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察隅縣傢具

察隅縣傢具

發布時間:2021-10-26 12:55:39

❶ 找篇關於地震的說明文(初中)

地震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全球兩大地震帶介紹: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一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與海洋分隔開來。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著名地震】
【中國十一大地震】
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餘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飢民無數。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地震發生時,有黃風白光在黃土牆頭「撲來撲去」;山岩亂蹦冒出灰塵,中國著名古跡嘉峪關城樓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餘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莊被拋到江對岸。
邢台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後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鍾,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這中國自我國建國以來來最為強烈的一次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截至26日12時,截至28日12時,已造成68109人遇難,364552人受傷,失蹤19851人,緊急轉移安置1500.6341萬人,累計受災人數4561.2765萬人。
最新自救建議: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冊》避震知識十條中,第一條就明確的寫著"要躲在堅固的傢俱下"。所以,日本教師堅信,最好的辦法是"藏在桌下"。這個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數十秒後結束,天花板不會落下為前提的。
建築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傢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傢具旁,傢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開車時遇到地震,也要趕快離開車子,很多地震時在停車場喪命的人,都是在車內被活活壓死,在兩車之間的人,卻毫發未傷。強烈地震發生時,如果你正在停車場,千萬不要留在車內,以免垮下來的天花板壓扁汽車,造成傷害;應該以卧姿躲在車旁,掉落的天花壓在車上,不致直接撞擊人身,可能形成一塊『生存空間』,增加存活機會。

學校避震
1.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4.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台上去!

5.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家庭避震

1.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2.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傢具附近;
內牆牆根、牆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車間工人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地震發生時行駛的車輛應急避震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樓房內人員地震時應急避震

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總之,震時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應急避震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高樓避震三大策略

策略一:震時保持冷靜,震後走到戶外。這是避震的國際通用守則,國內外許多起地震實例表明,在地震發生的短暫瞬間,人們在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概率最大。因此專家告誡,室內避震條件好的,首先要選擇室內避震。如果建築物抗震能力差,則盡可能從室內跑出去。

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北京地區居民樓房應具有抵禦烈度為8度的地震破壞的能力。地震發生時先不要慌,保持視野開闊和機動性,以便相機行事。特別要牢記的是,不要滯留床上;不可跑向陽台;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不可跳樓;不可使用電梯,若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時要抱頭蹲下。另外,要立即滅火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關重要。住樓房避震,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躲避。最好找一個可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較安全,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路性結構和彈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動時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管道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被困人員可採用擊打暖氣管道的方式向外界傳遞信息,而暖氣靠外牆的位置有利於最快獲得救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躲在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開間時,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遠些。若廚房、衛生間處在建築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斷牆為薄板牆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此外,不要鑽進櫃子或箱子里,因為人一旦鑽進去後便立刻喪失機動性,視野受阻,四肢被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躺卧的姿勢也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難機動變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內。這是確保在都市震災中獲得他人及時救助的重要原則。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築物的內側位置,盡量靠近外牆,但不可躲在窗戶下面;盡量靠近水源處,一旦被困,要設法與外界聯系,除用手機聯系外,可敲擊管道和暖氣片,也可打開手電筒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781.htm

❷ 地震的危害,形成等,用英語說,用來做小報

[編輯本段]地震基礎知識
earthquake
地球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但其發生占總地震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所以超級地震影響十分廣泛,也是十分具破壞力。超級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極其強烈的大地震。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的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一個巴基斯坦男人嘗試救出地震中被埋的驢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震級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准,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多倍。比如說,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2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葯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1度到12度共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Ⅶ 度,共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見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個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08-08-31世界地震情況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編輯本段]地震的產生和類型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專業知識
我們最熟悉的波動是觀察到水波。當向池塘里扔一塊石頭時水面被擾亂,以石頭入水處為中心有波紋向外擴展。這個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顆粒運動造成的。然而水並沒有朝著水波傳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著一個軟木塞,它將上下跳動,但並不會從原來位置移走。這個擾動由水粒的簡單前後運動連續地傳下去,從一個顆粒把運動傳給更前面的顆粒。這樣,水波攜帶石擊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邊運移並在岸邊激起浪花。地震運動與此相當類似。我們感受到的搖動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產生的彈性岩石的震動。
第一類波的物理特性恰如聲波。聲波,乃至超聲波,都是在空氣里由交替的擠壓(推)和擴張(拉)而傳遞。因為液體、氣體和固體岩石一樣能夠被壓縮,同樣類型的波能在水體如海洋和湖泊及固體地球中穿過。在地震時,這種類型的波從斷裂處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傳,交替地擠壓和拉張它們穿過的岩石,其顆粒在這些波傳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後運動,換句話說,這些顆粒的運動是垂直於波前的。向前和向後的位移量稱為振幅。在地震學中,這種類型的波叫P波,即縱波,它是首先到達的波。
彈性岩石與空氣有所不同,空氣可受壓縮但不能剪切,而彈性物質通過使物體剪切和扭動,可以允許第二類波傳播。地震產生這種第二個到達的波叫S波。在S波通過時,岩石的表現與在P波傳播過程中的表現相當不同。因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擠壓,使岩石顆粒的運動橫過運移方向。這些岩石運動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們與光波的橫向運動相似。P和S波同時存在使地震波列成為具有獨特的性質組合,使之不同於光波或聲波的物理表現。因為液體或氣體內不可能發生剪切運動,S波不能在它們中傳播。P和S波這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可被用來探測地球深部流體帶的存在。
S波具有偏振現象,只有那些在某個特定平面里橫向振動(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過偏光透鏡。穿過的光波稱之為平面偏振光。太陽光穿過大氣是沒有偏振的,即沒有光波振動的優選的橫方向。然而晶體的折射或通過特殊製造的塑料如偏光眼睛,可使非偏振光成為平面偏振光。
當S波穿過地球時,它們遇到構造不連續界面時會發生折射或反射,並使其振動方向發生偏振。當發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顆粒僅在水平面中運動時,稱為SH波。當岩石顆粒在含波傳播方向的豎直平面里運動時,這種S波稱為SV波。
大多數岩石,如果不強迫它以太大的振幅振動,具有線性彈性,即由於作用力而產生的變形隨作用力線性變化。這種線性彈性表現稱為服從虎克定律,是以與牛頓同時代的英國數學家羅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相似的,地震時岩石將對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變形。在大多數情況下,變形將保持在線彈性范圍,在搖動結束時岩石將回到原來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時發生重要的例外表現,例如當強搖動發生於軟土壤時,會殘留永久的變形,波動變形後並不總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這種情況下,地震烈度較難預測。
彈性的運動提供了極好的啟示,說明當地震波通過岩石時能量是如何變化的。與彈簧壓縮或伸張有關的能量為彈性勢,與彈簧部件運動有關的能量是動能。任何時間的總能量都是彈性能量和運動能量二者之和。對於理想的彈性介質來說,總能量是一個常數。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為彈性勢能;當彈簧振盪到中間平衡位置時,能量全部為動能。我們曾假定沒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復彈性振動開始,它將以同樣幅度持續下去。這當然是一個理想的情況。在地震時,運動的岩石間的摩擦逐漸生熱而耗散一些波動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進來,像振動的彈簧一樣,地球的震動將逐漸停息。對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測量提供了地球內部非彈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動隨傳播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弱現象的形成還有其他因素。
由於聲波傳播時其波前面為一擴張的球面,攜帶的聲音隨著距離增加而減弱。與池塘外擴的水波相似,我們觀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漸減小。波幅減小是因為初始能量傳播越來越廣而產生衰減,這叫幾何擴散。這種類型的擴散也使通過地球岩石的地震波減弱。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地震波從震源向外傳播得越遠,它們的能量就衰減得越多。
[編輯本段]著名地震
中國十一次大地震
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山東郯城大地震震級為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是中國歷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餘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飢民無數。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地震發生時,有黃風白光在黃土牆頭「撲來撲去」;山岩亂蹦冒出灰塵,中國著名古跡嘉峪關城樓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餘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這此的地震對汶川地震應該有啟示。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莊被拋到江對岸。
邢台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後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鍾,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截至7月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難:69225人遇難,374640人受傷,失蹤18624人。緊急轉移安置1500.6341萬人,目前累計受災人數4624萬人。

全球二十世紀以來的最強地震
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2005年3月28日(北京時間29日零時9分)發生里氏8.5級地震,這是自19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十一大最強烈地震之一。以下是十一次大地震的基本情況(按震級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8.9級(又有報為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共導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此次地震為歷史上震級最高的一次地震。
2、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8.8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3、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8.7級,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亞島及烏那克島附近海域。地震導致休眠長達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噴發,並引發15米高的大海嘯,影響遠至夏威夷島。
4、(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8.7級,發生在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4、(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8.7級。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5、厄瓜多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級,發生在厄瓜多及哥倫比亞沿岸。地震引發強烈海嘯,導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聖-費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級,震中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離三個月前發生9.0級地震位置不遠。目前已經造成1000人死亡,但並未引發海嘯。
6、(並列)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級。地震引發高達10.7米的海嘯,席捲了整個舒曼雅島。
7、中國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級。2000餘座房屋及寺廟被毀。印度雅魯藏布江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
9、(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班達附近海域。地震引發海嘯及火山噴發,人員及財產損失慘重。
10、(並列)俄羅斯千島群島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級,並波及日本及俄羅斯等地。
·世界震級最大的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8.9級地震
·中國震級最大的是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8.6級地震
·死亡人數最多的是1556年1月23日的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83萬人
其次是1976年7月27日的唐山8.1級地震,官方數據死亡25.5萬人(估計可達65.5萬人)
[編輯本段]地震生存手冊<漫畫版>

[編輯本段]地震自救大全
震後很有可能餘震,而且餘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學習自救是地震後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發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靜自若的態度。只有鎮靜,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之後才左右搖擺。遠震卻少上下顛簸感覺,而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聲脆,震動小。一般小震和遠震不必外逃。
最新自救建議: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冊》避震知識十條中,第一條就明確的寫著「要躲在堅固的傢具下」。所以,日本教師堅信,最好的辦法是「藏在桌下」。這個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數十秒後結束,天花板不會落下為前提的。
建築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傢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傢具旁,傢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開車時遇到地震,也要趕快離開車子,很多地震時在停車場喪命的人,都是在車內被活活壓死,在兩車之間的人,卻毫發未傷。強烈地震發生時,如果你正在停車場,千萬不要留在車內,以免垮下來的天花板壓扁汽車,造成傷害;應該以卧姿躲在車旁,掉落的天花壓在車上,不致直接撞擊人身,可能形成一塊『生存空間』,增加存活機會。
學校避震
1、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4、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台上去!
家庭避震
1、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2、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傢具附近;
內牆牆根、牆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空間小的地方。
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車間工人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地震發生時行駛的車輛應急避震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樓房內人員地震時應急避震
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總之,震時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應急避震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❸ 地震帶與活斷層有什麼關系

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秒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
玉樹地震
●玉樹災區青海省玉樹縣2010年4月14日晨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時

《中國歷史上的大地震》
中國歷史上發生強度較大的,以及在人類認識、預測和抗禦地震方面具有歷史影響的地震主要有:
●公元前780年,陝西岐山發生地震。

●公元前7年11月11日,北邊郡國發生地震。
●138年2月28日,甘肅金城、隴西發生地震。
●1303年 9月17日,山西洪洞、趙城發生地震。
●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發生地震。
●1605年7月13日,廣東瓊山發生地震。
●1668年7月25日,山東莒縣、郯城發生地震。
●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谷發生地震。
●1695年5月18日,山西臨汾發生地震。
●1733年8月2日,雲南東川發生地震。

●1739年1月3日,寧夏平羅、銀川發生地震。
●1833年9月6日,雲南嵩明發生地震。
●1867年12月18日,台灣基隆近海發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8.5級的地震。

●1927年5月23日,甘肅古浪發生震級8級的地震。
●1931年 8月11日,新疆富蘊發生地震。。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7.5級的地震。
●1935年 4月21日,台灣苗栗發生地震。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8.5級的強烈地震。
●1962年 3月19日,廣東河源發生地震。
●1966年3月,河北邢台發生地震。

●1970年1月5日,雲南通海縣發生震級7.7級的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發生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的地震。

《地震的前兆》
地震前,在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關的異常現象,我們稱之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觀前兆和宏觀前兆兩大類。常見地震前兆現象有:
(1)地震活動異常;
(2)地震波速度變化;
(3)地殼變形;
(4)地下水異常變化;
(5)地下水中氡氣含量或其它化學成分的變化;
(6)地應力變化;
(7)地電變化;
(8)地磁變化;
(9)重力異常;
(10)動物異常;
(11)地聲;
(12)地光;
(13)地溫異常等等。
《地震的形成》
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據此可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沖擊地震,人類活動也可以導致發生地震,稱為誘發地震,如水庫地震。
一、構造地震
構造地震是由構造變動特別是斷裂活動所產生的地震。
我國的強震絕大部分是淺源構造地震,其中80%以上均與斷裂活動有關。
(一)構造地震的成因和震源機制
這個問題是地震預報理論中最核心的問題,也是目前仍在繼續探討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地殼及上地幔中,由於物質不斷運動,經常產生一種互相擠壓和推動岩石的巨大力量,即地應力。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積累了大量的應變能;當這種能一旦超過岩石所能承受的極限數值時,就會使岩石在一剎那間發生突然斷裂,釋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彈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傳播出來,當地震波傳到地面時,地面就震動起來,這就是地震。
從已發生的地震來看,它的發生跟已經存在的活動構造(特別是活斷層)有密切關系,許多強震的震中都分布在活動斷裂帶上。如果從全球范圍來看,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邊界密切相關。這些邊界實際上也是張性的、擠壓性的或水平錯開的一些斷裂構造。
斷裂活動何以產生能量很大的地震,其活動方式如何,目前存在若干有關的假說。
1.彈性回跳說
是出現最早、應用最廣的關於地震成因的假說,是根據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時發現聖安德列斯斷層產生水平移動而提出的一種假說。假說認為地震的發生,是由於地殼中岩石發生了斷裂錯動,而岩石本身具有彈性,在斷裂發生時已經發生彈性變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後便向相反的方向整體回跳,恢復到未變形前的狀態。這種彈跳可以產生驚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長期積蓄的能量於霎那間釋放出來,造成地震。總之,地震波是由於斷層面兩側岩石發生整體的彈性回跳而產生的,來源於斷層面。如圖8-3,岩層受力發生彈性變形(B),力量超過岩石彈性強度,發生斷裂(C),接著斷層兩盤岩石整體彈跳回去,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於是地震就發生了。這一假說能夠較好地解釋淺源地震的成因,但對於中、深源地震則不好解釋。因為在地下相當深的地方,岩石已具有塑性,不可能發生彈性回跳的現象。
2.蠕動說
蠕動又稱潛移、潛動。地表土石層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長期緩慢地向下移動,其移動體和基座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面,並且形變數和移動量均屬過渡關系,這種變形和移動稱為蠕動。蠕動速率每年不過數毫米至數厘米。
人們發現建築在活動斷層上的建築物和活動斷層本身在沒有地震的情況下也有這種蠕動現象,即相對緩慢穩定的滑動。如在土耳其安卡拉以北110km處有一條安納托里亞活動斷層帶,位於此斷層帶上的建築物牆壁被發現有錯斷現象,其蠕動量每年約為2cm。也有人對中東一帶發生地震以後的斷層進行觀測,發現有些地段伴有無震蠕動,其蠕動量每年約為1cm。
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產生蠕動,還未十分清楚。有些實驗表明,在高壓低溫,岩石孔隙度高(含水),含有軟弱性礦物如白雲石、方解石、蛇紋石等岩石的條件下,容易產生穩定蠕動。也有人認為在更高的圍壓或更高的溫度下容易產生蠕動。
有一種現象逐漸為事實所證明,即岩層中長期蠕動的地段或在活動斷層中蠕動占長期活動的百分比較高的地段,由於能量通過緩慢的蠕動而逐漸釋放,反而很少發生強烈地震。在我國阿爾金山地區有規模很大的剪切斷層,是正在活動的斷層,通過衛星影像分析,發現有蠕動現象,現代水系被切穿,位移明顯,錯距也很大,但是有史以來卻少有地震記錄,推測此斷層的活動方式是以無震蠕動為主。
根據蠕動與地震大小關系的資料表明:蠕動占長期活動的50%以上的地段,最大地震只能為5級,而蠕動占長期活動的10%以下的地段,可能發生8級以上的大地震。
3.粘滑說
在地下較深的部位,斷層兩側的岩石若要滑動必須克服強大的摩擦力,因此在通常情況下兩盤岩石好像互相粘在一起,誰也動彈不了。但當應力積累到等於或大於摩擦力時,兩盤岩石便發生突然滑動。通過突然滑動,能量釋放出來,兩盤又粘結不動,直到能量再積累到一定程度導致下一次突然滑動。實驗證明,物體在高壓下的破壞形式,是沿著斷裂面粘結和滑動交替進行,斷面發生斷續的急跳滑動現象,經過多次應力降落,把積累的應變能釋放出來,這種說法就叫粘滑說。
影響斷層活動方式的因素很多:一是溫度,溫度低於500℃,斷層面兩側岩體易產生粘滑;溫度高於500℃,則易產生蠕動和蠕變。二是岩石成分,岩性脆硬(如石英岩、石英砂岩等),斷層兩側岩石往往以粘滑為主;岩性柔軟,則以蠕動為主。三是岩石的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岩石孔隙大,孔隙度高,含水分多,當然容易蠕動;相反,岩石孔隙小,孔隙度低,含水分少,則多呈粘滑形式。此外,圍壓的大小也會影響斷層的活動方式。如果斷層兩盤連續發生粘滑,便是地震頻繁的時期。
實際上,同一活動斷層在不同的深度可以有不同的活動方式,同一斷層在不同的時期也可以有不同的活動方式。例如,聖安德列斯斷層,深度在4km以上為無震的穩定蠕動;4—12km則為伴隨有地震的粘滑運動;12km以下(由於高溫)又以穩定的蠕動為主。因此,聖安德列斯斷層帶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均不超過20km。
4.相變說
有人認為深源地震是由於深部物質的相變過程引起的。地下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引起岩石的礦物晶體結構發生突然改變,導致岩石體積驟然收縮或膨脹,形成一個爆發式振動源,於是發生地震。此說未能從多方面給出具體論證,因而未能得到廣泛流行。近年根據地震縱波在地下深部傳播情況分析,深源地震所在部位也同樣發生了斷裂和錯動,證明地震發生與斷裂活動有關。同時,板塊構造學說指出,當岩石圈板塊向地下俯沖時,中、深源地震發生在向地幔消減的板塊內部,而並非發生在地幔軟流圈物質中,因此相變說自然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二)構造地震的特徵
構造地震的特點是活動頻繁,延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破壞性強。
1.地震序列 任何一次地震的發生都經過長期的孕育過程即應力積累過程,這一過程可以長達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但在一定時間內(幾天,幾周,幾年),在同一地質構造帶上或同一震源體內,卻可發生一系列大大小小具有成因聯系的地震,這樣的一系列地震叫做地震序列。在一個地震序列中,如果有一次地震特別大,稱為主震;在主震之前往往發生一系列微弱或較小的地震,稱為前震;在主震之後也常常發生一系列小於主震的地震,稱為餘震。
構造地震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常呈這種有序列的發生。這種特徵可能和構造地震產生的過程有關。一般說來,當地應力即將加強到超過岩石所承受的強度時,岩層首先產生一系列較小的錯動(或者沿著斷層帶粘滑開始交替過程),從而形成許多小震,即前震。接著地應力繼續增大,到了岩層承受不了的時候,就會引起岩層的整體滑動或新斷裂滑動,形成大震,即主震。主震發生後,岩層之間的平衡狀態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和調整,把岩層中剩餘能量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些小的餘震。在地震現場,常可見到在破裂的地面上,又出現許多次一級裂隙,錯雜其間,表明運動沒有完全停止,直到使許多尚未破壞的地點徹底破壞,所剩餘的應變能全部得到釋放。這種情況類似壓緊彈簧過程,當作用力消失後,所蓄位能即轉化為動能反跳回來,恢復原來狀態,但又難於一下復原,還需經過一段時間的慢慢顫動調整,才能恢復原來的平衡位置。這種現象稱為彈簧效應。岩石也是具有彈性的,所以也應有這種彈性效應。1920年寧夏(原甘肅)海原大地震,餘震三年未消。其強度與頻度時高時低,但總的趨勢是逐漸衰減直到平靜下來。
2.地震序列類型
雖說構造地震常呈一定序列,但其能量釋放規律、大小地震的活動時間和比例等又常各不相同。根據1949年10月以來的我國所發生強震的分析研究,地震序列可以歸納為3種類型:
(1)單發型地震
又稱孤立型地震。這種地震的前震和餘震都很少而且微弱,並與主震震級相差懸殊,整個序列的地震能量幾乎全部通過主震釋放出來。此類地震較少,1966年秋安徽定遠地震、1967年3月山東臨沂地震,均未觀測到前震和餘震,震級很小,只有4—4.5級。
(2)主震型地震
是一種最常見的類型,主震震級特別突出,釋放出的能量約佔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或有或無,但有很多餘震。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地震(7.3級),發震前24小時內共發生了500多次前震,主震後又發生很多次餘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7.8級),則基本沒有前震,但餘震連續數年不斷。
(3)震群型地震
由許多次震級相似的地震組成地震序列,沒有突出的主震。此類地震的前震和餘震多而且較大,常成群出現,活動時間持續較長,衰減速度較慢,活動范圍較大。如1966年邢台地震,從2月28日至3月22日,震級由3.6、4.6、5.3、6.8、6.8逐步升到7.2,發生大震。有時這種類型的地震是由兩個主震型地震組合或混淆在一起形成的。
有時地震序列比較復雜,彷彿是由若干單發型、主震型、震群型組合而成。如1971年8—9月四川省馬邊地震。
地震序列類型可能與岩石和構造的均勻程度及復雜性有關。據實驗,當介質均勻,且介質內應力不集中時,主破裂前無小破裂,主破裂後也很少小破裂;當介質不均一且應力有一定的局部集中或高度集中時,主破裂前後都會產生一定的或很多的小破裂。
研究地震序列類型,可以有助於預測和預報地震活動的趨勢。如1967年河間地震,當主震發生後,根據其前震少和震級小(2.3級),被判斷為主震型地震,主震後不會有較大的餘震。事實表明推斷正確。
二、火山地震
指火山活動引起的地震。這種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發引起地震;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動引起構造變動,從而發生地震;或者是因構造變動引起火山噴發,從而導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與構造地震常有密切關系。
火山地震為數不多,約占總數的7%。震源深度不大,一般不超過10km。有些地震發生在火山附近,震源深度為1—10km,其發生與火山噴發活動沒有直接的或明確的關系,但與地下岩漿或氣體狀態變化所產生的地應力分布的變化有關,這種地震稱為A型火山地震。還有些地震集中發生在活火山口附近的狹小范圍內,震源深度淺於1km,影響范圍很小,稱為B型火山地震。有時地下岩漿沖至接近地面,但未噴出地表,也可以產生地震,稱為潛火山地震。
現代火山帶如義大利、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堪察加半島等最容易發生火山地震。
三、沖擊地震
這種地震,因山崩、滑坡等原因引起,或因碳酸鹽岩地區岩層受地下水長期溶蝕形成許多地下溶洞,洞頂塌落引起。後者又稱塌陷地震。本類地震為數很少,約佔地震總數的3%。震源很淺,影響范圍小,震級也不大。1935年廣西百壽縣曾發生塌陷地震,崩塌面積約4萬m2,地面崩落成深潭,聲聞數十里,附近屋瓦震動。又如,1972年3月在山西大同西部煤礦采空區,大面積頂板塌落引起了地震,其最大震級為3.4級,震中區建築物有輕微破壞。
四、水庫地震
有些地方原來沒有或很少發生地震,後來由於修了水庫,經常發生地震,稱為水庫地震。說明這種地震與水的作用有關,當然也與一定的構造和地層條件有關,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種誘發因素。如廣東河源新豐江水庫,自1959年蓄水後,在庫區周圍地震頻度逐漸增加,於1962年3月19日發生了一次6.4級地震,震中烈度達到8度,是已知最大水庫地震之一。截至1972年,該區共記錄了近26萬次地震(圖8-4)。又如,著名的埃及阿斯旺水庫,壩高110m,庫容達165億m3,1960年正式開工,1964年截流蓄水,1968年正式投入運行。此地區在建庫前歷史上無地震,從1980年起出現小震、微震,於1981年11月在壩址西南60km庫區發生了5.6級地震;於1982年同一地點又發生了5級和4.6級地震。
此外,因深井注水、地下抽水等也可觸發地震。如美國科羅拉多州有一座落基山軍工廠,為處理廢水鑿了一口3614m的深井,用高壓注水於地下,於1962年發生頻繁的地震。以後停止注水,地震活動減弱;恢復注水,地震又有所增加。
上述地震,特別是水庫地震的成因引起人們極大關注。一般認為,在一定的有利於發震的地質構造條件(如有活動斷層、密集或交叉的斷裂存在,或在升降差異運動的過渡部位等)下,水庫蓄水可誘發地震。除去人為因素誘發地震外,某些自然因素如太陽黑子活動期,陰歷的朔、望期等,也容易誘發地震。各種觸發機理正有待於人們深入研究。

《地震帶來的危害》
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如果發生了地震怎樣保護自己呢?》
一旦發生了地震,若是在外邊,千萬不要靠近樓房、煙囪、電線桿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築物或樹木,要離開橋梁、立交公路,到空曠的田野較為安全。地震雖然是造成人口傷亡的天災,但也不是不可預防的。如果能把握時機、運用防震知識就可以保護自己如地震發生前觀察到鳥、動物的異常躁動;地震發生時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可見,學習地震知識非常重要。
強烈的地震,常會造成房屋倒塌、大堤決口、大地陷裂等情況,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損失。為了在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應當掌握以下應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裡,突然發生地震,要迅速鑽到床下、桌下,同時用被褥、枕頭、臉盆等物護住頭部,等地震間隙再盡快離開住房,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時如果房屋倒塌,應呆在床下或桌下千萬不要移動,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樓房中,發生了地震,不要試圖跑出樓外,因為時間來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辦法是:及時躲到兩個承重牆之間最小的房間,如廁所、廚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櫃等傢具下面以及房間內側的牆角,並且注意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去陽台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課時發生了地震,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內亂跑或爭搶外出。靠近門的同學可以迅速跑到門外,中間及後排的同學可以盡快躲到課桌下,用書包護住頭部;靠牆的同學要緊靠牆根,雙手護住頭部。
4.如果已經離開房間,千萬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東西。因為第一次地震後,接著會發生餘震,餘震對人的威脅會更大。
5·如果在公共場所發生地震,不能驚慌亂跑。可以隨機應變躲到就近比較安全的地方,如桌櫃下、舞台下、樂池裡。
6.如果正在街上,絕對不能跑進建築物中避險。也不要在高樓下、廣告牌下、狹窄的胡同、橋頭等危險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後被埋在建築物中,應先設法清除壓在腹部以上的物體;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煙塵窒息;要注意保存體力,設法找到食品和水,創造生存條件,等待救援。

❹ 關於地震的資料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
英文:earthquake
全球板塊構造運動地球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殼內部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即內力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超級地震指的是震波極其強烈的大地震。但其發生占總地震7%~21%,破壞程度是原子彈的數倍,所以超級地震影響十分廣泛,也是十分具破壞力。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的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海嘯、龍卷風、冰凍災害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50萬次。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長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編輯本段]震級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准,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多倍。比如說,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2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編輯本段]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葯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還有就是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1度到12度共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Ⅶ 度,共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見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個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08-08-31世界地震情況
[編輯本段]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編輯本段]成因和類型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編輯本段]相關知識
我們最熟悉的波動是觀察到水波。當向池塘里扔一塊石頭時水面被擾亂,以石頭入水處為中心有波紋向外擴展。這個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顆粒運動造成的。然而水並沒有朝著水波傳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著一個軟木塞,它將上下跳動,但並不會從原來位置移走。這個擾動由水粒的簡單前後運動連續地傳下去,從一個顆粒把運動傳給更前面的顆粒。這樣,水波攜帶石擊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邊運移並在岸邊激起浪花。地震運動與此相當類似。我們感受到的搖動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產生的彈性岩石的震動。
第一類波的物理特性恰如聲波。聲波,乃至超聲波,都是在空氣里由交替的擠壓(推)和擴張(拉)而傳遞。因為液體、氣體和固體岩石一樣能夠被壓縮,同樣類型的波能在水體如海洋和湖泊及固體地球中穿過。在地震時,這種類型的波從斷裂處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傳,交替地擠壓和拉張它們穿過的岩石,其顆粒在這些波傳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後運動,換句話說,這些顆粒的運動是垂直於波前的。向前和向後的位移量稱為振幅。在地震學中,這種類型的波叫P波,即縱波,它是首先到達的波。
彈性岩石與空氣有所不同,空氣可受壓縮但不能剪切,而彈性物質通過使物體剪切和扭動,可以允許第二類波傳播。地震產生這種第二個到達的波叫S波。在S波通過時,岩石的表現與在P波傳播過程中的表現相當不同。因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擠壓,使岩石顆粒的運動橫過運移方向。這些岩石運動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們與光波的橫向運動相似。P和S波同時存在使地震波列成為具有獨特的性質組合,使之不同於光波或聲波的物理表現。因為液體或氣體內不可能發生剪切運動,S波不能在它們中傳播。P和S波這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可被用來探測地球深部流體帶的存在。
S波具有偏振現象,只有那些在某個特定平面里橫向振動(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過偏光透鏡。穿過的光波稱之為平面偏振光。太陽光穿過大氣是沒有偏振的,即沒有光波振動的優選的橫方向。然而晶體的折射或通過特殊製造的塑料如偏光眼睛,可使非偏振光成為平面偏振光。
當S波穿過地球時,它們遇到構造不連續界面時會發生折射或反射,並使其振動方向發生偏振。當發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顆粒僅在水平面中運動時,稱為SH波。當岩石顆粒在含波傳播方向的豎直平面里運動時,這種S波稱為SV波。
大多數岩石,如果不強迫它以太大的振幅振動,具有線性彈性,即由於作用力而產生的變形隨作用力線性變化。這種線性彈性表現稱為服從虎克定律,是以與牛頓同時代的英國數學家羅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相似的,地震時岩石將對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變形。在大多數情況下,變形將保持在線彈性范圍,在搖動結束時岩石將回到原來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時發生重要的例外表現,例如當強搖動發生於軟土壤時,會殘留永久的變形,波動變形後並不總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這種情況下,地震烈度較難預測。
彈性的運動提供了極好的啟示,說明當地震波通過岩石時能量是如何變化的。與彈簧壓縮或伸張有關的能量為彈性勢,與彈簧部件運動有關的能量是動能。任何時間的總能量都是彈性能量和運動能量二者之和。對於理想的彈性介質來說,總能量是一個常數。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為彈性勢能;當彈簧振盪到中間平衡位置時,能量全部為動能。我們曾假定沒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復彈性振動開始,它將以同樣幅度持續下去。這當然是一個理想的情況。在地震時,運動的岩石間的摩擦逐漸生熱而耗散一些波動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進來,像振動的彈簧一樣,地球的震動將逐漸停息。對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測量提供了地球內部非彈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動隨傳播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弱現象的形成還有其他因素。
由於聲波傳播時其波前面為一擴張的球面,攜帶的聲音隨著距離增加而減弱。與池塘外擴的水波相似,我們觀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漸減小。波幅減小是因為初始能量傳播越來越廣而產生衰減,這叫幾何擴散。這種類型的擴散也使通過地球岩石的地震波減弱。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地震波從震源向外傳播得越遠,它們的能量就衰減得越多。
[編輯本段]地震之最
中國十一次大地震
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山東郯城大地震震級為8.5級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縣,是中國歷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破壞區面積50萬平方公里以上,史稱「曠古奇災」 。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餘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飢民無數。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地震發生時,有黃風白光在黃土牆頭「撲來撲去」;山岩亂蹦冒出灰塵,中國著名古跡嘉峪關城樓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餘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這次的地震對汶川地震應該有啟示。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莊被拋到江對岸。
邢台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後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鍾,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截至7月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難:69225人遇難,374640人受傷,失蹤18624人。緊急轉移安置1500.6341萬人,目前累計受災人數4624萬人。經濟損失已經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
全球二十世紀以來的最強地震
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2005年3月28日(北京時間29日零時9分)發生里氏8.5級地震,這是自19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十一大最強烈地震之一。以下是十一次大地震的基本情況(按震級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8.9級(又有報為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共導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此次地震為歷史上震級最高的一次地震。
2、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8.8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3、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8.7級,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亞島及烏那克島附近海域。地震導致休眠長達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噴發,並引發15米高的大海嘯,影響遠至夏威夷島。
4、(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8.7級,發生在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4、(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8.7級。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5、厄瓜多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級,發生在厄瓜多及哥倫比亞沿岸。地震引發強烈海嘯,導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聖-費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級,震中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離三個月前發生9.0級地震位置不遠。目前已經造成1000人死亡,但並未引發海嘯。
6、(並列)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級。地震引發高達10.7米的海嘯,席捲了整個舒曼雅島。
7、中國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5級。2000餘座房屋及寺廟被毀。印度雅魯藏布江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
9、(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班達附近海域。地震引發海嘯及火山噴發,人員及財產損失慘重。
10、(並列)俄羅斯千島群島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級,並波及日本及俄羅斯等地。
·世界震級最大的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8.9級地震
·中國震級最大的是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8.5級地震
·死亡人數最多的是1556年1月23日的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83萬人
其次是1976年7月27日的唐山7.8級地震,官方數據死亡25.5萬人(估計可達65.5萬人)
[編輯本段]地震生存手冊(漫畫版)


❺ 地理地圖

西藏吧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 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
面 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 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
民 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產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地形與山脈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西藏還是國際河流分布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為西藏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穀穀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里。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納木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積為24183平方公里,約佔中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藏高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湖泊密集區;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圍最大、數量最多的高原湖區。這里的湖泊鹹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過5000米的有17個,它們的面積都在50平方公里以上。
氣候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
西藏高原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向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西藏的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西藏高原這里每立方米空氣中只含氧氣約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拉薩市的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氣溫偏低,年溫差小,但晝夜溫差大。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和最熱月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攝氏度。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的年溫差為18—20攝氏度�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攝氏度以上,而夜間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西藏自治區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乾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向西北遞減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至20%;從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佔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行政區劃
西藏自治區設1個地級市(拉薩市)、6個地區(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和73個縣(市區)。
其中,拉薩市轄7個縣和1個縣級城關區;昌都地區轄11個縣,行署設在昌都鎮;林芝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八一鎮;山南地區轄12個縣,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轄17個縣和1個縣級市,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曲地區轄10個縣,行署設在那曲鎮;阿里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獅泉河鎮。
具體如下:
拉薩市(管轄7個 縣、1個縣級城關區)�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達孜縣、堆龍德慶縣、尼木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
昌都地區(管轄11個縣)�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 、邊壩縣、江達 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
林芝地區(管轄7個縣) 林芝縣 、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
山南地區(管轄1 2個縣) 乃東縣、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曲松縣、措美縣、 錯那縣、浪卡子縣。
日喀則地區(管轄17個縣、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 、薩迦 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 亞東縣、吉 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
那曲地區(管轄10個縣)�那曲縣 、申扎縣、班戈 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
阿里地區( 管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❻ 雲南德欽縣地理位置

德欽縣位於東經98°3』56"—99°32』20",北緯27°33』44"—29°15』2"之間,地處雲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地段,青藏高原南緣滇、川、藏三省(區)結合部,北靠西藏芒康縣,西連西藏左貢縣、察隅縣及我省怒江州的貢山縣,南接維西縣,東臨四川巴塘縣、德榮縣。總面積為727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縣城昇平鎮,海拔3400米,距州府中甸182公里,距省會昆明889公里。素稱「歌舞之鄉」。德欽又是珍稀動植物的天堂,是最珍貴的滇金絲猴的故鄉。
德欽縣總面積7596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昇平鎮,德欽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世界,它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在全縣75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雪山、冰川、峽谷、草甸、湖泊和多樣性生物構成綺麗的自然景觀,以神秘奇異的宗教文化,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別開生面的習俗禮儀,優美和諧的音樂舞蹈,獨特的飲食風味等,繪成了一幅幅異彩紛呈的藏民族風情畫。是雲南省旅遊資源最豐富,品位最高的地區之一,成為旅遊潛力最大的市場。1997年9月14日,省政府向全世界鄭重宣布,半個多世紀以來世人苦苦尋覓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雲南迪慶!而位於滇西北「三江並流」腹地的德欽,是迪慶「香格里拉」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相當一新分景觀就在德欽境內,那金字塔形的雪山,「月亮」峽谷與「香格里拉」的寺廟等等所組成的「梅里雪山景區」,已成為雲南旅遊皇冠上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德欽漢譯為「極樂太平」,境內雪峰林立,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漢澤為太子雪山,海拔6740米,為雲南省第一高峰)北連西藏自治區阿東格尼山,南與碧樂雪山相連接,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的就有13座,稱「太子十三蜂」。明永冰川從卡瓦格博腳下6000多米的極寒冰雪線以下一直延伸到海拔2660米處的亞熱帶原始森林中,全長11.7公里,是世界稀有低海拔、朝海洋性的現代冰川。加上在遠古時代喜馬拉雅山地質活動中形成的無數崇山峻嶺,使這塊聖地成為一片奇妙無比的風景線。

❼ 度假勝地有哪些

1、雲南麗江

麗江曾是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中轉站,保存著800多年前的歷史風貌。來麗江,不得不去的就是麗江古城,這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古城,小橋流水、錯落民居,有幾分江南水鄉的韻味,也有著西南地域的獨特神秘。

在麗江古城,可以拋開生活的煩憂,肆意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也可以把目的地定位在海拔5596米玉龍雪山,來一場徒步的穿越,感受終年積雪的自然山川之美。此外,女兒國、獅子山公園、木府大院等等都是值得一去。

❽ 關於地震的說明文

地震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全球兩大地震帶介紹: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一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與海洋分隔開來。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著名地震】
【中國十一大地震】
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餘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飢民無數。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地震發生時,有黃風白光在黃土牆頭「撲來撲去」;山岩亂蹦冒出灰塵,中國著名古跡嘉峪關城樓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餘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莊被拋到江對岸。
邢台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後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鍾,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這中國自我國建國以來來最為強烈的一次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截至26日12時,截至28日12時,已造成68109人遇難,364552人受傷,失蹤19851人,緊急轉移安置1500.6341萬人,累計受災人數4561.2765萬人。
最新自救建議: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冊》避震知識十條中,第一條就明確的寫著"要躲在堅固的傢俱下"。所以,日本教師堅信,最好的辦法是"藏在桌下"。這個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數十秒後結束,天花板不會落下為前提的。
建築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傢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傢具旁,傢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開車時遇到地震,也要趕快離開車子,很多地震時在停車場喪命的人,都是在車內被活活壓死,在兩車之間的人,卻毫發未傷。強烈地震發生時,如果你正在停車場,千萬不要留在車內,以免垮下來的天花板壓扁汽車,造成傷害;應該以卧姿躲在車旁,掉落的天花壓在車上,不致直接撞擊人身,可能形成一塊『生存空間』,增加存活機會。

學校避震
1.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4.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台上去!

5.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家庭避震

1.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2.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傢具附近;
內牆牆根、牆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車間工人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地震發生時行駛的車輛應急避震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樓房內人員地震時應急避震

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總之,震時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應急避震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高樓避震三大策略

策略一:震時保持冷靜,震後走到戶外。這是避震的國際通用守則,國內外許多起地震實例表明,在地震發生的短暫瞬間,人們在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概率最大。因此專家告誡,室內避震條件好的,首先要選擇室內避震。如果建築物抗震能力差,則盡可能從室內跑出去。

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北京地區居民樓房應具有抵禦烈度為8度的地震破壞的能力。地震發生時先不要慌,保持視野開闊和機動性,以便相機行事。特別要牢記的是,不要滯留床上;不可跑向陽台;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不可跳樓;不可使用電梯,若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時要抱頭蹲下。另外,要立即滅火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關重要。住樓房避震,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躲避。最好找一個可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較安全,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路性結構和彈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動時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管道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被困人員可採用擊打暖氣管道的方式向外界傳遞信息,而暖氣靠外牆的位置有利於最快獲得救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躲在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開間時,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遠些。若廚房、衛生間處在建築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斷牆為薄板牆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此外,不要鑽進櫃子或箱子里,因為人一旦鑽進去後便立刻喪失機動性,視野受阻,四肢被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躺卧的姿勢也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難機動變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內。這是確保在都市震災中獲得他人及時救助的重要原則。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築物的內側位置,盡量靠近外牆,但不可躲在窗戶下面;盡量靠近水源處,一旦被困,要設法與外界聯系,除用手機聯系外,可敲擊管道和暖氣片,也可打開手電筒

❾ 大地震小知識

【地震基礎知識】
地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地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震級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准,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0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900倍。比如說,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其中震級大於等於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地震三要素:
發震時刻、震級、震中

地震烈度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葯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我國把烈度劃分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

小於三度人無感覺,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到;
三度在夜深人靜時人有感覺;
四~五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搖晃;
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壞,地面出現裂縫;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十一~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6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造成人畜的傷亡,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全球兩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像一個巨大的花環,把大陸與海洋分隔開來。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我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著名地震】
【中國十一大地震】
1920年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波及范圍最廣的地震。
1927年古浪地震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餘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飢民無數。
1932年昌馬地震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地震發生時,有黃風白光在黃土牆頭「撲來撲去」;山岩亂蹦冒出灰塵,中國著名古跡嘉峪關城樓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餘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
1933年疊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
1950年察隅地震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莊被拋到江對岸。
1966年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後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
1975年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1976年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瀾滄、耿馬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鍾,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這中國自我國建國以來來最為強烈的一次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截至5月22日19時,55239人遇難,281066人受傷,失蹤24949人。

【全球二十世紀以來的最強地震】

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2005年3月28日(北京時間29日零時9分)發生里氏8.5級地震,這是自19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八大最強烈地震之一。以下是八次大地震的基本情況(按震級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8.9級(後修正為里氏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共導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
2、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3、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級,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亞島及烏那克島附近海域。地震導致休眠長達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噴發,並引發15米高的大海嘯,影響遠至夏威夷島。
4、(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級,發生在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4、(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級。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5、厄瓜多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級,發生在厄瓜多及哥倫比亞沿岸。地震引發強烈海嘯,導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聖-費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級,震中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離三個月前發生9.0級地震位置不遠。目前已經造成1000人死亡,但並未引發海嘯。
6、(並列)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級。地震引發高達10.7米的海嘯,席捲了整個舒曼雅島。
7、中國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級。2000餘座房屋及寺廟被毀。印度雅魯藏布江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
9、(並列)印度尼西亞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班達附近海域。地震引發海嘯及火山噴發,人員及財產損失慘重。
10、(並列)俄羅斯千島群島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級,並波及日本及俄羅斯等地。
11、中國 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里氏8級,震中位於阿壩州汶川縣,並波及大半個中國及海外等地。人員及財產傷亡慘重。

·世界震級最大的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9.5級地震
·中國震級最大的是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8.6級地震
·死亡人數最多的是1556年1月23日的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83萬人
其次就是1976年7月27日的唐山7.5級地震,官方數據死亡25.5萬人(估計可達65.5萬人)

【★地震自救大全】
震後很有可能餘震,而且餘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學習自救是地震後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發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靜自若的態度。只有鎮靜,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之後才左右搖擺。遠震卻少上下顛簸感覺,而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聲脆,震動小。一般小震和遠震不必外逃。

最新自救建議: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冊》避震知識十條中,第一條就明確的寫著"要躲在堅固的傢俱下"。所以,日本教師堅信,最好的辦法是"藏在桌下"。這個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數十秒後結束,天花板不會落下為前提的。
建築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傢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傢具旁,傢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開車時遇到地震,也要趕快離開車子,很多地震時在停車場喪命的人,都是在車內被活活壓死,在兩車之間的人,卻毫發未傷。強烈地震發生時,如果你正在停車場,千萬不要留在車內,以免垮下來的天花板壓扁汽車,造成傷害;應該以卧姿躲在車旁,掉落的天花壓在車上,不致直接撞擊人身,可能形成一塊『生存空間』,增加存活機會。

學校避震
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台上去!

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家庭避震

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傢具附近;

內牆牆根、牆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車間工人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地震發生時行駛的車輛應急避震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樓房內人員地震時應急避震

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總之,震時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應急避震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由於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高樓避震三大策略

策略一:震時保持冷靜,震後走到戶外。這是避震的國際通用守則,國內外許多起地震實例表明,在地震發生的短暫瞬間,人們在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概率最大。因此專家告誡,室內避震條件好的,首先要選擇室內避震。如果建築物抗震能力差,則盡可能從室內跑出去。

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北京地區居民樓房應具有抵禦烈度為8度的地震破壞的能力。地震發生時先不要慌,保持視野開闊和機動性,以便相機行事。特別要牢記的是,不要滯留床上;不可跑向陽台;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去;不可跳樓;不可使用電梯,若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時要抱頭蹲下。另外,要立即滅火斷電,防止燙傷觸電和發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關重要。住樓房避震,可根據建築物布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躲避。最好找一個可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蹲在暖氣旁較安全,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路性結構和彈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動時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管道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被困人員可採用擊打暖氣管道的方式向外界傳遞信息,而暖氣靠外牆的位置有利於最快獲得救助。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躲在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開間時,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遠些。若廚房、衛生間處在建築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斷牆為薄板牆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此外,不要鑽進櫃子或箱子里,因為人一旦鑽進去後便立刻喪失機動性,視野受阻,四肢被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躺卧的姿勢也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難機動變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內。這是確保在都市震災中獲得他人及時救助的重要原則。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築物的內側位置,盡量靠近外牆,但不可躲在窗戶下面;盡量靠近水源處,一旦被困,要設法與外界聯系,除用手機聯系外,可敲擊管道和暖氣片,也可打開手電筒

❿ 以汶川地震為背景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說

汶川,我們和你在一起
渤海碧草
在那一刻前,你的名字還鮮為人提
在那一刻前,你的美麗無人能比,
但就在那地動山搖的一刻
你牽動起人心十三億!

就在那一刻,多少家園破碎
就在那一刻,多少骨肉別離
就在那一刻,多少生命不復存在
就在那一刻,多少炎黃子孫的心為你緊緊揪起!
汶川,挺住!十三億兄弟姐妹和你站在一起!
汶川,挺住!整個中國和你站在一起!

汶川你知道嗎?
山東的救援隊出發了,
為了救助還埋在廢墟下的你,我們星夜兼程,馬不停蹄!
汶川你知道嗎?
河北的醫療隊啟程了,
為了救助受傷的你,我們跋山涉水,不遺餘力!
汶川你知道嗎?
北京的血庫滿了,
為了救助地震中受傷的你,我們獻血出力,在所不惜!
汶川,你知道嗎?
上海的物資起運了,
為了救助廢墟上的你,我們傾盡所有,在所不惜!
汶川你知道嗎?
我們的捐款行動還在繼續,
為了幫助廢墟上的你,我們傾囊相贈,在所不惜!
汶川你知道嗎?
那麼多的華僑同胞、國際友人都在關注著你
你一定要挺住啊,
相信生命,相信自己,
生命就在堅持中創造奇跡!

汶川,挺住!
我們正在用雙手找尋你
我們正在用心靈呼喚你
我們正在想盡一切辦法
不惜一切代價救助你!
汶川,挺住!我們的好姐妹、好兄弟!
讓我們一起用愛來創造奇跡!

汶川,挺住!
相信祖國
相信親人
相信自己!
地震是災難也是契機
是它,讓我們看到了愛的凝聚
是它,讓我們把炎黃的手緊緊拉起
是它,讓我們看到了搶救生命的壯麗!

汶川,挺住!我們都和你站在一起
你的堅持就是我們的動力
汶川,挺住!我們已經發起搶救生命的總攻
災難越是猙獰,我們的抗爭越有力!
汶川,讓我們一起把生命的信念揚起
汶川,讓我們一起用真誠和愛創造奇跡!

我們都在,家人們!
我們就是你們的家人
我們都會努力守護你們,我們就是你們的後盾!
相信你們可以走過這段艱難,
我們都在,我們時刻關注你們!
汶川加油!中國加油!

閱讀全文

與察隅縣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鋪防水卷材需要什麼輔材 瀏覽:783
實木傢具愛裂嗎 瀏覽:419
軟體傢具照明射燈什麼顏色比較好 瀏覽:674
多星電熱鍋維修點 瀏覽:359
喜德來傢具官網商城 瀏覽:822
翻新木地板怎麼選 瀏覽:308
舉報電話上門維修 瀏覽:739
無錫家電維修部 瀏覽:664
beatsx維修後保修期怎麼算 瀏覽:804
美的電飯煲在長沙有售後維修店嗎 瀏覽:942
翻新裝修自己怎麼做 瀏覽:473
維修電動車廣告怎麼寫 瀏覽:338
貴陽雪鐵龍維修電話 瀏覽:245
萬利達平板電腦維修點 瀏覽:730
二手家俬家電怎麼樣 瀏覽:228
智能家電迎合了什麼國家政策 瀏覽:924
要回填的衛生間怎麼做防水 瀏覽:172
順逆電路 瀏覽:1000
雲熙傢具是什麼檔次 瀏覽:469
電腦繪電路圖 瀏覽:715