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剪紙的由來
1、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製作工藝品,這是早在紙張出現以前就開始流行起來的,雖不是紙張製作,但卻如出一轍,這就為真正意義上的剪紙出現奠定了基礎。據說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就可以為此證明。
2、而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剪紙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藝術,應該是紙張的出現才正式開始的。剪紙的主要製作材料就是紙,而漢代時期紙張的出現,這就促進了剪紙的出現、發展和普及。那時候的紙張易腐爛,所以人們不會珍藏起來,壞了還能重新再剪。
3、北朝時期,人們用紙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花紋,據說目前發現最早且有據可查的剪紙便是在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發現的五幅北朝團花剪紙。那時候我國西北地區氣候乾燥且少雨,紙張不易霉爛,小編猜想,這或許也是在新疆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4、到了唐代,剪紙已經有了大發展,那時候的人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他工藝方面,並且還有利用剪紙招魂的風俗流行。在現代考古挖掘出多種唐代剪紙工藝品,如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即可看出當時的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相當高超,畫面構圖完整,表達出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5、到了宋代,造紙業成熟,使得剪紙藝術越發普及。宋代剪紙用於各種領域之中,並且在南宋時期,還出現了以此為職業的藝人。那時候皮影戲盛行,也有用厚紙製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紙最大的創造便是瓷器剪紙印花圖案,它是在施釉之時,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6、到了明清時代,民間剪紙藝術越發成熟,已經走向鼎盛時期。這時候的民間剪紙藝術運用范圍就更加廣闊了。但凡民間彩燈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綉的花樣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再加工而成的。
(1)蔡興趣享家居擴展閱讀:
剪紙的意義: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剪紙
Ⅱ 《南史.蔡興宗傳》翻譯
《南史.蔡興宗傳》白話釋義:
蔡興宗,濟陽考城人。十歲時失去父親,悲傷異常而毀損其身,與一般兒童不同。父親蔡廓免去豫章郡守之職還鄉,修築起兩棟房子。先落成東宅,交給兄長蔡軌;蔡廓死後而房屋尚未修好,蔡軌送五十萬錢來追補房宅款項。
蔡興宗告訴母親說「一家人從來豐裕節儉都是一體的,今日房宅款項不應接受。」母親高興地聽從了他。蔡軌有些慚愧,對他的兒子淡說:「我年紀六十,處事還比不上十歲小兒。」不久蔡興宗母親去世。世祖登基,升遷蔡興宗為尚書吏部郎。
當時尚書何偃患病,皇上對興宗說:「你通曉熟悉人事的善惡優劣,現在把選拔官員的事情交付給你,你就可以公開執掌此職,不必謙讓。」每次正直地言說得失,無所顧憚,因此失去皇上的信任。竟陵王劉誕據守廣陵城叛亂,事情平息後,蔡興宗奉旨前去慰勞。州別駕范義與興宗一向交好,范義在城內與叛賊一同被誅殺。
蔡興宗趕到廣陵,親自為其收殮,極盡哀戚之情,將范義靈柩運回豫章舊墓安葬。皇上聽聞後很是不高興。廬陵內史周郎以正直言論獲罪,戴上枷鎖押解到寧州,沒有敢看望和送行的人;蔡興宗本在當班,請假,前往與周郎作別。
皇上得知更加生氣。因為託病多日,遭受了白衣領職的處分。當時各方一起舉兵謀反,國家能保全的,只有丹陽、淮南幾個郡,其間的各個縣,有的已經投降叛賊。東西叛兵已經打到永世,京城危懼,皇上召集群臣來謀劃應對之策。
蔡興宗說:「當今遍天下圖謀叛逆,人有二心,應當用讓人們安定的辦法處理這事,用最大的誠信對待人們。近來叛賊的親戚,分布在京城,如果繩之以法,那麼京城潰敗立馬就會到來,應該說明治罪不涉及他們的道理。世情已經評定,人才有決戰之心,六軍精勇,器甲犀利,來對待不熟悉的軍隊,其形勢相差萬倍。希望陛下不要擔憂。」
皇上採納了他的諫言。三年春,外放擔任郢州刺史,因為拜見尚書激切議論將何始真任命為咨議參軍一事,開始不被允許,後來又重新陳述,皇上生氣,將他貶為平西將軍,不久又恢復官職。當初,吳興的丘珍孫的言論常常冒犯蔡興宗。
丘珍孫的兒子丘景先,為人和才幹都很好,蔡興宗與他交遊。等到丘景先擔任鄱陽郡郡守,正值晉安王劉子勛謀反,輾轉到竟陵,被吳喜殺害。寡母尚老女子尚幼,顛沛流離在夏口。蔡興宗到郢州,親自去哀悼悲哭,又護送丘景先靈柩及家小,讓他們得以還東。
在任三年,升遷為會稽太守。會稽有很多豪門貴族,不遵守律法。蔡興宗將他們都繩之以法。蔡興宗幼年就樹立了節操,平日家居的品行尤其謹慎,侍奉宗族姑媽,服侍守寡的嫂嫂,扶養亡兄的兒子,在世間很有名,泰豫元年,死,時年五十八。
原文:
蔡興宗,濟陽考城人也。年十歲喪父,哀毀有異凡童。父廓罷豫章郡還,起二宅。先成東宅,與兄軌;廓亡而館宇未立,軌送錢五十萬以補宅值。興宗白母曰:「一家由來豐儉必共,今日宅價不宜受也。」
母悅而從焉。軌有愧色,謂其子淡曰:「我年六十,行事不及十歲小兒。」尋喪母。世祖踐祚,遷尚書吏部郎。時尚書何偃疾患,上謂興宗曰:「卿詳練清濁,今以選事相付,便可開門當之,無所讓也。」每正言得失,無所顧憚,由是失旨。
竟陵王誕據廣陵城為逆,事平,興宗奉旨慰勞。州別駕范義與興宗素善,在城內同誅。興宗至廣陵,躬自收殯,還豫章舊墓。上聞之,甚不悅。廬陵內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鎖付寧州,無敢瞻送;興宗在直,請急,詣朗別。上知尤怒。
坐屬疾多日,白衣領職。時諸方並舉兵反,國家所保,唯丹陽、淮南數郡,其間諸縣,或已應賊。東兵已至永世,宮省危懼,上集群臣以謀成敗。興宗曰:「今普天圖逆,人有異志,宜鎮之以靜,以至信待人。
上從之。三年春為郢州刺史坐詣尚書切論以何始真為咨議參軍初不被許後又重陳上怒貶號平西將軍尋又復號初,吳興丘珍孫言論常侵興宗。珍孫子景先,人才甚美,興宗與之周旋。及景先為鄱陽郡,值晉安王子勛為逆,轉在竟陵,為吳喜所殺。
母老女稚,流離夏口。興宗至郢州,親自臨哭,致其喪柩家累,令得東還。在任三年,遷會稽太守。會稽多諸豪右,不遵王憲,興宗皆以法繩之。興宗幼立風概,家行尤謹,奉宗姑,事寡嫂,養孤兄子,有聞於世。泰豫元年,薨,時年五十八。
此文出自南朝梁沈約撰的《宋書》
寫作背景: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南朝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
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後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後,後人移於本紀、列傳之間,並把律歷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
《宋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東漢末年以來所形成的門閥制度,到東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門閥士族擁有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特權,他們大量兼並土地,廣泛收羅「蔭戶」,用各種手段霸佔勞動力,極端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民。
他們以門第相誇,把持官位,所謂「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致公卿」(南齊書褚淵王儉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