟子燃在手臂上,出家燃在頭頂上,實際這都是中國人真干,全世界沒有把香燃在頭頂上、燃在身上的。佛經上有,它是告訴你,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佛菩薩面前發誓,舍己為人,不一定要燃,要懂這個意思。中國人真燃了,燃了也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叫自己別忘了,這個好。所以一定要曉得它的用意,不知道它的用意那你就錯了。
㈥ 佛網 在家居士怎麼施放焰口
師兄善哉
不可以的
焰口施食必須要具足僧人並且需要一些觀想什麼的
在家居士一般做不到
所以如果為了布施可以用火供或者其他一些簡便易行的
布施法門
阿彌陀佛
㈦ 妙祥法師:在家居士怎樣守五戒
在家人首先要三皈依,在這個條件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持五戒。五戒就是殺、盜、yin、妄、酒。殺,就是說一切有情眾生皆不可殺,包括人不能殺,眾生不能殺,包括大連的「海虹」也不能殺,一切眾生都不能殺。不管它是怎麼被我們需要,甚至用了它可以保證我們的生命,我們也不能殺,一定要戒殺。 包括殺生的因緣不能做,像這種殺生的工作等等,都不能做。殺生的因緣,包括我們的事業,殺生的業力,和這的緣分,包括贊嘆殺生的這些事項,鼓勵殺生呀,這都不能做。殺因、殺業、殺法、殺緣,這都不能做,一切都不能做。不光這個殺生不能做,包括假殺也不能做。什麼叫假殺?就是比如我們現在有一種吃的素食,素食里有什麼「肉腸」啊,就是素食腸、素食雞、素食鴨子等等,都不能吃的。這是你的殺心未斷,所以也不能用。包括含動物成分的葯也不能吃,這個是很可怕的。只要是和它有這個緣,殺緣,你都會受其果報。所以說在家持這個不殺戒,是很好的,很殊勝的。堅決不殺,寧死不殺。為什麼寧死不殺?如果我今天得病了,吃這個中葯,中葯有一種以眾生的肉合成的葯。我吃了以後病就能好,這叫吃葯破戒,我也不去吃。我寧可採取別的方法來治療,哪怕它慢,慢就慢。慢一年,我遭一年罪,就能少殺一個眾生或者無量眾生。今天給我這個機會太好了,我一定在這里償還其債。為什麼有病?就是過去殺生所得來的病,吃肉得來的病,我不能再繼續造業了。這么去做你才能守住這個不殺戒。包括起心動念都要控制,如果起心動念了怎麼辦?要懺悔的。還有這個盜戒。這個盜戒啊,在世間最容易犯,特別是現在。過去在文化大革命前好一些,那時人比較老實一些,誰也不敢去拿公家的東西。文化大革命期間你要拿東西,他也要被批鬥,是不是?現在不是了,現在是一種沾沾自喜,甚至大家說你這人有本領,所以這是很可怕一件事情。這個盜戒在佛法里是很重的,我們在家人一定不要盜,寧可窮死餓死也不要盜。說我今天沒有飯吃,這有個蘿卜,我如果把這個蘿卜偷走了,今天中午我就能飽。作為我們來講,寧可餓著,也不能拿這個蘿卜,這個都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能盜。有人說,你看廠子都要huang了,那些廠長啊,還有一些的人等等,都把廠子搬家裡去了。他搬了那麼多,那我搬一點也不行嗎?他是他,你是你,我們是佛的弟子,所以說我們不能動,一張紙、一針、一草,不能動。過去有這么個事情,也就是講我吧!這是剛學佛的時候,那時候在醫院工作,有一天值班。院長派個人來取點葯,要急於外出。一般要點葯在醫院來講還是可以的,那時候條件比較松。因為學佛了就不能做這個事情,我就拒絕了。拒絕以後,他一看非常生氣:「院長要葯你也不給!」最後說:「那麼的吧!我借點葯。」我說:「借也不行。」當時我已經做好了一個什麼准備?就是說你開除我,我也不會違反原則去做的。後來旁邊收款處的人看著我,他就說:「你不要跟他去要葯,我給你點葯,我這里自個有點。你不能跟他要葯,別人實在跟他要,他躲不過去的時候,或是跟他借葯不還的時候,他把工資錢都還在這里了。所以你千萬別跟他要,你有什麼難處,你找我。」他就把這個事情給解圍過去了。就是說你想持戒,就得做好了被開除的准備,要不你這個戒就不好持的。世間是很危險的,心裡得有準備,一個是准備用自己的錢來補償這部分,第二個就是寧舍工作不犯盜。就是你拿錢也必須在不犯盜的基礎上,你才能拿錢的,不是先盜後補的,這個也得很注意的。所以說我們堅決不盜。只有堅決不盜,你才能往前修行;你要是堅決不盜,我想你很快就要出家了,因為世間你也呆不了了。另外你的心、因緣已經成熟。這是講到盜。第三個講到yin欲。yin欲,在世間上這是個最大的禍根。有了yin欲,就有了家。家,就是代表yin欲的意思。所以說,有了男女,就有了生死。為什麼不成道?就是有了這個yin欲的關系。佛給開了方便——在家居士不能邪yin,我們堅決地不能搞xie yin。實際上有的人受了菩薩戒,在菩薩戒嚴格來講是斷正yin的,不是在家人有了正yin,就可以真正地稱為菩薩,菩薩是不允許有yin欲的。現在有一個叫「在家菩薩戒」,那隻是一個方便戒,真正想做菩薩一定要清凈的,連正yin也是不允許有的。雖然開了這種方便,我們應該知道這里利弊的關系。對這個yin欲,包括我們的身口意的行為,都應該注意的。包括凡是yin欲的書、錄像,一概不能看,這yin欲的話不能講。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干什麼來了呢?是修行來了。不管男的女的,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為了修行。人生就是修行的過程,人生並不是生兒育女、成家立業來了。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糊塗了,他不知道他的任務和他的願望,逐漸地被這個男女相所騙,所以,成立一個家庭,發生了yin欲的行為。就離不開這個世界了,不能了脫生死,也不能往前走了。所以說yin欲不斷,佛法是不可能成就的,想成佛必須斷。在家居士一步一步來,先斷邪yin。如果有條件了,一定要斷正yin,在家人也可以斷正yin。有很多獨身的或是夫妻倆雖然在一起生活,就像我剛才講的,都是道友的關系,這樣互相幫助。另外,這里呢,千萬不要給人做媒啊,勸人結婚,這都是去稱贊yin欲的行為。特別是有很多的居士,年齡比較大,自己有兒女,當你兒女如果要出家的話,你千萬贊成;他要獨身的話,你也贊成,千萬不要去勸他結婚,去墮落這個火坑裡。這個火坑,那是你永遠還不清的債。講一個例子。頭一段時間,有個居士,他有個小孩。小孩就老哭。是剛出生幾個月,是幾歲,我記不清楚了,可能最多不超過三四歲。就是每一天到那個時間就哭,看病也看不好,找大仙也治不好,勸也勸不好,到時間就哭。後來,他的姥姥來問我說:「師父!這個問題你看怎麼辦?」我說:「你跟他講……」她說:「我跟他講話,他不見得能聽得懂。」我說:「你不要怕,你就跟他講,說你不要哭,你不有願望嗎?你想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出家。你長大了,我同意你出家。」她半信半疑就回去了。頭一天晚上跟這孩子說了,從第二天一直到現在,這孩子再也不哭了。這就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人來這個世界是來修行的。我們來這個世界是有任務的,是修行的,但是我們都忘了。千萬不能o落yin欲里去,一o落yin欲,就忘掉了修行。yin欲不斷,生死不斷。這是yin欲戒。再一個妄語戒。我們多生的習性,為了利益的關系,造成了很多的妄語,所以說這個妄語是很重的。有時候我們張口就妄語,早晨見面,人問你吃飯沒有?你張口就說吃了或沒吃,本來沒吃你說吃了,吃了你說沒吃。有時候怕上你們家吃飯,你可能就說吃了,他就不上你們家吃了。不管怎麼說,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養成習慣,張口就妄語。所以說妄語心地不真。為什麼我們很多的修行人不成道?老埋怨佛菩薩也不現前?人都說佛菩薩加持我們,佛菩薩現前能消我們的業障。為什麼佛菩薩不現前?不是佛菩薩不現前,雖然你做了很多的努力,因為你的妄語變成「大海」,把佛菩薩這個救你的船給隔開了,把佛菩薩給隔開了,把你自己和佛菩薩隔開了。他想救你,你上不了船。所以說不能妄語,包括方便妄語也是不可以的。包括你家的親人,如果誰有病了,你怕這個人知道,想去妄語,那也是不行的。說世間法我不這么說,他可能負擔很重,或產生更大的痛苦。那是你的事情。你想成佛,你犯了妄語戒,就和佛菩薩遠離了。有的人雖然大妄語不犯,小妄語不斷。他不知道它的危害,還以為自己方便妄語可以成佛呢,以為是他的方便,實際上是錯的。小妄語都不能見佛,何況大妄語?有的人沒證果說證果了,沒證到羅漢說證到羅漢了,鬼沒來硬說鬼來了,說哪個菩薩來了,這樣人犯大妄語,將來要o落地獄。所以說非常可怕的。包括暗示,人說:「你證沒證果?」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這有個蘋果。」那也犯妄語,也要墮落的,這都是不允許的,所以千萬不能妄語。在世間來講,也叫言而有信。過去我給大家講過,這個妄語啊,不能隨便講,有時候隨便講了會遭罪的。講個例子,過去我在蓋縣修行的時候,有一天下山去挑倭瓜,挑了一擔倭瓜准備往山上去。走到村子中間,有人順便就打招呼,說:「你一直往山上挑啊?」我說:「嗯。」他走了我就合計:他說一直往山上挑,將近二三里路呢,我這一擔倭瓜能一直挑到山上嗎?我一回頭,他早就走遠了,我想跟他解釋這句話的機會也沒有了。話已經形成了,怎麼辦?那沒辦法,那一直往上挑吧!誰讓你說來著。(編者註:倭瓜又稱南瓜、金瓜。)我只是答應人一個「嗯」,也可以說只是一個字,只好往上挑。因為這一筐也是很沉啊!挑到半道,還沒爬山呢,就累了,怎麼辦?放下擔子想休息一會,因為我答應是一直挑到山上,你不能離開肩,離開肩就不叫一直挑。既然不能妄語,咬牙挺著,怎麼辦?就是一個腿一個腿互換著歇,這個腿蜷起來先歇一會,歇完了再把那個腿蜷起來歇一會,擔子從這個肩膀挪到那個肩膀上去歇,就這樣往前挑。挑到山上,又愁了,這個山到山尖才叫山上哪!你這房子在中間呢,你不能挑到山尖再挑回來吧?所以這個話沒說明白。這怎麼辦?最後決定,我過不去就算為止了。到房子跟前,因為你房子周圍還有道呢,就還能過去。還是把這擔子挑到屋裡去吧!挑到屋裡碰到牆,這實在是過不去了,這個擔子才放下。你看看,你想不妄語,隨便答應一句,這就是平時妄語的習性,你就得付出這么多的辛苦,才能達到不妄語的地步。所以說,想不妄語,要付出很多代價的。特別是居士在買菜的時候,更不能妄語。比如說買菜講價錢。現在為什麼小販都撒謊?其中,就是因為買菜人不斷地逼著他妄語。因為我們有個貪便宜心,本來這個菜,就值一毛錢,你非要給他七分八分,逼著他就得賣一毛二,或者增加多少錢來提高價錢。等你講的價錢,去掉你貪心的那一部分,他也就達到他原先的目的了。所以說,這種妄語是你給造成的。我們做為佛弟子,一定要加小心,不要給別人造成妄語。你給別人造成妄語,和你妄語有同樣的罪業。特別是有的居士,手裡戴著念珠,到人家賣菜的地方,左挑右挑。人一瞅你的手腕子,一看這佛弟子挑菜來了,把好的全挑走了,把壞的全留下了。你想想,你壞的給別人,自己吃好的,你這種的思想,買回家的菜,只是一付毒葯。如果說你能夠不挑好的,把壞的挑到自己那裡,把好的留給別人;或是不分別,遇好就是好的,遇壞就是壞的,好壞混雜也行,我就這么樣,有什麼算什麼;或是本來這個價錢稍高一點,但我也認可了,不造成對方的妄語;甚至也不看秤。當你買到一斤豆角,回家要稱的時候,可能剩半斤了,但這半斤豆角是一付良葯,它的價值千金,什麼病都治。老人吃了他會健康,小孩吃了聰明有智慧,有病人可以消業。如果你要貪心,你買的這一斤菜,回去吃了就會中毒,誰吃誰中毒。甚至,你剩的這個菜混到別的菜里,別的菜也變成毒葯。所以說,很可怕。我們在世間要學會不妄語,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葯。不妄語是葯,治療我們的貪心,能使我們早解脫。不妄語與實相相應,因為佛是不妄語者。所以我們應該跟佛學,不妄語。第五個,酒。酒雖然非性罪,但它是遮戒。因為喝酒以後,會造成人大腦的混亂,定力失去了,做事沒有方向,很容易犯戒的,所以不能喝酒。我們做佛弟子要修清凈的,喝酒就不清凈了,所以說,佛弟子不能喝酒。酒的害處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佛經講,如果你給別人喝酒,遞一個空酒杯,會五百世沒有手的。像蚯蚓啦之類的,它都沒有手,就會這樣。何況你自己飲呢?做為佛弟子,想做菩薩講修行,一定要遠離的。不只是平時不喝酒,你就親戚朋友、生意場上,我也不喝。沈陽有個王居士,在廠子可能也負點責任。有時候,對方要找他喝酒,他不去。遇到實在脫離不開的朋友的時候,有人勸他喝酒,他就說:「我已經發願了,如果我要喝上一口酒,出去就被車軋死。」大家一聽,他發了這樣的誓願,誰也不敢逼他了。這也是辦法之一。要想斷酒,必須下大決心。我們周圍的因緣,如果你不下決心,你周圍的因緣,就是冤親債主,就拉你下地獄;如果你要決心下大了,馬上他就變為菩薩,來助你成道的,助你增加功德和定力。我們從五戒開始持起,每條戒律都有很多的說頭。但有一點,你必須有決心寧可捨去一切財產,捨去工作,包括捨去親屬朋友的友情,來完成這個戒律。你不下寧死不犯戒的決心,恐怕這個戒持得不那麼真實,不那麼徹底。只有下這個決心,才能轉化這個業力,才能把戒持好的。否則的話,說我們可以方便持戒,但我想,最後恐怕還不行。因為它的違緣不由你控制啊,不是我們想怎麼地就怎麼地,它是生死之搏,敵我相爭,那是很厲害的。不是你勝它敗,就是你敗它勝。所以說,我們在這里只能打勝仗。勝仗是吃虧了,但是人吃虧了天不虧你,天不會虧你的。持戒一定要有決心,肯定能成道。最起碼我們做一個真正的佛子,問心無愧。 庄嚴佛網,利樂有情,歡迎護持江浙佛教網:
㈧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發帖人:yuxuan)妙祥法師: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應該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家居士。應該看成什麼呢,我如何去持戒去成佛,如何去成佛。不要考慮第一個概念:我是在家居士,你把自己就限制住了。所以說我持戒修行,不要考慮在家。應該考慮應該做的,我要去做,我做不到,我應該努力。今天在家不等於我永遠在家。雖然在家有很多的障礙,我想法要克服它。在家居士修行持戒,主要是克服在家的毛病、困難,這是「在家居士」,不是「在家人」怎樣持戒修行。在家居士就應該在家,利用家庭這種環境來修持自己。什麼叫利用呢?不隨世間走,不隨家庭走,這叫「在家居士」。不是家裡今天吃肉,我別讓他們起煩惱,我就吃吧,不行我吃點肉邊菜,認為這就是在家居士應該做的,這都是不正確的。在家居士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僧人的後備力量,出家人這面少了,你要馬上應該補上去,這是在家居士。就像所提的全民皆兵一樣,應該做好出家的准備。在家居士首先要克服在家種種的障礙。比如說很多世間人都認可的事情,(但不符合佛法的要求),那我們不能做。我們在家應該按照出家人的(要求)方式去做,這才能成就。有的人把自己「標准」了,用「在家」倆字就把自己標准降得很低很低。實際上雖然你降低了,你覺得做的很順利,但和成佛沒有關系,只是個世間善法而已。你想成佛,在家居士必須克服在家的一切毛病和習氣的阻礙,這才能成佛。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回去認真考慮,這也是個很重要的,不要失去機會。有的人出家以後,還不知道怎麼修行,為什麼?他就是在家這一段時,他沒有利用好在家這一段的修持。如果知道在家應該怎麼樣攝住眼、耳、鼻、舌、身、意,怎樣去掉色、聲、香、味、觸、法,去掉貪、嗔、痴。在家怎樣和違反佛法的這種行為去做斗爭,這樣的話你不管是出家、在家,他都能修持。很多人(講法)把在家居士這個標准降得很低,雖然滿足大夥的心願,大夥聽了很高興。但是,我說那是害你們,因為人身很快就過去了,不容易,信佛也不容易。我知道,我信佛就很晚,未學佛天天走在廟的跟前,不知道上廟里看一眼,不知道,一點都不清楚。等到因緣來了,才知道廟里原來就是自己的家,這時候都很後悔很後悔。我們大家今生信佛了,千萬千萬把握住人生。雖然這個因緣有的沒太成熟,應該想法讓它成熟。不管在哪,我都要按照佛法去修行,都要攝住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去掉貪、嗔、痴,這么去修行,這就對了。不要分別在家和出家,在家我要像出家人修行,這才行。所以說,那種降低標準的做法,雖然是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寬慰。有的認為我在家已經很修行了,雖然給你個名聲,那終歸是「化城」,(不是二乘的「化城」,而是完全虛妄的「化城」)啥作用也不起。想真正了脫生死的時候,那就是一場騙局,只是一種欺騙,一種欺騙而已。我想,我不想做那種人,所以我只能這么告訴你們。
㈨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應該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家居士。應該看成什麼呢,我如何去持戒去成佛,如何去成佛。不要考慮第一個概念:我是在家居士,你把自己就限制住了。所以說我持戒修行,不要考慮在家。應該考慮應該做的,我要去做,我做不到,我應該努力。今天在家不等於我永遠在家。雖然在家有很多的障礙,我想法要克服它。 在家居士修行持戒,主要是克服在家的毛病、困難,這是「在家居士」,不是「在家人」怎樣持戒修行。在家居士就應該在家,利用家庭這種環境來修持自己。什麼叫利用呢?不隨世間走,不隨家庭走,這叫「在家居士」。不是家裡今天吃肉,我別讓他們起煩惱,我就吃吧,不行我吃點肉邊菜,認為這就是在家居士應該做的,這都是不正確的。在家居士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僧人的後備力量,出家人這面少了,你要馬上應該補上去,這是在家居士。就像所提的全民皆兵一樣,應該做好出家的准備。 在家居士首先要克服在家種種的障礙。比如說很多世間人都認可的事情,(但不符合佛法的要求),那我們不能做。我們在家應該按照出家人的(要求)方式去做,這才能成就。有的人把自己「標准」了,用「在家」倆字就把自己標准降得很低很低。實際上雖然你降低了,你覺得做的很順利,但和成佛沒有關系,只是個世間善法而已。你想成佛,在家居士必須克服在家的一切毛病和習氣的阻礙,這才能成佛。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回去認真考慮,這也是個很重要的,不要失去機會。 有的人出家以後,還不知道怎麼修行,為什麼?他就是在家這一段時,他沒有利用好在家這一段的修持。如果知道在家應該怎麼樣攝住眼、耳、鼻、舌、身、意,怎樣去掉色、聲、香、味、觸、法,去掉貪、嗔、痴。在家怎樣和違反佛法的這種行為去做斗爭,這樣的話你不管是出家、在家,他都能修持。 很多人(講法)把在家居士這個標准降得很低,雖然滿足大夥的心願,大夥聽了很高興。但是,我說那是害你們,因為人身很快就過去了,不容易,信佛也不容易。我知道,我信佛就很晚,未學佛天天走在廟的跟前,不知道上廟里看一眼,不知道,一點都不清楚。等到因緣來了,才知道廟里原來就是自己的家,這時候都很後悔很後悔。 我們大家今生信佛了,千萬千萬把握住人生。雖然這個因緣有的沒太成熟,應該想法讓它成熟。不管在哪,我都要按照佛法去修行,都要攝住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去掉貪、嗔、痴,這么去修行,這就對了。不要分別在家和出家,在家我要像出家人修行,這才行。 所以說,那種降低標準的做法,雖然是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寬慰。有的認為我在家已經很修行了,雖然給你個名聲,那終歸是「化城」,(不是二乘的「化城 」,而是完全虛妄的「化城」)啥作用也不起。想真正了脫生死的時候,那就是一場騙局,只是一種欺騙,一種欺騙而已。我想,我不想做那種人,所以我只能這么告訴你們。(文:妙祥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