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分求解答```關於傢具史
明式傢具與現代主義傢具之美
傢具,可以說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開始,便與我們難舍難分。 從古至盡、不分地域,只要有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方就會有傢具文化的痕跡。在傢具上的設計可以客觀的展現一個時代審美傾向,而至今我個人認為所見過的最美最有魅力的是明式傢具與現代主義風格的傢具這兩種。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樣式上的簡潔,功能上的合理。這種簡潔它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失去設計感,這種美著實讓人感動。將現代主義年代的傢具與中國黃金時期的傢具作一比較,時間是16、17世紀與19、20世紀,這樣兩個不同時期的傢具放在一起,他們同樣具備現代感。這讓我們思考是否簡潔的設計可以歷久彌新?結構功能主義的設計是否生命力更持久?
先看一下明代傢具的特色,古典中國明代傢具具備了一種永恆的普世的美感。明代當時的中國,對它的文人學者而言是一個流動的社會,這樣一種社會形式也在傢具上產生了反映,為了流動和旅行的需要,傢具既需要實用,又需要方便拆卸、折疊,因此它不會採用漿膠、釘子或任何永久粘和的方式去製造它們。這樣的傢具就要求了這個民族和時代的人民具備了強烈的理性思維,同時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就使得明代的傢具在中國其它時代的傢具行列里顯現地如此的卓越不群。明代傢具:造型簡練、以線為主: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與功能要求相符,無累贅,整體感覺就是線的組合。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剛柔相濟,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結構嚴謹、作工精細:卯榫結構,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時至今日,傢具仍然牢固如初;裝飾適度、繁簡相宜:裝飾手法,多種多樣,雕、鏤、嵌、描,等。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但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恰如其分的作局部裝飾;木材堅硬、紋理優美:自然優美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本有美麗色澤與木紋地高級硬木,黃花梨、紫檀、鸂鶒木等。
比較一下現代主義設計下的傢具,提到現代主義,必須提到功能主義風格的傢具,則起源於德國現代主義之祖的包豪斯學院,包豪斯推崇「功能決定形式」,與當時的歐洲開始流行奉信新教有關,這樣的觀念與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提倡的簡朴節約相似,都追求著朴實無華的美感。包豪斯運動帶領下的現代主義設計作品與傳統流派拉開距離,揚棄了以前歐洲傳統的傢具中那種繁復的表面浮華的裝飾,而是用「少即是多」的理念傳達著現代主義風格的美麗。這里的"少即是多"的理念設計出來的作品的感覺就與明式傢具中造型簡潔、以線為主的要點相合拍。現代主義傢具的設計作品中的裝飾更是通過它本身的造型與材質的運用,一氣呵成的產生自身的裝飾美感,而拒絕那種後來加上的,所謂的「點綴」 的任何裝飾手法。現代主義的傢具設計嘗試使用各種各樣的欣欣材料,就象明式傢具中運用木材本身的紋理優勢一樣,現代主義的傢具中使用的各種各樣的材料也力求體現他們本身呈現出來的美感,如彩色的各種塑料,纖維,玻璃……還有使用鋼管,膠合木等一些廉價的素材,並不是再象歐洲傳統那樣再再昂貴的木材上雕飾各種花紋或者再鑲金嵌銀。包豪斯的設計師們堅信藉由金屬、夾板、塑膠、玻璃等新式材質,加以工業製造,能大量生產出兼具美學與經濟實用的傢具。而隨著工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包豪斯的設計風格更加入了人體工學的研究和新式材質的開發。無論是造型獨特的椅子,或是強調舒適感的沙發,其功能性與裝飾性恰到好處的結合。並且現代主義傢具的設計與明式傢具一樣,需要流動便攜,於是這個共同點符合現代的口號「形式追隨功能」即,功能主義。這一原則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審美體系——簡約主義、極簡主義……並產生了許多功能形式完美統一的理性主義的優良設計。
明式傢具與現代主義傢具的設計樣式,其實為我們提供的是一種生活的形式之美這樣的設計給人提供了一種很好的精神方面的生活方式,使人不被俗世所困,可以更注重原始本能的生活形態,以及滿足人對精神世界追求的一種渴望。
『貳』 什麼叫跋幕
序是書中正文前的文字,跋是書中正文後面的文字,即通常所說的書前
為序,書後為跋。前言、序言、代緒論、作者的話、編者的話、出版者的話、
出版說明、再版前言或序言、後記、後序等都屬於序跋之類。
序和跋的目的、任務和作用是向讀者說明或介紹與該書有關的一些情
況,如寫書的時代背景,書的起因和目的,引用了哪
些材料,參考了哪些著
作,告訴讀者在閱讀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一篇較好的序或跋,通常都是高
度地概括該書所得到的結論,並指出為達到這一結論所使用的方法,告訴讀
者閱讀的重點和應使用的閱讀方法
局部通風管理: 局部通風機設專人管理,風機安裝距掘進巷道回風口不得小於10米,並同時吊高或墊高,距巷道底板不小於0.3米,並保持局部通風機部件完好,高壓部位嚴禁跑風,破口及時修補,確保迎頭風量達到設計風量,掘進供風嚴格執行雙風機、嚴格執行風電閉鎖和瓦斯電閉鎖,風機設專人看管、掛牌管理、現場交接,任何人不得隨意停開風機;風袋要吊掛平直,不拐死彎,接頭嚴密不跑風,環環必吊,破口及時縫補,出風口距迎頭煤巷不超過5米,半煤岩巷不超過7米,岩巷不超過10米;停電停風時,人員必須迅速撤到全負壓風流中去。 2、瓦斯管理: 嚴格執行「一炮三檢」、「三人聯鎖放炮」等制度,工作面及回風流檢查不少於3次,特殊情況相應增加檢查次數,出現瓦斯異常情況串與被串工作面均應立即停止工作,撤出人員、切斷電源,查明原因,及時匯報通風工區、礦調度室和礦總工程師,制定相應措施,及時處理,當瓦斯不超過規定時,方可恢復工作;其它按作業規程相關規定執行,嚴禁瓦斯超限作業;按規定在被串1412採煤工作面前安設瓦斯斷電儀和增加瓦斯檢查點,探頭位置見附圖,報警濃度、斷電濃度、復電濃度、斷電范圍應符合《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甲烷斷電儀位置、報警值、斷電值、復電值如下: ①. 掘進工作面迎頭斷電儀,安裝位置:探頭距掘進工
『叄』 "坐具"是什麼
我國傳統坐具的來歷
凳子,椅子,都向稱中國傳統坐具。但,在最古的時候,我國尚沒有這些「垂足而坐」的傢具。這是在經過了一段歷史發展後,逐漸才形成的。前文說過,在較古的時代,我國古人都是用席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席地而坐」。比如,我們所常見到的《孔子講學圖》,孔子便是坐在一張矮床上講課,周圍的72弟子坐在幾張席子上聽講。這時席子,便是人們最早的坐具。
與席同時或稍後,出現了稱做「床」的傢具。古時候,床並不專指卧具,而大部作為坐具使用。商朝甲骨文中,已有「床」的象形字。漢朝人許慎在《說文》中稱床為「安身之幾坐也」,明確說是坐具。史書中對床的記載很多,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床。比如,《戰國策》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出遊到楚國時,曾向楚王獻「象牙床」。漢朝一部小說書《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有一張「七寶床」。還有一種稱為「匡床」的。又叫「獨坐座」,顯而易見是單人的坐具。據說商鞅曾勸說君王要泰然地「處匡床之上而天下治」,便是指的這種代表著某種權威的坐具。從席到床,坐具已經逐漸高起來了。床總得有支架撐起。在河南信陽長台關發現的戰國時的一張彩漆木床,其形制便有六條小床腿。河北望都漢墓壁畫上畫的單人小床,也有四條小足。漢朝以後,又興起一種「胡床」,形狀更其高了,可以說是當時的高足坐具。顧名思義,「胡床」原從北方少數民族傳入,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根據宋朝人的記載,這是一種「交足」、「綳帶」、「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的坐具,有人考證認為近似今天的「馬扎兒」。正由於輕型方便,常被貴族們帶出郊遊旅行。相傳,唐明皇出門游歷,便帶著此具。登山勞累了,就地支開暫息,美其名為「逍遙座」。《藝文類聚》記載說,曹操也坐過這種傢具。有一次他和西涼大將馬超打仗,被馬超突襲,曹操顯得很從容,馬超軍趕來了,他「猶、坐胡床不起」。從這兩處記載看,所謂「胡床」,實非後世的床式卧具,而是一種有腿的簡便坐具,是無疑的。這種坐具自東漢末年傳進了中原。
從「胡床」以後,我國坐具趨勢越來越向高足發展。晉朝的古書中開始出現「凳子」的名稱。敦煌的唐代壁畫里,人們可以看到多種形狀的凳子,有方形凳、長條凳、圓形凳和橢圓凳等。著名唐畫《紈扇仕女圖》中所畫的腰圓形凳子,便是其一。
唐朝以後,又逐漸出現使人們坐得更舒適的椅子。明朝著名文人方以智曾在《通雅》一書中考證過,後世通行的桌子、椅子,皆是唐朝末年以後興起的。「椅」偕「倚」音,意即坐時有個依靠。我們從另一幅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可以看到五代南唐一位著名文人、宰相韓熙載坐在高背椅上的情景。韓熙載是盤腿坐在那把椅子上的,同畫中另外兩位官員則都已經「垂足而坐」了。
到了宋代,椅子的形狀日益多起來,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不一而足。後來又出現了「太師椅」,據說是宋朝一位京兆尹(京城長官)專為當朝宰相設計的,以後太師椅便流傳於世。
從席地到垂足而坐,坐具從無足到低足到高足,是我國傢具史的一種發展趨勢,說明人類在生活上總是日益講求舒服實用。目前,時尚又盛興各式沙發和組合傢具,當然更進一層了。
《歷史的啟示·生活篇》
『肆』 唐代的傢具有什麼特點
隋朝只維持了37年,在傢具方面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也看不出有什麼變化。真正的繁內榮時期是在容唐代,唐代初期就出現了蓬勃進取的精神風貌,長時間的戰亂和流離失所在江山統一後,人們的生活熱情得以迸發。尤其是「貞觀之治」帶來了社會的穩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榮。
唐代的傢具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顯現出它的渾厚、豐滿、寬大、穩重之特點,體重和氣勢都比較博大,但在工藝技術和品種上都缺少變化。
豪門貴族們所使用的傢具比較豐富,尤其在裝飾上更加華麗,唐畫中多有寫實體現。這一時期的傢具出現復雜的雕花,並以大漆彩繪,畫以花卉圖案為主。
從唐代敦煌壁畫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蓮花座、藤編墩等,還可以見到形制較為簡單的板足案、曲足案、翹頭案等。文人士大夫們多追求素雅潔凈,所以這一時期的立屏、圍屏多是素麵沒有裝飾的。床榻類也沒有太多變化,因襲上代形制,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獨立榻為主。
『伍』 太原市雅閣瑞朴傢具城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傳統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其中傢具文化作為這個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幾
千年來,通過祖先們的勞動創造,逐步形成了一段段各具風格特色的獨特形式。對歷代傢具的研究,會使我們從一個側面了解當時的生產發展、生活習俗、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趣等。中國傢具的藝術成就,對東西方都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世界傢具體系中,它佔有重要的地位。
傢具一詞,它們詞意包括很廣,但通常一般指由木匠所製造的「桌椅板凳」之類。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內以床為主,地面鋪席;再後來出現屏、幾、案等傢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礎上又延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漢、魏各時期,沒有太多變化,有凳、桌出現,但不是主流;直到漢代,胡床進入中原地帶,到南北朝時期,高型坐具陸續出現,垂足而坐開始流行。憩居形式到了唐代仍然是兩種形式並行,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不少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習慣。
字串5
真正開始垂足高坐從宋代,各種配合高坐的傢具也應運而生。元、明、清各代,對傢具的生產、設計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明清兩代,成為傳統傢具的全盛時期。
中國歷代傢具的特質,在於它不僅僅通過各歷史時期的演變,完善其服務於人類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出在其特定環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藝術風格。在現存的位數眾多的明清傢具中,比較集中的體現出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沉重的歷史文化價值。這就使傢具成為中華民族值得驕傲並珍視的文化遺產之一。
宋代以前的生活方式起居習慣都與後來差別很大,所以我們今天幾乎無法見到宋以前的傢具實物。宋以後的千年當中,人們習慣於垂足高坐,並產生大量既美觀又實用的傢具,明清傢具是傢具的黃金時代,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明及清代前期傢具製造業空前繁榮,大致上可歸於兩個原因,一是城市鄉鎮的商品經濟普遍發達起來,社會時尚的追求也從另一個側面刺激了傢具的供需數量;另一個原因可能與海運的開放有關,硬質木材大量湧入,使工匠們有發揮的空間,竟相製造出在堅固程度和美觀實用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的傢具。
人類脫離洞穴生活後,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部落紛爭、城邦混戰的徘徊時期。中國在商代進入青銅文明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當時高超的鑄造技術和不凡的審美趣味。在先民的日常生活當中,祭祀活動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寄託於上天的佑護。禮器成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也有一部分器物可視為早期的傢具,起到置物、儲存等作用。比如「俎」,就是一種專門用來屠宰牲畜的案子,並把宰殺完的祭品放在上面;再如「禁」,是商周時期放酒器的檯子,造型渾厚,紋飾多為恐怖的饕餮紋。
字串4
此外,商代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髹漆技術,並被運用到床、案類傢具的裝飾上。從出土的一些漆器殘片上,可以看到豐富的紋飾,在紅地黑花之外,還鑲嵌象牙、松石等,其技術達到了很高水平
春秋時期,奴隸社會走向崩潰,整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大有提高,人們的生存環境也相應地得到改善,與前代相比,傢具的製造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現了象魯班這樣的技術高超的工匠,不僅促進了傢具的發展,而且在木構建築上也發揮了他們的才能。由於冶金技術的進步,煉鐵技術的改進給木材加工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革,出現了豐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鐵制的鋸、斧、鑽、鑿、鏟、刨等等,為傢具的製造帶來了便利條件。相傳鋸子就是由魯班發明的,工藝的改進也促進了傢具的改進。
當時主要的傢具品種是幾、案等。其中木製品大部分都以漆髹飾,一則為了美觀,顯示傢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二則是對木材起保護作用。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是坐、跪於地上,所以幾、案都比較低。
床的出現,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木材埋於地下,受潮受壓,容易腐敗;使用過程中也容易受到水、火的損害,所以我們很難見到那時的實物。在河南信陽出土的彩繪大床,是極其難得的物證,可以看出楚國的傢具製造情況,亦可依此推斷它的前身。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使用屏風的記載,它起到分割空間、美化環境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其製作和髹飾都已相當精美。
字串3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規模龐大的阿房宮是秦始皇大興土木的一個標志性建築,當時的輝煌都隨著戰火和天災付之一炬,豪華的陳設和恢宏的殿堂都無處找尋了,我們只能藉助於史料記載和文學作品來想像當時的境況。
漢代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內生活以床、榻為中心,床的功能不僅供睡眠,用餐、交談等活動也都在床上進行,大量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都體現了這樣的場景。床與榻略有不同,床高於榻,比榻寬些。設置於床上的帳幔也有重要作用,夏日避蚊蟲、冬日御風寒,同時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顯示身份、財富的標志。
幾在漢代是等級制度的象徵,皇帝用玉幾,公侯用木幾或竹幾,幾置於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著重要作用。案的作用相當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為飲食用桌,也用來放置竹簡、伏案寫作。
隨著對西域各國的頻繁交流,打破了各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胡床就在此時傳入我國,這是一種形如馬扎的坐具,以後被發展成可折疊馬扎、交椅等,更為重要的是為後來人們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礎。
從魏晉六朝至宋元時期,前後千年有餘。中國社會此期間出現過激烈變動,魏晉南北朝連年戰亂,李唐王朝太平盛事,宋代市井生活日益繁榮,元帝國疆域遼闊,史無前例。這些劇烈的變動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元朝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克·波羅對雄偉壯麗的東方帝國贊頌有加,東方文明的光芒與歐洲中世紀的黑暗形成鮮明對比。這一時期,中國人的生活以及中國人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傢具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席地而坐」是魏晉以前中國人固有的習慣,從東漢時期開始,隨著東西各民族的交流,新的生活方式傳入中國,「垂足而坐」的形式更方便、更舒適,為中國人所接受,這種坐姿的傳入與佛教的傳入有直接關系,尤其到魏晉南北朝以後,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形態開始了。
字串9
盡管漢末至六朝這一段時間政治混亂、戰爭頻仍,但其間的精神生活卻很自由很開放,藝術創造充滿熱情。在戰亂中疲於奔命的人們對佛教所描繪的來世充滿幻想,而超脫凡俗的高士放浪形骸,隱居山野,陶淵明、竹林七賢,就出現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佛教的日益盛興,促進了大規模地建設廟宇、石窟,其中的陳設、用具也都受到外來影響,出現了墩、椅、凳等高型傢具。
遺憾的是我們無法見到當時傢具的實物,參考資料只能藉助於同時期的壁畫、石刻、文字記載或其他工藝品的仿製品。從唐代的繪畫中可以看到椅、凳、雙人胡床、墩等傢具,但這些傢具僅限於上層社會或者僧侶所使用。這與承襲前代席地而坐的習慣有關,或許是當時的人們把床、榻都理解為高的地面。在裝飾方面,浮雕配件或繪畫圖案,都與佛教有很大關系。
隋朝只維持了37年,在傢具方面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也看不出有什麼變化。真正的繁榮時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就出現了蓬勃進取的精神風貌,長時間的戰亂和流離失所在江山統一後,人們的生活熱情得以爆發。「貞觀之治」帶來了社會的穩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唐代的傢具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顯現出它的渾厚、豐滿、寬大、穩重之特點,體重和氣勢都比較博大,但在工藝技術和品種上都缺少變化。豪門貴族們所使用的傢具比較豐富,尤其在裝飾上更加華麗,唐畫中多有寫實體現。這一時期的傢具出現復雜的雕花,並以大漆彩繪,畫以花卉圖案。 字串9
從唐代敦煌壁畫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蓮花座、藤編墩等,還可以見到形制較為簡單的板足案、曲足案、翹頭案等。文人士大夫們多追求素雅潔凈,所以這一時期的立屏、圍屏多素麵無飾。床榻類無多變化,因襲上代形制,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獨立榻為主。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門望族們以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為時尚,許多重大宴請社交活動都由繪畫高手加以記錄,這給我們研究、考察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提供了極為可靠的形象資料。五代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畫面向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時期傢具的使用狀況,其中有直背靠背椅、條案、屏風、床、榻、墩等等。完整簡潔的形式也向我們預示了明式傢具前期形態,為中國歷史傢具的最完美階段打下了基礎。
從10世紀中晚期開始,宋王朝展開了它經濟發展、城市繁榮的畫卷。
宋時高座傢具已相當普遍,高案、高桌、高幾也相應出現,垂足而坐已成為固定的姿勢,中國歷史上的起居生活變革由坐姿而定。城鎮世俗生活的繁榮使高檔宅院、園林大量興建,打造傢具以布置房間成為必然,這給傢具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宋代以及稍後的遼、金歷時300餘年,傢具發展經歷了一個高潮時期,高檔傢具系統已建立並完善起來,傢具品種愈加豐富,式樣愈加美觀。比如桌類就可分為方桌、條桌、琴桌、飯桌、酒桌以及折疊桌,按用途愈分愈細。宋代的椅子已經相當完善,後腿直接升上,搭腦出頭收攏,整塊的靠背板支撐人體向後依靠的力量。圈椅形制完善,有圓靠背,以適應人體曲線。胡床改進後形成交椅。幾類發展出高幾、矮幾、固定幾、直腿幾、捲曲腿幾等各種形式。宋代傢具在總體風格上呈現出挺拔、秀麗的特點,裝飾上承襲五代風格,趨於樸素、雅緻,不作大面積的雕鏤裝飾,只取局部點綴以求其畫龍點睛的效果。 字串8
相對而言,元代立國時間也比較短,統治者採用的政策是漢制,所以,不僅在政治、經濟體制上沿襲宋、遼、金各代,傢具方面亦稟承宋制,工藝技術和造型設計上都沒有大的改變。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抽屜桌,抽屜作為儲物之匣方便開取,是一大發明,它更大程度地加大了傢具的使用效果。而這一新事物的出現也許更多地歸功於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從魏晉六朝至宋遼金元這千餘年間,中國王朝不斷更替,其中發生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社會取向一直沿著封建儒家的統治路線運行。當西方正在黑暗的中世紀苦苦摸索,力圖走向新的啟蒙之時,中國的封建王朝又在不斷更替,元代也即將結素,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更世俗,更多樣化的新時代。
16世紀末至17世紀,西方世界的巴洛克藝術占據主導地位。東方的中國正經歷著明朝市井文化繁榮時期,社會都很不穩定,政治腐敗,農民起義。而離戰亂較遠的南方地區,卻出現了蘇作傢具和廣作傢具的造型藝術高峰時期。直到明朝滅亡以後,這一高峰還一直延續下去,至清代雍正、乾隆朝才開始出現典型清式傢具的特徵。
所謂明式傢具,一般是指在繼承宋元傢具傳統樣式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由明入清,以優質硬木為主要材料的日用居室傢具。根據有關文字資料,它起始時被稱之為「細木傢具」,或者「小木傢伙」。
字串2
起初,這種「細木傢具」在江南地區主要採用當地盛產的櫸木,至明中期以後,更多地選用花梨、紫檀、等品種的木材。當時人們把這些花紋美麗的木材統稱為「文木」。特別是經過晚明時文人的直接參與和積極倡導,這類時髦的傢具立即得以風行並迅速以鮮明的風格形象蔓延開來。細木傢具具有經久耐用的實用性和雋永高遠的審美趣味,它以一種出類拔萃的藝術風貌,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一顆藝術明珠。這種傢具產生於明代,時代特色鮮明,故稱其為「明式」。
明式傢具的產生和發展,主要的地域范圍在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這從傳世傢具實物以及文獻記載中都可以看到,這一地區的明式傢具持續著鮮明獨特的風格。到清代前期,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生產,但從產品不難看出只有蘇州地區的風格特點和工藝技術最具底蘊。這種風格鮮明的江南傢具,得到廣泛喜愛,人們把蘇式傢具看成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式傢具」,或稱「蘇做」。
明末清初,社會動盪不安,可傢具的發展並未因戰亂而停滯。崇禎年間的傢具不見什麼創新,但從形制、工藝、裝飾、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趨成熟。大量進口硬木木料如紫檀、花梨、紅木都得到上層社會和文人雅士的喜愛,其中色澤淡雅、花紋美麗的花梨木成為製作高檔傢具的首選材料。國產的木材如南方的與黃花梨接近的鐵力木、櫸木,北方的高麗木,核桃木等大量柴木也得到廣泛使用,另外,還有用於裝飾的黃楊木和癭木以及專做箱櫃的樟木等都被廣泛使用.在裝飾上有浮雕鏤雕以及各種曲線線形,既豐富又有節制,使得這一時期的傢具剛柔相濟,洗練中顯出精緻;白銅合頁、把手、緊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處地為傢具增添了有效的裝飾作用,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字串4
在傢具的種類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而傢具又根據使用者在不同場合的需要進一布細分,不僅有桌、櫃、箱類,也有床榻類、椅凳類、幾案類、屏風類等等,其中最為集中地出現當在清朝初期。精品當數紫檀,也有少量花梨和紅木。根據不同的工藝特點,做法上明顯不同,可劃分為紫檀作、花梨作、紅木作以及柴木作等等,相互有所區別。清初的柴木傢具是明代傢具中的精品,許多柴木傢具風格淳厚、造型敦厚,體現出來自民間的審美情趣。在柴木傢具當中,以晉作為最優,河北、山東也不乏佳作,精品不絕。
清初之時,盡管在傢具上的創新不多,但在開國之初,統治者以既開明又保守的姿態面對一切,體現在傢具上就出現了尺寸擴大,形式守舊的特徵;但隨著政治的穩定,社會的繁榮,統治者體現到傢具上的追求,一是體積加大,二是裝飾一味趨細趨膩。
縱觀整個傢具史,明末至清初這一段時間,蘇式傢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流傳至今的許多明式傢具實物,多數是清代早期蘇州一帶所生產的。隨著社會的演變,又出現許多新品種,它們都是在「明式」傢具基礎上的變體,總體風格依然是「高雅」和「典雅」。
清代中葉以後,清式傢具的風格逐漸明朗起來,蘇式傢具也出現了新的特徵,與風行全國的京式傢具相互影響,又各自保留著自身的特點和歷史地位,在清代各種不同風格的傢具中獨樹一幟。
字串1
此時的西方世界早已進入資本主義,頻頻發生政治革命、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而中國依然沉浸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里,閉關自守,自我滿足。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被迫打開國門。接二連三的災難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傳統的價值觀。
從傢具的工藝技術和造型藝術上講,乾隆後期達到了頂峰時期,這個時期片面追求華麗的裝飾和精細的雕琢。以多求勝,物極必反,過多的奢華達到極至之後,衰落已露出跡象,乾隆時期的傢具已經告訴人們對未來的茫然,除了復雜細密的裝飾,已無更多的標新立異,而是不知所措。嘉慶時期曾出現了長時間的停滯,從當時皇家造辦處的文件檔案中可以看出,隨著工作量的減少,傢具生產日益衰落。這一時期的民間傢具多以仿宮廷風格為主,只是更簡陋更粗糙,毫無創新可言。
道光年間以後,內憂外患接踵而至,中國遭受著外國列強的任意宰割。傢具業也隨之結束了它曾光輝燦爛的歲月,連光緒皇帝大婚的傢具也都交由民間木器作坊隨意製造,其粗俗、簡陋令人難以置信。民間傢具以京作、蘇作、廣作為主。盡管京城集中了大批能工巧匠,但所制出的傢具卻呆板乏力;蘇作傢具一掃往日的高雅朴實,而變成僵硬、程式化,江南一些有名園林中所保存的硬木傢具便是這一時期的產品;廣作傢具更多地受到外來傢具的影響,獅爪腳、貝殼飾、卷草紋等在廣作傢具中多有出現,但仍免不了產生堆砌、羅嗦的感覺,而且做工粗糙。
字串6
研究、欣賞、鑒定古典傢具有賴於相關資料,實物是一部分,來自於傳世或出土;其它的來自於墓室壁畫、其它材料製成的模型、傳世繪畫、書籍插圖以及文字資料。我們的先民有厚葬之風,為我們在地下留下一部歷史,具體而形象,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它們進行縱向的對照、比較,橫向的分析和辨別,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傢具的發展脈絡。
所謂縱向的對照、比較就是要把傢具的產生、發展、變遷的過程納入大的歷史背景當中去,經過對照、比較可以看出它們相互之間的承襲關系和形制上的變化;通過分析傢具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宗教、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聯系,可以明確各個歷史時期傢具風格變化的路線和特點;研究各朝代科學技術和材料工藝方面的進步,可以掌握傢具製作、材料使用、工藝特點等方面的知識。所謂橫向的具體分析和辨認,是指從造型、工藝、材料、裝飾四個方面著手,進行綜合分析。造型是最重要的,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在傢具造型上流有明顯痕跡,比如說唐代的傢具造型上是圓形,而宋代則是以矩形為主,明代傢具則呈現出比側勻稱,挺拔秀麗為特色,清代早期則是以寬大渾厚為主。裝飾特點也是識別傢具的重要方面,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題材和內容,在手法、裝飾紋樣上也都各不相同,例如明代喜用小面積浮雕或透雕,而清代則喜歡大面積使用雕、鏤、刻、嵌以及金銀彩繪等裝飾手法。此外,對材料的選擇、卯榫工藝的不同也都是重要的方面。以上諸項要整體把握,綜合分析,聯系背景,仔細辨別,才能認識古典傢具的真面目。
關鍵字:繪畫 蘇式傢具 床榻 古典傢具 漆器 象牙 畫像石 竹簡 壁畫 墓室壁畫
『陸』 唐朝壁畫中出現的傢具名稱是
敦煌138窟壁畫中同時出現了四足床與禪椅數張。
禪椅的座盤寬敞,故能盤腿而坐。此為禪椅的一般特性, 造型風格則趨於多樣。在宋代的禪師與羅漢畫像里就展示了如此寬闊坐面的椅子,有以木料,竹材或原生樹枝幹製作者。
唐代傢具風格:
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唐代傢具的裝飾風格也擺脫了以往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華麗潤妍、豐滿端莊的風格。
月牙凳在唐畫中屢屢可見,它是唐代上層人家的常用傢具,也是貴族婦女的閨房必備。月牙凳體態敦厚、裝飾華麗,與豐腴的唐代貴族婦女形象非常諧合,是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傢具。
唐代畫家周昉《宮樂圖》。畫中的餐桌體大渾厚,裝飾華麗。 貴婦們座下是月牙凳,又稱腰圓凳,凳面略有弧度,符合人體工學。
『柒』 歐美傢具與日本傢具風格的區別
歐美古典傢具風格主要包括義大利風格、法式風格和西班牙風格等。其主要特點是延續了17世紀至19世紀皇室、貴族傢具特點,講究手工精細的裁切、雕刻及鑲工,在線條、比例設計上也能充分展現豐富的藝術氣息,浪漫華貴,精益求精。而美式古典傢具風格雖源自歐洲,但經過本土化後,已經發生了本質改變,相比之下更加突出簡約實用。義大利古典傢具———文藝復興融入生命 義大利古典傢具以昂貴聞名,因為這個國家非常迷戀手工製作。義大利傢具擁有無與倫比的文化概念,藝術雕塑遍布街頭巷尾,文藝復興的氣息充斥在各個行業。意式傢具的每一個細節都無時不強調著尊貴。色彩絢麗,圖案精美,材料認真挑選,工序精心打磨,而這份尊貴也是不可復制的。 義大利之所以能夠成為設計大國,不只因為他們重視創意,更重要的是創意和設計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義大利傢具薈萃了數千年的人文歷史,將傳統製作工藝與當代先進技術手段融於一體,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運用黃金分割,使傢具呈現一種恰到好處的比例之美。法式古典傢具———精雕細琢 浪漫奢華 法國是一個集浪漫與奢華、品位與安逸的國度,而法式傢具也依然擁有昔日法國宮廷的古典遺風。精緻的描金花紋圖案,加上古典的裂紋白色底漆,完全摒棄了傳統歐式傢具的嚴肅壓迫感,營造出旁人所艷羨的法國貴族奢華、浪漫的生活氛圍。 法國古典傢具的材料基本上為櫻桃木,不管其他地區流行的是櫸木還是橡木,法國的古典和現代傢具都一直堅持使用這種材料。 西班牙古典傢具———雕刻技藝卓絕 西班牙在歷史上曾有不同文化寬容並存、不同民族和睦相處的傳統,這使得西班牙文化熱情奔放、多姿多彩,這一特點也反映在西班牙的傢具上。 西班牙古典傢具最大的特色在於對雕刻技術的運用。傢具中的雕刻裝飾深受哥特式建築的影響,火焰式哥特花格多以浮雕形式出現在傢具的各個細節上。傳統西班牙傢具的外形輪廓基本是直線,只有座椅有些曲線,其造型的簡朴與當時的西班牙住宅相一致。在櫃類上常見奇異的動物形象、螺旋狀圓柱等代表元素。美式傢具———風格簡潔實用 美國的古典傢具風格源於歐洲文化,但和歐式傢具在一些細節上的處理很不一樣,它摒棄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所追求的新奇和浮華,強調簡潔、明晰的線條和優雅、得體的裝飾。 美式傢具的油漆以單一色為主,而歐式傢具大多會加上金色或其他色彩的裝飾條。而實用性較強則是美式傢具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比如有專門用於縫紉的桌子、可以加長或拆成幾張小桌子的大餐台。 因為風格相對簡潔,細節處理便顯得尤為重要。今年美式傢具大量採用胡桃木和楓木,為了突出木質本身的特點,它的貼面採用復雜的薄片處理,使紋理本身成為一種裝飾,可以在不同角度下產生不同的光感,這種美式傢具比金光閃耀的義大利式傢具更為耐看。綜觀日本文化和傢具的發展史,可以看出日本傳統傢具與我國唐代傢具關系極其密切,從奈良時代開始,就開始借鑒我國的傢具風格。我國唐代傢具的風格特徵:唐代以後江山一統的局面給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初唐時蓬勃的進取精神和恢弘遠大的理想都是在長久壓抑之後一種熱情的迸發。和平統一是順應民心的明智之舉,「貞觀之治」更是清明政治的典範。在這種文化狀態下,「淳樸而抑繁華」便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的主導思想。唐代傢具便是在此基本原則下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受到形式上的局限。當時的傢具以渾圓、豐滿、寬大、厚重著稱,粗獷而沉穩,有博大的氣勢。但在形制、工藝和裝飾上都比較簡單,傢具的種類變化不大。椅類傢具種類有所增多,幾凳類形式比以前豐富,裝飾元素增加,如唐畫《揮扇仕女圖》中的宮凳,有高束腰,四腿雕花,並以大漆彩繪,畫以花卉圖案,形式華麗、典雅。同樣,日本傳統傢具厚重、簡朴、精緻,其風格與我國唐風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風格也滲透在傢具製作的點點滴滴之中。日本傳統傢具沒有太多的繁華與雕刻,不施濃妝重彩,而是簡潔、明快、嚴謹,可以說它早就兼具當今流行的簡約形式。概括起來,日本傳統傢具的特點有如下:1、造型簡潔,以直線為主日本的傳統傢具以直線造型為主,稜角分明,極少向中國古代傢具那樣圓潤、飽滿。日本的櫃類傢具與西方的橢圓設計的抽屜櫃或復雜的曲線外觀相比,幾乎就是一個方盒子,桌子也象方塊一樣的簡單。傢具的形式與建築和室內的風格是一脈相承的,日本傢具的直線特徵是與日本建築和室外暴露的樑柱結構相對應的。日本傳統傢具簡潔質朴,最大限度地強調其功能性,裝飾和點綴較少,直線造型,線條簡潔,即使偶有裝飾,也是理性節制范圍之內。這應該說和日本民族的性格有關,日本人講究禪意,淡薄靜心,清新脫俗,所以傢具風格極少奢華。2、材料偏好自然不象歐洲用木材,皮革、金屬甚至石頭等其它材料費力地加工成的工具,日本傳統傢具雖然也受過復雜思維的影響,但卻很少,奈良時代明顯有向這個方向發展的傾向,但從平安時代起,傢具結構就只用木材和金屬配件等修飾材料,而避免使用其它材料。日本傳統傢具崇尚自然、精美實用。它採用櫸木、櫻桃木、泡桐、竹、藤、草等作為傢具基材,並施以透明塗飾,充分體現材料本身質感,展示其天然之美,樸素中透出高雅風范。木作部分力求刨出木材的紋理,再以鍍金或青銅的的用具加以裝飾,體現出人和自然的融合。3、精緻典雅日本傳統傢具極其精緻,任意一款都蘊涵了人性化,其使用功能已經發揮到了極致。「合理」二字似乎已不能很好的概括了,細節處理極其到位,每一格、每一檔,比例精妙,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日本傳統傢具的審美品質重要表現在拋光和細節處理上。就木製傢具而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漆的裝飾作用或金銀釉彩設計,典型表現為:如畫的雅緻抒情,來自自然的象徵;另一種是反映木材本身的審美價值,這種方法旨在強調拋光木材的美和一種另人愉悅的木紋理效果。4、款式寬大低矮,與日本人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性相適應,也與日本式建築結構、塌塌米、杉木天花板、貼紙推拉門等構成的室內風格協調一致。5、造型端莊多姿秀麗清新日本傳統傢具既有東方傢具的神韻,又有西方傢具的誇張,同時兼具北歐傢具有機造型的特點。線形與線腳豐富多變,線條流暢,尺度適中,特別是門、屜面線角的加工,線條曲直並用,型面圓滑多變。傢具色彩或採用褐色系列,色彩凝重,或採用透明塗飾,秀麗清新。6、採用不對稱設計一方面不對稱產生於對稱,是一種對稱的放鬆形式,即設計方面的嚴格對稱和和諧的均衡。如書法可分為正楷(正規)、行書(半正規)和草書(非正規)。在應用於傢具時,正規設計表現為一種嚴格對稱。而半正規和非正規的設計在構想上趨於自由。在中國傳入的和現存的傢具中,日本人更欣賞典範的均衡。他們不斷選擇嚴格的基本形式,這種形式影響傢具重心的轉變:他們把嚴格的對稱微微偏離中心,這樣減少了呆板。從冷漠變化到充滿活力,甚至幽默,當然這存在一定的冒險,但關鍵是抓住平衡點上的那點適度。這種風格不只用於傢具,它還延伸到園林和建築中,延伸到廣泛的雕塑和裝修藝術領域。它是日本人審美的重要特徵。
『捌』 坐具中,席是最早的嗎還有什麼
是
凳子,椅子,都向稱中國傳統坐具。但,在最古的時候,我國尚沒有這些「垂足而坐」的傢具。這是在經過了一段歷史發展後,逐漸才形成的。前文說過,在較古的時代,我國古人都是用席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席地而坐」。比如,我們所常見到的《孔子講學圖》,孔子便是坐在一張矮床上講課,周圍的72弟子坐在幾張席子上聽講。這時席子,便是人們最早的坐具。
與席同時或稍後,出現了稱做「床」的傢具。古時候,床並不專指卧具,而大部作為坐具使用。商朝甲骨文中,已有「床」的象形字。漢朝人許慎在《說文》中稱床為「安身之幾坐也」,明確說是坐具。史書中對床的記載很多,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床。比如,《戰國策》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出遊到楚國時,曾向楚王獻「象牙床」。漢朝一部小說書《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有一張「七寶床」。還有一種稱為「匡床」的。又叫「獨坐座」,顯而易見是單人的坐具。據說商鞅曾勸說君王要泰然地「處匡床之上而天下治」,便是指的這種代表著某種權威的坐具。從席到床,坐具已經逐漸高起來了。床總得有支架撐起。在河南信陽長台關發現的戰國時的一張彩漆木床,其形制便有六條小床腿。河北望都漢墓壁畫上畫的單人小床,也有四條小足。漢朝以後,又興起一種「胡床」,形狀更其高了,可以說是當時的高足坐具。顧名思義,「胡床」原從北方少數民族傳入,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根據宋朝人的記載,這是一種「交足」、「綳帶」、「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的坐具,有人考證認為近似今天的「馬扎兒」。正由於輕型方便,常被貴族們帶出郊遊旅行。相傳,唐明皇出門游歷,便帶著此具。登山勞累了,就地支開暫息,美其名為「逍遙座」。《藝文類聚》記載說,曹操也坐過這種傢具。有一次他和西涼大將馬超打仗,被馬超突襲,曹操顯得很從容,馬超軍趕來了,他「猶、坐胡床不起」。從這兩處記載看,所謂「胡床」,實非後世的床式卧具,而是一種有腿的簡便坐具,是無疑的。這種坐具自東漢末年傳進了中原。
從「胡床」以後,我國坐具趨勢越來越向高足發展。晉朝的古書中開始出現「凳子」的名稱。敦煌的唐代壁畫里,人們可以看到多種形狀的凳子,有方形凳、長條凳、圓形凳和橢圓凳等。著名唐畫《紈扇仕女圖》中所畫的腰圓形凳子,便是其一。
唐朝以後,又逐漸出現使人們坐得更舒適的椅子。明朝著名文人方以智曾在《通雅》一書中考證過,後世通行的桌子、椅子,皆是唐朝末年以後興起的。「椅」偕「倚」音,意即坐時有個依靠。我們從另一幅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可以看到五代南唐一位著名文人、宰相韓熙載坐在高背椅上的情景。韓熙載是盤腿坐在那把椅子上的,同畫中另外兩位官員則都已經「垂足而坐」了。
到了宋代,椅子的形狀日益多起來,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不一而足。後來又出現了「太師椅」,據說是宋朝一位京兆尹(京城長官)專為當朝宰相設計的,以後太師椅便流傳於世。
從席地到垂足而坐,坐具從無足到低足到高足,是我國傢具史的一種發展趨勢,說明人類在生活上總是日益講求舒服實用。目前,時尚又盛興各式沙發和組合傢具,當然更進一層了。
『玖』 古玩是什麼
古玩就是古董文物。有很多的種類,像大類裡面分為陶瓷類,銅器類,書畫類,雜項類。陶瓷類裡面又可以分官窯民窯,各個時代不同的窯口。銅器類裡面可以分為古兵器,銅鏡類,高古禮器類,銅錢類等等。書畫類裡面也分最早的唐畫宋畫,一直到後期的明清文人畫。咋向類裡麵包含什麼民俗的器具啊,傢具啊等等
『拾』 傢具的歷史誰知道
春秋、戰國 中國在商代進入青銅文明時期,在日常生活當中,祭祀活動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禮器也成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有部分器物可視為早期的傢具,起到置物、儲存等作用。如「禁」,是商周時期放酒器的檯子,造型渾厚,紋飾多為恐怖的饕餮紋。商代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髹漆技術,並被運用到床、案類傢具的裝飾上。從出土的一些漆器殘片上,可以看到豐富的紋飾,其技術達到了很高水平。 春秋到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大有提高,傢具的製造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由於冶金、煉鐵技術的改進給木材加工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革,出現了豐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為傢具的製造帶來了便利條件。這個時期人們的生活習慣是坐、跪於地上,所以主要的傢具品種是幾、案等。 商周時期開始有使用屏風的記載,它起到分割空間、美化環境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其製作和髹飾都已相當精美。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漢 漢代以席地而坐為主,室內生活以床、榻為中心,床的功能不僅供睡眠,用餐、交談等活動也都在床上進行,大量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都體現了這樣的場景。床與榻略有不同,床高於榻,比榻寬些。設置於床上的帳幔也有重要作用,夏日避蚊蟲、冬日御風寒,同時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顯示身份、財富的標志。 幾在漢代是等級制度的象徵,皇帝用玉幾,公侯用木幾或竹幾,幾置於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著重要作用。案的作用相當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為飲食用桌,也用來放置竹簡、伏案寫作。 隨著對西域各國的頻繁交流,胡床傳入我國,這是一種形如馬扎的坐具,以後被發展成可折疊馬扎、交椅等,更為重要的是為後來人們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礎。 從魏晉六朝至宋元時期,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佛教日益盛興,促進了大規模地建設廟宇、石窟,其中的陳設、用具也都受到外來影響,出現了墩、椅、凳等高型傢具;在裝飾方面,浮雕配件或繪畫圖案也都與佛教有很大關系。 唐 隋朝在傢具方面沒有什麼變化,真正的繁榮時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就出現了蓬勃進取的精神風貌,人們的生活熱情得以爆發,「貞觀之治」帶來了社會的穩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唐代的傢具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顯現出渾厚、豐滿、寬大、穩重的特點,體重和氣勢都比較博大,但在工藝技術和品種上都缺少變化。豪門貴族們所使用的傢具比較豐富,尤其在裝飾上更加華麗,唐畫中多有寫實體現。這一時期的傢具出現復雜的雕花,並以大漆彩繪,畫以花卉圖案。 從唐代敦煌壁畫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蓮花座、藤編墩等,還可以見到形制較為簡單的板足案、曲足案、翹頭案等。文人多追求素雅潔凈,所以這一時期的立屏、圍屏多素麵無飾。床榻類無多變化,沿襲上代形制,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獨立榻為主。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門望族們以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為時尚,傢具已發展的初步完善,有直背靠背椅、條案、屏風、床、榻、墩等傢具,完整簡潔的形式也為中國歷史傢具的最完美階段打下了基礎。 宋 宋代是中國傢具史中空前發展的時期,也是傢具空前普及的時期。宋代傢具品種有床、榻、桌、案、凳、箱、櫃、衣架、巾架、盆架等,傢具形式也多種多樣。 宋代還發明了燕幾,當時的士宦大家為裝飾屋宇,競相仿造,燕幾由7件組成,有一定的比例規格。它的特點是可以隨意組合,可聚可散,可長可短,縱橫離合,符合了上層社會使用的要求。 宋代傢具在製作上也不有少變化。開始使用束腰、馬蹄、螞蚱腿、雲興足、蓮花托等各種裝飾形式;同時使用了牙板、羅鍋棖、矮佬、霸王棖、托泥等各式結構部件。 從10世紀中晚期開始,宋時供垂足坐的高形傢具占絕對主導地位,高案、高桌、高幾也相應出現,垂足而坐已成為固定的姿勢,中國歷史上的起居生活變革由坐姿而定。 宋代傢具在總體風格上呈現出挺拔、秀麗的特點,裝飾上承襲五代風格,趨於樸素、雅緻,不作大面積的雕鏤裝飾,只取局部點綴以求畫龍點睛的效果。宋代傢具事業的繁榮和發展,造就了完美、精湛的明式傢具發展。 元 元代立國時間短,統治者採用的政策是漢制,所以,不僅在政治、經濟體制上沿襲宋、遼、金各代,傢具方面亦稟承宋制,工藝技術和造型設計上都沒有大的改變。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抽屜桌,抽屜作為儲物之匣方便開取,是一大發明,它更大程度地加大了傢具的使用效果,而這一新事物的出現歸功於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從魏晉六朝至宋遼金元這千餘年間,中國王朝不斷更替,其中發生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社會取向一直沿著封建儒家的統治路線運行。元代結束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更世俗,更多樣化的新時代。 宋代以及稍後的遼、金歷時300餘年,傢具發展經歷了一個高潮時期,高檔傢具系統已建立並完善起來,傢具品種愈加豐富,式樣愈加美觀。比如桌類就可分為方桌、條桌、琴桌、飯桌、酒桌以及折疊桌,按用途愈分愈細。宋代的椅子已經相當完善,後腿直接升上,搭腦出頭收攏,整塊的靠背板支撐人體向後依靠的力量。幾類發展出高幾、矮幾、固定幾、直腿幾、捲曲腿幾等各種形式。 明 明代,手工業技術較前代大大提高,總結各種工藝技術經驗的專門書籍逐漸增多,並且出現了專業傢具設計製造的行業組織,對傢具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明式傢具,是在繼承宋元傢具傳統樣式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以優質硬木為主要材料的日用居室傢具。這種細木傢具具有經久耐用的實用性和雋永高遠的審美趣味,它以一種出類拔萃的藝術風貌,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中一顆藝術明珠。這種傢具產生於明代,時代特色鮮明,故稱其為「明式」。 明末從形制、工藝、裝飾、用材等各方面都日趨成熟。在裝飾上有浮雕鏤雕以及各種曲線線形,既豐富又有節制,使得這一時期的傢具剛柔相濟,洗練中顯出精緻;白銅合頁、把手、緊固件或其它配件恰到好處地為傢具增添了有效的裝飾作用,在色彩上也相得益彰。 明代,文人開始參與傢具的設計,明式傢具在種類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而傢具又根據使用者在不同場合的需要進一步細分,不僅有桌、櫃、箱類,也有床榻類、椅凳類、幾案類、屏風類等。 清 縱觀整個傢具史,明末至清初這一段時間,隨著社會的演變,又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它們都是在「明式」傢具基礎上的發展起來的,風格依然是「高雅」和「典雅」。 清初之時,傢具上的創新不多,還保持著明代傢具的樣式,清代中葉以後,清式傢具的風格逐漸明朗起來,傢具也出現了新的特徵,總體尺寸比明式傢具寬大,形成穩定、渾厚的氣勢,而樣式也十分豐富。如太師椅就有靠背、扶手、束腰、牙條等多種式樣。裝飾上求多、求滿,常運用描金、彩繪等手法,顯出光華富麗、金碧輝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