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約翰伯爵傢具

約翰伯爵傢具

發布時間:2022-03-05 10:58:42

❶ 求歷史上著名的騙局,接近於龐氏騙局之類的,或者說著名的偷盜事件。

一、十分經典的「密西西比計劃」始末
有一個人,他的性格和經歷與1719年和1720年的那場大陰謀關系如此密切,以至於我們只能以它的始作俑者約翰?勞(John Law)一生的簡短描述作為密西西比大瘋狂的歷史的開場白。歷史學家們有的認為他是一個騙子,有的說他是一個瘋子,眾說不一。在他的一生中,由於他的計劃的不幸後果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裡,人們就用這兩種稱呼來叫他。但是,後世之人發現如此對待他是不公平的,他與其說是騙人,不如說是受騙;與其說是犯罪,不如說是受害。他對信用的原理和真正原則了如指掌,他比同時代的任何人都熟悉金融問題;他所建立的系統轟然崩潰主要不是因為他的缺點,而是因為他建立這個系統的基礎??人們??的不是。他沒有料到整個國家人民貪婪的狂潮;他也不知道,自信象懷疑一樣,可以無限制地增長,希望可以象恐懼一樣四處泛濫。他如何能知道法國人會象寓言中的那樣,在他們發瘋般的渴望中,殺掉給他下了那麼多金蛋蛋的鵝呢?他的命運就象第一個從伊利湖向安大略湖漂流的劃船一樣。他出發時,河面上波平如鏡,視野寬闊;他的行程既迅捷又愉快;此時來看,有誰能阻擋住他前行的輕舟呢?可是,天哪!眼前就是大瀑布;當他明白時,時間已經太晚了。以前載著他快樂前行的水流如今竟成了他的葬身之地。他試圖按原路返回,但是水流太急了,他微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對抗;於是,隨著時間的一點點流逝,他離那勢如雷霆的瀑布也越來越近。他與河水一起飛越嶙峋的岩石,還有他的小船,也一道落入谷底,被水面撞成了碎片。勞和法國人就是這樣,勞是劃船人,法國人是河水。
約翰?勞於1671年生於愛丁堡。剛滿14歲就被父親帶到會計室中艱苦勞動了三年。他對於數字表現出了非常的熱情,年紀不大時就在算術上顯示了非凡的才能。1688年父親去世,從此他就完全從令人厭煩的事務中脫身出來,帶著繼承來的收入,到外面闖盪世界。
他先後在倫敦、佛蘭德斯、荷蘭、德國、匈牙利、義大利和法國游盪了多年。他對各個國家的貿易和資源變得異常熟悉,並日益堅定地認為,如果沒有紙幣,任何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繁榮。在這14年中,他的成功似乎主要在於賭博方面。在歐洲各國首都每個有名的賭場里,他都聲名顯赫,人們都認為他是同時代最精於計算、善於利用錯綜復雜機會的人。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去世,奧爾良公爵被指定為攝政王。這時候,法國的財政到了崩潰的邊緣,由於國王的腐化墮落和上下各級官吏的爭相仿效,整個經濟秩序一片混亂。全國的對外債務已達30億里弗赫(Livre法國舊時流通的貨幣名)。而每年的稅收總共才14500萬。為改變局面,攝政王下令重鑄貨幣,這樣一來貨幣貶值1/5,那些拿1000個金幣或銀幣到造幣廠的人領回了面值相同的貨幣,但是金屬的重量只有原來的五分之四。藉助這個計謀國庫獲得了7200萬里弗赫的收入,國家的整個商業操作變成了一團糟。稅賦數目的輕微減少平息了民眾憤怒的呼聲,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人們忘記了未來會出現巨大不幸。
在這場財政紛亂之中,勞出現了。他向攝政王提交了兩份備忘錄,提出由於貨幣不足以及貨幣貶值,噩運已經籠罩了法蘭西。他認為如果沒有紙幣的輔助,金屬貨幣遠遠不能滿足一個商業國家的要求;他還特別以英國和荷蘭為例來闡明紙幣的好處。他用許多關於貨幣信用的真實論據來說明重建法國貨幣信譽的辦法,因為當時法國貨幣在歐洲諸國中十分不景氣。他建議攝政王建立一個銀行,這個銀行有權管理國家的稅收,並以這些稅收和不動產為基礎發行紙幣。他還進一步提議以國王的名義管理,但必須由議會指定而組成的委員會來控制它。
1716年5月5日,皇室發布命令,授權勞與他的兄弟一道建立一個名叫「勞氏公司」的銀行,它發行的紙幣可以用來繳稅,資金為600萬里弗赫,每500萬里弗赫一股,共分為12000股,其中1/4可以用金屬貨幣購買,其餘的可以用國庫券的形式購買。
約翰?勞從此踏上了通向成功的康莊大道。30年對金融事務的研究使他在處理銀行事務時游刃有餘。他使自己發行的紙幣可以隨意購買或兌換,並且發行後價值不變。這是他政策的主要成就,並且立即使他的紙幣變得比金銀還要有價值,後者經常會由於政府不明智的干預而貶值。一千個銀鎊在第一天還與它們的面值相符,第二天就會跌至原來的5/6;而勞氏銀行發行的紙幣則一直保持它原來的價值。勞同時宣布,如果一個銀行家在發行紙幣時沒有足夠的擔保可以滿足所有的要求,他就只有死路一條。上述一系列事件造成的結果是:他的紙幣在公眾心目中的價值迅速升高,比同樣面值的金屬貨幣價值高出1%。不久,全國的商業貿易就從中獲得了利益。逐漸萎縮的商業慢慢復甦過來;人們開始按時納稅,抱怨聲也漸漸少了;人們心中對紙幣的信任完全建立了,如果這種信任繼續下去的話,整個境況會變得更加有利。一年之中,勞發行的紙幣的市場價格超過了面值的15%,而國庫券,或者說是由政府發行、用以償還奢侈的路易十四所欠債務的證券,則下滑到了面值的21.5%。這個對比對勞太有利了,以致於整個國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身上,他的信譽也蒸蒸日上。與此同時,勞開始了使他名垂後世的著名計劃。他向攝政王提議建立一個公司,這個公司應擁有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做生意的特權。據說這兩個地方遍地都見金銀;並且,如果在這場獨一無二的貿易中獲取巨大利潤的話,就可以成為唯一的稅賦承包人和錢幣的唯一鑄造者。貿易特許狀於1717年發了下來,公司順利成立。整個資本被分為20萬股,每股500里弗赫,這些股票可用國庫券以面值購買,盡管面值500里弗赫的國庫券在市場上只能換來160里弗赫。
就在此時,投機的狂潮席捲了整個法蘭西。勞氏銀行產生了很好的信譽,以致於他所做的任何承諾以及他認為合適的承諾都被人們馬上堅信不疑。後來,銀行被改建成了法蘭西皇家銀行。在如潮的贊譽聲中,勞和攝政王有點如痴如醉,他們忘記了前者大聲宣布過的准則,即如果一個銀行家沒有必要的資金來支持自己發行的紙幣,他就只有死路一條。這個銀行剛從私營轉為國營,攝政王就指使它發行了面值10億里弗赫的紙幣。這是偏離正確原則的第一步,這時候,法國議會給勞帶來了一點麻煩。議會打剛開始起就對勞作為一個外國人對本國的巨大影響懷有嫉妒之心,並且對他提出的計劃的安全性提出了疑問。議會還通過一個法令,嚴禁勞氏銀行以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征稅;禁止所有的外國人以任何名義干預國家財政,違者將給予重罰。
勞在驚懼之中逃到皇宮中,他祈求攝政王採取措施來使議會就範。後者下令逮捕議會的議長和兩名議員,將他們關押到遠方的監獄,這才壓制住了議會的反抗。
遮住勞眼前大好前程的一片烏雲就這樣被吹散了:從自身的危險境地解脫之後,勞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著名的密西西比計劃之中,公司的股份急劇增加。1719年初,政府發布文告,授予密西西比公司全權在東印度群島、中國、南太平洋諸島,以及柯爾伯建立的法國東印度公司所屬各地進行貿易。由於業務的快速增長,這個公司認為自己更適合被稱為印度群島公司,並新增5萬股新股。勞所展示的前景異常輝煌。他保證每份500里弗赫的股票每年可以分紅200里弗赫。由於這些股票是被用國庫券以面值購買的,500里弗赫的面值只抵得上100里弗赫的實際價值,每一股的利潤竟達到200%。一直在高漲的公眾的熱情使人們無法抵禦如此看好的前景誘惑。至少有30萬人申請購買這5萬份新股;勞在甘康普瓦大街的住宅從早到晚都擠滿了渴切的申請人。由於不可能滿足所有的申請人,新的股票持有人的名單只能在幾周後才能敲定,在這段時間內,公眾的焦急心情達到了瘋狂的頂點。公爵、侯爵、伯爵以及他們的夫人每天都在勞的門口等候幾個小時後知道結果,最後,等候的人數達到數千人,並充斥了大街,為防止互相推擠,他們搬到了相臨的套間內暫住,以便能經常靠近那座新的財富聖殿。舊股的價格節節上揚;在整個國家金色夢想的誘惑下,新的申請人源源而至。最後,公司認為可以再發行30萬新股,每股5000里弗赫;這樣的話,攝政王就可以利用公眾普遍的熱情還清所有的國債。為此目的,社會上必須有15億里弗赫的資金。舉國上下,人們一片狂熱,在這種狀態下,即使三倍這樣數額的金錢人們也願意拿出。
這時的勞正處於財富的巔峰,法國人也在迅速地接近痴迷的頂點。勞這時發現他的住處太不方便了,他就搬到了旺多姆廣場,並租下了蘇瓦松官邸。那些投機商們也隨他到了那裡。寬闊的廣場很快變得和甘普瓦大街一樣擁擠:從早到晚,熙熙攘攘。廣場上搭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帳篷供買賣股票和出售飲料點心。人們高聲談話的聲音整日沸聲盈天,以致於法庭設在廣場邊的一位法官向攝政王和市政府抱怨說他聽不到律師辯護的聲音。
看到同胞們一個個做著愚蠢的事且不能自拔,馬歇爾?維拉爾斯這個心地正直的老兵感到非常苦惱,一提到這件事他就氣不打一處來。有一次他坐在馬車里駛過旺多姆廣場,看到人們醉心於買賣股票之中;這位性格暴躁的紳士心裡很不痛快,他突然命令車夫停住馬車,然後他把頭伸出車窗,對著人群大聲疾呼了半個鍾頭,要求他們停止這種「招人厭惡的貪婪行為」。這個舉動看來不太明智。人們的唏噓和嘲弄潮水般湧向這位勇敢的紳士,直到他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東西破空飛向自己的腦袋時,才悻悻地駕車狼狽而逃。以後他再也沒有這樣做過。
兩個更加清醒、安靜和富於思辨思想的學者,德?拉?莫特和提哈松神父互相祝賀對方至少沒有捲入這場奇怪的狂熱行動。但幾天後,這位德高望重的神父就前去蘇瓦松官邸買股票去了,當他出來時,正碰上為同一目的向里走的朋友德?拉?莫特。他說:「哈!那是你嗎?」「是的」,拉?莫特快速從他身邊走過,說:「那可能是你嗎?」他們第二次再聚在一起時,兩位學者高談闊論哲學、科學、宗教,但再也沒有勇氣對密西西比計劃發一句微詞了。最後,當這件事終於被提起時,他們一致同意以下結論:一個人永遠不應該發誓不幹某一種事;還有,世上不存在什麼即使聰明人也不能享受的豪華與奢侈。
在那個時代,勞這位新財神成了國內最重要的人物。攝政王的接待室里留不住一位朝臣,因為無論是貴族、法官還是主教們都涌進了蘇瓦松官邸;陸軍、海軍的將領,地位尊貴的女士們,以及每個世襲有爵位或身居要職、認為自己有優先購股權的人都坐在勞的會客室,乞求勞賣給他們印度公司的股票。勞非常繁忙,連1/10的申請者也會見不了。所以申請者們絞盡腦汁,想出各種策略以接近他。許多人每天都到這里,堅持了兩個星期才達到目的。有人想出了極其滑稽可笑的辦法來爭取與他談話的機會。有一位努力幾天仍不能如願的女士,放棄了在勞家裡訪問勞的希望;但是,她命令自己的車夫,當她外出時,他必須仔細觀察,如果看到勞先生走過來就讓馬車撞到燈柱上,把她摔下。她的馬車夫保證完成這個囑托。這位女士在城中一直轉了三天,心中一再祈求上帝賜給她被摔下的機會。第三天快結束時,她終於看到了勞先生;她馬上抓住韁繩,對車夫大聲叫道:「快讓馬車翻倒!以上帝的名義,讓馬車翻倒!」車夫駕車向柱子撞去,這位女士尖叫著,車子翻了。看到這場事故的勞當然不會放過向女士獻殷勤的機會,馬上跑到出事地點來救助。這個狡猾的女士被帶到了蘇瓦松官邸,在那裡她覺得自己應該從「驚恐」中恢復過來了。他向勞先生道歉之後坦白了自己的計謀。勞微笑著記下了這位女士的名字,允許她買一定數量的股票。另一個故事講的是布莎夫人的事。她得知勞在某座房子里吃飯後,就驅車前往,謊稱房子已經失火。公司的人立即離開飯桌向外逃命;當所有的人往外跑時,勞卻發現有一位女士急匆匆向他走來,他覺察到其中必定有詐,就向另外一個方向跑走了。
有一段時間,由於人們自信心增強,貿易也變得發達起來,做生意無不有利可圖。特別是在巴黎,這種情況更是明顯。外地人從各個方向涌進首都,他們不僅要掙錢,也要花錢。奧爾良公爵夫人,即攝政王之母,曾粗略地計算過這一時期巴黎人口增加的數目,有30.5萬人。主婦們不得不將床支在閣樓上、廚房裡、甚至馬廄中以滿足不斷增加的借宿者的需要;城裡滿目皆是各式各樣的馬車和其它交通工具,以致於在主要幹道上它們也只能緩慢前行以避免事故發生。全國的織布機都在異常忙碌地趕制華麗的緞帶、絲綢、寬幅細布和天鵝絨。這些東西的價格由於紙幣發行量太大而漲到了原來的四倍。食物的價格也一日千里。麵包、鮮肉和蔬菜的價格以前的人連想也不敢想;勞動的報酬也以同樣的比例上漲。以前每天賺15蘇的工匠現在拿60蘇。到處都在建新房子;一種虛幻的繁榮照花了全國人民的眼睛,沒有一個人看到地平線上預示風暴很快就要來臨的烏雲。
1720年前社會仍然不斷走向繁榮。議會一再發出警告:紙幣發行量過大遲早會使國家經濟崩潰。但是這些警告被置若罔聞。對財政一竅不通的攝政王認為,既然發行紙幣能帶來這么大的好處,那就不應該對發行進行任何限制。如果5億里弗赫的紙幣就有如此的優勢,再發行5億就能有更大的好處。攝政王這個巨大的謬誤沒有遭到勞的反對。人們極度的貪婪支撐著這個海市蜃樓:印度群島股票和密西西比股票的價格越高,銀行就同步發行越多的鈔票。這就象波將金(1739?1791,俄國陸軍元帥,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寵臣和親信)為使他的女皇驚喜而建造的富麗堂皇的宮殿:巨大的冰塊一個疊著一個;頂上帶有渦卷形裝飾、愛奧尼亞式的冰柱顯露著工匠爐火純青的技藝,這些冰柱形成了一個高貴典雅的門廊;冰做的圓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太陽的光芒只能使它鍍上一層金色,絲毫不能融化它。它金光閃爍,象用水晶和鑽石建成的;但一旦從南方吹來溫暖的輕風,這座雄偉壯麗的建築物就溶化了,並且不可挽回。勞和他建立的紙幣系統也是如此。一但公眾的不信任之風不斷地吹向它,它就會變成一堆廢墟,誰也無法使它重振雄風。
第一次小小的警告發生在1720年初。孔蒂親王由於在要求購買新上的印度股票時被勞拒絕,就用三輛馬車拉著自己的數額驚人的紙幣到勞的銀行,要求將紙幣兌換成硬幣。勞向攝政王抱怨,說孔蒂親王此舉如果被許多人效仿的話會給國家造成很大的危害。攝政王對之也很清楚,就派人把孔蒂親王找來,生氣地命令他把自己兌換來硬幣的2/3重新存入銀行。親王被迫遵從這個獨裁的命令。令勞高興的是,孔蒂此舉並不得人心,每個人都譴責他的吝嗇和貪婪,都認為勞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但非常奇怪,這次虎口脫險並沒有使勞與攝政王明白緊縮銀根的緊迫性。出於不信任,又有許多人模仿了孔蒂的舉動。稍稍精明的股票投機者都正確地預見到股票價格不可能永遠攀升。對銀行投資很多的布爾東和拉?理查迭赫悄悄地、每次一小部分地把他們的紙幣兌換成硬幣,並將硬幣運往國外。他們還買了許多能盡量帶走的金銀器皿和昂貴的珠寶,然後秘密運到英格蘭或荷蘭。一個名叫韋爾馬萊的投機商嗅到了即將到來的風暴,就購買了價值超過100萬里弗赫的金幣和銀幣,並將其裝到農夫的一輛馬車上,用乾草和牛糞蓋好,然後,他裝扮成一名渾身骯臟的農夫將一車貴重的東西安全運到比利時,又從那裡設法運到了阿姆斯特丹。
時間一長,流通的硬幣就出現了嚴重的匱乏。雖然採取了許多措施,政府還是沒有遏制住貴重金屬不斷流向英格蘭和荷蘭的趨勢。留在國內的少量硬幣也被小心翼翼地保存或隱藏起來,最後,國內硬幣到了極度匱乏的程度,貿易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勞開始了他大膽的設想:完全禁止硬幣的流通。1720年2月,政府頒布了一個法令,禁令任何人擁有超過500里弗赫的硬幣,違者除沒收所有硬幣外還要被處以數額很大的罰款。它還鼓勵人們尋找違規者;它保證告密者可以得到他發現違法金額的一半作為報酬。在這種聞所未聞的政策下,全國響起了一片痛苦的呼聲。從此每天都會發生最可恨的迫害事件,攝政王和不幸的勞遭到人們雨點般的咒罵,密西西比股票的價格跌得很快,實踐上沒有什麼人相信這個地區蘊藏巨大財富的神話了。為重樹公眾對密西西比計劃的信心,政府採取了最後的措施。政府宣布了強制徵兵計劃,巴黎所有貧窮的流浪漢都被強制入伍。大約6000多名街頭的地痞流氓象在戰時那樣被拘留,並由政府提供衣服和工具,裝船駛向新奧爾良,據說要在那裡的金礦上幹活。他們排成隊,肩上扛著鎬和鍬,日復一日地通過巴黎街頭,然後分成小隊來到各個港口,等待被裝船運往美洲。他們之中有2/3沒有上船,而是分散到了法國各地,他們賣掉工具來換取所需要的東西,然後重操舊業。不到三個星期,他們中的一半人又出現在巴黎。雖然這樣,這個策略還是造成了密西西比股票稍微的好轉。許多容易受騙上當的人認為公司又積極地開辟了新的財源,不久以後,金錠、銀錠又會潮水般涌進法國。
在君主立憲制度下,人們也許會找到更切實的辦法來重建公眾的信心,比如英國,在後來的某個時候,同樣的欺詐帶來了相似的痛苦,但卻採取了迥異的辦法來彌補邪惡帶來的損害!不幸的是,在法國,彌補損害的角色又落在了造成損害的人手裡。攝政王努力想讓法國從災難中解脫出來,可他專橫的作風反而使它陷入了更深的泥淖。一切交易只能用紙幣進行,從2月1日到5月底,紙幣就發行了15億里弗赫,合600萬英鎊。可是,只要出現過一次驚慌,政府就再也無法使人們對不能兌換成硬幣的鈔票懷有任何信心了。
毫無疑問,印度群島公司的信譽對於全國范圍內紙幣的信譽有很大關系。於是,內閣會議提議,如果賦予公司一些特權可以使它渡過困難時期的話,那將能帶來很好的結果。帶著這種想法,內閣建議將進行海上貿易的特權賦予公司。政府於是頒布了相應的法令。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這個法令忘記了這樣會使全國的商人全部破產。關於賦予公司這個巨大特權的想法遭到了全國的嘲弄,人們一次次上書議會,要求他們不注冊它。他們這樣做了,但卻惹火了攝政王。他說他們這么做的結果是煽起了叛亂之火,並把他們放逐到布魯瓦茲。議員們大義凜然地到了那裡,他們決心與攝政王對抗到底。
在世界上所有國家中,法國以在歌唱中發泄不滿而聞名。下面這首諷刺詩就出自那個時期:
星期一,我買股票去,
星期二,我賺了幾百萬,
星期三,我買傢具
星期四,我買好衣衫,
星期五,我跳舞去,
星期六,我進了乞丐收容站。
由於公眾心情激奮,勞盡量不使自己在沒有護衛的情況下暴露在大街上。他把自己關在攝政王的皇宮中,以免受到任何攻擊;每當他冒險出門時,他不是喬裝改扮就是坐在一輛兩旁有全副武裝護衛的皇室馬車上。關於人們對勞的憎恨程度如何,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如果他落入人們手裡會受到怎樣的對待。一個名叫布爾賽的紳士坐著馬車通過聖安杜瓦納大街時,去路被一輛出租馬擋住了。布爾賽的僕人不耐煩地叫那位出租馬車車夫把道讓開。對方拒絕了,他就一拳打在對方臉上。騷動之中,一大群人圍在了四周。布爾賽走出馬車想調解一下,可那位出租馬車的車夫認為他又是一個攻擊者,恐怕自己雙拳難敵四手,就放聲大叫起來,「救命啊!救命啊!殺人啦!殺人啦!勞和他的僕人想殺死我!救命啊!救命啊!」聽到叫喊,人們都手持棍棒和其它武器從他們的商店裡沖出來,其他的人則收集起石塊來向那位想像中的銀行家報復。幸運的是,耶穌會的教堂的大門其時正大開著,布爾賽和他的僕人看到人們向他們沖過來,就飛快地向裡面跑去。他們跑到祭壇邊,人們也追到那裡。要不是他們發現通向聖器室的門開著,馬上跳進去把門在身後關死,他們肯定會受不少苦頭。在又驚又怒的牧師的勸說,暴徒們才離開了教堂。他們發現布爾賽的馬車還留在大街上,就把怒火發泄在了這上面,把馬車毀壞得面目全非。
1720年10月,一個命令發布了,它規定第二年9月以後所有面值在1000至10000里弗赫的鈔票都將沒有任何價值。印度群島或密西西比公司被剝奪了造幣權、代收賦稅權以及其它所有的優勢和特權。這個公司成了一個地道的私人公司。這個措施給了整個紙幣系統一個致命的打擊。勞已失去了對法國議會的任何影響;公司也被剝奪了豁免權,再也無回天之力。所有被懷疑在全國人民都在受騙時牟取非法利潤的人都被搜尋出來並受到了重金罰款。
由於在國內生活已經不再安全了,在絕望之中,勞決定離開法國。人們都認為他已是個家財萬貫的富豪。但是,這個想法完全錯了。盡管在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賭徒,他卻表現出了很大的慷慨,他不願以毀滅一個國家為代價來使自己變成富人。在人們對密西西比股票的痴迷達到頂峰之時,他毫不懷疑他的計劃將要達到最後的成功:使法國成為歐洲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他把自己全部所得購買成了法國的地產??這個舉動可以證明他對自己計劃穩定性的信心。他沒有積聚一件金銀器皿或珠寶,也沒有象不誠實的投機者那樣把錢送往國外。除了一顆價值約五、六千英鎊的鑽石外,他所有收入都投資在了法國;當他離開法國的土地時,他幾乎一貧如洗。僅這個事實就可以洗刷掉經常不公正地加在他頭上的欺詐的罪名。
勞於1729年在威尼斯去世,去世時他的處境非常悲慘。下面就是當時人們為他寫的墓誌銘:
「這里長眠著那個著名的蘇格蘭人,
他的計算技巧無人匹敵,
他用簡單的代數規則,
把法國變得一貧如洗。」
二、 419詐騙案也叫奈及利亞騙局
419詐騙案在八十年代時多以普通郵件方式,但互聯網出現以後又掀起新高潮。大多是通過電郵形式,說有大筆遺產可以領取但因為有法律問題需要小量錢財幫助,應允會有大筆回報。叫419是因為這類騙局是由奈及利亞一幫傢伙發明的,奈及利亞的PENAL CODE 是419
這類電郵大多是有名有地位或有顯貴身世的人向你請求幫助:
「我是一名州長夫人,由於國內發生了政變,州長不幸身亡,生前隱匿了大約3500萬美元,沒有被新上台的軍政府發現。急需將該款項以別人的名義,作為投資款匯出境外。希望得到您的合作。事成後,您的公司或個人將得到這筆資金的30%作為報酬」
熟悉「奈及利亞騙局」的人大多是從類似的郵件開始的。總之是有一筆巨款,因某種變故必須匯出國,希望收件人能借其銀行賬戶一用,當然不會讓你白幫忙,會有一筆巨款作為回報。而且她會煞有其事地給你她律師的電話、銀行存款證明等等,在取得信任後,騙子會要求收信人在其賬號中存入上萬美元的所謂「手續費」或其他費用,此時很多人已經被那上千萬美金的誘餌套牢,或許內心也曾劃了許多問號,但最終還是無法抵擋一夜暴富的誘惑而自投羅網。
奈及利亞騙局的案發原因與上世紀8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大跌有關。 石油是奈及利亞最大的外匯收入,價格大跌之後對很多從事石油交易的商人打擊慘重。於是,那些本來受過高等教育、英語流利的專業人士索性利用自己熟悉國際貿易的特長,改行從事另一種跨國生意,那就是國際詐騙。
他們設計的「奈及利亞騙局」起初以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小型企業主為詐騙對象,騙取了巨額錢財。根據美國境內對抗《419大聯盟》活動組織透露,由 1985到1999年 14年間,「奈及利亞騙局」從美國騙取的金錢超過50億美元,而且「奈及利亞騙局」 一度成為奈及利亞的第三大「工業」。 2000年9月,瑞士聯邦警察局發表的公報顯示,奈及利亞騙子每年在網上行騙錢財達4000萬美元。美國是迄今奈及利亞騙局的最大受害國,據統計大約有 1%的收件人上當。2003年年初,白宮向奈及利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如果奈及利亞政府不採取有效措施,美國將實施經濟禁運。
早在1992年,中國上海就有一家公司被騙280萬元。香港迄今已有近百人被騙,被騙金額超過1000萬港元。
隨著網路的普及和歐美國家紛紛向奈及利亞施壓,這種騙局目前正向中國等東南亞地區蔓延。傳統的郵遞信件方式已經改為發放電郵,行騙地波及到亞洲各國以及俄羅斯、紐西蘭等國。而且這種無本萬利的買賣引來許多效仿者,昔日的「奈及利亞騙局」逐漸演變出「辛巴威騙局」、「獅子山騙局」、「 象牙海岸騙局」或其他非洲國家的騙局。
海灣戰爭爆發後,又有騙子自稱是伊拉克前副總統默罕穆德阿其滋的兒子發出求助郵件,也有以發現了伊拉克寶藏的美國大兵的名義發出郵件。一旦你上當後騙子大多銷聲匿跡,也有一騙到底的,事成後鼓勵你親自去奈及利亞領取酬金,如果赴約,自然凶多吉少。據報道,到目前為止已有17位外國人為領取酬金赴奈及利亞後被殺害。
除了以上兩個經典例子外,還有許多案例:最近巴尼莫道夫的$50Billion巨額詐騙案;南海泡沫;鬱金香狂潮;連環信;彩票騙局;傳銷詐騙; 徵婚騙局; 白血病騙局 等等

法律允許的貪婪是自由經濟,越線的則是騙局 ,無論這些騙局在開始是披上多麼華麗的外衣,多麼能迷惑人,但是最終都逃不過法律的制裁,欺人者必遭人唾之,欺人者必遭天譴。

❷ 誰知道《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簡介

約翰·克里斯朵夫》,作者羅曼·羅蘭(1866--1944年),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評論家,出生於一個小職員家庭。他受家庭氛圍熏陶,酷愛音樂,並以一篇關於義大利歌劇起源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這部小說創作於1904年至1912年間,他因這部小說一舉成名,並獲得191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這部小說共有十卷,講述了主人公約翰·克里斯朵夫在充滿庸俗、傾軋的社會里的奮斗歷程。
約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一座小城,他們家是一個受人尊敬的音樂世家,祖父曾是王府樂隊的指揮,父親卻經常酗酒,以至家境逐步敗落。

小克里斯朵夫長相醜陋,但受到祖父的喜愛,常和祖父一起漫步田野,聽祖父講古代的英雄故事,使他從小就萌發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做廚娘的母親膽小善良,一天,他在母親幫佣的主人家遭到少爺、小姐作弄,因反抗受到主人毒打,母親還讓他賠禮下跪。這使他感到非常難過,更氣憤人間的不公。

祖父送他一架舊鋼琴,還帶他到劇場欣賞歌劇,引起了他對音樂的興趣,常常自己爬到椅子上去按琴鍵。父親發現了他的這個愛好,想做為他的一個特長,作為將來向上爬的手段,於是天天用戒尺逼他練琴,累得他終於有一天支持不住了,他起而反抗:故意彈錯音節。父親氣得吼聲連連,戒尺雨點一樣打下去,克里斯朵夫被制服了,不得不每天一邊流淚一邊彈琴,他對音樂厭惡透頂的同時,內心已被音樂占據,他不由自主的愛上音樂,並要把一生都獻給這個凝聚自己所有喜怒哀樂的藝術。

祖父留心把孫子隨時哼唱的曲譜整理起來,還加了伴奏與和聲,編成樂曲,取名為《童年遣興》,在樂譜的封皮上還題上了小克里斯朵夫的名字,讓克利斯朵夫彈奏,並呈報宮廷開了專場音樂會,他的表演受到全場歡迎,大公爵誇這個6歲孩子是「再世莫扎特」。從那以後,他受到莫大的鼓舞,開始有意識的彈琴作曲,這讓祖父高興得哭了起來。

他做鄉村貨郎的舅舅崇尚「平常的人」,他感情真切,給了約翰另一種教育。他唱動聽的歌謠,讓約翰呼吸田野清新的空氣,在夜裡感覺大自然交響曲中數不清的樂器,到生活中去創作真正的音樂,使克里斯朵夫又受到更好的音樂熏陶。

克利斯朵夫11歲時被任命為宮廷音樂聯合會的第二小提琴手,跟管風琴師學和聲,他學多種樂器,用他的收入補家庭生活的困難。祖父這時在欣慰中死去,父親整日喝得爛醉如泥,根本指不上,生活的重擔壓在他的身上,他不得不經常應召到公爵府替討厭的笨蛋去演奏,這使他深感屈辱和痛苦,也和仰慕金錢、權勢的長輩更疏遠了,他還找了幾份家庭教師的兼職。生活的重擔把他壓得喘不過起來。只有舅舅帶給他快樂,他們月下盪舟,聽槳上滴水的琶音,看河面水氣的顫動……約翰邊接受音樂教育,邊參加樂隊演奏,他已經升任第一小提琴手,他有一個偉大的信念:將來要寫出偉大的作品。

一次赴鄉間野餐,克利斯朵夫在渡船上結識了一個博學多聞的青年奧多,兩人成為知交。和奧多的友誼成為他未來愛情的先導。參議官新寡的太太克里赫,帶著女兒彌娜,從柏林搬來與他家毗鄰。太太請他做女兒的家庭教師,教女兒彈琴,彌娜和他年紀相仿,很賞識克利斯朵夫的天賦和品格,也不時修正他的舉止和儀態,對他產生了好感。克里斯朵夫一次在彈琴時很沖動的吻了彌娜的手。很快,彌娜的母親窺破了他們的關系,她以出身、門第和財產為由極力反對,這使克里斯朵夫認清了他和她們的距離,悲憤交加的離開了這里。

愛情的打擊還未在內心平息,父親又醉死在溝里。兩個弟弟都去外出謀生,他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們換到了一處更簡陋、便宜的住所。房東的外孫女洛莎迷戀他,可是他愛上了開小針線鋪的年輕寡婦薩皮納。不料,薩皮納突然患流行性感冒去世了,悲痛之餘,又和帽店女職員阿達相愛,但很快被這個水性楊花的女人拋棄。愛情的打擊使他消沉下去,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泡在酒館里。舅舅幫助了他,教育他突破情慾之網,重新振作精神,埋頭音樂創作,克里斯朵夫警醒了。

克利斯朵夫在聽音樂會時,感到演奏者萎靡不振,觀眾也聽得百無聊賴,他懊喪的發現,所謂大師的作品無不充滿著虛假和造作。他義無反顧地撕毀了以前俗套的樂曲,批評了幾乎所有德國古典音樂大師的虛偽。守舊勢力說他「標新立異」,「完全瘋了」,曾喜愛他的大公爵也開始反感他,震動的樂壇聯合反擊,使他舉辦的演奏自己新作品的音樂會受到了挫折和冷落。就在事業受挫時,他受人利用,在雜志上發表了多篇音樂評論,把那些樂隊指揮、演奏家、歌唱家乃至觀眾都得罪了。他孤獨、憤怒,決意遠走他鄉。臨行前,他去參加農庄的節日舞會,因一個姑娘不願和醉酒的軍官跳舞而遭打,他打抱不平打死了軍官,被解救的姑娘讓他到巴黎避難,他匆匆給母親留了一張便條就逃走了,他出了邊境,到了法蘭西。

在巴黎,他過著艱苦的生活,一方面他要找工作糊口,另一方面他又不肯褻瀆音樂藝術。最後,他為一個肉店老闆女兒葛拉賽、一個汽車製造商的女兒史丹芬以及她的表妹葛拉齊亞教授鋼琴。葛拉齊亞充滿愛心,經常為克里斯朵夫的不幸命運而痛苦。

在別人的引薦下,他參加了巴黎文藝界的活動,用交響詩的形式寫成了話劇,並拿到劇院去演出。可社會黨議員和一些別的政客們,雖是自命自由的思想家,其實禁止別人的思想自由。一個社會黨議員熱心促成他的歌劇《大衛》的上演,並拉自己的情婦擔任劇中主角,結果這女人聲音惡俗不堪,克里斯朵夫為撤換角色與議員鬧翻,演出告吹。氣得克里斯朵夫大病一場,唯一的收獲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個靠教書為生的青年詩人奧里維。他的幾份教課的差事都因此丟了,生活又陷入窘境。克里斯朵夫的一切都得到葛拉齊亞的深切關注,她一直在無法給克里斯朵夫提供幫助而傷心。

克里斯朵夫與朋友奧里維合租一所公寓,奧里維非常欽佩約翰的音樂天才和充沛精力,約翰也喜歡奧里維的智慧清明,謙和仁愛,他們都熱愛自由。約翰隨奧里維到平民中去,他看到了法國潛藏的生機。他要求團結抗暴,掃除貴族氣息,而奧里維醉心宗教,夢想有一個愛一切的公平世界。他們在社會上經過幾年的激昂奮斗之後,終於都為成千上萬的淳樸心靈埋頭創作了,他的《大衛》在法德兩國的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以前被喝倒彩的《伊芙琴尼亞》也被重新發現,受到熱烈歡迎。大家公認克利斯朵夫是天才,生活也因此出現了轉機。這時,克里斯朵夫發現自己和奧里維都愛上了工程師的女兒雅葛麗納,他主動退出,促成他們的婚約,並搬到別處居住。

克里斯朵夫的名氣越來越大,但又一次遭到別人的陷害,出版商哀區脫篡改出版克利斯朵夫的作品,使他陷入困境。很快,他發現他的文章又有了改變,奧國大使館還邀他前去演奏。原來當年狂熱愛他、曾是他學生的葛拉齊亞,當上了奧國的伯爵夫人,是她在暗中保護他,使他又一次得以脫身。不久,「五一」節那天,他和好朋友奧里維參加遊行運動,奧里維為救一個擠倒的孩子被人群踏在腳下,他在混戰中刺死了一名施暴的警察,也不得不逃往瑞士。在瑞士,他思念亡友,心都要碎了。心情平息之後的他和一個醫生妻子發生了關系。事後,他無法原諒自己的道德行為,托辭離開隱遁到一個小村裡。

在一次散步的時候,他偶遇已喪夫的葛拉齊亞,倆人沉入重逢的喜悅,雖然葛拉齊亞的兒子阻止倆人的結合,他們仍在心心相印中獲得了滿足。

十年過去了,克利斯朵夫開始重新思索人生,他感到自己為創造以道德為目標的最高藝術已無能為力了,他把上帝當作心靈的寄託和理想的歸宿。這時,他的作品在歐洲各地演奏並極受歡迎。他在德國殺死軍官的舊案已經撤銷,在法國打死警察的事也被人遺忘。他可以自由來入於德法之間。但約翰想逃避巴黎的傷心往事,自願留在瑞士。在葛拉齊亞的支持下,他接受了巴黎的邀請,去指揮幾個音樂會,他的演出引起巨大轟動,連過去反對他的人也捧他了。

晚年的克利斯朵夫譽滿歐洲,他繼續創作,但他的作品已不像早年那樣風雷激盪,而是和諧恬靜。葛拉齊亞去世後,克里斯朵夫也閉門不出,他在彌留之際,腦際回想起臨終的自慰:「我曾經奮斗,曾經痛苦,曾經流浪,曾經創造。讓我在你的懷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將為新的戰斗而再生!」

❸ 求歐亨利的所有作品的名字,一定要全

《阿卡迪亞的過客》
《艾基·斯科恩斯頓的迷魂葯》
《愛的犧牲》
《傲慢的中心》
《白菜與皇帝》
《包打聽》
《本局專案》
《變化無常的人生》
《並非特寫》
《伯爵婚禮的貴賓》
《布萊克·比爾的藏身處》
《部長的良策》
《擦亮的燈》
《財神和愛神》
《菜單上的春天》
《城市的挫敗》
《城市的聲音》
《城市佬》
《慈善事業的數學主講》
《催眠師傑夫彼得斯》
《帶傢具出租的房間》
《帶來窗的房間》
《帶水輪的教堂》
《燈火重燃》
《地下餐館和玫瑰花》
《第三種成分》
《都市報道》
《多情的五朋》
《二十年後》
《發光的金子》
《改邪歸正》
《高人》
《「干谷」約翰遜的小陽春》
《各取所需》
《公主與美洲獅》
《灌木叢中的王子》
《「姑娘」》
《滾石》
《「廣告」》
《哈格雷夫斯的騙局》
《哈萊姆區的悲劇》
《哈里發、丘比特和時鍾》
《毫不通融》
《好漢的妙計》
《黑槲的買主》
《黑傑克山的交易》
《紅酋長的贖金》
《虎口拔牙》
《華而不實》
《化圓為方》
《還沒講完的故事》
《黃狗回憶錄》
《黃雀在後》
《回合之間》
《婚姻手冊》
《活期貸款》
《雞心和十字架》
《吉米·海斯和穆麗爾》
《幾位偵探》
《紀念品》
《技術性失誤》
《剪狼毛》
《剪亮的燈盞》
《將功贖罪》
《精確的婚姻學》
《警察與贊美詩》
《就醫記》
《決斗》
《咖啡館里的世界公民》
《卡利奧佩的改造》
《看病》
《恐怖之夜》
《口哨大王迪克的聖誕襪》
《快嘴信童》
《拉格斯:一個經紐約人的造就》
《來自卡克塔斯的買主》
《倆位感恩節的紳士》
《嘹亮的號角》
《料事如神的夏姆洛克·約爾尼斯》
《吝嗇的情人》
《流浪漢》
《壟斷興衰記》
《綠色的門》
《亂七八糟》
《瑪吉登場》
《埋著的寶藏》
《麥迪遜廣場的天方領先譚》
《麥克的贖金》
《麥琪的禮物》
《賣官襲爵》
《賣冤讎》
《盲人的假日》
《沒有完的故事》
《玫瑰傳奇》
《夢》
《迷人的側影》
《覓寶記》
《命運之路》
《磨坊教堂》
《牧場的波皮普夫人》
《紐約的偵探》
《女巫的麵包》
《朋友勒瑪科斯》
《皮門塔薄餅》
《蘋果之謎》
《蒲公英情人》
《奇異的故事》
《汽車等待的時候》
《強中更有強中手》
《竊賊自新記》
《讓我號號你的脈》
《人各有志》
《人生的波瀾》
《薩姆洛克·喬爾尼斯的冒險經歷》
《善良的騙子》
《紳士作風》
《神奇的混合物》
《生活的波折》
《生活的陀螺》
《聖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
《盛裝出遊迷失記》
《失敗的假設》
《失去的琴弦》
《失算》
《失憶症患者逍遙記》
《十月與六月》
《市政報告》
《手銬》
《雙誕奇遇》
《雙料騙子》
《四百萬》
《似戲非戲》
《隨意選擇》
《索利托牧場的衛生學》
《曇花一現》
《湯米和竊賊》
《饕餮姻緣》
《桃源小憩》
《提線木偶》
《天上和地下》
《同病相憐》
《推理和獵狗》
《托賓的手相》
《托拉斯的破產》
《托尼婭的紅玫瑰》
《忘憂果與玻璃瓶》
《未知數》
《刎頸之交》
《我們選擇的道路》
《無緣》
《五月之戀》
《西部的心》
《喜劇演員哈格雷夫》
《下午的奇跡》
《仙人掌》
《小熊約翰·湯姆的返祖現象》
《心理分析與摩天大樓
《心與手》
《新婚的姊妹們》
《學校呀學校》
《尋找巧遇的人》
《搖擺不定》
《一筆通知放款》
《一份報紙的經歷》
《一毛不拔的情人》
《一千元》
《一位幽默家的自白》
《一元偽幣的作用》
《藝術良心》
《幽境過客》
《友情的代價》
《贊布拉的囚徒》
《糟糕的規律》
《戰睡神》
《偵探》
《真朋友蒂勒默克斯》
《證券經紀人的羅曼史》
《摯友忒勒馬租房》
《鍾擺》
《仲夏騎士夢》
《重新做人》
《豬的倫理學》
《自然調節》
《「真凶」》
《最後的藤葉》

❹ 歐亨利的作品盡可能多!


我記得生理課上一個美妙而有啟發的抒情作品。最驚人的一句話是這樣的:

「脛骨者,人體內最長的一根骨頭是也。」

假如有關人類肉體和精神的全部事實都能這樣抑揚頓挫、合乎邏輯地灌輸到我們年輕的心靈中,我們得到的益處將會無法估量!但是我們得到的解剖學、音樂和哲學的知識少得可憐。

感悟:

讀到「人體內最長的一根骨頭是脛骨」時,我考學醫的哥哥:「人體內最長的一根骨頭是什麼?」

「應該是股骨,大腿帶髖的那部分」哥哥認真地想了想解釋說。

網路結果也是股骨,這種事實差異是十九世紀的醫學局限還是作者的失誤亦或是別的什麼原因?

❺ 文藝復興——楊凡愛克的資料

楊·凡·愛克

楊·凡·愛克(1390-1441)尼德蘭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與他的哥哥胡伯特·凡·愛克一道並稱為油畫之父。他們兄弟倆在哥特時期將要結束的時候,集眾人之長,在歷史上正式確立了油畫的地位。
凡·愛克兄弟找到了一種簡便的用油溶化顏料作畫的方法,創作了純粹的油畫。美術史家雖不能斷定凡·愛克兄弟是油畫的發明者,但至少他們是在前人試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一種理想的以油脂為主的繪畫媒劑配方。不少專家認為他們最大的功績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樹脂,使行筆流暢、媒劑速干。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的婚禮》、《根特祭壇畫》(現藏於比利時根特城的聖·巴馮教堂,由23幅畫組成。)被認為是歐洲油畫發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凡·愛克兄弟發明的調油技術,據說是用一種「白布魯日光油」和亞麻仁油混合在一起作畫,用它們調和他在坦培拉繪畫中使用過的顏料,發現效果很好。(一些研究者認為,「白布魯日光油」是精餾松節油,現在我們仍使用松節油稀釋油畫顏料。)義大利最早研究並掌握油畫技法的畫家安東奈洛·達·梅西納(Antonueuo De Messina 1430-1479)據說是在去尼德蘭了解到凡·愛克兄弟的油畫技法之後,回到威尼斯傳授油畫顏料使用方法的,自此油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在歐洲大陸流行開來。幾百年來,經過各代畫家的繼承和創造,油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

《阿爾諾弗尼夫婦像》

楊·凡·愛克的代表作品《阿爾諾弗尼夫婦像》(畫板油畫,82×59.5cm,1434年作,倫敦國家美術館藏)是一幅男女組合的肖像畫。在十五世紀前半葉,這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就當時來說這樣的作品完全是革命性的。這幅畫以法蘭德爾富商的家作為場景,阿爾諾弗尼夫婦合手站立著。屋裡沒有刻意的修飾,但我們可以從懸掛的吊燈、衣著的華貴、兩人牽手之間的被褥等等,可以看出主人的財力和趣味。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表現這些吊燈、衣著、被褥以及室內的每件傢具,是何等的精製絕妙。窗口射入的陽光、受陽光照射而爍爍發光的銅吊燈、正中央的凸鏡、男主人身上無袖披風的裘皮邊等等,具有驚人的真實感。
《阿爾諾弗尼夫婦像》就整個畫面看,它描繪的的只是房間的後半部,畫面的構圖是簡潔而生動的。窗、床、天花、牆壁構成這四方型的透視感,把房間的延伸到了我們面前。畫面上由於透視的原因我們只能看見後半部,但是不易察覺的是,楊·凡·愛克用巧妙的繪畫技巧暗示了這個空間的延伸:這就是畫面中央的凸面鏡。仔細一看,凸面鏡所鏡像的正好是我們看不見的房間的前面部分。在這里楊·凡·愛克利用了凸面鏡所特有的圓度,把左邊敞開的窗戶、右邊連著天花的床、中間的吊燈、還有阿爾諾弗尼夫婦的背影都鏡像出來了。甚至在兩人背影之間,有正開著的門,兩位客人正走近屋來,這些細節楊·凡·愛克都無遺的表現了出來。

❻ 英國白金漢宮幾大傳統

最大的傳統也是特點是國旗。當女王在時,掛旗,女王不在時則是掛半旗。

❼ goldberg variation問題

哥德堡變奏曲 深度解析
作為我們這個時代巴赫鋼琴領域的翹楚加拿大鋼琴家安吉拉-赫薇特(Angela Hewitt)於2000年為HYPERION灌錄了一款《哥德堡變奏曲》。在下面的這篇文章當中,她從技術和內涵兩方面為我們解析闡釋了這部偉大的作品,希望本文能為廣大樂友提供更新的參考。原文翻譯如下,略有刪節。

在擔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堂樂長的歲月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直在同當局對於音樂的漠視進行斗爭。但有時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他也不得不表示出屈服與順從。萊比錫市政委員會看來並不贊賞巴赫為這個城市的音樂生活所作出的貢獻,並且一再拒絕他提出的關於教堂學校的改進以及增加必需設施的合理請求。1730年,這個城市的環境終於讓巴赫忍無可忍,他寫信給兒時的夥伴喬治-埃德爾曼(Geoge Edrmann,時任俄國皇帝駐Danzig領事),希望能在萊比錫以外另謀工作。他在信里寫道:

「......我發現自己現在的工作遠不像當初描述中那樣能帶來豐厚的報酬;在崗位以外我也不能再獲得其他收入;這里物價很高,我的上級對音樂簡直毫無興趣;我的生活塞滿了煩惱,騷擾與妒忌;希望上帝能幫助我,讓我能在萊比錫之外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我們對埃德爾曼的回信內容一無所知,我們只知道巴赫依舊呆在了萊比錫直至逝世(其實際情況是埃德爾曼之後很快出任萊比錫聖托瑪斯教堂學校校董,巴赫的處境因而得到極大改善,這是促使他留在萊比錫的根本原因——譯者)。1733年他為皇室創作出b小調崇高彌撒,期望以此獲得宮廷作曲家的稱號。三年後,他正式受封為「薩克森選帝侯及波蘭國王御用作曲家」,而這一切都還要大力歸功於海曼-卡爾(Hermann Karl)和巴倫-馮-凱瑟林(Baron von Keyserlingk)的幫助。

凱瑟林伯爵是俄國駐德累斯頓的大使,音樂是他最大的愛好。在家鄉Neustadt他擁有由當時最好的器樂演奏家們所組成的樂隊;哥德堡便是那些數量驚人的羽管鍵琴家中的一員。約翰-哥德堡(Johann Goldberg)1727年出生於Danzig,少年時在德累斯頓跟隨巴赫的長子威爾海姆-弗里德曼學習鍵盤樂,後來他被凱瑟林伯爵送往萊比錫直接師從巴赫。他卓越的才華令自己聲名遠播,他有時彷彿能將所見到的一切藉助於鍵盤加以表達,巴赫一定為自己能有這樣的學生而感到高興。

至於有關於「哥德堡變奏曲」的來歷最先是由巴赫的第一位傳記作者約翰-尼古拉斯-福克爾(Johann Nicolaus Forkel)提出的,他在傳記里這樣寫道:

凱瑟林伯爵體質很弱,並患有嚴重的失眠症。在那個時候,與他生活在一起的哥德堡總是會在晚間的起居廳為他演奏一些舒緩小曲以有助於他的入睡。這位伯爵曾對巴赫說,希望他能為哥德堡寫作一些輕柔並且具有某些生活化特徵的鍵盤小品,這樣使他在那些不眠之夜裡能得到情感上的慰藉。巴赫認為最好用變奏曲的形式來滿足這個要求,而且整部作品在固定和聲結構上應該具有同一性——畢竟伯爵曾經有恩於巴赫,而他至今也還沒做出過任何忘恩負義的事情來。縱觀巴赫的整個創作年代,這部作品的形式是獨一無二的。從那以後,伯爵便稱這首曲子為「他的」變奏曲,他沉溺於聆聽忘乎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每當難眠之夜到來時,他總會說:「親愛的哥德堡,請演奏一些我的變奏曲吧!」巴赫同樣得到了他一生當中最不可思議的獎勵:伯爵送給他一個嵌滿000000000的金杯作為禮物。然而現在看來,縱使凱瑟林伯爵的獎勵再貴上千萬倍,也是無法同巴赫這部真正傑作的價值相提並論的。

當然很多音樂學家對此並不太信服,其理由大致有三:首先,這部作品於1742年出版時並未提及任何受獻者,巴赫所規定的標題也十分清楚——《為羽管鍵琴所作的由一段詠嘆調及一系列變奏所組成的鍵盤練習曲》。第二,哥德堡當時年僅十四五歲,那時鍵盤的技巧發展水平理應與現在同比相當。如果他沒有在29歲英年早逝,我們或許會知道得更多。最後,在巴赫的所有固定產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金杯」——雖然他擁有一個價值連城的瑪瑙香煙盒(據考證那是他晚年受贈於德皇腓特列二世——譯者)。其實真相到底是什麼並不重要,這僅僅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並且還是一個好得不能再好的題目!)——而且毫無疑問的是,它將永遠與這部曠世巨著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這部恢弘的變奏曲中,巴赫所選用的主題是一首Aria,來源於1725年他為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德琳娜(Anna Magdalena)所作的一首溫柔小品。但現在仍舊有不少音樂學家對其出處心存疑惑,這些都與欣賞作品毫不相關;重要的是這個主題的特徵與節奏——她是一首莊重尊貴的薩拉班德舞曲,充滿著纖弱而自製的情感。法國式的風情高度美化著她——裝飾音不再是隨意的附加,而是組成旋律線的主要部分。相較於表面的旋律,低音部暗示的和聲更加引人注意,那是構成隨後30個變奏的基礎。這個主題由四個和聲結構完全相同的八小節句子構成:她首先建立在G大調的主音上;後來轉向屬音和弦;在經歷第一次反復之後她從屬音移往關系調(e小調),在返回最後8小節的主音之前,更大的張力被注入到音樂中來(之後是第二部分的反復)。整部作品一共有三個g小調的變奏,在那些地方降E大調代替了e小調,灰暗的調式顯現光明(異常特別的第25變奏除外,那裡持續籠罩在降e小調的黯淡陰沉之中)。

有了這樣的基礎,巴赫可以開始建立他壯麗的大廈了——那裡存在著格外美麗的比例和不斷涌現的新奇事物。這部作品的全部30個變奏每3個被編排成一組,每組的最後一首為卡農曲。她們在所有變奏中最富於歌唱性,我有時甚至會沉溺其中而忘記去思考她們的結構——因為這里的音樂是如此精巧,帶給我無窮的歡樂與難言的刺激。另外,每一組都由一首相對自由的變奏開始(有些類似於舞曲但嚴格遵循對位法),第二首通常是為雙層鍵盤所設計的帶有輝煌技巧的托卡塔,在這里哥德堡可以有機會盡情展示他的清湛技藝。

第一變奏盪漾著愉悅的氣息。第一小節左手的跳躍與節奏在巴赫音樂中常用來表達歡樂的動機(像平均律第一卷中的降A大調前奏曲)。這首兩部創意曲里雙手交叉的演奏技法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種技法在後來的變奏中幾乎等同於一種特徵。本該是一首炫技托卡塔的第二變奏給予我們第一個意外,她以近乎卡農的形式從一開始便在嘲弄著我們,這其實是一支簡單的三部創意曲。與BWV936中的D大調前奏曲相類似,在連續不斷進行的低音背景下,兩個聲部展開了持續的對答——或許是巴赫認為在面臨巨大的轉變前夕我們應該需要一點時間熱熱身才對!接著就是全曲的第一支卡農——同音的第三變奏。通過一種接近於舞蹈的感覺,12/8的時值暗示出樸素而帶有田園意味的細膩情緒。由於要用單手演奏出相隔很近的聲部,因而如何將復雜交錯的結構完整清晰地傳遞給聽眾對每一位鋼琴家來說都將是一個挑戰(羽管鍵琴要比現代鋼琴易於表達)。在最先的四個小節,左手清楚而優雅地交代和聲,織體規模隨之快速地發展開來。

第四變奏是一首聽上去有點狂野的舞曲。開篇的三個單音以一種游戲般的摹仿不間斷地跳動,切分音同時增加了很多樂趣,這是一首振奮人心的燦爛托卡塔。第五變奏使用了一種典型的義大利觸鍵手法,一隻手有時會很危險地跳過另一隻。音樂首先從左手開始,接著右手演奏出非常巴赫式的倒置的對位旋律。這首曲子如萬達-蘭多烏絲卡(Wanda Landowska)所言「她迸發出不可遏制的歡樂」。

雖然《哥德堡變奏曲》的原始手稿已經遺失,但我們還是在1974年找到了擁有巴赫親手簽名的復拓本。與此前的國際通行本相比較,這個版本增加了幾處節拍標記,尤其是在「吉格舞曲節奏」的第七變奏中。據推測巴赫估計並不想讓曲子的節拍過於緩慢,於是有意讓她更接近於西西里或是佛拉納舞曲,但實際上這首法國式的吉格舞與BWV831里的法國序曲非常相似。她分散多變的節奏與敏銳的裝飾音使之成為所有變奏中最富於魅力的曲子之一。由於存在險峻的雙手重疊,第八變奏成為技巧與難度的展示。法國式的雙手交叉要求同時彈奏鍵盤的同一部分,鋼琴表現的最大問題是需要高度的細心以避免聲音的混淆。但第八變奏的節奏依然使人迷惑:假如不看樂譜,一些聽眾將會在樂曲開始時將3/4拍辨認為6/8拍。為了防止使人誤入歧途,鋼琴家應該稍微強調一下重音。在演奏這首曲子時雙手不斷接近又分離——如同一些練習曲那樣——兩臂的交叉同時也提供了視覺上令人激動的效果。下一個卡農,第九變奏——第三組的結尾,充滿迷人的抒情性,音樂在嫻靜中流淌,較之前面卡農曲更加動力強勁的低音部為美好的旋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第十變奏是首四部賦格——親切而自然,讓我想起《安娜-瑪格德琳娜的筆記薄》中的D大調進行曲。第十一變奏出現了更多的雙手重疊,這首12/16拍、有些接近於托卡塔的吉格舞曲需要柔和的演奏。她由交錯的音階、變化莫測的琶音和顫音所構成,最終隱沒在飄盪的空氣里。然後巴赫給了我們第一支倒置卡農——變奏十二,我在此曲中察覺到一些帶有王者意味的特徵,因而覺得她不該被演奏得匆匆忙忙。

變奏十三帶領我們進入到一個異常崇高的世界,我感覺整部作品的情感在這里悄然發生了轉變。如果此前的大部分變奏還完全來自於物質世界,那十三變奏則第一次讓我們離開那裡。她纖弱而節制的旋律,彷彿來自於一首協奏曲的慢樂章(但不要太慢!),運用某些小提琴的聲學輪廓特徵以及兩個嘆息般的單音,從伴奏音型里升向高空。臨近結束時左手的幾個半音階再次增強了極樂凈土的庄嚴與神秘感。思緒已然在鋼琴的某處停留,手指卻在別處敲擊鍵盤——十四變奏以尖銳、快活的嘲諷作為開端,巴赫將我們從夢中喚醒。在大范圍的下行樂句里,諷刺像是唯一的特徵(反復後轉變為上升)。我們常被告知在巴洛克音樂里裝飾音是以強音拍演奏的,但這里巴赫卻將它們全數寫在強音拍之前。So much for the rule! 在經歷了一段情緒宣洩後,十五變奏以第五卡農的形式展示給我們全曲的首個小調變奏。對比的情感體驗非常適宜,她下行的樂句依舊沉浸在十三變奏的嘆息聲中,格外傷感;但相應的上行旋律卻帶給人希望。巴赫不允許自己的音樂里出現全盤的絕望,這緣於他堅定而深沉的宗教信仰,十五變奏對於巴赫的這種音樂表達是極具說服力的明證。她的節奏趨於行板,2/4拍,音樂在悲傷中流淌。低音聲部充滿引人注目的戲劇性,並摹仿上面聲部的嘆息和廣闊音程。在樂曲那令人難忘的結尾,兩手彼此分開,右手靜止在距鍵盤五度的半空——樂音逐漸褪去,我們被孤獨地遺留在深深的敬畏之中,同時准備面對更多——這也是《哥德堡變奏曲》前半部的結束。

《哥德堡變奏曲》常被音樂界認為是巴赫的「鍵盤練習曲」的第四部分,雖然他從未確切說明過這點。這套練習曲規模宏大,第一卷包括了全部六首帕蒂塔,第二卷包括「義大利協奏曲」和「法國序曲」,第三卷則是管風琴聖詠的變奏曲。在這些作品裡面,法國序曲的特徵隨處可見:比如D大調第四帕蒂塔的開篇;第二卷中的同名著作自不用說;然後是第三卷為管風琴所作的降E大調前奏曲與賦格。而在《哥德堡變奏曲》里,十六變奏同樣如此。此曲以雍容典雅的隆重氣氛拉開了《哥德堡》的後半部分。她分為兩段:首先是宏大的連續音階,輝煌的顫音以及劇烈的節奏——直至進行到16小節的主導調式;反復後是更加快速的的賦格段。這里的音樂織體盡管清楚透明但依然十分管弦樂化,我們有兩個3/8拍的迅捷小節,每個小節都採用最初的和聲。

十七變奏是一首精神飽滿的托卡塔,巴赫顯然懷著極大的愉悅心情為雙層鍵盤的羽管鍵琴創作了此曲。在現代鋼琴的表達里,雙手要在彼此的頂部演奏較長時間。作為第六卡農的十八變奏繼續著這種美好的感覺。低音聲部很美,在兩個卡農聲部下快樂地跳躍。

十九變奏是一支充滿吸引力的精美舞蹈。變換不同的觸鍵手法可以使三個動機發揮出更好的效果,保留反復也能呈現出聲學的更多美感。這個變奏給予演奏家一個放鬆的時段——因為最險峻的托卡塔已經在眼前了!

二十變奏——巴赫專門為那些對手中樂器有足夠駕御能力的英勇無畏之人所作,但她卻又並不單純是技巧的表演。當演奏者進入到25至28小節的分解和弦時,如林般密布的音符只為表達歡樂與幽默。在巴赫的音樂里,洋溢著極大歡欣的時刻往往也是悲情不期而至的時刻,二十一變奏又將我們拉回到g小調的無底深淵中去。低音聲部的半音階強化了這首卡農的表現力。在第三小節,一個旋轉著的動機從低音部開始。縱然這首曲子彌漫著痛切,但也不應被演奏得過度緩慢——無論如何,小調的真實悲憫感已然到來了。

我常在二十二變奏黎明般的開頭感覺自己彷彿獲得了新生,G大調的回歸如此美好。類似經文歌式的摹仿對答大量運用——似乎從此曲開始,後面的一系列變奏便自發地形成次序駛向整部作品的結尾。對於那些對此曲有著特別親密感的人而言,《哥德堡》的結尾宛如彼岸已入視線,我們終於知道將被帶往何處。巴赫賦予二十三變奏很多樂趣,在這里雙手玩起了「catch-me-if-you-can」的游戲,他們在彼此頂端來回翻滾(27到30小節),在最後的和弦處戛然而止!這種在兩個三度和六度音程上如風般疾行的技巧在當時可謂達到鋼琴表現的極至,並為後來的作曲家們鋪平了道路。我們不但從音樂本身而且也從切身的演奏中獲得了極大的歡樂與振奮。在誇張的技藝賣弄以後,二十四變奏——八度音程的卡農創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感覺。這首9/8拍的田園風格曲的主導聲部在樂曲中部發生轉變(9小節到24小節之間)。結尾處右手的大三度非常完美地導向下曲開篇時左手的小三度,這兩個和弦的轉換使得整個氛圍陡然發生變化。

二十五變奏——毫無疑問,整部作品裡最卓越的變奏——演奏她不僅需要高度的技巧,更要求鋼琴傢具有極深刻的內在體驗力與表現力。該曲節奏回到最初的薩拉班德,交織著美麗與痛感的如歌旋律展現出無可比擬的情感深度,悲愴的半音階昭示著浪漫主義的源頭。這首被蘭多烏絲卡稱為「黑珍珠」的樂曲具有比其他變奏更慢的節拍,雖然她們都有相同的小節數。開篇裝飾性的「反復單音」非常富於歌唱性與表現力,她常在某些情感強烈的作品裡被巴赫用於六度跳躍,後來肖邦也常常使用這種手法。當緊張的情緒逐漸釋放後,下行的旋律伴以不協和的倚音最終結束在主音上。在某些私密的時刻,我會感受到另外一個全然不受塵世侵擾的世界(我憑直覺認為該薩拉班德來自於第六帕蒂塔)。

想要一次性完成《哥德堡》的全部演奏,最困難的事情莫過於要在耗盡你所有內力的二十五變奏之後重新聚集起能量和精力以對付險象環生的二十六變奏——我們只有幾秒鍾的休整時間,隨即便又被拋進另一首技巧高難的托卡塔中去了。在該曲的演奏過程里,手臂需要長時間的交叉。

最後的卡農,二十七變奏——唯一的一曲巴赫舍棄了次要的低音部。在主題的和聲輪廓上,兩個卡農聲部友好而淘氣地喋喋不休,結尾很突然也很意外!然後沖進二十八變奏——顫音練習,鍾鳴般的強音與大范圍的跳音帶來層出不窮的歡悅。一架性能優越的鋼琴所具備的清晰度對於演繹好此曲十分必要。不用提醒了,二十九變奏就是最後一首托卡塔。仍舊是歡樂的開篇,從左手擂鼓般的強音開始,跟著在雙層鍵盤上「捶擊」出和弦。左手加倍的八度跳躍又增加了許多額外的力量。我認為此曲的表達應從某種程度的自由即興開始,但隨後的下行音列須嚴格控制好時間。之後我們被引導進入歡欣鼓舞的三十變奏,我們曾期待這將是第十個卡農,但巴赫常出人意料。這首曲子是一個「Quodlibet」,意指當時在流行歌曲里所經常出現的一類音樂玩笑:歌手喜歡將某種帶有截然不同特徵或情緒的歌詞安置於原有的曲子之上,以達到娛樂的效果。人們非常喜歡在家庭聚會時玩這種游戲,特別是在酒足飯飽之後。那時巴赫家族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集會,他們通常會在具有節慶氣氛的宗教合唱中開始,最後大家即興表演「quodlibet」,聚會在一種與開始時全然相反的氛圍里結束,那些被選以作為「quodlibet」的歌詞通常也特別幽默有時甚至讓人捧腹。在所有變奏的結尾,巴赫選擇了兩首自己在家族聚會上最愛唱的民歌,歌詞分別是——

第一首:
我和你已好久不曾相見
請你靠近點,近一點,再近點
第二首:
白菜和甜菜我都不愛
如果媽媽多做一些肉
我想我會長久地留下來

通過引用這些民歌,巴赫將他崇高的思想融入進每一天,將溫情與愛注入到我們心間。在大多數人看來,巴赫是位受強烈理性主宰的「工作狂」,但他依舊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並期望與我們一起分擔悲傷與快樂。現在所有的聚會與盛宴都已經過去了,人群漸行漸遠;詠嘆調從遙遠的他方緩步而來。她再也不像全曲開始時那樣莊重清澈,她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充滿回憶的美麗——這是世間所有音樂中最讓人動容的時刻之一,她以最質朴的口吻告知我們——漫漫旅途已然結束,我們是該回到自己來時的地方了。

蘭多烏絲卡曾經這樣抱怨:「如今大眾爭先恐後地購買《哥德堡》的音樂會門票,這種貪婪之舉令我傷心沮喪。難道他們真的是出於對音樂的愛嗎?不,他們根本不了解——他們只是被一種簡單的好奇所驅使,想要見見這部從古至今最困難的鍵盤曲是如何被卓越的技巧征服的。」當然以上的話寫於1933年,那時蘭多烏絲卡正好完成了這部作品的世界首次錄音。今天,《哥德堡》成為人類心智的最高象徵之一——而且幸運的是那些音樂會門票依舊銷量大好!對於每一個詮釋者而言,在演奏時是否保留反復成為了長久的問題,至少這關系著作品長度的加倍與否。但無論你選擇怎麼做都不可能令所有人滿意。弗蘭西斯-托維(Francis Tovey)認為「全部演奏是沒有學問的表現」;布索尼(Busoni)同樣反對反復,他甚至聲稱有些變奏完全可以整個刪除!大多數音樂會的經紀人都不希望一場音樂會就只演奏一部80分鍾長的作品;在過去的25年裡,我也經常在音樂會的下半段演奏省略反復的《哥德堡變奏曲》。在這款新錄音中,我的演奏保留了全部的反復——我發現作品的效果被無限擴展了——音樂的建築之美從未如此令人震撼——有限的變奏開辟出變化的無窮無盡!我想自己以後仍然會多次演奏沒有反復的版本,但我內心的實際意願卻永遠是遵照巴赫所寫的那樣進行解讀。

我們應當自問:為什麼這部作品會有如此強大的精神穿透力呢?聆聽她時常讓我置身於一個似曾相識的瞬態時空,隱藏其間的感覺我彷彿一生都在尋覓。算了,大概這永遠都將是一個謎,一場夢吧!當我決定要為《哥德堡》寫下些什麼時,文字卻又變得拘謹保守;想起1934年拉爾夫-基爾帕特里克(Ralph Kirkpatrick)為這部傑作所寫的那非凡的論著,其序言引用了托瑪斯-布朗爵士(Sir Thomas Browne)《一個醫生的宗教信仰》中的一段話,我對此感同身受:

這里存在著遠比我們耳朵所聞更加神性的東西。它是造物主創造的這個世界裡最晦澀難解的一部分;正如我們聽到的一段旋律那樣,只有洞察一切的世界本身才能領悟其全部意義。

然而幸運的是,《哥德堡變奏曲》卻遇上了這個人!他就是加拿大著名鋼琴家格倫·古爾德。古爾德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個小提琴演奏家,母親則彈著一手好鋼琴。古爾德小時候就顯示出極強的音樂天賦,還未認字就已學會識譜,尤其是在彈鋼琴方面更是讓如今那麼多讓孩子學鋼琴的父母們羨慕不已。他小時候學鋼琴快,聽音也極准,母親隨便彈一個音,隔著極個房間的他一下子就能說對是那個音,他十歲時就學會了彈巴赫的《平均率》第一卷,此時他母親已經教不動他了。他被送去一位音樂大師圭雷若教授門下,這位教授一眼就看出了小古爾德不同尋常的天賦,他採取了不同尋常的教育方式:沒有壓制,沒有強迫,在鋼琴技術的具體問題上,教授允許古爾德與自己爭辯甚至不從,師生之間總是去平的討論、交流,這種富於創造和啟發的教育方式對日後古爾德那種獨特的,甚至帶有叛逆性的演奏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歲的古爾德已完全具備一個大師的所有條件,他開始了演出生涯。他那超凡的技巧,另所有人驚嘆,他一路平步青雲,順利地打進了古典樂壇的核心。天才總是有一些怪癖,古爾德尤其如此:他演奏時手舞足蹈,嘴裡哼著什麼東西(有人說是古爾德的藝術歌曲),坐的椅子永遠是父親為他做的,而且還少一截,這些還不算,他後來開始厭惡演奏會,一心從事錄音工作,晚年的他開始無故吃葯,長期缺乏睡眠,有時會無故半夜起床打電話給朋友聊天,彈鋼琴給朋友聽,最終導致他只活了50年。他也由此被成為「孤獨的超越者」。如果這些讓古爾德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的話,那麼他那具有傳奇色彩的《哥德堡變奏曲》更是讓人匪夷所思。年輕的古爾德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而他選擇的第一個錄音竟然是難度堪稱世上最難彈的《哥德堡變奏曲》!《哥德堡變奏曲》原名是《為羽管鍵琴所作的由一段詠嘆調及一系列變奏所組成的鍵盤練習曲》,據說是巴赫送給一位貴族用來安神用的,這首曲子讓巴赫得到了一隻金杯的報酬,這也是他獲得的單曲最高報酬。整部變奏曲一共有三十個變奏和一個詠嘆調,這部作品的全部30個變奏每3個被編排成一組,每組的最後一首為卡農曲。她們在所有變奏中最富於歌唱性,我有時甚至會沉溺其中而忘記去思考她們的結構——因為這里的音樂是如此精巧,帶給我無窮的歡樂與難言的刺激。另外,每一組都由一首相對自由的變奏開始(有些類似於舞曲但嚴格遵循對位法),第二首通常是為雙層鍵盤所設計的帶有輝煌技巧的托卡塔,在這里哥德堡可以有機會盡情展示他的清湛技藝。也許這樣講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我也無法在這里解釋清楚什麼是對位、復調、卡農、托卡塔、賦格,但是從這一長串復雜的名詞中,你一定能體會到這部傑作氣勢的恢弘和技巧的高超。古爾德既然選擇這個來作為他的「開山之作」,想必有著獨樹一幟的本領。果不其然,他演奏的和前輩的風格完完全全不同,最簡單的從時間上看,別人演奏至少要一個多小時,而他只用了35分鍾,雖然當中的所有反復都省略了,但其演奏的速度仍堪稱疾風暴雨。從技巧上看,他在如此高速的演奏中仍然控製得駕輕就熟,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從受歡迎程度上看,毫無疑問,廣受好評,很多很多不愛古典的,不愛巴赫的人,就是因為聽到了他這個1955年版本的錄音,喜愛上了古典。但誰也不知道為什麼,49歲的古爾德,時隔二十多年後,突然要重新錄制這部作品。要知道這是一件極難的事,要超越自己是最難的事。非常幸運,我下載到了1981年他錄音的錄像。在采訪中,古爾德對從錄的原因並沒有很多回答,他說主要是由於錄音質量的提高。但很多人相信,是因為這是天意:在錄完音後不久,剛過完50歲生日的古爾德突然去世,而這個錄音成為了他最後的遺作,恰巧和他第一部錄音相同。所以他們認為古爾德一定是感到自己不行了,所以才重錄《哥德堡變奏曲》的,而他的好友也說:「當看到他演奏完最後一個詠嘆調時,他好像死了一般。」我在第一次聽完這個唱片後,也有一種感覺,覺得彈琴的人似乎快要死了,上網一查,發現正是如此。當時我不知道應該高興我能夠聽出演奏者的心境了,還是為這部偉大作品的演奏者感到難過。因為他彈得實在是太好了,全曲有著平靜的微笑、喜悅的歡笑、瘋狂的大笑,還有深沉的思索、悲天憫人的祈禱和對於即將面臨生命盡頭的復雜情感。古爾德這次演奏適度的放慢了速度,在保持自身風格的同時,更增加了對內涵的挖掘。從兩部錄音的對比中,可以深切感到,二十年前,他是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而二十年後,他已經是個飽嘗風霜的「老人」了……唉,寫到這里,我感到似乎我能無休無止地繼續寫這個傳奇的故事,又感到不想寫這個沉重的故事。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查查有關的資料和網友的評論,有很多很多……希望你們有緣,能下載到這兩張CD和1981年他錄音的錄像。

❽ 為什麼黛安娜和王室關系那麼不好呢

黛安娜和王室關系不好的原因如下:
現代王室必須占據一席之地,政治上肯定沒有空地了,只能在人們的心理上想辦法。歌星影星占據的是流行,是時尚,是新潮,是激情。王室占據的應該是保守,是穩定,是傳統,是克制。王子、公主們從小就接受了這樣的教育,王室氛圍就象空氣一樣迴旋在他們身邊,所以他們知道克制自己,當然有的人做得好,有的人做得一般。但是,黛安娜卻是一個外來戶,她很難理解成了王妃居然要這樣克制自己,公共場合不能多行多動,丈夫外遇不能多管多問,一切講究禮節,該說的不能多說,不該說的更不能說。她就像一隻被關進籠子的鳥,好吃好喝,八個人伺候著,但是就是沒有自由,甚至沒有思考的自由。如果生來就生活在籠子里可能也就適應了,但是把一隻向來遨遊天空的鳥裝進籠子,她要麼瘋了,要麼死了。黛安娜好像又瘋了,又死了。
伊麗莎白二世完全理解黛安娜的心情,但是她必須把英國王室打造成一件古董,讓人們感到一種穩定,獲得一份安全,享受一種高貴,這樣整個王室才有理由存在下去,人們才願意用納稅人的錢讓他們養尊處優。如果王室成了歌星,倒是可以風光一時,但是很快就會消失在夜空中,那是對王室最大的威脅。
黛安娜追求自由,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必須不是王妃,是王妃就沒有自由。王妃的心中只有王室,你應該隨時准備為了王室犧牲你的自由,甚至生命。也許這就是黛安娜進入英國王室時的誓言。

❾ 請問這是歐亨利的哪本小說

作品目錄及譯名(部分):

"Girl" 「姑娘」
「Next To Reading Matter」「醉翁之意」
"What You Want"
An Adjustment of Nature
After Twenty Years 二十年以後
An Afternoon Miracle
The Atavism Of John Tom Little Bear 小熊約翰·湯姆的返祖現象
Babes In The Jungle 叢林中的孩子
Best-Seller
Between Rounds 鬧劇
A Bird Of Bagdad
A Blackjack Bargainer
Blind Man's Holiday
The Brief Debut of Tildy
Buried Treasure
By Courier
The Caballero's Way
The Cactus
Caliph
The Cupid and the Clock
A Call Loan
The Call Of The Tame
Calloway's Code
The Chair Of Philanthromathematics 慈善事業數學講座
A Chaparral Christmas Gift
A Chaparral Prince
Christmas by Injunction
The Coming-Out of Maggie
Compliments Of The Season
Confessions of a Humorist
Conscience In Art 藝術良心
The Cop and the Anthem 警察與贊美詩
A Cosmopolite in a Cafe 咖啡館里的世界公民
Cupid a la Carte
The Day Resurgent
The Detective Detector 幾位偵探
The Dog and the Playlet
A Double-dyed Deceiver 雙料騙子
The Duel
The Duplicity of Hargraves
The Fifth Wheel
From the Cabby's Seat
The Furnished Room 帶傢具出租的房間
Georgia's Ruling
The Gift of the Magi 麥琪的禮物
The Girl And The Graft
The Girl And The Habit
The Gold That Glittered
The Green Door 綠色門
The Handbook of Hymen 婚姻手冊
He Also Serves
The Head-Hunter
Hearts and Crosses
Hearts and Hands 心與手
The Hiding of Black Bill 布萊克·比爾藏身記
The Higher Abdication
The Higher Pragmatism
Hygeia at the Solito 索利托牧場的衛生學
The Hypotheses of Failure
The Indian Summer of Dry Valley Johnson
Jimmy Hayes And Muriel 吉米·海斯和繆里爾
Jeff Peters As A Personal Magnet 催眠術家傑甫·彼得斯
The Last Leaf 最後一片葉子
A Little Local Colour
A Little Talk About Mobs
Lost on Dress Parade 華而不實
The Love-Philtre of Ikey Schoenstein
Madame Bo-peep of the Ranches
Mammon and the Archer 愛神與財神
Man About Town
The Man Higher Up 黃雀在後
The Marionettes 提線木偶
The Marry Month of May 五月是個結婚月
A Matter of Mean Elevation
Memoirs of a Yellow Dog
The Missing Chord
The Moment of Victory
A Municipal Report 市政報告
A Newspaper Story
A Night In New Arabia
No Story
One Dollar's Worth
Out of Nazareth
Past One At Rodney's
The Pimienta Pancakes 比綿塔薄餅
The Poet And The Peasant
A Poor Rule
The Princess and the Puma 公主與美洲獅
Proof Of The Pudding
Psyche And The Pskyscraper 心理分析與摩天大樓
A Ramble In Aphasia
The Ransom of Mack
The Ransom of Red Chief
The Red Roses of Tonia 托尼婭的紅玫瑰
The Reformation of Calliope
The Roads We Take 我們選擇的道路
The Robe Of Peace
The Romance of a Busy Broker 證券經紀人的浪漫故事
The Rose of Dixie
Round The Circle
The Rubber Plant's Story
Rus in Urbe
A Sacrifice Hit
Schools and Schools
Seats of the Haughty
A Service of Love 愛的犧牲
Shearing The Wolf 虎口拔牙
Sisters of the Golden Circle
The Skylight Room
The Snow Man
Sociology in Serge and Straw
The Song and the Sergeant
The Sparrows in Madison Square
The Sphinx Apple
Springtime a la Carte
Strictly Business
Suite Homes and their Romance
Supply and Demand
A Technical Error
Telemachus, Friend 刎頸之交
The Theory and the Hound
Thimble Thimble
The Things The Play
The Third Ingredient
To Him Who Waits
Tobin's Palm
Tommy's Burglar
Two Thanksgiving Day Gentlemen 兩位感恩節的紳士
An Unfinished Story 沒說完的故事
The Unknown Quantity
The Venturers
While The Auto Waits 汽車等待的時候
The Whirligig of Life 生活的波折
Withes' Loaves 女巫的麵包
The World and the Door

《歐·亨利短篇小說經典》
目錄:
譯序
警察與贊美詩
帶傢具的房間
托賓的掌紋
表琪的禮物
二十年後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
財神與愛神
失算
五月是個結婚月
艾基·舍恩斯坦的春葯
心理分析與摩天大樓
失語症患者逍遙記
一筆通知放款
好漢的妙計
剪狼毛
決斗
各有所長的結局
部長的良策
幾位偵探
一千元
幽境過客
「真凶」
伯爵和婚禮的客人
無緣
似戲非戲
尋找巧遇的人
托尼婭的紅玫瑰
生活的波折
賣冤讎
多情女的麵包

找不到你想要的 我不確定我看的短篇裡面有沒你說的這個故事了 很多年前了

❿ 請Jeremy Brett迷描述為何他是所謂「最好的福爾摩斯」,或請非JB迷描述福爾摩斯的精神。

我不是福迷也不是Jeremy Brett 但是福爾摩斯的精神可能就是作者筆下想塑造的一位渴望追求真相的人物形象。他匯集了作者認為身為一位偵探身上所應有的優點。然,每個人的想法不同 沒必要必須反駁他人 自己喜歡自己心中的福爾摩斯就可以了

閱讀全文

與約翰伯爵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oost電路原理 瀏覽:225
飛塗外牆防水膠怎麼樣 瀏覽:8
如何查詢百邦維修進度 瀏覽:742
廣東gf防水材料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348
膠州仿古傢具市場在哪裡 瀏覽:249
汽車水泵保修期限 瀏覽:101
贛州市哪裡回收舊家電 瀏覽:293
深圳市邸高家居 瀏覽:539
房屋漏水物業如何維修 瀏覽:54
前鋒熱水器瀘州維修點 瀏覽:768
電動車維修技巧免費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449
電影里的智能家居 瀏覽:277
塔吊維修怎麼寫 瀏覽:373
成都家居用品公司 瀏覽:927
多久壓電路 瀏覽:328
濟南歷城區家電維修地址 瀏覽:429
買華為平板如何注意買到翻新機 瀏覽:162
switch如何驗證是不是翻新 瀏覽:275
濟南lg空調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286
小米虹口維修點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