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藝術家居住

藝術家居住

發布時間:2021-12-20 10:23:02

① 藝術家要如何生存

達西先生經常收到那些藝術院校學生的私信,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畢業以後做什麼?」對於很多書法、繪畫等專業的藝術生來說,「畢業即失業」是很多人不得不面臨的困境。

其實,從古至今,「生存問題」一直是每一個人都關心的問題,今天達西先生來和大家聊聊之前的藝術家們都是如何生存的?(我這里說的藝術家僅指書畫類藝術家,也可以帶上比如裝置,手工等藝術家。)

咱們先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聊。

在聊之前,先給大家說一個詞:藝術贊助人。就是藝術圈裡通常會說的保護人策略,簡單來說,就是投資人出錢讓你來玩藝術。現在據說還有,但是具體能做成啥樣就不清楚了。現在基本上就是畫廊、展會和拍賣模式。

在西方,藝術贊助人可以追溯到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等一大批藝術巨匠,為什麼他們會作為一個偉大的群體出現在畫壇上?他們在藝術創作時靠什麼為生?當你翻開美術史就知道了,它們背後總會有一個名字,這個人就是當時佛羅倫薩的統治者美第奇家族!沒有贊助人,有再高的天賦,再精湛的技藝,只怕也是見不了光的。

美第奇家族

「保護人」贊助的當然不僅僅是物質上保證創作的條件,成功的贊助人,其實是在盡可能的挖掘藝術家本身的財富,甚至是通過自身對藝術的理解和期望,引導藝術家的創作,作為保護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金錢的供給,更多的需要他們對藝術思考的成熟度,這一點來說,並不是所有能出得起錢的人就能當好保護人。

而現在呢?

業內人士估計,目前專門搞書畫創作的藝術家有80%左右的人被經濟問題左右,無法完全靜下心來搞藝術創作,有80%-90%的書畫家沒有經濟實力出版自己的畫冊,進行宣傳和包裝。很多掙扎在二三線的畫家為了提升知名度,不停地參加各種書畫大賽和展覽,但是他們獲得的獎牌、證書,並不會給生活帶來大的改善,反而平添了一份買書、參賽的費用。而且,大多數靠賣字畫為生的書畫人都面臨現實問題:精品的創作費時費力,書畫家沒有出名的情況下,精品反而難以出售,書畫商也不會出大價錢收購,為了生存不得不「量產」作品。

錢鍾書說過:「年輕的時候,我們經常把自己的創作沖動當做創作才華。」無數年輕人認為自己有才華,於是一腦門子要搞藝術,至今也沒玩出什麼名堂。記得之前采訪常年居住在藝術區的一位畫家。他見證了太多由於經營不了工作室和作品而倒閉轉行的藝術家。其中一位青年藝術家滿懷信心來此開辦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初期有成群的朋友來道賀,並表示羨慕。但是,隨後他發現按自己理想的風格所創作的畫作並無人問津,即使勉強賣出也抵消不了創作成本。此後,他開始隨波逐流,大量模仿,創作一些市場上較火熱的作品類型,甚至是「行畫」。可以說,市場在變化,他的作品也在變化,但是盡管如此,這位藝術家仍沒有改善經濟狀況,沒過幾年,他的工作室越來越小,吃住行越來越差,人也憔悴,最終,工作室無奈關閉。

然後我們再反問一下,藝術家們憑什麼來引起資助人的興趣?

藝術家首先要有能證明自己創造力的作品,其次要已經形成個人風格,並必然會成其為宗師流派,否則,其藝術生涯必定是短暫的。現在想一夜暴富的藝術流民特別多,他們充其量算一個匠人,根本又不具備匠人的敬業精神。能被投機家看上的藝人實在寥若晨星,他們不一定是大師,屬於技法高明,懂得在激烈的藝術品投機市場上豎立起自己鮮明的特點。

這類人,堅持了很多年,大概就是現在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比較受追捧的那批。中國的當代藝術還完全是一個只存在投機的市場,並不具有成熟的以長期穩健的機制來為大師級的藝術家的出現提供機會。因此藏家們的眼光會追隨市場的炒作行為,而不會花費大量的心思去發掘有才氣的年輕藝術家,為其提供長期的資助,並利用自有的資源逐步地推介到市場。

所以,在我國,真正具有天分的藝術家,如果窮不死,最好能夠耐得住,至少也得用十年的時間來磨礪,積累一定量級的作品,間接地利用一下網路,懂得分寸地推銷一點作品,等待那位相士的出現。

有的人可能會說,現在網路這么發達,這么多網站APP總是可以賣我的作品的吧,如果你真的了解互聯網,你就可以看到,現在很多藝術類的app自己生存都很是問題。甚至說APP的平均壽命可能也就2,3年。細心地朋友仔細想想,這幾年不說網站,APP都換了3茬兒了吧!第一波死在沙灘上,第二波來了,第二波死在淺灘上,現在是第三波!

絕望嗎?不用絕望

我們這個電子文明的世紀,如果你想要搞藝術,我想無非就是這幾條路(自古以來也無非是這幾條路):

第一條路是成為職業藝術家,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就有能力以自己的創作為生。一般性的作品並不難獲得市場,比如通俗小說,流行歌曲,符合商業需要的建築、室內、服裝、產品設計、攝影作品等等。至於這些賴以謀生的作品是否具有名垂藝術史的價值——我覺得創作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去考慮這個問題,享受創作的樂趣才是重要的。這條路充滿了不確定。有可能你一輩子都賣不出去一部小說,如果你依然堅持創作(不是晃膀子的所謂波西米亞生涯,是真正投入的創作),有可能需要父母配偶親戚朋友長期供養你,甚至一生,如果對方心甘情願,那很好。但我總覺得,如果養了很多年這人都還沒成功,多半這人就是不適合搞藝術的。

第二條路其實也有很多人在走,依附於官方或學術機構,或者得到藝術基金的贊助,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好的藝術家同時都是學者和專業研究者。

第三條路是做業余藝術家。謀一份穩當的職業,海關公務員也好,居委會主任也好,法律顧問、會計什麼的都行,在業余時間創作藝術作品。大量例子證明,許多業余藝術家的作品甚至好於職業藝術家。概因心態不同,無需迎合市場,寬松自由,發自肺腑,也不拘泥於學院派的常規。尤其是寫作,不接觸社會絕不可能成為好作家的。曾經是娘子關電廠工程師的劉慈欣說,倒是在電廠工作的時候,創作效率更高。現在反而不如以前了。第四條路,放棄成為藝術創作者的打算(這未必是條黯淡無光的路)。謀一份穩當的職業,但做一個最好的藝術鑒賞者,甚至富裕起來以後贊助別的藝術家,成為藝術活動的組織和策劃者、評論家。一個時代的文化昌明,不但需要創作者,也需要最好的欣賞者。

但是無論如何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打著我很有才華的旗幟晃膀子。不要眼高手低。這都是離藝術最遠的態度。也許大多數藝術青年僅僅是覺得「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憑借藝術而超脫凡俗,過著像小說里寫的那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但殊不知藝術創作像任何其他領域的工作一樣,需要大量枯燥乏味的訓練和失敗的嘗試,過程漫長,毫無趣味,痛苦不堪,更需要長期的腳踏實地而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靈感,所以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堅持,所以真正的藝術大師實在是天作之和——每個時代都將以其獨特的氣韻癥候,迎接這樣的大師。

② 世界著名當代藝術家

1、基弗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他被公認為德國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和美術家。70年代,他曾師從德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

基弗曾有「成長於第三帝國廢墟之中的畫界詩人」之稱謂,其畫無論創作手法還是呈現面貌均極為現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含詩意,隱含一種飽含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感。這位怪僻而孤獨的歐洲天才,創造了一個被自知之明和憐憫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終充滿希望的景象。

2、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於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盡管自詡為德國的波普藝術家,但是格哈德·里希特和他的朋友對商業文化的認識與他們在美國與英國的同行有著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所處的經濟政治環境的差異。

抽象繪畫、基於照片的寫實作品、具有極少主義傾向的繪畫與雕塑風格等等,格哈德·里希特不斷地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時地將驚奇帶給這個既豐富又單調的藝術世界。

3、賈斯培·瓊斯

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1930年5月15日-),生於美國奧古斯塔(喬治亞州)。為美國當代藝術家,主要媒介為油畫和版畫。他的作品在美國由 Matthew Marks 畫廊代理。

瓊斯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旗幟(1954年-1955年),此作品是由他夢見的美國國旗所啟發而作的。

瓊斯的作品常被劃分為新達達主義,而並非波普藝術,雖然其創作材料經常包括流行文化的圖像和物件。盡管如此,許多關於波普藝術的介紹都會包括瓊斯的作品,因為其所運用的再次賦予一張已知圖像或事物新意義的創作手法。

4、雷納托·古圖索

雷納托·古圖索(Renato Guttuso)是義大利畫家。他1911出生於巴勒莫,20歲來到羅馬,很快成為浪漫主義的羅馬學派的成員,還參加「米蘭潮流運動」和戰後的「新藝術陣線」。古圖索十分關心社會現實並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早期的畫風是表現主義的,並受到畢加索的影響;後期的作品是寫實的,這是一種藝術的回歸傳統,但不是原來意義的傳統,而是充滿現代氣息的寫實。

5、喬治·莫蘭迪

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生於義大利波洛尼亞,是義大利著名的版畫家、油畫家。青年時考入波倫尼亞藝術學院,曾經長期在這所學院擔任美術教師,教授版畫課程。莫蘭迪既推崇早期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也對此後各種流派的大膽探索有著強烈共鳴。

哥特弗萊德-勃姆在他的《喬治-莫蘭迪的藝術觀念》一文中寫道:莫蘭迪在他的「形而上」時期借用了這一異質,他著迷於塞尚對想像、構成和創造的拒絕。 以上哥特弗萊德-勃姆的這段文字,對理解莫蘭迪的繪畫十分重要。

③ 反映藝術家不為人知的艱辛的成功故事

1 居里夫人的故事

童年的瑪麗身體很弱,但記憶力超凡,6歲那年,瑪麗就去念書了。學校里,學生只能學俄語,應為要反抗,所以,大家偷偷學波蘭語。學校有個俄國的督學,長長監視,學校為了防督學再來,每個教室都設了鈴。

一天他又來,班上正學波蘭語,聽到鈴聲,大家馬上收起書,督學走進來,說:「給我叫個人來,我要考一考。」老師把記憶力最好的瑪麗叫了出來,「背祈禱書!」瑪麗用一口流利的俄語背了出來,督學又問:「我們神聖的國王是哪幾位?「有塏瑟林二世,寶羅一世,亞歷山大一世------」督學官看瑪麗用流利的俄語回答著他提出的問題,有些懷疑地問瑪麗:「你是在俄國出生的?」

「不,我是出生在波蘭」。

後來,意志堅強的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元素「鐳」,完成了鐳的單獨分離,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辦法的諾貝爾化學獎。

2《海倫·凱勒的故事》

海倫·凱勒在兩歲時,發了一場高燒,成了一個又瞎、又聾、又啞的人。她終日活在煩躁的心情下,家人對她的臭脾氣完全束手無策。直等到她七歲的時候,她的父母為她找到一位老師,名叫莎麗雯(Sullivan)。莎麗雯小姐第一步先制服海倫·凱勒無法無天的壞脾氣,教她聽話。接著教她用手心拼字法交談。莎麗雯獨特的教學法將海倫的生命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若非莎麗雯的諄諄教誨,海倫·凱勒可能永遠是一個既看不見,又聽不見的可憐人。莎麗雯進入海倫的內心,發掘她的潛力,啟發引導,使她看見她肉眼不能見的、聽見耳朵聽不到的,並且溝通思想超過口所能說的。莎麗雯小姐和海倫達成了完全的「配搭力」,這同心的力量將這位看來毫無指望的女孩的潛力發揮了出來。「莎麗雯隊」「恩迪也需要『麗雯小姐』」我一再地對自己說。我開始天天為他祈求莎麗雯小姐的來臨。我不但求一位,而且求許多位。我開始積極地與恩迪的老師們建立起默契,讓他們了解我的用心。逐漸地,我們形成了「莎麗雯隊」,同心合力、日復一日地為恩迪的進展而努力。

後來海倫成了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④ 誰知道德國藝術家類移民的有關情況,急!!!!!

德國移民新政策
發布時間:2013-11-6 13:02:16

為解決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德國聯邦內閣於2012年2月通過授權法案,正式向非歐盟國家的專業人才發放"歐盟藍卡"。歐盟藍卡持有人可在歐盟居住並享有社會福利待遇。德國經濟部長Philipp Rosler表示,這是移民政策的一個質的飛躍,這樣德國才能在招募人才方面具有競爭力。

到底什麼是藍卡?三年前歐盟27個成員國就移民藍卡計劃達成共識。藍卡的顏色來自歐盟旗的藍色,旨在為非歐盟國家的高技術人才移居歐洲提供方便。歐盟國家一方面為勞動市場高技術人才匱乏而苦惱,另一方面卻眼看著亞洲、非洲的精英們源源不斷地流向北美和澳洲,於是提出了類似美國綠卡的藍卡計劃。藍卡其實是一種允許發展中國家公民在歐盟成員國工作的合法居留許可,是針對非歐盟國家的。
非歐盟成員國家的公民可以在滿足以下條件時申請藍卡:1.從德國高校畢業或從受到官方承認的,或和德國高校相當的國外高校畢業的人。2.在德國年收入稅前達到46400歐元的,或人才緊缺崗位(自然學家,數學家,工程師,醫療人士和IT專業人士)年收入稅前達到36192歐元的,都可以申請藍卡。
如果成功申請得到了藍卡,藍卡的有效期最長4年,如果勞資關系少於四年,那麼藍卡的有效期將會是勞動合同規定的時間基礎上再加3個月。
藍卡持有人可以在33個月之後申請長期居留,如果擁有B1以上語言等級認證的人可以在21個月之後就申請長期居留。藍卡持有者最多可以在歐盟以外國家居留12個月,在此期間並不會失去在德國以及歐洲居留的權利。而且,藍卡持有者的家人無需等待時間就可以在德國不受限制地開始工作。

⑤ 日本有哪些現當代公共裝置藝術家或者空間藝術家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1929年3月22日-)被稱為日本現存的經典藝術家,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國紐約市,並開始展露她佔有領導地位的前衛藝術創作,現居住在日本東京。她曾與當代卓越的藝術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克勒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一起聯展。

http://ke..com/link?url=_HyXB68XYlBbh92u8O1Ws_dB

村上隆也算一個

⑥ 法國藝術家自由居留等有移民嗎

自由居留也只是獲得了暫時的居住權,而移民是國籍的改變,你的身份發生了性質上的變化。

⑦ 老藝術家杜旭東住宅臟亂狹小,被質疑如今窮困潦倒,如今他過的怎麼樣

小編認為這位老藝術家杜旭東如今的生活過得非常自在,只是看上去非常接地氣而已,並不像網友們說的比較落魄。這幾天一條關於知名反派演員杜旭東的社交視頻在網路上走紅,引發了網友們的極大關注,不少網友看了這個視頻之後除了有說老藝術家接地氣之外,還有網友表示杜旭東現在可能沒戲拍落魄了,雖然討論熱烈,但是老戲骨杜旭東卻絲毫並不在意,他並沒有做出任何回應。大家都知道人們對於明星的第一印象就是很能賺錢,而杜旭東在視頻中的表現看上去邋遢的同時還顯得窮困潦倒,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

不過,根據小編分析,杜旭東這些年來不僅事業上存了不少錢,在生活上一家幾口也是非常幸福,如今64歲的他在周末來接孫子放學,看上去也是一家其樂融融的感覺,不存在落魄。不知道你怎麼看?歡迎評論。

⑧ 畢加索是西班牙現代著名藝術家,後來定居法國。他年輕時開朗活潑、樂觀向上,在二十五歲時就創作了被人們

(1)這一事例說明,不同的情緒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積極的情緒使人精神煥發,干勁倍增,提高人的活動效率和能力;消極的情緒使人無精打采,萎靡不振,抑制人的活動效率和能力。情緒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生活。
(2)從畢加索的事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情緒猶如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情緒可以充實人的體力和精力,提高個人的活動效率和能力,促使我們健康成長和事業的成功。畢加索在年輕時開朗活潑,樂觀向上的情緒,促使他成為了當時著名的藝術家,創作了許多不朽之作,可見情緒對人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情緒也會使人感到難受,抑制人的活動能力,降低自製力和活動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後悔甚至違法的事情。畢加索晚年脾氣暴躁,不願意聽他人的建議,幾乎一事無成,可見情緒對人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3)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花季,我們在擁有五彩繽紛的生活的同時,也經歷著豐富的情緒變化。情緒會帶給我們勇氣、信心和力量,也會使我們沖動、消極、無所事事,甚至做出一些違背道德與法律規范的事情。因此,我們要調控好自己的情緒。
(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並不惟一,調控好情緒的合理化建議如:①採取改變注意焦點或改變環境的方法,把消極情緒轉移到職極情緒上去;②與老師、父母或朋友談心,訴說委屈,合理發泄情緒;③學會自我控制、自我激勵,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⑨ 世界現代著名藝術家有哪些

有貝多芬。
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感嘆。
這是關於藝術的故事『

⑩ 「不屬於自己的房間」什麼樣藝術家和作家,想的一樣嗎

跨界是美術界的時髦詞。藝術跨時尚最常見,藝術家後來去給電影做美術,也是很順手的聯盟;藝術家通常說自己愛讀書、愛寫作,也常常在自己的畫冊里作詩,前不久著名建築師劉家琨還出版了一本小說,以設計師為背景,寫得好不好尚不論,但假如「跨界」真的能拋開表面的熱鬧,拓展兩界中大家的思維模式,倒真的是一種好的嘗試。《鯉》文學雜志是一本關注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刊物,他們策劃了主題為「一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的內容,讓一些寫字人來談談自己居住的空間;這個主題被布置給藝術家後,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一場名為「一件不屬於自己的房間」的展覽請來30位藝術家就這個話題進行創作,在北京開幕;而之前在雜志中出

現的寫字人也來到現場,兩邊人看著看著就忍不住坐下來交流起來——因為大家想得太不一樣了。

「不屬於自己」等於租房嗎

《鯉》雜志的文字策劃總監周嘉寧自己是個在上海租房住的青年作家,她周圍的作家朋友有好多也在外租房。高昂的房價是他們選擇租房的主要原因。

所以,當這個主題被布置下去的時候,「不屬於自己的房間」很快被理解為「租住的房間」。周嘉寧說,也許是自己把這個話題想得狹窄了,所以在約稿子的時候,他們找的都是租房住的作家、年輕人,而在展覽中發放下去的問卷中,從事寫字工作的人,也一般將這個話題理解為「租房」。他們通常具體地描繪這間不屬於自己的房間、如何布置這樣的空間,探討空間對個人創作的影響,以及與這個空間的關系。

「但實際上,展覽現場,我們看到藝術家做出來的裝置作品之後,非常吃驚。因為他們跟我們想的完全不一樣。」周嘉寧說。

藝術青年們對於這個話題的理解,顯然更偏向於「觀念」。他們嘗試在作品中探討人與空間的關系,空間的「不屬於」如何表現,內涵如何拓展。

所以,當兩撥人碰撞時,他們都對彼此的想法非常好奇,並當即就在展覽的現場交流起來。

寫字人的空間自由

編劇史航竟然也是租房一族。在北京20多年,不買房不買車,先住在中戲宿舍,後來借宿在朋友家裡,月租從300元一路漲到8000,史航說,他堅守托爾斯泰的那句話——人生前和死後佔有的土地應該差不多——擁有太多不動產是可恥的事。

不屬於史航的房間里,大家的焦點是書。搬家的時候裝了200多箱,碼在門口,把客廳堆成一個小倉庫。拆箱之後,不整理也不分類,橫的豎的,正的斜的,里里外外塞了兩層。書架像一條曲折的河流,沿著他家的牆壁,從玄關淌到窗口。新的郵包還在源源不斷地寄來,史航不在家,就讓幫忙喂貓的朋友每次帶幾只上來。積著,等他回來一起拆,拆到十個手指頭都磨破了皮。史航說,住在這樣的地方,不操心,不潔癖,松心,水銀瀉地,任其自流。

台灣小說家駱以軍租住的房子在台北著名的文藝聖地永康街附近,家中沒有寬闊的書房和窗外美景,所以他常常在永康街附近的咖啡館寫作。冬天在有暖爐的咖啡館寫作,與作家唐諾兩人相伴,等到酷暑,就去小旅店寫作,每天3小時,因為付過錢,就特別認真,一進房就寫,「原本是人家情侶去約會的,現在變成我的書房。」而他理想中的房子是在高樓上,城市裡,「可以感覺到內心的傲慢,那個空間是我的安全感。」

創作者大概對他自己所處的空間,有一種異於常人的敏感。因為這個空間要用於創作和思考,所以必須要感到自由,同時又能提供封閉的隱秘性,相互之間可以建立一種可以信賴的感情,能夠在其中完全放鬆下來——或者時刻處於創作的緊張中。

這些寫字人的屋子,盡管並非屬於他們,但明顯帶有他們的氣息,甚至可以憑借這種微妙的風格感受到他們文體的氛圍。從另外一個角度,每一個創作者的創作空間都是他的一件作品,一件始終在創作中的作品,與創作者的風格變化保持共時性。

閱讀全文

與藝術家居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oost電路原理 瀏覽:225
飛塗外牆防水膠怎麼樣 瀏覽:8
如何查詢百邦維修進度 瀏覽:742
廣東gf防水材料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348
膠州仿古傢具市場在哪裡 瀏覽:249
汽車水泵保修期限 瀏覽:101
贛州市哪裡回收舊家電 瀏覽:293
深圳市邸高家居 瀏覽:539
房屋漏水物業如何維修 瀏覽:54
前鋒熱水器瀘州維修點 瀏覽:768
電動車維修技巧免費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449
電影里的智能家居 瀏覽:277
塔吊維修怎麼寫 瀏覽:373
成都家居用品公司 瀏覽:927
多久壓電路 瀏覽:328
濟南歷城區家電維修地址 瀏覽:429
買華為平板如何注意買到翻新機 瀏覽:162
switch如何驗證是不是翻新 瀏覽:275
濟南lg空調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286
小米虹口維修點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