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師閑揮鞭,曾縛蒼龍,助四十萬立範封神榜,成就周天下 下聯
宋朝皇宮有一間密室。每位新皇登基,必在登基後,在太監的帶領下,都要來到密室里朝拜。旁人都不知道密室有什麼。直到1127年,金兵攻克汴梁,才發現這里的秘密。
原來是太祖立下的碑文,文中對皇帝約法三章:①善待柴氏子孫;②不殺士大夫;③永不加賦稅。這可以說是趙宋王朝的三大立國之本。
第四任皇帝宋二宗秉承先祖遺訓,對百姓真的很"仁」,不但照心這么看,甚至連清朝自命不凡的「十全老人」乾隆都這么看。
宋仁宗到底對百姓有多仁?
請看以下幾個小事例,便可窺得全貌。
對飢民寬厚。
飢荒年間,出現飢民動亂,仁宗下旨:"飢劫米可哀,盜傷主可疾。雖然無知,迫於食不足耳。」意思是飢民搶米值得同情,盜賊傷人讓人痛心。他們無知的原因,都是因為沒吃的。把判處死刑的統統赦免。並濟以食物。
沒有文字獄,人們敢說真話。
詞人柳永,科舉時放浪形骸,填詞玩世不恭。被仁宗知道了,說你不適合做官,還是回去填詞去吧。柳永到處打著「奉旨填詞」的旗號,浪跡歌坊伎館。
四川一書生寫詩大放厥詞:「把斷劍門燒劍閣,成都別是一乾坤。」被官府知道了,判定為反詩。上報仁宗,仁宗看了,這那是反詩,分明是想當官卻當不上,這才寫詩泄泄私憤。不如乾脆讓他做官,說不定因為感激,他會做的很好。於是就讓他當司戶參軍。
文化、科技繁榮。
因為沒有文字獄這個精神枷鎖,於是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出在了仁宗朝。四大發明有三個(火葯、指南針和印刷術)也是出在仁宗朝。可以說仁宗時期的文化科技領先世界幾百年亦不為過。
經濟空前繁榮。
在仁宗朝,第一次出現了「交子」。所謂交子就類似於今天的紙幣,也類似於存單,可以代替金屬貨幣用於交流。百姓人人有飯吃。
宋仁宗一朝,是歷代封建王朝中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人文環境寬松,百姓安居樂業。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實屬罕見。所以,仁宗去世,舉國同哀,原因就在這里。
天中照心
2673粉絲 · 8444贊
搜索
宋仁宗為什麼殺包拯
歷史上宋仁宗命運
趙禎的死因真相
宋仁宗被殺原因
千古一帝排名
宋朝子嗣不旺的原因
『貳』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脊樑嗎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最為優秀的美德,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從古到今,有無數仁人志士在踐行著這一做人的准則,他們便是中國的脊樑。
韓愈冒死進諫,是因為心系國運。
大唐皇帝信奉佛教,欲迎釋迦牟尼的佛骨進京,朝臣不敢言,唯獨韓愈冒死進諫,其實,在進諫之前,他早已料到了結果,但是不吐不快!身為大唐朝臣,豈可因個人榮辱便對這種勞民傷財之舉聽之任之?於是憤然上書之處皇帝迎佛骨這件事的種種弊端。韓愈想到的是:我是一個匹夫,我有責任匡扶正義。雖然“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但是“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昔殘年”!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鏗鏘的誓言,這是勇士的風骨。
魯迅說過,中國歷史上,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現代的中國人,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
『叄』 關於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
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是聯合國總部(世界聯合基金會和世界和平委員會)批准成立的直屬聯合國世界總部管理的聯合國改革機構。 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是目前迄今為此聯合國唯一可以對外贏利的世界機構。
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主要是協助全球各大金主和銀主、世界各金融機構及項目公司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為人類造福。
為了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更好的服務於各大項目機構和金融組織以及各國政府,聯合國總部特別批准成立五大聯合國世界機構組織,協助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完成歷史賦予的聖神使命,為人類做出貢獻。
目前,聯合國世界財富聯盟財團的營業執照已經在全球各大金主和銀主那裡備案,世界各大金融機構、各大金主和銀主已經接到聯合國總部通知從海外趕到中國協助本財團的國際金融啟動和與中國金融機構的接軌工作。
『肆』 同樣是古代的用錘大將,天下無敵的他們有何事跡
古代戰爭中用的大多是冷兵器,常見的有刀劍和矛戟。但是往往有些人不走尋常路,鍾愛那些造型奇特又很難用的兵器,比如說大錘。歷史上常見的兵器錘有鐵鏈錘和柄把錘,有的是圓形錘,也有的是方形錘,還有錘面光滑的和錘面帶凸起的,就像狼牙棒一樣。總的來說這種兵器大都十分的笨重,對使用者的體力是個很大的考驗。
第一位:李元霸
李元霸是李世民的兄弟,算是個神人。據記載他是紫陽真人的弟子,力大如神,使用一對重八百餘斤的擂鼓瓮金錘,打遍天下英雄無人能敵。在紫金山和宇文成都的對戰,一錘便將其砸死,面對敵人百萬大軍,他掄起雙錘就就是一通亂打,簡直就像我們拿蒼蠅拍打蒼蠅一樣,不下半日,百萬大軍就被消滅了一半。但是李元霸還是太年輕氣盛了,敢挑戰上天,結果被一雷劈死,也是著實可惜。
『伍』 關於世界遺產的導游詞,急死了
尊敬的先生們,女士們,小朋友們,你們好!我們將要游覽的是壯麗的萬里長城。我是你們的導游。萬里長城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毛主席說過:"不到長城非好漢."是啊!長城是中國民族的象徵,身為中華兒女怎麼能不來游覽一番呢?
古時候有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動人傳說:勤勞聰明的孟姜女為了尋找被官兵捉去修長城的丈夫,千里迢迢來到長城下,經過打聽,卻知丈夫已被活活累死!聽到這晴天霹靂,孟姜女傷心地在長城下一連哭了三天三夜.只聽"轟隆"一聲,8百里長城倒下了.遊客們,這是一個多麼動人的故事啊!
萬里長城凝結了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長城像巨龍盤旋在群山中,那磅礴的氣勢,聞名世界.
我們此時正站在八達嶺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單看著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著陡峭的山嶺.遊客們,看著這些,我們沒有理由不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他們的智慧不得不讓我們敬佩!
萬里長城到處都是雄偉壯麗的景象,說也說不盡,下面就請大家慢慢游覽吧!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吳秉聲,歡迎大家同我一起參觀這宏偉的,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長城有一萬三千多里,它的歷史悠久,是一項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長城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修築成的,它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兩架汽車可以並行,城牆外有瞭望口和射口,都是用來打仗的。城牆頂上每隔300多米就有一個方行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壘,打仗時,城台之間可以互相呼應。
我們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起重機,勞動人民就靠著無數的手和肩膀,一步一步的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傳說有一隊夫婦,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丈夫被官兵抓去修築長城,結果累死了。孟姜女等了很久都沒有等回自己的夫君就去長城尋夫。聽說丈夫死了,他傷心的哭了,哭得天昏地暗,這一哭把剛修好的長城哭倒了一段,她也找到了丈夫的屍體。這就是著名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大家下面可以自由觀賞,不過請注意長城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游覽時請自覺保持它的清潔。
「不到長城非好漢」,讓我們一起登上長城去感受它的雄偉吧!
作者:四(3)班吳秉聲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築長城的高峰,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禦,「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築了一條近兩萬里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築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築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布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禦,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築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裡,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說: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畛さ姆烙猿喬劍」椴劑宋夜?6個地區,全長達到了10。8萬里。
剛才我們所經過的路,就位於關溝中。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山脈的交會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到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城關,全長40里。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這裡布置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在關溝中的疊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可惜現在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了。
剛才我們所看到的那條鐵路就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由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因為八達嶺地區地勢復雜,技術難點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設計的人字型鐵路,成功解決了車不能直接爬坡和轉彎的難題,而打通長達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嘆服。現在在青龍橋火車站樹立的銅像就是詹天佑的,還有紀念碑。關溝因為居庸關而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宏偉的建築就是居庸關,它的名字起源於秦朝,以秦始皇遷徙「庸徒」在這里居住所以得名。在關內,有一個著名的漢白玉石台,就是雲台。它是元代的一坐過街塔,上邊原來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後來的地震中毀壞了。明代又在原處]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間又被毀了,只留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柱礎和望柱。雲台的面積有310平方米台下的券門上刻有獅、象、四不象、金翅鳥等浮雕,分別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騎,還有天龍八部護法天神的浮雕。內壁上還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獸圖案,券頂上還布滿了曼陀羅的圖樣,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還有六種文字鐫刻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這些都是元代的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傑出代表,因為這里四通八達,故成為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要講長城修築在這里?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衛著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西北大門。
八達嶺長城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例如蕭太後巡幸,元太祖入關,慈禧太後西逃等等,八達嶺都是畢竟之路。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故事要講給大家:位於關城東門路旁,有一塊巨石,傳說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經過這里,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京城,所以這塊石頭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現在這塊石頭已經不那麼突出了。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剛才介紹了那麼多景觀,您一定急切的想來到景區游覽一番,不用著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好,這里就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遠處是壯麗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匾額:北門鎖鑰,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東門的匾額為:居庸外鎮,意思是居庸關外又一重鎮。現在我們向右下放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著一門大炮,名為:神威大將軍。是崇禎年間製造的。
八達嶺長城有三台兩牆組成,什麼是三台兩牆呢?現在就讓我給大家來解釋一下,三台分別是城台,敵台,其中城台構造的非常簡單,只是駐守的官兵避風寒的地方。那敵台的構造相對就要復雜一些,分為兩層,下層是由田,井,回,等字形組成,上層有垛口和望孔是觀察軍情和射箭用的,所以這里也具有防禦敵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煙台。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築。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古人獎白天點燃的煙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系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百餘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白人,燃兩煙點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遞到皇城大內。
說完了三台,下面就來說一下兩牆。長城外側的高牆叫做牒牆,有垛口是用來防禦敵人的。而內側不足一米高的則叫作女兒牆,也叫做宇牆。在最開始長城內側是沒有女兒牆的,可是經常有人會跌下山崖,所以就修建了這道牆。在長城牆根的地方每隔不遠就有一個小水溝,雨天的時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沖刷城牆。而長城的牆體裡面使用石頭塊鑄成的,外邊砌上磚,再在上面鋪上石板,從而使建築非常牢固!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到八達嶺景區觀光旅遊(關溝的高速公路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望各位能在八達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遼闊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汽車賓士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景區了。前面
的山被稱為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旋在軍都山上。而汽車行駛的這條路就位於20公里長的關溝中,關溝因有古代著名的關口居庸關而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的宏偉建築便是居庸關。居庸關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建於明朝,關城設有南北兩門,門外均有瓮城。古建築早已毀壞,經過近幾年的修復,才使古關重現昔日的風采。居庸關內有一著名的漢白玉石建築,名為雲台,它是元朝至正二年即1342年間的一座過街塔的塔基。台上明朝又在此處建了一座泰安寺,也於1702年被火焚毀,最後只留下這個塔基。雲台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過街塔的塔基,也是元代石構建築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兩旁的山上,過去是蒼松翠柏好雲遮霧障,禽鳥和鳴,溪流淙淙,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金代著名的燕就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就指的是這里。可惜被明弘治十三年即1500年的一場山火焚毀殆盡。近幾年雖然在這一地區投入了很大力量植樹,但由於缺少雨水,歷史上的景觀已難再現。同時由於修路等人為因素,已往關溝中流傳的七十二景,如:穆桂英點將台、仙人橋、彈琴峽等也只能聽人講,不能見其景了。
為了讓大家對長城有個更好的了解,我現在把有關長城的知識向大家作一介紹。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長城也不例外。中國的長城起源於春秋戰國,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那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受侵犯,他們紛紛修築了長城,那時的長城都在各自的邊界上,是一段一段的,可以叫「互防長城」。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吞並六國,統一中原,建立了封建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秦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來修築長城。他們把原來北方燕、趙、秦三國長城連接起來,重修加固,又擴充了許多,修起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延綿萬余里的長城。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漢朝的時候,又把秦長城向西延長到鹽澤,也就是現在新疆的羅布泊地區。漢長城長1萬多公里,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到了明朝,也是長城發展的最高峰,工程浩大、建築技術精湛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長城,絕大多數是明朝修築的。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光是秦、漢、明等漢族統治者修築長城,像北魏、北齊、北周、東魏、金等少數民族的統治都也都修築過長城,而且金朝修築的長城長達2500公里,是少數民族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細算起來,從春秋戰國到明朝經過二千多年的時間,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這些長城長短不一、縱橫交錯,分布在我國的17個省、市、自治區。如果把歷朝歷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可達十萬余里。真可謂「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假如將各個朝代修築的長城所用的磚石、土方堆起來,修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那麼這道大牆可繞地球10周有餘。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代修築的。
它建築宏偉,防禦設施齊全,是萬里長城的精華,也是明長城中最傑出的代表。講到這里,有人不妨要問,明朝為什麼要在八達嶺地區修築如此堅固的長城呢?這主要是八達嶺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它不僅起著護衛明王朝皇陵的作用,同時也是京城的西北門戶。大家過一會可以看到八達嶺關城門洞的橫額上寫著「北門鎖鑰」4個大字,北門指的是京師的北大門,鎖鑰說長城的堅固和險要,像一把牢不可破的大鎖,鎖在這里,只要守住此關,京城就可萬無一失。可是腐敗的明王朝最終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不過據說當年要自成進北京並沒有攻破八達嶺關城,而是繞過延慶的柳溝過去的。明王朝為了加強統治,也確實沒少下功夫。把元朝殘余勢力趕走以後,為了防止他們侵擾,明朝在建國之初就提出了「高築牆」的口號,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築關制塞,修築長城。在明朝270多年統治中,先後有18次大規模的修築工程,終於建成一道長城,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邊,西止於甘肅省嘉峪關,這便是我們通常說的,現在還能看到的萬里長城。明長城全長6300多公里,經過我國北方9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和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同時明代萬里長城不再是單一的一道高牆,而是修築成「層層布防」的縱深防禦體系,重點地區還修築了多道城牆、關隘。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築了長城復線,山西設置的長城復線就有4條之多。在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地,修築多座關城和多道較短的牆,如雁門關的10里山谷,有28道石牆,可謂「寸土設障、步步為營」。
為了防守,明王朝在長城沿線陳兵90餘萬。從東到西把長城分9個防區(稱為九邊,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每區都派大將鎮守,這種防區稱為「鎮」,它們是: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
八達嶺長城是薊鎮居庸關的下屬關口。居庸關是「路」級防區,轄區東自西水峪黃花鎮界45公里,西至鎮邊城堅子谷口紫荊關界60公里,南至宛平縣界,北至土木驛宣府界。居庸關關城扼就北咽喉要道,八達嶺處在要道的北口。八達嶺以南曾修築三道關,即南口、居庸關、上關,加上八達嶺,一共是4道關。
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八達嶺建成關城,同期,在關城以北延慶縣境內的山川路口、交通要道上,修建墩台、烽燧100多座。這時期,北方摹上俺答部族興起,不斷南下進行搶掠。正德十年(1515年),俺答部騎兵進犯八達嶺,大肆殺鷚掠奪而去。俺答騎兵,來去神速,飄忽不定,次年又竄擾延慶地區,威脅京師,民不安寧。為了加強防禦,嘉靖十八年即1539年,重修八達嶺關城東門。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八達嶺關城西北3里處建兵營,名岔道城。駐扎重兵戚繼光調來北方,總理薊、昌、保三鎮防務,他對東起山海關,西迄居庸關,延綿600公里長城重新修築。由於八達嶺戰略地位重要,是修築的重點地段,城牆高大堅固,敵樓密集,用料考究。萬曆十年(1582年),重建關城西門。先後經營了80多年,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連,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防禦體系。
八達嶺又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之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而蕭太後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慈禧太後西逃~~~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至今在八達嶺關城東門外還有慈禧西逃留下的「望京石」一景。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一行西逃,逃至八達嶺,慈禧站在石頭上回望京城,佇立良久,不願離去,因此去不知何日才能返京,不禁黯然落淚,因此得名望京石。大家有興趣的話,下車後,可以去看一看。
清代以後,早已推動軍事價值的八達嶺長城日漸荒廢。長城的牆體、敵樓等,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已是斷壁殘垣。新中國成立後,長城的全部建築被國家保護,並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修繕。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長城和城牆為僵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遊人開放。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受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後修復敵樓19座,城牆全長3741米,使游覽部面積達到1.9萬平方米。1986年又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萬里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頒布了證書,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代表領取了證書,現在這個證書的原件就保存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的中國長城博物館。1991年八達嶺又以絕對多數票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長城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知名度也最高,迄今,八達嶺已接待中外遊人6000多萬,先後有尼克松、里根、撒切爾夫人、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女王、日本天皇夫婦等300多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長城觀光游覽,這種情況,在世界風景名勝中也是罕見的。「不到長城非好漢」,不用著急,您馬上就要成為登城的好漢了。
『陸』 誰是世界歷史上的最強劍士(劍客,劍豪,騎士都行)
中國歷史上第一NB刺客,聶政。
聶政刺殺韓相俠累,得以成名。雖然俠累不如秦始皇那麼有名,但是過程卻值得一說。聶政是沒有做任何准備,直接提把劍,從人家大門開始殺進去。一個國家哪怕再小的國家,宰相家裡有多少衛兵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尤其是這種勢力比國王還大的宰相。聶政就拿著一把劍(什麼劍好像沒有記載),直沖沖的殺進去,把衛兵都給殺了,然後再殺了要殺的目標。最後是因為首都的衛兵太多,才發現跑不了了,於是自殺的。
其實這里我都很不明白,這樣明晃晃的沖進去殺人,也算是刺客?
這樣的事跡,估計找不到第二個。
『柒』 婚房裝修的時候,我們一般是讓自己做決定還是父母決定選擇風格和傢具
現在大家對裝修的需求不像前幾年了,以前工作忙,讓父母隨便裝裝就行。父母也不懂什麼歐式、美式、中式、現代,只覺得這樣的裝修很時尚很現代。現在年輕人對居住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於是紛紛把裝修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上,工作再忙也要親自參與。
所以不跟父母同住的,的確不用跟父母科普什麼裝修觀念了,房子自己住,自己裝,自己拿主意。但如果是買了大房子要跟父母同住的,在裝修時就要聽取他們的意見,互相溝通好,以免產生矛盾。不少過來人表示裝修時聽聽父母意見好好溝通,這樣做兩全其美!裝修完工家裡也漂亮。
跟父母同住,裝修時你需要溝通的地方有哪些?
1、請設計師很有必要
一家五口或是六口,家庭成員太多更需要合理規劃家居空間、動靜分區等,設計師也能為老人考慮到更多便利的功能。
2、風格、審美自己做主
父母習慣把錢花在明處,於是酷炫的壁紙、吊頂、大理石全都上,父母對大紅大綠大紫和閃爍的霓虹燈都有種執念,關於風格、審美、裝飾,要自己來。
3、重功能性,少裝飾性
不把錢花在裝飾上,而要花在功能上,比如說收納功能、水電布局等。父母關於功能性的建議要聽取,房子一起住,也要考慮到他們的居住需求。
4、不要找熟人
「打櫃子?我認識一個朋友,讓他來打!」父母要找熟人?千萬別!熟人手藝好還行,不好你就只能自己受著,畢竟交情在這里,你也不好撕破臉。
5、裝修三四萬搞不定,七八萬也搞不定
設計風格在變化,裝修材料在變化,施工工藝在變化,裝修費用也在變化。隨著質感、質量的提升,隨隨便便裝一套房子都要20萬了,這個在裝修前要有心理准備。
6、傢具要小型化、輕便化
除非是父母獨自住,想要紅木傢具,不然還是買小型、輕便的傢具為好,居住起來更舒適,空間風格也更好塑造。
7、要節約,更要舒適
中央空調可以裝,新風可以裝,地暖可以裝,凈水可以裝,智能馬桶可以裝,洗碗機可以裝,垃圾處理器可以裝,涼霸可以裝,投影儀可以裝……賺錢就是為了更舒適、更高質量的生活。但在裝之前要考慮下,這些智能家電,父母操作起來容不容易。
8、開放式空間讓家更有氛圍
開放式空間使家人之間的交流更加無障礙,你在書房工作或是廚房做飯時,還可以照應到在客廳的父母,閑聊兩句。
『捌』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出自四大名著中的
這句話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里的卷首語。
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此句是形容三國時期,描述了公元三世紀東漢末年,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由於各國後主過於無能而亡國。
蜀後主劉禪被鍾、鄧合軍擒於成都,吳後主懼戰而降,魏後主曹奐被迫移位於司馬炎改年號為晉,從此天下皆歸司馬掌控。
(8)成都安居天下傢具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歷史: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斗中失去權柄,永漢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李傕、郭汜控制東漢王朝。
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曹操憑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先後消滅呂布、袁術等割據勢力。
降張綉、逐劉備,控制了兗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後來又在官渡之戰中任用謀士許攸火燒袁紹勢力軍糧,以少勝多,擊敗了河北強大的割據勢力袁紹,最終統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征荊州,劉琮束手無策,寄身荊州的劉備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
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臣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其後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這就是奠定三國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戰。劉備乘勢占據荊州五郡,後分別於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
曹操於建安十五年(211年)擊破關中馬超、韓遂等部,又命夏侯淵西征,消滅了韓遂、宋建等割據勢力,將涼州納入「魏」的勢力范圍之內,此後曹操數次南下,孫權亦曾數次北上,雙方均未獲得大的進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劉備大將關羽攻打襄樊,擒於禁,斬龐德,圍曹仁於樊城,許昌以南紛紛響應關羽,關羽一度威震華夏,但不久徐晃解樊城之圍,曹操又採納司馬懿的建議,派人勸說孫權合攻關羽,孫權大將呂蒙設計偷襲荊州,殺關羽,至此荊州大部落入孫權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正式開始。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復漢室,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
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在稱帝後不久,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222年,被陸遜敗於夷陵,蜀漢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孫權於222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元年,史稱「東吳」。後又遷都建業,自此三國正式鼎立。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東吳孫權重新聯盟,並致力恢復國內生產。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大權。炎興元年(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征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鍾會被擋於劍閣,鄧艾避開姜維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泰始元年(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曹魏皇帝曹奐禪讓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投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
『玖』 趙雲傳之縱橫天下攻打南中青蛇陣這個怎麼過呀
剛玩過這個游戲很煩躁,學不夠用,殺氣不夠用····特別是每次殺怪都要一點一點的引然後在幹掉。我剛玩過,用了一下的修改數據,把技能和登記都升到了最大,然後就像耍網游一樣,把所有的怪都引到一起然後用必殺,朋友才爽!
看適合你不。
進入游戲的主目錄然後直接打開「Game」 Configuration Settings文件。如果直接打不開的話就用記事本打開。打開後直接在[Init]字元的後面點滑鼠,把游標放到那裡,然後點回車移入下一行。不要亂輸入任何別的字元,包括空格在內。移入下一行內輸入GodMode=1(注意字母的大小寫)然後關閉,當然了,需要保存的。
這樣就萬事大吉,秘籍已經可以用了!秘籍如下∶
直接在游戲中按
Shift和L同時=趙雲的等級提升
Shift和M同時=金錢+1000
Shift 和G同時=無敵模式,但是這個秘籍需要主角的裝備都是永固的。和公孫贊的時候就能夠煉化裝備了。一個龍麟+一個鳳羽+裝備=永固的裝備。龍麟鳳羽在不能煉化之前就能得到,留下可以配合Shift+M還有復制物品的方法同時運用,可以得到無數的龍麟和鳳羽。
Shift和A同時=殺氣體力和精力同時變滿,對夥伴也有效。
Shift和H同時=主角的馬升級
Shift和Q同時=把人物迅速地轉移到游標的位置,要是遇到牆的話,就可以迅速移到牆的另一邊,在救華佗的任務中十分的受用。
Shift和S同時=加一點技能點。但是在用這個秘籍之後必須按一下C,否則秘籍無效。這和雙擊武器鍵然後按C差不多,很慢。
Shift和U同時=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