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在家居士菩薩戒儀軌

在家居士菩薩戒儀軌

發布時間:2021-12-04 21:23:05

A.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在家居士一般需要受持五戒。因為五戒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礎,其前四條屬於性戒,即不管受不受戒犯了都有惡果,簡單解釋如下:

1、不殺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眾生,而起了殺害對方之心,並且具體實施了這種行為,造成了對方死亡的結果,就叫殺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殺生戒;

2、不偷盜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盜之心,並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離開了它本來的地方,歸我所有,就叫偷盜。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偷盜戒;

3、不邪淫戒:不符合世間法律的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以及合法配偶在非時、非處、非道處交合就叫邪淫。如果不做此事,叫不邪淫戒;

4、不妄語戒:為了欺騙他人,隱瞞事實,而說虛假的語言就叫妄語。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妄語;

5、不飲酒戒:酒有三種,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葯酒,若干若濕,若濁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1)在家居士菩薩戒儀軌擴展閱讀:

破戒過失:

因為清凈持戒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破戒之後所得的過失也會招感無窮的惡報。如同一個解犯了國家的法律,其人要受到法律制裁一樣,而受戒之人,破戒後同樣會受到因果規律和護法神的制裁。

在佛弟子中,不論在家,出家,破戒的過失有差別,但破根本戒的過失都是相同的,因為在因果前面人人平等。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弟子修行必須具足持守的,否則就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法華經》雲:「精進持凈戒,猶如護明珠。」我們受持五戒後,就應該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經又雲:「信為能入,戒為能度。」

我們學佛是為求解脫而來,就必須如法持式,從而斷除現有的煩惱,亦能銷熔未來的結使,完善人格,得大自在。現在文明的貢獻雖然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膨脹物慾,從另一方面說受文明引導,人們用智力控制自然,為講求功利生產越來越多的商品似乎成為人生活的最高目標,人設計機器,機器又來設計人。

個人被強烈的自我中心,以及對權力和財富的不滿足所吞並,一切以我為中心,乃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了當時的享受,不顧一切違犯戒行,損失人格,故《福蓋正行經》雲:「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無能運載。」

不但毀了佛弟子自身的名譽,也破了許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乃是損壞了三寶的尊嚴。

B. 在家居士應知的50條戒律,你做到了幾條

在家居士只有三皈戒、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沒有什麼其它的50條戒。

C. 在家居士受五戒的衣如何加法受持

在家居士五戒是可以披搭幔衣的。
幔衣又稱作禮懺衣,因為未現田相,所以是出家的沙彌、在家五戒居士和在家菩薩戒居士禮佛、懺悔、誦經、聽經以及參加法會所披搭的。因此如果已經受了五戒,那麼禮懺衣就可以披搭,這樣做是如法的。
不過,在家居士只要誦經拜佛結束就必須抽下來。五戒以上的在家居士們在沒有法事活動也穿著幔衣是不如法的。
也有五戒居士沒有幔衣一說。比如凈空法師所言便是。但是畢竟古來大德高僧也已經開許了五戒居士披搭幔衣,否則也不會收錄於儀軌之中更不會收錄於課本之內,所以吾輩凡夫也就不要計較是否可以了。更何況幔衣本無田相,算不得福田衣,因此沒有越界之說。

D. 在家修行佛法應該怎麼做有哪些戒律

在家修行佛法的人士,根據自己所受的戒律不同,大概有如下四種,您自己可以根據學佛的程度選擇:

  1. 信仰佛教,學習佛教知識,但不去寺院受任何戒律。現在這樣的信佛人士很多,只要盡量做一個正派的人就行,沒有戒律約束。

  2. 到寺院受三皈依。受過三皈依的人士,只能皈依佛教,不能再信仰其他宗教。做到這一點就可以。

  3. 五戒居士。學佛修行有一定基礎之後,到寺院受五戒,必須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4. 菩薩戒居士。受持五戒一段時間之後,如果要進一步修行,可以到寺院受菩薩戒。在家菩薩戒有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必須遵守(在此不具體列舉菩薩戒戒條,可在網上閱讀了解)

E.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應該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在家居士。應該看成什麼呢,我如何去持戒去成佛,如何去成佛。不要考慮第一個概念:我是在家居士,你把自己就限制住了。所以說我持戒修行,不要考慮在家。應該考慮應該做的,我要去做,我做不到,我應該努力。今天在家不等於我永遠在家。雖然在家有很多的障礙,我想法要克服它。 在家居士修行持戒,主要是克服在家的毛病、困難,這是「在家居士」,不是「在家人」怎樣持戒修行。在家居士就應該在家,利用家庭這種環境來修持自己。什麼叫利用呢?不隨世間走,不隨家庭走,這叫「在家居士」。不是家裡今天吃肉,我別讓他們起煩惱,我就吃吧,不行我吃點肉邊菜,認為這就是在家居士應該做的,這都是不正確的。在家居士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僧人的後備力量,出家人這面少了,你要馬上應該補上去,這是在家居士。就像所提的全民皆兵一樣,應該做好出家的准備。 在家居士首先要克服在家種種的障礙。比如說很多世間人都認可的事情,(但不符合佛法的要求),那我們不能做。我們在家應該按照出家人的(要求)方式去做,這才能成就。有的人把自己「標准」了,用「在家」倆字就把自己標准降得很低很低。實際上雖然你降低了,你覺得做的很順利,但和成佛沒有關系,只是個世間善法而已。你想成佛,在家居士必須克服在家的一切毛病和習氣的阻礙,這才能成佛。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回去認真考慮,這也是個很重要的,不要失去機會。 有的人出家以後,還不知道怎麼修行,為什麼?他就是在家這一段時,他沒有利用好在家這一段的修持。如果知道在家應該怎麼樣攝住眼、耳、鼻、舌、身、意,怎樣去掉色、聲、香、味、觸、法,去掉貪、嗔、痴。在家怎樣和違反佛法的這種行為去做斗爭,這樣的話你不管是出家、在家,他都能修持。 很多人(講法)把在家居士這個標准降得很低,雖然滿足大夥的心願,大夥聽了很高興。但是,我說那是害你們,因為人身很快就過去了,不容易,信佛也不容易。我知道,我信佛就很晚,未學佛天天走在廟的跟前,不知道上廟里看一眼,不知道,一點都不清楚。等到因緣來了,才知道廟里原來就是自己的家,這時候都很後悔很後悔。 我們大家今生信佛了,千萬千萬把握住人生。雖然這個因緣有的沒太成熟,應該想法讓它成熟。不管在哪,我都要按照佛法去修行,都要攝住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去掉貪、嗔、痴,這么去修行,這就對了。不要分別在家和出家,在家我要像出家人修行,這才行。 所以說,那種降低標準的做法,雖然是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寬慰。有的認為我在家已經很修行了,雖然給你個名聲,那終歸是「化城」,(不是二乘的「化城 」,而是完全虛妄的「化城」)啥作用也不起。想真正了脫生死的時候,那就是一場騙局,只是一種欺騙,一種欺騙而已。我想,我不想做那種人,所以我只能這么告訴你們。(文:妙祥法師)

F.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坐禪
作為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還有八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關於五戒、八戒的內容,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的「五戒十善」和「八關齋戒」這兩部分講得比較清楚,可以作為參考。如果我們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進一步受菩薩戒。《優婆塞戒經》就是在家居士修學大乘菩薩戒的範本,系統介紹了從發菩提心到行菩薩道的整個修學過程,太虛大師曾大力弘揚。此外,《瑜伽菩薩戒》的開遮也非常善巧,對在家居士修學戒律有極大幫助。而《梵網菩薩戒》是頓戒,相對來說要求會更高,行持起來難度也較大。

G. 在家佛弟子可受持哪些戒

首先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三皈依就是最簡單的戒律。然後再進一步就是五戒。在上升一個層次就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加手八關齋戒。這樣一來在家居士聲聞乘戒律已經就到達頂端了。如果發菩提心決心行菩薩道的話可以受持菩薩戒。在家居士修行的菩薩戒有三種:第一種是《菩薩優婆塞戒》就是平常說的《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有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第二種是《瑜伽菩薩戒》或稱之為《瑜伽戒本》有四重四十三輕戒;第三種就是《梵網菩薩戒》也叫作《十重四十八輕戒》或者俗稱為《出家菩薩戒》有十條重戒四十八條輕戒,這也是居士受戒的最高戒律了。不但是俗家弟子的最高戒,出家僧人的三壇大戒的最後一壇戒也就是《梵網菩薩戒》。三種菩薩戒中第一種是只有在家人才能夠受持的菩薩戒,後兩種是通在家出家的,也就是在家喝出家的人都可以受持的也就是這兩種戒律是不分在家出家。也是在家和出家弟子受持的最高戒律。但是如果是修行密宗的在家人還會有密乘戒,那麼在這里也就不介紹了。
要重點說一下的是《八關齋戒》,這條戒律最然是聲聞乘戒律在家人受持最高的戒律了,但是菩薩戒裡面也是要求每個月抽出幾天來加受八關齋戒的。因為這個是類似於出家人戒律的一個非常好的戒律。因為受持這個戒律一天一夜之中是出家生活但是過了一天一夜也就舍戒了而且也不用剃頭更不耽誤日常工作,所以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但是一切諸佛皆出於此戒,有八關齋戒是諸佛之母之稱,所以聲聞戒與菩薩戒都非常重視這個八關齋戒。

H. 在家居士可以受哪些戒

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應「以戒為師」,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寶藏,令生命得到光輝,庄嚴,到達真正的安穩處。故經上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惡業侵害。如勇將,能降伏煩惱。如守門人,守護功德法財。如器皿,堪受種種功用。如醫,治眾生病。如命,賴以修行。如王法,為世間善惡之衡准。如王命,能通行自在。如台階,得入佛法殿堂之富麗與庄嚴。如大海水,須彌山,最為尊勝。是故佛弟子勿誤解戒律為束縛,應珍重於戒。戒因對象不同,分出家戒與在家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離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緣,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為人天善道之良途,還為出世無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須進修戒法。 在家戒種類有三,在家居士可量心於僧眾間求受,次第進學: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為最根本戒,是眾善根本。 1 、內容: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 、受戒時機:皈依後,欲進學戒法時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三成、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則至此期生命終了方舍戒。 二、八關齋戒:此為佛陀慈悲為令在家居士種出離之因,為在家居士所制,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1 、內容: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飲酒、不香花蔓庄嚴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廣大床、不非時食(過午不食)。 2 、受戒時機:欲學出世清凈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後即自然舍戒得日日重受。佛弟子可於假日或六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三、菩薩戒:種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精神,行菩薩事之大乘戒。 1 、內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薩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輕戒。但菩薩戒,重在戒心,總攝一切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而不受限於戒條。 2 、受戒時機:發菩提心,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以六度波羅密濟度眾生終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薩戒,生生世世戒體永在。眾生受戒後,應護持凈戒,不可輕言犯戒。若犯戒後,應如法懺悔並不再犯。

I.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什麼是八關齋戒?戒在佛教大體上分為有二大類,這二大類分別是:漸次戒,頓立戒。什麼叫做漸次戒呢?漸次戒是在家三皈依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沒有受過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彌,沙彌尼戒、十戒,也就是在家弟子沒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以上有說過,過去佛陀時代三皈依五戒是一起受,慢慢為了適應社會環境背景的需要,便先受三皈依再來受五戒,其實三皈依五戒應該一起受,要不然的話三皈的動機要怎樣力行?而你沒受過沙彌、沙彌尼戒的十戒,那麼你就無法受比丘、比丘尼戒,這是有個漸次,有個層次的,因為受戒的過程必須要有個漸次級級來增加的,所以稱為漸次戒,像讀書從小學開始,一直到上中學高中。而在家二眾加上出家五眾,總稱為佛教的七眾弟子,所謂的在家二眾就是說優婆塞和優婆夷,那麼出家五眾就是說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和式叉摩女。式叉摩女也是出家五眾之一,解釋為「學法女」,「正學女」,這有很多不一樣的名相,將七眾弟子結合起來,便是佛教的組織架構,所以是個大團體、大組織,這是由漸次戒得名,非他的層次次第,這也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明了什麼叫做漸次戒。現在再來介紹頓立戒,什麼叫做「頓立戒」呢?就是指八戒、梵網經、瓔珞經所說的菩薩戒,但是「菩薩」一詞照理說應該是於佛陀滅度之後才出現的,因為在部派佛教階段才開始有個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本來佛教在佛陀時代,並沒有區分大乘和小乘,也沒有什麼所謂的菩薩戒,但是在現在基於菩薩戒的精神,我們對於流傳至今的菩薩戒卻不可以隨意否認的,然而菩薩戒應該要依照理性,我們去學佛陀弘法四十九年的精神及方法,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嘛!所以這兩種戒是在七眾之外,屬於特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前面所說的漸次戒不同,因為七眾弟子,依照佛制定的戒律,應受漸次戒,但是他不受三皈五戒,同樣可以直接受八關齋戒,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要去受八關齋戒,可以不用經過三皈五戒,不用先經過漸次戒,這就是頓戒和漸戒的不同處。
現在我們來說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屬於什麼戒呢?它是屬於頓立戒,並不是漸次戒。非七眾漸次戒就是八關齋戒嘛!而八關齋戒的內容是什麼呢?當然它分有八條,分開為齋戒,八關齋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這地方各位請留意八關齋戒和五戒不同處,其中的區別就是五戒禁止邪淫,八關齋戒則是不淫,差別就在這地方,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旁聽,第七不坐卧高廣大床,第八不非時食。以上所說八條戒,前面是防備不可犯的,後面是指吃的東西,這就是八關齋戒的內容,所以很多人說:我吃素食是持齋,這不是正確的,因為照理研究起來,持齋就是過午不食,才可以說我吃齋,因為我過午不食嘛!中午過後不吃叫做吃齋呀!不可說你吃素食就說你在吃齋,可以說你是吃素食,也千萬不要說我在吃菜,以前因為不明白「吃菜」的意義,讓我把這個身體給搞壞了。在二十幾年前,當我還是在家居士修行時,起初並沒有真正了解佛法,在一次探討修行的過程中,當我在打坐時真正感到不可再吃眾生肉,有了這種體悟後,便戒葷食。那時候聽人說要吃菜,我就吃菜,以前吃素食,並不像現在那麼豐盛,而且也沒有人告訴我素食的真正意義,那麼我就想可能只有吃菜而已吧!當時販賣素食的人很少,別人也不能特地煮給我吃,於是自己便去菜市場買菜,將菠菜、花菜、空心菜全部都買回來,再買新的鍋子,用油爆香倒水進去,每一樣菜洗一洗後全部放進鍋子里煮,每天吃飯只吃菜而已,這樣吃了三個月、五個月身體卻敗壞了,所以最好我們說吃素食,不要說吃菜,吃葷的人也是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也吃菜呀!所以在誤解吃菜的情形下,身體一直衰弱下去,腸子也產生毛病,別人才跟我說:不是哦!吃素食不是吃菜,吃素食和吃菜不一樣,不吃肉類的東西,才是吃素食的。因為一句話卻讓我們沒有智慧的人受到影響,所以我鼓勵大家不要說吃菜,要說吃素食,因為吃葷的人也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人也是吃菜呀!不可能說吃葷的只吃肉不吃菜吧!也是要調配嘛!所以「齋」是過午不食才可說是齋。

J.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願法師講述 自序: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之九:之十:之十一:之十二跋 自序 當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無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導致引發社會亂象。若欲對治此一亂象病態,必須先了解聚集亂象之因,才能對治下葯漸趨好轉,否則費心費力徒勞且無功。那麼亂象主因為何?就是因為人人無法以五戒(十善)自嚴身心的緣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內,凡佛教七眾弟子,無論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關心世界、關心社會、關心家庭、關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須持守五戒,因為持戒是自己修習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會和平不可缺的條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凈,福德必能增長、社會自然就和樂。 戒律是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佛陀即將入滅時,於最後遺教開示世人:必須『以戒為師、依四念處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遺棄,如此重要教誡一旦遭遺棄,世界、社會如何得以安寧呢?佛陀又開示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無明覆蔽)不能證得(佛道、覺悟)。』若能遠離妄想執著(無明),智慧自然漸漸開啟,由此足證眾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離顛倒妄想執著,終能成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須斷除妄想執著,當然首先就必須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寧、清凈,攝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繼而起觀思惟而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是解脫苦惱、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寶,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會自然和平安寧,期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為後世代代留下一片凈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願寫於慈蓮寺大悲殿庭 大願法語: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為勝;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世界、社會和平安樂。』 :之一 各位護法居士,吉祥如意!今天又見面了,現在我來講『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因為在家居士信徒很多,若是不說該怎樣修行,恐怕大家都只光會嘴說:『我是佛教徒啦!我在修行了。』但應怎麼修呢?現在先來解釋『戒』和『律』。 戒律乃為道德之本 『戒』、『律』兩字的意義,應該是各有所指,簡單說,也就是各有各的說法,戒有戒的范圍,律有律的范圍。『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惡,若作惡便是犯戒(諸惡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惡之外,佛弟子也禁止當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說:『已生惡令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不論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須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應該的行為,不可妄造惡業。除此之外,佛陀又規定:應該去做的善、應該去做的事,必須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眾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話來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般人對於佛法及戒律認識不夠,不完全了解,因而錯認佛教只是消極的防非止惡,卻不了解積極一面的眾善奉行。也就是說,該持的就持、該去做的就去做、該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話:『止』和『持』,止就是『諸惡莫作』,持就是『眾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會認為佛教是消極面,就無法了解佛教積極面的眾善奉行。簡單說,『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要如此!戒與律以文字來說應該是這樣,所以『戒』是比較屬於個人的持守,『律』是較屬於團體的活動,不過有時也可以將『戒』、『律』合起來通用,則是『止』『持』——停止和應該要持守的,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責任的規則,做人的根本立場,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門。無論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對於戒律都同樣需要去實踐,因為佛法都是建築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們要學佛,必先要了解二項:一是戒律,一是法。 持戒律行 以無我精神服務社會 凡是一個有組織有理想的團體,就有其組織的人員,有其組織的規章,其組織的健全與否,就看其規章的內容而定。假如章程不健全,組織也等於不健全,若組織健全、章程健全,才能有效的發揮。任何組織,不管是社會組織或是宗教組織,都是依其各自需要的理想而制定規章,再由規章產生力量,但是組織的規章是否能產生力量,以及團體能不能發展,都必須視其組織的所有人員能否一致的對其規章的遵守(戒)與擁護(律),即奉獻、犧牲的意思,共同一致履行權利義務及理想的追求。若是如此,團體組織才能發揮功能。 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的戒律性質,雖然跟社會一般組織的規章有些相似,但宗教是以犧牲為其最大要素。有些宗教類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軀犧牲於神,為神、人做交通,就是做神與人之間的媒介,這是一種較低層次的宗教作法,以犧牲肉體供神使用。若是高等宗教者,則以『戒』嚴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證無我法,也就是說先獨善其身,徹底了解無我法、了解緣起空性,空其身心於自然,就是不執著身心為一個自我體,不執著這個身心是我,永遠不變。因為這只不過是因緣和合的而已、因緣成熟則結合、因緣分散即離開,沒有一個我,如此才能以無我的精神來服務社會。若不能以這種體驗,確實達到無我,有時說要犧牲,卻處處以我的主觀認為,我做這事以後的果是什麼?固執等等……就處處產生很多的掛礙與遭遇。所以若了解緣起空性、無我法,這樣的犧牲在任何宗教、任何角度而言,你是無畏的,你是犧牲、奉獻的,因為你『無我』,你會過得很自然,奉獻得身心安樂。若不然,處處希望如自己理想,可是結果卻不是這樣!若能了解緣起,你可以真正走出你完美的理想,因為了解無我故,趕緊借用有用的色身,有用的本錢,就是說身體健康,眼、耳、鼻、舌、身、意都清楚,你有這樣的本錢做資糧,將你符合社會、符合真正的了義法,奉獻於社會、傳授給別人,能夠讓眾生離開我執束縛、得到真正究竟的涅槃,走入真正的解脫。若要走入涅槃,則必須先了解次第方法,若不了解次第方法,一味盲目的修行,當然就沒辦法,所以必需離開『五欲』和『我執』來達到證入涅槃,這是較高層次宗教最大的一件事情。也就是為了要達到真正斷滅一切憂悲苦惱,『犧牲』為重要行持之一,這是層次較高宗教不同的地方。 戒律制定的源起 有人類的世界以來,不知經過多少的宗教緣起緣滅,組立掘起又解散、恆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但是到目前為止,被世界公認的宗教很少,主因也是離開了戒律及教義。宗教要被人肯定,必須要有明確的圓滿教義,與明確的戒律,因為戒律的功用,不止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夠增進大眾的福祉,否則,便會遭受社會自然的淘汰。每一個宗教都有它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與其他宗教的戒律是不大相同,因為佛陀是在人間自體證,親身體證世間苦、親身了解苦的原因之後,用修行的方法來滅除苦,所以他是了解苦的主因起源,了解修行的方法滅掉苦,即是於人間自體證,滅除一切煩惱及憂悲苦惱,所以他不違背人類道德利益標准而制戒。也就是說佛陀在人間生活、在人間成道、依人間需要制戒,所以佛陀所立的戒符合眾生所需要。 佛陀成道後的最初數年之中,佛陀弘法其間尚無戒律,根本沒有所謂的戒律,因為初期佛的弟子,都是根器道德很好,聽聞佛陀說的法,都能馬上悟出真理,而信受奉行,所以佛陀就不必制定戒律來約束大家。直到佛陀成佛以後的第五年,有一位比丘由於俗家母親的逼迫,聽說其父母准備要供養比丘,所以叫他出家的兒子比丘帶著所有比丘回去接受其父母供養,結果其母設下圈套,迫使他與其未出家時所娶的太太行淫慾而犯了淫戒。同行比丘告知佛陀,所以佛陀才制戒,佛教的戒律就從此陸續的制定下來。佛陀制定戒律目的是要維護僧團的清凈庄嚴,若教團內有所犯錯,隨犯隨制,從此以後凡有違犯僧伽團體清凈生活者,即制下定律大家遵守,所以佛陀制戒的動機,是為僧伽團體清凈的緣故、和合的緣故。只要進入佛門,我們一定要了解制戒的動機,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嚴與遵守,所以凡是佛弟子,不論是出家或在家,只要踏入佛門,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必須受戒及守戒,若是無者,雖然自稱為信佛、學佛的佛教徒,也不過是被稱為佛教徒,卻是徘徊佛教門外的人,因為你只是嘴巴說信而已,對佛教的戒與律不清楚,那隻是說信而已,是信仰的信,這樣是不會被佛教所承認的。 受持三皈 依教奉行 佛教弟子有分出家和在家,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也就有分出家及在家,那是次第與階層的區分。現在所要說的是在家戒律,在家戒共分有四種:第一是三皈依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也可以稱為增益戒);第四是菩薩戒,但是菩薩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以後我們會說到。首先來說三皈依戒,有些人會懷疑甚至會說三皈依為什麼說是三皈依戒呢?其實我們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說:『受持三皈』,所以我們一定要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所以,三皈依也是戒,戒是警覺的意思,意義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個界限、界址,如土地與土地間有個界址,界址一標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國與國間也有界址,連大海、海洋也有界址,這是公海,這是隸屬南韓,這是屬日本的等,所以『戒』就是警覺你、提醒你別超越界址。戒也可說是一種約束,約束你不應該做的行為。既然這樣,在受三皈依戒時,授戒的僧師有明確的說明,皈依後必須持守三條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後必須禁止: 一、『盡形壽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受皈依的人應該都有念到才對,既然都有念到就該知道它的意義。 二、『盡形壽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意思是說:我活著的一天,我一定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三、『盡形壽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眾』。所以我們皈依時,授戒的師父都會念著讓你跟,也都會由皈依授戒的師父解釋。 既然你發心皈依佛教的三寶了,三皈依後必須持守禁戒,所以皈依三寶就含有一種戒的特質了,因此三皈依也就是三皈依戒,初三皈依者必需一定要了解。現今世界上皈依佛教為三寶弟子的信眾很多,人數難以正確統計,但是真正能持守三皈依戒者就不多了,什麼原因呢?因為他不了解三皈依戒,為什麼呢?因為他初皈依,對佛法僧三寶無深入了解,尤其是我們皈依時的時間也不太長,不能夠說你來先上一天課,了解什麼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為現今社會時間就是本錢,於工業社會中,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家居士也不能抽出太多時間來,不然按常理皈依應該要一天的時間,早上上課,先了解什麼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才有辦法,因為沒有那種環境,也沒有這樣的制度,有時你用制度反而讓信徒認為『啰嗦』!別人皈依時間都不長,而你皈依就需一天時間。嫌啰嗦,所以大家如果有這般的風氣,那皈依後,能持守三皈依戒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因為初皈依的人對佛及自在天魔兩者的差別不能了解,既然初皈依者不能了解,他又將如何持守三皈依戒呢?所以會產生錯解佛是高級的天仙,落入神格的信仰,將佛與自在天魔混在一起,不知道什麼是自在天魔,什麼是佛?那就違犯了三皈戒的第一條——永不皈依自在天魔的禁戒,不是他不去持守,而是他不了解,不徹底、不知道。初皈依的人怎會徹底呢?所以,我覺得必須要讓信徒了解,才藉這機會來講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對法方面,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在家居士持戒要如何持戒?在家居士對律的方面,如何去持守及奉行。因為有很多在家居士擁護佛教,我們才能專心研究佛法,他們布施物質使我們不缺吃住穿,建立庄嚴道場讓我們專心研究佛法,我們必需要提供一條相當有次第的方法,讓在家居士能夠按步就班的修行,那才不會摸不到路。一般對於戒律的解釋不是太深,就是無次第,戒歸戒、律歸律,如汪洋大海不知從何摸索起?每個說的不同,一個說一種,一個法師說這樣、二個說兩樣,到底聽誰呢?並非我本人對戒律很有研究,只是盡量以我個人所了解的跟各位給個善緣,與各位互相溝通,若是說的不圓滿、不太清楚,希望你們再參考專門研究戒律的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至少我說一些讓各位有個印象,也可以依這次第來追求。 了義皈依與非了義皈依 其實『皈依』兩字,並不是佛教的專利品,因為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是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並不是佛教的專利。那麼信仰佛教有三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奉祀、崇拜多神以及妖魔鬼怪等的信仰,也可稱為皈依,因為他們歸投他、依靠他。像很多人不了解,如小孩子要去讀書,平常不輔導小孩努力認真讀書,要考試時才買一些水果,拿三柱香,去哪裡呢?去求菩薩保佑讓他考上錄取!但這並非不好,可以讓他內心有個寄託,這種也等於是依靠他、皈依他。 那麼什麼叫做自在天魔呢?『自在』有了義自在及不了義自在之別,不了義自在就是不究竟自在的意思,了義的自在就是究竟的自在。那什麼是究竟的自在呢?也就是已經達到涅槃,斷除一切憂悲苦惱、離開貪嗔痴了;不了義的自在就是不究竟的自在,也就是暫時而已,暫時的自在快樂而已,馬上又煩惱痛苦,憂悲苦惱又來了,所以這也就是不究竟的、是暫時的,又叫做有漏的。不了義自在就是福業的招感,就是說你福報很好,感覺你也不缺錢,身體也健壯,子女也孝順,夫妻也和睦,但是必須了解這是暫時的而已,不論如何,再好的夫妻總有一天也會分開,再好的父子母子也會分開,再年輕、再健壯總有一天也會老化,所以這種自在只是暫時而已,即使讓你有再多的財產,你也不能買到永遠不老不死啊!雖然福業感招你眼前全都俱足,但那隻是暫時的而已,煩惱一樣會來。 若是了義的就不同了,他徹底了解煩惱的起因、徹底了解煩惱,因為有一個不明白的渴愛,誤認為有一個我的緣故,才感召痛苦、煩惱。既然已經了解徹底了,且依佛陀的教義修行,親證了,他就不會再產生執著,這種才是真正慧的解脫、智慧的解脫。以智慧的解脫來斷滅心的一切煩惱,以及束縛,這是究竟的,也是通達無礙的自在。 那麼天魔二字呢?天子魔之略稱,第六天之魔王。天魔是福業的果報,因為我們在人間修福業,而感招到天上,人家說六道輪回不是有個天、人、阿修羅,意思是說福業的果報。在佛教的教義之中來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他們的最高理想,總不會超出升天的范圍,就是說佛教以外很多的宗教,都偏向修善,或是偏向以後死後去天上,像印度很多的宗教都是修求升天,所以它的理想范圍都只在天上而已。但是以佛教而言,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是在生死輪回之中,因為他還有一個『我』,無論天上的壽命有多長,亦有其限度,天福若享盡,死後還墮,所以天魔非可靠的皈依處,也非究竟、是有漏的,並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處,即使讓你皈依天上的天魔,想要去天上,上去了卻又下來,永遠在往返而已,光是上去下來,腳都走酸了,也會累的。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到清凈、得到解脫安樂之道。 那麼佛是什麼呢?初皈依的人,要了解佛是什麼的也很有限。佛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別把佛當成是一位高級的仙,高級的神,那這樣你就不了解佛了。 『佛』——是梵語,意思是一位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若要更詳細,我也有說一卷佛法僧,跟一卷三皈依可供各位作參考,其他的法師也有很多論及佛法僧的著述,都可供參考探討,但是千萬注意,若是我們所看的書已將佛落入神格化,那這本書是不是可以看,就該考慮了,若要看、那你只作參考就好千萬不要誤解了。佛不是天魔、神、仙等的神格化,佛是究竟解脫憂悲苦惱,止息輪回生死的大聖人。所以皈依佛陀的人格為行持模範,依止佛陀的教法力行才可成佛道。因為眾生本具佛性,什麼佛性呢?就是說眾生俱足圓滿的智慧,只因妄想執著,迷塵背覺不悟,認假為真,產生痛苦生死輪回,皈依佛與皈依天魔的差別就在此,大家要了解,所以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凡是我們初皈依的人,在正授中都有念過的,那麼若是我們能真正皈依佛,不去皈依天魔外道,那你就是真正會修持、受持三皈依戒的人,不然,你不了解天魔與佛的差別,到底如何能皈依佛呢?簡單說:有了義和不了義,有漏與無漏之分,也就是有究竟與不究竟的差別,所以要認清楚。 第二條戒:盡形壽皈依法。有這肉體活著的一天,一定要皈依法,既然皈依了,就永遠不再皈依外道的典籍,我們三皈依的第二條,明明有如此的說法跟如此的記載,引導皈依的大眾念誦三遍,那麼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什麼是『外道典籍』呢?初皈依的人哪知道什麼是外道的典籍呢?包括現在已皈依五年、十年、廿年的人,若不用功去探討,現今處於宗教自由復雜的前提下,人人都能說一套,那他怎麼能分得清楚什麼是對或不對呢?所以初皈依的人,幾乎沒人能分辨什麼是外道典籍,所謂的『外道典籍』就是違背自然法則心外求佛者,也就是說,你不向內自己征服自己,來斷滅自己的所有我執及憂悲苦惱產生執著的貪嗔痴,反而向外去追求,要使自己有智慧,追求滅掉貪嗔痴,卻不向內在貪嗔痴去征服,這種叫做向心外求佛者,叫做外道。 印度當時的外道就有九十六種之多,有名的外道有六師: 一、阿夷多,阿夷多的教理是屬某某論,他主張人皆由四大原素構成的,身體若破滅時,也隨著消滅,主張極度的求樂,活著時,盡量去享受,這就是我們說的外道典籍了。 二、散惹耶,散惹耶的教義是懷疑論。不反對別人說有無來世,有無果報等。此派學說,對一切問題都不作決定說,都無正面的答覆。 三、末伽黎,末伽黎的學說是定命論者。主張無因論,否定一切依業的輪回,一切生物輪回是無緣無故的,一切修行都是空的、無用的,只要經過八百四十萬大劫,屆時不管智或愚,都自然得解脫。所以他的教論很奇怪,既然修行無用,那他又修苦行,是在修什麼呢?他又修禪定,又是在修什麼呢?這些都叫做外道典籍。 四、富蘭迦葉,富蘭迦葉的學說是道德否定論。主張縱欲,立無道德論,無善惡果報。殺害他人非是行惡,無惡報。即使祭祀、布施、克己制御感官、行好事、說實話,也不是行善,也沒有善報。簡單說,做惡沒有惡報,做善也沒善報,業的報應不可能有,他否認善惡,所以這個教派叫做外道說法。 五、鳩鳩陀,鳩鳩陀的學說立七種要素,認為人是由七種要素而構成的。七要素是:地、水、風、火、苦、樂、生命(靈魂)。不承認靈魂的獨立性、主動性,否認道德,他認為靈魂是由這幾項所結合的,這也是外道典籍。 六、尼乾子(耆那教),此派立五戒和佛教的五戒只差一戒不同而已,尼乾子所立的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妄語,三、不與取(不與取等於佛教不偷盜的意思。),四、不邪淫,五、無所得。耆那教他的修行法很嚴,我們在『宗教的起源與佛教的源起』中有介紹到,若要更了解印度六師可以參考。此派分世界為有生命與無生命,生命不得解脫是由於業的束縛。還有印度婆羅門教的奧義書等一些常、斷之法,佛教稱他為外道。其實外道是指無關斷滅生死煩惱痛苦的教法,所以稱他為外道典籍,不了解的人,錯解誤會外道是在罵別的宗教,其實不是,這只是名相而已,並不是說外道是在罵人,千萬別誤解了,心外求佛,才是外道,佛教裡面也有很多佛教徒是外道,也是很多啊!這是事實。 自滅貪嗔痴 親證八正道 佛陀的教義就是從自己的貪、嗔、痴三毒下手,修行以征服自己三毒為物件,佛教的教義,是叫我們自己去征服自己,征服我們自己的貪嗔痴三毒,並不是去征服別人的宗教,所以佛陀的教義特別不同,若是你不從自己的貪嗔痴三毒下手,那麼你如何修行呢?佛陀是不會去罵或看不起別的宗教的,因為宗教各有他的教理,必須去尊重,千萬不可毀謗其他的宗教,當然也不容許其他宗教冒彷彿教,這樣也不行。雖然宗教很多,但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仍有不同之處(不共法),教義雖有共法與不共法,共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等。如佛教所說的結夏安居,過午不食等等。這都是與其他宗教相同,所以叫做共法。若是真正的了義法叫做緣起性空、八正道、十二因緣、四念處、四聖諦,這些與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稱為不共法。就是差別在了義與不了義,其實佛教也有些法和別的宗教一樣,所以稱他為共法,也就是不了義法或稱為有漏法,不究竟的。那麼什麼叫做了義(無漏)法呢?就是中道,中道是什麼?就是八條正道,也是唯一解脫的道路。外道思想不是『斷』就是『常』。所以稱他為兩邊人,佛陀的中道思想就是不落入『斷』或『常』,所以稱為中道法。中道的八條正道:簡單解釋一下,在我們『回歸自然』系列也有談到八正道,若要參考八正道,應該要參考回歸自然,現在只作簡單介紹: 一、正見:是正當的見解、正確的知見,認清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真實相,本來面目,如認識一切皆苦,明白諸行無常,了解諸法無我,徹知萬法皆空性等等。 二、正思惟:是正確的思惟。由於徹底的認識事物真相『緣起緣滅』,而以正見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實現自己的正欲。正當的慾望,所以稱為正思惟。 三、正語:一切的言語都必須不離法或善,不作一切非理的口業。 四、正業:除去身上一切不正當的動作,而且常行清凈之業。 五、正命:離開一切不正當的生活,必須活在正法當中。 六、正勤:是正確方法的努力,是正精進勇猛於修行。 七、正念:將正確的思想常住於心,時時憶念不忘,不起一切邪念。 八、正定:用正確的方法修禪定,將心靜止於正念,保持身心於三昧(正定),不被煩惱妄念所動。 今天時間的關系,暫時說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所開示的八條正道,也是佛教修行實踐的代表傑作。下星期有空,有時間、因緣,我們再繼續研究,祝福各位持戒清凈、福德圓滿,感恩! 大願語錄: 『佛法是用以度人,給予得到安祥、和平、自在、寧靜的涅槃,不僅為了滿足求知的好奇。』 :之二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我們又在空中見面了。 正見引領 正道以行 我們前集已將八正道的條文簡單說過了,若想要對八正道更清楚,我介紹看回歸自然第廿三集,以上佛陀所開示的八條正道,是佛教實修履踐的代表傑作。依止八正道修行能解脫一切煩惱,而親證涅槃,止息輪回生死的痛苦。佛教的教義、修道法,是依中道建立,所以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若皈依外道典籍就犯三皈依戒的第二條戒了。初皈依的人有誰能夠了解呢?怎麼知道外道典籍是什麼呢?所以我們修行思惟正見的標准,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義,否則就無法以正見的標准來落實於生活中,若能如此,也就是持守三皈依戒的第二條戒了,所以印度六師所言的教法,我們都稱之為外道。現今宗教復雜,所以我們要修行一定要依法。不能只認那是誰說的,在回歸自然里的噶拉瑪經有說,不能只依知名度,或只認定這是我師父,也不能斷定是出家師父講的就對,一定要經過思惟,符合三法印與否,若符合三法印就接受,若不是則需懷疑請教,才不致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 第三、盡形壽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眾。這地方很多人不了解,認為我皈依這位師父,這位師父才是我的師父。不是我皈依的師父,就不是我的師父,不是這樣的,佛陀說僧伽就是個和合的僧團,待會會說到,所以皈依師父等於代表僧伽都是我們的師父,所以是依法。僧伽:就是集團之意,所謂集團,必須要有三人以上才能說僧伽,後來有所謂僧,是以一人為單位,對不對姑且不論,這是名相與我們修行無關,只不過是一種代表的名詞,我們別浪費太多時間在這種與修行無關的事,是非與否我們不必去研究,故出家人都被稱為僧,僧是佛法僧三寶之一。僧伽一詞,並不是出自佛教團體而已,在佛陀未誕生前,印度就有僧伽兩字了,印度人將商業、社會、政治或是宗教等單位,都稱為僧伽集團。佛陀成道以後,教理圓滿、學德兼優、教化有方,弟子就漸漸多起來了,終於演變成一大集團,佛陀沿用印度舊有的僧伽制度,自己則是僧伽里的導師,所以僧伽確實是指佛陀和他的弟子,以及廣義的在家佛教徒們。不過談論僧伽,還是以佛陀和出家弟子的一大集團為原則,直到後來,才將佛陀除外,專指出家弟子們的大集團,而成為佛法僧三寶的局面,也許有可能佛陀教人要以法為師,要依法而住,故佛陀所悟的佛法,是吾人應該要皈依的,同時佛是唯一大覺大悟發現真理的人,由他啟示開導眾生,故大家依止佛陀。至於僧伽集團,乃是唯一傳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也就是說佛陀他是一位覺悟者,將他的佛法留傳下來,而歸依佛也就是皈依他的人格與福慧,依止佛陀所體悟的佛法,我們可以用他的佛法修行,達到與佛陀一樣,那麼佛陀滅度後我們一定要依止僧伽集團,傳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所以皈依僧就不可再皈依外道邪眾。你皈依僧之後,若再皈依外道邪眾就犯了皈依戒。 外道,以上有說明過,邪眾,就是不依中道,藉宗教名義活動者等等不正見的人,也可以說是假藉佛教名義行利己之事,而他所說的話都不正見,妖言惑眾,甚至藉宗教去騙人,用言語去騙,去拐人等等,都是外道邪眾。初皈依的信眾,若是不先了解三皈依戒,他如何去分別好壞,又如何去持守呢?真能夠了解三皈依的內容及意義嗎?其實很難。所以問題就出在這里,希望初皈依信眾,必須深入了解三皈依戒,了解佛法僧,不要只聽人說就跟著走,也不可只求名相皈依就結束了,很多人有這個毛病,將皈依佛當成佛是鬼神般在拜,我們拜佛是想到佛的德行、教義,想他的悲智去學習他,看到他就想到這些,那才能拜得下去,若是我們不清楚佛的德行,不了解他的好處,也不了解他偉大在哪裡,我們怎會拜得下去呢?很多人都只是跟著拜而已,所以,以後有關於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地方會說到,現在不是在說這一項,怕扯的太遠讓

閱讀全文

與在家居士菩薩戒儀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顯屏幕上有雪花怎麼維修 瀏覽:399
25噸吊一年維修多少錢 瀏覽:454
浙江索菲莉爾家居有限公司地址 瀏覽:698
用友軟體北京維修電話 瀏覽:573
一年保修過後能不能買延保 瀏覽:388
三星保修全國都可以嗎 瀏覽:673
路由器售後維修廠 瀏覽:302
紐扣電路橋 瀏覽:417
雙葉的傢具的售後服務怎麼樣 瀏覽:64
怎麼設置傢具優惠 瀏覽:107
傢具和沙發餐桌怎麼搭配 瀏覽:343
傢具防塵罩怎麼用 瀏覽:819
電器保修期內置換同型號嗎 瀏覽:823
2015家居用品展 瀏覽:88
貴陽四通搬家電話是多少 瀏覽:324
iphone過保修能換電池嗎 瀏覽:750
概述家用電器分類標准 瀏覽:709
手機官方保修幾年 瀏覽:163
蘋果保修換電池服務 瀏覽:682
家電使用多少平方電線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