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山臣家居浙江有限公司

山臣家居浙江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1-27 05:39:08

A. 關於孫氏的歷史和現狀

一、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孫姓的來源
孫性的由來主要有三:姬姓衛國孫氏、半姓楚國孫氏和媯姓齊國孫氏。外族的改姓也是來源之一。
教科書
歷史上的孫姓名人
孫武、孫臏、孫權、孫思邈、孫中山
上網
孫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目前孫姓人口已達1848萬。
爺爺的講述
孫姓族譜
湖北《樂安孫氏宗普》所載字輩完整,至今仍用。
孫姓的由來主要有三:1、出自姬性,為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2、出自半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3、出自媯姓,春秋時,齊國大夫田書,被齊景公賜姓孫,後人出奔吳國,為山東孫氏;4、江都孫氏的姓祖是被孫氏族人收為繼子而改為孫姓。還有的是復姓省字成孫性。
(二)、在歷史的長河中孫姓人才輩出。有春秋吳國大將孫武、戰國時齊國軍師孫臏、三國吳王孫權、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偉大的革命先進者孫中山……
(三)孫姓是當代中國人口第十二大性。據統計,孫姓人口已達1848萬。

B. 陸游的資料,要少,急需

40個字....你再縮點吧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人。 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C. 紅運山風水中帶表什麼

、二十四山的含義

學習風水必須了解方位,八卦宮位以八個卦名代表東南西北等,「震」宮主東,「巽」宮主東南,「離」宮主南,「坤」宮主西南,「兌」宮主西,「乾」宮主西北,「坎」宮主北,「艮」宮主東北,若果有人替你看風水時說:「今年的震宮為五黃煞飛到,而你的住宅開震門,今年人口不平安。」這震門便是東門了。

除了八宮方位之外,還會以二十四個方位去斷吉凶的,每個方位佔十五度水上稱為二十四山。它們是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子、癸;丑、艮、寅。
羅盤以「卯」代表東方,以「午」代表南方,以「酉」代表西方,以「子」代表北方,以「巽」代表正東南,以「坤」代表正西南,以「乾」代表正西北,以「艮」代表正東北。
這是每卦的主山,而它的兩旁便是偏向另一方位,例如「辰、巽、巳」屬東南,「巽」為正東南,而「辰」屬東南內之偏向東方,稱為東南偏東,而「巳」屬東南內之偏向南方,稱為東南偏南,其餘二十四山都是這樣的。
知道二十四山的方位,找到屋內立極點,便在這立極點放射出二十四方位的線,可以用立極規輔助,無論你們是手執售樓圖則抑或現在所居住的室內平面圖,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測定屋內的方位。
2、九宮的含義

人類所生存的宇宙空間是由天、地、人三者構成的,它們各自構成「天之氣」「地之氣」、「人之氣」。人類生活在地面上,卻受到「天之氣」及地「地之氣」的影響。這個影響及作用便以各人的性格才能以及命運的形式表現出來。

九氣的學問就是研究氣在什麼方位(方向)作用,以及它如何影響人類的命運、吉凶的問題。
在觀察宇宙的「天之氣」、「地之氣」、「人之氣」三者的關系時,可以發現,「天之氣」的下降,「地之氣」的上升,都是在「人之氣」的地方相交,人而深刻地影響人的活動。
當一個人出生後,他第一次呼吸的空氣(大氣),就包含著支配此人一生命運的「本命之氣」。這個「氣」與宇宙運行的瞬時狀態聯系著。所以,「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出生,對於人的一生命運有著極大的影響和關系。
這個「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的「人之氣」,就是它受到宇宙狀態作用的特定的一種物質形態,我們用九宮來表示九大類型的「人之氣」,從而積極的指導和預測人生。
3、風水用事

天干屬性: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地支屬性:申酉屬金、亥子屬水、寅卯屬木、巳午屬火、辰戍丑未屬土。
八卦屬性:乾兌屬金、震巽屬木、離屬火、 坤艮屬土、坎屬水。
八卦方位:震為東方、離為南方、兌為西方、坎為北方
巽為東南、艮為東北、乾為西北、坤為西南
4、五行生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附註:擇日最忌與本人出生日相沖,其次,年、月生肖沖克,應選天干我克者或生我者為用。
5、每年月星入中表
子午卯酉年:正月八白、二月七赤、三月六白、四月五黃、五月四綠、六月三碧、
七月二黑、八月一白、九月九紫、十月八白、十一月七赤、十二月六白

辰戌丑未年:正月五黃、二月四綠、三月三碧、四月二黑、五月一白、六月九紫、
七月八白、八月七赤、九月六白、十月五黃、十一月四綠、十二月三碧

寅申巳亥年:正月二黑、二月一白、三月九紫、四月八白、五月七赤、六月六白、
七月五黃、八月四綠、九月三碧、十月二黑、十一月一白、十二月九紫

6、風水命卦五行所屬
一白命:五行屬水,喜六白金,七赤金。一白水,忌二黑土,五黃土。八白土,三碧木,四綠木。
二黑命、五黃命、白八命:五行屬土,喜九紫火,二黑土,五黃土,八白土。忌三碧木、四綠木、六白金和七赤金。
三碧命、四綠命:五行屬木,喜一白水,三碧木,四綠木。忌六白金,七赤金,九紫火。
六白命、七赤命:五行屬金,喜二黑土,五黃土,八白土。忌九紫火,一白水。
九紫命:五行屬火,喜三碧木,四綠木,九紫火。忌一白水,二黑土,五黃土,八白土。
7、九星屬性:
一白貪狼星:五行屬水,主生氣、桃花。
二黑巨門星:五行屬土,主疾病,孤寡。
三碧祿存星:五行屬木,主是非、爭斗、官非、破財、生災。
四綠文曲星:五行屬木,主文昌、學問、失運主桃花。
五黃廉貞星:五行屬土,主病患、凶災、孤寡、破財。
六白武曲星:五行屬金,主官顯、權位、名氣、驛馬、動變。
七赤破軍星:五行屬金,當運主財利,失運主破耗、動盜。
八白左輔星:五行屬土,主大利財、地產、升職。
九紫右弼星:五行屬火,主嘉慶、桃花。
8、五行方位觀

一、方位的觀念

方位者,東南西北中,合五行,東屬木,南屬火,西屬金,北屬水,中屬土。如依八卦方位而言,餘下四個方位皆為五個主方位推衍而出,如西北(金水),西南(金火),東北(水木),東南(木火)。謂之輔方位。人生活的地球有方位,這是最重要的,人居位的房屋方位,這是次重要的,主方位不易更改,但輔方位(如公司、家居)卻是人類可以趨吉避凶的。

二、陰陽五行論
1、陰陽五行為我國五術的基本理論,而十干支為此陰陽五行的代表符號,如甲為陽木、乙陰木、丙陽火、丁陰火、戊陽土、己陰土、庚陽金、辛陰金、壬陽水、癸陰水。
2、如以十干表示方位,則甲乙為東方屬木,丙丁為南方屬火,戊己為中央屬土,庚辛為西方屬金,壬癸為北方屬水。
3、如以十干表示顏色,則甲乙為青色,丙丁為紅色,戊己為黃色,庚辛為白色,壬癸為黑色。
9、流年各神煞所到方位與需要注意的事項

流年各位神煞所到方位

公歷

農歷

五黃

三煞

太歲

說明:

在風水范疇里,有三大煞:一是太歲、二是三煞、三是五黃正關煞。五黃星又名廉貞星,此星所帶來的凶性比三煞及太歲要大。五黃所飛到之處,如出現動像,如門、動土、鑽孔、拆牆等,會使宅運由興轉衰,由好轉壞,對宅內居住的人口健康有極壞影響或帶來血光之災。如五黃所到方位是在動方,簡單的化解方法是擺放一對銅貔貅;犯流年三煞,主家人容易受傷及多病, 擺放一對瑞獸麒麟化解,可轉禍為祥;當太歲飛到大門時,當年容易招惹是非、官災,在該方位掛上一個八卦,可解決問題。

總之,以上神煞流年所到之處,盡量避免動像為好。供你參考

D. 有沒有人知道梁和祝的字型大小

祝英台生於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祝家也是由於北方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面而南遷的士族,定居在山明水秀的上虞,即今天浙江北部,在一處荒僻的梅溪源頭聚族而居,人們都把這里稱之為祝家莊,傳到祝英台已是南遷之後的第四代了。

其他各版本的梁祝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鄞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
目前有關梁祝的主要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兩個傳說分別在兩地找到了考古證據。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庄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游學,與會稽(即紹興)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歷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歷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跡,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梁山伯
梁山伯廟位於寧波城西5公里處的高橋鄉邵家渡,內塑有梁山伯坐像,祝英台鳳冠霞帔坐右側,後殿為梁祝寢宮,內置朱木床。宮後為梁祝墳墓。
據史書記載,梁山伯東晉時任過寧波地方官。位於市區西郊5公里處的梁山伯廟、梁祝合穴冢及夫妻橋、寢宮等文化遺址,被中國梁祝文化研究會專家確認為梁祝故事的正宗發源地。梁山伯廟是國內唯一的紀念梁祝「愛情神」的廟宇。
梁祝美麗動人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抹去了當年凄怨的情調。為了進一步挖掘梁祝故事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從1995年起,在國家旅遊局及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以梁山伯廟和梁祝墓道為基礎,開始興建梁祝文化主題公園。公園毗鄰餘姚江,佔地300畝,按梁祝故事的主線,興建「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台會」、「化蝶團圓」等眾多景點,採用江南古建築亭、台、樓、閣、榭的布局,依託山 水,取得山外有山、園外有園、移步換景的效果。
梁祝文化公園即將建成一座集旅遊、懷舊、觀賞、文化和學術活動於一體、全國唯一以梁祝故事為主線的愛情主題公園。
傳說
話說那個祝英台遂降格以求地說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到杭州負笈游學,這時她只不過是剛滿十四歲而已。
正值陽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長。祝英台與服侍她的家人緩緩前行,在一處風光明媚,雜花生樹的路旁小亭中,邂逅了由貿城而來的梁山伯,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於是結為異性兄弟,結伴同行,不日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綺書院」,拜師入學,朝夕勤苦攻讀詩書。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年時間,彈指一揮,略嫌木訥而且長祝英台一歲的梁山伯,竟然沒有發覺祝英台是個女孩。
三年時間不算短,耳鬢廝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顯示愛戀之意,又恐怕稍有一不慎便會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親生病,祝英台倉促回鄉,梁山伯依依不捨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久,梁山伯便風聞到祝英台居然是個紅粉佳人,而且回鄉後便許配給了貿城姓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趕到祝家,豈奈木已成舟、只有淚眼相向,凄然而別。真是相見莫如不見,多情還似無情。
三載同窗,一同切磋學問,相互照顧扶持;風姿展書讀,挑燈寫文章;春來花叢漫步,秋夜暢談理想;關懷疾病,分享歡樂。點點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點相思,萬種柔情,從記憶的深處如春蠶吐絲,綿綿不絕。
怪只怪梁山伯太不解風情,怪只怪祝英台沒有把自己對梁山伯的情意,適時地告訴父母,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情況下,答應了門當戶對的馬家求婚。既然有了婚約,便不能隨意更改,當時是士族之風盛行,重門第,講閥閱。祝、馬兩家都是由北方遷來的體面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顧小女兒的情意而丟掉臉面的。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許……。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愛著梁山伯的,她以為梁山伯並不愛她才答應馬家求婚,現在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腸,她可是肝腸寸斷。人世事,幾圓缺。婚約!婚約是不能廢的,怎麼辦呢?痴情的女子用上了「拖延戰術」,希望借時間來改變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給梁山伯,希望他暫時隱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圖借顯赫的聲勢來扭轉一切,並表示對梁山伯海枯不爛,此情不渝。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祝英台已經是年近二十歲的人了,過去十四歲出嫁的閨女多的是,十七八歲更是公認的適婚年齡,雖然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點頭答應.甚至不惜以死相脅,終於得到雙方家庭的允許,婚事等到祝英台過了二十歲生日再說。
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愛情這一偉大動力的驅使下,梁山伯終於獲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為貿城縣令,貿城就是今日的浙江寧波。寧波在甬江與姚江匯流的地方,距海約四十里,江水清澈深泓,無灘險淤沙,便於舟船航行,到了唐代,這里成為日本人入貢和貿易的要道。東晉的時候雖然還沒有與海外來往,然而商衢繁榮,舟揖輻輳,已經頗具大商埠的氣勢了。
梁山伯到任以後,忙著施政聽訟,暫時還不便專注自己的私人事務,等到一切都就緒以後,衡情度理又不便貿然行事。貿城馬家世代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實在想不出什麼充分的理由來橫刀奪愛。因愛故生憂,因愛故生怖。憂心如焚,悶悶不樂的梁山伯終至於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就象是晴天霹靂,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繼而放聲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憐,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無能。這邊是愁雲慘霧,了無生趣;那邊是催婚使者不斷。祝英台的父母用盡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勸,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萬念俱灰,而且也再沒有理由加以搪塞,於是心思一橫,答應了擇吉出嫁馬家。
梁山伯死後,他的親友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貿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時喜船路過的風采。祝英台自然是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時經過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篤念舊誼,益見多情,雙方家長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結婚時,新郎騎馬,新娘坐轎;南方人,特別在江南水鄉,結婚時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經過邵家渡時,馬家迎親執事人等,原想順風急駛,讓船來不及靠岸就駛過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過後與新郎雙雙前往也不為遲。誰料船至邵家渡時,忽然狂風大作,江面波濤洶涌,喜船連忙靠岸避風,祝英台也就從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墳前祭拜。一聲哀號,傷心欲絕,剎那間天搖地動,飛砂走石,白晝灰瞑,就在迎親和送親的執事人員大驚失色時,忽見墳前裂開一條一尺多寬的隙縫,說時遲那時快,祝英台一躍而入.轉瞬風停地平,一切恢復正常。
其實,祝英台在答應出嫁的時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決心,她想過投江,自縊,總覺得不及親到梁山伯的墳前撞碑為佳,本來是打算祭拜以後,一頭向墓碑上撞去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卻天從人意,省去了許多周折。當時的人都認為是天意,連朝廷都嘖嘖稱奇,如果仔細探究起來,那天大概是龍卷風加地震與祝英台拜墓的事巧湊在一起,這就叫「無巧不成書」。
不管怎麼說,這事是很感人,宰相謝安奏請孝武帝,敕封該地為「義婦墳」,並立廟祀奉。
晉安帝時,國家多難,梁山伯又屢顯靈異為國效勞,為地方消災,於是被敕封為「忠義王」。後來邵家渡的山坡上,時有大蝶雙飛翩翩,據說黃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 後來梁祝的故事被寫成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近代還不止一次地拍成電影。
梁山伯身世: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愛情絕唱。如果有人問你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哪裡人,你會覺得這人有問題,梁山伯祝英台當然是南方人唄。近年來,古代名人之爭日趨激烈,個中原由當然是以經濟利益所驅動,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沒倖免,梁祝究竟是哪裡人,爭議也越來越激烈。爭奪梁祝祖籍的有: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濟寧。山東濟寧是最後殺入爭奪的,但由於去年10月27日梁祝墓碑的出土,使濟寧成為這場爭奪的佼佼者。記者4月1日電話采訪了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會長、濟寧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長樊存常。
濟寧是梁祝傳說之源
樊存常先生談了四條證據:
第一,在濟寧發現了年代最早、內容最豐富翔實的梁祝墓碑。歷史上,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此碑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據調查,目前全國已經發現的梁祝墓共有9處,而以微山縣馬坡鄉梁祝墓、碑建立時間最早、文字記載梁祝故事最為翔實。碑文詳細交代了梁祝故事的來源、時代背景和詳細過程。祝員外「見世之有子讀書者,往往至貴」,而自己因為沒有兒子,所以「咨嘆不已」。英台為解父憂,「冒為子弟「竟讀書可振門風以謝親憂。」梁祝同詣嶧山先生授業,同窗三年衣不解。山伯「疾終於家,祝英台悲傷而死。」二人合葬的原因是「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以遂平生之願,天理人情之正也。」整個故事沒有神話色彩和藝術加工,就是民間發生的真實故事。
濟寧微山樑祝碑的發現使國內其他地方的梁祝碑相形見絀。我們把微山縣馬坡鄉梁祝碑與年代也較早的寧波鄞縣的梁祝碑作一個比較。寧波鄞縣梁祝碑立於明嘉靖丁未臘月(1547年)比濟寧微山墓碑晚30餘年;寧波鄞縣梁祝碑只有「晉奉義婦冢」短短5個字,而濟寧微山樑祝碑共836個字;寧波鄞縣梁祝碑是鄞縣知縣徐立所立,而濟寧微山樑祝碑是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為欽差大臣,二品官,官位顯然更高。
第二,地方誌記載了梁祝家住濟寧的重要歷史史料。據樊存常先生考證,在《鄒縣舊志匯編》、清《嶧山志》、《嶧山新志》都記載了梁祝在嶧山讀書的事情和歷史遺址。如清康熙11年修《鄒縣志》記載:「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吳橋地方,有碑。」嶧山上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
第三,梁祝的故事在濟寧民間廣泛流傳。宋元之際,梁祝故事就被編為戲文、元曲,明清時期又有多種版本的傳奇問世。在山東琴書,山頭花鼓等民間藝術中,都有梁祝的故事,至今還有很多人會唱。比如,《梁祝下山》是山東琴書的看家唱段,其中就有「梁山伯祝英台就在紅羅嶧山念文章」、「二人死後合葬在馬坡泗河沿上」的唱詞。
第四,梁祝故居村莊尚在,家族後裔至今在濟寧居住。據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經查訪得知,九曲村現位於泗河南岸,因泗河從兗州至此有九處彎曲而得名,今已演變成東九、西九兩個村莊。祝氏家族因避水災,後遷居濟寧市任城區岔河村,此村95%的人口姓「祝」,村中人尊祝英台為其先祖,諱與馬氏通婚,嚴禁村中演唱梁祝戲。梁氏族人原住在馬坡附近村莊,距離九曲村不遠。因此,當年梁祝二人赴嶧山求學途中相遇,二人柳蔭下駐足相會十分自然。
專家確認濟寧梁祝文化中心地位
2003年10月27日,濟寧梁祝墓碑出土。濟寧方面請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參加梁祝墓碑出土儀式。看看沉寂地下的梁祝墓記碑被緩緩抬出,專家們很激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梁祝文化研究知名專家賀學君女士激情萬分,她說:「千年等一回,我終於等到了,能夠參加今天的梁祝墓記碑出土儀式,我今生無怨無悔!」專家們一致認為,濟寧作為梁祝文化的中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濟寧梁祝墓記碑出土是對梁祝文化研究的一大貢獻。
人們儒家思想嚴重製約梁祝故事在北方傳播
人們接受梁祝是南方人的說法,是由於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廣泛傳播。據樊存常考證,「南方說」實質上經不起推敲。他根據多年的研究提出,梁祝故事「南方說」,最早是根據明人徐樹丕《識小錄》記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金樓子》是南朝的,但此書已經遺失,不知其具體內容,根本不能證明梁祝故事就發生在南方。唐代關於梁祝的記載很簡略,宋代出現了梁祝故事發源於江蘇宜興的觀點,這說明梁祝故事的發源地問題。在宋代就沒有定論。到了明代,梁祝故事又增添了新的內容,關於故事發源地的爭議更大,出現了梁祝籍貫在孔孟故里的濟寧說、浙江的寧波說、江蘇宜興說等不同的版本。明代作家馮夢龍在《情史》和《古今不止說》中,梁祝的籍貫都不一樣,前者說「梁家會稽,祝家上虞」。而後者則說梁祝為江蘇人,祝英台為江蘇宜興人,這說明馮本人對於梁祝故事源於何處也不確定。�「北方說」之所以不廣為人知,按照樊存常先生的分析,主要還是因為梁祝故事在北方尤其是山東的傳播遭遇了很大的障礙。山東作為孔孟之鄉,儒家思想對人們的影響比較大,在封建社會,男女婚姻大事,要嚴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梁祝私定終身大事的行為是違反禮教的,這種行為在孔孟故里更不便作宣傳,甚至不準宣傳。至今在祝英台的家鄉,還不準說唱梁祝戲、放梁祝電影,梁祝、祝氏與馬氏至今不通婚,就是這樣一個明證。

E. 王羲之是南京人嗎

是我們臨沂人

出生地也不是,從資料上看應該是紹興

資料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

出處見下面

F. 陸游資料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
中國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示兒》。詩是這么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陸游。
陸游是中國南宋詩人,生於公元1125年。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盪之中。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為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了自己多年的願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著戎裝,來往於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作的基調。
作為一名傑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餘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託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陸游的詩歌不僅始終貫注著熾烈的愛國熱情,而且同情當時人民的疾苦。憂國和憂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裡交織在一起。他在《太息》、《秋獲歌》等詩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強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同時又真切地寫出了下層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
除了詩歌作品,陸游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有的記生活瑣事,有的議論國計民生,有的敘述友人事跡,但都貫穿以愛國情感,有很強的感染力。
陸游一生飽經憂患,對普通人民所處的環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陸游豐富的創作實踐對他以後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為顯著的,還在於他強烈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他的詩文作品,對遭受異族壓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當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自己85歲的生命歷程中深切關注祖國命運的詩人。
陸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詞人陸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門,原因依古人的說法是「不當母夫人意」「二親恐其惰於學,數譴婦,放翁不敢逆尊者意,與婦訣」.以上的意思是說,唐琬在夫家,與婆婆不合;或說因為夫妻兩人太恩愛,公婆認為會妨礙陸游的上進之心,所以常常責罵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據陸游自已在晚年的詩作(《劍南詩稿》卷十四)是因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陸游與唐琬是相愛的,他們分手以後,陸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趙士程,但真正兩人的哀情傳世的一段,就是兩人的重逢於相別後的十年,在紹興城外的沈氏園中,那是一個春日,陸游來此賞春,而唐琬和丈夫趙士程
也來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兩人重逢,又無法當面相訴離情,隨後,唐琬派人送來一些酒菜,默默以示關懷,而就與丈夫離去,陸游在傷心之餘,就是園子的壁上題下了一首哀怨的《釵頭鳳》.
兩人重逢後沒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憂傷而憂死(在歷史上記載:「未幾,怏怏而卒」--沒有多久,就心情憂郁而死)
陸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歲,1208年),又來到沈園,寫下了: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正是陸游對唐琬最深的懷念,第二年,陸游終於也追隨著唐琬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沈園絕戀
沈園位於紹興市區東南的洋河弄。宋代池台極盛,為越中著名園林。據載:南宋詩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愛,卻為陸母所不喜,陸游被迫與唐琬分離,後來唐改嫁趙士程,陸游再娶王氏。十餘年後他們春遊沈園相遇,陸游傷感之餘,在園壁題了著名的《釵頭鳳》詞,唐琬見了不勝傷感,也和詞一首,不久便憂郁而死。陸游為此哀痛至甚,後又多次賦詩憶詠園,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句。沈園亦由此而久負盛名,數百年來,風雨滄桑,沈園已"非復舊池台"。
近年來紹興重建了沈園,在其東部建雙桂堂,內辟陸游紀念館,展出了陸游在沈園的經歷,以及陸游的愛國史跡和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中部為宋代遺物區,這里的葫蘆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遺物。。園西為沈園遺跡區,以氣勢雄渾,表制古樸的孤鶴軒為中心。正南用出土斷磚砌成的斷垣上,刻有當代詞學家夏承燾書陸游的《釵頭鳳》詞,點明了造園主題。東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閑雲亭,登亭可攬全園之勝。孤鶴軒之北,有碧池一泓,池東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為冠芳樓,底樓設茶室,供遊人品茗。整個園林景點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頗具宋代園林特色.
陸游,南宋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 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 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

G. 梁祝的故事發生地在哪裡啊

梁祝故事的發生地還未得到明確考證,現有以下幾個版本:

1、 封丘版本

青陵台在封丘縣東北25里之青堆。戰國時期,宋康王駕車出遊,見到一位採桑女天生麗質,欲納為妾,使人探知該女為門下舍人韓憑之妻息氏。為見息氏,宋康王令築青陵台以觀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韓憑也自盡。

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後兩墓各長出一棵梓樹(又名相思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有鴛鴦雌雄各一隻恆棲樹上悲鳴,後化為蝴蝶飛去,據考梁祝化蝶的情節源於此。

2、汝南版本

汝南流傳的梁祝故事有頭有尾,相當完整,情節和全國流傳的普遍說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傳說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晉時期的。這里的傳說不同於普遍說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為獨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梁祝故事的主要情節在汝南都有相應的發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橋結拜的曹橋,梁祝同窗讀書的紅羅書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墳墓。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

3、上虞版本

晉室南遷,士人平民紛紛相隨,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漢族南遷和多民族融合,影響漢晉政治格局,占據經濟文化舞台的士族。

僑姓有王、謝、司馬、殷、何、庾、桓、郗、許、曹、 江以及阮藉的後裔,江南士族有周、賀、顧、紀、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數游止或世居會稽(紹興),史稱「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第一大都市。

會稽城「多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晉代會稽郡上虞縣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會稽城(紹興)游學,途中遇到一同前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

4、杭州版本

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錢塘縣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

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拓展資料: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H. 晃補之 簡介

晁補之(1053-1110) 北宋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元豐二年(1079)進士,授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元□間調京,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後派任揚州通判,又召回秘書省等職。紹聖初,出知齊州,後來因修《神宗實錄》失實罪名,連貶應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崇寧追貶元佑舊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後退閑故里,嘯傲田園。晚年起知泗州。死於任所。

晁補之早年從父晁端友遊宦杭州,攜文謁蘇軾,深受嘉許。蘇軾稱其"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晁君成詩集引》)於是知名。其集有詩賦23卷。雜著散文47卷。詩以古體為多,七律次之。補之喜學韓、歐,骨力遒勁,辭格俊逸。也有失於散緩,散文化傾向較顯著。其散文成就高於詩,風格溫潤典縟,流暢俊邁。吳曾認為四學士中,"秦、晁長於議論",張文潛有"晁論崢嶸走珠玉"之句(《能改齋漫錄》卷十一)。他的記敘體散文,如《新城游北山記》、《拱翠堂記》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敘議交織,均可看出蘇(軾)文的影響。

晁補之詞今存 160餘首,風格與東坡詞相近。寫景、詠花、贈和、悼亡而外,還多寫貶謫生涯和田園風光,而綺艷語較少。有的篇什氣象雄俊,追步東坡,如〔摸魚兒〕《買陂塘旋栽楊柳》、〔水龍吟〕"問春何苦匆匆"等篇,詞氣慷慨,筆如游龍,為後來名家所競效,有人認為亦是辛棄疾詞所本。晁詞時有健句豪語,如"牙帳塵昏余劍戟,翠帷月冷虛□索"(〔滿江紅〕),但缺乏蘇詞的曠達超妙,而趨於凄壯沉咽。

著作《宋史·氣文志》錄有《左氏春秋傳雜論》一卷、《續楚辭》二十卷、《變離騷》二十卷、《雞肋集》一百卷和《晁補之集》七十卷。這些集子左宋徽宗崇寧二年均遭禁,現存的僅有《雞肋集》七十集,其中詩賦二十三卷,散文雜著四十七卷,系補之從弟晁謙之於紹興七年編成刊行於建陽。有明晁■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慶元五年黃汝嘉本、明崇禎八年顧凝遠詩瘦閣依宋本重刊本、四部叢刊本。另補之間現存一百六十餘首,有明毛晉汲古閣刊《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舊鈔《雞肋集詞》一卷本、舊鈔《晁補之樂府》一卷本、清道光十年晁氏裔孫貽端刊《晁氏叢書》本、涵芬樓刊林大椿七卷本、吳昌綬煦樓影刊宋金元明本詞本,龍榆生《蘇門四學士詞·晁氏琴趣外篇》校點本等。

詳細資料:http://bk..com/view/50399.htm

閱讀全文

與山臣家居浙江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橙藍色家居 瀏覽:894
傢具封角線包括哪些 瀏覽:975
數字電路安全 瀏覽:941
雷達手錶廣州維修中心 瀏覽:439
海鷗手錶長春維修點 瀏覽:909
方向盤倆邊金屬條怎麼翻新 瀏覽:457
原木傢具製作用什麼工具 瀏覽:315
長沙電話手錶維修 瀏覽:32
換了減震平面軸承壞了可以保修嗎 瀏覽:8
常用維修筒有哪些 瀏覽:117
餐飲里有什麼傢具 瀏覽:483
崇達電路姜雪飛哪裡人 瀏覽:463
a為電路系數 瀏覽:69
天貓魔盒維修電話 瀏覽:493
老式廚房秤怎麼翻新 瀏覽:71
江西哪裡專做傢具 瀏覽:32
納米結晶防水四個平方多少錢 瀏覽:481
辦公桌椅定製辦公傢具 瀏覽:740
綠色吊頂配什麼顏色的傢具 瀏覽:674
數碼家居職業 瀏覽: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